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024历史高考复习攻略(解析版)_第1页
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024历史高考复习攻略(解析版)_第2页
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024历史高考复习攻略(解析版)_第3页
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024历史高考复习攻略(解析版)_第4页
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024历史高考复习攻略(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前必知命题热点(二):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

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继而形成了

长期以来强烈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

定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增强文化认同是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任务,近几年

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非常多,涉及思想、习俗、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主要包括文学典籍、书

法作品、传统戏剧等。近几年高考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情境进行命题,引导学生增强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启发学生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拥护者、传承者。

2023年湖南卷第5题通过经典典籍的外传考查中华文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2023年河北卷第18题通过书法艺术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2023年海南卷第5题通过琼剧的传播发展考查人口迁徙与文化交流的关系;等等。

A

J

在2024年高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会是重要的命题情境,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1)注意分析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一系列文

化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及深远影响。重点关注文化交流方式的多样性,认识文化传承不同载

体的历史作用,尤其是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影响因素。

(2)从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从民族文化的交融到治国理政思想的

丰富,从清乐、史学、绘画、民歌到人文意识、文化认同的形成

(3)同学们在备考时要重点关注文物、家训、优秀小说、戏剧等,并将其与时空观念、家

国情怀等联系起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影响等命题角度。

(4)注意文学发展体现的时代特征和书画艺术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从古代科技文化综

合性的特点出发,分析古代科技、文学、艺术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注

意从通史角度把握科技文化的相关史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

时期演变历程

春秋战国

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

时期(创

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立和发展)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

西汉时期

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

(改造和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

正统)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魏晋隋唐

佛、道、儒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复兴儒

时期(挑战

学运动

与危机)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

宋明时期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

(转型与

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成熟)

形成陆王心学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

明清时期

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

(批判

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

与继承)

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传统文化优秀内涵

内涵表现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

重视“以人为本”

的“仁政”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

民本思想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然的思想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张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

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有家国情怀的

怀

体现

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

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墨家主张“尚贤”;孟

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

物民族的精神境界

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

主张和而不同

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3.特点:

(1)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不断博采众长,博大精深,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3)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共识,具有凝聚性;

(4)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具有连续性;

4.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团结;推

动社会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对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和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有重要启示。

5.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

文字

没改变,使我们阅读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

建筑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

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

宗教

道教。

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

教育

渠道。

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

活动

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知识拓展】历史上儒学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1)先秦儒学的六大思想内涵

匕一星田相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1=爱户想尸、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强调整体: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

精神和群

体意识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

提倡人伦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价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

系中的地位及应尽的义务

广丸不至盛年套丁盲旨二交八丁字字可说言

注重社会

秩序:复礼,齐之以礼

।Ii造亲暗神彘鼻而施戒天拓。而家把“至善”很

嚣墨道德一: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

竺丐—[理想人格

窑曙储普:一福豪认为核耳前后戛盘而茴惠M丽।诵萋捺茬二':

望符的重二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

⑵汉代新儒学

:汉代的新儡学将।羽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

(亩木口由淑!J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具有“杂家”

国呼型厂;色彩,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不是简单地

;重复先秦儡学的内容

: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

与当政者,会秩序;汉代新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

的关系.;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

;从批判口寸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先秦施学虽然也忌为杂治者正供统治方法的

: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带有相当理想的色

:彩和批评的成分;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

;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

: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

(思想

(3)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

程朱理学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

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的一种理

论。

①特点

(4)明清之际儒学的新突破

①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

人”,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②反君主专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③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

的学风。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

本”。

【真题研析】(2023•重庆高考•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

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

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孔子……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匹夫徒步之

士'为教育对象”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很多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主张以平民百姓

为教育对象,两者的教育主张都使社会下层群体有机会接受教育,反映出这一时期平

民阶层的发展,故选D项;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也主张“贵贱有序”,“人人平

等”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和墨子的教育对象,而“劳动教

育”属于教育方式,且“开始普及”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教育

对象和入学的基本条件,并不能据此得出“墨家重视生产技艺”的结论,此项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C项。

【真题研析】(2023•江苏高考•4)表1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

理学家()

表1

思想家观点

程颐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答案】A

【解析】由“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

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可知,程颐和朱熹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要学史和读史必

须要重视道德教化,否则就会产生疑惑,故选A项;两位学者的思想都是关于主经学

史的,而并未提到关于史料搜集的信息,所以B项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目主旨

是关于读史学史如何学懂弄通的问题,而不是探求历史真相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

中的程颐和朱熹都是理学的代表人物,而心学理念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二

者存在一定的区别,排除D项。

【真题研析】(2023•重庆高考•5)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

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

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以前,英雄豪杰观带有“圣人”性质和“不近人情”,但明

代认同英雄有情,对英雄的认识逐渐理性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心学强调人的

主体性,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它推动了明朝英雄观的变化,故选A项;民本即以民为

本,与英雄观的变化无关,且''成为主流”没有依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B

项;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对待别人;孟子则进一步提出“仁

政”,主张统治者关注民生,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与英雄观的变化无

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明代的英雄观趋于理性化(体现在标准方面),并不能说明

圣人崇拜有所弱化(体现在程度方面),排除D项。

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和教育

项目科技文学艺术

秦汉时期出现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出现反映时代特色的文学形

(奠基时数学:《九章算术》式一汉赋;书法艺术初步发

期)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展

魏晋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

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推动了书法(由自在到自

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觉)、绘画、文学等艺术的

地理:裴秀《禹贡地域图》发展

隋唐时期医学成就比较突出,出现药物学巨著孙思邈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

(发展时《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

期)国家颁行的药典;步,唐诗代表了这一时期文

火药和雕印刷术发明学的最高成就

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己经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

(繁荣时地;层队伍壮大、推动了文学艺

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术的发展,宋词(最高成

元朝郭守敬《授时历》;就)、元曲、杂剧、话本出

元朝王祯《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现

革新上;

明清时期传统科学技术进入总结阶段(代表人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

(总结时李时珍、徐宏祖、宋应星);文化的兴起;小说、戏曲

期)明朝:《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全

书围绕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

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作出全面

的评价和总结。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

学先驱”。

西方科技的传播一一“西学东渐”

【知识拓展】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因素、特点和中国古代科技渐趋衰落的原因

(1)科技发达的原因

①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有较为长久的社会安定期,这为科技发

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政策上:一些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

④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科技不断吸收各民族和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

慧。

⑤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服务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

:缺乏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主要采用应用性强,:

传统的典但对事物:

籍整理与发展规律:

经验总结,的探索不:

缺少实验分布上J

V———————,

;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

: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3)明清社会转型之际古代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注意了解:中国古代

科技渐趋衰落的原因)

①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③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④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进行生产技术

革命的机会。

⑤科技:传统科技重实践、少实验,重经验、轻理论,创新性不强,且没有得到应有的社

会地位和重视。

⑥根本因素:渐趋腐朽、衰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科技衰落的根本原因。

【真题研析】(2023•辽宁高考•3)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

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

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②门阀士族的推动③北人的大量南迁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数量猛增,主要是由于东汉中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

逐渐推广普及,为画家提供了书写材料,故①正确;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的政治特

权、对家族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玄学与绘画合流等几方面的原因都促使了士族画家群

体的异军突起,故②正确;北人的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不能直接推动画

家增多,故③错误;玄学思想浸染了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绘画创作及理

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非儒家思想,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真题研析】(2023•北京高考•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

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

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

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D.注重仁义道德

【答案】D

【解析】“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温舒而广

大”体现的是“道”,“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

即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故选D项;选贤任能指选拔和任用贤

能的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个性自由是社会生活允许人们自主的追求自身

与他人的特异性,且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处理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

益,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三、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1.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一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1)汉字: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

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文字

(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儒学

思想

成为朝鲜、日本等国的官学

(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1)朝鲜、越南等国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社会

(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

制度

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四大(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发明(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传播到欧洲,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传入(1)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周边(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I,中国的史学、地理

传入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欧洲(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

风尚

【知识拓展】认识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1)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传教士的东来;

◎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对封建神权和专制统治的需要;

◎儒家思想适合于他们作为批判封建制度的武器。

⑵表现:

◎在物质方面追求中国时髦,形成了模仿中国工艺风格的产品。

◎在精神方面追求有关中国的知识,大量出版传教士有关中国的著述和中国经典的译本。

◎中国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国,产生了许多研究和推崇中国的学者和著作,出现了许多描

写中国、美化中国、假中国之命讽喻时政的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

2.吸纳外来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

①历程:两汉之际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日趋兴盛;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是主

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佛教逐渐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②影响:哲学观念上,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传统艺术上,诗、书、画等艺术吸

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①内容: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教神学;但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②历程: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清初(17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

世纪)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③作用: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开阔

了中国人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

④局限:耶稣会作为欧洲新教的反对派,他们没有输入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文化成就,

比如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等。

(3)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历程

时间代表人物及主张特点

19世纪中叶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倡导君主立宪制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思想

十月革命后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特点

①:主体角色多样一一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于个人经历,或由西人主导,或系华人策划。

②时代主题鲜明:以改造中国为目的,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围绕着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

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历史课题次第展开,依时兴替。

③方式多种:诸如兴学兴教、翻译西书、出版书籍、编辑报刊、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到海外学

习或者工作等。

④内容丰富: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⑤历程层次分明:西学的输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递进、不断深入的过程。经

历了一个以器物、技艺等物质文化为主转到以政治制度为主,再转到以思想、学术等精神文

化为主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影响:

思想变革与思想解放的大潮此起彼伏,中国人在不断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同时,也在深化对世

界的认识。

【真题研析】(2023•湖南高考•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

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

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应朝鲜、日本使臣请赐,明成祖赐重要经籍予朝

日,明朝初年中国国力强盛,朝日希望通过请赐行为加强与明朝的联系进而得到本国

民众的支持可知朝日两国请赐为手段,旨在以此强化政权权威,故选D项;明朝中

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儒学有新发展,而明初儒学未有新

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提及应朝日请赐,明成祖赐予了书籍而已,也可以赐予其他

物品,而非书籍向外流通渠道畅通与否,排除B项;“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

想”不合史实、逻辑,朝日使者要求请赐并未指明所赐何物,请赐是为了获得中国政

府的外交支持,排除C项。

【真题研析】(2023•海南高考•4)“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

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

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可知欧洲学者在传播中国传

统文化时,同时将一部分欧洲表述习惯融入其中,以便于欧洲人的理解和传播,这说明当时

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是建立在当时欧洲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下,故选D项;欧洲学者只

是将一些特定专有名词替换成欧洲人便于理解的语言情境,并不会影响原著的价值立场,排

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并未体现欧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

“文明交融”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欧洲学者用拉丁语为《论语》作

注,是为了学校的文化教育,排除C项。

1.(2023•辽宁高考•2)《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

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

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考古学家对

《史记》的注释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即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故选D项;

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学的作用,而不是《史记》的史学价值,排除A项;考古学出土的

历史文物属于当时的直接史料,不属于当代学者的阐释,排除B项;“必须”说法过

于绝对,排除C项。

2.(2023•重庆高考•2)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

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

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

刑。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这一判决表明()

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

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

【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是:公主遭驸马殴打流产,朝廷两方持不同意见,一方坚持以父系

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一方坚持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

终皇帝选择判处死刑,说明这一时期的法律判决并没有完全遵从儒家伦理道德,法律

儒家化过程曲折,故选B项;北魏时期仍然是男尊女卑,“被打破”表述不符合史

实,排除A项;据材料“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可知,最终的判决结果依然是皇

帝决定,不能说明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排除C项;门下省属于审议机构,主要负责

审核政令,只是对该案判决提出了意见,本身并不具备司法职能,排除D项。

4.(2023•广东高考•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

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

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

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可知明中后期人们对商业的态度逐渐从

排斥转向认可,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冲击,新的市

民价值观逐渐形成,故选D项;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

礼教纲常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

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

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

5.(2023•山东高考•6)图2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

认识到()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疗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

我们的宗旨.……

图2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19年,即新文化运动后期,图片内容是《少年社会》的

创刊宣言,即创刊的目的,据图片内容可知,该刊物要塑造“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

年”和“进步的社会”,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故选

B项;据题干“协助的少年”可知,互助协作是培养“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的手

段,而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少年的社会”及

“社会的少年“,但是并没有述及新少年在新社会中国所宣传的具体内容,排除C

项;据题干中“社会的少年”和“少年的社会”等内容可知,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

塑造新少年和新社会的途径,而不是“前提”,排除D项。

6.(2023.6•浙江高考•18)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

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

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受到欧洲社会的推崇,

但没有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这根本上是因为当时欧洲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中国古代的法律和科举制是为封建地主阶级

服务的,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故选B项;“社会上层……称道不已”说明赞赏者是

社会上层和知识界,有一定实权和影响力,排除A项;欧洲人确实对中国的认知模糊

不清,未看到这些制度的局限性,但这只是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的外部原因

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文化差异并不能阻挠制度的借鉴和学习,即它不能解答为

何他们对中国制度赞赏却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排除D项。

7.(2022•河北高考•7)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

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

“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

时()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废除之后,实行了优贡考试,“一位趋新

的外地书商”发现参加优贡考试的浙江士子对新学了解不多,思想落后,“不禁为吾浙

前途悲”,体现了书商认为新学能够挽救浙江前途,反映了新学在社会上的影响,体现

出社会呈现出转型特征,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俗习惯指的是特定社会文化

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

仪,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废除后,参加优贡考试的士子仍被传统思想束缚的情况,不

属于风俗习惯的范畴,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

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反映的是士子对新政的态

度,材料内容为清末新政时期,废除科举考试后,实行了优贡考试的善后措施,参加

优贡考试的士子对新学了解不多,思想落后,没有涉及士子对新政的态度,不能反映

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排除D项。

8.(2022•河北高考•5)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

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该作品()

图1《水程图》笫56帧济宁图2《水程图》第72帧沧州

A.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B.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D.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的《水程图》是“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据所学知

识可知,《水程图》表现出鲜明的实境山水画特点,注重真景实境的描绘,努力呈现情

景交融、心物相合、自然天成的境界,给观者以亲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直观感受,''不

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绘画风貌与价

值,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水程

图》中有绘画、篆刻的内容,但没有融合文学和书法,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

明清时期体现市民阶层审美情趣的世俗化美术作品有木刻版画、年画、剪纸画等,充

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水程图》是山水画,讲求意境和气韵,不符合市民阶层审美情

趣,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

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

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山水画不同,

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水程图》不属于工笔画的范畴,排除D项。

9.(2022•重庆高考•8)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

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

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晚清时期……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

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

潮逼远东”可知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从风土人情、科学技术逐渐深

入到政治方面,说明西学东渐的深化,故选D项;洋务运动对于西方的认识还停留在

科学技术层面,未涉及政治层面,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人抛弃改良的道路,排除

B项;立宪派主张用改良的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与材料“革命风潮逼远东”违

背,排除C项。

一、单选题

1.(2024•河南一模•24)春秋之前,史官负责对文字材料的归档及档案利用,具有封闭

性。春秋晚期以后,封闭的史官制度开始动摇,土阶层迅速崛起,这些饱学之士利用

档案典籍编写教材、著书立说、建立私学,使档案典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材料所述

变化()

A.重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铲除了周王朝统治的根基D.形成了尊崇儒学的社会氛围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土阶层迅速崛起……建立私学,使档案典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及

所学可知,材料变化体现出土阶层崛起,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推动文

化发展的作用增强,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故选B项;材料主要是封闭的史官

制度动摇,土阶层迅速崛起,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不体现当时的社会的主流价值

观,排除A项;宗法制是维持周王室统治的重要基础,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C

项;形成了尊崇儒学的社会氛围是汉朝,排除D项。

2.(2024•河北沧衡名校联盟4月模拟•2)西汉末年,一些士大夫家族由经学入仕,进

而累世公卿,儒学宗师有门生“众至千人”者;东汉以后,宗师的门生数百上千更是

寻常之事,多的可达数千、上万。儒学世家的出现和发展()

A.表明儒学向基层渗透B.瓦解了地方诸侯国的势力

C.促进选官制度的变革D.对中央集权产生双重影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一些士大夫家族由经学入仕,进而累世公卿”可知,西汉末年以来

出现了儒学世家既传播儒家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宗师的门生数百上千更是寻常之

事,多的可达数千、上万”可知,儒学发展的同时儒学世家势力壮大,不利于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反映儒学世家的现象,而不是儒学在基层的影响,排除

A项;汉武帝推恩令等措施瓦解了地方诸侯势力,而不是儒学世家的影响,排除B

项;两汉的选官制度是以察举制为主,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

3.(2024•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A)-3)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汜胜之书》,记述了以

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尊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

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农书()

A.得益于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B.表明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

C.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意在推广先进的农业工具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至元代,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成并不断发展,

而农书中所谈到的耕作技术、农业工具等,都是为传统农业服务,故选C项;耕作技

术的提高,农业工具的改进属于精耕细作的内容,上述变化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本

末倒置,排除A项;据材料“西汉沱胜之汇录的《汜胜之书》”“宋代陈雪的《农

书》”“元代王祯的《农书》”可知,上述农书皆明确标注作者,说明这并非是国家统一

组织编撰的书籍,排除B项;上述农书著作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传统的农耕,并不是推

广农具,排除D项。

4.(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4)下图为郑州博物馆所藏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

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

民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