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56 诗歌客观题-因文设题综合考查_第1页
课时56 诗歌客观题-因文设题综合考查_第2页
课时56 诗歌客观题-因文设题综合考查_第3页
课时56 诗歌客观题-因文设题综合考查_第4页
课时56 诗歌客观题-因文设题综合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9课时56诗歌客观题——因文设题,综合考查1.了解古诗选择题常见设误手段。2.遵循答题步骤,做到精准选择。年份卷别选项对应诗(词)句设误方式2023新课标Ⅰ卷(第15题A项)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曲解内容2023新课标Ⅱ卷(第15题C项)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曲解诗歌境界2022新高考Ⅰ卷(第15题A项)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曲解内容2022新高考Ⅱ卷(第15题B项)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曲解内容2021新高考Ⅰ卷(第15题B项)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湓浦曾闻似衣带。错析技巧2021新高考Ⅱ卷(第15题C项)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错析内容情感命题特点(1)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2)选项的顺序与原诗诗句顺序保持一致。(3)错析内容情感是选择题的高频设误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活动一聚焦诗意,洞悉陷阱命题人设置选项时,还是依据古代诗歌鉴赏的四大考查点来设题,因此选项常出现的错误有:错析形象(特点)、错析语言(风格)、错析技巧、错析内容情感。有时甚至一个选项将多个错误点杂糅在一起表述,让考生难以分辨。设误点(一)错析形象(特点)【设误类型】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失误原因】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典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B.“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C.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解析:DD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设误点(二)错析语言(风格)【设误类型】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等。【失误原因】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不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等。【典题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①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B.“拚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C.上片三层,先写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解析:BB项,词句理解错误,此句中的“华”是“白发”的意思,应是“不甘心而又不得不空耗流光,徒增白发”。设误点(三)错析技巧【设误类型】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失误原因】或表达技巧知识积累不够,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等。【典题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采菊东篱下”风格正相似。D.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解析:DD项,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设误点(四)错析内容情感【设误类型】诗句理解错误、情感分析错误、主旨理解错误。【失误原因】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典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B.“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解析:BB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夜泊牛渚①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D.这首诗的诗意简明而又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解析:C“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错误。“咏”,吟咏;“高咏”,好诗篇,佳作。“余亦能高咏”,是指诗人也有高咏的才华,而不是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照应诗题,并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悠然神思自然融合到了一起。B.诗中运用谢将军与袁宏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袁宏得遇知音的羡慕之情。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古往事、胸中意自然地融合起来。D.本诗诗意明朗,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韵味。解析:C“‘实—虚—实’的交替变化”有误,遗漏了最后一句对虚景的描写,因此全诗的虚实交替应为“实—虚—实—虚”。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泊岳阳城下①杜甫江国②逾千里,山城仅③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①此诗是杜甫晚年于离乱中乘舟从湖北到岳阳时所作。②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③仅:几乎,将近。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大处着眼,写出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B.颔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紧承首联,以外界的大而冷,衬托出舟内的窄小孤寒。C.因环境所迫留滞异地,使诗人才华难以发挥;时事艰难危险,却无法减少他的胆气。D.诗人借好景抒豪情,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相辅,气韵流转顿挫,富有节奏感。解析:C“却无法减少他的胆气”说法错误,是更增加了胆气。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B.首联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C.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D.整首诗以豪情与壮志衬托出豪迈的基调,意境起伏,富有节奏感,承转顿挫,铿锵有力。解析:A“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错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不是古体诗。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火山云歌送别①岑参火山②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注】①本诗是诗人五月间在交河(唐朝在西域的戍所,今新疆吐鲁番市西郊)送别友人时所写。②火山:亦称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北部。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火山,突出其高峻峭拔,为描写火山云设置了一个雄浑的背景,开篇自然,巧妙蓄势。B.“满”“凝”二字从正面表现火山云的广阔密实,“飞鸟”一句从侧面烘托火山云的酷热难近。C.五、六句从时间角度落笔,描绘火山云早晨阻断大风、傍晚随雨聚集,表现其非凡的力量和气势。D.结尾两句切合题目中的“送别”,“孤云”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浮云”都有一语双关之妙。解析:C“火山云早晨阻断大风”“非凡的力量和气势”不当。五、六句是说火山云早晨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从动态的角度表现了火山云在一天中的变化和不可驱散的特点。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凝未开”“不敢来”写出了火山云广大的笼罩范围,炎热可怕的威势。B.五、六句写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的追风随雨景象。C.七、八句观察视角由上转下,“斜”“半”二字着意烘托铁关树、交河戍之高。D.结尾二句扣题,归到送别上,描写送别的环境背景,路途遥遥,行路艰难。解析:C“‘斜’‘半’二字着意烘托铁关树、交河戍之高”说法有误。“斜”“半”分别点出火山云与铁关树、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憔悴”概括饱含辛酸的贬谪生涯,又以“谁料”突出再度被外放的愤懑。B.诗人指出遭受众人指责的原因是懒散粗疏,这实际上是诗人倦于宦海沉浮的表现。C.诗人劝诫友人少写那些讥刺时政而不为朝中权贵所容的诗文,有不平和解嘲意味。D.诗人巧用“濯缨”的典故,既写出别情之浓、失路之悲,更是勉励友人持守高洁。解析:B“慵疏”“休将”均为反语。“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招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物议”,众人的议论。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解析:B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今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活动二借助选项,加深理解因为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信息含量大,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且只有1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所以我们可以借助选择题的四个选项进行巧读,突破一些阅读障碍,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我们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1)选项中正确部分,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疏通,并在精读过程中对应相关诗(词)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2)选项中错误部分,有助于有目的地去精读,在精读过程中,对照相关诗(词)句,找出错误部分证据。一、把握方法,读懂诗歌考题原文(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读文角度[角度一]抓标题:由标题可知本诗是一首赠别诗,赠别对象是友人郑炼,友人所到之地为襄阳。[角度二]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角度三]析注释:注释①③是对词语的解释;注释②是对地名的补充说明,有助于理解诗意;注释④是对典故的解释,对于揣摩诗人的感情具有重要帮助。[角度四]读正文:首联叙时危身老,上句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下句说明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此联既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