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_第1页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_第2页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_第3页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_第4页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_八年级生物教案_模板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病原体和预防传染病的三项基本措施,

②使学生理解传染病的三大特征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③向学生介绍生物武器及防护。

(2)技能培养目标

从甲型H1N1流感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传染病传播的3个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游戏学习的乐趣。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传染病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了解我国建国在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病原体,特点和流行环节。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原则

学情分析:

因为近几年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爆发,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介绍,已经对传染病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传染病是怎样流行的却不甚了解。所以教学中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准备:

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传染病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整理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找出有共性的问题。

学生:调查家庭及班级成员中常患的疾病,并搜集甲型H1N1流感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上课前大屏幕滚动播放《甲型H1NI流感的预防>宣传短片

一、导入新课(新闻导入)

课件:视频播放《新闻》,通报全球甲型H1N1流感病毒蔓延的最新情况。

活动一:学生分组派代表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起源、传播以及在全球的感染情况。

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讲述及展示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性很强。它属于传染病的一种,为何传染病威力如此巨大,我们在它面前真的一筹莫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来好好了解它。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对传染病有个形象的认识。带着浓浓的兴趣开始新课,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高涨的学习动力。

二、讲授新课

活动二:接龙游戏,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以接龙的方式4组竞赛,比比看谁知道的传染病种类多。请两个记录员将传染病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游戏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到一些非传染病,教师要立刻给予纠正,并说明原因。

(1)请同学们4人为一小组,找出每一个疾病的致病原因。因为微生物的内容到初二下学期才涉及,很多同学对此不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巡回指导。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都是引起传染病的原因,我们把它们称为病原体。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传染病的传播对象。可是是人传给人,也可以是人传给动物,或者是动物传给人。

传染病概念: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3)我们一般将传染病分为4大类,以小组为单位,把黑板上所记录的传染病进行分类,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探讨等活动自己感悟,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

视频播放:短片《日本甲型H1N1流感病毒大爆发》

思考:①通过上述短片,你认为传染病具有哪些特性?

②一个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具备哪些环节?

学生分组讨论,派学生代表总结并完成表格。

过渡:现在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大规模爆发,回忆下你知道的,全世界范围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预防这种疾病?

学生自由发言:

1、减少到公共人群密集场所的机会;

2、保证饮食以及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勤洗手、室内保持通风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4、可以考虑戴口罩,降低风媒传播的可能性;

5、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猪肉要用71度以上高温加热后再使用。

师生共同总结:由特殊病例升华到一般疾病。

设计意图: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指导作用,在此部分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挑选学生的时候,举例选择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归纳总结部分让优等学生来完成,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在此得到成功感。通过此部分的设计,可以看出学生课前的资料准备是否充分,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价升华

各小组推选出1个新闻发言人(总数控制在4-6人),在讲台前接受同学们的自主提问,由同学投票选出心目中的最佳发言人。问题有4道必答题和同学们的自由提问组成,问题多少视时间以及发言人的回答速度决定。

1、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是什么?

2、甲型H1N1流感具有什么特性?

3、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三环节是什么?

4、甲型N1N1流感的预防措施是什么?

学生自由提问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传染病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学们对传染病的态度也由恐惧转变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的兴趣,让知识的学习有个延伸。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二)

设计思想

健康是当今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传染病的话题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根据高效课堂的有关经验,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动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录像、图片、案例分析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4、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教学重点:

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法、调查法、举例子、直观法

课时分配: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传染病的有关知识,第二课时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健康地生活”题图,字幕展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和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什么是健康?健康既指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健康呢?这是本单元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汇报你们这几天的调查情况,请你说出哪些疾病是能传染的?哪些疾病是不能传染的?你还能说出一些传染病的名称吗?

从这节课起,我们就来研究第一章《传染病和及其免疫》。今天,我们先研究一下传染病的特点以及怎样预防传染病。这节课我们应围绕下列学习目标来学习: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看书

三、交流指导:

1、让我们看一下黑板上列出的教材中已有的传染病和你们说的传染病。这些疾病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装汇报交流,教师评点。

2、上述这些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

学生概述: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的,这些生物称为病原体。

你们能说出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是什么吗?我们现在一起来共同分析一下。

教师展示结核杆菌、HIV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蛔虫等几种病原体,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类病原体,能引起什么疾病。

你能根据这些传染病发病的原因而将它们分类吗?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小结: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三种类型。

3、以上这些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上有两段关于流感和肺炎传染病的资料,分析:

(1)流行性感冒的起因、特点、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的途径。

(2)肝炎的传播途径、采取的预防措施。

结合后面的讨论题,讨论:这两种疾病在流行过程中经过了哪些环节?是怎样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的?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教师展示课件小结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4、艾滋病(AIDS)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多媒体展示

案例:至2002年底,全球HIV感染者已达4200万人,AIDS已经使近1000万人失去了生命。约翰是血友病患者,经常注射血液制作的生物制品来维持生命,他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着。结婚后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当艾滋病在美国悄悄蔓延后,约翰因为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制品后不幸感染了艾滋病,他全然不知,通过性生活又将艾滋病传给了他的妻子。不久妻子怀孕了,艾滋病毒又通过母亲传播给了小女儿,小女儿生下后由于艾滋病不久就夭折了。接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相继发病死去,最后只剩下约翰的大女儿孤零零地活在世上。

提出问题:1、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2、在约翰家庭成员中,谁是传染源?谁是易感人群?

3、约翰、他的妻子及小女儿分别通过什么途径得了艾滋病?

同学们,你们现在能说出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并讨论我们应怎样对待艾滋病病人。

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应该关心他,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不能歧视他,躲避他。和他一起说话、吃饭、在一间房子里睡觉等是不会染上艾滋病,但要注意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不要碰破皮肤,避免感染。

5、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下面请大家观察分析课本的图片资料,归纳出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你们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教师小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教师展示日常生活中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的课件,请学生说出这些分别是预防传染病的哪个环节。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们都学习到什么?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的提高,传染病曾一度被人类遏制住肆虐的脚步。但近年来,不仅肺结核、疟疾和鼠疫等过去几乎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而且还产生了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和疯牛病等一些新的传染病。可见,我们与传染病的斗争还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过程,不能有半点懈怠,

五、知识梳理:

1、人类的传染病按照不同,可分为传染病、传染病、传染病和传染病。

2、传染病能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有、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不能流行起来。

3、当急性传染病突然爆发时,下列哪种措施最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A、宣传卫生保健知识B、进行环境卫生大扫除C、充实医疗设备D、隔离病人

4、某医院按收一位传染病人后,及时隔离并立即开始治疗,这一过程属于()

A、控制传染源B、保护易感者C、切断传播途径D、以上三者都是。

5、禽流感是高致病性的传染病,一经发现应坚决扑杀,为防止疫情扩散,务必对运输工具、禽舍等“彻底消毒”,目的是切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高效,老师教得轻松,这就是高效课堂一个重要课题。我从学生对熟悉的相关传染病调查开始,通过调查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特点,然后再分析资料知道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相关知识。最后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传染病的预防,学生先回忆我们学校在预防甲型H1N1流感中采取的办法,再从这些方法中归纳出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再针对几种具体的传染病让学生拿出相关方法。课前调查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其内容也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有源之水。通过学习反馈,学生已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养成了许多有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学习生物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学习兴趣也相应的增高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少数同学在课堂中由于参与不积极,学习较被动,收获不大,对知识是一知半解,课后通过对他们的辅导,也有所改善。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三)

一、教材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节内容,为使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2)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3、教学难点:

1、传染病的概念。

2、了解和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a、课前布置学生在家完成课本68页的调查表格;

b、多媒体课件;

c、关于H1N1流感和艾滋病的视频。

2、学生准备:

a、课前完成课本68页的调查表格;

b、收集关于艾滋病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H1N1流感纪实影片。

学生:观看影片。(紧张、恐慌的场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教师: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竟有如此严重!能用什么办法来遏制它的传染和流行呢(提出问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有关知识(导入新课)。

2、表达交流、归纳概括:

学生:交流课前完成教材表格的情况,并说出:这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判断“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依据是什么?二者病因有何不同?

教师:a、引导学生尝试概括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

b、多媒体展示几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病原体能引起哪些传染病?进而归纳出传染病按病原体分类的三种类型(即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3、分析资料、讨论探究:

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教材69页有关流感、肝炎的资料,讨论P48页的问题1、2,并形成小组共识。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派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发言,展示小组分析讨论成果。

教师:评价学生成果,达成共识。

学生:结合问题1、2小组讨论分析: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并交流发言。

教师:评价发言(多用鼓励言辞)。

用多媒体展示并分析流感是如何传染的。

师生达成共识:传染病流行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学生:尝试说出肝炎、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教师:评价。

教师:知识拓展——课件展示传染病按传播途径的分类。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问题:传染病流行要经过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还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吗?如何针对这三个环节来预防传染病呢?

学生:自学课本P71~72页内容,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师:针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你能想出什么措施来预防传染病呢?从以下图片中得到什么启示?

你能总结概括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吗?举例说出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如:麻疹、乙脑,要预防接种,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肝炎、淋病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学生:表达交流。

达成共识: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3)巩固习题

a、经诊断某人得了某种传染病,医生立即采取了如下措施:

(1)给病人吃药打针进行治疗;(

(2)对病人的用具进行消毒;(

(3)不让病人家属外出,也不让外人探望。(

(4)给附近的居民进行预防注射;(

b、请你指出这些措施各属哪一项?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径C、保护易感人群

D、A和C

c、课后练习3

4、运用知识、关注社会:

⑴H1N1甲型流感:

教师:简单介绍甲型H1N流感,(因近期流行,学生很熟悉),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防治图片。

学生:说出防治方法。

⑵艾滋病: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教师:播放关于艾滋病的视频资料。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艾滋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是什么?

预防艾滋病的方法有哪些?

教师:简单介绍与艾滋病防治有关的知识,并呼吁学生一起行动,共同预防艾滋病。

学生思考并交流:假如你的同学或朋友不幸感染了艾滋病,你如何与他相处呢?

5、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一)选择题

1、对传染病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这

样做的理论根据是(

)A发病晚期治愈效果差

B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弱

C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D发病晚期传染性最弱

2、正在患流行性感冒的人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

A病原体

B易感人群

C传播途径

D传染源

3、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下列哪一项属于病原体(

A、细菌、垃圾、蛋白质

B、人、某些动物,如狗、猪等

C、DNA、蛋白质、矿物质

D、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4、下列各种病症中都属于传染病的是(

A、胃病、非典型性肺炎、肺结核

B、血吸虫病、神经炎、淋病

C、艾滋病、流行性感冒、蛔虫病

D、水痘、胃癌、疯牛病

5、家人患肝炎期间,为切断传播途径,应该(

A、隔离并彻底治疗病人

B、对病人的餐具进行消毒

C、不随地吐痰

D、消灭吸血昆虫

6、进行预防接种,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A、切断传染源

B、保护易感人群

C、切断传播途径

D、控制传播媒介

7、大量消灭“四害”,从防止传染病的措施分析,是属于(

A、控制传染源

B、保护易感人群

C、切断传播途径

D、以上都不是

8、严格控制宠物(如猫、狗)的饲养,及时处理患有传染病的动物,

这种措施是(

A、控制传染源

B、保护易感人群C、切断传播途径D、消灭传播媒介

二)填空题

1、传染病是由

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它具有

的特点。

2、人类传染病按传播途径不同,分为、---------、-----------、-----------、-----------。

3、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是————、——————、———————

4、传染源是指能散播

的人或动物。

5、常见的能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

等生物。

6、畅谈收获、自我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块分享!

学生:表现自己的体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结: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大家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运用知识,以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

7、课堂延伸、巩固升华:

调查常见的传染病,把收集的资料整理,编写一期宣传报,向大家介绍有关“传染病”的知识。(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感)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定义及特点:病原体引起,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流行性和传染性等特点

流行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

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胳结构名称。

2.解释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模型、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的观察,及观察后的演讲,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习惯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自觉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3.小组观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讲述骨骼时,首先让学生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关于骨胳的组成,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建议采用自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对知识的识记的效果。

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人体骨骼有了清楚的认识后,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并提出观察问题:(1)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观察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3)足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人体直立行走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了解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壮及形成足弓这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讲述它们的生理意义。如联系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育、体力和体态,说明脊柱四个生理弯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最后,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利用骨骼挂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导入新课:利用骨骼挂图使学生认识骨的几种类型: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通过提问骨与骨骼有什么区别引出新课。

板书:第二节骨骼

根据上述提问,举例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出示骨骼挂图,引入骨骼组成。)

板书:一、骨骼的组成

教师指图说明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骨骼特点。先让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二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学生观察上肢骨和下肢骨区别时,引导学生: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下肢功能与人直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直立行走相适应呢?

板书:二、人体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问: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侧面有弯曲,教师进一步提出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教师指出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曲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直立行走相适应的。

板书:1、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可缓冲震荡,维持平衡。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如果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讨论,最后得出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意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由于人的直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特别是足,下面观察足骨。骨骼模型上足弓是明显的,教师可明确足弓的概念,然后提出:人的足形成弓状结构有哪些生理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概括出足弓的作用。然后讲述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人体身高的早晚的变化

[问题]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吗?

[假设]

如果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那么,用身高测量计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测得的数值会不一样。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用身高测量计或软尺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比较数值。

材料用品:立式身高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

方法步骤

1.受检查者脱去鞋袜和衣帽,仅穿背心和短裤立于身高测量计的平台上(或靠墙壁的地面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回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骨三点同时靠着(接触)立柱,头部保持立直位置。

2.检查者手持立式身高计滑测板轻轻向下滑动,直到板底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此时,再检查受检者的姿势是否正确,待校正符合要求后,检查者再读取滑测板底面立柱上所指的数字,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即为身高数。

(如果是在墙壁上测,可以用一块硬板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并使硬板保持水平。在硬板与墙壁接触处的位置作一记号,用软尺从墙根一直量到标记处,记录数值。)

3.早晚各测量一次,记录数据,比较两次身高是否一致?

4.连续测量一个星期,记录观察数据.

5.把观察数据填入下列表格内,并求早晚身高的平均值。

星期

早上身高(cm)

晚上身高(cm)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周平均值

6.比较两次身高的平均值,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实验结果]

身高是指足底到头顶的高度,它可以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的情况。一个人的身高在一天内会有变化,早上高,晚上矮。测量的结果表明,人体身高早晚可相差2厘米左右。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人的身高早上略高于傍晚,是因为脊柱的椎骨之间都由椎间盘相连接,椎间盘富有弹性,它的形态可以随所受力的变化而不同:受压时,可被压扁;除去压力时,又可恢复原状。当人体经过一天的劳动或长时间的站立、行走、跑步之后,椎间盘会因受压而变扁,整个脊柱的长度也会缩短,身高就降低。但是,经过卧床休息之后,椎间盘因未受压力而恢复原状,脊柱相应地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身高也就恢复到原来的高度。

[得出结论]人的身高早晚有差异,早上略高于傍晚。

(注意事项:测量人的身高时,检查者的眼睛要与滑测板在一个水平面上,否则读数容易发生误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六章

呼吸》及《第八章

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吸收的途径:

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

第二章腔肠动物门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的能力。

3.通过对比水螅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等特征,引导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水螅生活环境的分析,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第一章讲了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实际上,动物界中除了原生动物外,都是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就是其中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研究水螅的形态和结构的特点和生理,对比草履虫的结构生理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腔肠动物在进化上的重要地位。也更进一步了解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通过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助于掌握腔肠动物这个类群的共同特点:二胚层、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水螅的消化方式和水螅神经网的无定向传导以及观察水螅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草履虫的消化方式是属于细胞内消化。而水螅,一方面有与草履虫一样的消化方式,即保留了细胞内消化,水螅内胚层的一些细胞直接把消化腔中的食物微粒包进细胞内消化。另方面水螅也有不同于草履虫的消化方式,即由内胚层的一些细胞分泌消化液,这些消化液进入消化腔中把食物进化消化,这种方式叫细胞外消化。

水螅的两种消化方式,学生是看不见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误认为:食物进入动物体后,就应该进行细胞内消化。为了纠正这种偏见,教师可以着重说明: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这里是体内,但在细胞外面,所以食物在消化腔里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与是否在生物体内进行不相关。(结合水螅的结构图说明更好。)

(2)水螅能够感受外界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由水螅的神经细胞控制的。但是,水螅的神经细胞是比较原始的,没有“中枢”与“周围”之分。细胞彼此交织呈网状,传导无定向。这种结构特点就形成了水螅对刺激的反应是:一处受到刺激全身缩成一团。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动物学的知识,对高等动物的神经传导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教师在突破这个难点时,可以先用挂图说明水螅神经网的特点;然后再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提高感性认识,同时可以举一些高等动物对刺激定向反应的例子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理解水螅神经传导的低等性和原始性。

(3)组织学生观察水螅的结构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平时对水螅了解得很少,所以做观察实验时,总显得很兴奋,容易乱动实验材料。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实验,一方面要在课前准备好饥饿状态的水螅;另一方面不能让学生随便振荡装有水螅的容器,防止水螅身体缩成一团,影响实验效果。

在组织学生观察水螅的体壁结构时,要引导学生能辨别水螅的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外胚层是体壁的外层,上有刺细胞;内胚层是紧挨消化腔的内层,上有腺细胞等;中胶层是介于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的一层无细胞结构的粘稠液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1)可以用草履虫的挂图进行复习提问,并引出本节的课题。例如可以这样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得出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实际上在动物界中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其他则全是多细胞动物。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是腔肠动物。腔肠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只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里,下面以生活在淡水中的水螅为例来学习腔肠动物门的知识。

(2)也可以先放一段录像片,示意要学习的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大致形态、名称,然后提问学生并引出本节的课题。可以这样提问:①片中放映的动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②它们生活的环境怎样?它们叫什么名字?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本课题。

2.关于水螅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容器里的活水螅,估计水螅的体长。然后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水螅的体色、体形、外部结构和触手有多少条。教师可以把要求学生看到的内容出示在黑板上。

第二,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①水螅圆柱(筒)形的体形对水螅的生活有什么好处?②触手有什么作用?③口在水螅身体的什么位置?④水螅是多细胞动物,怎样证明它是多细胞的动物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做小结,并引导学生观察水螅的内部结构。教师可以这样说:水螅确实是多细胞动物,也就是说它的身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