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重庆市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5分)
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发展,无论图书馆被赋予怎样的创新服务形态,“图书馆”始终存在。那么,我们
未来的阅读,在时间、空间、信息传递方式与体验等各方面都将更加自由,人们在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的
过程中,哪些方面是信息技术难以取代的呢?
今天的图书馆是现代社会的知识资源储集中心,而不是简单的公共阅读场所,更不是书籍收藏存放仓
库。传统图书馆时代就已经发展出成熟的文献管理、图书情报等体系化的科学方法,对知识资源进行有规
划、有目的、有秩序的收集、保存、梳理、分类、分析、研究和传播共享。这是人们以专业化的方式,对
知识资源持续的有效积累和科学应用。尽管在传统阅读时代,但它更根本的价值,却并非来自作为信息体
方面的便利
信息不等同于知识。柏拉图对知识有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即一条陈述能称得上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
件: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由此可见,知识是对信息更加宏观、科学、主动的把控和运用。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出现、发展并应用以来,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在诸多方面推动了图书馆的网
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这些创新发展确实极大提升和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并
不在于时效性的信息服务,而在于相对科学完备、系统规范的知识服务。从这一点来说,越是难以形成有
效的知识,反而很容易让人丧失对世界的宏观性、整体性认知能力和把控意识。因此,其功能绝不应仅仅
定位于一般性的信息集纳和传播,否则就可能偏离其核心价值,图书馆当然要积极吸收应用互联网和数字
技术提升服务体验,但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却可能恰恰是相反相成的两个努力方向。
图书馆可以视为人类社会历史积累的知识资源所凝聚的一种结构性具象化呈现。保存、管理和使用知
识文献典籍,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也是最核心的职能。按照现代工业生产理念,推动庞大的知识资源
更具结构性和规律性,趋向体系化和有序化,完全可以极大提升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模式,但却不可能代
替管理行为本身,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下的“信息爆炸”,为知识资源积累带来的更多是嫡增,为知识资源
积累带来的则是燧减。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空间特征是扁平化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共时性维度下的信息
交互体验。当今社会,信息内容之间的跨界、交叉、重叠特征明显增强,无序、繁冗、低效甚至干扰信息
明显增多,更多的感受是茫然无措和辨别无力,即便努力提升个体的信息素养,但却不可能改变整个信息
环境,因而仍不免常常被淹没在大量“信息泡沫”或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而图书馆对知识资源的结
构性梳理,读者在这里获取的,就不再仅仅是网络空间拓展下的“漫游”和“冲浪”体验,大数据、虚拟
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必然可以显著提升普通人的知识获取效能,逐步发展到未来量身定制知识
图谱、信息树等知识结构化生成服务。但是,信息服务越是向结构化、知识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信息化时代一一为什么更需要图书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信息化技术如何选代升级,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图书馆都将必然存在。
B.传统图书馆以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统摄,体现了其存在的主要价值。
C.数字技术在促使图书馆做出改变的同时,也增加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难度。
D.图书馆通过储集管理的方式达到知识生产和输出,这是数字技术不能实现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图书馆虽然是高效的信息统合与交互平台,但对知识资源的储集管理才是关键。
B.信息化时代呈现的巨量而碎片化、即时而芜杂的信息需要辨别区分,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
C.为了能更好地提供服务内容,强化服务能力,现代图书馆需要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助力。
D.信息服务向结构化、知识化方向发展,人们也不可能从网上获得凝聚思维动能的“深耕”服务。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图书馆存在价值的一项是
A.从2022年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仍有45.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
图书阅读
B.为了快速在国家图书馆查找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一书,可先借助电子检索提取信息,再根据编码
1207.411锁定区域。
C.“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从文献资源建设到读者服务的每一个业务流程,都可以在数字化的基础
上得到支撑。
D.图书馆的实时阅读区域摆放的关于时政热点类的新闻刊物,可以让读者不用网上冲浪也能阅读到时事
新闻。
(4)翻译家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一文中写他在清华的日子:”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
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
纪诗剧,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结合材料说说这一阅览室给王佐良进入新世界提供了
哪些帮助?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7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谷之夜
师陀
辞别了晚霞,马走入弥漫着雾的狭谷,一股潮气冷冷地扑上脸来
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极目一望,四围枯草荒烟,像发于邃古。峡谷里只有蹄声,
岑寂和懒倦。
在冥冥的夜色下面,沉默着的山岭似乎是在做远古的冥想。而这越走越长的路,它将把我们引到哪里
去呢?行走于这样荒芜的山里
达达地转过蛮角,是一座被山洪冲毁了的石桥。在暗中呀呀地流着的溪水之上,向前望着的时候
“啊,火!”
是红色的火,在山坳那里一明,接着又黯淡了下去。
马吃惊地打着虎坐,耸起了鬃鬣,险哉!于是那火光,是求神的香炷,是强盗的火号
风从岭上吹来,可以听见幽微的铃声。这路就不再是无限遥远的渺茫的长途,可以寻到人迹了。那么
那是怎样的人家呢,那我们现在正循踪而往的,那住在这古老的石桥左近,我早已想觅一个洞穴,或一块
平整的石头,在戴着雪的白帽的那山峰的守护下睡觉了。
向前走着,不久便在一座牧羊者的石屋前面停住。掌灯照我们上去的是牧人,一个四十岁上下的老者,
鞋是古代的样式,很顽固的家伙,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
这小屋,几乎是全用石头建造,地是用灰石槌成,三合土的一般,然而更增深了冷清的气息。在潮湿
的后壁下筑着泥炕。墙角那里,上边齐整地挂着食具。灶下放着木墩,是从一株大树的下部锯下来,可是
上面蒙着灰土,大约已经好久不曾用过。
羊舍主人将小油灯挂到墙上,在炕上坐下,手指伸进一只黑磁的小罐里摸索着
“弄点吃的来,老家伙。”那勤务兵推了他一把。
但是主人依旧吸烟,低了头兀自不动。
“你头上没有长出角来!”停一刻,他磕着烟袋,傲岸的说:“要打尖,哼,你是鸡窠里养成的。”
铿着粗糙的两手,老人的神情非常愤懑。等到向他道歉之后,却一声不响
“你以为我是吓出这样大年纪的吗?要不是碰见我呀……”他向勤务兵摇着一根指头。随即从坛子里
舀出半瓢小米,高高的举到灯下,咕噜着说:“你就是出一斗黄金
数分钟后,灶肚里已伸出火舌,生柴比比泊泊地响,影子在不安的跳荡。那白色的烟,蛇舌似的从小
窗洞吐出
“说是火车不用牛,可是的吗?”主人抬起火光照耀得通红的脸。将眼眨了一下,又自己回答着说:
“那自然,啊提!”
他用草尖探进鼻孔,连串的打着喷嚏。
“你只有一个人吗,老伯伯?”我问。
“不,我还有伙伴。……”
老牧人吸着烟,说了一个故事;这事已经埋葬了七年之久。
说是有过一个青年人,自幼丧失了父母,只有一个叔父。这叔父替别人看管六百角羊,他也只是扎丫
角的孩子,却是一个很可靠的牧童。
有人问他:“丫角,你长大干什么行业?”因为自幼没有名字,所以相沿至二十岁还被这样称呼。
那牧童望着青天,澄澈的闪着乌亮光的小眼睛,一瞬都不瞬。他思索了一下
他是很骄傲的。
丫角望着青青的天,飞鸟和流云,望着繁星,谁也不知道。溪谷间每日响着快乐的笛声和低微的山歌。
丫角已经是出众的牧人了,对于当大兵的事,快乐的笛声,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忧郁的笛声,有时又像叹
息。
后来有人告诉叔父说,丫角在东山结识了一个青年的寡妇。叔父却不相信,因为这出色的牧人
有一天,他告诉叔叔说,要到城里去。
一阵风那么的,出众的青年牧人去了,从此没有下落。有的说,枪毙了。
又有人说,丫角并不曾到城里去,确是被东山那寡妇家谋害了性命。但好记性的人,现在却不得不雇
用两个帮手,而当叔父的已经年迈。
舍主人的故事到这里算讲完了,装上烟袋,呼嗽呼嗽的继续吸着。那勤务兵在炕上甜蜜地打着鼾。
山谷里起着雾。那东方的大星,闪耀得像噫水的珠子,照着令旅人感到神秘的长宵。
(有删节)一九三四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为“谷之夜”,作者只讲述了在牧民家中寄宿一夜的寻常故事,却能表现出其对社会人生的
思考。
B.老牧人在勤务兵向他道歉后,毫不犹豫地掏出珍贵的储蓄,这说明他根本不在意物质而看重别人对他
的态度。
C.本文与《哦,香雪》中“火车”这一重要意象,都具有象征意味
D.文末在炕上甜蜜打鼾的勤务兵与讲完故事吸烟的老牧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长年独居的老牧人的孤独
和凄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外来者视角展现了古朴荒芜、寂静幽僻的山谷环境,为老牧人质朴的形象提供了依据。
B.老牧人的形象通过他悠闲轻松的言行举止呈现出来,这与本文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是相应的。
C.“你只有一个人吗”这句话表达了对老牧人的好奇,自然引出下文关于丫角的故事的叙述。
D.本文采用嵌套式结构,在遇见老牧人的故事中嵌入老牧人给外来者讲丫角的故事,强化了主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出“我”怎样的心理?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学校读书会要求本月阅读名家师陀的散文《谷之夜》并写一则文学短评,给出以下两个关键词:
乡土文学、牧民。请任选一个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醉辄殴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不敢近也。然
其与人遇,虽未尝识,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荐之曰:“生未尝求人,今
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既而曰:“吾知君好道而不得要,阴不升,故肉多而浮①,经自诸
疾可去,经岁不怠,虽度世可也。“予用其说,故不能究其妙。生尝告子:“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
既而不至,问其故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
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生日:“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
人亦知相敬耶?”生日:“不然,吾则见彼,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然后为正
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遽问曰:“君亦尝梦乎?”予曰:“然。”
“亦尝梦先公乎?”予曰:“然。”“方其梦也,亦有存没忧乐之知乎?”予曰:“是不可常也。"生笑曰:“尝
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挟术,亦知道者也。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自脐以上,骨
如龟壳,自心以下,其间不合如指。
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自口笫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
而其言时有合于道,盖于道无见,术虽已至,而道未全尽。
(节选自《丐者赵生传》苏辙)
【注】①挽水以溉百骸:道家养生方法。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
生两目A皆翳B视C物不明D然时能脱E翳F见G瞳子H碧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诘,询问,“诘”字与成语“诘屈鳌牙”的“诘”意思与用法不同。
B.遽,突然,与《促织》中“遽扑之
C.挟,拥有,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挟”意思相同。
D.晦,隐藏,与《醉翁亭记》中“晦明变化者”的“晦”意思与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丐赵生平日里蓬头垢面,从不洗澡,醉酒后还责骂殴打他人,却能指出陌生人的旧病、善恶。
B.元丰三年苏辙被贬高安时,虽然赵生主动上门告知修道之法,但苏辙因懈怠没能长期坚持
C.赵生认为梦境与现实存在差异则性不全,苏辙对赵生的观点大为惊讶,从此认为赵生不只习术
D.本文主要采用对话形式来表现苏辙与赵生对“养气”和“养性”的看法,这种形式使行文既紧凑又灵
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
②生日:“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5)本文中的“气”与《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一则)中的“气”有
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①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
起。不恨古人吾不见,二三子。
【注】①出自《论语》“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序交待了作诗环境和作诗缘由,山清水秀的风景激发了词人的创作兴致。
B.词作开篇即发出深沉的沧桑之感,既因故交零落无几,也因个人壮志未酬。
C.“我见青山”两句与“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都直接表达作者孤寂的心境。
D.下片“二三子”进一步表明词人晚年的孤独处境,又与上片“今余几”相呼应。
(2)“以文人词”是辛弃疾词作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本词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主要采用驳论点的驳论方法,逐一反驳保守派
“,"的责难。
(2)《报任安书》中,作者列举周文王、孔子在困境中完成其作品的句子是:
(3)雨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经典意象,除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之
外,”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一般的隧道会从两端向中间同时掘进,但对长隧道而言,这种方法会使效率变得非常低下。
于是,在多个点位同时施工,这便是“长隧短打”。例如,横向开挖一个施工洞,即横洞。一部分施工人
员和设备由此进入主洞,就在隧道上方地层较薄处开挖与地面连通的坑道。若坑道沿着斜上方延伸,是为
“斜井”,是为“竖井”。有了横洞、斜井和竖井,隧道的施工面增加,可同时多点作业,挖掘效率显著提
高。当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时,一个更加高明的帮手一一平行导坑挺身而出。顾名思义,既可以为主洞探
明前方的地质情况,又能利用横向通道和主洞连接。每条横向通道可以增辟两个作业面,一些平行导坑会
成功“转正”,通过拓宽和砌筑,便是③o通过以上种种方式,众多的长隧道终于有了建设的可能。
(1)下列句子中的“可”与文中加点的“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雨这么大,路这么滑,摔一跤可不得了。
B.这可不是小事,回去我们再商量商量。
C.人工智能可提高临床医疗的精准度。
D.你可知道最近几年小华过得怎么样?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14分)
7.(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三国演义》写的是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②运筹帷幄、甲之心。③《西游记》是古之
儿童唯一能当作童话来读的作品,④其实不是童话,⑤鲁迅把它没列入“志人小说”,⑦儿童时读起来已
经有不理解不喜欢的东西,⑧成年以后还爱读的
只有《红楼梦》写的是一个以少男少女一一特别是少女为主的世界,然而并不是幼稚无知的世界,作
者也是以阅尽沧桑的炯炯双眸,他实际上是从自己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中取材的。回忆的温馨,身世的悲
凉,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大致可以借来描述《红楼梦》的写作。书中的
取材,歌和泣。然而写作的时候,已是经历了几十年的世路周旋,前者已经把后者化为凄丽温柔的一梦。
书中的贾宝玉也不等于真正少年时代的曹雪芹,前者只是后者“童心来复梦中身”。是的,少男少女的读
者们倒不必真能理解它,反而越是成年,越是爱读,越是能够看出其中深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第一段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有两处句子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
(3)如果我们把文段中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看作他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读《红楼梦》有感”,请用
宝玉或黛玉的某一情节在评论区回复诗中的“痴”字。要求:使用复句,必须出现关联词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网络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
孤立中找到,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重庆市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5分)
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发展,无论图书馆被赋予怎样的创新服务形态,“图书馆”始终存在。那么,我们
未来的阅读,在时间、空间、信息传递方式与体验等各方面都将更加自由,人们在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的
过程中,哪些方面是信息技术难以取代的呢?
今天的图书馆是现代社会的知识资源储集中心,而不是简单的公共阅读场所,更不是书籍收藏存放仓
库。传统图书馆时代就已经发展出成熟的文献管理、图书情报等体系化的科学方法,对知识资源进行有规
划、有目的、有秩序的收集、保存、梳理、分类、分析、研究和传播共享。这是人们以专业化的方式,对
知识资源持续的有效积累和科学应用。尽管在传统阅读时代,但它更根本的价值,却并非来自作为信息体
方面的便利
信息不等同于知识。柏拉图对知识有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即一条陈述能称得上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
件: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由此可见,知识是对信息更加宏观、科学、主动的把控和运用。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出现、发展并应用以来,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在诸多方面推动了图书馆的网
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这些创新发展确实极大提升和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并
不在于时效性的信息服务,而在于相对科学完备、系统规范的知识服务。从这一点来说,越是难以形成有
效的知识,反而很容易让人丧失对世界的宏观性、整体性认知能力和把控意识。因此,其功能绝不应仅仅
定位于一般性的信息集纳和传播,否则就可能偏离其核心价值,图书馆当然要积极吸收应用互联网和数字
技术提升服务体验,但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却可能恰恰是相反相成的两个努力方向。
图书馆可以视为人类社会历史积累的知识资源所凝聚的一种结构性具象化呈现。保存、管理和使用知
识文献典籍,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也是最核心的职能。按照现代工业生产理念,推动庞大的知识资源
更具结构性和规律性,趋向体系化和有序化,完全可以极大提升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模式,但却不可能代
替管理行为本身,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下的“信息爆炸”,为知识资源积累带来的更多是崎增,为知识资源
积累带来的则是嫡减。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空间特征是扁平化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共时性维度下的信息
交互体验。当今社会,信息内容之间的跨界、交叉、重叠特征明显增强,无序、繁冗、低效甚至干扰信息
明显增多,更多的感受是茫然无措和辨别无力,即便努力提升个体的信息素养,但却不可能改变整个信息
环境,因而仍不免常常被淹没在大量“信息泡沫”或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而图书馆对知识资源的结
构性梳理,读者在这里获取的,就不再仅仅是网络空间拓展下的“漫游”和“冲浪”体验,大数据、虚拟
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必然可以显著提升普通人的知识获取效能,逐步发展到未来量身定制知识
图谱、信息树等知识结构化生成服务。但是,信息服务越是向结构化、知识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信息化时代一一为什么更需要图书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无论信息化技术如何选代升级,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图书馆都将必然存在。
B.传统图书馆以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统摄,体现了其存在的主要价值。
C.数字技术在促使图书馆做出改变的同时,也增加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难度。
D.图书馆通过储集管理的方式达到知识生产和输出,这是数字技术不能实现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传统图书馆虽然是高效的信息统合与交互平台,但对知识资源的储集管理才是关键。
B.信息化时代呈现的巨量而碎片化、即时而芜杂的信息需要辨别区分,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
C.为了能更好地提供服务内容,强化服务能力,现代图书馆需要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助力。
D.信息服务向结构化、知识化方向发展,人们也不可能从网上获得凝聚思维动能的“深耕”服务。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图书馆存在价值的一项是B
A.从2022年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仍有45.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
图书阅读
B.为了快速在国家图书馆查找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一书,可先借助电子检索提取信息,再根据编码
1207.411锁定区域。
C.“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从文献资源建设到读者服务的每一个业务流程,都可以在数字化的基础
上得到支撑。
D.图书馆的实时阅读区域摆放的关于时政热点类的新闻刊物,可以让读者不用网上冲浪也能阅读到时事
新闻。
(4)翻译家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一文中写他在清华的日子:“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
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
纪诗剧,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结合材料说说这一阅览室给王佐良进入新世界提供了
哪些帮助?请简要分析。
【解答】(1)A.”实休图书馆必然存在”绝对化;
B.“体现了其存在的主要价值”错。由“尽管在传统阅读时代,但它更根本的价值,而是对庞大体量的
知识资源形成的一种科学宏观的统摄”可知,不是信息;
C.”也增加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难度”错。由“从这一点来说、碎片化的、芜杂纷乱的信息,反而很容
易让人丧失对世界的宏观性,增加图书馆服务难度的是巨量信息而非数字技术本身。
D.正确。
故选D。
(2)D.“信息服务向结构化、知识化方向发展。由“而图书馆对知识资源的结构性梳理……而是一种
更具历史纵深、更多凝聚人类思维动能的‘深耕'服务”可知、知识化的道路才体现其价值,是能够提
供“深耕”服务的。
故选D。
(3)A.是国民阅读现状问题,与图书馆存在与否无关;
B.正确,能准确查阅图书;
C.谈论的是数字技术对图书馆的辅助作用;
D.时事新闻阅读只是信息提供,不满足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故选B。
(4)由“今天的图书馆是现代社会的知识资源储集中心,而不是简单的公共阅读场所,材料强调对知
识的有序收集和整理,体现了图书馆将有价值的书籍归类整理。
由“传统图书馆时代就已经发展出成熟的文献管理、图书情报等体系化的科学方法,对知识资源进行有
规划、有秩序的收集、梳理、分析,对书籍的分类储籍管理、历史与文学。
由“图书馆可以视为人类社会历史积累的知识资源所凝聚的一种结构性具象化呈现。保存,是图书馆最
古老的职能,材料强调提供了历时性的科学梳理策略、17世纪的书籍顺序。
答案:
(1)D
(2)D
(3)B
(4)①对知识的有序收集和整理:王佐良在“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阅读,体现了图书馆将有价值的
书籍归类整理。
②对书籍的分类储籍管理:王佐良在阅览室看到的书籍都属于外国哲学、历史与文学。
③提供了历时性的科学梳理策略:从柏拉图到英国16、17世纪的书籍顺序。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谷之夜
师陀
辞别了晚霞,马走入弥漫着雾的狭谷,一股潮气冷冷地扑上脸来
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极目一望,四围枯草荒烟,像发于邃古。峡谷里只有蹄声,
岑寂和懒倦。
在冥冥的夜色下面,沉默着的山岭似乎是在做远古的冥想。而这越走越长的路,它将把我们引到哪里
去呢?行走于这样荒芜的山里
达达地转过蛮角,是一座被山洪冲毁了的石桥。在暗中呀呀地流着的溪水之上,向前望着的时候
“啊,火!”
是红色的火,在山坳那里一明,接着又黯淡了下去。
马吃惊地打着虎坐,耸起了鬃鬣,险哉!于是那火光,是求神的香炷,是强盗的火号
风从岭上吹来,可以听见幽微的铃声。这路就不再是无限遥远的渺茫的长途,可以寻到人迹了。那么
那是怎样的人家呢,那我们现在正循踪而往的,那住在这古老的石桥左近,我早已想觅一个洞穴,或一块
平整的石头,在戴着雪的白帽的那山峰的守护下睡觉了。
向前走着,不久便在一座牧羊者的石屋前面停住。掌灯照我们上去的是牧人,一个四十岁上下的老者,
鞋是古代的样式,很顽固的家伙,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
这小屋,几乎是全用石头建造,地是用灰石槌成,三合土的一般,然而更增深了冷清的气息。在潮湿
的后壁下筑着泥炕。墙角那里,上边齐整地挂着食具。灶下放着木墩,是从一株大树的下部锯下来,可是
上面蒙着灰土,大约已经好久不曾用过。
羊舍主人将小油灯挂到墙上,在炕上坐下,手指伸进一只黑磁的小罐里摸索着
“弄点吃的来,老家伙。”那勤务兵推了他一把。
但是主人依旧吸烟,低了头兀自不动。
“你头上没有长出角来!”停一刻,他磕着烟袋,傲岸的说:“要打尖,哼,你是鸡窠里养成的。”
铿着粗糙的两手,老人的神情非常愤懑。等到向他道歉之后,却一声不响
“你以为我是吓出这样大年纪的吗?要不是碰见我呀……”他向勤务兵摇着一根指头。随即从坛子里
舀出半瓢小米,高高的举到灯下,咕噜着说:“你就是出一斗黄金
数分钟后,灶肚里已伸出火舌,生柴比比泊泊地响,影子在不安的跳荡。那白色的烟,蛇舌似的从小
窗洞吐出
“说是火车不用牛,可是的吗?”主人抬起火光照耀得通红的脸。将眼眨了一下,又自己回答着说:
“那自然,啊提!”
他用草尖探进鼻孔,连串的打着喷嚏。
“你只有一个人吗,老伯伯?”我问。
“不,我还有伙伴。……”
老牧人吸着烟,说了一个故事;这事已经埋葬了七年之久。
说是有过一个青年人,自幼丧失了父母,只有一个叔父。这叔父替别人看管六百角羊,他也只是扎丫
角的孩子,却是一个很可靠的牧童。
有人问他:“丫角,你长大干什么行业?”因为自幼没有名字,所以相沿至二十岁还被这样称呼。
那牧童望着青天,澄澈的闪着乌亮光的小眼睛,一瞬都不瞬。他思索了一下
他是很骄傲的。
丫角望着青青的天,飞鸟和流云,望着繁星,谁也不知道。溪谷间每日响着快乐的笛声和低微的山歌。
丫角已经是出众的牧人了,对于当大兵的事,快乐的笛声,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忧郁的笛声,有时又像叹
,司、O
后来有人告诉叔父说,丫角在东山结识了一个青年的寡妇。叔父却不相信,因为这出色的牧人
有一天,他告诉叔叔说,要到城里去。
一阵风那么的,出众的青年牧人去了,从此没有下落。有的说,枪毙了。
又有人说,丫角并不曾到城里去,确是被东山那寡妇家谋害了性命。但好记性的人,现在却不得不雇
用两个帮手,而当叔父的已经年迈。
舍主人的故事到这里算讲完了,装上烟袋,呼嗽呼嗽的继续吸着。那勤务兵在炕上甜蜜地打着鼾。
山谷里起着雾。那东方的大星,闪耀得像嗡水的珠子,照着令旅人感到神秘的长宵。
(有删节)一九三四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文标题为“谷之夜”,作者只讲述了在牧民家中寄宿一夜的寻常故事,却能表现出其对社会人生的
思考。
B.老牧人在勤务兵向他道歉后,毫不犹豫地掏出珍贵的储蓄,这说明他根本不在意物质而看重别人对他
的态度。
C.本文与《哦,香雪》中“火车”这一重要意象,都具有象征意味
D.文末在炕上甜蜜打鼾的勤务兵与讲完故事吸烟的老牧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长年独居的老牧人的孤独
和凄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开篇以外来者视角展现了古朴荒芜、寂静幽僻的山谷环境,为老牧人质朴的形象提供了依据。
B.老牧人的形象通过他悠闲轻松的言行举止呈现出来,这与本文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是相应的。
C.“你只有一个人吗”这句话表达了对老牧人的好奇,自然引出下文关于丫角的故事的叙述。
D.本文采用嵌套式结构,在遇见老牧人的故事中嵌入老牧人给外来者讲丫角的故事,强化了主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出“我”怎样的心理?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学校读书会要求本月阅读名家师陀的散文《谷之夜》并写一则文学短评,给出以下两个关键词:
乡土文学、牧民。请任选一个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解答】(1)B.错在“根木不在意物质”,结合“你就是出一斗黄金;C.《哦;D.没有形成鲜明对比。
故选Ao
(2)B.“悠闲轻松”错,结合全文,相反。
故选B。
(3)结合“是红色的火,在山坳那里一明,愉悦。承接上文看见火光引发的内心的疑问,不久便在一
座牧羊者的石屋前面停住,一个四十岁上下的老者,鞋是古代的样式,走动咯咯的响”可知。③结合“那
么那是怎样的人家呢,那住在这古老的石桥左近?的确,或一块平整的石头,在戴着雪的白帽的那山峰
的守护下睡觉了”可知,给文章增添了浪漫色彩。
(4)示例一:乡土文学。
①题材:结合“辞别了晚霞,马走入弥漫着雾的狭谷,正是春三月”可知,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②环境:结合“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四围枯草荒烟,像发于邃古,岑寂和懒倦”
可知,展现山村的自然美。
③人物:结合“掌灯照我们上去的是牧人,一个四十岁上下的老者,鞋是古代的样式,走动咯咯的响,
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可知、又保守落后的牧民形象。
④主题:结合“丫角望着青青的天,飞鸟和流云,太阳同月亮轮流的照耀着他,谁也不知道”可知,揭
示了现代文明对乡村的冲击。
示例二:牧民。
本文借一次旅行见闻,讲述了山谷中两代牧民的故事。
①结合“你以为我是吓出这样大年纪的吗?要不是碰见我呀……”可知,积极自信,一生封闭于山谷。
②结合“有一天,他告诉叔叔说,丫角则是勇敢无畏,追求自我的价值实现。
③结合以上可知,二者之间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百姓生活状况的忧思。
答案:
(1)A
(2)B
(3)愉悦、期待。②引出下文与羊舍主人相遇的故事,给文章增添了浪漫色彩。
(4)示例一:乡土文学。
①题材:以山谷及牧民生活为写作题材,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②环境:着意描写山谷的古老神秘和寂静苍凉,展现山村的自然美。
③人物:刻画了质朴热情、又保守落后的牧民形象。
④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百姓生活状况的忧思,揭示了现代文明对乡村的冲击。
示例二:牧民。
本文借一次旅行见闻,讲述了山谷中两代牧民的故事。
①老牧人坚守山谷,积极自信,一生封闭于山谷。
②丫角则是勇敢无畏,向往外面的心世界,最终走出山谷。
③二者之间形成对比,表现新旧文明之间的冲突,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醉辄殴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不敢近也。然
其与人遇,虽未尝识,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诗之曰:“生未尝求人,今
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既而曰:“吾知君好道而不得要,阴不升,故肉多而浮①,经自诸
疾可去,经岁不怠,虽度世可也。“予用其说,故不能究其妙。生尝告子:“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
既而不至,问其故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
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生日:“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
人亦知相敬耶?”生日:“不然,吾则见彼,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然后为正
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遽问曰:“君亦尝梦乎?”予曰:“然。”
“亦尝梦先公乎?”予曰:“然。方其梦也,亦有存没忧乐之知乎?”予曰:“是不可常也。"生笑曰:“尝
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轶术,亦知道者也。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自脐以上,骨
如龟壳,自心以下,其间不合如指。
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
而其言时有合于道,盖于道无见,术虽已至,而道未全尽。
(节选自《丐者赵生传》苏辙)
【注】①挽水以溉百骸:道家养生方法。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
生两目A皆翳B视C物不明D然时能脱E翳F见G瞳子H碧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诘,询问,“诘”字与成语“诘屈普牙”的“诘”意思与用法不同。
B.遽,突然,与《促织》中“遽扑之
C.挟,拥有,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挟”意思相同。
D.晦,隐藏,与《醉翁亭记》中“晦明变化者”的“晦”意思与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乞丐赵生平日里蓬头垢面,从不洗澡,醉酒后还责骂殴打他人,却能指出陌生人的旧病、善恶。
B.元丰三年苏辙被贬高安时,虽然赵生主动上门告知修道之法,但苏辙因懈怠没能长期坚持
C.赵生认为梦境与现实存在差异则性不全,苏辙对赵生的观点大为惊讶,从此认为赵生不只习术
D.本文主要采用对话形式来表现苏辙与赵生对“养气”和“养性”的看法,这种形式使行文既紧凑又灵
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
②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5)本文中的“气”与《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一则)中的“气”有
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解答】(1)“生两目皆翳”主谓宾完整,大意是“赵生两眼生障膜”;“然”有转折之意;“然时能脱翳
见瞳子”表意完整,综上应在BDH三处断开,看不清东西,显露出清碧色的瞳仁。
(2)C.有误,《齐桓晋文之事》中“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挟”意思是夹持或携带。
故选:Co
(3)B."但苏辙因懈怠没能长期坚持,所以没有效果”有误,信然”等句可见是有一定效果的。
故选:Bo
(4)①他所:其他地方;度:估计。译文:我将要和您到其他地方游历,受了惊或许会伤神。
②彼:那里;逾分:不守本分。译文: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侣和官吏、官吏欺凌人民的缘故罢了。”
(5)《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则塞于天地之间,配
义与道,馁也”,非正道也,则出入之际,然后为正也”,即:所属不同,孟子的气属于儒家,本文的气
强调阴阳调和、至大至刚,本文的气配合性。
答案:
(1)BDH
(2)C
(3)B
(4)①我将要和您到其他地方游历,估计您不能不害怕,因此我不敢带您去。
②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侣和官吏,这是僧侣不守本分
(5)①所属不同,本文的气属于道家。②性质不同,孟子的气强调浩然。③配合方式不同,孟子的气
配合义与道。
参考译文:
高安有个乞丐赵生,蓬头垢面,喜欢喝酒。虽然有喜欢惹事的人有时找他说话、辱骂对方。因此高安
人都称赵生为疯子。然而他和人相遇,他都能说出这个人过去所患的疾病以及一向的善和恶!”
元丰三年,常常在路上遇到他,不敢向他问话,赵生来见我,现在却来拜访我?”赵生说:“我心中
想要见您罢了,但是不得要领,阴不升,面红而生疮,经过十天这些疾病就能祛除,即使要想成仙也可以,
效果确实像他说的那样,因此不能极尽它的妙处。”我同意了他的要求,我问他是什么缘故,估计您不能
不害怕,因此我不敢带您去?赵生说:“我常常到泰山下面。您如果见到这种情形。”我问:“这是为什么,
这是僧侣不守本分。"我说:“你能到那里?”赵生说:“并不如此,他们不能看见我,不是正道啊,使元
气本性都饱满,不需学习自然而能。”我说:“请让我听从你所说的来做养气之功?”赵生不回答?"我说:
“是的?”我说:“是的,也有生死忧乐的知觉吗。”赵生笑着说:“您曾经问我如何养性,那么您的性还
不齐全,不觉为之一惊,而且也是个懂得养性之道的人,看不清东西,显露出清碧色的瞳仁,心口以下部
分。两种骨骼相连接的地方。
我听说有道术的人不愿意有人知道他,但是也不能完全掩饰住。现在我看赵生这人质朴倔强,不是善
于掩饰自己本相的人。大概一个人还没有明白大道时。法术虽然已经学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①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
起。不恨古人吾不见,二三子。
【注】①出自《论语》“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序交待了作诗环境和作诗缘由,山清水秀的风景激发了词人的创作兴致。
B.词作开篇即发出深沉的沧桑之感,既因故交零落无几,也因个人壮志未酬。
C.“我见青山”两句与“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都直接表达作者孤寂的心境。
D.下片“二三子”进一步表明词人晚年的孤独处境,又与上片“今余几”相呼应。
(2)“以文人词”是辛弃疾词作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本词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解答】(1)C.“都直接表达”错。“我见青山”两句采用间接表达,唯有敬亭山”属于直接表达。
故选C。
(2)由“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本词多用散文议论法,直白晓畅。
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可知,自由生动。
由“甚矣吾衰矣。怅平生,只今余几”可知;那么辛弃疾引用它;由“想渊明,此时风味”可知,搔首
延伫”和“有酒有酒,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故本词运用典故。
答案:
(1)C
(2)①多用散文议论法。如“不恨古人吾不见,二三了",直白晓畅;②散文句式,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使用散文句法;③典故,陶渊明《停云》。
译文:
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真令人惆怅,功名未竟。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
到快乐,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
谛,回头朗吟长啸,狂风会骤起!我遗憾的是像他那样的古人不曾见识我这样的疏狂傲气,还是那几个
朋友。
赏析: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此词
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即取陶渊明
《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只今馀几。《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
“甚矣吾衰也。”如果说;那么辛弃疾引用它。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故交零落。这里“只今馀几”
与结句“知我者,用以强调“零落”二字,一笑人间万事?”数语、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
等典故,又找不到称心朋友。“我见青山多妩媚,是全篇警策,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而且觉得似乎青
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种手法,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
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以下“情与貌。”两句,情;貌,指青山之貌,如崇高。作者在这里将
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此时风味,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辛弃疾把它浓
缩在一个句子里。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江左沉酣求名者?”两句;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
酒高士。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这里所说的“古人”,而是指像陶
渊明一类的人,必命侍姬歌其所作,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每至
此,顾问坐客何如。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将古人陶渊明,都算在内,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
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而他的闲居铅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主要采用驳论点的驳论方法,逐一反驳保守派“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
(2)《报任安书》中,作者列举周文王、孔子在困境中完成其作品的句子是:“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3)雨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经典意象,除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之外天街小雨
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
【解答】故答案为:
(1)侵官、生事、拒谏、谤)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重点字:拘、厄)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重点字:酥)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一般的隧道会从两端向中间同时掘进,但对长隧道而言,这种方法会使效率变得非常低下。
于是,在多个点位同时施工,这便是“长隧短打”。例如,横向开挖一个施工洞,即横洞。一部分施工人
员和设备由此进入主洞,就在隧道上方地层较薄处开挖与地面连通的坑道。若坑道沿着斜上方延伸,是为
“斜井”,是为“竖井”。有了横洞、斜井和竖井,隧道的施工面增加,可同时多点作业,挖掘效率显著提
高。当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时,一个更加高明的帮手一一平行导坑挺身而出。顾名思义,既可以为主洞探
明前方的地质情况,又能利用横向通道和主洞连接。每条横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