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讲义专题03 古诗文(原卷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讲义专题03 古诗文(原卷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讲义专题03 古诗文(原卷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讲义专题03 古诗文(原卷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讲义专题03 古诗文(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七下语文古诗文复习目录考点聚焦:核心考点+中考考点,有的放矢重点速记:知识点和关键点梳理,查漏补缺难点强化:难点内容标注与讲解,能力提升学以致用:真题感知+提升专练,全面突破核心考点聚焦1、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句子翻译;3、文言断句;4、文意理解与概括:人物评价、内容分析、阅读启示、课内外比较阅读;5、理解性背默;6、诗歌鉴赏。中考考点聚焦常考考点真题举例《孙权劝学》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题《陋室铭》2023·重庆·中考真题《陋室铭》2023·辽宁沈阳·中考真题《陋室铭》2023·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陋室铭》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爱莲说》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卖油翁》2022·山东德州·中考真题《活板》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望岳》2023·湖北黄冈·中考真题《登幽州台歌》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游山西村》2023·辽宁沈阳·中考真题《己亥杂诗》2022·江苏南通·中考真题一.词语解释1.【特殊词语法】识记一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语义项,关注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2.【语境推断法】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思。3.【课内迁移法】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课文中该词的词义进行推断。4.【印证勾连法】古文中有很多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根据已知词的词性、词义进行推断。5.【成语推断法】根据成语中该词的词义进行推断。6.【字形推断法】通过字形结构推敲、分析、解释词语的意思。7.【组词法】当文言字词的古义和今义相差不大时,我们可以用组词法。8.【语法推断法】分析句子成分,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从实词充当的成分及词性推断其意义。9.【通假法】对于一些本字解释不了的字词,根据句意,可考虑通假字。二。句子翻译1.紧抓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2.翻译特殊文言句式(1)判断句: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2)倒装句: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①主谓倒装,②宾语前置,③定语后置,④介宾结构后置。(3)省略句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4)固定句式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5)被动句3.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古代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帝号、年号、书名等,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保留,直接使用。(2)替。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替换成字面意思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照字面直译,反而表达不出原意,所以只能照它所表达的意思从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替换。古代的一些术语、习惯说法,如“贽”,可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见面礼”,“岁”换成“年”。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修辞,也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用恰当的词语替换。如“布衣”“万钟”,分别用“平民”“丰厚的俸禄”来翻译。(3)调。即调整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古今语序不同的句子,翻译时必须做适当的调整。主谓倒装句,翻译时,把主语调到谓语前面。宾语前置句,把宾语调到谓语后面。由“于”“以”等介词构成的介词词组,翻译时要调到谓语前面作状语。定语后置的句子也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适当的语序调整。(4)补。“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时,要加括号。(5)删。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如文言虚词,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来表示它,不能生硬地去翻译;或虽有相应的词但译出之后反而使句子别扭,可略去不译。三.文言断句1.根据文意断句先通读全文,初步理解文章大意,然后结合所给句子的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该句的句意,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并抓住关键字词判断句意,从而做出断句判断。2.利用词性断句断句时要注意句中出现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等名词;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彼、此、其、之等。在这些词语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3.借助标志词断句文言文中的对话和引用内容通常以“曰”“云”“道”“言”“谓”等词为标志,在这些词的后面往往要进行断句。4.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情感,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1)句首发语词:“善哉”“夫”“盖”“其”“然”“则”“然则”“岂”“安”“既”“既而”“故”“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等词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都要断开。(2)句尾语气词:“者”“也”“欤”“哉”“乎”“耳”“焉”“耶”“矣”等词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以在其后断开。如,(2014•广东第10题)“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至于”“于是”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5)其他词语:如“以”“于”“为”“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如果“而”字表转折且后面是个比较长或完整的分句时,“而”字前面就应断开。5.借助修辞与骈句断句顶真、排比、对偶、对比、反复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可借此断句。如对偶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6.借助固定词组断句“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是”“然则”等词组后面往往需要断句。7.借助谦敬辞断句“愚”“卑”“鄙”“窃”“孤”“寡人”等谦辞前往往需要断句;“令尊”“令堂”等“令”字一族“奉”“恭”“贵”等敬辞前往往需要断句。四.文意的理解与概括。(一)人物评价1.通过概括主人公参与或做过的事,分析主人公的表现,提炼其形象特征。2.结合对人物正面描写的语句分析,如文中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的描写。3.要重点体会文章开头或结尾处作者用直接评述性或议论性语言对人物做出的评价。注意:①要结合具体情节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②圈点勾画重点,并思考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主人公更为准确;③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作答。(二)内容分析1.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根据问题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等,找到文中与此相关的内容。2.结合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取中心句、主旨句、总结(结论)句作为概括性文字。3.简练、有序地表达。作答时要结合提炼出的要点,分点作答,做到条理清晰。(三)阅读启示1.谈看法类。①通读全文,弄清文中人物的事迹及其言行产生的原因;②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③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谈启示类。①紧扣原文,找到依据。在准确、深刻理解原文的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不能脱离原文;②抓住题目或文中议论抒情句。如果阅读的选文有题目,要认真分析题目,往往题目就包含着重要信息,另外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也会揭示一些道理;③结合实际生活。谈感悟启示一定要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言之有理、有据。五、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十大类型及其答题技巧:1.分析主旨(情感)型题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答题格式:(1)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2)展现了……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注意要点:①如果是咏物诗,不答步骤。②请大家注意归纳不同内容题材的诗歌的思想情感种类。2、分析形象型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人)”的形象。提问变体:①诗歌中的“×××(物)”具有什么特点解答公式:(1)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形象(身份+性格);(2)描绘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3)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社会意义。3.字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4.炼字型提问方式:①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公式::释义+手法(修辞或表现)+表达诗人的情感?模式: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运用了的手法,生动的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炼字常用的表现手法:拟人、渲染、烘托、对比、对偶、以动衬静,化静为动,情景交融等。5.分析句意型提问方式:①这句诗好在哪里?②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答题公式: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模式:某句诗用了的手法(1分),写了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1分),具有的优点(1分)。抒发了诗人的感情(1分)。?思路: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公式:诗句/诗歌有何语言特色+语言特色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模式:某句诗有的语言特色(1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情(1分)。思路: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在诗歌中的证据。③指出有怎样的表达效果。7.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公式:诗句/诗歌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模式:某句诗用了的手法,写了的内容(归纳时摘录诗中词语组合),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思路: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8、观点态度类1.提问方式: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2答题范式(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9.分析诗歌意象型(景物形象)提问方式:①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②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答题模式:诗歌描绘了的意象。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或品格。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③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答题模式:①诗歌描写了意象;②营造的氛围,组成一幅的画面;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和思考。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真题感知一.(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④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删改)【注释】

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豫:同“预”,预先,事先。④画:谋划,筹划。⑤拊:抚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见往事耳

见:

(2)及鲁肃过寻阳

及:(3)肃意尚轻蒙

轻:

(4)遂往诣蒙

诣:2.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像定?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蒙辞以军中多务。(2)肃于是越席就之。4.阅读【甲】【乙】两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语填空。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由对蒙“”。5.【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二.(2023·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6.关于词义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比较辨析词义,“有仙则名”的“名”,与《醉翁亭记》中“名之者谁”的“名”语义相同,都解释为“命名”。B.借助偏旁释义,“馨”偏旁为“香”,意为能散布很远的香气,以“馨”来修饰“德”,指德行美好。C.通过语境推导词义,“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由此可以推出上文的“鸿儒”是指当官的人。D.以今证古,理解词义,“素颜”在今天意为没有经过化妆、不施脂粉的脸,那么“素琴”则可理解为能弹奏出本色乐曲的琴。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仙”“龙”比陋室,为下文描写陋室埋下伏笔。B.本文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的环境、高雅的生活,突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和杰出才能。C.本文语言特色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D.作者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暗示自己与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9.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探究《陋室铭》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链接材料】铭,名也,记名①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称名②也。(铭)多警③自我,述功德。清代李扶九评解《陋室铭》一文曰:“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创编自《古文笔法百篇》《康熙字典》等)注:①记名:记述。②称名:扬名。③警:警诫。三.(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甲文】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文】君子亭记(明)王守仁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10.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1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濯清涟而不妖(洗) 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C.陶后鲜有闻(新鲜) D.无所不宜(合适)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13.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四.(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创造之美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甲】陶歌清龚轼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节选自《龚轼诗集·景德镇陶歌》)【乙】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镓,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丙】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斫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惶桶①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揭起成帙。(节选自《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改)【注释】①楻桶:大木桶,连同下面受火的铁锅在内的木桶。14.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釉青花一火成”指的是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用火一次性烧成,表明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B.“花从釉里透分明”指的是青色的花纹从釉质里透出,纯净中流露着典雅,青花瓷蓝白相间,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C.后两句为议论,称赞青花瓷虽为后天人造,却像是天地自然生成的那么美妙,表现出对青花瓷工艺由衷的赞美。D.诗歌描绘了中国传统工艺品青花瓷的制作过程、色泽特点,由虚到实,是一篇既有形象之美又富哲理之味的佳作。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瞬息可就

(2)有奇字素无备者(3)则登山斫伐

(4)火以八日八夜为率1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17.活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工艺都非常讲究。请根据乙文和丙文画横线的语句,完成相应任务。(1)请写出活板印刷的流程。(2)请写出纸浆成纸的过程。18.《陶歌》中最能体现制瓷工艺创造力的诗句是哪一句?写出理由。19.“青花瓷”“活字印刷”“造纸术”,三种“中国创造”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成为“文明之光”。结合文本,发表你的看法。五.(2021·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诗(节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20.有同学将前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21.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六.(2023·湖北黄冈·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望蓟门①祖咏燕台一去②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④。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⑤,论功还欲请长缨⑥。【注释】①蓟门:唐朝屯兵之地。②燕台一去:一到燕地。③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④危旌:高扬的旗帜。⑤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⑥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22.请赏析【甲】诗三四句中的“钟”和“割”这两个字的妙处。23.两首诗都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七.(2023·四川甘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4.首联描绘出怎样的情景?请简要概括。25.尾联一个“闲”字独有意味,请结合此联简要分析。八.(2023·四川南充·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B.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D.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尤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提升专练一、名句名篇默写1.按要求填空(1),壮士十年归。(《木兰诗》)(2)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5),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6)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7)《陋室铭》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8)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语意相反,集中体现了莲的高贵品质。(9)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寓含哲理,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10)老师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有些骄傲了,就引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诗句告诫他们:,。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两首乐府民歌,完成下面小题。【甲】木兰诗(选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乙】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2.关于【甲】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选段简略地交代了木兰从军前的准备过程和奔赴战场的心情。B.“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四个句子可翻译为:(木兰)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C.“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两句夸张地写出了木兰行军速度快,暗示军情紧急。D.“不闻……但闻……”两句以复沓的手法,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刻画了小女儿的细腻情思。3.北朝民歌音韵和谐,语言明白如话,但艺术概括力极强。请结合【甲】【乙】两诗加点词语加以说明。(二)阅读《登幽州台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B.“前不见古人”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君主。C.本诗前两句的朗读节奏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D.第三、四句中各增加了一个“之”“而”,读起来就比较轻快流畅。5.结合下列介绍的写作背景,说说你对诗歌中“独”的理解。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诗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不为武则天采纳,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选出对两首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岱宗夫如何”中的“夫如何”意思是“到底怎么样呢?”传神地写出作者看到泰山后的惊叹仰慕之情。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好像整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一样。7.结合诗人创作背景,分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分别表达出的作者的内心情感。(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连用两个“笼”字,写出夜色的迷茫,烘托一种朦胧氛围,为下文铺垫。B.诗中描绘了秦淮河迷蒙清冷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诗人暗讽她的幼稚无知,抒发了自己忧世的感概。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讽刺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9.“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表达什么意思,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自以为大有所益C.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D.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11.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2.甲文的作者借“陋室”表达自己的志趣,乙文的作者以莲自况,都写得比较含蓄。请你用心品味,分别写出你领略到的作者的情感或志向。13.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二)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问题。(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就。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活板》(乙)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①,米曰粳。粘者禾曰稌②,米曰糯。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选自《天工开物》,有删节【注释】①秔:音jīng。②稌:音tú。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