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综合提升一、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时期中心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世卿世禄制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推行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西汉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肯定问题二、秦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贡献1.“大一统”的观念认同: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中心政权的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渐渐形成。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实行措施,使“大一统”得以巩固和发展。从今以后,“大一统”渐渐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2.“中心集权”的制度认同:秦汉时期是中心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随着秦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心集权制度应运而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心,中心又高度集中于皇权。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心集权制度有效实施。3.“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秦汉时期是一个由文化多元到渐渐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秦汉时期实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志向,而且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今,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养,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三、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由纯粹的思想发展成统治工具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由“民本”发展成“君本”即由“以人为本”发展成“以君为本”,探讨的核心问题渐渐转向君主的政治统治。由批判君主暴政、宣扬仁政,渐渐转向承认现存的统治秩序从人道到天道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学区分于先秦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意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见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意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宝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史料1诚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是残暴的,但也不是最残暴的;秦王朝的法网严,但也不是最严的;秦王朝的刑罚残酷,但也不是最残酷的。秦始皇迷信方士,想求仙药长生不死,而汉唐帝王中求仙佞佛,想长生不死者多矣!秦始皇焚书坑儒杀掉四百七十余人,比清朝一次连一次的文字狱远远不及,秦王朝法网虽严,盗窃不足二百二十钱,也不过只是流放罪,盗窃超过六百六十钱,才黥劓为城旦,而隋文帝时,盗一文钱者,或三人同窃一瓜都要处以死刑,可见比秦代严多了。秦王朝刑法虽酷,但也没有后世那种千刀万剐的凌迟死刑以及灭九族、灭十族的刑罚残酷。秦始皇滥杀,但比起明代朱元璋滥杀功臣也相去甚远。秦二世昏庸,也赶不上晋惠帝、明正德、万历皇帝。可这些王朝并不都像秦王朝那样短命。——摘编自《从<君王论>看暴政亡秦》【解读】史料摘自现代学术文章,把秦始皇与以后皇帝的残暴、刑法残酷、求仙、思想限制、滥杀等方面做对比,认为秦始皇都不是最残酷的,从而质疑秦亡于暴政。史料2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奉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抗拒,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而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由此我们看到,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旧存在的状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需“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需敬重东方社会的习俗,特殊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探讨》【解读】史料摘自现代学术著作,强调汉代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深层的背景,因此我们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不能一味地否定,郡国并行制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史料3姑试略言中国史之进展。就政治上言之,秦、汉大一统政府之创建,已为国史辟一奇迹。近人好以罗马帝国与汉代相拟,然二者立国基本精神已不同。罗马乃以一中心而伸展其势力于四围。欧、亚、非三洲之疆土,特为一中心强力所折服而被统治。仅此中心,尚复有贵族、平民之别。一旦此中心上层贵族渐趋腐化,蛮族侵入,如以利刃刺其心窝,而帝国全部,即告瓦解。此罗马立国形态也。秦、汉统一政府,并不以一中心地点之势力,折服四围,实乃由四围之优秀力气,共同参与,以造成一中心。且此四围,亦更无阶级之分。所谓优秀力气者,乃常从社会整体中,自由透露,活泼转换。因此其建国工作,在中心之缔构,而非四围之折服。罗马如于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因此罗马民族震烁于一时,而中国文化则辉映于千古。我中国此种立国规模,乃经我先民数百年惨淡经营,艰难缔构,仅而得之。以近世科学发达,交通便利,美人立国,乃与我差似。如英、法诸邦,则领土虽广,惟以武力贯彻,犹惴惴惧不终日。此皆罗马之遗式,非中国之成规也。——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解读】史料摘自近现代学者著作,通过比较秦汉文明与罗马文明,说明白中国文明所具有的特点。
一、选择题1.(2024安徽安庆二模)《史记》载,韩国制订“疲秦安排”(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大兴水利),嬴政接受郑国的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除全部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变更了嬴政的主见,网罗天下英才。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变成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后统一六国。这说明 ()A.秦王擅长纳谏重用儒学人才B.国家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C.秦国崛起起先于修建郑国渠D.招贤纳士助推秦国完成了统一答案D依据材料可知嬴政因为“疲秦安排”而驱除非秦国人,李斯写成《谏逐客书》加以劝告,嬴政接受李斯的建议,起先招贤纳士为秦国所用,不仅完成郑国渠的修建,也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础,D项正确。李斯是法家代表,秦国各派别人才都有,A项错误;国家兴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项说法太肯定,解除;秦国崛起起先于商鞅变法,C项错误。2.(2024广东茂名二模)依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藏书》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答案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史书中认可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及秦朝对国家统一的作用,并把秦始皇称之为“千古一帝”,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史书对秦朝的统一及制度赐予了高度的评价,D项正确;A、B、C三项都只是材料的部分解读,不符合题意,解除。3.(2024四川内江六中月考)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又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但自秦以下,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或取自“吉语”,或取自地理方位,或取自俚俗,偶有姓氏命名的,也大多与当地实际居民姓氏无关。秦以后的村落命名变更从本质上体现了 ()A.宗法观念弱化B.中心集权强化C.风俗观念演化D.社会治理僵化答案B依据材料可知,春秋以前“以封地为族姓、又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说明当时的地名命名受分封制的影响。而秦以后,族群社会被编户齐民社会取代,村落名字也随之变更,反映出分封制废除后,村落命名方式也根本变更,本质上体现了中心集权的强化,B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关系至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A项解除;材料与风俗观念的演化无关,C项解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力加强,社会治理僵化的说法明显错误,D项解除。4.(2024河北石家庄月考)以下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表以上图表信息反映了秦汉时期 ()A.文官制度走向完善B.地方治理体系基本框架形成C.制度变革消退了割据隐患D.地方行政机构分权趋势明显答案B秦汉时期郡县乡里组织体系较为严密,郡县以下的乡里制度,结构完整,职能较为明晰,与郡县一级机构相匹配,说明秦汉时期地方治理体系基本框架形成,B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地方行政体系,与文官制度无关,解除A;C中的“消退”表述肯定,解除;从郡县一级行政机构衍生出乡里制度,不同层级之间存在明显的隶属关系,因此不属于分权,解除D。5.(2024福建福州5月高三模拟)《史记》载陈胜、吴广等人因雨无法按时抵达渔阳服役,按律当斩,因此在大泽乡起义。而出土的秦简记载:朝廷征发徭役,不去的罚两副盔甲;耽搁迟到的,超十天罚一甲、六至十天罚一副盾牌、三至五天的要遭到斥责。由此可知 ()A.《史记》虚构了起义缘由B.秦朝厉行“法治”维护统治C.秦朝的徭役负担特别沉重D.一手资料价值均高于二手资料答案B材料“《史记》载陈胜、吴广等人因雨无法按时抵达渔阳服役,按律当斩”“朝廷征发徭役,不去的罚两副盔甲;耽搁迟到的,超十天罚一甲、六至十天罚一副盾牌、三至五天的要遭到斥责”体现的是秦朝厉行法治来维护自身统治,B正确。陈胜、吴广起义确有其事,A错在虚构;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的严刑峻法,并非徭役负担沉重,C解除;D说法过于肯定,解除。6.(2024河南鹤壁月考)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很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识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映出 ()A.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秦朝统一的时机尚不成熟C.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D.统一理念尚未深化人心答案D反秦过程中六国旧贵族再次打出故国名称,说明当时统一理念尚未深化人心,D正确。材料描述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解除A;秦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解除B;郡县制加强了中心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解除C。7.(2024四川资阳诊断性考试)秦以郡县、秦吏、秦法治东方,移风易俗,结果激起较强抗拒。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再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高祖一面必需“承秦”,一面又必需敬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表明 ()A.汉承秦制稳定了国家秩序B.全国推行郡县制致秦朝速亡C.郡国并行在汉初具有合理性D.民族大交融到汉初尚未出现答案C由材料“高祖一面必需‘承秦’,一面又必需敬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并结合所学可知,“承秦”指实行郡县制,“敬重东方社会之习俗”指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具有合理性,故C正确。A项汉承秦制只反映了材料的一方面内容,不全面,解除;秦朝因为暴政而亡,不是推行郡县制导致灭亡,B错误;D中的“尚未出现”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解除。8.(2024山东平度3月模拟)汉朝渐渐形成宫省制度,中心政府官员分成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汉武帝时期起先,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更 ()A.标记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B.揭示出解决君相冲突的必定走向C.强调集体议政以防止大臣专权D.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答案B依据材料“汉武帝时期起先,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可知,中朝官、省内官较多地参与机要事务,有利于逐步剥夺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官的决策权,从而加强皇权,B项正确。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标记是三省六部制的建立,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材料主旨是减弱相权,与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无关,D项错误。9.(2024山东德州期末)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 ()A.说明中心集权趋于弱化B.体现出王国问题更加严峻C.有利于汉代疆域的稳固D.反映出贵族政治复活答案C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县,置督尉、县令,并协作以当地的习俗,利用当地上层管理西南地区,这些措施有利于稳固汉代疆域,C项正确。中心政府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A项错误;边疆设置郡县不能说明王国问题严峻,B项错误;西汉政府在西南边陲设郡县,县令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之嫡亲充任”是处理边疆问题的特殊做法,是“从其俗”的表现,不能说明血缘世袭的“贵族政治”在国家管理中复活,D项错误。10.(2024吉林一模)孔子对“礼”特别敬重,颜渊死时孔子很苦痛,但仍旧反对颜渊厚葬;孔子对阳货反感,但是为了礼尚往来,仍旧要去探望。孟子也守“礼”,但鲁平公没来探望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孟子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凭己意。造成孔孟这种行为差异的主要缘由是()A.孔孟二人特性存在差异B.“彼一时,此一时也”C.孟子始终坚守“性本善”D.儒家的尊卑演化为同等答案B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他们对“礼”的理解与遵守也存在差异,因此B项正确。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特性差异不影响人们对“礼”的遵守,解除A项;C项只有对孟子的说明,不包括孔子,解除;儒家始终强调尊卑,解除D项。11.(2024河南省试验中学期中)东汉中后期,皇帝早卒者较多,嗣君年幼,外戚得以擅权;至嗣君成年,则依靠亲信宦官剪除外戚势力,宦官专权局面随之而起。由此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A.君主专制体制得到加强B.外朝官僚机构作用弱化C.君主懦弱权臣有机可乘D.豪强大族左右政治局势答案A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其专权的基础都是皇权专制,因此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事实上是君主专制体制加强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外朝官僚机构作用的弱化,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和宦官,没有涉及权臣和豪强大族,解除C、D两项。12.(2024山西晋中四模)下表为东汉中期有关“纸”的记载。对此说明合理的是 ()内容出处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高兴何量,次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一二十言耳《艺文类聚》载马融《与窦伯向书》今遣奉书,钱千为贽,并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艺文类聚》载崔瑗《与葛元甫》A.文化传播方式左右价值观念形成B.市场需求影响印刷内容选择C.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D.纸已成为了民间的书写材料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四大独创中纸的独创。材料中“纸八行”“但以纸耳”可以看出,纸已成为民间的书写材料,D项正确。A项表述肯定,文化传播方式不能确定价值观念的形成,依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因此价值观念形成的根源是社会存在,解除;材料未反映出市场需求和印刷内容之间的关联,解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解除。二、非选择题13.(2024山东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商君书·去强篇》材料二董仲舒搜集整理了232个案例,将当时的法律抛在一边,干脆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汉宣帝下诏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等观点相一样。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说明法律、断案量刑,这被称为“春秋决狱”。——摘编自毛亚磊《论汉代法律儒家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商鞅的法治主见,并指出其反映的社会背景。(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汉代“春秋决狱”体现的法治特点,并简析其影响。(4分)答案(1)主见:严刑峻法,慎用赏赐。背景: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变法;思想活跃,百家争鸣。(2)特点: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影响:利于克服严刑峻法的弊端;利于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统一。但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减弱了法律的权威性。解析(1)主见,依据材料“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王者刑九赏一”可知,商鞅主见严刑峻法,慎用赏赐。背景,从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即可。(2)特点,依据材料“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说明法律”可知,春秋决狱具有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特点。影响,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春秋决狱用儒家经义说明法律,关照人情,利于克服严刑峻法的弊端;依据材料“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说明法律、断案量刑”可知,这体现了法律儒家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特殊地形施工场地铲车租赁及适应方案合同3篇
- 2024年度旅行社与旅游咨询公司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采购合同(设备、材料)3篇
- 2024年度预应力管桩建设施工协议条款版B版
- 2024年度塑胶运动场地施工质量监督合同2篇
- 2024年度戏曲演出市场推广合同2篇
- 吉林体育学院《电商网站平台运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学校名学生社团活动资助合同5篇
- 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园艺植物基因组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气体动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南山地生态综合治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 (完整版)虎符铜砭刮痧基础知识课件
- 《高尿酸血症》PPT课件(PPT 48页)
- 《滴虫性阴道炎》课件PPT
- 人教版新起点英语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报告
-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题库(含答案)
- CT19弹簧操作机构
- 搅拌楼操控机使用说明书
-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