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实践论》导读_第1页
《矛盾论》、《实践论》导读_第2页
《矛盾论》、《实践论》导读_第3页
《矛盾论》、《实践论》导读_第4页
《矛盾论》、《实践论》导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矛盾论》、《实践论》导读(下)崔丽华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博士二、《实践论》、《矛盾论》的基本思想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地谈“两论”的指导思想。很短的一个时间来谈“两论”的一个基本思想,是不可能的。我在这里更多地是想集中讨论一下“两论”的精华部分,或是“两论”的精髓。“两论”我们在前面也反复说,它是一个从中国革命的问题出发而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它是对中国革命的一个总结。这从1921年到1937年我们党的十六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犯了不少的错误,甚至亟待对这样一个错误和亟待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一种总结。而很多人,他是就事论事,就革命说革命,就军事说军事,就政治说政治,而毛泽东是从就事论事的框架中跳出来,从哲学的高度来谈论中国革命的一个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代伟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伟人?他必须得站得高,看得远,其实在这里也是说,他为什么推荐他们读点哲学著作,学点哲学?出发点也在于此,因为哲学是能够让你站得高,看得远的。哲学是一个关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问题。“两论”是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中国革命的这样一个实践。具体来说,“两论”关注了两个范畴,一个范畴是实践的范畴,一个范畴是矛盾的范畴。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的范畴。从这两个范畴来出发讨论中国革命,讨论中国问题。但是“两论”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是分别来论述。我们先来看看实践论。实践论它的有一个副标题,这个副标题叫《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知和行的关系,通过这样一个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整个的一个思想,讨论知和行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很多讨论知和行,知易行难等一系列的一个讨论知和行的一个思想。毛泽东他就是说,他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他是借助于这样一个老问题来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个理论来谈中国的这样一个老问题,是从认识论上来认识知和行的关系,其针对点针对的是教条主义,是对党内的一个错误的思想路线的一种揭示。它的整个逻辑框架是包含着五大部分,论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五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一段到第五段,它着重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一个重要性。第二个部分,是第六段到第十八段,它着重论述了是实践到认识的这样一个飞跃过程,或是说明理性到对感性认识的依赖性,以及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辩证法。我们实践的两个阶段,一个是改进阶段,一个是理性阶段,它是如何运作的。第三个部分,主要就论述了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说明了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发展理论的一个必要过程。第四个部分,第二十段到二十五段,主要是论述了认识运动无限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指出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一个辩证关系,并对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冒险主义等进行了批判,这是它的第四个部分。第五个部分也是最后一个部分,第二十六段,它是对整个全文的一个总结,它是对人的这样一个认识运动规律进行了概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的形势,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这样一个程度,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五个部分是实践论的一个全部的内容。(一)《实践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来具体说说它的思想。我们把它概括为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个深入的展开。中国的这样一个老问题,知和行它统一在哪里?它的统一点在哪里?它借助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实践。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他整个的一个思想是,我们整个对主观和客观,我们对知和行,它的统一在哪里?都是统一在实践上的。这样一个实践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个深入的展开。先来谈第一个方面,在“两论”中他是对实践内容和形式作了一个科学的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的旧的哲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是对整个实践的一个认识,在费尔巴哈提纲中,他说他自己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这样一个新的哲学,是之前在哲学史上,它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分歧,这样一个分歧也是说我们的这样一个二元论,二元论是身和心,我们这样一个心灵和我们的这样一个具体的行为,它是如何统一的呢?身心如何达到统一的呢?它是没有解决的,在传统哲学史上它的没有解决的,它都是身心二元的,如在康德哲学的过程,还有黑格尔哲学,它都是出现了这样一种二元论的一种倾向。而这样一种二元论是在哪里消解掉了?在马克思那里被消解掉了。它是直到我们在马克思那里,它才将实践和人的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实践就是人能动地去改造物质世界的这样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它强调实践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把人类的一个基本的生存和活动归结为实践,通过实践实现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实现了它整个哲学史上的一种二元对立的一个统一。它认为实践也是新旧哲学的分水岭,实践是一种物质的实践,革命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是这样规定实践的,它说,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样一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认识世界,才能够认识事物,才能够解释历史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以及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他对整个实践观的理解,他是非常注重实践的。之后恩格斯提出了实践“即实验和工业”等,在之后,列宁他提出了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深的观察、发现等,这是对实践的一个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的一个扩充。在毛泽东那里,他认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之后,他对整个实践内容上他认为它包含生活活动、阶级斗争、政治活动、科学和艺术活动。即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的客观活动,这些都是实践的内容。它具体的形式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其生产斗争,第二个方面是其阶级斗争,第三个方面是其科学实践。这是毛泽东他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内容和基本形式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在这样一个概括中,它还明确提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一个地位和作用,第一个是说,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非常注重调查研究的,为什么会说注重调查研究?他甚至提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也正是由于他整个搞调查研究,他并不是一时一事,而是整个一生他都是非常注重调查研究的,比如在1927年上井冈山到1945年去重庆谈判这个阶段,他都是长期地扎根于中国农村进行实践调查和进行实验的,在他看来,要想了解中国的革命,要真正地了解中国农民和中国农村,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相信和依靠中国共产党,只有通过充分的调研,才能对中国革命进行一个充分的了解。这样一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正是它基于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的这样一个初衷。第二个,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才促使了我们不断地去更新我们的知识,更新我们的问题欲。在古代的时候,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这样一种确立气节和了解气侯的需要就产生了天文学,为了丈量土地、衡量溶剂和计算其他的计算上的一种需要,它产生了数学。再比如说,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它产生力学,这个“力”来说明实践是发展的一个动力。第三个方面,实践是对于外界认识真理性的一个标准,所谓真理是什么,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个规律性,即主观符合于客观。要想使主观符合于客观,我们只能推动实践去检验。为什么?第一,思想本身它是不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检验自身的一个标准的,如果因为认识、思想不被认识,不和认识的对象所结合起来,就无法确定它的这样一种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其次,如果客观实际本身也是不能够直接地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的。因为客观对象它本身是没有正确和错误的,无法使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这是客观对象本身的一个原则。因此你要想检验真理就必须检验人们的认识是不是正确,只有依靠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是对于外界认识真理性的一个标准,这是它的第三个方面。第四个,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能动地去改造世界,认识是从实践中来,但认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最终的目的我们认为,毛泽东也指出,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了这样一个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样一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在他的最后一条十一条中,他说,我们目的不是去解释世界,而根本的一个目的是去改造世界。在这里也是在论述实践是认识的一个目的。实践论中第二大点,它是论述了认识的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的一个认可的揭示。实践的两个阶段,一个是感性阶段,一个是理性阶段。列宁对这样一个认识论的辩证发展过程,他认为是一种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一个辩证的路径,而毛泽东他又进一步阐明了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由感性认识到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这样一个辩证运动过程。具体来说,实践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它在感性认识方法,第二个方面,它在理性认识方面。这其实是说认识也是由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我们这样的一个理性来指导我们具体的实践。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它说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我们对一个事物的一种感觉、一种知觉,一种表现形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以及外部关系的这样一个阶段。理性阶段更多是一种抽象的阶段,它是对事物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的阶段,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这是它的一个阶段。感性阶段,来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的日常生活,感受日常生活,它更多的这样一种感受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感性认识的阶段,比如我们过了一段时间了,我们要有一个年终的总结,要对我们之前的那段生活进行一种总结、小结一下这其实就是它的一个理性阶段。如果感性认识仅仅脱离了,只有感性认识的话,那就会陷入一种经验主义的误区之中,而我们的理性认识而脱离了感性这样一个阶段,它就会陷入一种本本主义的一种认识之中。因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它是实践的两个阶段,理性认识,它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又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假设理性认识脱离了感性认识,那就会陷入一种本本主义的状况,而我们的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它也就仅仅是一个经验主义。这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它其实也揭示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条件,我们怎么把我们的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个是你必须掌握丰富的一个感性材料,一点感性材料是不可能的,就是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你刚开始感觉到的是他的外貌、性格,整个人的一种特点,但是如果你仅仅见过他几次面,你仅仅是停留在一种感性认识,这是他的感性材料不够多,假设我们通过很多年的相处,只有他占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才可能上升到理性阶段,你才可能对这样一个人的本质进行了解。第二个条件是要经过思考,要讲新话,要有一种思考的能力,要有一种抽象的能力。理性认识是一种抽象的认识阶段,这样一种抽象的认识阶段就要求你去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种思考,如果假设你不对这些材料进行思考,你也不过就是一个经验主义。这是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占有和把握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个方面,要经过这样一种思考。第三个,在整个的认识过程中,在实践论中它还揭示了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的这样一个认识。它这样一个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它的出发点是什么,它的目标是什么,它是整个实践论中,它是整个认识的一个目标,它的目的是什么,它认识事物的目的是去为了改造世界,并且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理性认识之后,我们还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去发展和去补充,这是它整个第二次飞跃的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这样一个作用,它体现在这两个方面。甚至斯大林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一个实践。”这里所反复在强调的也是说,从认识的第二次的这样一个重大性,我们这样一个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检验和发展,一方面,认识是不能正确呢?只有回到实践中能够检验,达到预期目的的认识也就正确,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这样一种理论也是也问题的。另外一方面,在实践中获得的理论也必须再回到实践中才能够继续对这样一种实践进行一种补充、丰富和发展,也是说认识的这样一种螺旋上升的一种过程,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真正地实现对一种客观世界的一种改造,这是整个我们认识论的一个目标和一个出发点,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改造世界,然后同时去通过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理论。第三个方面,它的整个实践论还揭示了认识发展总规律的一个科学概括。认识发展总规律是什么?其实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个问题,实践,认识,实践的这样一个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整个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在整个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中,它揭示了认识发展的一种阶段性和无限性统一的这样一个过程。认识是有其自己的这样一种局限性的,为什么说认识具有局限性?它受当时的这样一种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影响,另外,它还受到客观过程、发展的过程及其这样一种表现程度的影响。从主观方面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受到他自身所处的这样一种环境的影响,你这样一种环境,由于环境的不同,由于你站的平台,所处的环境不同,你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和对一个事物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它整个的认识是一种阶段性的,但是认识又是无限的,为什么说认识是无限的?这样一个认识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种过程是没有完结的,你只要去实践,你就会产生新的认识,你只要产生新的认识你就会去指导实践,而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它其实就是一个无限发展的一个过程,而认识就是在这样一种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和无限性相统一的过程之中才实现的,比如我们对改革开放的一个理解,改革开放,最初,更多的很多人对改革开放是提出了一个质疑的,这样一种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受到当时的那样一个阶段性的一种客观制约条件所限,它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它的这样一个政策的初衷。但是随着我们改革的这样一个实践的不断地发展,我们对改革的这样一种认识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就包括今天我们理解改革也是有它的一个所处阶段的阶段性以及我们相信未来它的这样一种认识的无限性也是会达到一种比较完整和比较科学的认识。第二个方面,它揭示了一个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过程。相对真理是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绝对性。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不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一种客观,这样一种条件之下,它这样一种真理就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是人的这样一种认识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这样一种物质世界,因此真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也就构成了一个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第三个方面,它其实是揭示了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这样一个过程。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可以感知到的这样一个世界,比如我们每天所处的这样一种生活,而主观世界是我们人的意识、观念世界,也是人的头脑的一种反应和把握物质世界的一种精神性的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一种总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只有你改造好了主观世界,你才能更好地去发挥这样一种主观的能动性,去改造客观世界。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去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先树立起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世界观的这样一个能力,不断地,只有这样,我们为什么现在反复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细活,我们首先要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出发,同时,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也才能够改造主观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支撑、动力,我们通过改造这样一种客观世界,可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也能够促进我们的主观世界的一种改造。因此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改造主观世界的这样一种过程,它是相统一的这里是整个实践论所包含的内容,它是讲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这样一种升华,在实践观中它确立了一种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第二个方面,它揭示了这样一种认识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尤其是第二个阶段,从理性认识去上升到实践,对实践的这样一种指导,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三个方面,它揭示了我们这样一个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实践一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这样一个往复无穷的这样一种发展的规律。这是整个实践论的一个内容。(二)《矛盾论》的基本思想接下来我们想来谈谈矛盾论的一个基本思想。矛盾论是马恩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时候就开始着重和系统地谈了谈对立统一思想,并把矛盾分析法作为整个思想的基本方法。《矛盾论》也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之后写的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种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的著作。如果说《实践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从认识上揭示了左倾、右倾这样一种错误思想的根源的话,那《矛盾论》则是从对立统一的规律为指导、为核心来阐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这样一相互关系来强调矛盾的特殊性,从方法上来批判这样一种错误思想路线的这样一种主张,以及从理论和实践上相结合,全面和发挥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内涵。它主要讲了几个方面,它整个框架,它全文是两万五千字左右,它分成七个部分,包括一个引言。它主要的主题是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法则,还有具体的论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以及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五大问题。从这五大问题出发,它是对马克思的这样一个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面的禅师和全面的一个解释。我们先来看它的一个思想,第一方面,它是辩证法的这样一种实质和核心的一个深刻的发挥。矛盾这样一个概念,在马克思中的思想中,它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同时,它在毛泽东的《矛盾论》中,甚至在毛泽东的辩证思想中,它也是起到一个基础性和一个基石的作用,也是毛泽东的整个哲学思想的一个基础,毛泽东是非常注重矛盾这样一个对立统一的,它为什么注重矛盾?一个方面,跟中国的当时的具体实践有很大的一个关系。其他国家的,我们的革命是有很多矛盾的,别的可能是一座大山,而中国的革命是非常复杂的,它要面临着三座大山,它的矛盾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它的矛盾是非常激烈的。第二个方面,《矛盾论》的创作也是跟我们的党内的种种错误思想路线,我们必须从方法论上进行一个清算。这是为什么毛泽东他是非常注重这样一种统一对立规律的,它是把矛盾这样一个概念,作为他整个哲学思想的一个基础。矛盾法则最根本的内容,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双方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在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哪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立的方面,一个是统一的方面,它既然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既斗争又统一,由此决定了整个事物运动的联系,并推动了事物一个发展的过程。矛盾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这样一个根本规律,因而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在中国哲学中我们都说到五行相生相克,其实讲的也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法则。由此可见,这样一种法则,它的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这样一个核心。为什么说它是核心?第一个,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种内在的动力,这个内在的动力是矛盾,是因为矛盾的存在,我们要解决这样的矛盾,所以它就促进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同时它还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这样一个“钥匙”,我们要想理解好实践,要想理解好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其他范畴,必须要首先理解好的是矛盾这样一个范畴,同时它还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一个焦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一个对子,这样一个对子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一个观点,辩证法代表的是一种联系的观点,而形而上学代表的是一种孤立的观点,辩证法是运动的,而形而上学是静止的,辩证法是全面的,而形而上学是片面的。因为整个辩证法和两种的对立的宇宙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正是由于它这样一种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事物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来相互起作用的,外因是变化的一个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必须既强调内因的这样一种基础性,同时又强调外因的一个作用。整个辩证法和整个矛盾这样一个对立统一规律,它其实就揭示了两个对子,一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个对子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你是不是坚持一种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和由内外因这样的相结合的一种观点呢?就决定了你是坚持唯物论还是坚持唯心主义,是坚持的辩证法还是坚持的形而上学,这是它整个判断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它的对立统一规律。第二个方面,《矛盾论》还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这样一个理论的系统的一个阐发。矛盾最早的这样一个阶段,是韩非子在一本书中他讨论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既买矛又卖盾,他说,他夸赞自己的矛是说,我们的矛是无比锋利,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刺穿,他说我的盾也是无比地坚固,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因此就有人问他,那么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是怎么样?这是我们最早关于矛盾的理解。它其实这样一个矛盾的理解,它更多的是一种形式逻辑的,它跟我们这里所讲的辩证矛盾还是不一样的。而辩证矛盾,它更多强调的是客观或者过程自身所具备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这样一种关系。这样一种关系,它表明了矛盾是具有一种普遍性的,这样一种普遍性,体现在它在空间上矛盾是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它在时间上,矛盾无时不在,时时有矛盾。正是以这样-种矛盾的普遍存在,它就要求我们在方法论上自觉学会揭示矛盾,要承认矛盾的存在,不要幻想存在着一种一切和平的方法。正是由于矛盾的普遍存在,我们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所以很难有一种和平的状态。因此,另外要学着去解决矛盾,要不厌其烦地去解决问题。正是我们整个矛盾普遍性在方法论上的一个意义。第二个方面是矛盾的特殊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说我们整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个叶子都有其自身的一个特点。每一个事物都有它自身的一个本质和它自身的一种特点,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个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特点,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他是概括了四个方面(四种形式),矛盾的整个四种形式,第一个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中的矛盾。在各种物质运动之中它是有矛盾的,比如社会运动过程中。第二个方面,每一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比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第三个方面是每一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比如初级阶段的一个主要矛盾,以及第四个方面,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比如说主要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方面等。正是由于矛盾的特殊性,它就要求我们在方法论上怎么做,它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够去解决。因此,这是整个人类认识事物的一个规律。它首先是认识一种特殊性,然后在特殊性,我们再把它抽象出一种普遍性,即一般性的一种规律。又由于我们认识了这样一种一般性的规律,又反过来去认识一种特殊性,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它的两个原理以及方法论的指导。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整个事物矛盾精髓,和它的这样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以及它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还有它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其实是整个,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还有矛盾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以及它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矛盾论整个一个精髓所在。具体来说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我们都知道,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一个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的普遍性。比如我们的民族资产阶级,它一身二任,它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同时也有同敌人相妥协的两重性,如果从国际范围的这样一个资产阶级来考察,它就是特殊的,是相对的,但是在中国或类似于中国条件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它又是普遍的绝对性的一种东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还是相互结合的,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起来的,这样一种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事物,既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又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既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结合的,那么在研究一个事物的过程中,就应该去研究事物的一个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这两者的相互联结,研究这两者的相互关系。毛泽东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他认为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因此,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一切过程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末。可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如果假如说你否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其实也就否定了世界的一个存在,所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的,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说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有其自己的一个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而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的,都是暂时的,所以是相对的,这就要求我们理解,其实理解矛盾的这样一种普遍性和特殊性,归根结底是要回答的中国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跟俄国革命有哪些不同。我们都知道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有自己的一个相似性,正是由于有其自己的相似性,所以我们才提出了一个暴力革命的思想,但是中国的革命又跟俄国的革命有非常的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中国革命的个性,因此我们要采取农村保卫城市的这样一种主张和这样一种策略。这样一种主张和这样一种策略的提出,恰恰是由于矛盾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第三个方面,矛盾论中所要谈的是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原理的一个深入的论述。这里就讲了两个对子,一个对子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另外一个对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方法论意义。任何一个矛盾,许多矛盾中都有它主要的方面,因此,就要求我们做事情就要抓住主要矛盾,抓大事,抓方针,抓头头,这都是主要矛盾的这样一个原理告诉我们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在许许多多的矛盾的体系之中,它起着和规定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这样一个方面。非主要矛盾则是在这样一个矛盾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的,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这样一个矛盾。比如说以我们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例,分析了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其中必然有一对矛盾,必然有一个起主要领导和决定性作用,其他都属于次要和从属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就必须抓主要矛盾,假如说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这样一种方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忽视非主要矛盾单打一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是违背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整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就要求我们做事情都要抓住,要分清楚主次,同时也要重视次要矛盾,防止非主要矛盾,只抓主要矛盾,而防止忽视非主要矛盾这样一种单打一的做法。第二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及其方法论的一个意义。矛盾的主要方法是说在每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也是有主次之分的,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指在一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它决定了一个事物的性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我们就要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我们做事情,想问题,就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要反对一种均衡论,对方方面面都照顾到的这样一种方式和方法。矛盾论第四个大的方面来谈的是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具体发挥。矛盾的同一性则是说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矛盾同一性则是说,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这样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这是矛盾的同一性。而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这样一种特点。它表明了矛盾的斗争性以及事物的两种状态,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一种倾向。相对静止状态与显著变动状态,都是指矛盾的一种斗争性。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可以相互结合的,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动力,既同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根本动力,同一,它是相互的这样一种联系,相互的这样一种依存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是有暂时的,是相对的,而这样一种斗争性,它又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因此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和绝对的一个关系。毛泽东在分析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的开始,指出同一性与过程的量变质变相联系,是一种常住性,相对稳定的静止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所以是相对的矛盾的,而斗争性只是贯穿于整个过程发展的全过程的,它是存在于大量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中,贯穿于整个事物发展的始末,并使这样一个过程向着其他过程相转化,因此这样一种斗争性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在这样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事物的量变阶段,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推动着这样一个矛盾双方各自发展和各自壮大,造成了矛盾双方的这样一种力量的不平衡,为事物从量变向质变做好了积累,在事物发展的质变阶段,而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转化的这样一种变化,从而引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一种转化。旧的矛盾体破裂,新的矛盾体相产生,这是整个矛盾论所阐述的一个内容。它所讨论的有一个核心思想,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它是如何在这样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运动、相互发展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以及它的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这都是所要表明的对中国革命的一种关照,是对中国的特殊性的一种理解。三、《实践论》、《矛盾论》的指导意义(一)《实践论》与改革开放我们再来讲第三个问题,“两论”的一个指导意义。矛盾论和实践论它已经离我们有一段历史了,那我们今天如去阅读“两论”,它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实践论,实践论的意义和价值,我想来谈的是实践论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实践论我们前面已经介绍到了,它的一个系统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这样一个决定性作用,以及认识对实践的一个依赖关系,并且提出了“实践第一”这样一种观点,这是对中国革命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毛泽东他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种实践论的观点,但是它绝对不是简单的这样一种重复认识论的一般原理,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这样一种需要,抓住了以往旧哲学,忽视实践的一个特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这样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出了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一个观点。毛泽东在实践论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其实是进行了一个非常深入的分析和梳理,并且提出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相统一,创造了一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的提出其实是奠定了一个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的条件下,邓小平在继承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实践,坚持对社会主义的一个再认识,引领了广大人民大胆进行改革,这样一种大胆改革,他认为,改革是社会实践的一个基本的形式的一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这样一种社会关系,调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邓小平的这样一种改革是从中国的一种“文革”灾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新的转变过程中,正是一种转变的历史背景,正是抓住了中国实践论的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我们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走过了一个非常艰难的一个建设时期,那样一个艰难时期,我们甚至出现了“文革”非常多的一个灾难,邓小平老人家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说要解决我们的口袋问题,要解决我们的头脑问题,我们的头脑问题就必须破除旧的苏联模式的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或中国的改革,它的一个起点也是对整个苏联的一个错误思想的再认识,这样一个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从实践中来的,是把实践作为我们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依据了这样一种实践的标准,而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这样一个主张和这样一个思想路线。面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搞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生产力,这样一个最大的现实问题,其出发点是哪里?其出发点是从实际出发,批判中国的教条主义,扬弃对社会主义的一种错误认识,提出了一个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它刚开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它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它提出了,它只是说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它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不是社会主义等。而对社会主义的这样一个认识,也是体现了我们这样一个逐步实践的一个过程,之后它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发展的脉络和这样一种发展的过程,也表明了我们对事物的发展必须只能从中国的实践出发,我们的这样一个革命才取得了胜利,也只能从中国的实践出发,我们的改革才最终取得胜利。第二个方面,实践论还提出了这样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这样一个过程,正是由于我们对改革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不是一帆风顺的,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争议,比如1989年的一个姓资姓社的争议,一些人甚至认为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还有人认为,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就会将社会主义的制度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对乡镇企业、对特区、对出国留学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产生了一个质疑。这样一个质疑其实是认识上的僵化。对于此小平在多次谈话中告诫,他说,不要在意识形态上头脑发热,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甚至在1992年的时候,他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这样一段讲话也是针对我们党内的一种左倾势力的抬头,改革开放声音微弱的这样一种情况,大胆地提出了改革开放还是要讲的。“南方谈话”就成为了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性的一个文件。它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任何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正由于此,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这么多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今天我们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的贫富分化的问题,比如我们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再比如说我们的收入拉大的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改变,并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就否定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一种调整,但是这种调整是逐步的,是有规律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因为认识事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经过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这样一个阶段的。因此,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一种长期性和艰难性,其实,实践已经向我们表明了,今天中国和今后中国改革所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实践来解决,只能通过实践的逐步深入来逐步解决,并不一蹴而就。只有通过实践的这样一个逐步的探索,并通过实践取得正确的认识,最终才能够完成改革开放的总任务,不能因为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否定改革,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相反,时间和历史都向我们表明了改革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红利。此外,阅读《实践论》,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老一代领导人的这样一种务实、质朴的一种作风,务实、质朴是什么,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都体现了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的一种精神。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也是非常注重实践,强调务实的。对于王明等人为代表的教条主义也是予以批判的,这样一种批判也恰恰体现了我们党从实际工作出发的一种工作作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其实是尝尽了浮夸风、大跃进之苦的。因此今天的历史的新起点,我们党以怎样的一种工作作风持续奋斗,事关成败,至关重要。自十八大闭幕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他们提出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这样一个口号,比如在去广东考察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他又一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看实干,他所到之处并没有清场封路,也没有铺设红地毯,悬挂横幅,这其实都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一片好评,这也表现到了我们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正是以务实作风开新局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必然在务实奋进中奋然前行。这是整个实践论对中国共产党的这样一个今天它所带来的一个积极意义和积极价值,是我们今天重新阅读《实践论》的意义所在。(二)《矛盾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方面,矛盾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他反复强调了矛盾的一个精髓,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特殊性的这样一个关系。这都是从中国这样一种革命的特殊性来出发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是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样一种经典的原理,对中国革命所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分析,同样今天我们依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基础,也是从矛盾论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出发的。比如说小平他正式运用了矛盾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命题,他说,这样一个命题和矛盾就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以说,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是逐步克服了斯大林式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种发展模式,逐步走向了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甚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一个总方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发展之路,这正是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这样一种关系的运用和发展,走自己的路,根据自己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以决定,这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的一个要求,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观点还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据中国国情的一个正确之路,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走怎样的一条道路提供了各种的可能性。十八大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总结,它说: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分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了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之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它反映着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要求,也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趋势和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其实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具有着其他发展模式所具有的内在的特质,从哲学层面来回答,它就是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具体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了社会有机体的协调统一,实现了制度的有效增长,缩短了中国和西方的一种差距。同时它还丰富了世界发展的模式,为拉丁美等一系列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不仅是历史的选择,而是中国人民实践的选择,是对矛盾观点的运用和发展。(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个方面,我们来阅读《矛盾论》和阅读《实践论》,它的价值还体现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实践论》和《矛盾论》最大的一个特点和最大的一个贡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深化和发展,尤其是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国学派,以及中国气派、中国作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和任何一种哲学能够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这样一个影响和这样一个作用。它在俄国和中国占据着统治地位已达数十年之久,从根本上影响、决定和支配了几十亿人和好几代人的命运,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我们对马克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