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二篇)_第1页
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二篇)_第2页
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二篇)_第3页
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二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愈发频繁,各学科间的交融与影响日益加深。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致力于培育学生主动求知、实践应用的意愿,并着力塑造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针对如何有效培养此种能力,以及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下是本人基于两方面考量所提出的观点。一、精确把握切入点,将学科知识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并非单一的技术传授与学习过程,它与学科知识紧密关联。教师应在这些交汇点上给予学生恰当的点拨与指导,促进学生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并巩固已有知识体系。二、深入探索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过程。在信息化时代,学科教学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与环境化工具价值,进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所发挥的双重作用。因此,关键在于找准最佳整合点,积极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之中。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涉及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然而,其终极目标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合理有效地将这一手段和工具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让其在更广泛的教学领域中发挥其聪明才智,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与健康发展。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二)手脑并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和学习兴趣,使得原本抽象的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对教育进步与发展构成了限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往往只关注结果而忽视其产生过程,形成了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习惯。这些传统习惯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了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课程管理过于僵化,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2.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滥用束缚了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虽然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被引入课堂教学,但教师和学生若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不够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以及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将导致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散无章。若教师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自制课件,反而会影响自身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追赶”教学改革步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电化设备,忽视粉笔字的使用,导致课堂缺乏传统教学的精髓。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甚至出现了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的核心——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则被忽视。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1.教学设计对于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具有重要意义。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相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多媒体展示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将其仅作为展示图形的工具。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从而有效辅助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助于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重心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会”知识,而是转向“会学”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应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加强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通过备课室、微机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