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壤的成分及种类》培优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1页
第四章《土壤的成分及种类》培优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2页
第四章《土壤的成分及种类》培优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3页
第四章《土壤的成分及种类》培优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4页
第四章《土壤的成分及种类》培优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下第四章:《土壤的成分及种类》培优训练1.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本地山上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看,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A.有机物含量B.空气体积分数C.土壤生物数量D.无机盐含量2.在土壤的成分中,影响土壤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是(▲)A.矿物质颗粒B.腐殖质C.空气D.水分3.如图所示,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A.小细砂B.蛋白质C.无机盐D.金属4.下列工具中,适于观察土壤生物的是(▲)A.显微镜B.望远镜C.放大镜D.电子显微镜5.如图所示为壤土类土壤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如果因为外界影响导致该土壤发生了变化:空气含量增多,水分含量减少,那么变化后的土壤(▲)A.通气性好,透水性好,有利于植物生长B.通气性好,透水性差,有利于植物生长C.通气性好,透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D.通气性差,透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6.与土壤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有关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率B.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温度C.土壤中砂粒的硬度D.土壤中黏粒的黏性7.下列关于黏土类土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透气性最好B.保肥能力最强C.质地最硬D.透水性最强8.雨过天晴后,有经验的农民常给农作物中耕松土,其主要作用是(▲)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B.增加土壤中的空气C.增加土壤中的肥力D.减少土壤中的生物9.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中,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选择是(▲)①砂粒多,黏粒少②黏粒、砂粒均多③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④土壤颗粒粗⑤土壤颗粒细⑥土壤质地均匀A.①④B.②④C.③⑤D.③⑥10.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土壤应充分干燥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11.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A.最低等生物出现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C.森林和草地出现D.低等动物的出现12.如图所示为溪沟里的许多鹅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刮风扬沙,碰撞磨损B.流水冲击,岩石之间摩擦C.骤热和骤冷,岩石爆裂D.生物的分解作用1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14.在按下列百分比配制的土壤中加点水,用手搓一搓,其中最容易搓成条状的是(▲)A.砂粒20%、粉砂粒40%、黏粒40%B.砂粒10%、粉砂粒40%、黏粒50%C.砂粒10%、粉砂粒30%、黏粒60%D.砂粒20%、粉砂粒50%、黏粒30%15.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等组成的B.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有机质组成C.在固体部分中矿物质颗粒占95%D.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16.在“用手搓土壤”实验完毕后,必须要反复冲洗的原因是(▲)A.土壤很脏B.土壤很臭C.土壤中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D.土壤有毒17.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μm~1mm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A.空气B.水C.腐殖质D.矿物质18.“水滴石穿”向我们形象地叙述了土壤形成阶段中的一种方式。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A.地壳表面的矿物质都是在水的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B.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C.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矿物质埋人土壤中形成的D.岩石在水的冲击下可以风化变成小碎块19.在研究某区域土壤中有什么生物的活动中,某科学兴趣小组的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A.应选取比较疏松肥沃的土壤B.要用小铲子慢慢挖取土壤C.采集样本后,应将土壤恢复原样D.必须把枯枝落叶记录在记录表中20.种花用的瓦盆是用红黏土烧制的,比一般塑料花盆和瓷花盆更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是因为(▲)A.瓦盆沙粒含量较少B.瓦盆保水性较好C.瓦盆具有很好的透气性D.塑料花盆和瓷花盆中的土壤不适合植物生长21.土壤中的▲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是植物的根进行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是▲。。22.如图所示为三种土壤的模型,其中通气性能最差的是▲(填“甲”“乙”或“丙”,下同);最适宜耕种的是▲。甲乙丙23.某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为了比较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做了以下实验:称取相同质量的砂土、黏土、壤土各一份,分别放入大玻璃容器中,注满水后反复搅拌,使土壤中的颗粒自然悬浮在水中,停止搅拌后,让颗粒自由沉降,直至水变清。试回答下列问题:(1)称取的砂土、黏土、壤土质量要保持相同的原因是▲。(2)三类土壤在水中的自由沉降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依次是▲。24.土壤颗粒物的粗细比例不同,也会影响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数量,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砂土类土壤通气性能▲,但保水性能很▲,容易使植物缺水;黏土类土壤保水性能很▲,但容易积水,透气性能很差,这样会使植物根腐烂;壤土类土壤中砂粒和黏粒的比例适中,土壤通气和保水性能都很好,有利于植物的良好生长。25.省农科院在某市选取下列三块土壤栽培引进的美国提子:A.砂粒比例较多的坡地B.土壤质地比较均匀的平地C.河湾淤泥堆积而成黏粒较多的河套地在天气状况相同的情况下,浇一样的水,施相同的有机肥,进行完全相同的田间管理,收获时的产量A地最高,C地最低,连续两年都得到相同的结果。试回答下列问题:(1)从土壤颗粒、水、空气含量角度分析,适宜美国提子生长的土壤性状是▲。(2)在我国南方多雨水的地区种植美国提子,应特别注意的田间管理是▲(填字母)。A.浇水B.施肥C.松土通气D.排水防涝26.土壤是在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体外,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2)选择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10cm的一块立方体土壤和棱长为10cm的一块立方体铁块,把它们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然后比较所加入的水量。此实验的目的是▲。27.长、宽、深分别是10cm、10cm、5cm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其被浸没为止,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2)体积相同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3)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约为▲。28.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个装置探究土壤的保水性能,其中甲、乙两漏斗中装有砂粒,丙漏斗中装有黏粒。甲漏斗中砂粒体积是乙漏斗中的一半,丙漏斗中黏粒体积和乙中砂粒体积相同。在甲、乙、丙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渗出的水如图所示(三只锥形瓶完全一样)。试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图上所标的渗出水量有一个是错的,那么最有可能错的是▲(填字母)。A.甲装置B.乙装置C.丙装置D.三个装置都没有错(2)根据▲的实验现象,可以验证砂粒的透水性比黏粒强。29.小明想知道“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他分别取等体积的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装在三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并分别记为A、B、C。他的实验方案如表所示。花盆植物名称放置地点浇水量/mL每天浇水次数A郁金香窗台2001B小雏菊窗台1002C小雏菊窗台2001(1)请指出此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之处:▲。(2)根据你修正后的方案,你预计种在▲(填字母)盆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30.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哪一瓶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3)蚯蚓的呼吸依靠▲来完成。(4)在本实验中设置乙瓶的作用是▲。31.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砂粒、黏粒和粉砂粒等土壤矿物质颗粒进行实验。他们把纱布包在漏斗的底端,再用橡皮带扎紧。在三个漏斗中分别放入砂粒、黏粒和粉砂粒,在每个漏斗的上部留有相同的空间。把三个漏斗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上,再分别往三个漏斗中缓慢倒人等量的足够的水,当漏斗底部开始有水渗出时按下秒表计时。(1)该科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的问题是▲。(2)本实验应该收集的证据是▲。(3)三个装置中呈现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请作出解释:▲。32.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甲乙丙第一步:取规格相同的三只瓶子,编号为甲、乙、丙,分别装入等量的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各栽种一株个体状态都相同的等龄的同种植物。第二步:置于相同的环境下,经过3天观察,发现三只瓶子中植株的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乙瓶中装入的土壤应该是▲土壤。(2)从甲、乙、丙三瓶中植物的根系来看,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从“结构、肥力、通气状况、温度、水分含量、光”中选)有关。(3)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必须具备的性状是▲。33.小明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实验步骤】(1)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将处理好的①号、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组和第二组花盆。(3)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实验结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如图所示)。(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只有一个▲。(2)上述实验的结论是:蚁巢土▲。(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4)就上述实验,请提出一个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34.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实验刚开始时,广口瓶甲和广口瓶乙之间唯一的区别是▲,其中▲是实验组。(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3)该实验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八下第四章:《土壤的成分及种类》培优训练1.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本地山上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看,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A.有机物含量B.空气体积分数C.土壤生物数量D.无机盐含量【答案】A【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详解】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测试需要土壤浸出液,这个没有;测生物数量的时候,需要昆虫收集器,盛土的容器下面要有一个收集昆虫的容器,这个也没有。所以用排除法选B,故选:B。2.在土壤的成分中,影响土壤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是(▲)A.矿物质颗粒B.腐殖质C.空气D.水分【答案】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的知识点,解题关键点是熟练掌握土壤的组成的。【分析】【详解】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的,因此,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故A符合题意。故选A。3.如图所示,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A.小细砂B.蛋白质C.无机盐D.金属【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小细砂不溶于水,故土壤的浸出液中不会含有小细沙,故A错误;B.蛋白质不溶于水,故土壤浸出液中不会含有蛋白质,故B错误;C.无机盐能溶于水,故土壤浸出液中会含有无机盐,土壤浸出液蒸发,无机盐析出,故C正确;D.金属不溶于水,故土壤浸出液中不会含有金属,故D错误。故选:C。4.下列工具中,适于观察土壤生物的是(▲)A.显微镜B.望远镜C.放大镜D.电子显微镜【答案】A【解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析】本题考查了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要用显微镜。【详解】微生物的体积较小,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5.如图所示为壤土类土壤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如果因为外界影响导致该土壤发生了变化:空气含量增多,水分含量减少,那么变化后的土壤(▲)A.通气性好,透水性好,有利于植物生长B.通气性好,透水性差,有利于植物生长C.通气性好,透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D.通气性差,透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略6.与土壤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有关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率B.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温度C.土壤中砂粒的硬度D.土壤中黏粒的黏性【答案】A【解析】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方式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分析】关键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详解】壤土类土壤中水和空气各占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圆形图的四分之一;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占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与土壤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有关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率。故选:A。7.下列关于黏土类土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透气性最好B.保肥能力最强C.质地最硬D.透水性最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略8.雨过天晴后,有经验的农民常给农作物中耕松土,其主要作用是(▲)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B.增加土壤中的空气C.增加土壤中的肥力D.减少土壤中的生物【答案】B【解析】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分析】土壤板结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作用。【详解】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只要是活的细胞都需要能量,就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植物的根要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故选:B。9.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中,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选择是(▲)①砂粒多,黏粒少②黏粒、砂粒均多③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④土壤颗粒粗⑤土壤颗粒细⑥土壤质地均匀A.①④B.②④C.③⑤D.③⑥【答案】D【解析】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分析】植物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是解题的关键。【详解】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可见D正确。故选:D。10.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土壤应充分干燥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答案】D【解析】要是为了定量实验的考虑,干燥土壤可以称干重,然后通过各种处理分离有机物从而计算含量。干燥的土壤加热计算质量,如果质量减少,有焦臭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分析】明确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的方法。【详解】A、用湿润的土壤不行,因此湿润的土壤中有水分,水分蒸发也能减少质量,影响使用效果。A正确;选择含有丰富有机物的土壤,能让实验现象更明显。B正确;孔径大土壤颗粒可能从缝隙漏出,影响实验效果。C正确;土壤干燥时不能直接灼烧是因为会造成有机物燃烧。D错误。故选:D。11.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A.最低等生物出现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C.森林和草地出现D.低等动物的出现【答案】C【解析】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过,岩石的分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成土过程的开始,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生;低等生物的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高等生物的着生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据此解答。【分析】掌握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成形过程中的生物的作用可解答。【详解】裸露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母质没有肥力,但具有一定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少量矿物养分,生物生命活动的参与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一方面加速岩石风化,同时改变母质性能,土壤的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原始土壤形成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草本、木本的高等植物的着生加快了成土过程,土壤发育不断深化,促使了成熟土壤的逐步形成。由此看见选项C森林和草地的出现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故选:C。12.如图所示为溪沟里的许多鹅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刮风扬沙,碰撞磨损B.流水冲击,岩石之间摩擦C.骤热和骤冷,岩石爆裂D.生物的分解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就形成了鹅卵石。故B项正确。1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因为土壤的形成是物理、化学有时候还有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岩石的热胀冷缩只是岩石风化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是母岩形成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土壤形成的充分条件。故选D。14.在按下列百分比配制的土壤中加点水,用手搓一搓,其中最容易搓成条状的是(▲)A.砂粒20%、粉砂粒40%、黏粒40%B.砂粒10%、粉砂粒40%、黏粒50%C.砂粒10%、粉砂粒30%、黏粒60%D.砂粒20%、粉砂粒50%、黏粒30%【答案】C【解析】土壤根据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的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三种土壤类型。【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不同土壤的特点。【详解】比较ABCD四种土壤,其中C砂粒10%、粉砂粒30%、黏粒60%的土壤砂粒最少,黏粒最多。所以C加点水,用手一搓,最容易搓成条状体。故选:C。15.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等组成的B.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有机质组成C.在固体部分中矿物质颗粒占95%D.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略16.在“用手搓土壤”实验完毕后,必须要反复冲洗的原因是(▲)A.土壤很脏B.土壤很臭C.土壤中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D.土壤有毒【答案】C【解析】土壤中有土壤微生物,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者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土壤中含有致病微生物。【详解】土壤中含有很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有很多是致病的微生物。用手搓土壤后若不及时冲洗双手,这些微生物会随着食物进入人体消化道,引起消化道疾病。可见,A、B、C、D四个选项中C是正确的。故选:C。17.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μm~1mm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A.空气B.水C.腐殖质D.矿物质【答案】D【解析】不需要矿物质,题目中可知矿物质本来就有,空气是必须的,月球上没有空气,植物需要空气,水也是必须的,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将月壤吸附起来,成为土壤。【分析】解本题时要懂得一些关于月球的地理知识,知道月球有哪些组成成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详解】A、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由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成分极为复杂的物质组成的结构松散的混合物即月壤。月壤中绝大部分物质是就地及邻近地区物质提供的。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长期受到微陨石的冲击及太阳风粒子的注入,太阳风粒子的注入使月壤富含稀有气体组分。A正确;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水分这基本是公认的结果。B正确;C、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将月壤吸附起来,成为土壤,C正确;D、不需要矿物质,题目中可知矿物质本来就有。D不正确。故选:D。18.“水滴石穿”向我们形象地叙述了土壤形成阶段中的一种方式。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A.地壳表面的矿物质都是在水的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B.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C.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矿物质埋人土壤中形成的D.岩石在水的冲击下可以风化变成小碎块【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水滴石穿”就是岩石在水的冲击下经分化变成小碎块,实质是一种风化作用。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9.在研究某区域土壤中有什么生物的活动中,某科学兴趣小组的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A.应选取比较疏松肥沃的土壤B.要用小铲子慢慢挖取土壤C.采集样本后,应将土壤恢复原样D.必须把枯枝落叶记录在记录表中【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因为疏松肥沃的土壤里的生物不可以代表某区的土壤的生物。故A错误;要用小铲子慢慢挖取土壤,以免破坏土壤中的生物。故B正确;采集样本后,应将土壤恢复原样,以免破坏环境。故C正确;必须把枯枝落叶记录在记录表中。故D正确,故选A。20.种花用的瓦盆是用红黏土烧制的,比一般塑料花盆和瓷花盆更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是因为(▲)A.瓦盆沙粒含量较少B.瓦盆保水性较好C.瓦盆具有很好的透气性D.塑料花盆和瓷花盆中的土壤不适合植物生长【答案】C【解析】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量适中的土壤,颗粒大小在0.2mm至0.02mm之间。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耐旱耐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适耕期长,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分析】【详解】瓦盆是用红黏土烧制,黏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颗粒,烧制完成后颗粒之间存在缝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故C正确;故答案为:C。21.土壤中的▲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是植物的根进行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是▲。【答案】腐殖质;土壤中的空气;无机盐【解析】【分析】【详解】土壤中的腐殖质可以为土壤中的动物提供营养物质,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矿物质。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空气是植物根系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来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燃烧的物质是各种无机盐。故答案为:腐殖质;土壤中的空气;无机盐。22.如图所示为三种土壤的模型,其中通气性能最差的是▲(填“甲”“乙”或“丙”,下同);最适宜耕种的是▲。甲乙丙【答案】甲、乙【解析】主要考查学生不同种类土壤类型,其空气、水、矿物质颗粒比例的了解。【分析】【详解】甲、水含量最多,空气含量较少,矿物质颗粒含量居中,属于粘土类土壤,粘土类土壤保水、保肥性较好;乙、空气和水含量基本相同,且矿物质颗粒含量居中,属于壤土类土壤,壤士类土壤最适宜植物的生长;丙、空气含量较高,矿物质颗粒含量也较多,属于砂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较好;故答案为:甲、乙。23.某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为了比较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做了以下实验:称取相同质量的砂土、黏土、壤土各一份,分别放入大玻璃容器中,注满水后反复搅拌,使土壤中的颗粒自然悬浮在水中,停止搅拌后,让颗粒自由沉降,直至水变清。试回答下列问题:(1)称取的砂土、黏土、壤土质量要保持相同的原因是▲。(2)三类土壤在水中的自由沉降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依次是▲。【答案】(1)控制变量;(2)砂土、黏土、壤土【解析】【分析】【详解】略24.土壤颗粒物的粗细比例不同,也会影响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数量,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砂土类土壤通气性能▲,但保水性能很▲,容易使植物缺水;黏土类土壤保水性能很▲,但容易积水,透气性能很差,这样会使植物根腐烂;壤土类土壤中砂粒和黏粒的比例适中,土壤通气和保水性能都很好,有利于植物的良好生长。【答案】强;差;强【解析】【分析】【详解】略25.省农科院在某市选取下列三块土壤栽培引进的美国提子:A.砂粒比例较多的坡地B.土壤质地比较均匀的平地C.河湾淤泥堆积而成黏粒较多的河套地在天气状况相同的情况下,浇一样的水,施相同的有机肥,进行完全相同的田间管理,收获时的产量A地最高,C地最低,连续两年都得到相同的结果。试回答下列问题:(1)从土壤颗粒、水、空气含量角度分析,适宜美国提子生长的土壤性状是▲。(2)在我国南方多雨水的地区种植美国提子,应特别注意的田间管理是▲(填字母)。A.浇水B.施肥C.松土通气D.排水防涝【答案】(1)土壤颗粒比较大,水分相对较少,且空气比较充足;(2)D【解析】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程放能量,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详解】(1)、(2)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C地水分过多,不利于植物根的呼吸植物生长不好,产量低:A地是矿物质粒比较多的沙地,土壤颗粒比较大,水分相对较少,且空气比较充足,有利于根的呼吸,因此产量高,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种植美国提子,在田间管理上应注意排水防涝。故答案为:(1)土壤颗粒比较大,水分相对较少,且空气比较充足;(2)D。26.土壤是在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体外,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2)选择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10cm的一块立方体土壤和棱长为10cm的一块立方体铁块,把它们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然后比较所加入的水量。此实验的目的是▲。【答案】(1)无机盐;(2)为了测量土壤中所含的空气体积(或证明土壤中存在空隙,验证土壤的吸水性)【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土壤的作用,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据此解答。【分析】第一题是基础题,比较简单,第二题的实验,我们不常接触,但是只要明确土壤的吸水性,也可解答。【详解】(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体外,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所需的水分和无机盐,根还能获得土壤中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2)土壤的颗粒之间有空隙,含有空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题中的实验铁块无空隙,另一组用土壤,所加入的水量不同,可知:土壤中存在着空隙,能吸水。因此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土壤中的所含空气的体积,或证明土壤中存在着空隙,验证土壤的吸水性。故答案为:(1)无机盐;(2)为了测量土壤中所含空气的体积(或证明土壤中存在空隙,验证土壤的吸水性)。27.长、宽、深分别是10cm、10cm、5cm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其被浸没为止,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2)体积相同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3)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约为▲。【答案】(1)650mL;750mL;(2)因为土壤中有空气;(3)20%【解析】探究实验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详解】(1)已知题干中量筒的量程为200毫升,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即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200毫升×3+50毫升=650毫升;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即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200毫升×3+150毫升=750毫升。(2)由于铁块是实心的,而土壤中有空气,即存在空隙,加入的一部分水会进人土壤空隙,故要想浸没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加入的水量是不同的。(3)土壤的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故土壤的体积为:10×10×5=500(厘米3)=500毫升。而放入土壤的大烧杯中比放入同样体积铁块的大烧杯中多加入的水为:750-650=100(毫升),即土壤中空气的体积为100毫升,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100毫升÷500毫升=20%。故答案为:(1)650mL;750mL;(2)因为土壤中有空气;(3)20%。28.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个装置探究土壤的保水性能,其中甲、乙两漏斗中装有砂粒,丙漏斗中装有黏粒。甲漏斗中砂粒体积是乙漏斗中的一半,丙漏斗中黏粒体积和乙中砂粒体积相同。在甲、乙、丙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渗出的水如图所示(三只锥形瓶完全一样)。试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图上所标的渗出水量有一个是错的,那么最有可能错的是▲(填字母)。A.甲装置B.乙装置C.丙装置D.三个装置都没有错(2)根据▲的实验现象,可以验证砂粒的透水性比黏粒强。【答案】(1)C;(2)乙装置中渗出的水比丙装置中渗出的水多【解析】【分析】【详解】略29.小明想知道“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他分别取等体积的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装在三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并分别记为A、B、C。他的实验方案如表所示。花盆植物名称放置地点浇水量/mL每天浇水次数A郁金香窗台2001B小雏菊窗台1002C小雏菊窗台2001(1)请指出此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之处:▲。(2)根据你修正后的方案,你预计种在▲(填字母)盆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答案】(1)栽培植物的种类不统一,浇水量不同,每天浇水量次数不同;(2)C【解析】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题从土壤种类进行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变量的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对照试验。【分析】在进行实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必须注意变量的控制。【详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小明想知道“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所以实验变量是土壤性状,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此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栽培植物的种类不统一,浇水量不同,每天浇水次数不同。(2)在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三中土壤中,壤土类土壤具有保水,保肥,通气,透光的特性,适合种植粮食和植物,所以C花盆内植物生长情况最好。故答案为:(1)栽培植物的种类不统一,浇水量不同,每天浇水量次数不同;(2)C。30.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哪一瓶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3)蚯蚓的呼吸依靠▲来完成。(4)在本实验中设置乙瓶的作用是▲。【答案】(1)乙瓶;(2)水分;(3)体壁;(4)对照【解析】本题以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实验为知识背景,考查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能力、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分析】掌握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解题的关键,探究实验的关键是变量的唯一性。【详解】(1)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作用,所以乙瓶中由于缺少水而使蚯蚓无法完成呼吸,最后窒息而死。(2)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水。故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水分影响蚯蚓的生活。(3)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4)本实验的实验组为乙组,甲组起到对照作用。故答案为:(1)乙瓶;(2)水分;(3)体壁;(4)对照。31.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砂粒、黏粒和粉砂粒等土壤矿物质颗粒进行实验。他们把纱布包在漏斗的底端,再用橡皮带扎紧。在三个漏斗中分别放入砂粒、黏粒和粉砂粒,在每个漏斗的上部留有相同的空间。把三个漏斗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上,再分别往三个漏斗中缓慢倒人等量的足够的水,当漏斗底部开始有水渗出时按下秒表计时。(1)该科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的问题是▲。(2)本实验应该收集的证据是▲。(3)三个装置中呈现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请作出解释:▲。【答案】(1)三种矿物质颗粒渗水性的强弱;(2)记录相同时间内烧杯中水量的多少;(3)不同颗粒间的空隙大小有差异【解析】本实验的变量是土壤矿物颗粒的不同,因此目的是探究土壤不同颗粒对渗水的影响。本实验通过相同时间内渗水量的多少来说明土壤颗粒的渗水能力。若三种土壤颗粒在相同时间内渗水量不同,则说明土壤颗粒粗细不同。【分析】【详解】略32.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甲乙丙第一步:取规格相同的三只瓶子,编号为甲、乙、丙,分别装入等量的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各栽种一株个体状态都相同的等龄的同种植物。第二步:置于相同的环境下,经过3天观察,发现三只瓶子中植株的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乙瓶中装入的土壤应该是▲土壤。(2)从甲、乙、丙三瓶中植物的根系来看,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从“结构、肥力、通气状况、温度、水分含量、光”中选)有关。(3)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必须具备的性状是▲。【答案】(1)壤土类;(2)结构、肥力、通气状况、水分含量;(3)通气、透气、保水、保肥【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乙瓶中植物长势最好,说明乙瓶中的土壤最适合植物生长,根据表中土壤性状推测乙瓶中的土壤为壤土类土壤。(2)土壤的性状(通气、透水、保水、保肥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