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单元检测四对应学生用书P07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措施目的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皇帝独揽大权设内阁制度帮助皇帝决策设特务机构严密限制臣民、法外行事…………A.明太祖加强皇权B.明朝的君相关系C.明成祖加强皇权D.明朝的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度”“设特务机构”可知,是明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实行的措施,故选D项。明朝内阁制度在明成祖时才正式确立,而废除宰相制度、设立特务机构则始于明太祖时期,A、C两项表述片面,解除;设立特务机构与君相关系无关,建立内阁制度则意味着已废除丞相,解除B项。2.(2024·天津高考)“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行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困难,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缘由无法说明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困难,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解除;虽然君主制长期存在的缘由极其困难,但并非无法理解,C项错误。3.(2024·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高校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内阁是内侍机构,属于皇帝增设的体制外机构,用以加强皇权,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能够操纵体制内机构,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表明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而非取代六部,C项错误;虽然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但是其权力源于皇帝,不能理解为首辅权力失控,D项错误。4.(2024·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渐渐演化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更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减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心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干脆管理演化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总括地方三司削减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派遣巡抚管理地方说明中心对地方管理加强,客观上会加剧中心与地方的对立,A、D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不符,解除。5.(2024·全国卷Ⅰ)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沟通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沟通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麒麟在中国传统中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画仍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峻,政府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外国贡品,体现的依旧是“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6.明朝实行海禁,滨海人民“生路”被断。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相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表明()A.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海盗猖獗B.滨海地区农业生产破坏,人民失业C.新航路开拓促进东南沿海贸易发展D.俺答汗扩大互市,复原边疆的和平答案A解析明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沿海地区人民从事海外贸易受到限制,加上倭寇的侵扰,沿海的海盗活动频繁,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解除。7.清代从康熙帝起先,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干脆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折权,雍正帝时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更()A.利于皇帝有效地限制官僚队伍B.扩大了官员的行政权力C.参加中心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D.保证了清朝统治的清明答案A解析奏折制度的形成,削减了中转、收发的环节,具有机密、快速的特点,便于皇帝更干脆、更广泛地了解信息,皇帝朱批后形成的决策,能快速地反馈给官员并被快速地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限制,强化了皇权,故A项正确。该变更与官员权力的扩大以及参加决策官员数量的增加没有必定联系,解除B、C两项;D项“保证了”说法过于肯定,解除。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加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加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干脆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其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清初军机处是雍正年间为了便利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二者都参加机要政务,但都没有决策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超出了二者的职能范围,均解除。9.戚继光和郑胜利的共同之处是()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答案B解析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是戚继光和郑胜利的共同之处,故B项正确。戚继光抗击日寇,而日本并非世界头号殖民强国,A项错误;郑胜利收复台湾时,明朝已经灭亡,故C项错误;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与戚继光不符,故D项错误。10.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在前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下列措施与此相关的是清朝()①在蒙古族地区设置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②与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疆③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④在东部沿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抗击倭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①初设于清初,完成于乾隆时期,正确;②是康熙在位时期的措施,正确;③是雍正在位时期的措施,正确;在东部沿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抗击倭寇是明朝前期的政策,④错误。故选A项。11.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精确的是()A.起先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冲突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人口增长远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均耕地日益削减,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暴露,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解除。12.“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今人留下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为政者应()A.勤于政事,善始善终B.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C.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D.顺应时代潮流,避开虚骄自大答案D解析“康乾盛世”无论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还是从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讲,都可谓中国封建王朝的辉煌时期,但是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了解世界发展趋势,严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被动挨打局面,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清朝很快衰落的历史教训,解除。13.(2024·江苏高考)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起先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小农经济此时并未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地主收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说明农夫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削减,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14.(2024·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旺盛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变更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国家政治上是统一的,A项错误;中国古代自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因此迁都北京,必定会促进南北间的商品流通,从而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区域性商帮在明初时还没有明显形成,C项错误;D项夸大了该举措的作用,解除。15.(2024·天津高考)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快速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众且观且市”可知,集市中既有文化消遣活动,也有商业交易,说明文化与商业活动结合,促进了经济发展,B正确。“集日寡而旷多”说明集市原来就存在,材料并非只强调文化生活,还体现了商业活动旺盛,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乡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D项错误。16.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A.专制集权接着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限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也改《户役》为《户口》”并结合所学可知,“役”须要为官方出劳力,对“役”的改动说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解除。17.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A.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更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答案D解析材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说明农村存在雇佣关系,故选D项。A项“根本”一词太肯定,解除;自然经济此时并未解体,解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解除C项。18.(2024·天津高考)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朱仙镇……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可知,朱仙镇应位于交通的枢纽地带,且在佛山镇和汉口镇的北方,据此可推知①为朱仙镇;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景德镇位于江西,应为③处,故选B项。19.(2024·海南高考)“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加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起先,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快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加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可知,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不是制度继承,解除A项;材料“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是说明重视农业,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解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笼络反清政治势力,解除D项。20.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志向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A.理学统治地位已丢失B.市民阶层的特性追求C.起先向近代社会转型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答案D解析材料分别介绍了刘宗周、王夫之和清代戴震的理欲观,三者均是对统治思想的修正或批判,故选D项。当时理学地位并未丢失,解除A项;此三人并非市民阶层,解除B项;当时仍是农业文明,并未向近代社会转型,解除C项。21.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A.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B.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C.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D.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了求实的批判精神,C项正确。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解除A项;顾炎武的思想主见仍旧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B项错误;材料与陆王心学无关,解除D项。22.(2024·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困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困是短视和懒散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宝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更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峻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由材料“传统上人们对贫困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到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困是短视和懒散的结果”,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明朝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更,B项正确。明朝晚期没有产生资产阶级,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峻,C项错误;明朝时反正统思想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错误。23.下面是明清时期小说读者与传播方式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小说()A.干脆读者均属社会上层B.成为当时文学的唯一体裁C.曲艺传播优于版籍传播D.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小说的读者有干脆读者(购买文本、转借文本、租赁文本)和间接读者(听书、看戏),传播方式有版籍传播(购买文本、转借文本、租赁文本)和曲艺传播(听书、看戏)等方式,这说明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干脆读者均属社会上层”,A项错误;B项“唯一”说法错误,解除;材料没有涉及“曲艺传播优于版籍传播”,C项错误。24.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困难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A.清代的包公戏更敬重历史事实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起先走向成熟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剧烈憧憬D.京剧肯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包公戏的困难面貌的叙述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的诉求,即京剧肯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时期包公戏的比较,A项错误;古代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标记是元杂剧的出现,解除B项;C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解除。25.(2024·重庆高考)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旧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顺手捡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困难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可知,①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还魂纸是废纸的再度复造,这使成本降低且造纸原料来源扩大了,②④正确;依据材料“全省从前煮浸之力”可知,还魂纸制造工艺更加简洁,③错误。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17分,27题12分,28题21分,共50分)26.(2024·浙江高考)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才智,融会贯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今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靠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建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绘声绘色;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胜利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动身,经过葡萄牙占据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起先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学问,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缘由。(6分)(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7分)(3)充分利用材料供应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4分)答案(1)形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渐渐提高。(3分)缘由: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阻碍阁权,甚至限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3分)(2)新气象: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起先传入我国,手工工场出现,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6分,任答三点)老政策:重农抑商。(1分)(3)内容:倭寇骚扰;(1分)葡萄牙占据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1分,任答其中一点)政策: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明朝中后期,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依据材料一“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绘声绘色”可知,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渐渐提高。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靠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阻碍阁权,甚至限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角度回答。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可知,倭寇骚扰;依据材料一“经过葡萄牙占据的澳门”可知,葡萄牙占据我国澳门;依据材料一“在内地已胜利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可知,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对外政策一是“朝贡”体制,二是“海禁”政策。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材料二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吩咐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年,甘肃大旱,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据《清高宗实录》(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6分)答案(1)有战有和;武力平叛;册封当地首领;设立管理机构;敬重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人士。(6分,任答三点)(2)缓解内地人地冲突;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文化沟通;加强了边疆管理。(6分,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明清政府对台湾、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和西南地区的管理措施概括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二“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吩咐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缓解内地人地冲突;由材料二“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文化沟通、加强了边疆管理。28.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最终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捷挺立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之际的文学继承了宋代风俗文化的特点,明代的《宝剑记》《浣纱记》等,充斥着愤世、怨世情。汤显祖《牡丹亭》的主子公杜丽娘是追求美满爱情、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清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是讽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