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模拟试卷(三) 教师版_第1页
甘肃省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模拟试卷(三) 教师版_第2页
甘肃省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模拟试卷(三) 教师版_第3页
甘肃省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模拟试卷(三) 教师版_第4页
甘肃省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模拟试卷(三) 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模拟试卷(三)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按

要求赋分)

1.微君之故,?(《诗经•式微》)

2.《诗经•子衿》中运用夸张的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抒情主人公强烈

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的诗句是:,O

3.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4.描写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文有很多,请你默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案】(1)胡为乎中露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爆竹声中一岁

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根据平时对古诗文的积累答题,注意“乎、兮、阡、陌、萸、屠、婵”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胡为乎中露;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⑷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

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

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8分)

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wdig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

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以书籍为灯塔,人们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因为阅读,许多人超

越庸常,积蓄了向上的力量。

人生因阅读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

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chi烈的家国情怀。翻阅《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经典,感悟“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细览《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

鉴……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r/。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

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迷w&igchi烈心游万r4i含央型华

(2)在上文中,“镜鉴”中“鉴”的意思是()。(2分)

A.铜镜B.借鉴C.鉴察D.鉴别

(3)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气象万千博观约取B.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C.包罗万象博观约取D.气象万千博大精深

(4)关于全民阅读的一则宣传标语,请你写出下半句,注意格式对称。(2分)

倡导全民阅读,

【答案】(1)惘;炽;仞;jti

(2)A

(3)D

(4)示例:构建书香社会(或:提升综合素养,培养高雅情操,掀起学习热潮)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词义理解;近义词;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

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

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

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情色

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⑷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

合要求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迷wdig”写作“惘”;“chi烈”写作“炽”;

“万r曲”写作“仞”;“含英咀华”读作“jti”

故答案为:惘;炽;仞;jii

(2)本题考查字词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意思可从句子的意思来推测。'镜鉴”所在的句子意

思是说《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有“镜子”的作用,可为后代人提供不同的经验教训。''镜

鉴”指的就是“镜子”,“鉴”取其古义,就是镜子(古代多为铜镜)的意思。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辨析与正确运用。

第一空:“气象万千”形容景象,事物变化多姿,非常壮观。“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

有。此处要表现的是人生因阅读而变得精彩、丰富,而不是指人生因阅读而变得应有尽有,所以应填

写“气象万千”。

第二空:“博观约取”指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此

处要表现的是读书的感悟,应填写“博大精深”。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拟写宣传标语要紧扣主题,所以根据上联的意思,下联可突出

全民阅读的作用、意义。题干要求填写时注意格式对称,即与.上联的格式应一致。比如可拟写为:

提升综合素养。

故答案为:构建书香社会(或:提升综合素养,培养高雅情操,掀起学习热潮)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10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昙答之。便墨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有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乙】信州李员外虞,尝与秀才杨棱游华山,穷搜岩谷。时李公未仕,二者俱有栖遁之志①,每

遇幽赏,即吟咏移时。

俄至一小洞,崂②高数尺,不三四步,甚高,路极平易。二人欲穷其迹,约行四五里,拟回又不

可,且相勉而进。更二三里,稍明。少顷至洞口。时已申酉之际,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者。

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洁,人吏数十。留连累日③,各遗银器数事,遣使者导

之而返。曰:“此可隐逸,颇能住否。”二子色难。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真仙灵境,非

所实好,不可依名而往之也。后君子诫之哉。

(选自《太平广记•逸史》,有删改)

[注]①栖遁之志:隐居的志向。②嵋(chdi):山势高峻。③累日:多日。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日答之便要还家处处有之it

使者导之而返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拟回又不可,且相勉而进。

8.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语段都运用了的表达方式来讲述误入奇境的故事;

【乙】语段还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勾勒理想社会的景象。两文都刻画了

的理想社会。(2分)

9.【甲】语段写“遂迷,不复得路",【乙】语段写“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试分析两

文作者设置这一情节的用意。(2分)

【答案】6.通“俱”,全,详细;同“邀”,邀请;做记号;派遣

7.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

地方。

②打算返回又不可以,暂且相互勉励往前行进。

8.记叙;民风淳朴(或百姓安居乐业、热情好客等)

9.【甲】语段“遂迷,不复得路”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了桃花源的故事是作者虚构

的;【乙】语段"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与前文所说杨棱有“栖遁之志”形成对照,表明杨棱并

不是真正爱好仙境之人,委婉地表达了对这类沽名钓誉之人的警诫。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桃花源记;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

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读懂文言文内容,找

到对应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及描述对象特征,根据要求答题即可。

9.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意图。在文中找到对应句,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句含义。意图可能是吸引读者

阅读及思考;内容上写出了什么,结构上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主题,表达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等。

【译文】

【甲】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

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

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

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

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

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访,报

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

花源的路了。

【乙】信州有一个员外,名叫李虞。他曾经和秀才杨棱游览华山,搜尽了山崖谷地。当时李虞还没

有入仕做官,他和杨棱都有隐居的志向。他们每次遇到在幽静的地方游览欣赏,就作诗吟咏一会。

不久,遇到一个小洞,高有几尺,进洞不过三、四步,就很高了,但路很平容易走。李、杨二人想要

考察完它。大约走了四、五里,打算回来又回不来,只得暂且相互勉励往前行进。又走二、三里,稍

微有些光亮了,不一会儿,到了洞的出口。这会儿,时间已经到了傍晚五时到六时的时候了。看这里

的山川草木,不象是人间,也有耕作的人。

于是和李、杨二人一起前往,他们来到一座府第,多半都是竹屋堂舍。房屋坐席都很洁净。吏役有几

十人。李、杨二人在这里流连多日,子华各赠送给他们几件银器,派使者导引他们返回。子华说:“这

里可以隐居,颇能住否?”李、杨二人面有难色。后来杨棱又前去寻找那个洞穴却不见了。真仙灵境,

如果不是实心实意地向往,可不要为了空名贸然前去。以后人们应以此为戒呵!

【点评】6.①翻译为: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具:通“俱”,全,详细。

②翻译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通“邀”,邀请。

③翻译为: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做记号

④翻译为:派使者导引他们返回。遣:派遣

故答案为:通“俱”,全,详细;同“邀”,邀请;做记号;派遣

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云、先世、率、妻子、邑人、绝境、拟、

且、而”。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

人世隔绝的地方。拟:打算。且:暂且。而:表顺承。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

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

的地方。

②打算返回又不可以,暂且相互勉励往前行进。

8.【甲】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写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表达方式是记叙。安宁和乐、

自由平的桃花源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表达方式是记叙。

【乙】写李虞和杨棱误入真仙灵境的故事,表达方式是记叙。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圣地也是作者心

中的理想国。

故答案为:记叙;民风淳朴(或百姓安居乐业、热情好客等)

9.【甲】:遂迷,不复得路。写渔人带着其他人按照之前做好的标记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入口,

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感,其实也暗示了桃花源这个地方是虚构的,如果是真的怎么可能找不到呢。

【乙】: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写再去找那个圣地居然没找到。前文有说杨棱有“栖遁之志”,

这里其实暗示了他并不是真的有隐居的志向,他不是真正爱好仙境之人,所以找不到圣地,写了对这

类沽名钓誉之人的警诫。

故答案为:【甲】语段“遂迷,不复得路”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了桃花源的故事是作者虚

构的。

【乙】语段"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与前文所说杨棱有“栖遁之志”形成对照,表明杨棱并不是

真正爱好仙境之人,委婉地表达了对这类沽名钓誉之人的警诫。

(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io—n题。(5分)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嚅:昏暗。白日嚅,即太阳黯

淡无光。

10.“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分)

11.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0.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

句情调相谐。

11.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

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第10小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准确运用能力。仔细阅读诗歌,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妙处。注意从

诗的意境和感情基调来分析。“千里”境界比“十里”更加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

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所以用“千里”好。

第11小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

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

才以希望为慰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是临别依依,缠绵忧怨的老调。

故答案为:

10.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11.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

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点评】第二问实际涉及到了比较阅读,要写出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指出不同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2分)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官亦鸣

①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②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分明是

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一如既往地来去

匆匆,摇晃着身躯一一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③母亲是在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充满了

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了她那总是透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乎乎的脸上依旧

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透骨的恸哭声却提醒着我

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要

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

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

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

④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21克。

守着母亲的灵柩,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辜o

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重得喘不过气来。是啊,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

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

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

⑤母亲是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个多

世纪的辛勤劳作,如今她功德圆满,仓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伴了几十年的爱人一

一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地倾诉。看那云层后面的

影子,是大步向前、急不可待的了。是的,那云层深处,有着另一个灵魂在等她,那是离我们而去十

七年的父亲。母亲是轻松、快乐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上路般的轻松、快乐。

⑥英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影或是遮住一盏灯……

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实体。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

阴影。

⑦此时,我想,那天边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的。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明。因为

她看见了子孙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小车,她可以告诉父亲,那辆老掉牙的自行

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锋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也不

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此时

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⑧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大地投下

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唯恐遮住了那一

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需要阳光,于是她匆匆地走了。

⑨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地……

12.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①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事。

②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羊……

13.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14.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5.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请写出两句赞美母亲的谚语、格言、

民谣或诗歌。(2分)

【答案】12.①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母亲离世,“我们”内心无比沉重。

②“我”内心觉得“轻松”,觉得母亲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停止操劳;希望母亲离世后能轻松快乐。

13.①养育子女,付出所有;②与丈夫恩爱相伴几十年;③为家庭操劳,任劳任怨;④辛劳一生,

轻松离去。

14.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形成首尾照应。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母

亲突然离世,从心中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安慰的过程。

15.(示例)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世界上其他一

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谚语)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相

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惠特曼)(写出两句即可)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

悟等开放类型;俗语;谚语;格言

【解析】1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

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情

色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1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

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

确概括。

1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

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

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点评】12.①由文中“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十六岁离娘亲,

为人妻,为人母”可知,“重”指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也指母亲的离世,“在我们的心中,分明

感到无形的沉重”,这“重”既是母亲身上的担子重,也是因为母亲离世,“我们”的内心沉重。②

由“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可知,“轻”既有“我”内心觉得“轻松”之意,觉得母亲终于可以放下

一切,又有对母亲的祝福之意,希望母亲离世后,能够在天上遇到相伴几十年的父亲,能够自豪地告

诉他孩子们的幸福生活,能够在天上过得轻松快乐。

故答案为:①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母亲离世,“我们”内心无比沉重。

②“我”内心觉得“轻松”,觉得母亲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停止操劳;希望母亲离世后能轻松快

乐。

13.解答此题要找出文中与母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根据第⑤段,从母亲的人生经

历可知,母亲“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年纪轻轻就开始操劳,“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劳作”,

任劳任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养育子女,与父亲相伴几十年,

最终没有遗憾,轻松离开。

故答案为:①养育子女,付出所有;②与丈夫恩爱相伴几十年;③为家庭操劳,任劳任怨;

④辛劳一生,轻松离去。

14.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考虑其作用。把天边的云看作去世母亲的灵魂,把云的离去

看作母亲不愿遮挡子孙们的阳光,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情;同时把云看作母亲的灵魂,觉得母亲还没有

离去,也是对自我的安慰。该句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照应,云是

母亲的灵魂,贯穿文章,也充当了文章的线索。

故答案为: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形成首尾照应。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了作者

对母亲突然离世,从心中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安慰的过程。

15.按要求作答,平时要注意积累。

故答案为:(示例)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世界上其他

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谚语)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

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惠特曼)(写出两句即可)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13分)

锣鼓声处是故乡

陈志光

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

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

鼓声处,定是故乡。

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

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

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

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蕨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

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喷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

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镖纪。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

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一一时而如蜻蜓

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

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喷亮的喷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

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朝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

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春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

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

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

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

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物、汗水四溅。巨龙时

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

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钙声、

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

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

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

16.文中拿家乡的锣鼓与安塞腰鼓、山东大鼓作对比,作用是什么?(2分)

17.家乡的锣鼓的用武之地主要有哪些?(3分)

18.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3分)

1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0.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了家乡的锣鼓。

B.“也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一句中“漂泊异乡的游子”也包括作者自己。

C.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

D.“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元宵节的龙灯会,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一句在文中起承

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16.突出家乡锣鼓的特色:别具一格,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

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相融的风景。

17.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表演。

18.排比。用排比一一列出家乡锣鼓丰富多样的韵律,突出表现了家乡锣鼓格调清新、韵律变化

多样的特点。

19.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爱之情和对家乡浓浓的热爱。

20.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息;排比;对比;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

16.本题考查对对比表现手法的理解与掌握。作用:运用对比,将什么和什么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什么的情况,从而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题。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

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

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

概括。

18.本题考查从排比修辞角度和词语角度对语句的品析。排比修辞角度答题格式:用了排比的修辞+

有力写出了什么事物(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情感;从词语角度:什么词语+写出什么特点或内

容+表达什么情感。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情感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

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

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

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点评】16.第2段用安塞腰鼓山东大鼓与家乡锣鼓相比,突出家乡锣鼓的原始质朴又热情奔放,

与家乡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连,与山水和谐相融的特点。

故答案为:突出家乡锣鼓的特色:别具一格,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

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相融的风景

17.第3段写家乡锣鼓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第4段写家乡锣鼓在元宵节的龙灯

会上大显身手。

故答案为: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表演。

18.划线句四个“时而”,相同的句式排在一起,构成排比句,写出家乡锣鼓丰富多样的韵律。

故答案为:排比。用排比一一列出家乡锣鼓丰富多样的韵律,突出表现了家乡锣鼓格调清新、韵律

变化多样的特点。

19.字里行间透出对家乡锣鼓的喜爱赞美以及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爱之情和对家乡浓浓的热爱。

20.A正确;B由第1段的“几次回乡”说明作者也在异乡,“游子”当然就包括作者自己,故

正确;C第3段写锣鼓队员只有七人,器材只有四样,但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

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表达出作者

对家乡锣鼓的赞美,而不是失望,故错误;D第4段的第1句话前半句是对第3段的总结,后半句是

对本段内容的概括,启下,所以第1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正确。

故答案为:C

(三)名著阅读(5分)

21.汉代有五经博士;凡是一家一派的经学影响大的,都可以立博士。大戴仪礼学后来立了博士,

小戴本人就是博士。汉代经师的家法最严,一家的学说里绝不能掺杂别家。但现存的两部“记”里都

各掺杂着非二戴的学说。所以有人说这两部书是别人假托二戴的名字纂辑的;至少是二戴原书多半亡

佚,由别人拉杂凑成的一一可是成书也还在汉代。

(1)上面文段选自著名学者(填人名)的《经典常谈》;文段中的“记”是指《》。

(2分)

(2)“二戴”分别有一部“记”,是什么?哪一部被更多的人诵习?为什么?根据名著内容回

答。(3分)

【答案】(1)朱自清;礼记

(2)两部“记”是《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被更多的人诵习,因为它更容

易。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名著内容。作家作品,一般根据文段中的关键词和题干的提

示信息辨别出来。名著中的具体内容,如某书/记/人/篇指的是什么,则需要结合选段和原著的相关

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题干要求”根据原著内容回答”,因此需要结合《经典常谈》“三

《礼》第五”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找出“二戴”所著的“记”,并找出其中一部被更多的人诵习的原

因。

【点评】(1)根据题干要求通读文段可知,本段选自著名学者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根据文段内容“但现存的两部‘记'里都各掺杂着非二戴的学说。所以有人说这两部书是别人假托二

戴的名字纂辑的;至少是二戴原书多半亡佚,由别人拉杂凑成的一一可是成书也还在汉代”可知,“记”

指的是《礼记》。

故答案为:朱自清;礼记。

(2)《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提到“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

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

戴是戴圣,戴德的夕至儿。相传他们是这两部书的编辑人这两部书里,《小戴记》容易些,后世

诵习的人比较多些;所以差不多专占了《礼记》的名字”即可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两部“记”是《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被更多的人诵习,因为它更容

易。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22.综合性学习(10分)

5月18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大会,为新华书店庆祝80岁生日。新华书

店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近期,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

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

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

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成年人)起着

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

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三: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

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请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八十年来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3分)

(2)本次活动准备办一期展板,需要设计几个读书栏目,请你参考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并说

明设计意图。(3分)

示例:栏目一:读世•人间百态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社科类作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3)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小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答案】(1)①陪伴儿童成长;②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③推动了书香社会的

建设。

(2)示例一:栏目二:读人•风流人物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名人故事,学习其精神品质。

示例二:栏目二:读情•有情时光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情感类美文,体会人间美好情感。

(3)亲,来这里坐坐吧!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享一段时光。何乐而不为?

【知识点】活动设计;文化特色;材料探究;拟定标语、宣传语等;灯笼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⑴三个材料可概括一个主要意思,然后用通顺的词语连接起

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如第一个,陪伴了一个人的成长;第二个,说得是新华书店对于当下中学

生的作用;第三个讲的是,新华书店在当下社会中的时代作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⑶此题解答,内容以鼓励为主,按要求运用合适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排比等。

故答案为:⑴①陪伴儿童成长;②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③推动了书香社会的建

设。

⑵示例:栏目一:读世•人间百态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社科类作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⑶亲,来这里坐坐吧!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享一段时光。何乐而不为?

【点评】⑴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

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

⑵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⑶看清题目要求,注意使用修辞手法。

(二)写作(50分)

23.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赞鼓

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一路走来,我们收获了很多,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

请以《给予》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

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