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苏教版语文高考仿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故乡的竹林①故乡的竹子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约有七八十种,毛竹是其中最有气势的。它们在春天笋子遍地时破土而出,以每天一尺多的速度疯长,不到一个月就能长成参天的大竹。刚长的竹子是嫩绿的,一个月后就成了青翠的。它们顺着山势,从山脚一直长到山顶,郁郁葱葱,层层叠叠,望不到头。到了盛夏,它们是楠竹林中一片葱茏的海。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竹林间传来一声声鸟鸣,那是一只只山雀在欢快地歌唱,竹林成了它们的家,也成了我的乐园。②春天,我喜欢躺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一根根竹笋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新奇的世界。这时,我便迫不及待地和小伙伴们一起走进竹林里,挖竹笋,这是故乡的竹林馈赠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我们把竹笋带回家,让妈妈炒一盘鲜美的竹笋,品尝春天的味道。有时候,我们还会用竹笋制作一些简单的玩具,比如竹笛、竹哨等,虽然粗糙,却充满了童年的欢乐。③夏天,竹林成了避暑的好去处。茂密的竹叶把阳光挡在外面,竹林里比外面要凉爽得多。我们会在竹林里捉迷藏、荡秋千,或者躺在竹荫下看小人书,听大人们讲那些古老的故事。竹林里,偶尔还能听到蝉的鸣叫声,那是它们不知疲倦地歌唱着夏天。④秋天,竹林又是一番景象。竹叶开始由绿变黄,最后变成金黄色,一阵秋风吹过,竹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铺满了整个竹林。这时,竹林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竹香,那是大自然特有的气息。我们会捡拾一些竹叶,夹在书本里,作为秋天的记忆。⑥故乡的竹林,不仅给了我童年的欢乐,更给了我无尽的遐想。每当我回到故乡,我都会迫不及待地走进竹林,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我相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故乡的竹林都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主要内容。(3分)答案:文章第①段主要介绍了故乡竹林的种类、生长速度、颜色和分布范围,以及竹林给作者带来的欢乐感受。2.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探出头来”的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情景;同时,将竹林比作海,将风引起的竹浪比作暗浪,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竹林的茂盛和生机勃勃。3.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笔下故乡竹林四季的特点。(4分)答案:作者笔下的故乡竹林四季各有特点:春天,竹笋遍地,生机勃勃;夏天,竹林茂密,成为避暑胜地;秋天,竹叶金黄,飘落如诗;冬天,竹林银装素裹,虽无生机却显坚韧。4.说说你对第⑤段画线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理解。(4分)答案:这句话既是对竹林里顽强生长的竹笋的描绘,也寓含了深刻的哲理。5.故乡的竹林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记忆和感受?(4分)答案:故乡的竹林给作者带来了挖竹笋的欢乐、制作玩具的乐趣、避暑的惬意、捡拾竹叶做标本的雅致、打雪仗的欢快等美好记忆。同时,竹林还让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激发了作者的遐想,培养了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秋日里的野菊花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然而,在这秋日的田野里,却有一种花儿正在悄然绽放——那就是不起眼但生命力顽强的野菊花。它们不像春天的花朵那样艳丽夺目,也不似夏日的玫瑰那样芳香四溢。但正是这些小小的、黄色的花朵,给秋天带来了一抹生机与活力。野菊花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因其朴素的美丽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还因为它拥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每当秋风吹过,人们就会采摘这些野菊,用来泡茶或是制作成草药,用以清热解毒。野菊花茶的味道虽不浓郁,但它能让人感受到一份来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安详。1.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2.作者提到野菊花有什么用途?3.从文中可以看出野菊花具有哪些象征意义?4.请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参考答案:1.文章主要描述了秋日里野菊花的开放及其对人们的影响。2.作者提到野菊花可以用来泡茶和制作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3.野菊花象征着坚强的生命力以及在困难中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4.本文通过描写野菊花在秋天的盛开,表达了即使面对逆境,也要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材料】《勤学论》节选夫学者,非必其性之敏也,必其志之笃也。古之成大业者,未有不由勤学者。昔者颜回箪食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何哉?由其志之专一,其心之静也。今之学者,多躁动不定,逐于物欲,是以学问难进。故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者当以古人为鉴,处事则慎思,读书则深究,如此则何患学业不成乎?现在根据这段文言文材料,我们来设计5道选择题,并给出正确答案。1.颜回的生活状态如何?A.富贵荣华B.贫困潦倒C.安贫乐道D.好逸恶劳2.古之成大业者为何能够成功?A.天资聪颖B.时运亨通C.勤学苦读D.家世显赫3.作者认为今之学者难以进步的原因是什么?A.缺乏资源B.心浮气躁C.没有良师D.不够聪明4.文中提到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哪位古人之口?A.孔子B.老子C.诸葛亮D.孟子5.作者建议学者应该怎样做?A.享受生活B.深究学问C.追求名利D.放弃读书答案如下:1.C.安贫乐道2.C.勤学苦读3.B.心浮气躁4.C.诸葛亮5.B.深究学问这就是我们根据提供的要求所设计的一道“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请简要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联所描绘的画面及其表达的情感。(4分)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王孙自可留”一句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画面描述:这两句诗通过“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山林景色。明月高悬,透过松枝间的缝隙洒落斑驳的月光,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淌,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画卷。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平和、宁静的情感状态。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2.答案要点:“王孙”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自指或者泛指贵族子弟。结合整首诗的意境,“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认为即使身处繁华之中的人,也可以选择留在这样静谧美好的山水之间,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美好。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着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它传达了诗人愿意远离世俗纷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1.题目: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坚贞品质。(2)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两句,借自然界的规律来宽慰友人,表明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的道理。答案:(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屈原《离骚》中名句的理解与默写。屈原在《离骚》中,通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即使遭受粉身碎骨的酷刑,也绝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的坚贞品质。这里,“体解”指的是身体被肢解,“未变”则强调了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岂余心之可惩”更是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不会受到任何惩罚或改变的决心。(2)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轼《赤壁赋》中哲理句的理解与默写。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两句,借自然界的规律来宽慰友人,表明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的道理。这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是引导语,指出要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强调了即使是天地这样宏大的事物,在时间的长河中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从而劝慰友人不要过于执着于眼前的变化和得失。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雨巷诗人撑着油纸伞,他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的颜色是丁香的颜色,她的芬芳是丁香的芬芳,她在梦一般的叹息里飘过,雨巷湿润了她哀婉的目光。撑着油纸伞,他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改编自戴望舒《雨巷》1.文章中反复提到“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样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描述雨巷的地理位置B.表现雨巷的历史悠久C.强调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D.突出雨巷的自然景色2.“丁香一样的”这一比喻主要用来表达什么?A.姑娘的美丽和纯洁B.姑娘的忧郁与哀愁C.雨巷的清新气息D.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结合全文,分析诗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我将根据这段改编的诗歌来设计正确答案。根据对上述改编诗歌的理解,以下是各题的答案:1.正确答案是C.强调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2.正确答案是B.姑娘的忧郁与哀愁3.对于第三题的回答是:诗人通过丁香般的姑娘形象,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惆怅以及对于理想中的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这道题旨在考察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包括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题目1.(6分)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感受的?2.(9分)请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为开头,写一段话,描述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并尝试运用文中出现的一些修辞手法。(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秋日自然景色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宁静、安详的特点。首先,“秋风轻拂,落叶飘零”和“金黄色的地毯”等描绘营造了一个温暖而又略带凉意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接着,“四周静谧无声”、“偶尔传来的鸟鸣声”以及“林间小溪潺潺流淌”等听觉元素的加入,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最后,阳光透过枝叶洒下的“斑驳陆离”的景象,则象征着生活中美好而短暂的瞬间。这些自然景色的描写共同作用于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喧嚣的宁静之美。2.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岁月静好的力量。夏日傍晚,晚霞映红了半边天际,余晖温柔地抚摸着村庄里每一片绿叶。微风吹过稻田,掀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浪,仿佛大自然正轻轻摇晃着她那巨大的摇篮,哄着世间万物进入梦乡。远处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在空中盘旋上升,直至融入天际。那一刻,时光仿佛凝固,所有忧愁都被这美好景象所化解,只留下心中那份最纯粹的感动。八、写作题(60分)题目:题目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桥”是连接两岸的纽带,它不仅是交通的便利之需,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桥”的含义更加丰富,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可以是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通道……请以“桥”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发表一种观点,或者抒发一番情感。写作要求:1.确立中心思想,明确文体(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2.表达清晰,语言流畅,结构合理;3.不少于800字。示例文章:《心灵之桥》开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建造着物质上的桥梁,以缩短空间的距离。然而,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心灵之间的桥梁?主体段落一记得小时候,我和爷爷之间的代沟就像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沉迷于电子游戏,而爷爷则钟情于传统京剧。那时的我认为,爷爷的生活方式已经过时了,而他也不理解我的兴趣所在。直到有一天,爷爷向我展示了他年轻时收藏的一套京剧脸谱,那精致的图案、丰富的色彩吸引了我的注意。爷爷见状,便开始给我讲述每一张脸谱背后的故事。那一刻,我发现原来京剧也有它独特的魅力。从那天起,我开始尝试了解爷爷的世界,我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这是一座由理解和尊重搭建起来的心灵之桥。主体段落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人们之间的误解也随之增加。这时候,就需要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像桥梁一样连接起不同的文化,促进彼此的理解。例如,国际志愿者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他们的努力,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坐下来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这样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友谊,也为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买卖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中交一公局采购合同样本
- 修改供用电合同样本
- 土石方工程安全责任书
- 代建房屋租赁合同标准文本
- 2025二手车买卖合同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 部编三下数学-第2课时《常用的面积单位》教案
- 企业自如合作合同样本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Triz版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大连理工大学
- 英语四级仔细阅读练习与答案解析
- 《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8.5发布)
- 排水沟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CAD教程CAD基础教程自学入门教程课件
-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课件
- 停水停电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电商部运营助理月度绩效考核表
- DB61∕T 1230-2019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安装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人防门
- 第12课送你一个书签
- 教学课件:《特种加工(第6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