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讲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解析版)_第1页
第34讲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解析版)_第2页
第34讲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解析版)_第3页
第34讲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解析版)_第4页
第34讲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4讲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2023·广东·模拟预测)2010年以来,辽宁中部地区经历了由辽中城市群到沈阳大都市区的转变过程。辽宁大力推动城市结构转型,以沈阳为中心规划建设沈抚、沈铁等五条产业经济带,目标是打造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钢铁深加工等十大产业群。转型前,辽宁中部地区各城市均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抚顺、铁岭、本溪等城市基础产业发展较好,但小城镇数量多,城市间产业重复度高且城乡差距显著,沈阳大都市区的转型有效改善了这一现象。图为辽宁省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打造沈阳大都市区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A.高新技术基础弱B.城市间交通不畅C.煤铁资源余量小 D.各城市职能相似2.推测辽宁中部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A.大城市辐射能力弱 B.乡镇地区人口大量流出C.交通网络通达度低 D.乡镇地区产业种类单一3.推测沈阳大都市区转型完成后的影响可能是(

)①沈阳市的辐射范围扩大

②抚顺市的常住人口减少③沈阳市的核心地位降低

④铁岭市的劳动人口增加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答案】1.D2.B3.A【解析】1.由材料可知,沈阳大都市区计划打造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钢铁深加工等产业群,仍以辽宁中部各城市主要发展的重工业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弱不是其面临的主要困难,A错误;辽宁中部城市重工业发展基础较好,配套的交通运输条件完善,B错误;转型时期,对煤铁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煤铁资源不是阻碍沈阳大都市区发展的因素,C错误;转型前,辽宁中部各城市均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城市间产业重复度高,不利于打造空间组合、功能互补的现代化大都市区,D正确。故选D。2.由材料可知,辽宁中部各城市产业发展成熟,经济效益良好,辐射能力强,A错误;乡镇地区就业机会较少,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集中了区域内大多数的城镇人口和产业,而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无法有效扩散到乡镇地区,因此拉大了城乡差距,B正确;辽宁中部各城市产业规模大、交通网络成熟,通达度较高,C错误;结合生活常识可知,辽宁中部地区乡镇产业并不单一,且乡镇产业构成并不是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3.沈阳大都市区转型完成后,辽宁中部各城市空间组合、职能分配更合理,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辐射范围更广,①正确、③错误;大都市区建成后,各城市分工更加合理,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周边城市的流动更加频繁,铁岭、抚顺等城市会承接沈阳部分产业,劳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可能会增加,②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23·全国·模拟预测)“双城经济圈”是指某区域由两个中心城市构成核心,通过“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的方式促进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是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域之一。下图示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成渝经济圈出现两个核心城市的原因是两城市(

)A.经济发展互补 B.相互竞争激烈 C.地域文化迥异 D.产业结构趋同5.下列城市中受成都辐射强度最大的是(

)A.眉山 B.雅安 C.内江 D.绵阳6.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

)①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自成一体②促进经济圈内城市协同发展③增强成都和重庆的辐射功能④促进工业进一步向成都和重庆集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4.A5.D6.C【解析】4.成都、重庆成为该经济圈的核心,主要是因为二者在经济和产业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A项正确,D项错误。两城市相互竞争激烈不是成渝经济圈出现两个核心城市的原因,B项错误。成都、重庆都位于蜀文化圈,地域文化相似,C项错误。故选A。5.影响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其次是交通、城市的等级、经济发展水平等。从距离、城市等级和交通条件看,绵阳城市等级高、距离成都近、位于铁路线上,受成都的辐射强度最大。故选D项。6.城市圈的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自成一体”不符合其发展的需求,①错误;城市圈内不同等级的城市协调发展,共同提升,而不是促进工业进一步向成渝集聚,②正确,④错误;通过城市圈的建设,可以提高成都和重庆作为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③正确。故选C项。【点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2023·浙江绍兴·统考模拟预测)2013年以来,深圳市传统产业不断外迁,通过产业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下表为深圳市2014-2021年三次产业产值年际变化率统计表(与上年相比产值增减的百分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年份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第一产业-19.4-1.7-3.752.83.95.2-3.15.1第二产业7.77.37.08.89.34.91.94.9第三产业9.810.210.48.86.48.13.97.87.与第三产业相比,深圳第一产业的特点是(

)A.产业年产值较小B.产值变化量更大C.产业发展空间宽 D.产业稳定性较好8.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深圳第二产业产值仍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产成本降低②产品的附加值提高③工业结构优化④工业企业数量增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7.A8.C【解析】7.读表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有增、有减,变化幅度较大,而第三产业产值始终增长,说明与第三产业相比,深圳第一产业的特点是产业年产值较小,A正确;产值比重变化大,不能说明产值量变化更大,B错误;第一产业发展空间小于第三产业,C错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变幅大,产业稳定性较差,D错误。故选A。8.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深圳第二产业产值仍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总产值提高,②③正确;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部分第二产业如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成本会上升,工业企业数量会减少,①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2023·浙江温州·统考三模)甘肃省金昌市拥有丰富的铜、镍等资源,有色冶金和化工为其传统主导产业。近年来,该市聚焦有色金属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重点引进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等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下面小题。9.金昌市产业转型中选择重点引进产业的类型,主要考虑了该市的(

)①资源种类②产业基础③交通条件④劳动力数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金昌市在原有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基础上“延链”,有利于原有企业(

)A.降低制造成本B.减少原料运费 C.减少能源消耗 D.缩短市场距离【答案】9.A10.D【解析】9.金昌市产业转型中选择重点引进产业的类型为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等产业,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金昌市产业转型中选择重点引进产业的类型,主要考虑了该市的资源种类如“甘肃省金昌市拥有丰富的铜、镍等资源”、风能、太阳能资源充足等;还主要考虑了该市的产业基础如材料信息“有色冶金和化工为其传统主导产业。近年来,该市聚焦有色金属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重点引进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等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示,①②对;交通条件不是金昌市产业转型中选择重点引进产业的类型主要考虑的因素,③错;金昌市产业转型中选择重点引进产业的类型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数量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④错。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10.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金昌市原有的有色金属产业链是围绕本地丰富的铜、镍等资源条件形成的,原有产业应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结合所学知识,“延链”即延伸产业链,是将原有有色金属产业链尽可能向上下游拓深延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而金昌市在原有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基础上“延链”应为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所以有利于原有企业缩短市场距离,D对;金昌市在原有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基础上“延链”,重点引进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等产业,新的产业链耗能源、原材料会减少,而原有企业不会减少消耗能源、原材料,BC错;原有企业制造成本也不会降低,A错。故选D。【点睛】金昌位于甘肃省,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河西走廊的中段。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金川硫化铜镍矿床储量丰富,在世界同类矿床中,可与加拿大萨德贝里相媲美,位居世界第二。除丰富的铜、镍外,并伴生有铂、钴等20余种稀贵金属矿产。铜矿主要有岩浆铜镍型铜矿,含铜多金属铜矿和热液石英脉型铜矿。除铜镍型铜矿外,其余均为矿化点。贵金属矿产均为金川硫化铜镍矿床中的伴生矿产。(2023·山东潍坊·校考模拟预测)耦合度是对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有效度量。产业发展与能源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彼此耦合的交互体。辽宁省各地区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情况如下图所示,图中a、b、c分别为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的空间耦合分布(纵坐标表示耦合度,横坐标表示耦合协调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综合来看,鞍山的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显著低于大连。表明鞍山与大连相比(

)①能源利用效率低②能源利用效率高③产业结构更合理④产业结构不合理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2.提升鞍山的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的关键是(

)A.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B.提高居民消费水平C.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D.降低能源消耗总量【答案】11.D12.A【解析】11.由于图中a、b、c分别为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的空间耦合分布,并且纵坐标表示耦合度,横坐标表示耦合协调度,由于鞍山的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显著低于大连,说明鞍山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于大连来讲要更低一些,①正确,②错误。并且鞍山的产业结构相对于大连来说更不合理,③错误,④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12.由于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能够体现能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想要提高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使产业结构更合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使产业结构更合理,A正确。居民消费水平与交通运输建设对能源利用率和产业结构影响相对较小,BC错误。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并不意味着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D错误,故选A。【点睛】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最基本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根本动力。(2023·全国·模拟预测)地区生产总值是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等于各产业增加值之和。该数值可以反映区域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2019年,全国排名第十的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8155亿元。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区2010-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该省区最有可能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湖南省 C.黑龙江省 D.广东省14.乙曲线中的支柱产业是(

)A.种植业 B.制造业 C.服务业 D.旅游业15.为推动甲曲线的增长,需要(

)A.扩大耕地面积B.减缓城镇化进程C.开展围湖造田 D.提升机械化水平【答案】13.B14.B15.D【解析】13.由材料可知,在2019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8155亿元,对比题中材料可知,该省在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在35000--40000亿元之间,湖南省属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地区生产总值和上海较近,B正确。广东省位于我国沿海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查材料可知,在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40000亿元,D错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相比上海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不可能和上海相近,AC错误。故答案选B。14.由图可知,甲曲线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小,且在2010--2019年之间变化较平缓,应该为种植业,A错误。乙曲线在2010年--2013年之间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在以后有所提高,但变化较小,应该是第二产业,B正确。丙曲线增长较快,且在2019年所占比重已经超过甲乙曲线,达到最大,应是服务业,旅游业是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CD错误。故答案选B。15.由上题可知,甲曲线代表农业,在河南省推动农业增长,可以提升机械化水平,增加农业耕作效率,D正确。不能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湖南省后备土地资源不足,A错误。城镇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减缓城镇化会阻碍经济的发展,B错误。开展围湖造田,会缩小湖泊面积,在雨季容易产生洪涝灾害,C错误。故答案选D。【点睛】第一产业主要指生产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生产对象的产业(泛指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产业(或指手工制作业),利用自然界和第一产业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现代服务业或商业),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产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业、教育、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2023·辽宁·模拟预测)樟木头镇位于东莞市东南部,总面积约118.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3875人,是“广东省旅游特色镇”和“中国民间艺术麒麟之乡”。樟木头镇拥有观音山和宝山两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及观音寺、将军馆、蔡氏宗祠等丰富的旅游资源,麒麟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樟木头镇空间结构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该城镇核心区的主导产业为(

)A.工业、物流 B.商贸、旅游 C.康养、旅游 D.商贸、工业17.樟木头镇划定了大面积的限制建设区,其主要包括(

)①森林公园②河流沿岸③基本农田④高铁线路两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16.B17.C【解析】16.樟木头镇核心区为该镇的起源地,这里人口密集,适宜发展商贸业,加上城镇老区历史古迹多,旅游资源丰富,为城镇文化旅游的重点地区。选项B正确。因此排除A、C、D,选择B。17.森林公园位于山地,将其划定为限制建设区,可以严格控制有损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避免发生水土流失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①正确;基本农田为优质的耕地,限制其开发建设为城镇用地,可以保护耕地,保障当地的粮食安全,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③正确;河流沿岸地势低平,适合建设,故②错误;高铁线路线路两侧交通便利,不应限制,④错误。故组合①③正确。选项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点睛】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内一般不安排建设用地。能源、交通、水利、军事、国家安全和其他因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需要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确需在限制建设区内安排建设用地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调整区内土地用途。允许建设区:城乡建设项目应当在允许建设区内安排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内安排建设项目的,不得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和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按照规定程序调整区内土地用途。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辐射带动作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称为城市辐射。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材料二下图为长三角主要城市分布图和201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部分城市辐射强度示意图。(1)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2)分析201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不同城市辐射强度的分布特征。(3)苏南和浙北与上海市距离相当,但上海市对苏南的辐射强度整体上超过了浙北,分析其原因。【答案】(1)位于长江入海口,可以利用内河航运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位于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可辐射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上海是我回重要的铁路、航空、水运枢纽是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纽带。(2)苏州、无锡、南通、嘉兴由于距离上海较近,地理位置优越,受上海辐射强度大,其中苏州最大;舟山、扬州等城市因距离上海较远,交通不便,受上海辐射强度较小。(3)苏南相比浙北.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更高;城市更多,城市等级更高;与上海的交通更便利;受省会城市辐射更弱。【分析】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详解】(1)注意设问要求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可以利用内河航运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位于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可利用海运辐射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上海有多条铁路、公路在些交汇,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航空、水运枢纽,是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纽带。(2)从图中可以看出,辐射强度数值越高的,受上海辐射的影响越大,苏州、无锡、南通、嘉兴由于距离上海较近,地理位置优越,受上海辐射强度大,其中苏州最大;舟山、扬州等城市因距离上海较远,交通不便,受上海辐射强度较小。(3)苏南相比浙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经济基础更好;城市更多,城市等级更高;与上海的交通更便利;离南京较远,苏南城市受省会城市辐射更弱。19.(2023·辽宁·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群成为未来城市化的主要空间支撑形态。城市群的构建旨在通过区域协作,形成竞争合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小城镇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集聚阴影区”(发展水平滞后区)。有专家提出,小城镇可以通过借用邻近大城市因规模大具备的优势条件来发展自己,这种理论被称为“借用规模”。下图示意苏锡常小城镇“集聚阴影区”分布。(1)从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角度,推测苏锡常小城镇“集聚阴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2)简述小城镇“集聚阴影区”对其带来的负面效应。(3)请为苏锡常小城镇消除“集聚阴影区”献计献策。【答案】(1)苏锡常距离上海市近,上海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质量、就业环境优,具有巨大吸引力;这种吸引造成苏锡常城市带人口、资源等发展要素向上海流动,而对本身周边小城镇辐射作用减弱,从而出现发展水平滞后的“集聚阴影区”。(2)人口外流严重,经济下滑;加大与区域内周边城市的差距,阻碍区域一体化发展。(3)挖掘自身优势和竞争优势,错位发展;把握政策机遇,加速特色产业崛起:完善交通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联系;借用大城市规模优势,促进发展;政府积极引导,设置多中心发展战略,加大对“集聚阴影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分析】本题以苏锡常小城镇“集聚阴影区分布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城市辐射作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读图可知,苏锡常距离上海市近,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质量较高、就业机会多,对苏锡常人口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受此影响苏锡常城市带小城镇的人口、资源等发展要素流向上海;本身对周边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从而出现发展水平滞后的“集聚阴影区”。(2)人口大量迁出,劳动力减少,经济下滑;发展水平滞后,与区域内周边城市的经济差距加大,阻碍区域一体化发展。(3)因地制宜,挖掘自身优势和竞争优势,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实现错位发展;抓住政府政策机遇,加速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与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联系;可以通过“借用规模”,借用邻近大城市因规模大具备的优势条件来发展自己,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政府从政策入手积极引导,规划多中心发展战略,加大对“集聚阴影区”的影响等。20.(2023·广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位置见右图)地处四川省西部,曾为集中连片贫困区,当时部分村民依托国道经营汽修、餐饮等低端服务业,还有部分村民前往成都等地以贩卖土特产为生。2020年甘孜州实现全面脱贫,多数县城建成配套产业园区。下图示意2000-2018年甘孜州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明显失衡。

(1)简述2000-2018年甘孜州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2)推测甘孜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原因。(3)对甘孜州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答案】(1)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波动下降,第二产业占比波动上升,第三产业占比明显下降。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波动下降,第二、三产业占比有所上升;就业结构逐渐优化。(2)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效率较低,需要劳动力数量大;自然条件较差,商品化程度低,第一产业产值低。第二、三产业:生产效率相对较高,能以较少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产值。(3)过去,由于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制造业基础薄弱,部分人口以从事低端服务业为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劳动力,低端服务业比例下降;由于位置偏远等原因,中高端服务业发展较缓,第三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长时间。【分析】本题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地理环境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1)描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既要包括每个产业的具体变化,也要包括整体变化。由图可知,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二产业上升,第一、三产业下降;就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三产业都有所上升,就业结构趋于合理。(2)第一步,要结合材料分析两者关系失衡的表现,甘孜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欠发达,农业生产效率低,第一产业所需的劳动力占比偏高;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不利于农业生产,农业商品化程度低,第一产业产值低。第二、三产业:由于二三产业的特点,生产效率相对较高,需要的劳动力少,二三产业经济效益高,能以较少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产值。(3)通常情况下,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而甘孜州反而是第二产业在上升、第三产业在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甘孜州过去经济较为落后,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制造业基础薄弱,在工业化之前有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中较低端的行业,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较多劳动力,低端的服务产业的比重减小,这时总体上经济还比较落后,中高端服务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减小。(2023·广东卷)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2.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答案】1.B2.C【解析】1.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升级的历史机遇,最早进行了对外开放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珠三角周边乡镇的人口产生持续性的拉力,使附近村落的人口大量涌入珠三角城市群,目的是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及收入报酬,B正确;前往海外寻亲访友是短暂性的人口流动,并非持续性外流,A错误;人口超过合理容量主要表现为环境恶化,资源不足,材料中并未体现,C错误;该地由于劳动力外流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剧是人口外流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B。2.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产业也在进行不断地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型产业转型。由材料可知,该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可推测近10年来该地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文创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吸引村民回流创业、就业,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3.(2022·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东莞依托区位优势(图左),制造产业起步早、发展快,但2008年后多个行业的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当地政府于2014年开始推进制造产业“机器换人”(图右),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与搭建服务平台,助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纵向各环节(核心零部件制造、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生产系统集成)企业在东莞快速发展。生产系统集成环节技术含量高,企业主要由当地相关企业衍生。(1)简述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影响。(2)说明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并在东莞集聚的益处。(3)阐述工业机器人生产系统集成环节的企业在当地衍生的有利条件。【答案】(1)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2)利于各环节专业化发展;利于降低成本;利于技术交流与创新。(3)本地制造产业具有多样、旺盛的市场需求;本地相关制造产业提供设备、人才与技术支撑;当地政策与产业服务平台提供扶持。【分析】本题以东莞区域图和机器换人示意图为资料,涉及了产业升级,工业集聚和工业区位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详解】(1)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影响需要结合生产成本和产业链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数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从而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增强产业竞争力;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扩大该地的机器人市场,从而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2)工业集聚的好处需要结合生产成本和信息交流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有利于各个环节生产的专业化,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结合所学可知,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并在东莞集聚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并在东莞集聚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生产技术革新,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3)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区域产业基础和生产协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