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默写1.按要求填空。(1)见贤思齐焉,

。(《论语》十二章)(2)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选自《

·大学》)(3)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正如《老子》所言

。(《老子》四章)二、选择题组2.按要求选择。(1)学校团委将推送一篇关于校运会的文章,主题是“青春跃动”,副标题是“——记校运会”。以下选项最合适做主标题的是(

)A.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B.雄关真如铁,迈步从头越C.乘风破浪,直挂云帆D.鹰隼试翼,风动云起(2)《红楼梦》对语言、服饰、居室等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相对应,请指出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林黛玉)B.“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王熙凤)C.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贾元春)D.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薛宝钗)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儒学是人学,儒家哲学是关于人生的哲学。儒家人生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诲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做人。为此,历代儒家学者从各自不尽相同的角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阐述,提出了乐观向上的人生哲学。②人是什么?这是历代儒家学者普遍思索、探求的问题。他们说:“天地之性(生)人为贵。”(《孝经》引孔子说)人是万物之灵,宇宙的精华,在天地万物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这是历代儒者的一个共同认识。人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地位和价值?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人之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即在于人具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也就是人有道德意识、道德理性。③在儒家看来,由于人具有思维能力、道德理性,因而能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认识到自己与其他自然物的本质区别,认识到人类的特殊地位和能力,认识到人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从而可以“下学人事,上达天命”(孔子),“尽心”而“知性”“知天”(孟子)。人可以以主体的姿态面对自己,认识自己,支配自己;可以以主体的姿态面对包括人生和社会在内的整个外部世界,并按照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理解、体认、把握、改造外部世界。④基于上述认识,儒家特别重视现世的人生,珍视生命的价值,肯定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价值。他们强调人在人生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认为人是人生的主体,是自己人生活动的主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人生目的、理想、价值的实现,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需要的满足,都取决于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人在自己的人生活动中,依凭主体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而“发明本心”、“切己自反”、“改过迁善”、“剥落”心“蔽”、“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或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内圣功夫,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目的,进而积极致力于“安人”、“安百姓”、治国平天下的事功活动,使人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不朽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他们认为,虽然人生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由于人有着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道德理性,因而精神、道德的需要是主体最根本的需要。据此,他们提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应“义以为质”“义以为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自觉地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应具有为正义事业、为捍卫真理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即使是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人生境遇中,在艰难困苦、备受磨难、饱经忧患的情况下,仍能充分地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满怀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使人的有限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⑤所以,他们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激励奋起,冲破罗网”的人生奋斗精神;他们构设并执着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追求合乎“道义”或“天理”的物质生活,追求充实而幸福的精神生活;倡导“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以及“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他们反对那种把世界视为苦海,悲观厌世,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反对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反对那种“纵性情,安恣睢”,以满足生理本能的需要、无限度地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乐为人生目的的纵欲主义;也反对那种完全无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否定人的物质利益,以追求虚幻的来世幸福为目的的绝对禁欲主义人生观。——(节选自苗润田《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3.此文的论述观点,与《大学之道》的主旨

异曲同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诲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做人。B.历代儒者已共同认识到,人在天地万物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C.根据第三段所引名言,孟子已经认识到人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理性。D.儒家提倡在艰难境遇中,人们应仍牢记人生使命,保持人格尊严。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可以以主体姿态面对自我以及整个外部世界,所以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需要等改造自我和外部世界。B.“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等语,说明儒家学说含有人生理想的实现需要依靠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观点。C.儒家强调精神、道德的需要是主体最根本的需要,从而间接否定了主体在现世追求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和正当性。D.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纵欲主义及绝对的禁欲主义人生观,都会导致主体无所作为,丧失对幸福精神生活的追求。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表现的一项是(

)A.具有道德意识B.追求生命意义C.提倡奋斗精神D.构设社会理想7.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特点。四、文学类阅读-双文本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南乡子·送述古宋·苏轼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2.《南乡子·送述古》的体裁是

13.以下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南乡子》写临平山上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B.《江城子》“不思量,自难忘”矛盾之间,真实而深刻地揭示情谊之深。C.两首词都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以表情达意。D.两首词都写到“夜”的意象以衬托情感至深。14.中国古典诗词收结处往往“词尽意不尽”,两首词结尾划线处都极妙,请赏析异同。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2)走者可以为罔()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A.以……不足

B.同“诎”,制服

C.同“黜”,贬退

D.贬低(2)无为自化()A.教化

B.治理

C.消除

D.融解17.给下列句子断句。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19.孔子问礼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20.结合全文,关令尹喜为什么请求老子为他写一本书?老子是如何回应的?请简要说明。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老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兼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21.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A.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连词,表因果,“因而”。C.其“恕”乎

副词,表推测,大概。D.或以封。

介词,用来22.根据《论语》选文画线句,分析仁与礼乐的关系。23.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篇目学派名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内涵论语儒家(

)仁德老子(

)无为顺应自然,不强求作为兼爱墨家兼爱(

)24.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任选一则材料,谈谈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七、材料作文25.按要求作文。《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现代营销学:“自我推销和自我表现是一种关乎人生成败的重要能力。没有自我展示就没有成功。”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明明德礼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省”“慎”“德”。2.(1)D(2)D【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A.“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句意思:乘着青春年少的时候要努力有所作为,因为光阴易逝,少年时光是很短暂的,人是不可能总是青春不老的。这句是说青春短暂,劝少年要珍惜时光,与校运会无关。B.“雄关真如铁,迈步从头越”,句意: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该句是说不要认为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指的是战胜困难,用于关于校运会的主题不适合。C.“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句意: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这句指的是总有一天可以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这是给失去信心的人的激励。不符合校运会主题。D.“鹰隼试翼,风动云起”,句意: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云高卷兴起。出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形容我中国少年和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符合校运会主题。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A.是妙玉说的话;B.是贾宝玉说的话;C.描述的是王熙凤。故选D。3.修身4.A5.B6.A7.①论述中较多引用儒家经典,以契合儒家人生哲学的论题,增加可信度。②论述较多使用因果推论。“由于……”“因而……”“基于上述认识……”“据此……”“所以……”等表明因果关系句式的使用,使得论证显示出较强的逻辑性。③文章结尾采用正反对比论述方式,将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和厌世悲观主义、纵欲主义等进行对比,突出儒家人生哲学的合理性,增强了说服力。④论述过程中,多采用排比修辞,以此增强论述气势,形成大气磅礴的论述风格。【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大学之道》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的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实现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依据“儒学是人学,儒家哲学是关于人生的哲学。……提出了乐观向上的人生哲学”“人生的不朽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因而精神、道德的需要是主体最根本的需要”“他们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激励奋起,冲破罗网’的人生奋斗精神”等可知本文主要论述人要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两者共同的观点就是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可概括为“修身”。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儒家哲学的根本目的”错误,依据“儒家人生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诲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做人。为此,历代儒家学者从各自不尽相同的角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阐述,提出了乐观向上的人生哲学”可知,“儒家哲学”应为“儒家人生哲学”。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所以”错误,依据“人可以以主体的姿态面对自己,认识自己,支配自己;可以以主体的姿态面对包括人生和社会在内的整个外部世界,并按照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理解、体认、把握、改造外部世界”可知选项强加因果。C.“从而间接否定了主体在现世追求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和正当性”错误,依据“人生的不朽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但由于人有着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道德理性,因而精神、道德的需要是主体最根本的需要”可知选项推断有误,与下文“追求合乎‘道义’或‘天理’的物质生活,追求充实而幸福的精神生活”这个儒家认可追求合乎道义的物质生活的说法构成矛盾。D.“都会导致主体无所作为,丧失对幸福精神生活的追求”错误,依据“他们反对那种把世界视为苦海,悲观厌世,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也反对那种完全无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否定人的物质利益,以追求虚幻的来世幸福为目的的绝对禁欲主义人生观”可知文本中儒家的观点只是反对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纵欲主义及绝对的禁欲主义人生观,“都会导致主体无所作为,丧失对幸福精神生活的追求”于文无据。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在文本中是指“他们提出……自觉地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应具有为正义事业、为捍卫真理……的献身精神,……仍能充分地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满怀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使人的有限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他们提倡……人生奋斗精神;他们构设并执着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而“具有道德意识”不属于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的表现。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依据“孟子说:……(《孟子·公孙丑上》)”“从而可以‘下学人事,上达天命’(孔子),‘尽心’而‘知性’‘知天’(孟子)”“他们提倡‘刚健有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以及……反对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等可知:论述中较多引用儒家经典,以契合儒家人生哲学的论题,增加可信度。②依据“由于人具有思维能力、道德理性,因而能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基于上述认识,儒家特别重视现世的人生……”“据此……”“所以……”等表明因果关系句式的使用,可知文本论述较多使用因果推论,使得论证显示出较强的逻辑性。③依据“他们提倡……他们反对……”可知:文章结尾采用正反对比论述方式,将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和厌世悲观主义、纵欲主义等进行对比,突出儒家人生哲学的合理性,增强了说服力。④依据“人可以以主体的姿态面对……可以以主体的姿态面对……”“他们提倡……他们构设并执着追求……倡导……他们反对那种……反对那种……也反对那种……”可知:论述过程中,多采用排比修辞,以此增强论述气势,形成大气磅礴的论述风格。12.小令13.C14.同:都表达了极深的思念之情。异:《南乡子》运用衬托,即连绵的秋雨都停止了,而自己的泪水还没有停止,表达浓浓的思念。《江城子》运用以景结情,通过描写亡妻坟墓的明月、黑夜、松冈,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小令是指篇幅短小的词,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南乡子》是词牌,共五十六字,体裁是小令。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两首词都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以表情达意”错,《南乡子·送述古》中“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运用了拟人手法,但这首词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江城子》中“鬓如霜”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但这首词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南乡子》尾句写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点点滴滴的连绵秋雨已经放晴,而思念友人的泪水却如同淅沥的秋雨,绵绵不断。“秋雨晴时泪不晴”句,用衬托手法,以“秋雨晴时”来反衬人“泪不晴”,极写词人思念友人之苦。《江城子》尾句写词人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以景结情,通过尾句亡妻坟墓的明月、黑夜、松冈等景色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综上,这两首词尾句都表达了极深的思念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思念之情的手法上不同:《南乡子》是用衬托手法,《江城子》则用以景结情。15.出仕同“网”,用网捕捉16.DA17.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18.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19.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顺其自然。第二,除去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孜孜以求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20.①老子曾担任过周朝藏书室的史官,学识渊博;老子研究道德学问,对人生行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人们有教育启迪意义。②老子著书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阐释道德的本义。【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驾:指驾着车出去做官,出仕。句意: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2)罔:同“网”,用网捕捉。句意: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绌:贬低。句意: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故选D。(2)化:教化。句意: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教化。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于是”是承接上文连接下文的连词,与后文不能断开;“老子乃著书上下篇”一句是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句子,“老子”是主语,“著”是谓语,“书上下篇”是宾语,所以从“篇”后断开;“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主语是老子,谓语是“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而”是表承接的连词,与前后文不能断开;“莫知其所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莫”是主语,“知”是谓语,“其所终”是宾语,所以应从“莫”前边断开。故原句断句为“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去”,抛弃;“淫志”,过大的志向;“无益于子之身”,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子之身无益”,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是”,这些。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的意思是: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据此可知,老子告诫孔子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像蓬草一样顺其自然。原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的意思是: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据此可知,老子告诫孔子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对人是没有好处的,要抛弃。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第一问:根据原文“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可知,老子曾担任过周朝藏书室的史官,学识渊博;根据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可知,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对人生行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人们有教育启迪意义。第二问:根据原文“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可知,关令尹喜请求后,老子著书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阐释道德的本义。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教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端正。21.D22.仁是仁爱、仁德,是内核。拥有了仁爱之心,才在说话做事时符合“礼乐”。故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现。23.仁道家相互平等的关爱24.《论语》答案示例:儒家倡导的“仁政”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儒家思想提倡的“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的理念,正是我们建设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总之,儒家倡导的“仁政”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的向前发展。《老子》答案示例: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是一种崇尚自然、尊重规律、倡导自由选择的工作方式,这种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无为而治的核心是尊重自然规律,让人们自由选择工作。这种思想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无为而治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通过我们的继承和发扬,一定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兼爱》答案示例:墨子的“兼爱”是其核心思想,对于今天市场经济下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关注农民工、农村医疗保险、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正是我们国家对低阶层民众生计的关心,这正体现了墨子“兼爱”思想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古为今用。【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的谓乱。B.正确。句意:我只是因为它没什么用处所以砸破了它。C.正确。句意:那大概就是‘恕’字吧!D.错误。以:介词,凭借、靠。句意: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画线句的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礼乐呢?这句话所表明的儒家思想观点是,人应当有仁爱之心,人有了仁爱之心才能做到合乎世事时代的礼和乐。通过句意学生可以理解到,一个人能够在礼乐方面表现地合乎世事时代要求,是因为这个人有着仁爱之心的缘故,据此理解可以概括出“仁是仁爱、仁德,是内核”“仁是礼乐的基础”。通过句意学生可以理解到,一个人的仁爱之心是通过礼乐表现出来的,据此理解可以概括出“礼乐是仁的外现”。在句式上,连用两个“如……何”的反问句式,强调了人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正确的实行礼、运用乐,据此可以概括出“拥有了仁爱之心,才在说话做事时符合‘礼乐’”。2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①选文《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并从理想、践行、与礼乐的关系三个方面谈到“仁”,“仁”字是这段选文的核心概念,由此可知第二个空应填“仁”。②选文《老子》中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逆向引申,道家认为,天下是神圣之物,治理它不可“有为”,盲目蛮干,必遭挫折,掌握了“道”的圣人在管理中坚持“无为”,由此可知第一个空应填“道家”。③选文《兼爱》的意思是完全的博爱,对待别人也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像爱护自己一样。大家彼此之间都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将父慈子孝等对待亲人的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由此可知第三个空应填“相互平等的关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