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压力对高校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实证研究: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目录TOC\o"1-3"\h\u14128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611214(一)研究背景 614015(二)研究意义 622401.理论意义 6293612.现实意义 611182二、文献综述 76205(一)压力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722575(二)学习倦怠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825320(三)心理弹性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94286三、研究设计 1021547(一)研究目的 1015949(二)研究思路 1020764(三)研究假设 116590(四)研究方法 1178321.研究对象 1135762.研究工具 11142083.调查过程 12162894.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125631四、研究结果 124051(一)基本情况频率分析 124093(二)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 13228471.大学生压力状况 13102792.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 14254973.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 1450(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14100581.大学生学习倦怠、压力及心理弹性量表的信度分析 14159442.大学生学习倦怠、压力及心理弹性量表的效度分析 152993(1)探索性因子分析 151722(2)验证性因子分析 1523683(四)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压力、学习倦怠及心理弹性状况分析 1629807(五)压力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作用 1622275(六)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压力与学习倦怠关系的调节作用 173501五、分析讨论和研究结论 1830253(一)分析与讨论 1824611(二)主要结论 197435六、本研究的贡献、局限与研究展望 191641(一)本研究的贡献 1930914(二)本研究的局限 19108251.被试选取 19432.调查时间及结论的时效性 19293303.调查方法 2025830(三)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2069参考文献 21
摘要:学习倦怠是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减少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大学生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同样已经引起了重视。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节效应出发,在全国范围内选取35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压力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对其的调节相应。结果发现大学生压力量表得分为2.69,学习倦怠量表得分为2.15,心理弹性量表得分为3.87。压力对学习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1),压力越大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越严重。心理弹性对于大学生压力对学习倦怠影响调节效果较好(p=0.000),心理弹性得分较高的分组,学习倦怠得分较低,且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更小。研究得出结论为压力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且心理弹性对于大学生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通过增加压力减少学习倦怠程度的方式并不可取,可以通过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减少相同压力状况下的学习倦怠程度。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大学生究竟是压力大还是压力小,是否应当对大学生加压是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其争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压力本身的大或者小,而在于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意愿,增加自我探索的兴趣,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减少大学生的学习倦怠(studentburnout)。学习倦怠的概念由职业倦怠(jobburnout)演变而来,在知网检索中,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相关研究有1251篇,在3209篇学习倦怠相关研究中占据可观的数量,属于学习倦怠中的研究热点。有2012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为中等,一部分学生能够调整自身学习倦怠,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调整学习倦怠的状况,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不容忽视[1]。大学生压力对其学习倦怠程度存在的影响已经被相关研究证实,向小蜜和Branko在自己的研究中将压力作为影响大学生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2][3]。压力作为客观的外在学习倦怠影响因素不容忽视,但内在主观的、看待压力的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笔者对于部分学习倦怠大学生的访谈显示,其自我表达中有关“压力大”的意象有很多,压力内容的表述雷同,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压力事件的持续程度、对自身生活节奏的影响程度等,压力源本身并不属于重大事件——自身对于压力的看法与做法,对大学生评价自身压力大小有着较大的影响——而这某种程度上受个人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影响。要研究大学生在什么样的压力环境下产生了学习倦怠、如何能够通过干预手段减少压力带来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需要探究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并探究心理弹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目前的相关研究中只覆盖了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心理弹性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在压力和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对心理弹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的研究填补了研究空白,补充了新的研究视角。现实意义(1)了解高校学生压力、学习倦怠、心理弹性状况并提供相应参考;(2)探索心理弹性对于大学生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具体的调节作用,作为社会工作小组或个案干预的事实基础及数据支持;(3)回答大学生现在有什么样的压力、应该在什么样的方面加压、什么样的方面减压、如何改善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问题,从改善心理弹性的角度为大学生提供减少学习倦怠的方法。文献综述压力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压力的定义非常广泛,这里的压力专指心理压力。根据文献定义,个体与外界的交流都会遵循自我探索出的、具有自我特点的成功模式,当稳定的模式在现实中碰壁或遭受破坏时,个体就会产生压力[4]。对于大学生压力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压力大小现状,都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普通对于压力的认知不同,大学生的压力有来源更日常、影响更持久的特点,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压力更难以被外界所察觉,但对个体的影响更加深远[5]。APines认为,乏味也属于大学生压力的表现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压力贯穿大学生活的所有阶段,并影响着大学生的反应和适应,并且认为由于每天较为稳定的压力来源、压力大小以及为了渺茫的目标而长期奋斗的生活节奏,压力会给人带来生理、心理方面的疲惫感,具体可以表现为乏味[6]。杨心德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压力来源较为广泛,除了较常提到的消极的生活事件,积极的生活事件也会带来积极状态下产生的压力;如果变化的程度较大,日常发生的事件也可能给带来压力;父亲或母亲去世在调查中产生的压力最大,但由于发生的概率较小,产生的影响也较小[5]。研究得出大学生的压力源具有日常性的特征,但这并不能代表大学生相对于已经走上社会的人来说就更加轻松。有学者调查发现,与专业人员相比,大学生有更多可以压力导致的枯燥乏味的经历,他们还认为大学生对学校的事务相对于专业人士对其工作的看法更有压力和缺乏奖励[6];Yang等人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大学生进行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7]。压力的产生来自于外界,也来自于个体的感知以及评价。压力的CPT(cognitive-phenomenological-transactional,CPT)模型长期应用于压力相关的研究中,其代表人物之一拉Lazarus提出,人内在的评价和应对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对压力的感知。个体接收到外在的刺激(即压力)时,会在个体内部产生认知-评价的复杂过程。个体安全感依赖于其对外界刺激的评价,如认为未受到威胁,则表现为安全感,对压力的反应也会更小。因此,心理因素通过影响压力刺激-反应的机制影响着个体对压力的感知,同时也影响着个体对于压力做出的客观反应(图1)[8]。根据压力产生的CPT模型,可以大胆假设除了客观存在的压力源,应当还有相对于外在因素的内在心理作用对于压力最终的大小具有影响,压力带来的客观结果也会有所变化。图SEQ图\*ARABIC1心理压力的CPT模型学习倦怠的概念及相关研究根据Maslach的定义,学习倦怠是过度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情绪的耗竭、行动上的疏离学业和成就感低的体验[9]。“倦怠”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由Freudenberg提出,并定义倦怠为“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情绪疲惫、身体疲劳和参与度低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工作成就感下降、服务态度差等结果。”[10]。在国外研究中,“学习倦怠”的定义主要是基于“倦怠”或“职业倦怠”的定义以及理论产生[11]。Pines等人针对大学生和社会服务人员的倦怠进行研究和比较,发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倦怠水平明显高于社会服务人员,与职业倦怠概念相似的学习倦怠首次被提出并引起重视[12]。Meier和JuliePham的研究也都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现象,并将学习倦怠来源总结为情绪和行为上的疲惫状态,因而对学习、生活和社交失去兴趣[13]。在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同样不容忽视。有2012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为中等[1],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积极控制自身学习倦怠的状况,需要被重视。根据学者研究,对于大学生而言,压力是学习倦怠的重要影响因子。向晓蜜提出影响学生学习倦怠形成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个人因素、职业因素、学业压力和情绪压力,其中,压力的大小十分重要[2];Branko提出了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六个因素,学习负荷即学习方面的压力也是影响因素之一[3];张娜的研究从压力性生活事件入手,提出了其对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具有影响,且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关系中,情绪调节困难是一个中介变量[14];张丽艳的研究也表明,学习压力对学术倦怠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8]。心理弹性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心理弹性目前在学界尚未达成一致的定义,Rutter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体优势,属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结果[15],Masten及其同事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人对超出最初预期的危机状况的积极适应,但离不开个人“陷入困境”和“继续前进”的要素[16],所以,心理弹性可以被看作一种人格特质,即个体能够从困境中迅速恢复并灵活地适应变化[17]。一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的研究方向按时间发展分为三种:首先是关注保护性因素,即在面对困境时能保持个体并促进心理弹性提高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产生压力的客观环境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最后个体以及群体为角度,发现心理弹性如何能成为人自我实现手段[18]。虽然对于心理弹性的观点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但其对传统观点中消极因素导致消极结果的线性思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对个体而言具有影响较为深远的意义。与心理弹性对压力和倦怠影响的相关研究也足以印证心理弹性对两者具有一定影响,并存在着预测作用。李晓军等人的研究表明,应对学习倦怠的方式不同,学习倦怠三个维度的差异也不同,应对方式越积极,学习倦怠的水平越低[17];FriborgO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较好的个体感觉到的压力问题较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19]。陈瑜在一项孤独症患儿家长的压力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对与焦虑、恐怖等应激情绪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0];史光远发现作为心理压力和个体情绪的中介变量,不同的心理弹性对承受相同压力的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21]。张格雨的研究表明,43.1%由生活压力造成的学习适应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来预测[22]。朱森楠解释了心理弹性影响压力大小的机制,认为心理弹性能够在个体面对压力困境时,激发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进行积极修补[23]。综合上述文献,基本可以假设大学生压力对学习倦怠具有影响。尽管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存在争议,但可以证明心理弹性和压力产生的后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理由假设心理弹性会对大学生压力和学习倦怠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尚未提出心理弹性是否对于大学生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关系具有调节效应进行回应,同时大部分研究也仅把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作为测量的对象,而非大学生生活中涵盖的各类压力。从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入手,可以证实应该通过增加压力改善目前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还是通过心理弹性的调解效应改善现有压力状态下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设计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为了解高校学生压力、学习倦怠、心理弹性状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探索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对于压力对倦怠的影响的调节作用。分解开来有如下目标:对大学生的压力、学习倦怠状况、心理弹性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压力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作用分析心理弹性对于压力对倦怠的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思路本研究将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大学生压力量表(SSCS)以及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LBUS)为基础,在研究对象中正式发放量表进行填写,了解高校学生压力、学习倦怠、心理弹性状况;探索心理弹性对于压力对倦怠的影响的调节作用,对如何通过影响心理弹性来改善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提出建议。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点:首先,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基本情况。学习倦怠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将使用数据对学习倦怠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回答目前学习倦怠的情况是否需要干预的问题。其次,大学生压力承受的基本情况以及现有压力带来的影响。压力是本研究重点之一,本研究将使用统计数据分析大学生目前压力承受的基本情况,为回答“加压还是减压”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基本情况。心理弹性是本研究切入压力对学习倦怠影响的视角,需要分析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研究思路图如下:图SEQ图\*ARABIC2研究思路图研究假设H1:大学生压力对学习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压力水平越高,学习倦怠水平越H2: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压力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心理弹性更好的大学生的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变化更小。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在校大学生353人填写问卷,回收问卷353份,有效问卷353份,有效问卷率为100%。依据人数占比由多到少,共有来自河北、山西、福建、上海、山东、北京、广西、广东、浙江、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26个省份的大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工具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resiliencescale,CD-RISC),共包含25个项目,采用里克特氏5点量表评定法,从1~5表示完全不是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几乎总是这样。该量表包含3个因子,即坚韧性、力量和乐观性。通过在不同人群中施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D-RISC量表对于心理弹性的预测效力已得到公认,应用较为广泛。大学生压力量表(SSCS)大学生压力量表(StressScaleforCollegeStudent,SSCS)由李虹、梅锦荣编制,共30个题项,由个人烦扰、学习烦扰、消极生活事件三个分量表构成,采用里克特氏5点量表评定法,从1~5表示几乎没有、有一点、有一些、较大、非常大。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LBUS)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LBUS)由连榕、杨丽娴编制,该量表共20道题目,分为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采用里克特氏5点量表评定法,从1~5表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中立、比较符合、完全符合。调查过程本次调查借助网络问卷平台进行问卷的编辑并在大学生网络群内发放,调查对象自愿参加调查。问卷发放前向调查对象解释问卷的用途,强调依照自愿原则进行填写且需要如实填写,同时告知调查对象问卷数据仅用于研究,会严格保密。调查对象填写后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上交。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23.0和Amos22.0进行数据处理,具体步骤如下:使用偏相关分析研究压力、学习倦怠和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SPSS23.0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SPSS22.0以及SPSS宏程序PROCESS,byAndrewF.Hayes(http://www.)来整理和分析数据,并运用PROCESS检验在大学生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中,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基本情况频率分析表SEQ表\*ARABIC1人口学变量频率分析变量选项频率百分比均值标准差性别男17649.90%1.50.501女17750.10%专业类别理工类11933.70%2.611.634经管类8824.90%农医类3710.50%文史哲6418.10%法学195.40%艺术185.10%教育82.30%在读学位学士28380.20%1.210.435硕士6618.70%博士41.10%在353个调查对象中,共有176名男性和177名女性,标准差为0.501,性别分布较为均匀。共有7个专业类别的学生参与,按照占比从大到小分别是理工类、经管类、农医类、文史哲、法学、艺术、教育,标准差为1.634。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参与了本次调查,其中本科生数量最多,标准差为0.435。同时根据共同方差检验,本问卷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9.45%,小于40%,问卷中的共同方法偏差较小。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大学生压力状况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各类型的压力事件带来的压力数值从总体上来看均处于2~3之间,总体均值为2.69。其中,带来压力最小的压力事件为“居住条件差,让你感到的压力”,平均值为2.45;带来压力最大的压力事件为“没有学到多少真本领,让你感到的压力”,平均值为2.94。个人烦扰维度得分最低,平均值为2.61;学习烦扰维度得分最高,平均值为2.78,各维度得分总体相差较小。表SEQ表\*ARABIC2大学生压力状况描述统计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个人烦扰均值1.005.002.611.05学习烦扰均值1.005.002.781.10消极事件均值1.005.002.761.24压力总平均值1.005.002.691.05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倦怠数值从总体上来看均处于1~3之间,总体均值为2.15。其中,数值最低的题项为“我觉得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平均值为1.59,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知识的用处有着较为积极的认识;数值最高的题项为“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耐性还不够”,平均值为2.78,大学生对于学习倦怠表现中自身学习耐性的评价较低。成就感低维度得分最低,平均值为2.06;行为不当维度得分最高,平均值为2.25,各维度得分总体相差较小。表SEQ表\*ARABIC3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描述统计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行为不当152.252.25情绪低落152.142.14成就感低152.062.06学习倦怠总平均值152.150.44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倦怠数值从总体上来看均处于3~5之间,总体均值为3.87,心理弹性状况较好。其中,数值最低的题项为“有时,命运或上帝能帮忙”,平均值为3.25;数值最高的题项为“事情发生总是有原因的”,平均值为4.06。乐观性维度得分最低,平均值为3.73;力量性维度得分最高,平均值为3.97,各维度得分总体相差较小。表SEQ表\*ARABIC4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描述统计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力量性153.970.71乐观性153.730.7坚韧性153.90.76弹性总平均值153.870.69信度和效度检验大学生学习倦怠、压力及心理弹性量表的信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alpha)是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检测和教育检测的信度测量工具,其依据固定的公式检测数据内部的一致性,是权威的信度指标。根据公式规定,克隆巴赫系数的值越高,调查中数据的信度越高。在基础研究中,克隆巴赫系数应当达到0.80才能够被接受,在探索性研究中,数值达到0.70即可以被接受,0.70-0.98属于高信度,低于0.35属于低信度,数据信度差,必须拒绝。本次调查中,三个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均高于0.9,达到了高信度。表SEQ表\*ARABIC5信度分析维度项数克隆巴赫系数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200.909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250.954大学生压力状况300.98大学生学习倦怠、压力及心理弹性量表的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值处于0到1之间,越接近于1,表示原有变量具有越强的相关性,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值越接近于0,表示原有变量具有越弱的相关性,越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aiser提出的常用KMO度量标准,KMO值达到0.9以上就表示十分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8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5以下即表示极不适合。本次量表数据的KMO值为0.956,近似卡方20785.496,自由度2775,显著性为0.000,具有较好的效度。表SEQ表\*ARABIC6KMO和巴特利特检验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956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20785.496自由度2775显著性0.000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是用于测量因子与测量项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与研究者预测保持一致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次收集的三份量表数据中,CDMIN/DF、NFI、RFI、IFI、TLI、CFI值均大于0.9,RMSEA值均小于0.5,使用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表SEQ表\*ARABIC7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量表名称CDMIN/DFNFIRFIIFITLICFIRMSEA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1.8310.9150.9010.960.9520.9590.049表SEQ表\*ARABIC8大学生压力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量表名称CDMIN/DFNFIRFIIFITLICFIRMSEA大学生压力量表1.7850.9370.9230.9710.9650.9710.047表SEQ表\*ARABIC9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量表名称CDMIN/DFNFIRFIIFITLICFIRMSEA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1.7660.9510.9020.9780.9550.9780.047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压力、学习倦怠及心理弹性状况分析使用SPSS进行分析,结果见表。在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之间,三种变量的均值差异较小,女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和压力略高,男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略高。本科生相较于硕博生,倦怠程度、心理弹性和压力都较低,但差异不明显。表SEQ表\*ARABIC10不同性别变量均值描述分析变量男女学习倦怠平均值2.892.95心理弹性平均值3.943.81压力平均值2.652.73表SEQ表\*ARABIC11不同在读学位变量均值描述分析变量本科硕博学习倦怠平均值2.893.02心理弹性平均值3.834.02压力平均值2.682.73压力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作用使用SPSS进行分析,结果见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压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7。根据一般标准,皮尔逊相关系数介于0.4和0.6之间时,属于中等强度相关[24]。由此可以判断,压力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表SEQ表\*ARABIC12相关性分析表变量学习倦怠心理弹性压力学习倦怠1心理弹性0.148**1压力0.562**-0.0861**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压力与学习倦怠关系的调节作用使用PROCESSv3.3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3、图3、图4,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压力与学习倦怠间影响调节效果较好,P值为0.0000,回归数据、图像以及结构方程分析图如下。表SEQ表\*ARABIC13调节效应分析表变量R²Fdf1df2P压力×心理弹性0.7484148.124233490.0000图SEQ图\*ARABIC3高低分组图像图SEQ图\*ARABIC4结构方程分析图分析讨论和研究结论分析与讨论本文的第一个目的在于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压力状况、学习倦怠状况以及心理弹性状况。根据收集的量表数据,大学生的总体学习倦怠状况处于中等水平,这与马勇略小于中间值[25]、庞智辉等接近中间值[26]的学习倦怠调研结果相似。心理弹性状况良好,与刘斯漫等的调查结果3.435也较为接近[27]。压力水平属于中等。同时压力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压力水平越高,学习倦怠程度越强,这与张丽艳的研究也具有一致性[28],H1被验证。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假设H2同样被验证,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压力和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填补了心理弹性作为大学生压力对学习倦怠作用调节变量的研究空白。首先,在压力逐渐增高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不断增加,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测量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而是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活过程中的压力事件——在部分文献中,仅仅凭借大学生学习中的压力大小就判定大学生本阶段生命历程中的压力感知是不全面的[29];同时,根据不全面的压力数据就根据压力-效率的倒U形曲线图,增加大学生学习压力,只会增加现有总体压力的和,不仅不会使得学习倦怠程度减少,反而会因为已经超过了承受能力而增加倦怠程度。本研究的数据已经显示了心理弹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压力的CPT模型[8]以及ABC情绪理论都强调了作为主观因素的人的评价对于客观压力所产生的压力感知的重要影响,为研究结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提升心理弹性可以成为让大学生在现实的压力状态下提升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倦怠状况的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不仅是在对于学习倦怠学生的评估上,还是介入上,都具有一定的运用前景。主要结论大学生压力、心理弹性、学习倦怠状况根据整体状况,目前大学生压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学习倦怠处于中等偏下,心理弹性状况较好。大学生压力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作用虽然压力状况处于中等偏下,但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之一,且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心理弹性对于大学生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心理弹性更高的大学生,压力对其学习倦怠程度的影响更小,且学习倦怠的程度更低。建议通过增加压力减少学习倦怠程度的方式并不可取,可以通过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减少相同压力状况下的学习倦怠程度。本研究的贡献、局限与研究展望本研究的贡献本研究的贡献主要有验证了压力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同时,在压力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大学生心理弹性越好,学习倦怠水平越低。在理论层面上,在原有研究主要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趋势下,提出了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在实践层面上,为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评估以及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也对“通过增压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观点提出了反驳,提出应当维持现有压力状况,通过改变大学生心理弹性等自身因素上增加学习积极性的观点。本研究的局限被试选取限于研究者的能力水平,没有建立建立全国大学生的抽样框,通过网上散播的方式收集问卷答案,可能会造成一定误差。调查时间及结论的时效性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以及承受的压力水平是动态的,同时,心理弹性以及学习倦怠水平也很有可能因为时间或者压力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本研究问卷的填写和上交仅在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同时也没有对调查对象进行跟踪访谈,可能研究的仅是某一时间段下大学生的压力水平对问卷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调查方法为了能在全国范围内以更高的效率回收正确的问卷并能够便于分析,本研究采用了填写网上问卷的方式,仅在填写前对调查对象进行了简单的指引,没有当面填写并回收。网络问卷的填写可能会造成不确定性,对问卷的真实性造成一定影响。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在调查的开始,本研究就怀着能够得到运用的目标,希望能够对于学校社会工作中学习倦怠水平较高学生的干预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并希望能够继续以下的进一步研究:第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压力以及倦怠水平关系进行分别分析。第二,细分心理弹性类型、压力类型、倦怠类型,研究何种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何种类型的压力在引起学习倦怠的问题中更加突出,何种类型的倦怠由于压力过大引起。第三,根据更加细致的调查结果以及理论分析,为减少学习倦怠提出更人性化、更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参考文献李慧,利爱娟.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调查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3(06):152-156.向晓蜜.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编制[D].西南大学,2008.SlivarB.Thesyndromeofburnout,self-image,andanxietywithgrammarschoolstudents[J].Psiholokaobzorja/HorizonsofPsychology,2001,10(2):21-32.孙非,金榜.社会心理学词典[M].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06):125-127+124.PinesAM,KafryD.Occupationtediuminthesocialservices[J].Socialwork,1978,23(6):499-507.YangHJ,FarnCK.AninvestigationthefactorsaffectingMISstudentburnoutintechnical-vocationalcollege[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5,21(6):917-932.美Phillipl.Rice著,石林译.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J].AnnualReviewPsychology,2011,52:397-422.[10]FreudenbergerHJ.Burnout:Theorganizationalmenace[J].Training&DevelopmentJournal,1977,31:26-27.[11]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3(03):556-557.[12]陈红香,吴建红,晏赛君.高中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124-128[13]SCOTT,T,MEIER.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始发准备96课件
- 法律事务专员协议
- 《美容护肤教程类课件》课件
- 售票作业马丹32课件
- 财务分析与记账代理合同
- 铁路车站自动控制系统维护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教学50课件
- 《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课件 第五章 函数与模块
- 地面清洗改造方案范本
- 中国乡土民俗文化课件
- 中华传统文化课件下载
- 《民宿管家》课件-民宿管家之客户沟通
- 航空器驾驶员指南系列咨询通告口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含答案)
- 四川航空介绍
- 消防设施检查与维护培训
- 如何防范勒索软件和网络勒索攻击
- 电梯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内容表格
- 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简介
- 《校本研修》课件
- 《医疗人文关怀》课件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