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课时作业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福建厦门质检)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心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分别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订正。这些举措(D)A.表明当时官员贪腐严峻B.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政权C.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D.有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贪腐状况,且朱元璋时期厉行重拳治贪,使官吏不敢贪污,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非分割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两个机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故C项错误;材料中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订正”,有利于监察官僚机构,故D项正确。2.(2024·西平县第四初级中学高三月考)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相识到(D)A.必需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解析:依据材料中“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嘉庆帝认为军机大臣权重,并强调军机大臣只是奉旨行事,反映出嘉庆帝相识到军机处的危害,即可能对皇权造成危害。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来要责罚军机大臣的意思,解除;B项,该项表述是军机处的作用,与材料中皇帝认为军机大臣权力过大可能威逼到皇权内容不符,解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撤销军机处的内容,解除。3.(2024·福建泉州调研)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格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肯定听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格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峻制约。不少皇帝实行“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变更这种局面。这说明白明朝(D)A.君权与相权冲突不断激化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中心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解析:题干中“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格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峻制约。不少皇帝实行‘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变更这种局面”等可知,皇权受到挑战,故选D项;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解除A项;B项与题干意旨刚好相反,解除;题干强调君主专制演进状况,而中心集权反映的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解除C项。4.(2024·遵义航天高级中学月考)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D)A.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牢记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D.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解析:依据材料中“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其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标记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个人才智与实力对于国家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强调的是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晚清君主统治的状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康乾盛世的功绩;C选项错误,材料旨在说明高度集权下可能带来的危机,并未涉及皇帝勤政的内容。5.(2024·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状况。这种状况(D)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白内阁协助作用不大D.减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解析:由材料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频繁更换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官吏年龄,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整个官僚机构队伍,解除B项;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与内阁是否发挥协助作用没有必定的联系,解除C项。6.(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B)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心对边疆的管理C.变更了中心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心与地方的对立解析: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中心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变更中心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心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7.(2024·山东滨州模拟)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至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违反了中心集权制原则解析:材料中讲解并描述的清朝把原来的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变为固定的督抚制度,事实上把行政权力归三为一,把权力进一步集中了,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A项正确;专制制度的本质确定了行政制度调整不行能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把原来的三司合为巡抚,总督事实上是把权力集中了,能够有效地增加地方行政效率,并非降低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由多长官制变为一长官制,事实上能够加强中心集权,故D项错误。8.(2024·衡水模拟)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确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限渐渐减弱。由此可知(A)A.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B.议政王大臣会议减弱了六部的权力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开了决策的失误D.康熙帝的做法减弱了满洲贵族权力解析:材料“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确定军国大事”说明皇权受到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减弱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皇权的关系,且并不能避开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康熙帝是为了加强皇权,并不是减弱满洲贵族的权力,故D项错误。9.(2024·石家庄模拟)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干脆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干脆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变更(C)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强化了对地方的限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解析:材料并未反映官僚的腐败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心对地方官吏的管理,不能体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对地方的管理,由总督、巡抚到其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干脆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表明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故D项错误。10.(2024·保定模拟)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恳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心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A)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C.议政王大臣会议起先受到制约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心妥协解析:依据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心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了超越体制制度,增加主观性的一面,反映了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获得密奏之权,不能体现地方实力的加强,故D项错误。11.(2024·山西晋中调研)清朝雍正帝创立隐私立储制度,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不再公开立皇太子,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这一制度创立反映了(D)A.传统宗法观念的彻底瓦解B.贵族政治发展到了新阶段C.中心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D.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解析:雍正帝创立隐私立储制度,将来的皇帝还是出自皇子,传统宗法观念依旧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隐私立储制度而不是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中心集权制度主要说的是中心和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信息,这一制度最终的确定者只是皇帝一人,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故D项正确。12.(2024·广东五校联考)1776年,乾隆帝谕曰:“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者,如钱谦益等,均不能死节,妄肆狂狺(吠),自应查明毁弃。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幹济,诸人所言,若(明政府)当时采纳,败亡未必若彼其速,惟当改易字句,无庸销毁。”这体现出(C)A.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B.清政府招抚明代学问分子C.乾隆寓褒贬宣扬忠孝义礼D.官府罗织罪名迫害文人解析:乾隆强调对君主应当效忠,且当时经济发展维护传统伦理,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明朝诸人书集的不同处理政策,故B、D项错误;乾隆对明代朝政进行反思,且认为学问分子的节操尤为重要,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4·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常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需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缘由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敬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加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供应了很多条件。——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探讨》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指责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得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意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另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竟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全部,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摘编自张廷玉《明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缘由。(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8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化的根源。(9分)答案:(1)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擅长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供应制度保障;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2)表现: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大加指责;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权。影响:导致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统治危机日益严峻。(3)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官僚集团争权夺利。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其次个省略号分层,结合两层的信息和唐朝的政治体制综合分析缘由所在。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命大臣于帝陵外另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可知群臣对皇室有违礼仪加以谏争极力反对;依据材料二“‘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可知,群臣对皇室等占夺民业的现象予以反对;依据材料二“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可知,群臣反对宦官专权。其次小问,官僚对皇室、宦官集团的指责,不利于政局的稳定,易引发党争加剧。第(3)问,由材料一唐代君臣共治到材料二的君臣冲突,可知君主专制强化,引发官僚集团对权力的憧憬与争夺。14.(2024·邢台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化概况表。时期文书概况西周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洁,划分粗略秦汉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浩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说明:“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吩咐和一般吩咐时运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唐朝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更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须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堂贴”,是开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