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技术方案)_第1页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技术方案)_第2页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技术方案)_第3页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技术方案)_第4页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

目录

第一节项目背景..................................................................2

一、秸秆综合利用背景......................................................2

(一)政府加大推进秸秆科学研究的力度.................................4

(二)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5

(三)政府加大宣传力度...............................................5

二、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6

(一)秸秆综合利用是缓解资源约束的重要补充...........................6

(二)秸秆综合利用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手段...........................7

(三)秸秆综合利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8

三、秸秆焚烧的危害性......................................................9

(一)焚烧秸秆的危害.................................................9

(二)焚烧秸秆的原因及相关建议......................................11

四、秸秆的综合利用前景...................................................12

(一)秸秆还田......................................................12

(二)秸秆饲料......................................................15

(三)秸秆燃气......................................................17

(四)秸秆直燃发电..................................................18

五、秸秆利用环保意义.....................................................21

(一)专注农业特点拓展秸秆利用......................................22

(二)秸秆炭化还田绿色节能环保......................................23

(三)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综合开发......................................25

第二节需求分析.................................................................26

一、项目目标.............................................................26

二、服务原则.............................................................26

(一)多元利用,农用为主............................................26

(二)市场运作,政府扶持............................................26

(三)突出重点,机艺融合............................................27

三、服务内容.............................................................27

(一)实施内容及区域................................................27

(二)作业要求......................................................27

四、服务对象.............................................................28

五、服务要求.............................................................28

1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秸秆综合利用背景

从国外情况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进步与创

新,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找到了多种用途,除传统

的将秸秆粉碎还田作有机肥料外,还走出了秸秆饲料、秸秆

汽化、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秸秆建材等新路子,大大提高

了秸秆的利用值和利用率,值得我们借鉴。如北美以耕种玉

米、小麦为主,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在加拿大的农业区,

当玉米成熟时,人们就用玉米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把玉米秆

切碎,切碎的玉米秆作为肥料返到田里。

在美国,有24个农业州,每年能收集大约4500万吨秸

秆,被用作饲料,或者用来盖房,将整捆的秸秆高强度挤压

后填充新房的墙壁;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再生能源事业,

把秸秆作为新兴的替代燃料特别是生物燃料,从中提取乙醇

进行开发利用,使秸秆综合回收利用有了新发展。当然,这

些活动得到了政府补贴等政策的鼓励与支持。在欧洲,则开

创了秸秆发电的新途径。丹麦是世界上首先用秸秆发电的国

家,农民将秸秆卖给电厂发电,满足上万户居民的用电和供

2

热需求,电厂降低了原料成本,居民获得了实惠的电价,而

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又无偿地还给农民作了肥料,从而形成

了一个工业与农业相衔接的循环经济圈。

在日本,人们主要是把秸秆翻入土层中还田用作肥料,

也把秸秆用作粗饲料喂养家畜;此外,对部分难以处理的秸

秆,则通过专门组织、采取统一地点和时间进行就地焚烧。

日本也在积极挖掘秸秆的燃料转化潜力,已研制出从秸秆所

含纤维素中提取酒精燃料的技术,向着秸秆的科学化、实用

化迈出了新步伐。

从国内看,情况仍然不能令人乐观。秸秆还田要影响作

物生长,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环境,综合开发利用又面临着技

术不成熟、投资比较大、效果比较差的窘境。农民急于焚烧,

而政府急于封堵,二者就打起了游击战。实际上,秸秆综合

开发的前景非常好。有学者算过一笔账:如果我们能将秸秆

在农村就地变为国家急需的工业原料,实现产业化,吸纳农

村劳动力,将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0.5吨秸秆/亩,增收

150元/亩)。可以设想:如果能转化我国每年7亿多吨秸秆

的50%,将是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如果能创建以秸秆为原

料的新型生态工业,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秸秆生态工业四业相结合的高级阶段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

则农用生物柴油燃料、寡糖植保素生物农药、秸秆有机肥、

秸秆生物饲料等都是秸秆转化的产物,有望形成比传统“石

油农业"劳动生产率更高、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这种前

景十分诱人。

3

在实践中,我国也有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创造性地采用

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办法。如利用秸秆造纸;或者利用秸秆

生产无甲醛系列秸板,广泛用作高档家具、高档包装、高档

建筑材料以及高档音箱等基材,既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出

口增加外汇收入,使秸秆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鼓励农民扩

大养殖规模,使秸秆成为牛羊的粗饲料;可喜的是,一些地

方已经利用秸秆汽化原理和技术,在农村推行秸秆沼气工程,

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由于秸秆利用的具体工艺还

不完善,政策和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运作力度还很不够,秸

秆加工设备以及相关加工设施有限,秸秆使用技术比较低下,

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所以出现了当前的两

难困境。

以上情况表明,秸秆焚烧与秸秆多少没有关系,而与秸

秆综合利用率低下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解决秸秆综合利用

的问题。但如何提高,却不是农民自身可以解决的,必须采

取多管齐下的措施与办法。首先要明确的是,秸秆问题必须

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加以解决,即要以市场化的理念来认识秸

秆的资源价值,看待其发展前景,要以企业化的制度来推进

秸秆的综合利用,拓宽其开发利用的途径。其次要明确和突

出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责任。

(一)政府加大推进秸秆科学研究的力度

我国已经开始了秸秆研究,如国家“973”项目就是瞄

准“秸秆组分分离、分级定向转化”的前沿问题,采用秸秆

组分分离一纤维素酶解发酵与热化学转化的有机整合的研究

4

主线进行研究,目的是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秸秆高值化技

术提供科学基础,促进我国秸秆生态产业链的发展。但是,

由于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具有秸秆特性的转化过程理论和

技术体系,所以在适用技术及其推广方面还不成熟。因此,

必须改变现行的秸秆利用技术效率较低、经济效益差、投入

产出不合算的状况。

(二)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这些年,我国各地政府在秸秆开发利用方面也采取了一

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支持力度不够,财政补贴、

税收减免等政策和措施没有跟上去,公共服务不到位,民间

投资也不到位,使加工设备、基础处理设施配套不足的状况

长期延续,秸秆综合利用严重滞后。

(三)政府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也必须同时加大宣传和服务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

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秸秆综合利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最

后还要明确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任务

和责任,不仅要做好宣传,而且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我

们相信,通过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建立起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一定能够推动农村走

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四部委要求通过推动产业化发展拓宽秸秆利用渠道,推

行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和留茬高度等标准,促进秸秆就地还

田或应收尽收;积极扶持秸秆收储运服务组织发展,建立规

范的秸秆储存场所,促进秸秆后续利用;支持秸秆代木、纤

5

维原料、清洁制浆、生物质能、商品有机肥等新技术的产业

化发展,完善配套产业及下游产品开发,延伸秸秆综合利用

产业链。

对于秸秆禁烧,四部委要求各地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

等应用,提高秸秆焚烧火点监测的效率和水平;健全秸秆资

源评估、综合利用和焚烧监测的统计、评价体系;逐步建立

以过火面积、焚烧量和综合利用量为核心的秸秆禁烧工作评

价、考核方法和奖惩机制。

二、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产量

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

的宝贵资源。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在强农

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全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八连增”。随

着农业连年丰收,秸秆产生量也逐年增多。据调查统计,2010

年秸秆可收集量约为7亿吨,其中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约为5

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73%。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

生活条件改善,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严重,带来一系列

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

减轻环境压力,对于解决秸秆违规焚烧问题,稳定农业生态

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秸秆综合利用是缓解资源约束的重要补充

一是秸秆作为优质的生物质能可部分替代和节约化石

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按热值测算,2吨秸秆相当

6

于1吨标准煤,开发利用秸秆能源,可有效增加农村地区能

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二是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一

种具有多用途和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也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

机肥源。据测算,7亿吨秸秆中含氮350万吨、磷80万吨、

钾800万吨,相当于2010年全国化肥施用总量的五分之一

左右。

三是秸秆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生物降解性好,

可替代木材用于造纸、生产板材、制作工艺品、生产活性炭

等,节约大量木材,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

四是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

当于1吨粮食,可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秸秆综合利用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手段

长期以来,秸秆一直是我国农民生活的基本燃料和农业

生产的物质资料。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使用秸秆

作为家用燃料,而选用商品能源等,传统的秸秆利用途径发

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秸秆出现季节性、地区性、结构性过剩,

大量秸秆得不到收集利用,每逢农忙期间,秸秆遍地焚烧现

象依然严重,屡禁不止。秸秆违规焚烧,不仅浪费了宝贵的

资源,而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威胁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城

乡居民生活。

特别是XXXX年XX月份,有关媒体报道的“江浙一些地

区焚烧秸秆致多人死伤",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

害。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可有效地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

7

有助于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促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秸秆综合利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秸秆的利用从农业、农村的

原始利用扩展到工业化的多元深加工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有

着较好的市场前景。秸秆收集、储存、运输、加工可为农民

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按照目前的市场测算,

1吨秸秆的价格在200元到250元,秸秆综合利用率若增加

10%,即消化7000万吨秸秆,可直接为农民至少增收140亿

元。建设一条年产5万立方米的秸秆人造板生产线可消纳秸

秆6.5万吨,直接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同时可以带动周边

秸秆收集、运输、储存等服务业发展,间接增加就业岗位400

个。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既可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问题,又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总之,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对于缓解资源约束,减

轻环境压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应对气候变化

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农业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

体体现,利国利民。要充分认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制定秸秆综合利

用实施方案,深入研究和完善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配套政策

措施,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工程,组织实施试点示范,

建立秸秆收集体系,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商品化发

展。

8

三、秸秆焚烧的危害性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

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

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

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

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

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质素等。木质素

虽不能为猪、鸡所利用,但却能被反刍动物牛、羊等牲畜吸

收和利用。

人们现在对秸秆处理方式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在田里大

量焚烧,这种现象在我国东部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年夏收、

秋收之后,田野里火光冲天,浓烟笼罩,有时滚滚浓烟几乎

使人窒息,由于焚烧秸秆而造成的机场停运、高速公路封闭

的情况时有发生,损失难以计数。据统计,我国现有的15

亿亩耕地,农作物秸秆年产出量达6亿吨之多,其中稻草1.8

亿吨,玉米2.2亿吨,小麦1.1亿吨,还有甘薯蔓、油菜秸、

大豆秸、甘蔗梢、高粱秸、花生秧及壳等产出的秸秆量都超

过千万吨,而每年其中80%约5亿吨的秸秆都被烧掉了,简

直成了一大社会公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业部等国家六

部委于今年四月联合发文,要求加强秸秆的综合利用和禁烧,

如何开发利用秸秆已经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焚烧秸秆的危害

1.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9

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

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

高出3倍,相当于日均浓度的五级水平。当可吸入颗粒物浓

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

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

支气管炎发生。

2.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庄附近,

一旦引发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3.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

露天焚烧秸秆带来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焚烧过程

中产生滚滚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

营,对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机场每逢农作物收割季节都

深受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有时机场能见度低于400米,严

重影响机场航班正常起飞和降落,航空公司及旅客对此反映

强烈,一旦导致事故,将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4.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

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在农田焚烧稻草秆焚烧秸秆使

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

会使土壤的自然肥力和保水性能大大下降,土壤水分损失65%

-80%,板结不耐旱。

5.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对一个地区

的环境形象是最大的破坏。

10

(二)焚烧秸秆的原因及相关建议

1.原因

(1)秸秆没有更好的出处

如没有推广秸杆气化、缺少秸杆粉碎还田的技术和设备、

秸杆的工业利用缺少政府的政策性引导和扶持等。现在秸秆

的利用价效率和利用价值相对较低,农民觉得拉回来以后也

挣不了多少钱,所以干脆烧掉还田。

(2)行政手段力度不够,农业和环保职能部门职责不

清,管理不到位。

(3)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严厉约束。

(4)目前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多在外打工,家里的老

人妇女和儿童没有足够的体力对秸杆进行处理,许多村民对

焚烧秸秆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

2.相关建议

(1)尽快制定地方条例,严禁焚烧秸杆。就像对城市

禁放烟花爆竹一样对农村实行禁焚,同时明确界定政府管理

部门,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2)大力推广秸杆气化站的建设。秸杆气化既清洁又

保护了环境,相关部门还应组织专家对已建气化站进行技术

指导和跟踪服务。

(3)加强秸杆还田作业的服务体系建设。应将秸杆还

田作业列入农村的考核指标,在财政上予以适当补贴。

(4)制定稻麦秸杆工业利用的引导和扶持政策,比如

从税收优惠到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

11

总之,严禁稻麦秸杆焚烧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应从

实行地方条例和明确部门职责,推广秸杆气化、还田技术,

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三方面"着手,整体推进,方可还群众

明朗的天。

四、秸秆的综合利用前景

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

就相当于一吨标准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

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在生物质的再生利用过程中,排放

的CO²与生物质再生时吸收的CO²;达到碳平衡,具有CO²

零排放的作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一)秸秆还田

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

技术,它是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抛

洒于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培肥地力,

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1.秸秆还田技术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机质,增肥地力

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镁、钙及硫等元素,这些正是

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无素。据测定,秸秆中有机质含量

平均为15%左右,如按每公顷还田秸秆15t计算,则可增加

有机质2250kg/hm2。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秸

秆6亿t,其中含氮300多万t,含磷70多万t,含钾700多

12

万t,相当于我国目前化肥施用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可见

农作物秸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付之一炬真是资源的极大浪

费。

(2)改善土壤环境,改造中低产田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还田后生物激增,土壤生

物活性强度提高,接触酶活性可增加47%。随着微生物繁殖

力的增强,生物固氮增加,碱性降低,促进了土壤的酸碱平

衡,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此外,秸秆还田可使土壤容量降低,

土质疏松,通气性提高,犁耕比阻减小,土壤结构明显改善。

(3)形成有机质覆盖,抗旱保墒

秸秆还田可形成地面覆盖,具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储

存降水和提高地温等诸多优点。据测定,连续六年秸秆直接

还田,土壤的保水、透气和保温能力增强,吸水率提高10

倍,地温提高1~2°。亩玉米秸秆还田后相当于增施硝氨35kg、

磷肥375kg、磷酸钾307.5kg,若连续三年秸秆还田可使小麦、

玉米平均增产10%~20%。

(4)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由于根茬粉碎疏松和搅动表土,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能,

破坏玉米螟虫及其它地下害虫的寄生环境,故能大大减轻虫

害,一般可使玉米螟虫的危害程度下降30%。

(5)省工增产、争抢农时

一般情况下,机械化秸秆还田的作业成本仅为人工还田

的四分之一,而工效可比人工还田得高40~120倍,还可增

产增收。因此,机械化秸秆还田是大面积实现以地养地、建

13

立高产稳产农田的有效途径。

(6)优化环境、防治污染

机械化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利用,避

免了长期以来农民大量焚烧秸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

生态农业和环保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作

为环保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是目前国家重点推广实施的农

业新技术这一。

秸秆还田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我国

的大部分地区没有采用有效的还田措施,致使耕地连年种植

不得休闲,土壤养分得不到及时补充,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

农业生产始终处于种大于养、产大于投的掠夺式经营状态。

由于化肥的施用量占用肥总量的比例过大,土壤有机质没有

得到及时补充,造成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农作物营养不良和

病虫害多的严重后果,因此秸秆还田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力

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2.秸秆还田技术的缺点

尽管秸秆还田具有较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及广阔

的推广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还田后

的秸秆不易腐烂,影响下茬播种质量;有些农民对秸秆还田

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长期效益观念;秸秆还田机具价格

偏高、利用率低等,使推广该项技术存在一定的难度。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识

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纠正长期单纯依赖化肥的思想,帮

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改变落后习惯,逐步建立用地养地相

14

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机械秸秆还田带来

的好处,提高广大农民开展机械化秸秆还田的自觉性。

(2)加强领导,增加力度

采用强有力的行政和法律措施,对焚烧秸秆现象进行严

肃处理。各级政府要把推广秸秆还田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总

体规划,把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到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

和绿色农业的高度来抓,为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大投入,优化机制

农机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大力支持。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疏堵结合,以堵促疏。建立以国家为导向,农民和农村集体

投资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采取

小麦联合收割机、脱粒机、玉米铁茬播种机的发展模式,鼓

励个人投资购机,协调有机户为无机户服务,开展跨区作业,

这样既节省了大量资金,又大大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

(4)选准机型,加快推广

组织科研和生产等部门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搞好机械的

对比试验和选型定型,不断反馈信息,加强机型的研制改进,

加快适销对路秸秆还田机的推广应用。

(5)改革耕作制度

推广少、免耕技术,使秸秆还田技术成为少、免耕技术

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良性发展的农业耕作制度,满足我国

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秸秆饲料

15

秸秆的自然密度通常为每立方米30~50公斤,如此“蓬

蓬松松"的原料很不利于运输和储存,影响其深加工或二次

开发利用。因此对秸秆首先进行就地高密度压缩是解决秸秆

综合利用“瓶颈”的关键,只有将秸秆高密度压缩了,才能

为下一步的开发利用及流通创造有利条件。

近几年,国内部分研究机构与农场协作攻关,采用机械

手段对秸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作为秸秆

压缩饲料不但营养水平有所提高,而且还方便了流通。河北

省"鹿泉秸秆开发实验场”从1998年起率先承担了“秸秆

综合利用"河北省科研攻关课题,以玉米等秸秆为原料,经

高压高温压缩成块状饲料,使秸秆压缩到每立方米0.8~1吨

的高密度,不仅便于储运,灭菌灭虫,长期保存不变质,而

且不易燃烧,营养水平比原来有所提高,保持反刍动物对粗

纤维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牧业大国,同发达国家相比,畜牧业的比

例偏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将向奶、肉、

蛋倾斜,这就对畜牧养殖业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而畜牧业的

大发展就需要有丰富的饲料资源。面对草原退化沙化严重、

牧草供应不足、树叶资源难以采集利用的矛盾,以秸秆为主

的畜牧粗饲料开发潜力是巨大的。牛羊等反刍动物对秸秆等

粗饲料必吃,以牛为例,按2001年统计,全国牛存栏量为

1.5亿头,年需粗饲料4.5亿吨,特别是对规模化、集约化养

殖的粗饲料供应缺口很大。在秸秆开发利用领域里,每年有

3亿~5亿吨的闲置资源;就市场来讲,存在着百亿元的商

16

机,秸秆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据测算,每一万吨秸秆压缩饲料用于养殖业,可供

3000~4000头牛粗饲料一年的食用,肉牛可增重增收15%,

奶牛可增产增收16%,乳脂率也提高0.2%。与此同时,这

些饲料绝大部分将形成粪便,一方面可用于制作沼气,另一

方面形成的约一万吨有机肥可替代化肥,成为发展生态农业

一个重要的产业链,实践证明秸秆是最广阔、最丰富、最廉

价、品质较好的粗饲料资源,加快以秸秆为原料的粗饲料工

业化生产和现代化的流通已迫在眉睫。

(三)秸秆燃气

秸秆燃气,是利用生物质通过密闭缺氧,采用于溜热解

法及热化学氧化法后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

混合燃气,含有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亦称生物质气。

1.技术原理

植物生物质(包括据木、木柴,野草,松针树叶,作物

秸秆,牛羊畜粪,食用菌渣)中的碳元素质量分数约为40%,

其次为氢、氮、氧、镁、硅、磷、钾、钙等元素。植物秸秆

的有机成分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为主,质量分数为50%。这

些生物质原料,在缺氧条件下加热,使之发生复杂的热化学

反应的能量转化过程。此过程实质是植质中的碳、氢、氧等

元素的原子,在反应条件下按照化学键的成键原理,变成一

氧化碳、甲烷、氢气等,可燃性气体的分子。这样植物生物

质中的大部分能量就转移到这些气体中。

2.秸秆燃气生产技术发展方向

17

用生物质替代煤,天然气和重油等化石燃烧来制备合成

为甲醇,汽油,或柴油等液体燃料而用于交通工具,这样即

可以满足人类对液体燃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又可有效减

轻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3.秸秆燃气的开发前景

植物生物质能源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仓库,是重要的

"绿色能源"之一,可以讲开发利用植物生物质能源,就是

开发利用太阳能。植物生物质能源可以再生,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和当今国际社会"新思维、新

料学、新技术"的发展态势,发展的植物生物质为原料的绿

色能源转化技术,符合本世纪发展的主题——社会可持续发

展。

(四)秸秆直燃发电

秸秆发电是秸秆优化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随着《可

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

办法》等的出台,秸秆发电备受关注,目前秸秆发电呈快速

增长趋势。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也都把秸秆发电作为一个

重头戏,秸秆发电概念在资本市场也开始活跃。秸秆发电利

国利民,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1.目前我国秸秆直燃发电的基本情况

据介绍,目前用于直燃发电的秸秆主要有三类,第一类

为黄色秸秆,主要是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稻草等草木类农

作物秸秆,具有体积大、重量轻、密度小等特点,为满足锅

炉燃烧发热量,保证单位时间内的上料量,需要打捆至规定

18

的体积和重量后输送至炉膛内燃烧;还有一类为灰色秸秆,

主要是棉花秸秆、大豆秸秆、树枝、木材下脚料等密度较大

的木本类植物,需破碎加工后输送至炉膛内燃烧;第三类是

为提高燃烧值压缩为一定体积的颗粒的秸秆。在加工处理上,

黄色秸秆的操作难度最大。

"一方面,农业产出物中有51%是废弃物,也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秸秆,长期以来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我

国目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都还需要进口,

国家发改委已经明令不允许用粮食作为生物质的原料。这样

我们就开始在秸秆身上动脑筋,如果能够把它充分利用起来,

几乎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农业。”专家如是评价。

秸秆发电是近一两年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目前国际上

在秸秆发电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煤炭资源比较缺乏的北欧国

家,其中又以芬兰尤为突出,而丹麦生物质能燃烧提供的能

源占到总能源的20%以上,瑞典占到15%。我国在国际上

也处于领先水平,直追北欧,但是北欧国家主要是利用速生

林切割成木片发电,与我国主要利用农业废弃物的国情有很

大差距,因此我国不得不在完全陌生的领域搞自主研发,生

物链和技术链方面难度都很大。

我国在完全燃烧以及废弃物处理方面的技术都比较成

熟了,但是把秸秆从田间地头运输到工厂车间,看似容易的

储运、打包以及预加工过程,却对农业机械提出了很高的要

求。在凸凹不平的田间作业的叉车不仅要求具有较大的提升

力,还要适应由于土壤的不同形成的各种工况。此外,原来

19

的收割机直接将秸秆粉碎覆盖在土地上,而现在需要将秸秆

收集起来,这样不仅收割机,就连播种机都要随之变化,过

去广泛使用的“免耕覆盖播种机”也要适当调整。可以说,

利用秸秆发电带来的是一次机械领域,乃至农业生产方式的

大变革。同时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对机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拖拉机的马力也需要相应变化。比如玉米的打包机就是一个

空白和难点,但我国目前已经基本研制成功。

另外,电力设计院设计的物流系统与秸秆运输与前处理

等的要求也仍然有待磨合。

2.秸秆发电价值

据我国首家投资建设秸秆发电厂的国能生物有限公司

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概1公斤秸秆可以发1度电,1

吨秸秆的收购价格在200元左右,发出的“秸秆电”电价比

煤电标准电价上浮0.25元,作为绿色环保项目,这样的成绩

还是令人欣慰的。

专家称,秸秆的价格最高可以达到粮食价格的一半左右,

如果所有秸秆都能够被收购,那么农民可以增收约50%。"很

多地方农民都自发地组织了农民协会、合作组等,甚至通过

一些简单的机械手工给秸秆打捆。只要有市场,农民的积极

性还是很高的。”

3.秸秆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作为农民的生活用能,秸秆燃烧效率只有约15%,而生

物质直燃发电锅炉可以将热效率提高到90%以上,大大降低

了废弃物的排放。由于燃料是农作物秸秆,生物质发电不仅

20

可提供清洁能源,而且能变废为宝。

据了解,我国可开发的生物质能资源总量近期每年约为

5亿吨标准煤,远期每年约为10亿吨标准煤。若综合考虑进

荒山、荒坡种植各种能源林,远期的生物质能资源每年可接

近15亿吨标准煤。如果我国生物质能利用量达到5亿吨标

准煤,就可解决目前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0%左右,每年可减

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5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

物、烟尘排放量近2500万吨。

除此以外,目前秸秆的综合利用还延伸到了无限广阔的

领域。据介绍,秸秆可以单独或者与畜禽粪便混合发酵制沼

气,还可以与燃煤混合压缩成颗粒燃料"绿色煤"。近来,

将秸秆和添加剂混合制成了生物基材料,可用于制作无毒害

的家具、装饰板、花盆、全降解一次性餐具、全降解地膜等

等。用秸秆制造液体燃料这项技术在国内外都刚刚成熟,美

国已经进入了“中试”阶段,也就是基本可以运用,但还没

有推广。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可以说是我们在秸秆利

用方面追求的战略重点。

但总的来说,秸秆的综合利用仍旧存在着成本高,经济

上不划算,技术上不易掌握,不适合工厂化大规模推广与生

产等问题。因此,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五、秸秆利用环保意义

秸秆燃烧会造成严重的雾霾,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危害人体健康,且极易引发火灾。在短期内产生的大量烟雾

21

影响视线,造成交通事故。尤其是秸秆焚烧后破坏了土地生

物系统的平衡和物理性状,加重了土壤板结。我国在大气污

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

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

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一)专注农业特点拓展秸秆利用

几年来,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吉林省政

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件利国、利民、环保的

问题,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经过多次专项调查研究,提出了

政府主导、企业牵头、农民参与、科技依托、金融支持的发

展思路。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提供的统

计数据,我国每年产农林废弃物约14亿吨,其中玉米、水

稻、小麦等大宗作物的秸秆高达7亿吨。所产生大量的秸秆

不到1/3实现了还田,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不足20%,被焚烧

或废弃的秸秆达20%以上。焚烧秸秆和大量使用传统化肥,

使土地越来板结。虽然国家采用休耕轮作,使土地得到休养

生息等政策,防止土地退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促进作用。但是,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既要守住耕地红线,也要

扭转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作为我国北方超级稻研究首席科

学家,陈温福这些年来把研究重心放在秸秆炭化还田即生物

炭基肥上,为推进“藏粮于地”奔走。

由秸秆炭化制成的生物炭,有着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

积(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吸附力、抗氧化力和

22

抗生物分解能力较强,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

加土壤碳含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改良酸化土、沙化土、白

浆土等低产土壤,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黑色黄金”,许多国

家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来研究生物炭农用理论与应用前景。

我国生物炭研究特别是产业化应用在国际上已经处于

领先地位,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几乎占到SCl(美国《科学

引文索引》的简称)的50%,生物炭产业化应该说非常成熟。

生物炭设备、工艺流程已相当完善,能够实现自循环、零排

放、无污染。而且生物炭及其制成品"生物炭基肥"与复合

肥成本大体相当,不会增加种地成本。

目前,制备生物炭的设备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并带动了

当地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产业发展前

景广阔。但生物炭毕竟是新兴产业,社会认知度还不高,业

内先锋企业大多规模偏小、资金匮乏、管理水平较差。作为

一项涉及农业、环境、化工、机械等多个领域的多元化发展

产业,亟须从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秸秆炭化还田绿色节能环保

生物炭是将秸秆生物质在亚高温缺氧条件下热解得到

的稳定的富碳产物。具有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吸附

能力和抗分解能力强等特点。在土壤改良、作物增产、环境

保护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被学界誉为应对当前粮食、环

境、能源危机的“黑色黄金”。生物炭施入农田,可有效改

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作物产量。

生物炭缓释效果好,兼具改土、保墒、增温作用。常规

23

化肥包膜技术主要是物理包裹,随着包裹层的解离而逐渐将

肥料释放流失。而生物炭基肥料则是利用生物炭本身的微孔

结构和表面密布的复杂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的原子或原子团)吸附肥料从而实现缓释作用。除此之外,

生物炭丰富的微孔还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优化土壤三相

(固体相、液体相、气体相)比例,调整土壤微生物群系。

尤其是生物炭本身是黑色颗粒,吸收阳光,能够显著提高地

温。有效的克服早春地温较低的不利影响,提高田间出苗率。

同时生物炭基肥料延缓肥料中养分释放速度,延长供肥时间。

经统计验证,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0%以上,作物亩产量提高

10%以上。

与传统肥料相比,节能环保。常规化肥包膜技术大多使

用化工原料,降解速度慢。而生物炭基肥料的基质生物炭则

来源于秸秆生物质,直接作用于农作物。不但可降低石油化

工压力,更具有低碳可持续的特征。

生物炭吸附缓释效果持久。常规化肥包膜只能在当季发

挥作用,包膜层解离后不再具有任何缓释效果,而生物炭基

肥料中的炭可以较长期的存在,在接下来的生长季中持续发

挥作用,逐年减少肥料投入量,这种持续的效果非常规包膜

缓释技术所能比拟。另外,生物炭基肥料中含有木醋液成分,

可以有效防止地下害虫和减少作物病害的发生。

秸秆肥料化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可以全部

回收。在玉米秸秆炭化过程中,炭化炉里面高温燃烧产生的

可燃气体通过净化处理后粉尘分离,再通过先进的气液回收

24

装置,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及可燃气体安全地回收利用。

替代燃煤,为生产车间、研发楼、化验室、蔬菜大棚、洗浴

等设施冬季供暖。解决了燃气排放大气当中造成环境污染的

问题。

利用秸秆生产颗粒燃料。按照国家规定,今后的燃煤型

锅炉将取缔,全部由天燃气和油燃烧替代。这个规定在长春

市内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执行。利用固体成型技术,通过机械

装置对秸秆进行加工,制成颗粒燃料。利用秸秆颗粒燃料替

代燃煤,实现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综合开发

秸秆回收再利用,除了环保意义外,所生产的炭基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