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井田制具有土地全部制和经营方式的特点B.井田制推行初已分为公田和私田C.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私分明以公为主的特点D.战国时期公田之外起先出现私田2.对比战国长城分布与秦朝长城分布状况,可推知秦朝A.阶级冲突有所缓和 B.极力消退分裂因素C.边疆危机日益严峻 D.君主权力高度集中3.据沈德符(明朝后期)在《万历野获编》记载,“红毛夷(荷兰)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军官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始终诸岛全部,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材料能说明此时A.工业文明的扩张 B.明政府执行传统外交政策C西欧已领先中国 D.明政府已感受到统治危机4.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处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A.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B边疆地区力图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扩大地方势力C.新疆起先归属中心行政管理D.通过加强经济沟通稳定边疆5.“16—18世纪,世界(主要是欧洲诸国)起先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沟通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以下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四大独创改造近代世界发挥巨大作用 B.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C.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已经深度结合 D.欧美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6.1899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据英国人劼德所著《社会进化》编译而成的《大同学》,粗浅地提到了马克思及其学说,并将马克思称为“百工领袖”。这是马克思及其学说最早被介绍到中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马克思理论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B.传教士成为介绍西方理论的主导C.社会进化思想成为西学传播主流 D.新的思想借助传统观念进行传播7.1913年,《时报》时评:“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安静之地位,安家立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民主革命进程的艰难性8.1916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撰文《吾人最终之觉悟》,“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苦痛。……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终之觉悟。”陈独秀的这一相识源于A.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影响 B.北洋军阀假民主真专制统治C.新文化运动的快速发展 D.对辛亥革命失败缘由的反思9.1942年,中共中心指示各依据地,在自愿基础上,组织农夫建立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农业集体劳动合作组织,开展生产竞赛.嘉奖劳动英雄。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农业集体化进--步深人 B.巩固土地革命的成功果实C.爱护和发展依据地小农经济 D.增加抗拒外来侵略的力气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其意义在于A.确立了公有制主导地位,有利于经济复原B.驾驭了新中国的经济命脉,有利于政权巩固C.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为社会转型奠基D.摧毁了旧政权的经济根基,加速旧政权灭亡11.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运动会期间,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各城邦除派出它们最好的运动员到奥林匹亚城参与竞赛外,还会参与下列城邦活动:利用奥运会公共场合探讨政治问题,解决彼此争议,甚至结成各种同盟;洽谈商贸活动;雄辩家、诗人、戏剧家、雕塑师和民间艺人也聚集在此,展示才华。据此可以推断,古代奥运会A.促进了希腊各城邦走向统一 B.强化了城邦共同体集体认同C.夯实了雅典民主制度根基 D.丰富了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12.在早期基督教徒看来,工作是贬低身份的行为。而加尔文却认为工作本身是一种值得赞美的行为,无分凹凸贵贱,要用勤奋的工作和节俭的生活实现个人的“救赎”。加尔文的工作观A.表达了共享政治权利的意愿 B.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根基C.奠定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须要13.“这是一部科学、工艺和历史学问的大辞典,(它)颇为含蓄地对现存的社会和制度作了针砭,并概括了当时怀疑论、唯理论和科学观的精髓。……(它)是第一部有一系列知名人士作撰稿人同时又被视为对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的百科全书”。这些“知名人士”可能包括A.达芬奇 B.牛顿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14.1918年列宁认为“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夫)是垄断破坏者”,但到1921年后却相识到“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夫已成了确定性的因素”。列宁这一相识的变更A.强调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顺应了工业化建设须要C.推动了苏俄经济政策转变 D.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15.《漫长的20世纪》:“1930年头,爱护主义到处扩散,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针对此种现象,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措施是A.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建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C.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 D.努力发展“混合经济”16.21世纪以来,不仅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数量大量增加,而且欧盟“东扩“以及亚大经合组织制度化,原有的区域经济集团也不断取得新发展。这表明A.贸易爱护主义大行其道 B.经济全球化得到发展C.南北经济合作日益频繁 D.新兴经济体发展迅猛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科举制开设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武举、天文、医学、史科等,涉及文学、军事、历史、医学、数学、法律、艺术等各个领域。到了宋朝中期,科举科目仅剩进士一科,专注于考查儒家经义、诗词歌赋,偏重人文学问考核。明清时期,考试科目与内容基本沿用旧制,思想不能超出程朱理学,形式限制为八股文。——摘编自谢玲《从科举考试科目与内容演化看高考改革》材料二1909年清政府核准《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采德国成法,认为分科可更好地因材施教,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因师资及教学设施不足,难以推行。1912年,中华民国明确了中学的国民教化定位,效仿日本,废除了清末旨在为升学做打算的“文实分科”。1922年,教化部颁布“壬戌学制”,文理再次分科,导致“重文轻理”现象严峻,1929年取消。1940年,国民政府修订中学课程,规定从高二学年起先采纳文理分科教学,1948年取消。1952年,我国依据苏联模式进行高校院系调整,为适应高校招生,追求升学率,完成地方教化行政部门下达的升学指标,1954年起先文理分科。1977年复原高考,依旧采纳文理分科,高二起先文理分科教学始终沿用至今。——摘编自田建荣等《我国文理分科长期存在的缘由探析》(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科举考试的变更。(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与古代科举考试相比,列举近现代教化考试有哪些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缘由。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心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格……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气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材料二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气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集中力气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受发展逆境的主要缘由,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头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重要的政治、经济举措。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50年头,联邦德国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50年头。因南斯拉夫、古巴承认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与两国断绝外交关系。1965年,埃及与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联邦德国为了报复,与以色列建交,导致一些阿拉伯国家与联邦德国断交。20世纪60年头,民主德国逐步得到巩固,国际上承认民主德国已经成为一种不行抗拒的趋势。联邦德国也希望谋求与经济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不愿充当“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角色。1966年12月,联邦德国总理基辛格表示,要在谅解、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保持关系。并在状况许可的条件下,与东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而提出了“新东方政策”的构想。联邦德国先后与承认民主德国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复原了外交关系。1968年3月,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勃兰特明确提出联邦德国敬重欧洲现存边界,特殊是波兰边界,东、西德国互不运用武力;承认民主德国,但两个德国之间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外国。这些主见被称为是“新东方政策”的雏形。1969年10月,勃兰特出任总理,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1970年,勃兰特与苏联签订了《莫斯科条约》,与波兰签订了《联邦德国和波兰相互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1973年5月,勃列日涅夫访问联邦德国,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定。——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影响。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代科学革命的实质是科学信念和思想的转换。人们的思想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重视实际和理论,从而促进科学革命的发生,而科学革命通常又会带来新的思想产生。材料一为什么这一划时代的发展(科学革命)会出现在西方呢?一个缘由在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学术成就。学者和艺术家……不再希望通过穆斯林和经院哲学家的变形眼镜来看古人,而是干脆求助于原始资料,亲自掘起雕像、阅读原文。……若无西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的鸿沟的有利的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行能引起科学革命。——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起先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学问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全部的行星竟会听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英尺的小动物竟然不顾这些法则,完全依据自己的怪想为所欲为地行动,这是特别奇异的。”找寻确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围绕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2024年湖北高二年级3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井田制具有土地全部制和经营方式的特点B.井田制推行初已分为公田和私田C.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私分明以公为主的特点D.战国时期公田之外起先出现私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是对井田制下的土地全部制和经营方式的描述,A正确;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BC解除;D与材料无关,解除。故选A。2.对比战国长城分布与秦朝长城分布状况,可推知秦朝A.阶级冲突有所缓和 B.极力消退分裂因素C.边疆危机日益严峻 D.君主权力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秦统一后将原来各国的长城连接成为一体,同时拆除了内地的长城,这说明秦朝极力构建统一的国家观念,消退分裂因素,故选B;长城修筑的变更不能体现阶级冲突的缓和和君主权力高度集中,解除AD;秦统一以后并没有面临严峻的边疆危机,解除C。3.据沈德符(明朝后期)在《万历野获编》记载,“红毛夷(荷兰)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军官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始终诸岛全部,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材料能说明此时A.工业文明的扩张 B.明政府执行传统外交政策C.西欧已领先中国 D.明政府已感受到统治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荷兰人用火药武器同明军海上军对进行作战,说明的是此时西欧已领先中国,C正确;当时工业革命尚未起先,A解除;BD与材料无关,解除。故选C。4.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处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A.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B.边疆地区力图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扩大地方势力C.新疆起先归属中心行政管理D.通过加强经济沟通稳定边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都统多尔济提倡清政府通过边疆民间贸易的形式,既解决边疆贫困人民的生计问题,又通过加强经济沟通稳定边疆,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主见,而未体现西北地区商业获得发展,A错误;材料是都统多尔济提倡,为体现地方势力扩大,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青海地区,与新疆无关,C错误。5.“16—18世纪,世界(主要是欧洲诸国)起先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沟通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以下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四大独创改造近代世界发挥巨大作用 B.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C.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已经深度结合 D.欧美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然而文明的沟通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强调的是虽然中国奉行闭关政策,但是中西方文明却在不断沟通碰撞,其中四大独创对于近代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A正确;BCD均是在19世纪中叶后,时间不符合,解除。故选A。6.1899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据英国人劼德所著《社会进化》编译而成《大同学》,粗浅地提到了马克思及其学说,并将马克思称为“百工领袖”。这是马克思及其学说最早被介绍到中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马克思理论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B.传教士成为介绍西方理论的主导C.社会进化思想成为西学传播主流 D.新的思想借助传统观念进行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社会进化》编译而成的《大同学》”可以看出,当时把西方的学说转化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宣扬,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中国传统中的“大同”思想,故D项正确;普遍的说法错误,解除A;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主导”和“主流”,解除BC。7.1913年,《时报》时评:“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安静之地位,安家立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民主革命进程的艰难性【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即社会商界为什么反对辛亥革命,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辛亥革命会使商人受到经济损失,其次,外国商人也希望中国安定,第三,革命会使得人民受到一些,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假如不推翻清王朝,不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何以变更受压迫、被剥削的境地,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内容主要反映出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艰难性,D正确;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反对辛亥革命,没有涉及人民对辛亥革命的看法,解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认为辛亥革命会使他们的经济利益受损,没有涉及他们的“救国”思想,解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反对辛亥革命,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表明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除C项。8.1916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撰文《吾人最终之觉悟》,“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苦痛。……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终之觉悟。”陈独秀的这一相识源于A.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影响 B.北洋军阀假民主真专制统治C.新文化运动的快速发展 D.对辛亥革命失败缘由的反思【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终之觉悟”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因素是群众政治觉悟低,是对辛亥革命失败缘由的反思,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解除。故选D。9.1942年,中共中心指示各依据地,在自愿基础上,组织农夫建立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农业集体劳动合作组织,开展生产竞赛.嘉奖劳动英雄。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农业集体化进--步深人 B.巩固土地革命的成功果实C.爱护和发展依据地小农经济 D.增加抗拒外来侵略的力气【答案】D【解析】【详解】1942年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当时国民党消极抗战主动反共,而日本侵略者又着力打击依据地,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心指示各依据地开展生产竞赛,嘉奖劳动英雄,目的是为了增加抗拒外来侵略的力气,D正确;农业集体化在1953年实行的,解除A;土地革命的时间是在1927年至1937年,解除B;C不是主要目的,解除。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其意义在于A.确立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经济复原B.驾驭了新中国的经济命脉,有利于政权巩固C.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为社会转型奠基D.摧毁了旧政权的经济根基,加速旧政权灭亡【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意义主要是驾驭了新中国的经济命脉,有利于政权巩固,B正确;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的变更,A解除;C与材料无关,解除;渡江战役就已经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解除。故选B。11.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运动会期间,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各城邦除派出它们最好的运动员到奥林匹亚城参与竞赛外,还会参与下列城邦活动:利用奥运会公共场合探讨政治问题,解决彼此争议,甚至结成各种同盟;洽谈商贸活动;雄辩家、诗人、戏剧家、雕塑师和民间艺人也聚集在此,展示才华。据此可以推断,古代奥运会A.促进了希腊各城邦走向统一 B.强化了城邦共同体集体认同C.夯实了雅典民主制度的根基 D.丰富了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远远超出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本身的体育含义,共同体集体认同与材料中“政治问题”“洽谈商贸”“诗人”相符,故选B项;各城邦独立,没有走向统一,解除A项;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解除C项;城邦活动中还包括“洽谈商贸”“诗人”,不仅仅是民主政治,解除D项。12.在早期基督教徒看来,工作是贬低身份的行为。而加尔文却认为工作本身是一种值得赞美的行为,无分凹凸贵贱,要用勤奋的工作和节俭的生活实现个人的“救赎”。加尔文的工作观A.表达了共享政治权利的意愿 B.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根基C.奠定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须要【答案】D【解析】【详解】加尔文认为工作是值得赞美的行为,要通过勤奋的工作和节俭的生活实现个人的“救赎”,这一观点迎合了资本主义兴起阶段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宝的要求,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须要,故选D;加尔文的工作官是迎合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宝的需求,并不是共享政治权利,解除A;加尔文是反对天主教会,并不反对宗教神学,因此没有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解除B;加尔文的工作观主要是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不能奠定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解除C。13.“这是一部科学、工艺和历史学问大辞典,(它)颇为含蓄地对现存的社会和制度作了针砭,并概括了当时怀疑论、唯理论和科学观的精髓。……(它)是第一部有一系列知名人士作撰稿人同时又被视为对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的百科全书”。这些“知名人士”可能包括A.达芬奇 B.牛顿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这是一部科学、工艺和历史学问的大辞典”、“是第一部有一系列知名人士作撰稿人同时又被视为对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的百科全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部著作应当是启蒙运动期间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为这部著作撰稿的包括当时闻名的启蒙思想家,故D符合题意;达芬奇、牛顿和马丁·路德都不是启蒙思想家,解除ABC。14.1918年列宁认为“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夫)是垄断破坏者”,但到1921年后却相识到“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夫已成了确定性的因素”。列宁这一相识的变更A.强调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顺应了工业化建设须要C.推动了苏俄经济政策转变 D.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从“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夫)是垄断破坏者”到“农夫已成了确定性的因素”可以看出,列宁意识到复原与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因此此时要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农夫的生产主动性,说明其政策已经转变,故C项正确;材料与工农联盟无关,解除A;材料体现的是农业,解除B;D项是斯大林时期,解除D。15.《漫长的20世纪》:“1930年头,爱护主义到处扩散,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针对此种现象,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措施是A.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建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努力发展“混合经济”【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退阻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与针对材料中“1930年头,爱护主义到处扩散”相符,故选A项;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材料中“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不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解除B项;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也会导致“爱护主义到处扩散”,与材料中“针对此种现象”不符,解除C项;针对“滞胀”现象,各国马上进行调整,适当削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解除D项。16.21世纪以来,不仅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数量大量增加,而且欧盟“东扩“以及亚大经合组织制度化,原有的区域经济集团也不断取得新发展。这表明A.贸易爱护主义大行其道 B.经济全球化得到发展C.南北经济合作日益频繁 D.新兴经济体发展迅猛【答案】B【解析】【详解】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经阶段,21世纪以来区域集团得到较快发展,说明经济全球化得到发展,B正确;区域集团发展意味着贸易壁垒在不断被打破,解除A;区域集团发展不能证明南北经济合作日益频繁,解除C;题干中的经济集团并未特指新兴经济体,解除D。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科举制开设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武举、天文、医学、史科等,涉及文学、军事、历史、医学、数学、法律、艺术等各个领域。到了宋朝中期,科举科目仅剩进士一科,专注于考查儒家经义、诗词歌赋,偏重人文学问考核。明清时期,考试科目与内容基本沿用旧制,思想不能超出程朱理学,形式限制为八股文。——摘编自谢玲《从科举考试科目与内容演化看高考改革》材料二1909年清政府核准《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采德国成法,认为分科可更好地因材施教,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因师资及教学设施不足,难以推行。1912年,中华民国明确了中学的国民教化定位,效仿日本,废除了清末旨在为升学做打算的“文实分科”。1922年,教化部颁布“壬戌学制”,文理再次分科,导致“重文轻理”现象严峻,1929年取消。1940年,国民政府修订中学课程,规定从高二学年起先采纳文理分科教学,1948年取消。1952年,我国依据苏联模式进行高校院系调整,为适应高校招生,追求升学率,完成地方教化行政部门下达的升学指标,1954年起先文理分科。1977年复原高考,依旧采纳文理分科,高二起先文理分科教学始终沿用至今。——摘编自田建荣等《我国文理分科长期存在的缘由探析》(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科举考试的变更。(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与古代科举考试相比,列举近现代教化考试有哪些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缘由。【答案】(1)前期(唐朝)考试科目多样,考试内容广泛;中期(宋朝)考试科目僵化,考试内容单一;后期(明清)考试内容与形式守旧,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2)不同:效仿外国模式;文理分科成为焦点;增加理工科内容;主要着眼于升学(科举是为求官)。缘由:受到西方教化思想的影响;近代政局变动频繁,教化经费不足;不同时期,国家建设对各类型人才的需求;受到高等教化(高校)的影响。【解析】【分析】【详解】(1)由于古代科举制度经验了隋唐时期的建立、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僵化过程,因此在概括科举制度变更时要留意科举制度较前代选官制度的变更、科举制度在发展历程中的变更。(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材料中晚清政府、民国政府、新中国对考试制度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晚清政府学习西方颁布相应的制度规程,“采德国成法”建立国内的考试制度,如民国政府“效仿日本,废除了清末旨在为升学做打算的‘文实分科’”,如新中国“依据苏联模式进行高校院系调整”等信息。其次小问缘由,在材料中可以明显得出受到他国教化制度的影响;再结合晚清政府、民国政府和新中国不同时期对教化的需求分析相关的缘由。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心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格……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气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材料二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气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集中力气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受发展逆境的主要缘由,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头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重要的政治、经济举措。【答案】(1)历史基础: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并发展的中心集权政治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大一统”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精神的重塑,民族凝合力的增加。(2)主要缘由: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长期斗争的破坏;旧中国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落后,人口文化程度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孤立与封锁。重要举措:新中国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有安排的经济建设;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三大改造;【解析】【详解】(1)历史基础:依据材料“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心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可知,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并发展的中心集权政治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依据材料“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可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大一统”的文化传统;依据材料“近代中国在抵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格”可知,近代以来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精神的重塑,民族凝合力的增加。(2)主要缘由:依据材料“当时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学问,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长期斗争的破坏、工业基础薄弱、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程度低、西方国家的敌视与封锁等角度进行分析。重要举措:依据题干“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头”“政治、经济举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从政治上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经济上实行一五安排、三大改造等方面进行举例即可。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50年头,联邦德国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50年头。因南斯拉夫、古巴承认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与两国断绝外交关系。1965年,埃及与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联邦德国为了报复,与以色列建交,导致一些阿拉伯国家与联邦德国断交。20世纪60年头,民主德国逐步得到巩固,国际上承认民主德国已经成为一种不行抗拒的趋势。联邦德国也希望谋求与经济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不愿充当“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角色。1966年12月,联邦德国总理基辛格表示,要在谅解、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保持关系。并在状况许可的条件下,与东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而提出了“新东方政策”的构想。联邦德国先后与承认民主德国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复原了外交关系。1968年3月,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勃兰特明确提出联邦德国敬重欧洲现存边界,特殊是波兰边界,东、西德国互不运用武力;承认民主德国,但两个德国之间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外国。这些主见被称为是“新东方政策”的雏形。1969年10月,勃兰特出任总理,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1970年,勃兰特与苏联签订了《莫斯科条约》,与波兰签订了《联邦德国和波兰相互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1973年5月,勃列日涅夫访问联邦德国,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定。——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影响。【答案】(1)联邦德国与一些国家关系恶化,外交空间狭窄;美欧冲突发展,美国对欧洲的限制下降;民主德国得到国际承认;联邦德国经济实力上升。希望提高国际政治地位。(2)增加了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