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南开为明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说明: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胜利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意生态环境爱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更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3.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独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起先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干脆限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5.“教民敬爱,莫擅长孝;教民礼顺,莫擅长悌:移风易俗,莫擅长乐;安上治民,莫擅长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6.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行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学问,能够推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7.战国后期,秦国建立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实力强大8.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闻贬抑秦始皇 B.年头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9.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验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化,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心对地方限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亲密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10.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相识是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11.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很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气对比的变更,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丢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心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1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说明历史的客观性14.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减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15.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亮开放1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更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18.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同等B.变更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允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19.两汉实行州郡举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解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探讨,事关重大且看法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21.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心集权,调整中心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心对地方限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中学央政府行政效率2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23.今日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更。恰是这种变更,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更的是①罢除丞相②设立内阁③设司礼监④六部直属皇帝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4.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峻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惊慌25.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丢失D.宦官驾驭决策权力26.《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减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27.探讨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D.“别黑白而定一尊”28.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其次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复原。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心集权遭到减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29.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推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建立通政司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D.设立军机处30.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相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确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第=2\*ROMAN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2小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31.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起先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心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驾驭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更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纳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化。(10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主动作用。(8分)32.从隋朝起先的科举制在中国持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激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12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科举制的主动影响。(10分)答案1.2.【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更,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解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解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解除D项。【答案】B3.【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独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独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独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解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旧是世袭的,解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起先”,解除C项。【答案】D4.A5.【解析】“教民敬爱,莫擅长孝;教民礼顺,莫擅长悌:移风易俗,莫擅长乐;安上治民,莫擅长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解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心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解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解除D项。【答案】A6.【解析】依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行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行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答案】C7.【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立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解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解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解除C项。【答案】D8.【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见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减弱诸侯、加强中心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头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闻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冲突,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答案】C9.【解析】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心权力机构,与题干地方制度演化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心对地方限制渐渐加强,故B项正确;“经济联系日益亲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属于经济信息与题干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有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心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1.【解析】秦汉都在中心设丞相,故①错误;汉武帝为减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故②正确;汉承秦制,在中枢设御史大夫,故③错误;为加强中心集权,汉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心)和周边地方,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12.【解析】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丢失,事实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权转移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君主专制没有被颠覆,故A项错误;宦官的专权与中心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无干脆关系,故B项错误;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丢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限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C13.【解析】官修史书与私史,都为故A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故B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事实上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加,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说明历史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史学家对历史事实不断探究之上的,无论私家还是官修史书都能使说明历史具有客观性,故D项错误。【答案】C14.【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减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解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解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照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限制,应当只是加强限制而已,解除D项。【答案】C15.【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解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心中枢机构,并非“外朝”,解除C项;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亮开放,解除D项。【答案】A16.【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减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变更,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减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减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C17.【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减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解除A项;汉代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解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解除D项。【答案】B18.【解析】据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说明科举对于寒门和王孙的公允选拔,故选C项;材料表明的是在科举选拔的同等不是寒门和王孙的肯定同等,解除A项;科举制是促进阶层流淌不是变更社会结构,解除B项;据材料“五代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处于分裂,解除D项。【答案】C19.【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殊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建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果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果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解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长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答案】D20.21.【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心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心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心官制,与提中学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2.【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心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肯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心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心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A23.【解析】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罢除丞相,加强皇权,故①正确;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②正确;设司礼监牵制内阁,加强皇权,故③正确;六部直属皇帝,皇帝干脆限制最高行政机构,加强皇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24.【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胜利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肯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驾驭最终确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峻的制约皇权,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解除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解除D项。【答案】A25.【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干脆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丢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答案】A26.【解析】材料反映是中心权力机构演化,“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清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语文教案前
- 《红托竹荪鲜品贮运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集锦
-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 护目镜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拉力器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制药加工工业机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第9课《这些是大家的》(课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从“五方面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201人历年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水电暖安装合同模板
- 2024年母婴护理考试竞赛试题
- 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2024-2030年中国机器翻译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三年级语文《那次玩得真高兴:记一次游戏的感受》说课课件
- 高速公路综合监控太阳能供电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 2024年秋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2.4.3去括号和添括号 教学课件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沪教牛津版(深圳用)六年级上册期中英语试卷(无答案)
- 2024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个人理财》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