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讲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1页
1.2《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讲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2页
1.2《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讲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3页
1.2《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讲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4页
1.2《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讲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驳斥反动论点和论据的写法。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课文中反语和对比、排比、反复句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愤恨,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坚决彻底的战斗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学习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愤恨,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坚决彻底的战斗精神。三、教学设想这是一篇驳论文。最初发表于1931年12月25日《十字街头》第二期,署名明瑟。后收入《二心集》。

1、抓住要害,揭露本质。文章开头,引出议论,树立靶子,针对国民党电文的荒谬性,采取驳斥对方论点的方法,抓住“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一要害,拿阶级分析的解剖刀,用无产阶级的观点,对“友邦”的实质,“惊诧”的伪装和“国将不国”的奴才腔进行层层深入的阶级分析。戳穿了国民党反动政府贼喊捉贼、恶人先告状的鬼贼伎俩。

2、层层深入,逻辑严密。第一步,揭露“友邦人士”是帝国主义的同伙,是蒋介石的主子。第二步,撕掉“友邦人士”以“文明”自居的假面具。第三步,揭露“友邦人士”指使他们的走狗屠杀中国人的险恶用心。从全文思路上看,文章先驳论点,再驳论据。驳论点,列举事例;驳论据,用《申报》证明。言语犀利泼辣,论证严谨有力。。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友邦惊诧”论》。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后期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2.背景资料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取沈阳,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并要求“国联”调解。后来,《国联调查报告书》竟公然声称:中国人民有“一种极力反对外国势力之不规则的色彩”,说日本的侵略是“正当而合法”的。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号召:“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0月9日,国民政府训令其所属各机关职员,不得参加抗日团体。11月22日,日本侵略军进攻锦州,蒋介石提出:“以退守关内为条件,划锦州为中立区。”11月30日,蒋介石重弹“攘外必先安内”滥调,下令屠杀广州抗日示威学生。12月1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禁止学生请愿。12月17日,蒋介石下令屠杀向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的学生,死者30余人,伤者百余人,被捕失踪者不计其数。12月18日,国民党中央政府通电各军政当局,反诬请愿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并说:“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鲁迅本文,便是对此而发。3.文体知识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特点:1.短小、犀利。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三、诵读训练(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1.明确字音。庸

yōng

兹zī

埠bù

诧chà

毙bì

捣dǎo

ōu

jié

逮dài

诬wū

敷衍

yǎn。2.解释词语。

惊诧攒击杀戮私逮敷衍塞责本埠赞誉瞥见富丽堂皇丰功伟绩荡然无存不可名状制裁野蛮掠夺惊骇眼花缭乱恍若月宫宛如二、整体感知,全文分析(一)文章脉络1.本文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揭露事实,引出敌论。这一部分着重说明学生请愿的原因“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致使学生们在日兵枪口下被迫“逃散”,学生没有宁静的读书环境,请愿是被迫的。“读书呀,读书呀”,摹拟出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的丑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可怜之至”写出学生们在日兵枪口下无家可归,无学可上的惨景。列举反动政府的电文,为下文批驳立下了靶子。第二部分(2~7自然段):针对敌论逐层批驳。分为三层:第一层(2~4自然段):针对敌论论点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进行批驳。揭露“友邦”的丑恶本质。第二自然段一开头先用“好个‘友邦人士’”开头,以正说反,表达了作者的激愤,讽刺之情溢于言表。接着用三个“不惊诧”的排比句式和一个“惊诧了”以铁的事实作对照,尖锐指出,国民党政府所认可的“友邦”不过是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是国民党政府镇压人民的帮凶,是中国人民的死敌。第3自然段,独句成段,表明了作者的极度愤慨。第4自然段揭露他们镇压本国人民的凶恶本质,撕掉他们“文明”的面具。第二层(5自然段):针对敌论论点中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予以批驳,揭露“党国”的反动面目:对帝国主义投降,与人民为敌。这一段的开头一句形象地揭示了“友邦”同“国府”的主奴关系,讽刺了“党国”见到主子“惊诧”就害怕,就对学生诬陷镇压。“我们的国府”是反语,揭露出他们内外勾结的关系本质。最后的排比句,揭露了是国民党政府使“国将不国”。第三层(第6~7自然段):归纳上文,揭露“党国”与友邦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第6自然段,先用“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来归纳上文,然后分别对”友邦惊诧的目的与“党国”卖国的行径进行揭露。第7自然段,摹拟“友邦人士”斥责“党国”镇压人民不力的口吻,将两者的主奴关系暴露无遗。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补写事实,驳斥敌论论据。对比地列举事实,一是报道“党国”的官员无恙。二是报道学生死伤的数字,两相对比,证明强加给学生的罪名纯属捏造,而“国府”才是真正的刽子手,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帮凶。(二)题目解说本文写于1913年12月20日至21日(最后一段是补写的)。“友邦惊诧”是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上摘引的,加上引号除表示直接引用外,还含有嘲讽和否定的意思。友邦,本指友好国家,此文中指的是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他们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处处维护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他们在中国的侵略复兴。“惊诧”,惊讶,诧异,是所谓的惊诧。(三)讨论:本文的敌论点和敌论据各是什么?敌论点:“友邦人士……国将不国”。敌论据:“捣毁机关……悉被破坏”。(四)作者是如何提出敌论点和敌论据的?1.学生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鲁迅先生一开始就写道:“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根据下文,作者认为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一些什么?2.根据课文的注释以及这一段的有关内容,请说说学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去请愿的。3.从历史背景看,学生运动是正义的运动。所以鲁迅先生说,这道理是“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里的“只要……就……”表示条件复句的关联词,在文中有什么含义?4.当时,东北已经没有学生的安身之地。(齐读:“报上不是说过,……就抢毙吗?”)学生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放下书包来请愿。在如此“可怜之至”的情况下请愿,其结果又是如何呢?齐读“不道……‘国将不国’了”,找出作者表示愤慨的关联词语。5.再读“不道……”一句,体会这一复句中作者感情的层次关系。6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内容是不是课文里所述的这一部分?你能否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7.一般驳论文的写法总是开门见山摆出敌论,而本文为什么先详细说明学生请愿的背景,最后才引出敌论呢?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读读讲讲,气氛十分热烈。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诵读课文。大家已经知道这篇课文感情色彩鲜明,强烈,气势磅礴,但如果我们懂得它感情强烈、气势磅礴的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原因,我们诵读文就不仅仅只会是“凭着感觉走”了。在读中弄懂,懂了之后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友邦惊诧”论》,弄懂文章的文气为什么这样壮盛?二、朗读课文文本探究(一)分析2——4节1.齐读2-4节思考:⑴.段首作者所说的“好个‘友邦人士!’”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⑵.在对照事实进行批驳后,作者为什么不简单反复“好个‘友邦人士’”,而要加上国民党政府”这五个字作定语,深意在哪里?⑶.鲁迅先生是绝对不会相信国民党血口喷人所列举的学生的罪状的,既然如此,第4段的开首为什么要说“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这样一句?朗读这一段,找出这一段的关联词语。这一层用事实作论据,通过对比分析,揭露并谴责了“友邦惊诧”的反动和虚伪。㈡齐读第5至7段,讨论:⑴国府认为学生爱国请愿,要求收复失地,会“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那么,怎样的做法才会使国家像一个国家呢?作者对此作了精采的推理。齐读:“好像……一样。”提示:很显然,接照他们的逻辑推论出来的结论,是十分荒谬的。⑵.请注意,这一段共用了十个“国”字,为什么唯独“永远‘国’下去一样”的“国”字要加上引号?提示:这里是正话反说,即“亡国”之意。⑶.齐读第5段,体会这一段话中的排比反复句在反驳中的作用。⑷.“友邦人士”与国民党政府主奴关系究竟到了哪种地步?文章在第6段作了专门揭露。齐读这一段,然后体会。⑸.齐读第7段。在前几段已经将反动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这是批驳的第二层,先指出“国将不国”的可笑,进而揭露他们叵测的居心。㈢文章至此,敌论已被驳倒,已取得驳斥的胜利,既然如此,再写第8段又有什么作用?⑴.齐读结尾段⑵讨论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三、探究"国联"与日本到底是不是一伙那么,鲁迅对国民政府"友邦"的抨击能否说明"国联"与日本是"一伙"呢?我们且进行分析:(一)"国联"是谁。"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平息国际纠纷的国际组织。根据《盟约》,理事会有"保障会员国领土完整,向大会提出解决国际争端的议案,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和军事制裁"的职责。中国于1920年6月加入国际联盟,并于1931年9月成为非常任理事国。所以1931年面对日本侵略时,缺乏军事实力的中国政府采取了向国联控告的做法,此即鲁迅所说"日本占据了东三省,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二)日本对"国联”的态度。在面对"国联”对日本的指责与制裁问题上,日本先是在国联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诡辩,"(1931年9月22日)国际联盟讨论施筆基(中国代表)所提要求干涉日兵强占满洲事件案..日方代表芳泽极力为日军侵华辩护,反对国联干预,力主两国直接干涉,就地解决,双方辩论激烈。随后,日本推出了伪"满洲国"来做为自己的挡節牌,"1932年6月5日,日本首相斋发表对伪满新政策:对伪满洲国决先独立承认;日本对满依然遵守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之原则;并谓如不获谅解,不惜退出国联。"1932年9月9日,日本内阁正式通过承认伪满洲国。日本外相内田对记者发表谈话,谬称日率先承认伪满之二大意义:(一)他国无论如何压迫,日对满政策固定不变;(二)安定伪满人心;(三)明示日本并无吞并满洲之野心。后来当国联不承认满洲国时日本干脆退出了国联。"(1933年)3月27日,日枢密院通过退出国联通告书,经日本天享批准,由外相内田电达国联秘书长。同日,首相斋藤发表退出国联声明书。日本的态度可证明"国联"对日本的侵略还是有一定抵制作用的,并非和日本是一伙。四、学习论证方法议论文的批驳方式有直接驳论点的,也有驳论据或驳论证的。驳论据或驳论证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驳倒对方论点。当然,这三种批驳方式也可以综合运用。鲁迅先生在《友邦惊诧论》中便综合运用了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这种方式,将敌论批驳得体无完肤。鲁迅先生起第介绍学生没有安心读书的环境、生命却时时受到严重威胁的请愿背景,对学生寄予深切的,同情,接着陈述国民党政府对请愿学生采取的压制与诬蔑的卑劣态度,从而引出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论调"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他之所以这样引出敌论,一方面抒写出对国民党政府卑劣行径的极端愤慨,一方面也为自己树立起批驳的靶子。引出敌论后,鲁迅先生紧紧扣住敌论予以层层批驳。首先以直接驳论点的方式驳斥敌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作者运用排比句以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先是“不惊诧”后来却“惊诧了”的铁的事实,揭开帝国主义"友邦”的强盗面目,从而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政府:什么“友邦人士”!他们根本不是些“什么东西”!紧接着又用帝国主义“友邦”在自己国内以“监狱”蛮横维持他们“文明”的“秩序”,却厚颜无耻地对别国的事情指手划脚,说长道短,给予国民党政府有力的痛斥:得了吧,那些家伙还没有资格“惊诧”呢!你叫嚷些什么?!五、师生探究“文气壮盛”的主要原因1.排比的结构。如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语言犀利,铿锵有力,一句紧接一句,不可遏止,形成了一种无可阻挡的批驳语势。2.短句的运用。如“好个‘友邦人士’!”“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等句,尖锐泼辣,全力拼搏,声色俱厉,犹如惊雷,字字都燃烧着仇恨和愤怒的火焰。3.“流水”的句子。如第五自然段“可是‘友邦惊诧……。”全段一逗到底,形成一个宣泄猛烈、一泻无余、无论如何也停顿不下来的“流水句”,犀利、泼辣并讽刺意味极浓。4.用一词统率许多句。如第一段中,“不道国民党政府……”一句中,“不道”二字统率90几个字,也是一逗到底,在引用反动电文之中表达出作者万分的震惊、愤懑以及强烈的抗议,这样的句子,非一口气读完不可,不仅要一口气读完,而且语速要快。5.巧用关联词,将许多小句子紧密地贯串起来。如文章“附记”部分,如此丰富的内容,就因为有了这些词语的紧紧勾联,也是一气贯注,感情强烈,念诵起来也是气势不凡的。……六、拓展延伸有一些人说:“学雷锋,不实惠。”实惠与否,要看对谁说。雷锋在风雨之夜送人母子回家,就使这个劳动妇女和她的孩子得到实惠。他在车站上乐呵呵地为大家扫地,就使来往的旅客得到实惠。他把节省下的钱捐给了公社,就使这个公社得到实惠。这些,怎么能说不实惠呢?如果从利己出发,讲的是对自己的不实惠,那倒也是,因为很难说学了雷锋就能拿到多少奖金。文段的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七、主旨归纳鲁迅在文章中首先支持学生为挽救祖国危亡被迫请愿的爱国行动;然后抓住电文的要害予以剖析、驳斥。鲁迅指出,英、法、美等“友邦人士”,对于日寇侵略暴行和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的大量血淋淋的事实,毫不“惊诧”,而“在学生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从而揭示他们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