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外交单元整合备考提能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外交单元整合备考提能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外交单元整合备考提能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外交单元整合备考提能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外交单元整合备考提能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5单元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外交单元学问整合(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学问总结1.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化历程格局时期缘由及表现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50年头中期(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势(2)50年头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3)“北约”和“华约”的形成,标记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动摇20世纪50年头后期至80年头(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减弱(2)60年头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3)70年头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起先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七八十年头,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结束20世纪80年头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续表格局时期缘由及表现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以来(1)各种力气分化组合,短暂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2)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从多元史观的角度相识不结盟运动的影响(1)现代化史观:使世界政治、经济朝着公允、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向发展。(2)文明史观:促进了亚非拉广阔发展中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加速了由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3)整体史观: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壮大了世界和平及民主力气。3.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的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日本性质不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同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有高度的一样性,虽然都反对美国限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宗旨不同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见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式不同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竞争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都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4.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1)国家实力①从两极格局形成看: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实力增加,而英、法等国实力严峻减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抗局面形成。②从多极化趋势出现看:20世纪六七十年头,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973年,美国经济严峻衰退,导致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出现。③从两极格局瓦解看:20世纪80年头苏联经济严峻衰退,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④从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看:改革开放增加了中国的实力,使中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气。(2)国际格局的变更①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头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等国受到美国的限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同盟关系。②20世纪50年头中期: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企图限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中苏关系裂开。③20世纪六七十年头: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格局起先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④20世纪90年头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更。(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①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深厚的意识形态对抗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5.新中国外交的四次调整(1)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头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表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求同存异”的方针。(2)其次次是20世纪70年头,主动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表现为与日、美建交。(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沟通,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如加入世贸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4)第四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到主动谋求建立合理的国际新秩序。6.新中国的四次建交高潮时间指导方针缘由20世纪50年头(新中国成立初)“一边倒”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实行外交上孤立的政策20世纪50年头中期至60年头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斗争威逼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头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20世纪70年头发展同美、日、欧的“一条线”外交美苏争霸,美趋守势,苏联陈兵北方边疆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20世纪80年头不结盟政策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须要;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须要(三)中外关联两极格局解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1)对中国的影响①意识形态的对抗相对减弱,中国也得到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②有利于中国吸取苏联的教训,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其他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将进一步加深。(2)中国的应对措施①主动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主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伸张正义,维护世界和平。总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肯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史学前沿百家争鸣1关于“冷战”起源的史学观点(1)美国外交史学界权威盖迪斯在《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书中,将“冷战”发生的责任放到了苏联与斯大林的身上。他认为,斯大林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领袖,“从未放弃过关于‘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在战后苏联对外政策行为的实际发展中,这种理念又同因斗争结果而大大加强的扩展苏联国际权力地位必要性的信念结合起来,形成了苏联对外政策与平安战略的进攻性特征。盖迪斯提出,“冷战”是同斯大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假如没有斯大林的存在,或许根本就不会有“冷战”的发生。通过这样的提法,盖迪斯事实上已将“冷战”发生过程中的领导人特性等历史偶然性因素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2)闻名挪威学者伦德斯塔德却明确提出,盖迪斯关于应将“冷战”的主要责任归之于苏联及斯大林的看法,“走得太远”,缺乏劝服力。(3)俄国学者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和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则认为,从后“冷战”时期出现的大量俄方新资料来看,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大林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苏联的生存与发展。因而他的初衷并不是单方面地、不受限制地推行扩张政策,而是希望避开同西方国家发生冲突;为了建立苏联自身势力范围并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争端,斯大林甚至将与西方国家进行合作作为当务之急。因此,“冷战”并不是斯大林所希望看到的局面,更不是他的思想的产物。相比之下,他们认为美国的主动进取政策是导致斯大林作出反应并进而促使“冷战”形成的重要缘由。(4)另一位长期探讨苏联及“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的闻名学者马斯特尼则指出,对斯大林及苏联领导人的政策制定造成最大影响的,是因战后苏联国内外环境中的种种“威逼性因素”而造成的苏联领导人的“担心全感”——这正是推动苏联一步步走向“冷战”的基本缘由。2关于“一边倒”政策的评价(1)未必合适说。“一边倒”未必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政策:站在美苏之间,利用冲突,驾驭主动,有什么不好呢?中国20世纪80年头以后执行的“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的对外政策,不就是一种介于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吗?(2)别无选择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除了“一边倒”以外别无选择。缘由在于:其一,美国一次又一次地与中国共产党为敌,解除了中国共产党在美苏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其二,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得社会主义阵营救济的必要条件;其三,当时世界上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斗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气的阵营,这其间没有中间道路可言。(3)双刃剑说。“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把双刃剑,它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甚至使经济建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在当时,却是新中国持续革命理念和目标的最干脆选择。3对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不同理解1972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其中写道:“美国方面声明:美国相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全部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如何理解这里的“相识到”,史学界存在争议。(1)理解为“承认”。①人民教化出版社在1992年以后出版的《中学世界近现代史》(下册)中都表述为“承认”,即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②芮信在《是“承认”还是“相识到”》《中学历史教材为什么运用了“承认”一词?——谈教材对“上海公报”中一个词的处理》等文章中,一方面指明白人教社历史教材在相关部分用“承认”一词的原委,同时又论证了这样表述的好处。③另外值得留意的是,为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2002年2月底,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美国总统布什互致贺电。江泽民在贺电中明确说道:“公报为处理中美关系确定了基本指导原则。美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原则在后来的两国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发展。”(2)不能理解为“承认”。①北京师范高校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在《是“承认”还是“相识到”——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一文中指责人教社历史教材是对历史的歪曲。他认为,在当时,美国还承认中华民国而没有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特定状况下,假如运用“承认”“一个中国”的表述,就分不清这“一个中国”是指中华民国还是中华民国之外的另外“一个中国”,这也就可能客观上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②关于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表述,黄安年认为,美国的立场从“相识到”发展为“承认”,是符合历史事实、切合问题本质的。单元过关检测(五)一、选择题1.(2024·山东济南期末)1943年,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同意在欧战结束之后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此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起先主动调解国共冲突,力主中国建立统一、民主的“联合政府”。1945年2月,部分美国驻华外交官还在一份集体签署的给国务院的报告中主见向中共供应救济,并迫使蒋介石实行有实际内容的政治改革。这说明美国()A.对苏联的冷战已经起先B.稳步输出政治理念和体制C.主动谋划战后国际格局D.打算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美国希望建立一个亲美的联合政府,使之成为战后美国实现远东战略利益的“稳定力气”,这说明美国主动谋划战后国际格局,故C项正确。美苏冷战正式起先的标记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美国输出政治理念和体制,B项错误;美国并未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其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2.(2024·辽宁师大附中高二期末)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限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苏联90%10%50%50%75%英国10%90%50%50%25%A.苏英避开美国瓜分东欧 B.英国仍旧保持霸主地位C.冷战在事实上已经起先 D.带有明显大国强权色调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英苏两国在东欧和南欧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践踏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大国强权色调,故D项正确。从表格的信息来看,涉及的国家还有南欧,故A项错误;二战中英国遭遇斗争的沉重打击,已经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B项错误;冷战起先是在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解除C项。3.(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二期末)20世纪60年头中期的“时代心情”,可以用很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发达》。这反映了当时()A.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加剧B.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惊慌C.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发达》”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的民族国家之间冲突尖锐,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惊慌,故B项正确。二战后,很多的殖民地掀起独立浪潮,因此西方的对外殖民扩张不行能加剧,解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不结盟运动,无法说明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解除C项;材料没有出现国际力气的对比和变更,无法看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解除D项。4.(2024·湖南衡阳八中摸底)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赐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挡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化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A.主见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B.留意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C.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即可维持世界秩序D.强调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但“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并不具备合法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确保以演化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可知留意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不符合常识,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重视“合法性和权力”,权力不肯定是正义的,故D项错误。5.(2024·山东师大附中月考)1970年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报告中提出的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其内容不仅涉及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也涉及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基本方针。“新和平战略”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A.意图放弃“冷战”政策B.相识到大国间应相互依存C.丢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D.实力相对下降面临着危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70年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守势,而且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实力相对下降,为了维护美国利益,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新和平战略”,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解除;美国外交政策是维护美国利益,加之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缓和与中国关系不等于相互依存,B项偷换概念,解除;美国依旧是霸主,解除C项。6.(2024·湖北黄冈新起点)2024年6月,英国通过全民公投确定脱离欧盟;同年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的原则,并在随后几年中接连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巴黎协定等国际组织或协定。这表明()A.世界民族分别主义渐渐兴起B.英美关系确定国际格局的走向C.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走向终结D.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遭到挑战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英美两国的选择可知,英美两国认为在现有国际框架下,本土的利益严峻受损,呼吁更多保障本国利益,对现有国际规则进行变更,故D项正确。两国的选择不是民族分别主义,也并不代表全球化的终结,而是在以新的形式推动,解除A、C两项;B项无法体现,而且夸大了事实,解除。7.(2024·江西南昌一模)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其中包括原八国集团,十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自亚非美澳四大洲)以及欧盟。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实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材料反映了()A.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 B.冷战思维不复存在C.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 D.世界多极格局形成答案A解析材料“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实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说明,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故A项正确。广义的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狭义的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殊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材料信息与冷战思维无关,解除B项。国际经济旧秩序至今仍旧存在,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仍旧是发展中国家的努力方向,C项错误。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D项错误。8.(2024·河北邢台高二期末)1949年7月19日,邓小平在信中写道:“我们提出的外交政策的‘一边倒’,愈早表现于行动则对我愈有利……不但可以立于坚实的基础之上,而且才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邓小平这一言论的历史背景是()A.美国对华实行孤立政策 B.独立自主外交的须要C.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进行 D.解放斗争即将成功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时间“1949年7月19日”很简单推断出当时的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即解放斗争即将成功,故选D项。A、B、C三项都是在建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9.(2024·江苏盐城高二期末)50年头的中国对外文化沟通往往扮演了特别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双重角色。新中国对外文化沟通的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产生这种转变主要是基于()A.世界政治形势的变更B.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须要C.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的须要答案B解析外交政策转变的根本缘由是国家利益的需求,材料时间是50年头,这一时期我国须要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因此在外交对象方面发生了转变,B项正确。50年头世界政治形势依旧是两极格局,并未有重大变更,解除A项;外交文化沟通对象转变本身是外交政策调整的一部分,C项不是缘由,解除;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D项。10.(2024·广东茂名摸底)下表是1969年到1971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指责和指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比例变更状况。这一变更出现的主要缘由是()时间1969年1970年1971年比例71.4317.243.13A.第三世界国家限制了联合国B.中日两国实现了建交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已根除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指责和指责的文章的比例是在不断下降的,产生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中美关系也有改善的趋势,中国也于1971年重返联合国,故选D项。第三世界未限制联合国,解除A项;中日建交是1972年,B项错误;此时,中国国内“左”倾思想没有根除,C项错误。11.(2024·湖南衡阳一中月考)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供应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将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供应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A.政府主导留意实效 B.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C.推动新型区域合作 D.救济与投资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从1967年中国向坦、赞两国供应无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铁路,到2003年中国供应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安哥拉以将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体现出新时期中国救济非洲与投资有机结合,D项正确。政府主导留意实效是中国援非的总体特征,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解除A项;1967年坦赞铁路的援建也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解除B项;中国与非洲并非处于同一区域,中国援非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解除C项。12.(2024·河北衡水摸底)2024年“两会”上,外交部长王毅首次提出了“金砖+”的概念,“通过金砖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组织进行对话……扩大金砖的‘挚友圈’,把金砖合作打造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其主要目的是()A.扩大中国的国际竞争力B.克服内部不利因素的制约C.建立更广泛的伙伴关系D.领导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答案C解析从材料“金砖+”“扩大金砖的‘挚友圈’”中可知,中国通过金砖机制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促进金砖国家的发展,故C项正确。“金砖+”概念的提出是为促进金砖国家的共同发展,不仅是中国的发展,更不是中国要领导国际经济,解除A、B、D三项。二、非选择题13.(2024·安徽宣城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3年,罗斯福认为,“朝鲜人民还没有实力实行和维持独立政府,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美苏冲突加剧后,美国转为限制朝鲜南部地区。朝鲜分裂局面正式确定后,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而在亚洲更为留意中国。……1950年6月,朝鲜斗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确定介入。斗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格局进一步固化,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中。——摘编自吴文兵《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化及其影响》材料二——改编自2002年墨西哥《环球报》(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变更,并分析美国对朝政策转变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并依据图示内容简要分析其缘由。答案(1)变更:由国际托管,主见统一到限制南部,分裂朝鲜,再到参与内战,扶持韩国,进行冷战。影响:造成朝鲜半岛分裂;朝鲜半岛成为冷战前沿,东北亚局势惊慌;中美对抗加剧,影响了中国统一台湾。(2)主要特征:两极格局瓦解,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加。缘由:“冷战”结束后,美国霸权主义不断抬头,谋求单极世界;欧盟、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力气的发展壮大,制约了美国的“单边主义”,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加。(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美国转为限制朝鲜南部地区”“朝鲜斗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确定介入”可以概括出美国政策的变更;其次小问,主要可以从朝鲜、中国的国土统一问题、东亚局势问题、局部热战角度等进行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作答;其次小问,冷战结束之后,由于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所发展,多极化趋势也越独创显,这一缘由可从多极化趋势、美国霸权主义、欧盟及第三世界合作等角度进行分析。14.(2024·河北张家口八校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爱去看看,但却不喜爱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起先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确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同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救济;同时庆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其次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与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指责斯大林的隐私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相互交换看法,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迥然不同。材料二中国日报网2024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绽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化会谈沟通,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缘由。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3)习近平出访时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更是什么?答案(1)国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