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项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
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文化自
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理性审视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
生命力保有坚定信心和发展期望。
构建文化自信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弘扬传统文化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
力、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与灵魂,架起
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只有构建起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价值体系,并以此带领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培养出坚实的民族力量和强大的文化自信,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
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因此,我们要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紧跟数字时代步伐,推动文化创新,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
响力。
(摘编自李凤亮、周梦琛《数字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创新》)
材料二:
在数字技术时代,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资源,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深
远意义。
用数字技术整合优势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优秀基因,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
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而且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根铸魂,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战斗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源自传统美德、道德价值观等内在精神,可利用数字化
信息技术实现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的全新阐释,在传统的讲故事之中融入声音、图片、文
字、动画、影视等多种现代媒体元素,使讲述内容可视化、形象化,便于群众理解、感
知。数字化叙事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再创造再阐释的过
程。传统文化依托数字技术在内容互嵌基础上创新转化为符合人民文化体验需要的新模
式,连接过去与现在。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可以推动不断产生内涵丰富、持
久传承的传统文化精品,通过共享、共情、共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持经典的同时更
具现代感染力和吸引力。
丰富创新和转化的技术手段,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数字技术的发展
促使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改变了信息的呈现、传达和展示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和渠道。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驱动的数字技术,
通过赋能中华传统文化优势资源要素的内在机理,不断衍生出传统文化表现的新模式。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一种“超文本叙事”,人们可以通过视频
平台、公众号等多种途径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虚拟”与“互动”强化以影像
为中介的联结,可以突破彼此互动的地域性空间,构筑跨越时间、空间的无限交互连接。
可见,数字技术延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空间,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信息共
享,提升传播速度,拓展传播空间,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推进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血脉和
灵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国运兴盛的原动力。从《国家
“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到《关于推进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
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
资源数字化到生产数字化再到传播数字化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提出新要求。数字技术赋能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可以持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世界影响力。应借助
数字技术,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场域、新渠道,实现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
合与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对于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来说,既要坚
持扩大开放,又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既要坚持交流互鉴,又要坚持独
立自主。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交流与合
作,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让更多中
国数字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明,激发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摘编自林丹《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架起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从历史走向未来、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必须传承优
秀传统文化,方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B.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因此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弘扬
传统文化就能构建起文化自信。
C.传统美德、道德价值观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源泉,应利用数字技术让广大群众
理解和感知这些内在精神。
D.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包括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传播数字化能让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同时都具体论述了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其创
新。
B.传统文化的原有模式完全不再适应人民文化体验的需求,因此需要依托数字技术对其进
行转化。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实现“超文本叙事”,通过“虚拟”“互动”跨越时空,完成交
互连接。
D.推进我国数字文化建设,不能排斥其他文化,做到交流互鉴就能提高数字文化建设水
平。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项是()
A.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已分别建立“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数据库、数字敦煌资源
库。
B.以数字人“天妤”为主角的系列短剧《千壁寻踪》让观众领略了即将失传的巾舞的魅
力。
C.为传承弘扬河洛文化,在河南洛阳打造全国首个沉浸式博物馆体验集群《寻迹•洛神
赋》。
D.津南某社区开展“传承国学礼仪,弘扬传统文化”主题国学课堂,讲解国学礼仪知识。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传统文化创新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答案】LB2.C3.D
4.文章呈总分结构。首先提出“在数字技术时代,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资源,
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利
用数字技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①拥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壤;②拥有数字技术发展提供的多元平台和渠道;③国家层
面的重视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就能构建起文化自信”说法过于绝对,文中说的是“构建文化自信需根植于中国传统
文化深厚的土壤”,但并不意味着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弘扬传统文化就能构建起文化自
信。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同时都具体论述了”说法不当,材料一未具体论述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其创新;
B.“完全不再适应人民文化体验的需求”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传统文化依托数字技术
在内容互嵌基础上创新转化为符合人民文化体验需要的新模式”,不能由此得出选项的说
法;
D.“做到交流互鉴就能提高数字文化建设水平”说法绝对。原文”对于推进数字文化建设
来说,既要坚持扩大开放,又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既要坚持交流互
鉴,又要坚持独立自主”,可见交流互鉴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只是说讲解国学礼仪知识,但并未指出是否运用了数字技术或手段。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共有四段,呈总分结构。
第一段首先提出“在数字技术时代,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资源,大力推进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心论点;
然后第二、三、四段,“用数字技术整合优势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丰富
创新和转化的技术手段,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推进文化交流互鉴,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从三个方面论述利用数字技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构建文化自信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弘扬传统文化对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和材料二“在数字技术时代,要充分发掘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资源”可知,拥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②结合材料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改变了信息的呈现、传达和展
示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和渠道”可知,拥有数字技术发
展提供的多元平台和渠道;
③结合材料二“从《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文化数字化
建设工程”到《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
施,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资源数字化到生产数字化再到传播数字化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提
出新要求”可知,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吃过早饭不久,在大马河川道通往县城的简易公路上,已经开始出现了熙熙攘攘去赶
集的庄稼人,由于这两年农村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有了大发展,赶集上会,买卖生意,
己经重新成了庄稼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公路上,年轻人骑着用彩色塑料缠绕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群一伙地奔驰而过。他
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见人”衣裳,不是涤纶,就是涤良,看起来时兴得很。粗糙的庄稼人
的赤脚片上,庄重地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
烈地去县城露面:去逛商店,去看戏,去买时兴货,去交朋友,去和对象见面……
更多的庄稼人大都是肩挑手提:担柴的,挑菜的,吆猪的,牵羊的,提蛋的,抱鸡
的,拉驴的,推车的;秤匠、鞋匠、铁匠、木匠、石匠、熊匠、毡匠、箍锅匠、泥瓦匠、
游医、巫婆、赌棍、小偷、吹鼓手、牲口贩子……都纷纷向县城涌去了。川北山根下的公
路上,趟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黄尘。
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
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
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
着。
但这一切是毫无办法的。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他不得不承认,
他现在只能这样开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经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
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他提着蒸
馍篮子,头尽量低着,什么也不看,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向县城走。路上,他想起父
亲临走时吩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的脸立刻感到火辣辣地发烧。
天啊,他怎能喊出声来!
“可是,”他想,“如果我不叫卖,谁知道我提这蒸馍是干啥哩?”走到一个小沟岔
的时候,高加林突然想:干脆让我先跑到这没人的拐沟里试验喊叫一下,到城里好习惯一
些嘛!
他满脸通红朝公路两头望了望,见没什么人,于是就像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匆
忙地折身走进了公路边的那条拐沟里。他在这荒沟里走了好一段路,直到看不见公路的时
候才站住。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
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
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
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一一!”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
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
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一
一”他听见四山里都在回荡着他那一声演戏般的、悲哀的喊叫声。他牙咬住嘴唇,强忍着
没让眼里的泪花子溢出来。
他直愣愣地在这个荒沟野地里站了老半天,才难受地回到公路上,继续向县城走去。
从他们村到县城还有十来里路,但他感到这段路是多么的漫长和艰难。他知道,更大的困
难还在前头一一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
当他走到大马河与县河交汇的地方,县城的全貌已经出现在视野之内了。一片平房和
楼房交织的建筑物,高低错落,从半山坡一直延伸到河岸上。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
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他没有走过更大的城市,县城在他的眼里就是大城市,
就是别一番天地。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亲切的;从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这里度
过。他对自己和社会的深入认识,对未来生活的无数梦想,都是在这里开始的。学校、街
道、电影院、商店、浴池、体育场……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可是,三年前,他就和这
一切告别了……现在,他又来了。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衣服整洁而笔挺,满身的香皂
味,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他现在提着蒸馍篮子,是一个普通的赶集的庄
稼人了。
往事的回忆使他心酸。他靠在大马河桥的石栏杆上,感到头有点眩晕起来。四面八方
赶集的人群正源源不绝地通过大桥,进了街道。远处城市中心街道的上空,腾起很大一片
灰尘,嘈杂的市声听起来像蜂群发出的嗡嗡声一般。
他猛然想到一个更糟糕的问题:要是碰上他在县城的同学怎么办?他下意识地抬起
头,先慌忙朝前后看了看。这时候他才真正后悔赶这趟集了。一般的赶集倒也没什么,可
他是来卖蒸馍的呀!现在折回去吗,可这怎行呢!他已经走到了县城。再说,家里连一点
零花钱都没有了,这样回去,父母亲虽然不会说什么,但他们肯定心里会难受的一一不仅
为这篮没卖掉的蒸馍,更为他的没出息而难受!
“不,”他想,“我既然来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
(节选自路遥《人生》咒有删减)
文本二:
小说中有着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子:城市一乡村、文明一愚昧、先进一落后、浪漫一
淳朴、复杂一纯洁、高贵一卑微、自信一自卑等。这些因素被作者有意识地串联起来,构
成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两极。这显然是精心设计的,它成为人物摆脱命运的动力和缘由,
并因此书写着人物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正因多种矛盾的形成,才能让故事情节波澜起
伏,创造出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吴婉婷、权雅宁《交叉地带的矛盾人生:重读路遥〈人生〉》)
【注】①《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
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
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
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等词句表明故事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为人物活动和情
节的展开提供了时代背景。
B.“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是高加林因内心的紧张与羞耻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
受,反映出他极强的自尊。
C.文中画线句独立成段,承接了上文高加林对父亲嘱咐的回忆,也展现了他被父亲逼着到
集市上卖馍时的羞耻感。
D.“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是高加林一系列心理斗争后战胜自我的决定,可见他无奈
接受自己是“农民”这一事实。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熙攘攘的人群、各行各业奔波忙碌的人们与高加林形成对比,突出了他与这个时代的
格格不入。
B.小说语言朴实平淡,叙述过程中融入方言和口语,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及
可读性。
C.节选部分人物设置简单,除了作为背景的群像描写,全文只有高加林这一形象,笔墨集
中、情节紧凑。
D.小说运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通过全景镜头将政策变化后庄稼人赶集的情景
描绘了出来。
8.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就节选部分来看,在卖馍这件事上,高加林的心理有哪些
变化?
9.文本二指出《人生》这部小说中有着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子,请据此分析文本一中有哪
些二元对立因子。
【答案】6.C7.A
8.①看到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高加林为自己进城卖馍而后悔;认为自己从一个教师真正
变成了一个乡巴佬;②想到生活的严峻和父母的艰辛,不得不接受卖馍的现实;③想到父亲
让他吆喝的嘱咐,感到难为情;④为了卖馍不得不让自己练习吆喝;⑤因担心遇到熟人又一
次感到心酸;⑥想到现实和父母最终下定决心到集上去。
9.①理想与现实的对立。高加林对未来生活有无数梦想,但现实却是不得不回到农村,过庄
稼人的生活。②高贵与卑微的对立。高加林骨子里是清高的,他曾经是一个“高贵”的知识
分子,但现实却让他成了自认为很卑微的普通的庄稼人。③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城市的现代、
富足文明,与农村物质的匮乏、劳动的艰辛之间形成对立的双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被父亲逼着到集市上卖馍”理解不当,根据文中“家里已经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了,
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
下吃闲饭呢?”可知,父亲并没有逼着他去卖馍,是高加林自己决定要去。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突出了他与这个时代的格格不入”分析不当,不是与时代格格不入,是高加林因放不
下颜面而无法融入人群当中。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
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看到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高加林为自己进城卖馍而后悔,认
为自己从一个教师真正变成了一个乡巴佬;
②“他不得不承认,他现在只能这样开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经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了,父
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
吃闲饭呢?”想到生活的严峻和父母的艰辛,不得不接受卖馍的现实;
③“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吩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的脸立刻感到火辣辣地发
烧”想到父亲让他吆喝的嘱咐,感到难为情;
④“干脆让我先跑到这没人的拐沟里试验喊叫一下,到城里好习惯一些嘛!”“他站住,
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
满了他的额头”“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
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一一'”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
写,表现高加林为了卖馍不得不让自己练习吆喝;
⑤“他猛然想到一个更糟糕的问题:要是碰上他在县城的同学怎么办?他下意识地抬起
头,先慌忙朝前后看了看。这时候他才真正后悔赶这趟集了”因担心遇到熟人又一次感到
心酸;
⑥“家里连一点零花钱都没有了,这样回去,父母亲虽然不会说什么,但他们肯定心里会
难受的一一不仅为这篮没卖掉的蒸馍,更为他的没出息而难受!”“我既然来了,就是硬
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想到现实和父母最终下定决心到集上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衣
服整洁而笔挺,满身的香皂味,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亲爱的县城还像
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他没有走过更大的城市,县城在他的眼里就
是大城市,就是别一番天地”高加林有对过去形象、身份的美好设定,有对城市的向往,
以及对未来生活有无数梦想;“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他不得不承
认,他现在只能这样开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经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
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不得不回到农村,面对现实,过庄稼人的生活。
②高贵与卑微的对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衣
服整洁而笔挺,满身的香皂味,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高加林骨子里是清
高的,他曾经是一个“高贵”的知识分子;”他现在提着蒸馍篮子,是一个普通的赶集的
庄稼人了”现实却让他成了自认为很卑微的普通的庄稼人。
③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他
没有走过更大的城市,县城在他的眼里就是大城市,就是别一番天地”城市是现代、富足
文明的;“更多的庄稼人大都是肩挑手提,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
累”,农村物质匮乏、劳动艰辛,二者形成对立的双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
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
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
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至人传
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
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
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
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
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
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
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
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
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
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
文本二: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日:“昔者
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
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
【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
即做那里的县长。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
含义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周密”,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
“审”含义不同。
C.“不能尽解”中“解”意思是“解决”,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解”含
义相同。
D.“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
“之”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认为,圣贤们文中写的东西未必全都正确;匆忙中说的话也不能都对,所以当今的
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
B.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驳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
十弟子未必胜过今天的儒生。
C.文本一作者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
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
D.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驳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
分。王充对子游持赞赏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2)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4.王充强调问难的原因有哪些?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概括。
【答案】10.BCE11.C12.A
13.(1)考察圣贤的说法,前后有很多自相违背;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
(2)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14.原因:①圣贤的言论和文章不一定全对;②追问和问难能让观点更深刻、道理更明白。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假设论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
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
“圣人传道”中,“圣人”是主语,“传”是谓语,“道”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
整,故“圣人传道”应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即BC处;
“授”是“异才”的谓语,前边省略主语“圣人”,句子结构完整,在“异才”后断开,
即E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相信;确实,实在。含义不同。句意:喜欢相信老师,推崇古人/确实值得高兴
啊。
B.正确。周密;觉得,觉察。含义不同。句意:尽管构思周密/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
安。
C.错误。理解;解答。含义不同。句意:不能完全理解/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
题。
D.正确。句意:孔子到武城/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奔到沛公的军营。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时人不知难”“时人不知
问”,说的是当时的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案”,考察;“违”,违背;“伐”,矛盾。
(2)“二三子”,诸位,学生们;“是”,对,正确;“戏”,开玩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原因:
①由原文”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可知,圣贤的言论和文章不
一定全对;
②由原文“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
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可知,追问和问难能让观点更深刻、道理
更明白。
论证方法:
由原文“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可知,使用了举例论证;
由原文“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
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可知,使用了道理论
证;
由原文“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
今之儒生也。”可知,使用了假设论证。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社会上的儒生学者,喜欢相信老师,推崇古人,认为圣人贤人说的都没有错,专心致
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
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驳;有的
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晓得去追问。考察圣贤的说法,有很多自
相违背;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当今的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
一般评论者都说:“孔子门下的学生,七十个弟子的才能,都胜过今天的儒生。”这
个说法很荒谬。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
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其实,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样,今天称为
“英杰”的,古人认为是“圣神”,所以说七十弟子是历代少有的。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
的老师,那么当代的学者都是颜回、闵损之类人物;假使当时没有孔子,那么七十弟子这
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样。拿什么来证明呢?用他们向孔子学习,不能追根问底这一点
就可以证明。圣人的话,不能完全理解;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不能立即领会
透彻,就应该追问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应该提出疑问来彻底弄通它。当年皋陶
在舜的面前陈述治国的道理,说得肤浅粗略而不透彻。经过禹的追问和责难,原来肤浅的
话又深入了一步,粗略的意思才又更清楚了。大概由于这样追问和责难,才使皋陶的话因
受激发而说得更深刻,被触动而讲得更明白了。
孔子笑子游弹琴唱歌,子游引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来反驳他。直到现在考察《论语》
的原文,孔子的言论中还有很多类似讥笑弹琴唱歌的文句,但他的弟子中却很少有像子游
那样敢辩驳的,所以孔子的话,始终有些像死结一样无法解开。由于七十弟子不敢辩驳,
现在的儒生,就不能切实讲清孔子言论的是非了。
凡做学问的方法,不在于有无才能,难就难在敢于反问老师核实道理,确定是非。问
难的方法,不一定要面对着圣人,赶在他活着的时候。现在解说圣人的道理来教人的人,
不一定要圣人教过的话才敢说。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追问责难孔子,对道理有什么损害
呢?果真有传授圣人学业的才智,反驳孔子的说法,又有什么不合理呢?追问孔子的言
论,反问不理解的词句,世上如果有才高智深的人出现,而他们又是能回答问题解释疑难
的人,一定会肯定我通过责难追问讲清是非的做法。
文本二: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
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道就容易指
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湘月•天风吹我
龚自珍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②,
雕龙文卷③,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④,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
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注】①东华:京中有东华门,这里代指京城。作者于嘉庆七年(1802)十一岁时随父入
都,在北京生活了十年。②屠狗功名:卑贱的人取得了极大的功名富贵。功名:指这一年
年初,作者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③雕龙文卷: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
字。④乡亲苏小:用韩翊《送王少府归杭州》“钱塘苏小是乡亲”句。苏小:即苏小小,
南齐时钱塘名妓,才貌绝世,倾动一时。钱塘即杭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前小序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由此可知,这是词人故地重游的感怀之作。
B.上阕起笔不循常套,不谈游湖,不写景物,先从身世感慨入手,姿态超迈。
C.“东华生小客”“苍茫无际”直抒胸臆,直言了作者客居京城仕途不得志之苦。
D.词中情感几番转折,由豪迈而入孤独,由孤独而入忧愁,由忧愁而入怅惘。
16.有人评论说“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传达出了作者的心声,那么词人因何
而“怨”?“狂”的表现又有哪些?请结合全词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C
16.①作者虽是弱冠少年,但目标远大,但在京城却不得志;词人心比天高,但却无人能懂,
深感孤寂;词人没能找到理想的归宿所在,满腔情怀亦不知何处倾吐。这些都是词人怨愤的
原因。②词人说天风将自己吹落杭州,可见其自命不凡、高视阔步、超凡绝俗之态;对建功
立业、作文传世,作者是不屑的,展现出其心比天高的志向抱负。这是词人“狂”的表现。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直抒胸臆”不当,作者只是说自己是京城中一个客居的弱冠少年,回首往事时有无限
苍凉迷茫,但并未直接说仕途不得志之苦。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怨的原因:
该词作于嘉庆十七年,龚自珍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在此之前他屡试科举而不中。
龚自珍出身于官宦之家,外祖父段玉裁是著名的文字学家,自小鼓励其“努力为名儒,为
名臣”,并教其“以经说字,以字说经”,然而自珍所处的嘉庆、道光时期,政治极端腐
朽,专制的封建制度使得中国出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消沉面貌。自
珍纵抱有李白一般的“相与济苍生”的远大志向,但生不逢时,又不被重用,只做了一个
校勘图书的小官吏,因而新婚的喜悦与重归故园的激情都不能冲淡内心的苦闷。泛舟浩渺
的西湖,茫茫天水间,更感自身的渺小与无为,一腔忧思只能融进“苍茫无际”的湖光山
色里。作者虽是弱冠少年,但目标远大,但在京城却不得志。
下文接着写出作者的愤懑。“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屠狗”,典出《史
记•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喻指功名利禄。“雕龙文卷”,
是指对文章的雕琢。此句表达了作者虽然为官为文但同时又极其蔑视功名文名的矛盾心
态。自珍自小就有远大抱负,研究“天地东西南北之学”,“慨然有经世之志”,张祖廉
在《定庵先生年谱外纪》中也谈到他平素与人“纵谈天下事,风发泉涌,有不可一世之
意”。他不仅诗文崇尚李白,更以其“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政治理想为人生目
的。因而,做一个皓首穷经的书生,抑或是一个追逐世俗名利的庸碌之臣,皆非其平生所
愿。然而他现在只能做寻章摘句的校录官,因此他羞对故园,设想“乡亲苏小”这位南齐
钱塘名妓苏小小也会嘲笑他无能无为。词人心比天高,但却无人能懂,深感孤寂;词人没
能找到理想的归宿所在,满腔情怀亦不知何处倾吐。这些都是词人怨愤的原因。
狂的表现:
开篇不说重游西湖,而是富有诗意地说成是“天风吹我”,堕落到“湖山一角”,构思新
颖独特,气魄不同凡响。词人说天风将自己吹落杭州,可见其自命不凡、高视阔步、超凡
绝俗之态;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表达了作者虽然为官为文但同时又极其蔑视功名
文名的矛盾心态。他不仅诗文崇尚李白,更以其“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政治理
想为人生目的。对建功立业、作文传世,作者是不屑的,展现出其心比天高的志向抱负。
这是词人“狂”的表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苏轼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2)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历来是统治者关注的问题,《短歌行》中“,
"两句,就借用《诗经》中的句子传达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望。
(3)“风”这一意象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频频出现,或叙事写景,或表情达意,如
【答案】(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尽西风⑥.季鹰归未(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黄山市紧邻的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是个和屈原有关的地方。除此之外,安庆和徽
州两个古代州府,加上黄山、九华山,这些地方对于陵阳也有着很强的辐射作用。于是在
这里交融的文明形态变得①。在这些众多的形态中,南流河流域的特色犹为鲜明。
南流河连缀起街市,为陵阳增加了亮度。一叶菖蒲、一截棒槌碰到了水,或者小风掠
一下,河面就动了,就有了波光粼粼。街市倒影逼真地铺展在河里。一长排老屋,高高矮
矮地立在河边。黑瓦铺盖着斜面,檐下靠着两捆长柴。那是砍下的细荆条,,带着山色和手
气,.欢快地等待着变成炊烟,.被释放回蓝天。.老屋前的石阶二节节地被叠放到河里,.这也
是用心的安排。石桥卷出的孔里别有洞天。金黄灿烂的阳光留在桥上,光滑的弧面有实有
虚。石桥连通两岸,脚步和话语因此多起来,有如书本里的插页鲜活了。清风扑面,带着
孔洞里窖藏的凉意。江南的韵味,在这里体现得②,吸引众多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
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若改写为“那是砍下的细荆条,作柴禾用的。老屋前的石阶延伸到河
里”,看起来更为简洁,但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①丰富多彩;②淋漓尽致
19.①从表达方式上看,原句叙述中运用描写,借助想象使表达的意蕴既明晰可感,又形象
生动,修改后的句子则纯为叙述,缺少灵动之气;②从修辞运用上看,原句荆条“欢快地等
待着变成炊烟……”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炊烟”人的特性,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改后无
此意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指文明形态多样,可填“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②语境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方自愿合作协议模板
- 公司的股权转让的协议书
- mpa案例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重组卷(统编版)-A4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环城四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原卷版)-A4
-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件-任务2.1认识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工程现场
- 《犯罪构成》课件
- 养老院老人情感慰藉制度
- 课件电力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大纲介绍
- 导游工作中的常见案例分析
- 快递服务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 2023年鳌江镇活动策划项目招标文件
- 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员培训试题及答案
-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课后答案Unit1-2
- 安全与合规管理
- 《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油烟净化器安全操作规程范本
- 输卵管积水护理查房
- 护理门诊开科方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