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历史高考2024-2025学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甘肃省历史高考2024-2025学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甘肃省历史高考2024-2025学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甘肃省历史高考2024-2025学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甘肃省历史高考2024-2025学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历史高考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13年,俄国报纸曾刊登一则评论:“无论如何,自从立宪会议召开以来,平民院的希望是彻底地破灭了。对于平民来说,立宪会议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从没有召集过,以后也不会召集。”这一评论揭示了俄国A.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B.民主革命的艰巨性C.二月革命的不彻底性D.十月革命的必然性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1913年俄国报纸的一则评论,该评论指出立宪会议召开后,平民院的希望破灭,立宪会议从未召集过平民,未来也不会召集。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材料评论反映的俄国社会状况。选项A,沙皇专制制度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推翻,而材料的时间是1913年,沙皇专制制度尚未被推翻,因此选项A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B,民主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革命。材料中的“平民”并非资产阶级,且材料没有体现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而是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因此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C,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和平的要求,继续参加一战,结果引发了七月流血事件。材料中的“平民院的希望是彻底地破灭了”就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导致人民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彻底失望,这体现了二月革命的不彻底性,因此选项C与材料内容相符。选项D,十月革命是指1917年俄国工人、士兵和农民起义并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是俄国历史上深刻的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材料并未提及十月革命,因此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因此,材料评论揭示了俄国:C.二月革命的不彻底性。2、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乡里的绅士一呼,城里的警察二呼,省长三呼,中央特派员四呼,于是革命的农民便被反动派称为‘暴民’、‘土匪’、‘共匪’、‘劣绅’,派兵去围剿他们。”材料说明A.国民革命面临失败B.农民阶级缺乏组织性C.革命形势陷入低潮D.革命性质发生变化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的相关内容,要求结合材料选出相吻合的选项。选项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农民运动受到来自乡绅、警察、省长和中央特派员的联合镇压,这显示出当时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农民力量虽然强大,但面临着严重的阻碍和威胁,国民革命已经陷入困境,面临失败的边缘。因此,选项A与材料内容相符。选项B,材料并未提及农民阶级的组织性问题,而是强调农民运动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联合镇压,因此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C,虽然农民运动受到镇压,但材料并未直接说明革命形势已经陷入低潮,而是强调农民运动面临的困境,因此选项C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D,材料并未提及革命性质的变化,而是强调农民运动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所面临的困境,因此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因此,材料说明:A.国民革命面临失败。3、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近代大工业的建立,已不再是依靠工匠的双手,而是依靠工程师、科学家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依靠机器化的大生产。——恩格斯材料三: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时间发明成果发明人国别1807年汽船富尔顿美国1814年蒸汽机车史蒂芬孙英国1866年西门子发电机西门子德国1876年贝尔电话贝尔美国1885年汽车卡尔·本茨德国1903年飞机莱特兄弟美国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的。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3)、答案:市场、资金、劳动力。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强国的原因: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扩大了市场;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解析:根据材料一,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需要满足市场、资金和劳动力三项因素。在18世纪的英国,这些因素得到了满足。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使得英国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圈地运动则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殖民扩张和掠夺也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4、2019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论断有利于A.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B.消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C.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D.确保公有制经济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4)、答案:A解析:题目要求分析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论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选项A,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有利于完善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故A符合题意。选项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除,只能缓解,故B错误。选项C,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而不是非公有制经济,故C错误。选项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而不是公有制经济,故D错误。因此,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论断有利于:A.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A.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B.通过考试选拔官员C.实行八股取士制度D.选拔人才以门第和家族背景为依据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其特点包括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A项),通过考试选拔官员(B项),以及明清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制度(C项)。然而,科举制度并不以门第和家族背景为依据选拔人才,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因此D项不符合科举制度的特点,是正确答案。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错误的是:A.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B.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C.活字印刷术由毕昇在北宋时期发明D.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其中,造纸术虽然起源于西汉时期,但当时所造纸张质量粗糙,不适宜于书写,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才使得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因此,A项中“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的表述不够准确,是错误的。B项、C项、D项分别正确描述了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药在中国古代的应用和发展情况。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之争C.巨鹿之战D.淝水之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选项A,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A符合题意。选项B,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是农民起义胜利后的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争,不是农民起义,故B不符合题意。选项C,巨鹿之战是项羽率军对秦军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但它不是农民起义,故C不符合题意。选项D,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这场战争同样不是农民起义,故D不符合题意。8、汉武帝时期,汉代的疆域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大致是()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19年C.公元前60年D.公元97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选项A,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西汉与西域交往的开始,但这并不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时间,故A不符合题意。选项B,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乌孙国抗击匈奴,但这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选项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南)。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C符合题意。选项D,公元97年已经是东汉时期,与汉武帝时期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9、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项科技成就?()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选项A,造纸术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的,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与材料描述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等描述不符,故A错误。选项B,根据材料“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描述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制作和使用过程。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故B正确。选项C,指南针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但它与材料描述的印刷过程无关,故C错误。选项D,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与材料描述的印刷过程无关,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10、在中国古代史上,人们常称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第一名的人为()A.解元B.状元C.榜眼D.探花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选项A,解元是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又称解首,与材料描述的殿试第一名不符,故A错误。选项B,状元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与材料“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第一名的人”的描述相符,故B正确。选项C,榜眼是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与材料描述的殿试第一名不符,故C错误。选项D,探花是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与材料描述的殿试第一名不符,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11、关于元杂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B.元杂剧的主要题材是爱情剧、社会剧和历史剧C.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D.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牡丹亭》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杂剧的相关知识。选项A,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它融会了多种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艺术性,故A项正确。选项B,元杂剧的题材广泛,主要包括爱情剧、社会剧和历史剧等,这些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故B项正确。选项C,元杂剧在剧本创作、表演艺术、音乐唱腔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故C项正确。选项D,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但其代表作是《窦娥冤》,而非《牡丹亭》。《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12、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下列历史事件能体现国共两党“再合作”的是()A.北伐战争B.西安事变C.抗日战争D.重庆谈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历程。选项A,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发动的针对北洋军阀的军事行动,时间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不属于国共两党“再合作”的范畴,故排除。选项B,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发动的“兵谏”,虽然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但本身并不属于国共两党“再合作”的直接体现,故排除。选项C,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体现了国共两党“再合作”的精神,故正确。选项D,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问题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虽然这次谈判对于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但它并不属于国共两党“再合作”的范畴,而是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政治斗争的延续,故排除。13、中国近代史上,与太平天国运动同时期的另一场反侵略斗争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B.第二次鸦片战争C.左宗棠收复新疆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的相关知识。选项A,三元里人民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时间早于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错误。选项B,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结束于1860年,与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至1864年)的时间大致相同,是近代史上与太平天国运动同时期的反侵略斗争,故B项正确。选项C,左宗棠收复新疆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晚于太平天国运动,故C项错误。选项D,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远晚于太平天国运动,故D项错误。14、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能够找到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主要是因为()A.借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B.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C.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领导D.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能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原因。选项A,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虽然借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但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中心城市暴动的道路,与中国革命道路不同,故A项错误。选项B,共产国际的支持对中国革命有积极影响,但不是找到正确革命道路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选项C,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领导是找到正确革命道路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故C项错误。选项D,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主要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有深刻的认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城市力量相对较弱。因此,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通过武装斗争逐步夺取政权的道路,故D项正确。15、在唐朝,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赋。这一制度()A.促进了唐诗的繁荣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C.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D.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对唐诗繁荣的推动作用。选项A,唐朝的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直接促进了文人士子对诗歌的学习和创作,从而推动了唐诗的繁荣,故A项正确。选项B,虽然科举制度确实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但材料中特别提到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这更直接地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非仅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故B项不是最佳选项。选项C,科举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但这一点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故C项错误。选项D,科举制度在唐朝的推行确实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使更多来自寒门的人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这一点同样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故D项错误。16、北宋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这一变化()A.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D.引发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时期城市商业的发展。选项A,北宋时期,坊市界限的打破,意味着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从而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选项B,虽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坊市界限打破的重要因素,但坊市界限的打破更多地是商业活动形式上的变化,并不直接等同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选项C,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并未解体,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故C项错误。选项D,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北宋时期坊市界限的打破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和向外传播。其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大规模生产和传播成为可能,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知识的普及。材料二: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一些士大夫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在这一背景下,科技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气象,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著作,都体现了科技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科技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对后世的影响。答案:(1)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发明多,如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二是科技发明应用于生产,如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的大规模生产和传播;三是科技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们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2)明朝中后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动力;二是社会需要,即士大夫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经世致用,推动了科技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三是前人科技成果的积累,为明朝中后期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原因共同促进了明朝中后期科技的发展,其影响也深远而广泛。一方面,明朝中后期的科技发展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医学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解析:(1)在回答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时,我们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大规模生产和传播成为可能”等,来概括出宋代科技发明多、应用于生产、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特点。在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时,我们需要结合史实,从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等方面来阐述。(2)在回答明朝中后期科技发展的原因时,我们需要从材料二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动力;社会需要即士大夫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经世致用,推动了科技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前人科技成果的积累则为明朝中后期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指出其对后世的影响时,我们需要从积极和深远两个角度来阐述,既要看到它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医学等领域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它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唐中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地区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重心。这一过程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占到了全国粮食产量的绝大部分;手工业方面,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制瓷业等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商业上,南方地区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和市镇,海外贸易也十分兴盛。材料二: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和民间对外交往。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工商业的管控,如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限制和征税。这些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答案:(1)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同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一南移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上,南方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成为全国粮食的主要产区;二是手工业上,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制瓷业等取得了显著进步;三是商业上,南方地区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和市镇,海外贸易也十分兴盛。(2)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限制了经济的自由发展;其次,政府实行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无法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最后,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解析:(1)对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信息。首先,北方战乱频繁,导致北方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其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如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等,这些条件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表现方面,我们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农业上,南方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成为全国粮食的主要产区;手工业上,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制瓷业等取得了显著进步;商业上,南方地区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和市镇,海外贸易也十分兴盛。(2)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首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限制了经济的自由发展。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过多,使得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其次,政府实行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这种政策使得中国无法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也无法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最后,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在这种政策下,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和征税,使得商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从而降低了他们从事商业活动的积极性。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第三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汉武帝以后,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家所尊崇的“三纲五常”成为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严重桎梏。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缓慢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传统的儒学思想受到冲击。思想家们对儒学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成为历代王朝正统思想的原因,并概括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7世纪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社会背景。答案:(1)儒学成为历代王朝正统思想的原因:儒学强调“仁”“礼”,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在历代王朝的传承和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深远影响:儒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上,儒学强调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定;在文化上,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上,儒学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社会生活上,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2)特点: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儒学思想出现新发展;儒学思想逐渐世俗化、平民化;出现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反专制思想。社会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传统儒学思想受到冲击,社会处于转型期;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冲击了传统思想。解析:(1)儒学成为历代王朝正统思想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儒学强调的“仁”和“礼”思想,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道德和伦理基础。其次,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特别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学说的提出,使儒学更加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第三,汉武帝的“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