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_第1页
公开课教案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_第2页
公开课教案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_第3页
公开课教案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_第4页
公开课教案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材来源: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内容来源:《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主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2.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第二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才能更好的理解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基于此,本课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丰富而绚丽的文学艺术,独具创造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从而更加自信的肩负起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使命。3.学情分析处在高二年级的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主要是通过语文、历史及生活中的了解和感悟,对中华文化的特征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没有深刻的感受。而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觉思考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个体怎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学习目标】1.通过组间对中华优秀文化知识的竞答,增强对荥阳优秀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归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通过阅读文本和小组探究,指出包容性的内涵和意义,并列举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事例。3.通过观看有关中华文化精神和力量的视频,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并思考和归纳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探索中华文化为主线,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通过“畅游文化之旅”“增强认同理解”“感受磅礴力量”“实现发展繁荣”这四个环节,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归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列举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事例,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从而更自觉和更自信的肩负起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历史使命。【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博大精深的表现即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学习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文化的力量【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评价任务】1.通过组间对中华优秀文化知识的竞答和互动。(评价目标1)2.通过学生回答包容性的内涵、意义及列举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事例。(评价目标2)3.通过学生归纳、视频内容及探究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评价目标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课前展示一则外国人学习汉语及考试的故事,来彰显汉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设计意图:一则有韵味的故事入手,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汉语文的无穷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步:新课学习探究一:探索中华文化,畅游文化之旅学生活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除了中华剩余六个字的后面都有一系列问题,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南征队,一组北战队。两组自由抢答,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了不加分也不减分,但机会翻转。(设计意图:通过抢答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以刺激有趣的方式掌握本节知识。)1、“文”:恭喜你:你对文化的热情和为组争光的勇气得到了上天的眷顾,直接+3分。(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化”:(1)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2)在荥阳长眠的两位唐朝大诗人分别是谁?(3)这两位诗人都有哪些著名的诗篇?(4)请你有感情的朗读《陋室铭》这篇文章。(5)刘禹锡的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好在哪里?(教师点拨:中国古代小说诗词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给后世留下了一大批传世之作。荥阳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长埋于荥阳的两位大诗人刘禹锡和李商隐也有许多名作。陋室铭短短81字,但富有哲理和韵味。)(设计意图:关注文学,了解中华优秀诗词,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词,感受中华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3、“博”:(1)这两幅图是展示的是哪一伟大工程?(2)它为什么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教师点拨:李冰利用地形水势首创的无坝引水工程是世界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都江堰这一宏大工程的了解,知道我国古代科技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增强文化自信。)4、“大”:(1)饮食和建筑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什么差异?(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3)各民族文化在长期交往中是不是渐趋统一?(教师点拨:南北方饮食、不同地区建筑的差异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且在长期交往中既渐趋融合有保持各自特色。)(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5、“精”:(1)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有哪些?(2)这些石窟艺术都是汉民族创造的成果吗?这说明了什么?(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教师点拨:我们荥阳市也有一个有名的石窟叫王宗店石窟,在崔庙镇王宗店村北部的壁崖上,虽形体不大,但雕刻精细,对研究北朝时期荥阳的佛教文化价值很大。)(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6、“深”:说出荥阳市两处及以上比较著名的文化景观或者文化遗产。(之前课上说过的除外)(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喜爱家乡文化,弘扬家乡文化,家乡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渡:实际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包容性。那么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呢?下面让我们进行探究二的学习。探究二:探索中华文化,增强认同理解要求:1.认真阅读课本P70,指出包容性的内涵和意义。2.小组探究,列举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事例。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对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事例展开谈论和总结,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回答:略。(教师点拨:今年春节上映的《流浪地球》实现了叫好又叫座。之所以成功,是把中国的“道”和西方的“术”结合了起来,借鉴了好莱坞的构思、拍摄手法,但是核心内容坚持了本土创作,电影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用集体协作的方式带领几十亿人一起拯救地球。这极大体现了中华文化善于吸收优秀的文化但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设计意图:首先明确包容性的内涵和意义,然后通过实例更深刻理解中华文化自古就能够和其他民族、国家文化和睦相处,也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为我所用,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过渡:中华文化正因为具有包容性,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所以能够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尤其是遭遇危亡的关键时刻,爆发出磅礴的力量,成为一盏指引前行的明灯,照亮中华大地。下面让我们进行探究三的学习。探究三:探索中华文化,感受磅礴力量学生活动:通过观看有关中华文化精神和力量的视频,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问题:1.尽可能多的说出视频中都涉及哪些信息,你通过这些信息体会或者想到什么?2.小组探究,我们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展开谈论和总结,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回答:略。(教师点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创造的。尤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今天的一切成果都是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体现。)(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中华五千年中典型的事件,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从而更加自信的肩负起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使命。)第三步:结束语同学们,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需要我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创造出更强、更精彩的美丽中国。第四步:作业:荥阳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荥阳市优秀的文化,尤其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每个荥阳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请每个同学就这一问题提出见解,然后班级整合出可行的方案,并提交给市文化局。【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通过“畅游文化之旅”“增强认同理解”“感受磅礴力量”“实现发展繁荣”这四个环节,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全方位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而结论的总结和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常规知识学习运用和对重难点问题的解决都交给学生去完成,问题设计难度适中,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特征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没有深刻的感受,所以在课堂中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本节课内容,既提高学生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本节课受时间所限,展示的材料信息不够,分析也不够深刻。要使学生有更深的印象或者更好的教学效果,需更多展示中华文化的历史成果,如瓷器、园林、古代四大发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不同地区戏剧等,也需要更深入的去分析和解读这些优秀文化所包含的信息和意义。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可以更加明确一些,让学生回答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