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六国论》(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六国论》(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六国论》(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六国论》(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六国论》(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

挖空、知识梳理与过关训练

专题"六国论

01廉室利练

(第1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聿()

日:六国耳()丧,孚■([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毒(1失强援,不能独串()。

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2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茜芸()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不在

战矣。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

限,暴秦之欲无限(),奉之即()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列()矣。至十

()颠段(),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领)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Y1之。

(第3段)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

免矣。燕赵之君,举()有远略,能守其土,冬()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

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举()i^()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祖()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

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回像()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教(3存亡之理(3当()与秦相萼(3或未为()

量。

(第4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5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梦()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梦(八苟

()以天下之大,下()而小()六国破亡之年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

第一段①有人②相继③全都,一概④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⑤

保全

第二段①它的实际数量②本来③同“庵”,满足④更加⑤决定,确定⑥以至,

以至于⑦灭亡⑧侍奉⑨如同,好像⑩适宜,得当

第三段①起初②坚持正义③方,才④招致⑤使......退却⑥及,等到⑦智慧

和力量⑧假使⑨天数、命运⑩天数、命运⑪通“倘”,假使,如果⑫较量⑬轻易

第四段①服侍,侍奉②礼待

第五段①势力,力量②态势③如果④降低身份⑤跟随⑥旧事

翻译画线句

①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亏损了

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得分点:兵、弊、道)

②想一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猾

分点:厥、祖父、暴)

③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

他五国。(得分点:迁灭、与)

④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得分点:积威、劫,“使”后省略“之”,

被动句)

02和叙机双

一、通假字

八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八暴秦之欲无厌人通“通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陀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何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太[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1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0、旦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害U,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八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胎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薄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7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害U,以俵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俵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八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八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与人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跟,和凄相较,或未易量。

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灰亡,动词)。

向”、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犹:/、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副词,还)在

始:/、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2、始(才,副词)速祸焉

终:/、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得:八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五、文言句式

八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近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近劫哉!

洎牧以谗迭

2、判断句:六国破灭,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03口桌利傣||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4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弃掷通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情

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笫百倍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4“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区“气候”,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C“甚惜”,很珍惜。古今义相同。

D“其实”,古义: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故选C。

2.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D.苟以天下之大。

【答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被动句,诛,被诛杀。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邯郸就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郡。

4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B.判断句,“……也”表判断。

C.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即“赵尝于秦五战”。

D.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即“苟以大天下”。

故选4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困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答案】4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道”,原因。句意:这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

③“固”,本来。句意: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⑤“亡”,丧失,失去。句意: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

故选4

4.下列句子中重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断定

D.此言得之得:得到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此言得之”意思是“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

故选。。

5.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盘盘焉,困困焉绳立远视,而望幸焉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斯用兵之效也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4“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末语气词,不译。

A“而”都是转折连词,却。

C“之”,代词,指秦国。/结构助词,的。

D“则”,副词,就。/连词,那么。

故选8。

6.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B.暴秦之欲无厌

C.奉之弥繁D.则胜负之数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判断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

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

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

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

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

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

8项,“厌”通“庵”,满足。其他三项都没有通假字。

故选B。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可谓智力孤危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

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

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

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项,颠覆:古义今义均为:推翻、摧毁;

8项,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实际上;

C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

题的能力;

。项,故事:古义,前例,旧事。今义,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

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故选4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六国耳丧互:相继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跟随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到矣判:判断

D.终继五国迂灭迁:改变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

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项,“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意思是“。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

清楚楚了”,所以“判”的意思是“清清楚楚,决定”。

故选C。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

B.奉之弥繁,攻之愈急弥:更加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快速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动劫:胁迫,挟持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

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

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所以“速”的意思是“招致,

故选Co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思啾先祖父厥:其,他们的,泛指六国的。

8.胜负之数数:次数。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到矣判:决定,确定。

。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词义。

8项,“胜负之数”意思是: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命运。

故选8。

H.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①赵尝五战于秦②多于南亩之农夫

B.①至丹以荆卿为计②洎牧以谗诛

C.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D.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答案】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

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

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本题:

/项,"于",介词,和,同/介词,比。

3项,“以”,介词,用/介词,因为。

C项,"而",连词,表承接。

。项,"与",介词,跟/连词,和,同。

故选C。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4李牧连却之B.以地事秦

C.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答案】4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代汉语里,常见的活用类型有: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会归类。

/项,去卜使动用法,使……退却;

2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C项,义:名词做动词,坚守正义;

。项,礼:名词做动词,对待。

故选4

【点睛】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

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4吸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吸未易量

B.赂秦池力亏,破灭之道也与赢面不助五国也

C.至于颠覆,理囿宜然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囿不在战矣

D.苟以天下之大洎牧以谗诛

【答案】。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项,代词,有人福U词,也许。

3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去|3。

C项,都是副词,均为“本来”的意思。

。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故选C。

【点睛】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

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

和意义。

1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断定

8.思政先祖父厥:相当于“其”

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D.不能独完完:完全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

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

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项,句意为:不能单独保全。完:形容词作动词,完好保全。

故选。。

【点睛】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

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二、情景默写

乃.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战不善,

的精辟论点。

(2)《六国论》中苏洵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o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非兵不利弊在赂秦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终继五国迁灭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弊”“迁”“嬴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

【答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举以予人如弃草

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芥”“犹”“薪

17.六国论

(/)在《六国论》中,“________,”两句,说明了贿赂秦国而导致六国灭亡的原因。

(2)在《六国论》中,“_______”交代了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却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

而灭亡;“_______”则交代了六国向秦割地求和的结果。

(3)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

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

(4)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而燕国

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

(5)在《六国论》中,先指出齐国因与秦交好却不帮助五国而灭亡,随后又说明燕国后灭亡

原因的句子:"________,,。”

(6)在《六国论》中,苏洵对治理国家的人提出的建议是“________

(7)在《六国论》中,苏洵以古鉴今,其中“________,,"三句,告诫宋

朝统治阶级不要以贿赂的方式谋得一时之安。

【答案】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斯用兵之

效也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

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赂、予、芥、赢、效、略、义、劫、苟、矣。

三、文言文阅读

(2023春•陕西宝鸡•高二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日:六国互丧,争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

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尊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

魏以撰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

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存。未必不复增一

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

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

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脱手服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

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日:“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

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很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4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湎秦独为之淅遂焉者/所

谓得天助云尔。

B.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他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

谓得天助云尔。

C.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他秦独为之的遂焉者/所

谓得天助云尔。

D.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

谓得天助云尔。

19.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4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

3.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他们

C.而又得天助焉。焉:怎么,表反问

D.而彼不用也彼:他们

20.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

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

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二薄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

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2.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aA19.C20.B2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

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2)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22.苏洵的观点:

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李桢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

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

“所以”,译为“……的原因”,不能单独成句,排除BC;

“而遂焉者”中,“而”为连词,表并列,应用在句首,在“而”前断开,排除。。

故选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4正确。句意: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

A正确。句意: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

C错误。焉,句末语气词。句意: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

D正确。句意:而他们都不采纳。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区“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错误。

由“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视秦无异也”可知,李桢的《六国论》有对比论证的运用。

故选8。

2人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庵”,满足;“弥”,更加;“愈”,更加。

(2)“以”,据;“为”,做;“所为”,所做的事;“专”,只是;“以”,因为。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苏洵的观点:由“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知,割地的国家赂秦,

自己削弱了国力,不割地的国家,因没有强大的后援灭亡,所以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割地

贿赂秦国。

李桢的观点:由“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

用也,可慨也夫!”可知,六国失败的原因是,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参考译文:

(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

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

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

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

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

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

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

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

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

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

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

(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

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

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

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

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

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

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

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

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

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

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

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

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

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

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2023春•四川南充•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仁宗)庆历三年正月春癸巳,元昊上书请和时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厌之乃密诏庞籍招纳

之籍遣李文贵还以通意,元昊闻之大喜,仍使文贵至延州议和,然犹倔强不肯削僭号,且云:

“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籍以其言未服.乃令自请。诏籍复书许之。元昊

知朝廷许和有绪,乃遣其六宅使贺从勖与文贵至延州上书,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

宋皇帝”。籍送使者「下。

夏四月娶孙贺从勖至京师,帝命著作佐郎邵良佐如夏州,许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岁赐绢

十万匹,茶三万斤。富弼言:“元昊臣契丹而不臣我朝,则是谓契丹无敌于天下矣。须令称臣,

乃可许和。”蔡襄亦言:“元昊自称兀卒,既又译为吾祖,特以侮慢朝廷。使朝廷赐之诏而亦日

吾祖,是何等语邪!不可许其请。”帝皆不听。时元昊倚契丹,邀索无序,晏殊等厌兵,将一

切从之。韩琦力陈其不便,帝嘉纳之。良佐至夏州,元昊亦遣嘉鼎聿舍、张延寿等来议和及岁

币。

四年五月,元昊复遣使上誓表,乞画番、汉所居中为界,于内听筑城堡;凡岁赐银、绮、

绢、茶二十五万五千,乞如常数;乞颁誓诏,世世遵守,永以为好。帝遣使赐元昊诏,从之。

十二月,遣尚书员外郎张子夷充册礼使,册元昊为夏国主。仍赐对衣、黄金带、银鞍勒马、银

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金涂银印,文日:“夏国主印。”约称臣,奉正朔;许自置官属;

使至其国,相见用宾客礼;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若;命国子博士高良夫等会夏人画疆界。然

朝廷使往,止留馆宥州,终不复至兴、灵,而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

(选自《宋史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有删节)

材料二: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

夫卞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2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元昊上书4请和8时C西鄙用兵。日久E帝心尸厌之G乃密诏H庞籍/招纳之

2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阙,本指建在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后转指帝王的住所,即宫殿。“阙下”就是宫

阙之下,帝王所居的宫殿之下,这里借指京城。

B.癸卯,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天干地支相配记录日序的方法。从甲子开始到癸亥

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厌,这里是“厌恶、讨厌”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何厌之有”中的“厌”意义不

相同。

D.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六国与秦国并称为

战国七雄。

25.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元昊派人到延州议和,却不肯放弃帝号,并出言不逊。在之后的延州上书中,他虽然认

宋皇帝为长辈,但却自称“兀卒”,有故意侮辱大宋之嫌。

B.在谈判议和的过程中,宋臣们的态度不一致:富弼、蔡襄等人主张对西夏要强硬;晏殊、

韩琦等人主张满足西夏的一切请求。

C.宋和夏达成了议和协定: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宋每年赐给夏大量银、绮、绢、茶,设

置边境交易场所,划定双方边界等。

D.夏虽表面向宋称臣,奉宋为正统,但在夏国国内,元昊却依旧自称为帝。宋每次派使

者前往,夏都在宥州接待,宋使者根本进不了兴州、灵州。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7.材料一“庆历和议”是中国有名的历史事件,可视为苏洵写《六国论》的背景之一。请结合

两则材料内容,简述材料二的写作意图。

【答案】23.BEG24.C25.B26.(7)答案示例:犹如太阳正当中午,只可以顺

应天道自然向西移行,怎么可以违背天道自然从东落下?

(2)答案示例: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先例、

旧例、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27.①委婉表达对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外交政策的不

认可。

②借古讽今,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或“不要被敌国威势胁迫而一

味地屈膝求和。”)

③警告北宋统治者应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昊上书请和,当时西部边防用兵的时间长了,仁宗心里厌战,便密诏庞籍招纳元昊。

“请和”为“上书”的内容,内容紧凑,中间不能断开,应从“请和”后面断开,故选圣

“时'’是"西鄙用兵”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日久”是指用兵的时间,应从“日久”之后断开,故

选E;

“帝心厌之”中“帝”是“心”的定语,“厌之”是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选G。

故选BEG。

2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的能

力。

C“厌恶、讨厌”“意义不相同”错误,两个“厌”意义相同,皆为“满足”之意。句意:所求没有满

足。/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故选Co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区“晏殊、韩琦等人主张满足西夏的一切请求”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韩琦力陈其不

便”可知,韩琦尽力陈述满足西夏所有请求会大不利于宋。

故选8。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方”,正当;“止”,只;“西行”,向西移行;“安”,怎么;“逆”,违背;“东下”,从东落

下。

(2)“苟”,如果;“以”,凭借;第二个“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事,先例。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十二月,遣尚书员外郎张子爽充册礼使,册元昊为夏国主。仍赐对衣、

黄金带、银鞍勒马、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金涂银印,文曰:“夏国主印。”约称臣,

奉正朔;许自置官属;使至其国,相见用宾客礼;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碧;命国子博士高良

夫等会夏人画疆界。然朝廷使往,止留馆宥州,终不复至兴、灵,而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和

材料二“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

得下咽也”可知,苏洵不赞同宋朝的妥协议和,苏洵写《六国论》委婉表达对北宋统治者采取

的外交政策的不认可。

②根据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知,苏洵写《六

国论》借古讽今,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③根据材料二“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可知,苏洵写《六国

论》警告北宋统治者应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仁宗庆历三年正月癸巳日,元昊上书请和,当时西部边防用兵的时间长了,仁宗心里厌

战,便密诏庞籍招纳元昊。庞籍将李文贵(先前诈降被扣的西夏人)遣送回西夏来通达这一意

图,元昊听了之后大喜,仍然派李文贵到延州议和,然而还是态度倔强,不肯削去帝号,并且

说:“犹如太阳正当中午,只可以顺应天道自然向西移行,怎么可以违背天道自然从东落下?”

庞籍因李文贵的言论尚未顺服,便令他自己请和。(朝延)诏令庞籍复书西夏答应议和,元昊

闻知朝廷允许议和一事已有头绪,便派他的六宅使贺从勖与李文贵至延州上书,自称“男邦泥

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庞籍送使者到京师。

夏四月癸卯日,贺从勖来到京师。仁宗命著作郎邵良佐到夏州与西夏议和,允许册封元昊

为夏国主,每年赐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富弼说:“元昊臣属契丹而不臣属我朝,这是说契丹

无敌于天下。应当使他称臣,才能许可议和。”蔡襄也说:“元昊自称'兀卒',即又可以译为‘吾

祖',特意以此来侮辱轻慢朝廷,假使朝廷所赐的诏书中也说‘吾祖’,这竟是些什么话!不可以

允许他们的请求。”仁宗一律不听。当时,元昊依仗契丹,所求没有满足。晏殊等人厌恶用兵,

一切听从契丹的请求,韩琦尽力陈述这样做是不利的,仁宗赞许并采纳了韩琦的建议。

四年五月,元昊又派遣使者上呈誓表,请求(在边境上)划定番、汉杂居地区的中间为界,

界内听任各自修筑减堡;每年所赐的银、绮、绢、茶总数是二十五万五千,请定为每年赐予的

常数;请求颁发誓言诏书,想以此来世代遵守,永远结为友好。仁宗派使者赐予元昊诏书,听

从元昊的请求。十二月,派遣尚书郎张子夷充任册礼使,册封元昊为夏国主。仍赐给对衣、黄

金带、银鞍勒马、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金涂银印,印文是“夏国主印。”约定称臣,

奉宋朝的正朔;允许夏国主自己设置官属;宋使到达夏国,相见时用宾客的礼节;在保安军及

高平岩设置边境交易场所;命国子博士高良夫等人会同夏人划定边界。然而朝廷使者前往西夏,

只能在宥州停留接受夏的接待,始终不到兴、灵二州,而元昊在其国中称帝依然如此。

材料二: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

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

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

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三,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域,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撰秦。秦人不敢逾

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

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

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靖保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

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