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综合测评(十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说明道:“它是一种有意选择的孤立。”这表明英国()A.力图保持欧洲大陆大国之间的势力均衡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D.实力起先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2.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干涉还辽的报仇战。这些行为本质上()A.反映了德日冲突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力图爱护东亚和平3.1925年,英国乘法国出兵鲁尔失败之机,接过“平安保障”的旗帜,推动德国出面倡议召开洛迦诺会议,签订莱茵保障公约。这表明当时英国()A.综合实力急剧增长B.实行传统均势外交政策C.加大对德国的约束D.致力于维护“日不落帝国”4.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主动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其应归还给中国的观点。英、美、法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这一外交努力()A.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B.变更了弱国外交形象C.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D.成功解决了山东问题5.假如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很难如此快速地取得成功;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坚毅领导,俄国革命也不行能取得成功。这说明十月革命的成功()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B.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C.首创了暴力革命D.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6.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又确定中小企业家和国家短暂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C.越过资本主义干脆过渡到社会主义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和安排7.截至1925年4月1日,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约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苏联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A.斗争阻碍政策推行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D.苏联模式完全确立8.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允许个体农夫及手工业者等小规模私有经济存在,但以自力经营、绝不剥削他人劳动为限。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趋向宽容B.国民经济的发展颇具不平衡性C.经济政策适度兼顾了本国实际D.私有经济成为社会的必要补充9.1922年,一个村庄的农夫与当局发生冲突,烧死了20多名警察。甘地痛心疾首,绝食五天,并宣布停止非暴力运动。甘地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A.甘地主义不适应印度的国情B.甘地对非暴力运动的执着C.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动摇性D.英国殖民当局的残暴10.墨索里尼于1935年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斗争。因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亚。这说明()A.西方列强殖民竞争白热化B.已有世界政治格局被打破C.北非地区沦为欧洲殖民地D.非洲民族独立缺乏国际支持11.对于战后德国殖民地问题,依据巴黎和会条约,法国得到多哥和喀麦隆;比利时得到部分德属东非;而英国则得到纳米比亚、部分德属东非等。这意味着一战后()A.世界殖民体系日益巩固B.美国接着主导殖民体系C.非洲独立运动初步发展D.旧有殖民体系得到维护12.1938年英、法、德、意四国召开慕尼黑会议,会议以满意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要求,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这一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英国首相张伯伦被赞扬为“和平的使者”。这主要说明()A.德国意在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B.维护世界和平成为英法首要目标C.英法与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D.英法缺乏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念13.1934~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斗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但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一变更()A.有利于英国在欧洲战场上作战B.表明美国事实上已与苏联结盟C.代表着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D.与德军发起西线进攻亲密相关14.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平安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长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平安”为宗旨的联合国被建立起来。这表明()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B.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C.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D.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15.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领导人联手推翻了马上探讨欧洲政治支配和东欧问题的议程,起先商议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与对日斗争的日程。这一议程的调整表明()A.欧洲不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B.亚洲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C.美国和苏联实力强大D.成立联合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事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欧洲各国,斗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看法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斗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斗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与当时的期盼相违,斗争经过数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起先了超越以往的对斗争的意义和目标的仔细的探讨。斗争已不像当时人们信任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斗争,为国家流血是壮丽的行为;人们的看法变更了,他们认为斗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没有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材料二下面是小李同学归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遗留问题给世界埋下了新的危急种子【示例】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参战人员共死伤约三千万,另外被斗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数超过一千万。(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斗争看法的变更及其缘由。(6分)(2)运用史实说明结论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实力。请参照示例,选择除示例外的一个观点,为其供应相应史实。(8分)17.[2024·浙江金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关于革命转变的思想影响了俄国革命的进程,为在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供应了理论上的依据,同时也成为指导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策略原则。——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索》材料二列宁曾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喘息时机”,同时认为人们应当在这短时间里“仔细地、长长地吸一口气”。关于新经济政策,有以下两种相识可供探讨:①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苏维埃政权遇到“最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下被迫实施的政策。②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摘编自[英]杰弗里·霍斯金《俄罗斯史》(1)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列宁“关于革命转变的思想”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评价这一思想。(6分)(2)阅读材料二,你更侧重哪一种相识?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反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反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超得多”,“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相识了印度的力气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摘编自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材料二甘地的支配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1921年各地罢工396次,参与者60余万人,甚至部分地区出现农夫拒缴租税和武装暴动。但是,到了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及国大党确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短暂走向低潮。——摘编自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21年4月1日)(1)依据材料一,说出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实际缘由。(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行简要评价。(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苏德斗争爆发后,盟国起先就开拓其次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状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攻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支配,但在起先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方为鳄鱼,主见应当首先打击它“松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绽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其次战场的开拓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拓其次战场的详细支配。1944年6月,盟军最终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支配”。——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英国拖延其次战场开拓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其次战场成功开拓的意义。(6分)综合测评(十七)1.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外交政策。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即不参与任何的同盟或集团,将自己置身于欧洲结盟浪潮之外,其主要目的是便于英国在欧洲各国之间协调斡旋,保持欧洲大陆大国的势力均衡,A项正确;“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主要针对欧洲大陆,不是世界,故B项错误;“光荣孤立”与美国无关,故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仍实力强大,并非无力插手欧洲事务,故D项错误。答案:A2.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图。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参战的主要目的是趁机夺取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原来由德国占据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材料中日本的声明和日本首相的演说本质上是为了掩盖日本的参战意图,故B项正确;“德日冲突的激化”只是表象,并非日本参战的实质,故A项错误;“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不属于本质,“力图爱护东亚和平”只是日本掩盖参战意图的借口,并非其真实目的,故C、D两项错误。答案:B3.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均势外交政策。材料“英国乘法国出兵鲁尔失败之机……推动德国出面倡议召开洛迦诺会议,签订莱茵保障公约”反映了英国扶持德国、制约法国的均势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一战后英国的综合实力并不是急剧增长,故A解除;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扶持德国,不是加大对德国的约束,故C解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英国致力于维护“日不落帝国”,故D解除。答案:B4.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材料“中国代表主动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其应归还给中国的观点”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故A项正确;巴黎和会并没有变更中国的弱国外交形象,当时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没有实现,故B项解除;当时与会的英法等国主见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故C项解除;巴黎和会没有成功解决山东问题,故D项解除。答案:A5.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据材料信息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一战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故D项正确。十月革命的成功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供应了政治前提,但不代表社会主义民主已经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农兵联盟对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故B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并非首创暴力革命,故C项错误。答案:D6.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苏俄起先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B项,解除C项;苏俄没有放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解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产品生产和安排的信息,故解除D项。答案:B7.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依旧尖锐,所以租让给外资的企业较少,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B项正确。1925年苏联并未处于斗争中,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此时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且苏联模式此时尚未完全确立,故D项错误。答案:B8.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36年苏联宪法允许个体农夫及手工业者等小规模私有经济存在,这说明苏联政府考虑到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别性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特别性。故C项正确。答案:C9.解析:A项观点不精确,因为印度虽然最终不是通过民族独立斗争获得成功的,但正是甘地领导的一系列斗争,才迫使英国承认印度独立;B、D两项虽符合史实,但没有揭示本质;C项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动摇性正确阐释了印度资产阶级要求独立但在反殖民斗争中看法不坚决的史实,故选C项。答案:C10.解析:本题考查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本质。据材料“因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亚”可知,英、法并没有支持埃塞俄比亚独立,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英、法等国纵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不能体现西方列强殖民竞争白热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意大利的侵略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故B项错误;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故C项错误。答案:D11.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的世界殖民体系。据材料信息可知,一战后德国殖民地由西方列强瓜分,其实质是西方列强全球实力的调整,未变更殖民体系本身,旧有殖民体系得到维护,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意识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一战后美国并未主导殖民体系,B项解除;材料并未体现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C项解除。答案:D12.解析:本题考查慕尼黑阴谋。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为了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满意了“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要求”,并且“这一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这反映出英法两国所推行的绥靖政策,即缺乏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念,故选D项。题干主要反映英法两国所推行的绥靖政策,而不是德国要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解除A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英法两国在慕尼黑会议上“满意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要求”,其真正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而非维护世界和平,解除B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英法两国与法西斯势力的利益不一样,解除C项。答案:D13.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外交政策对欧洲战场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德军发起东线进攻背景下作出的,当时英国仍拥有海上霸权,现金购买、运输自理有利于英国,故A项正确;美国当时没参战,也没与苏联结成同盟,故B项错误;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在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才渐渐被放弃,故C项错误;德军发起西线进攻是在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4.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说明考查二战后的世界秩序。据材料“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平安’为宗旨的联合国被建立起来”可知,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国际发展大势,故C项正确。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没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美苏都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制度与组织,没有体现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因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尤其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加剧,关系急剧恶化,“永久”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C15.解析:本题考查雅尔塔会议。材料“美苏领导人联手推翻了马上探讨欧洲政治支配和东欧问题的议程,起先商议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与对日斗争的日程”表明美苏主导雅尔塔会议,其主要缘由是美苏实力空前强大,C项正确。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故A项错误;战后世界格局核心是美苏对峙,故B项错误;结束二战是当时最迫切的事项,故D项错误。答案:C1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依据“一般市民以狂热的看法欢迎它的到来”“斗争已不像当时人们信任的那样……人们的看法变更了,他们认为斗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没有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来进行归纳,其次小问可联系材料及所学学问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给出的示例,结合所学学问作答,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变更:由认为斗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斗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缘由:斗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结局难料;对斗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2)斗争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独创了人类第一架飞机,一战时,飞机就被应用到了斗争中。一战中化学武器的应用增加了斗争的残酷性,但化学武器的应用客观上也推动了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17.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之中,列宁关于革命思想的转变,主要是指俄国革命必需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它是列宁,创建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供应了理论依据。(2)材料二中的两种相识都有肯定的道理,要结合当时的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发展的特征来进行详细的论述,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答案:(1)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它是列宁创建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供应了理论依据。(2)侧重解读①:三年国内斗争后,由于斗争的破坏和自然灾难的影响,苏俄出现了严峻的经济危机;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很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作干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由经济危机引发严峻的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斗争结束后的新状况。侧重解读②: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复原扩大生产,照实行粮食税、复原商品贸易和国家资本主义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复原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动身,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的原则和阅历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分子生物学4》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济南2025年山东济南市钢城区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初级综合类岗位2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
- 绵阳飞行职业学院《消化系统疾病》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医学院《DesignofStructures》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电影学院《作物育种学总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源广东河源市消防救援支队2025年第一批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8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动物炭黑、动物胶及其衍生物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沈阳工业大学《药用作物栽培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高考语文补充背诵诗词:《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Java应用设计案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招标中心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4年防盗门销售合同范本
- 支付令申请书(2025版)
- 麻醉护士的 工作职责
-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 旅游健康与保健知识
- 亚朵酒店前台述职报告
- 《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版)》解读
- 数据安全重要数据风险评估报告
- 孝悌课件教学课件
- 《期末总结》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