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现代诗歌题型讲解(含答案解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1页
专题01:现代诗歌题型讲解(含答案解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2页
专题01:现代诗歌题型讲解(含答案解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3页
专题01:现代诗歌题型讲解(含答案解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4页
专题01:现代诗歌题型讲解(含答案解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现代诗歌现代诗歌题型讲解一、基础知识积累1.现代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诗歌饱含情感和想像,是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精炼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2.诗歌的主要分类(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和抒情诗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③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④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3.诗歌的特点(1)分行排列现代诗大多采用分行排列的形式,它根据人们呼吸的休止,使小的停顿和大的间歇更为明晰;它又适应人们的情感波动,把重要的东西用分行来强调。因此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2)押韵押韵有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3)饱含真情诗言志,好诗人都应有对世界充满爱的心灵,好的诗歌都能表达出极为复杂、深切的思想感情。(4)立意新颖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5)联想自然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6)跳跃自如(7)凝练集中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8)节奏和谐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9)形象生动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10)意境优美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11)虚实相生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二、如何读懂现代诗歌(一)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二)鉴赏语言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诗是精练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三)鉴赏形象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意象”是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体味诗情,就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还要善于体会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的情思。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抓住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四)鉴赏感情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五)鉴赏手法要说明的是,现代诗歌阅读与古代诗歌阅读有交叉,可以相互借鉴。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古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而现代诗则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其次两者的区别在于字数的齐整和平仄押韵。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题型一: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现代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情感和形象结合成为意象,才会使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意象”是现代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一)鉴赏人物、物象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2)这首诗歌中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物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知人论世,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物象)的特点。(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形象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二)鉴赏景象型1.提问方式2.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有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情感。3.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地体现景色的特点情调。(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题型二: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的把握,是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从解读其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一)解答炼字题1.提问方式: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解答分析: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3.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二)解答炼句题1.提问方式:某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分析其表达效果。2.解答分析:对于那些运用了很明显的表现手法的句子,可从表达技巧上找切入点;对于写景的描写性句子,可从景象特点上找切入点;对于那些暗示或表明作者写作情感基调的句子,可从表情达意上找切入点。3.答题步骤:(1)解释该句意思(或描述该句意境)。(2)重点分析该句中的精彩字词或所用技巧。(3)总结意境,点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三)解答语言风格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3.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题型三:鉴赏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表现手法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解题技巧】1.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2.解答分析——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规范答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写什么”“怎么写”“效果怎样”。3.答题步骤——(1)分析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概括分析诗歌或诗句所写的内容。(2)分析手法。要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或哪些手法。(3)分析效果。要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以及这种手法对于传达诗歌的内容或作者的感情有什么效果、作用。4.注意事项(1)手法确认上的张冠李戴:在确认手法时,有学生会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而不是根据诗歌的实际内容去认定,结果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2)手法列举时的包罗万象:出于担心采点不全,所以在解答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会对手法进行多方列举,结果是包罗万象、无中生有。(3)分析作用时的空洞无物:很多学生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是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实际出发,不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仅仅罗列一些名词术语,显得十分空洞。题型四:鉴赏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现代诗歌一般的情感类型,学会体味现代诗歌情感的方法,掌握其规范答题的方法,才能提高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一)思想情感1.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1)抓标题: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2)抓“序”“注”: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我们根据这些可以概括分析出诗歌的思想情感。(3)抓关键词句:从抒情议论的关键词句入手,这些词句是集中体现思想感情的地方。关键词指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4)抓意象:从景物形象(意象)入手,景物形象往往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5)抓“用典”:从用典入手,典故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诗人观点、态度和情感。2.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的类型及答题模式(1)常见设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节发问。(2)答题模式:关键词:+分析。(1)概括诗句抒发的情感。(2)结合有关诗句分析。要注意的是,对诗歌情感的考查,答题时不但要说出思想感情和主旨,还要谈诗歌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形象意境来体现这种情感主旨的。在分析时,既要注意对意象的描绘,又要注意对事的叙述和诗歌“卒章显志”的抒情特点。(二)观点态度1.鉴赏观点态度的常规方法(1)读标题、注释,联系作者、背景、写作对象,评技法。(2)析意象、品意境。从意象(创作中作品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去分析诗的情趣、基调、社会意义等。再扣“意境”,略作分析。(3)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通过概括来鉴赏观点态度。2.理解“观点”和“态度”的区别“观点”指作者的具体看法,即对人事物的具体评价、认识和褒贬判断。“态度”指由具体观点抽象出来的作者对人事物的情感倾向,如同情、愤慨;肯定、否定;遗憾、赞赏;无奈、自信;等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熟悉黑夜[美]罗伯特·弗罗斯特我已熟悉黑夜,熟悉黑夜。我冒雨出去又冒雨回来。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我见过城里最凄凉的小巷。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我曾停下止住脚步的声音,当时远处传来断续的呼喊,从另一条街道,越过房顶,但不是叫我回去或说再见;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它宣称时间没错,但也不正确。我已经熟悉这黑夜,熟悉黑夜。文本二: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冯至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雨”“街灯”“小巷”等常见事物引起诗人沉思冥想,诗人在与众相通的体验中实现了与众不同的表达。B.文本一中身处“雨夜”之中,“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看到都市里的“凄凉的小巷”,都给读者孤清冷寂之感。C.文本二中诗人用“亲密的”形容“夜”,却“无从认识”房里白昼时的模样,写出了对夜的喜爱胜过对白昼的喜爱。D.文本二中“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写出了生命的旅程中能带走的只有个人的体验以及瞬间的感受。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人物“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却“垂下目光”,可见其内心凄楚冷漠,活在自我之中,拒绝社会交往。B.文本一尾行运用反复手法不仅照应开头,使全诗具有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而且强化了对黑夜的熟悉程度及黑夜的一成不变。C.文本二中“原野”多次出现,串联全篇,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抒情意象,由房内到窗外原野,拓宽了诗歌的表意空间。D.文本二中诗人认为我们生命中“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体现了诗歌朦胧的特点。3.如何理解文本一“发亮的钟”这一意象?4.诗社成员要为这两首诗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大家提出一组关键词:夜·走·思,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1.C2.A3.①“发亮的钟”是指月亮;②“发亮”展现出月亮光明温暖的一面,给人以慰藉;③“钟”暗示出月亮指示时间的功能,写出了时间的流逝;④“发亮的钟”独自高悬于广阔的天空中,写出了孤独的感受。4.①这两首诗叙事、抒情的场景都是“夜”,都在“走”中“思”,但侧重点不一样;②《熟悉黑夜》以夜中“走”的在场体验,写出了人的孤寂和未来的渺茫;③《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以夜中“走”的心灵体验,写出了人的亲密和未来的无限。【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对夜的喜爱胜过对白昼的喜爱”说法错误,两者无从比较,诗人只是借“夜”表达其感受和哲思。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冷漠,活在自我之中,拒绝社会交往”错误,“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我”本不认识更夫,在夜中“垂下目光”可能是对更夫的一种怜惜或者理解,谈不上拒绝交往之类,选项过度解读。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结合“高处”“天幕”可知,“发亮的钟”是指月亮;在黑夜之中,“发亮”的月亮带给人温暖与光明,令人安心,展现出月亮光明温暖的一面,给人以慰藉;后文有“它宣称时间没错”,可见“钟”暗示出月亮指示时间的功能,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广袤的天空,一轮明月高悬,这一场景给人无限的孤独之感,写出了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孤独的感受。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结合题目可知,这两首诗叙事、抒情的场景都是“夜”;第一首中“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第二首中“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两首诗都在“走”中“思”,但侧重点不一样;《熟悉黑夜》是从陌生、隔膜到接近、逐渐熟悉的过程。“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我见过城里最凄凉的小巷。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展现夜中“走”的在场体验;结尾“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它宣称时间没错,但也不正确”,诗人最终呈现天空孤悬的明月,以及“不确定”的感受,写出了人的孤寂和未来的渺茫;《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首先对也的感受是“亲密”的。“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诗中以亲近之心走向夜,表达夜中“走”的心灵体验,写出了人的亲密感,“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夜中充满无限的未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槐根梦郭辉沉入无边的黑暗里。不见阳光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只是凭着感觉,才知道自己高扬的旗帜,是绿色的,爱在风雨阴晴中,喧响不同的季节。一辈子,永远只能与自己虚无的影子对话。却总是那么坦然,那么仁厚,如同身旁默默无闻的泥土。最为欢欣的,是自己身上那一枝枝梦想,会准时在三月,迎着浩浩东风,青青翠翠地摇曳。多少个蓬蓬勃勃的春天走过去了……终于,那个扛着电锯的秋日,翩翩走了过来。在一阵欢乐而又痛苦的震颤后,伟岸的身躯,依依惜别,轰然倒地。一部向上的历史,就这样撕落下——最后一页。岁月无情,往事如烟。孤零零的心,却深怀着一个强烈的渴望不愿死去。——谁能挖我出土?——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崭新的生命!5.文中两处加点的词语如果分别改为“青翠”和“蓬勃”,意思与原文基本相同,而原文表达更好,请简析原因。6.请简要概括槐根的梦想。每句不超过10个字。【答案】5.①原文使用叠词更能突出槐树枝繁叶茂、翠绿秀美的直观形象,增强画面感;②原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抒情性更强;③原文与上下文的“浩浩”“翩翩”等叠词相照应,语境更加和谐。6.示例:①扎根土地,奉献自己;②走出土地,雕琢新生。【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青翠”和“蓬勃”属于一般性修饰词,而“青青翠翠”和“蓬蓬勃勃”属于叠词。用“青青翠翠”来形容一枝枝摇曳的槐树叶,更能起到突出强调“青”“翠”的特点,写出槐树枝繁叶茂、翠绿秀美的直观形象,更能增强画面感。②叠词的使用能使句子更加的流畅,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更注重节奏感,诗中叠词的使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抒情性更强。③遣词造句还要符合诗歌整体的风格,词的上文有“默默无闻”“浩浩东风”,下文有“翩翩走了过来”“依依惜别”,叠词之间相照应,语境更加和谐,风格一体。因此,“青青翠翠”“蓬蓬勃勃”表达更好。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中意象的能力。①“沉入无边的黑暗里。/不见阳光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可知槐根长时间地沉入黑暗的土壤里,不见天日,感受不到阳光雨露的滋润。“最为欢欣的,是自己身上那一枝枝梦想,会准时在三月,/迎着浩浩东风,青青翠翠地摇曳”可知槐根最高兴地是因为自己的付出而使得地面上的槐树枝繁叶茂、翠绿秀美。由此可知槐根的一个梦想是扎根土地,奉献自己。②“谁能挖我出土?/——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崭新的生命!”中,连用两个问句,“谁能挖我出土?”以大胆地呼告写出槐根内心的渴望,想要走出土地。“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崭新的生命”,继续发问,继续呼告,希望能有一柄刀,重塑离开土壤失去鲜活生命的枯根,以此迎来新生。由此可知槐根的另一个梦想是走出土地,雕琢新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中国的土地刘湛秋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颂祖国,赞美人民,这是诗歌创作中永恒的主题。诗歌中也蕴含着华夏子孙对故土深深眷恋之情。B.作品所举的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看似随意拈来,实则精心挑选,代表中国的东南西北,有极高的概括性。C.“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历史文化。D.本诗除表达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还歌颂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时,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凝练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叹息”“抚爱”无不表达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祖国“黄金般的相思”在这里深深“埋藏”。B.诗中描绘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人民,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首写思想之美,次写外貌之美,最后写性格之美,层次有序。C.因为“顽强勇敢”,我们的人民才能走完“长征”、走向独立、繁荣、富强:因为勤劳,才能享受到“葡萄下跃动着欢乐”。D.诗人以“微风下的湖水”比喻中国人民“敦厚的性格”,以“长江一泻千里”比喻中国人民“顽强勇敢”,化抽象为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答案】7.C8.B【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历史文化”错误,结合“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等内容可知,这是作者看到的国民的外在形象的美,是人文景观;“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这些都是神奇、美丽的原因,选项以偏概全。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首写思想之美,次写外貌之美,最后写性格之美”错误,结合“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可知,应是首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最后写思想之美。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在苏格兰高原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表现了城市与乡野的空间阻隔。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心也是空”是因为思念故土,也是因为等待收获;“常满”是因为亲爱的地母用丰收慰藉了“我”。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反客为主,强化了诗的深层意象,令人过目难忘,再三击节。11.诗歌以“我”的视角展开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9.D10.B11.①使用第一人称抒情,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以抒情的主体刈禾女“我”的口吻,表达“我”情感的跳跃和思维的流动。刈禾女劳作、收获的场景带给读者的代入感更强,易于抒情。②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③这里的“我”既是刈禾女,也是作者自己,作者将自己的生命情调转置于刈禾女内心,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使全诗情感更有层次。④阅读时,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诗歌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分析有误,应是着意描写刈禾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故D。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该诗并没有常用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的表现手法,仅仅限于“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这一句。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对抒情角度的把握及探究其作用的能力。这里诗人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抒情,可充分展示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抒情更加强烈,便于传情达意,使得抒情显得更加真实;结合“我的家”“我记起”“我的眼”“我来日光下收获”“我看不见自己”等分析,让我们将镜头拉近刈禾女,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在这首诗中,使用的“我”这个词,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甚至连我们普通的读者都把自己当成了诗歌中的“我”,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这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还能够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使全诗情感抒发更有层次。运用各诗节主导情绪的跌宕起伏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诱导读者以实景为圆点朝着不同的方向辐射自己的情绪。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增强了诗歌情境的代入感,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列小题。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就写于在外留学期间。12.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显示出了他的勤劳。B.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C.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D.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13.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2.A13.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故土深深的思念。【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A.“显示出了他的勤劳”错误,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等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现代诗歌情感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情感,要先看诗歌内容。诗歌描写的是温馨、美好的农家生活场景,“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生活画面既构成有机整体,又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小农家生活的静美。所以,由此可见,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结合写作背景“风雨飘摇的祖国”可知,此时的祖国风雨飘摇,百姓的生活也不安定,愈是如此,愈表现出诗人对安宁平静的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而这样理想化的生活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诗中寄寓着诗人对于现实中无法拥有和平安宁生活的农民的同情。而作者此时在国外求学,写这样典型的中国乡村景象,特别是开头两个场景的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普通家庭中母亲做饭、父亲结束一天农活收工回家的场景,无疑是在抒发自己对祖国、故土的思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与结尾“而你们,站在那儿”前后呼应,具有形式美。B.“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是实写,描绘了暮色中远山环绕的景象,营造出静谧的氛围。C.“肩荷”“低首沉思”等词语将稻束人格化,把稻束与母亲的形象进一步联系起来,生动形象。D.诗歌节奏舒缓、从容,与柔和的色调、静默的氛围十分吻合,共同营造出诗思与哲思相交融的艺术境界。15.诗中“稻束”和“母亲”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疲倦而美丽。稻束金黄,收割后站在田里;母亲的脸庞“皱”而“美丽”。②静默而伟大。稻束、母亲“比雕像更静默”,又“肩荷着伟大的疲倦”。③奉献精神稻束、母亲都牺牲自己,安于奉献。【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B.“‘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是实写”错误,由“围着我们的心边”可知是虚写。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意象特点的能力。由“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可以看出,稻束与母亲,都具有疲倦、美丽的特点。由“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可以看出,稻束和母亲永恒地默默站立着,肩负着伟大,承受着疲倦,她们静默而伟大。结合“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可知,收获日的稻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默默奉献;而母亲也同样,养育了孩子,日渐衰老,终有一天也会献出生命,“稻束”和“母亲”在默默奉献着一生,都有奉献精神。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相信未来【注】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1968年北京【注】1966年—1969年,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的第一阶段,“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论调甚嚣尘上,一派“全面内战”之势。食指经历了初期的盲动,对这场政治运动已有了一些较为清醒的看法,1968年12月食指被政治浪潮冲向农村,坐火车下乡到了山西杏花村。在这几年完成了他“最为辉煌的青春期创作”,这些作品“是对那些心灵命题的记录与回答”。16.下列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B.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C.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D.鲜花——收获的果实

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有了美好的归宿1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三节语句基本齐整,音节和谐,尽管不是一韵到底,但押韵还是很规范的,体现了诗人对诗歌结构美、音乐美的追求。B.本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后三节写“相信未来”的原因,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C.本诗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新诗,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热烈的情感。D.从本诗中不难看出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答案】16.D17.C【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D.“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有了美好的归宿”错误,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果实被窃取或情感的失落。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本诗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新诗”错误。《相信未来》是立足现实的作品,风格与手法都不大符合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更谈不上典型了。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沉默的芭蕉①邵燕祥芭蕉你为什么沉默伫立在我窗前枝叶离披神态矜持而淡漠从前你不是这样的在李清照的中庭在曹雪芹的院落你舒卷有余情绿蜡上晴光如波近黄昏,风而乍起鼓打着竹篱瓦舍有约不来谁与我相伴一直到酒酣耳焰呵,沉默的芭蕉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在这边乡风雨夜打破费尔巴哈式的寂寞芭蕉啊我的朋友你终于开口款款地把幽思陈说灯火也眨着眼睛一边听,一边思索芭蕉,芭蕉且让我暖了搁冷的汤凭窗斟给你喝夜雨不停话不断孤独,不是生活【注】①该诗作于1980年4月,诗人到云南旅行。在下榻的竹篱瓦舍里,诗人看到雨中的芭蕉,有感而发创作此诗。②费尔巴哈式的寂寞:指独处而造成的寂寞。1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为什么沉默”既是诗人对芭蕉的疑问、对话,又点明了此刻雨中芭蕉的情态。B.“舒卷”“晴光”等都是对往日所见芭蕉的追忆,这与诗人眼前的芭蕉并不相同。C.全诗情景交融,构思巧妙,将孤寂无告的羁旅之苦,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和活力。D.虽然这是一首新诗,但诗人用词文雅,化用贴切,使诗歌充盈着古典诗歌般的韵味。19.如何理解诗歌最后的“孤独,不是生活”?【答案】18.B19.(1)与“沉默的芭蕉”题目对应,反点其题。(2)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感情,将诗人追求生活、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3)使主题升华,激励读者热情地去拥抱生活,珍惜现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B.“对往日所见芭蕉的追忆”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在李清照的中庭,在曹雪芹的院落,你舒卷有余情,绿蜡上晴光如泼”可知,这是作者对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芭蕉形象的描绘,而并非往日所见的芭蕉。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诗歌最后一句“孤独,不是生活”是全诗点睛之笔,整首诗的抒情到此处仿佛戛然而止,然而,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感却奔腾而出,不仅使诗歌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使得诗人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一句位于全诗的最后,与诗题“沉默的芭蕉”中的“沉默”相互照应,从反面点明主题,激励读者抛弃孤独,热情地拥抱生活,珍惜生活,令人感到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行诗语言直白、简洁,但给人无穷的鼓舞与启迪。所有前面抒发的情怀,在此,不仅使诗思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使得一个追求生活、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手侯汝华桅支上旋转着七色的明耀,青青的海面白色的帆远了,许多人的梦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但没有一个人知道你心中的海。地中海畔的去年的葡萄藤挨过了严厉的秋天,可还是一样的凝绿?而你的眼睛却永远凋谢了。当薄暮的黄光被天外的风吹动时,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待到夜色垂落了,星子跟灯塔的秋波参杂着一个肺病女歌在城头的古调,而你的多年的劫运又浮上黑影在记忆里,为的是海已幽黯,你却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一九三五年四月十八日于广东潮州2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将水手有“心中的海”与许多人的梦“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进行对比,表明水手内心有着远大而崇高的理想。B.大自然的秋天无法改变地中海畔葡萄藤的凝绿,而人生的秋天却把水手的眼睛过早“凋谢”,通过对比写出水手生活的艰辛。C.“在城头歌唱古调的肺病女”使水手“又浮上黑影在记忆里”,“多年的劫运”“黑影”烘托出了水手生活的悲苦。D.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旧中国水手漂泊的生活和浓重的忧愁,反映了旧中国老百姓在离乱年代背井离乡的社会现实。2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青青的海面,白色的帆远了”句与《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句异曲同工,都为全篇涂上一层忧郁的底色。B.第二段“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诗人通过问句运用留白手法,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美。C.诗歌以水手“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结尾韵味深长,不仅照应了中间“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还呼应了开头“白色的帆远了”。D.“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永远凋谢了”“夜色垂落了”“海已幽黯”等冷色调语句,让人在静远虚灵中渐渐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哀伤。22.结合诗歌分析“橙花香”意象的作用?23.诗人是如何塑造水手这个形象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20.A21.A22.①“橙花香”象征着故乡的美好;②与水手现实的孤寂、失落的生活形成对比;③表达水手远离故乡的伤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④将抽象的情思寄托于具体的物象,形象可感。23.①通过将水手和其他人对比,表现水手有着丰富而极不宁静的内心世界;②运用第二人称,与水手直接对话,揭示水手艰难的生活和深重的内心;③通过写水手的眼睛、感受和记忆表现水手痛苦的生活经历;④将水手放在茫茫的海面、夜色、星子和城头古调等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塑造,使水手形象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广阔的空间感;⑤运用丰富的意象烘托水手的形象,使人物充满了含蓄蕴藉美。【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A.“水手内心有着远大而崇高的理想”错,从后文看,并没有表现水手有崇高的理想。故选A。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忧郁的底色”错,《沁园春•长沙》的感情基调激情昂扬,并不忧郁。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意象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可知,“南中国”指故乡,“橙花香”象征着故乡的美好。②“你的眼睛却永远凋谢了”写水手现实的孤寂、失落的生活,“多年的劫运”“黑影”烘托出了水手生活的悲苦,故乡的美好与现实形成对比。③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旧中国水手漂泊的生活和浓重的忧愁,反映了旧中国老百姓在离乱年代背井离乡的社会现实。“橙花香”表达水手远离故乡的伤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④“橙花香”是具象昂达事物,象征着故乡的美好,将抽象的情思寄托于具体的物象,形象可感。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①“许多人的梦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但没有一个人知道你心中的海”人将水手有“心中的海”与许多人的梦“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进行对比,表现水手有着丰富而极不宁静的内心世界;②“你的眼睛却永远凋谢了”“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你的多年的劫运又浮上黑影在记忆里”“你却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运用第二人称“你”,与水手直接对话,揭示水手艰难的生活和深重的内心,表达作者对水手命运的同情;③“你的眼睛却永远凋谢了”“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你的多年的劫运又浮上黑影在记忆里”通过写水手的眼睛、感受和记忆表现水手痛苦的生活经历;④“青青的海面”“夜色垂落了”“星子跟灯塔的秋波”“歌在城头的古调”将水手放在茫茫的海面、夜色、星子和城头古调等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塑造,使水手形象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广阔的空间感;⑤“白色的帆远了”“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星子跟灯塔的秋波”“歌在城头的古调”运用丰富的意象烘托水手的形象,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美。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守望王家新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对此无话可说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现在它来了,它说来就来了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时刻!守望者我们能否靠捶打岩石来承担命运?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涩你的双手摊开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阴沉沉地来了。没有别的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夏日巨大的反光中变暗,更暗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让雷电更痛彻地跃入这片土地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1990年2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和“花园”意蕴深刻,“花园”是抒情主人公守望的对象,“雷雨”给“花园”带来黑暗和破坏。B.“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写守望者对雷雨即将到来早有预料,也暗示其无力反抗。C.“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而无助的时刻,只能选择躲避。D.“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诗人没有点明“词”的具体内容,为诗歌的多元解读留下了空间。25.如何理解“花园会亮起来的”?26.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守望者”的形象特点。【答案】24.C25.①雷雨过后,花园会恢复生机;②“花园”象征人类的精神家园,“花园会亮起来的”意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终将摆脱黑暗,重现光明;③表达了作者乐观自信的情感和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定信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