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归纳概括类材料题解答技巧【题型特点】归纳概括类试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分值比重最大的材料题类型,也是考生丢分最为严重的一个题型。这类试题侧重的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训练。考生失分较多的原因是处理材料不够精细,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够敏感,以及对获取的信息缺乏合理的表述。要提升学生得分率,必须对学生的答题过程进行精细化的跟盯和追问,进行大量的、不同难度的同类题型训练,并总结相关技巧。【基本题型】1、概括内容或措施;2、寻找变化或异同【满分技巧】【内容措施类】(建议用时:15分钟)1.(2022·辽宁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其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界开始挑战这叙事。七十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随着八、九十年代州权主义的抬头,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颠覆性质疑。埃里克·方纳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芭芭拉·菲尔兹也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7分)2.(2022·重庆高考·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试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材料二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赤子丰碑》材料三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朱光亚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2分)3.(2023·海南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8分)4.(2022·湖南高考·1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图2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5.(2023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解放日报>社论》(1945年8月13日)材料二1945年8月10日,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材料三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9分)【特点原则类】(建议用时:15分钟)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6分)2.(2023·海南高考·1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6分)3.(2022·天津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10分)4.(2022·海南高考·1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年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1)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8分)5.(2022·全国乙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变化异同类】(建议用时:15分钟)1.(2022·天津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0分)2.(2022·辽宁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9分)3.(2023·福建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北宋时,官府采用方田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以厘定田税,并写入户帖。南宋时,两浙地区开始推行经界法,规定由农户自行丈量土地,依照固定格式绘出“田之形状及其亩步四至”的田形图,并载明土地来源情况,呈报官府检核。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砧基簿,构成了私有土地产权登记册。明清的鱼鳞图册,即源于此。——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11世纪中期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派专员对各级封臣和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核查和登记。在教士、郡长、佃户等作证下,专员向当事人询问土地的归属、大小和庄园各类财产数额,并将调查结果登记造册。该登记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12世纪起,英格兰封建庄园效仿威廉时期的做法,定期清查庄园土地和财产,并登记造册。这一做法为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据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等(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的不同之处。(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以清查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各自历史进程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理念。(4分)4.(2022·海南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唐代长安城平面图君士坦丁堡平面图(5—6世纪)(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5.(2021·湖北高考·19)【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14分)材料一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材料二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
2024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归纳概括类材料题解答技巧·教师版【题型特点】归纳概括类试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分值比重最大的材料题类型,也是考生丢分最为严重的一个题型。这类试题侧重的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训练。考生失分较多的原因是处理材料不够精细,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够敏感,以及对获取的信息缺乏合理的表述。要提升学生得分率,必须对学生的答题过程进行精细化的跟盯和追问,进行大量的、不同难度的同类题型训练,并总结相关技巧。【基本题型】1、概括内容或措施;2、寻找变化或异同【满分技巧】【内容措施类】(建议用时:15分钟)1.(2022·辽宁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其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界开始挑战这叙事。七十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随着八、九十年代州权主义的抬头,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颠覆性质疑。埃里克·方纳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芭芭拉·菲尔兹也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7分)【答案】(1)依据:①领导北方取得内战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②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纲领性口号;③美国内战期间,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叛乱诸州的奴隶制,解放的黑奴可以参加联邦军队;④内战结束后又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2)原因:①直到20世纪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仍然非常严重;②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③新的档案文献史料研究;④美国州权主义抬头。【解析】本题以林肯贡献与评价为切入点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局限、南北战争及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等必备知识;通过设置新颖的学术情境,考查学生知识记忆与构建能力、史料鉴别运用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融合渗透了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第一个设问,首先必须对“解放者”内涵加以界定,即不应局限于解放黑奴,还要考虑到战胜南方维护国家统一对整个美国的“解放”,因些需要调动运动美国内战相关知识来证实林肯对解放黑奴和巩固国家统一的贡献等基础知识。第二个设问,主要是结合材料中有关文献材料的研究、州权主义及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等知识予以解决。2.(2022·重庆高考·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试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材料二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赤子丰碑》材料三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朱光亚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2分)【答案】(1)核心内涵: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或华夷一家。或者多民族谱系,认同炎黄始祖。表现: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思想习俗—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伦理道德。(2)主要内容:华侨与中华民族同源(命运与共)或有爱国精神;要有责任精神、担当精神;用行动支持政府抗战;提振抗战胜利的信心、勇气等。(3)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需要(或百废待兴、或发展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的组织召唤;科学家的情感认同。(4)认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1)核心内涵:根据材料第一段“《史记》运用……在该体系中,传说中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可归纳出其内涵为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或华夷一家。表现:根据材料“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可归纳出社会一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根据材料“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可归纳出思想习俗—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伦理道德;根据材料”云南乡试名额地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可归纳出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尊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可归纳出华侨与中华民族同源(命运与共)或有爱国精神;根据材料“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经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益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可归纳出要有责任精神、担当精神;根据材料“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可归纳出要有责任精神、担当精神;根据材料“……使民族得籍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可归纳出提振抗战胜利的信心、勇气等。(3)据材料三“1949年”,并结合这一时间背景并结合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可知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需要;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可知党和国家、政府组织召唤;据材料三“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劳动的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可得科学家对祖国的情感认同。(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2023·海南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8分)【答案】(14分)(1)先秦及秦汉典籍;文字学、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考古资料;等等。(2)宗法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统一多民族国家;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甲骨文、金文等;百家争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长城的修建等。【解析】(1)据材料“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可知研究对象包括了先秦诸子百家和经典文献,以及秦汉时期的典籍;据材料“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音韵学、训诂学”可知传统的文字学、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也是“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据材料“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可知考古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很强的史料支撑,也是“中国古典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国家后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据材料“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可知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周时期开创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据材料“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成为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形态;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奠定了汉字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汉武帝通过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后世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从民族关系来看,在长期民族交融和大一统的环境下,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出现了华夏认同,奠定了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从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来看,据材料“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可知先秦至秦汉时期,国家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和交通网络,还建立了长城,用于抵御少数民族袭扰,维护中原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4.(2022·湖南高考·1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图2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答案】(15分)(1)趋势:隋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引进、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由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和图例可以看出,从供需关系看,从隋至明,粮食的供应是呈现大于需求的趋势,清朝则是呈现出供应小于需求的趋势。而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秦汉至宋元,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明清则呈现下降趋势。第二小问影响因素,则可以从古代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包括人口多少,社会环境稳定与否、气候变化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耕作技术是否改进、物种引进是否存在、水利灌溉是否充分、耕地面积大小等都是影响因素。5.(2023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解放日报>社论》(1945年8月13日)材料二1945年8月10日,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材料三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9分)【答案】(1)主张:中国共产党:全面反攻,夺取城市和交通线;力争受降权,接受日伪军投降,歼灭拒降之敌。国民党:垄断受降权,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力量排除在对日受降之外;由国民党军队抢占要地,收编伪军,应战拒降日军;(2)措施: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中国共产党受降;指令日军向国民党军队投降;协助运送国民党军队到华北、东北等地;美国军队直接进驻青岛、天津等地。(3)评价:中共:巩固抗战胜利成果,壮大人民革命力量,有利于维护国内的和平、民主、团结。国民党:企图独占抗战胜利成果,坚持一党专制独裁,为内战埋下伏笔。美国:扶蒋反共,维护美国在华利益,主导战后国际格局。【解析】(1)共产党:由材料信息“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可以得出全面反攻,夺取城市和交通线;根据材料“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可以得出力争受降权,接受日伪军投降,歼灭拒降之敌。国民党:由材料“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可以得出垄断受降权,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力量排除在对日受降之外;由材料“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可以得出由国民党军队抢占要地,收编伪军,应战拒降日军。(2)由材料信息“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可以得出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由材料“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可以得出要求中国战区日军向蒋介石投降;根据材料“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可以得出大力助蒋反共;由材料“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可以得出美国军队直接进驻青岛、天津等地。【特点原则类】(建议用时:15分钟)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6分)【答案】(25分)(2)对东南亚的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奉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等五项基本原则。【解析】(2)据材料二“中国政府……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对东南亚的经济支持;据材料二“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得出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据材料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得出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据材料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得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3)据材料一“长期肆意干涉……武力入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得出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据材料二“对话关系……引领……共同发展繁荣”得出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2.(2023·海南高考·1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6分)【答案】(1)特征:海上霸主不断发生转移;英国较长时间占据海上霸主地位;由一国独霸到多国并立;出现“海上多极”趋势。【解析】(1)据材料“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可知近代以来海上格局的霸权总是在随着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不断调整,西葡、荷兰、英国和美国相继成为海上霸主;据材料“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可知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长期占据海上霸主的地位;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日本的实力逐渐上升,同时欧洲国家始终把持着传统的优势地位,英国传统的海上霸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当时的海上格局呈现出由一国独霸到多国并立的趋势;据材料“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可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世界海上格局也呈现出“多极”的趋势。3.(2022·天津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10分)【答案】(20分)(1)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可得,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由材料一“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可得,要求规范执法;由材料一“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可得,礼、法、孝结合;由材料一中的“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等信息可得,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律的特点、目的、依据、地位和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具体来说,从特点角度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从目的角度看,维护封建统治;从依据来看,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从地位来看,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从影响来看,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4.(2022·海南高考·1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年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1)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8分)【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注重法治化、制度化;先试点后推广,稳步实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普及率高、涵盖面广,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注重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保障。【解析】(1)据材料“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可知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据材料“《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可知具有制度化和法治化的特点;据材料“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可知经历了局部试点,然后向全国推广的过程;据材料“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可知充分保障集体合同职工的社会保障权利,体现了公有制前提下的社会主义原则;据材料“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可知覆盖面广,广泛涉及公有制、混合所有制和私有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据材料“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可知重点关注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5.(2022·全国乙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答案】(25分)(1)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中国: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解析】(1)第一小问日本特点,据材料一“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知,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从材料一“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可知,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材料一“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可知,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第二小问中国特点,据材料二“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结合中国建设的史实可知,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材料二“由苏联援建......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可知,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由材料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可知,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变化异同类】(建议用时:15分钟)1.(2022·天津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0分)【答案】(2)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解析】(2)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得,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由材料二“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得,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二“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等信息可得,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由材料二“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得,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由材料二“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得,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结合所学可知,法律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可得是有力的统治工具。2.(2022·辽宁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9分)【答案】(1)相同:①政府积极扶持;②学习他国制糖技术;③重视甘蔗等制糖原料的供应(或原料基地建设);④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2)结局:①中国制糖业发展成效很小;②近代以后日本制糖业发展迅速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启示:①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②技术创新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关键;③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④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解析】本题以中日两国制糖业发展为切入点重点考查中日两国近代化问题,涉及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侵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政局变迁等必备知识背景;重点考查学生信息提取解读能力、知识记忆与构建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着力于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素养的涵育。第一个设问属于比较相同点的题目,主要从两则材料中提取相同或相近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一中“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与材料二中“派使节、政府设立”信息所涉及内容相近;材料一中“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与材料二中“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属于同一领域;材料一中“种蔗之地”和材料二中“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内容相近。第二个设问中的结局从材料中比较容易得出结论,而启示则要在材料中中国“同洋糖抗争”“时局动荡”、日本“侵占中国”等信息基础上,联系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救亡图存斗争的曲折历程和日本明治维新后实现民族独立并走上扩张道路等必备知识背景,从国家独立、技术创新、政治局势和海外市场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3.(2023·福建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北宋时,官府采用方田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以厘定田税,并写入户帖。南宋时,两浙地区开始推行经界法,规定由农户自行丈量土地,依照固定格式绘出“田之形状及其亩步四至”的田形图,并载明土地来源情况,呈报官府检核。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砧基簿,构成了私有土地产权登记册。明清的鱼鳞图册,即源于此。——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11世纪中期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派专员对各级封臣和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核查和登记。在教士、郡长、佃户等作证下,专员向当事人询问土地的归属、大小和庄园各类财产数额,并将调查结果登记造册。该登记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12世纪起,英格兰封建庄园效仿威廉时期的做法,定期清查庄园土地和财产,并登记造册。这一做法为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据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等(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的不同之处。(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以清查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各自历史进程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理念。(4分)【答案】(24分)(1)清查目的;清查的主导机构;参与清查的人员构成;清查对象;清查方式;清查内容。(12分)(2)古代中国:巩固王朝统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中世纪英格兰:为英格兰王权加强奠定基础;为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这一发展构成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前提。(8分)(3)以农为本;因地制宜;要在中央。(4分)【解析】(1)据材料一“厘定田税”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土地清查的目的是征收土地税,据材料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等可知,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的目的是为国王提供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据材料一“官府……土地清查”“南宋政府”等可知,古代中国土地清查由政府主导,据材料二“诺曼底公爵”“封建庄园”等可知,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由诺曼底公爵主导、12世纪起由封建庄园主导,二者清查的主导机构不同;据材料一“官府……土地清查”“农户自行丈量土地”“呈报官府检核”等可知,古代中国土地清查由官府、农户配合完成,据材料二“派专员”“教士、郡长、佃户”等可知,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的人员包括专员、教士、郡长、佃户等组成,二者清查的人员构成不同;据材料一“农户”和材料二“各级封臣和自由人的”“封建庄园”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二者清查对象不同,中国古代清查农户及地主土地,中世纪英格兰清查封臣、自由人及封建庄园土地;据材料一“规定由农户自行丈量土地”“呈报官府检核”等可知,中国古代土地清查方式是农民自行丈量再由官府检核,据材料二“派专员……进行核查和登记”“在教士、郡长、佃户等作证下”“向当事人询问”等可知,中世纪英格兰清查方式是专员核查登记,教士、郡长、佃户作证下,再向当事人询问后登记造册,二者清查方式不同;据材料一“土地清查”等可知,中国古代清查内容主要是土地,据材料二“土地、财产、收入”“土地的归属、大小和庄园各类财产数额”等可知,中世纪英格兰清查的内容包括土地、财产、收入等,二者清查内容不同。(2)据材料一“厘定田税”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清查土地作为赋税征收的依据,保障封建政府税收来源,巩固封建统治,并且土地管理制度在传承中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据材料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为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英格兰的土地清查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强化了王权,封建庄园仿效威廉时期清查庄园土地和财产,为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中古后期英格兰社会转型奠定基础。(3)据材料一“官府……土地清查”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土地管理制度体现中央集权;据材料一“厘定田税”等可知,体现小农经济主导的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发展理念;据材料一“北宋时……南宋……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防火门及消防设备安装工程合同3篇
- 重庆市广厦御景龙庭营销推广策划案
- 2025河北省劳动合同范本(正规版)
- 2025减亏包干承包合同
- 临时教师2024年度聘任合同一
- 2025房产买卖合同纠纷如何解决
- 2025年度虾苗养殖产业信息化建设与购销合同3篇
- 2025赞助合同模板范文
- 自建房屋照明施工合同
- 2025年度智能楼宇弱电工程系统集成项目合同书3篇
- 《了凡四训》课件
- 芳香植物与芳香疗法讲解课件
- 不孕症诊断、治疗新进展课件
- 胖东来商贸集团各项管理制度
- 麦琴每日读经计划表
- 连续梁施工安全培训:挂篮施工及安全控制
- 土壤与肥料学课件
- 供应商物料质量问题赔偿协议(中文)
- 公共厕所(预算书)
- JSA作业安全分析表格
- 《猪肉分割及介绍》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