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0.2《师说》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0.2《师说》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0.2《师说》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0.2《师说》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行县策古能

鼎师说韩愈一、解题说:是

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

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

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

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

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

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

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

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

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

”教学目标1.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

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

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4.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二

、作者及古文运动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

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

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

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

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

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

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

了唐代古文的基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

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

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

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

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

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

词必己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2、古文运动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

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

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

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

”、“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

有物”、“言贵创新”的优

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

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2、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

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

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

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

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3、唐宋八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古文运动的主将柳宗元诗歌贡献·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

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创建了一个

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营造纵横磅礴

的气势,夹杂着怪诞诡谲的情趣,给诗歌渲

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

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

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

种风气到韩愈所处之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

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疾,

写下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事学习

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他不顾

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

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今之

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

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在长安任国子

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

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以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有积极意义,在

当时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柳宗元推崇此文,在《答韦中立

论师道书》中指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

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

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

言辞。愈以是得狂名。”“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

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

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

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

韩愈的《师说》就属这一文体。研读思考·第

段: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第二段:分论点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结合原文,具体分析。·第三段:分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

结合原文,具体分析。·第四段:有什么作用?·一、二、三段论述的角度是如何变化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1、从师的原因2、从师的标准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

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传的是什么样的“道”?文末说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六艺”指的

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

种经书,“传”指的是对这些经书进行解释的著

作。而这“六艺”正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

,这里的“道”就是儒家思想。2.

这篇文章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

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

“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

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

服力。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

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

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

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

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

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

神和辩证思想。第一段分析注意:(1)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4)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第二段分析·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运用了对比论证。·对比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对比二:“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

结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

大夫之族”结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

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此段与上

段是怎样联系的?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

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此段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

惑也难矣!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

什么观点?

(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第三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

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

联系全文,分析第三段举的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从本段看,作者以孔子为例有两个作用:①阐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②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从全文看,则有两个作用:①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和当今不良风气形成对比,

进一步批判这种不良风气。作者举孔子的事例,很好

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

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

从师之道是什么?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

人无常师。2.

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

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传承儒家思想,当然值

得赞赏。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

想的忠实实践者。②“不拘于时,学于余”,李

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

从师学习,这恰恰符合作者提出的“师道”精神0第三、四段分析·

第三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

所用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以孔子从师为例,引用孔子名言。·

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者。内容与结构·

1、正面论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

师的标准。·2、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3

引用历史事例,论证以能者为师的道理。·4

、赞扬李蟠“能行古道,交代写作《师说》

的缘由。一、二、三段论述的角度·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从师的道

。·第二段从反面论证,批判当时不从师的不

良风气。

(“破”得彻底)·用历史事实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立”

得严密)段落论点及主要论据作用总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全文总纲二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三论点:圣人无常师。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2、孔子从师的言论。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文章结构一览表文气夺人:一、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强,事理逻辑

严密。二、文段间无承接过渡,硬转直接,

形成雄直峭兀之势。三、对偶、排比,骈散结合,表达流

畅。语言特色(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

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

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

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