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新教材专用)_第1页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新教材专用)_第2页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新教材专用)_第3页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新教材专用)_第4页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新教材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一上科学精编教案新教科版一上科学精编教案新课标版全册表格式目录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1课时我们知道的植物3第2课时观察植物6第3课时植物长在哪里9第4课时给植物画张“像”12第5课时植物的变化15第6课时校园里的植物17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1课时我们的身体20第2课时发现生长23第3课时游戏中的观察25第4课时气味告诉我们27第5课时通过感官来发现30第6课时观察与比较32第7课时做个“时间胶囊”34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1课时我们知道的植物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千奇百怪的植物世界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整体认识还是粗浅的、零碎的,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在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他们的注意力、记录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较为缺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关注,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认识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会生长的特征,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科学思维:*通过圈出校园中的植物,能形成“植物”的概念,尝试概括出植物具有生命的本质特征。探究实践:*在种植一棵植物的活动中,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增进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珍爱生命、爱护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植物图片,形成“植物”的概念。难点: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大麦种子、水培植物、土培植物学生准备:活动手册、校园图片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在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花草树木?2.思考:这些花草树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预设:植物)3.揭示课题:我们知道的植物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植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活动一:说一说我们知道的植物。1.提问:除了这些植物,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呢?你能描述一下你知道的植物的样子吗?它生长在哪里?需要浇水吗?需要阳光吗?这种植物会不会开花?2.学生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将有关植物的信息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如:有根、茎、叶、花,是绿色的,长在土里等。活动二:寻找植物,形成共识。1.寻找校园中的植物,提问:观察校园图片,把其中的植物圈出来。(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图片。)2.学生交流自己在图片中找到的植物。3.思考: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4.出示图片:石头上的蝴蝶。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5.学生思考。预设:“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引导学生回顾、交流对植物已有的认知。通过班级记录表梳理发现,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三、研讨1.我们圈出了几种植物?2.我们认识校园图片中的植物吗?以问题讨论的形式总结本课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对“植物”的概念的理解。四、拓展课外延伸:种一种植物。1.出示土培和水培两种种植方式的植物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植物的种植方式有什么不同?2.讲述植物不同的种植方式。方法一:土培需要的材料:小花盆、铲子、新鲜泥土、水、种植的植物。种植要点:(1)小花盆的底部要留有小孔,方便将过多的水排出。(2)放植物种子的土坑不要太深,稍微盖过种子即可。(3)浇水不要太多,每隔几天浇一点水,保持土壤表面湿润即可。方法二:水培需要的材料:透明花盆或瓶子、水、种植的植物(大蒜、水仙、白萝卜等)。种植要点:(1)水不要加的太多,稍微打湿植物根部即可。(2)每隔几天查看一次水量,及时补水。3.提问: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种植一种植物?请选择一种你想种植的植物,在此期间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用画图或者拍照等方式进行记录。(提醒学生坚持每周一次用拍照或画图的方法将植物的变化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板书设计我们知道的植物植物会开花、有叶子……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植物会长大、有生命……教学反思本课是《周围的植物》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的第一节正式的科学课。所以本课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植物、大自然的喜爱。本课教学从“我们知道的植物”话题聚焦,了解学生的前期认知;通过说一说、圈一圈等植物活动,让学生认识植物有生命等本质特征;通过种植活动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中。这是学生进行长期科学观察的首次尝试,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细致的指导和在种植过程中持续关注。一年级的学生在种植植物时,由于年龄较小,所以观察记录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们鼓励学生试着用画图来描述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对于绘画要求不用很高,能画出植物的大致样子即可。同时,种植活动是一个长周期的实践探究活动,还可以请家长帮忙,借助手机拍照并添加文字说明,使学生能更好地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2课时观察植物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2学情分析通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并能简单说出植物会生长、死亡,需要水和阳光等,本课将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一株植物,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植物是生物”的概念。一年级学生对植物的观察方式主要停留在“看”上,会用简单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本课以观察、描述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方法的细致指导,使学生能充分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一株植物,知道植物有一定的特点。*可以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观察植物。科学思维*通过对植物结构的比较、分析,能概括出植物各个结构的特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探究实践*在观察植物外部形态过程中,能利用多种感官,并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态度责任*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观察到的植物信息。难点:能用眼、鼻、手从整体到局部有顺序地观察一棵植物,并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盆菊花、一盆绿萝、一盆薄荷、教学课件学生准备:一盆菊花、一盆绿萝、一盆薄荷、课堂作业本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出示菊花盆栽。提问: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2.提问:在大自然中,你在哪里见过这种植物?你知道有关菊花的哪些知识呢?3.聚焦,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观察这一棵植物,并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学生身边常见的植物来聚焦本课主题。二、探索活动一:观察一株植物(一)整体观察植物1.将菊花盆栽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远距离观察。提问:我们能看到菊花有什么样的特点呢?2.学生说说看到的情况。预设:菊花的叶子是绿色的。(二)局部观察植物1.提示:我们可以从颜色、大小、形状,摸软硬,闻气味等方法来观察植物。为了更仔细地观察菊花植株各部分的特征,我们可以走近这株植物进行观察。2.提问:当走近植物时,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进行观察?3.学生思考回答。预设:用手摸、用鼻子闻……4.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直接用手摸、用鼻子闻?(引入安全教育:有些植物有毒,不能摸和闻)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时的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要轻轻摸,不能破坏植物。(2)观察植物不同部位的颜色、形状、气味、软硬等。5.小组观察。6.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交流中强调听和说的习惯,尝试给出规范的语言指导。)7.提问:你观察到了菊花的哪些特征呢?预设:菊花的叶子软软的,有气味……活动二:做一个蒙眼猜植物的游戏1.将菊花、薄荷、绿萝盆栽放在讲台上。提问:不用眼睛看,我们还可以怎样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2.学生思考回答。预设:用手摸、用鼻子闻……3.分组做个蒙眼猜植物的游戏。学生分组,每个人都参与游戏,摸一摸、闻一闻,猜猜是什么植物,看谁猜得又对又快。4.选同学分享交流经验,是如何判断的?每种植物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绘画记录每种植物的特点。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观察一棵植物的顺序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植物的结构特征。同时提醒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为接下来的“绘画记录”奠定基础。指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三、研讨1.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植物。2.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3.对自己的图画进行修改、完善。我们种植的植物长得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科学词汇进行交流,并对同学的记录和发言给出客观评价。四、拓展课外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一棵植物,并用绘画、文字描述等方式进行记录。找一找,仙人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更多的植物,巩固本课知识点。板书设计观察植物观察方法:眼—看、手—摸、鼻—闻……特点:颜色、大小、形状、软硬、气味……蒙眼游戏:用手摸、用鼻子闻教学反思本课是《周围的植物》单元的第二课,学生需要充分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对一棵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在绘画记录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并且注意是边观察边记录,这个环节是学生记录能力提升的关键,需要留足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一年级的学生面对不同的植物特征有不同的描述,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表达。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3课时植物长在哪里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两课的学习知道了很多植物的特征,对植物有了基本的认识。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植物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本课需要对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区分学习。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植物,知道植物是生长在不同地方的。*认识到植物可以生长在土壤里、水里等。科学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借助图片等其他信息了解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地方的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不同地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知道大自然中生长植物的地方的共同点。*学会种植绿豆,并对绿豆的生长情况做定时的记录。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难点:能说出生长在土壤里的植物与生长在池塘里的植物的区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图片(萝卜、荷花、无土栽培的植物)学生准备:绿豆种子、土壤、餐巾纸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展示书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四个场景,并询问他们对这些场景的认识和感受。提出问题:“这些植物长在哪里?为什么这些地方适合植物生长?”(板书课题:植物长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聚焦观察对象——植物在哪里。二、探索活动一:探究植物的生长环境1.分别介绍图片中的四个场景:公园、花盆、稻田和草地,解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合植物生长的原因。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适合植物生长?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3.拓展知识:介绍土壤的成分和作用,强调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活动二:植物在土壤中的生长1.展示实物盆栽,让学生观察它的生长状态,并询问他们关于植物生长条件的想法。2.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必须要土壤才能生长?你认识哪些在土壤里生长的植物呢?展示一些植物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生长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活动三:植物的生长环境1.展示水生植物的插图,简单介绍每一幅图片的植物的名称以及特点。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能在水中生长吗?”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知识。播放水生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观察、比较植物的生长环境知道不同的生长环境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三、研讨1.知道关于生长植物的地方的共同特点。(生长植物的地方都有水、阳光、空气)2.生长在土壤里和生长在池塘里的植物的不同之处?(生长在土壤里的植物与生长在池塘里的植物吸收外界营养成分的方式不同)对探索环节的结论进行归纳梳理,强化知识点。四、拓展课外延伸,布置任务:种植绿豆1.分发种子和种植容器,让学生实践操作,将种子种植在土壤中和餐巾纸上并观察其生长过程。2.鼓励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思考如何改进种植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生长效果。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板书设计植物长在哪里1.植物长在哪里——土壤2.植物的生长环境——土壤、水教学反思《植物长在哪里》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让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的丰富度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课学习中,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有序观察,真实客观地记录,逐渐丰富了认识与表达。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生长植物的地方有什么共性”这个问题不太会表达,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加以引导,引导学生用科学性的语言来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的地方也是植物的特点。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4课时给植物画张“像”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在前3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植物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从大小、形状、颜色、厚薄、气味、叶缘等角度描述叶的特征。本课需要让学生对观察的植物用绘画进行记录。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植物,知道常见植物的主要外部特征,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们是有生命的。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基本的植物名称和特点。探究实践:*在实地观察中,能绘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周围植物的形态,增进喜爱植物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的植物生长环境和特征是有区别的。难点: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看到的植物特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吊兰图片。学生准备:彩铅笔、橡皮、板夹、画纸;观察记录单(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复习导入:前几课,我们观察了不同的植物他们的生长环境,有什么不同?(预设: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不一样;水生,土生等)2.聚焦课题:这节课,我们给这些植物画张“像”。一起来思考一下怎样画植物才真实。(板书课题:给植物画张“像”)通过图片激发学生观察和寻找植物的兴趣,便于学生画植物。二、探索活动一:观察植物的主要特点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吊兰的图片,并描述它的主要特点(预设:长长的叶片)。2.讨论观察植物时需要注意的细节。活动二:给植物画张“像”1.给学生分发画纸和彩铅笔。指导学生画出他们熟悉的植物(可以是吊兰或其他植物),并强调画植物的要求:写出它的名称、画出它长在哪里、画出它的样子和特点。2.小结:要反复观察比较,先找到主要特征,再比较其他特征。3.思考:画出你认识的植物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预设:要先观察、绘画时讲究先后顺序、先画植物的茎再画植物的叶等)。4.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特征反复观察、对比、绘画。活动三:填写观察记录单1.指导学生阅读记录单上的文字,了解记录植物名称和特点的要求。2.结合画图,讲解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茎、叶、花)以及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植物的主要特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分享他们觉得观察植物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明确活动目的和注意事项,保证后续的活动有序进行。三、研讨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和描述,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2.讨论问题,如“我们画出这棵植物的特点了吗?”“我们家里种了哪些植物?应该怎样爱护它们?”等。3.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保护植物和环境。以问题交流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植物特征的认识,学会相互交流作品。四、拓展1.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并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的变化,如生长情况、颜色变化等。2.提醒学生记录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可以通过拍照或画画来辅助记录。3.鼓励学生将观察结果带到课堂上分享,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学习。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寻找更多植物的秘密。板书设计给植物画张“像”观察植物的主要特点给植物画张“像”填写观察记录单教学反思本课是《周围的植物》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强对不同植物的认识,观察学生在观察实践中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掌握了观察植物的方法。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能正确画出植物的主要特点。评估学生在填写植物信息时是否准确并能用简单的句子描述植物。通过学生的分享与交流,评估他们是否理解并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5课时植物的变化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和一个多月的种植活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欠缺,理解“植物是一个生命体”这样的抽象概念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种植活动,知道植物需要水、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思维:*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探究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收集“植物生长过程中外部形态及其变化”的证据,发现植物的生长规律。态度责任:*初步建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认识到要爱护身边的植物,珍爱生命。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植物是会变化的,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难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在生长、有生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种植的植物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出示绿豆变成了小苗,大蒜长出了叶片的图片或视频。提问:我们种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我的绿豆发芽了、我的植物长高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对植物图片的前后比较作为植物长大的证据。二、探索1.观察我们种的植物。2.学生对自己的种植经历进行大致讲述。3.观察植物的变化。找出植物变化的证据。(1)仔细观察每一次的记录,看看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2)把找到植物在变化的证据和小组同伴轻声说一说。4.课件演示植物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再发现植物在变化的证据。(预设:植物会发芽,会长大,我们需要给植物浇水,还需要把它放在阳光下。)5.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树变化的图片。观察描述同一棵樱花树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这棵樱花树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6.追问:下一年中这棵樱花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7.提问:通过今天的观察,你认为植物是会变化的吗?你能找出更多植物是会变化的证据吗?8.总结:在血行活动手册上记录植物的变化过程,并完成班级记录单。通过对自己种养植物的观察和描述,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到植物在变化的证据。通过分析、观察,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植物在变化,再通过班级记录单梳理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三、研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们是怎样照顾自己的植物的?预设:会长大、会发芽;我们需要给植物浇水、给它充足的阳光和空气。植物和动物、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会生长,生长的过程需要养分。我们要爱惜植物。四、拓展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是会跑会跳的,那么植物会跑会跳吗?出示一些神奇的植物并解释它们的行为。(风滚草、跳舞草、捕蝇草)板书设计5.植物的变化植物会发生变化会长大需要阳光会长叶能开花有果实要浇水教学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找寻证据——分析证据——得到结论”的过程。知道植物长高了,长叶子了等生长变化;通过回答为种养的植物做了什么,知道了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等生存条件。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学生对室外观察活动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但是一年级的学生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的特征认识不足,需要老师进行观察引导,讲解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同时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知道常见植物的主要外部特征,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们是有生命的。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特征。探究实践:*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周围植物的形态,增进喜爱植物的感情。*不采摘、不伤害植物,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校园中的常见植物,能观察、描述外部特征。难点:画出观察到的植物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前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调研,弄清校园里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环境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放大镜、观察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出示图片:校园中一种植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你在哪些地方见过?2.学生发言。3.多角度图片展示植物的特征,提问:这棵植物是什么样子的?仔细观察,你发现这棵植物有哪些特点?4.学生观察描述。5.聚焦课题:除了这种植物外,校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植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进校园观察更多的植物。揭示,板书课题:校园里的植物。引导学生观察熟悉的植物,并试着描述这棵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和认识校园植物地兴趣。二、探索1.思考:到校园中认识了解的植物,我们要准备哪些工具帮助我们观察记录呢?2.学生思考回答。3.提问:出去后,如何对一棵植物进行观察呢?我们有哪些观察方法?预设: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借助放大镜观察。4.提问:走出教室,除了要认真观察植物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5.交流,总结注意事项:①小组活动,不乱跑;②注意安全,防受伤;③举手示意,提问题;④爱护植物,不乱拔;⑤观察记录,要记好;⑥听到铃声,快集合。6.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录呢?预设:画图、文字(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7.出示图片:校园中某一棵植物。提问:我们观察这棵植物,我们怎么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它长在哪里,如何记录?8.教师指导观察方法:先远远地看,描述整棵植物的轮廓,简单地画下来,再走近看一看,观察植物的结构,并画图记录。(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9.学生外出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在教师提前划定的安全区域内自主选择植物进行观察,不同小组间尽量观察不同的植物,从而发现校园植物具有多样性。同时,教师可拍摄各组观察的植物的照片,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引导学生在活动前交流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及注意事项,确保观察活动安全、有效的进行。三、研讨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并组织进行交流。1.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植物,它长在哪个地方?它有什么特征?我观察的植物叫,它生长在,它的特征是。2.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下来的植物,介绍植物的名称并描述相关植物的特点及生存环境。(必要时教师可展示之前拍下的植物图片,辅助学生交流。)3.提问: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有什么新的问题吗?4.小结:校园中不同的地点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名称。鼓励学生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植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植物的特征及生长的地点,全面深化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四、拓展课外延伸:和家人一起到菜市场或田野里,认识常规的蔬菜、水果。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继续观察更多的植物,激发探索的兴趣。板书设计校园里的植物植物的名称外部特征生长环境……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到校园里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第二部分是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植物和遇到的新问题。这节课通过实地观察和认识植物,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和主动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护。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1课时我们的身体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观察和比较时通常会集中在物体外观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上,例如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生活中,他们已有丰富的比较经验,例如比身高和体重,大部分学生已有初步的“公平比较”的意识,但对多个物体之间的比较结果的描述是有困难的。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这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科学思维:*知道我们的身体由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并且人身体的外形是左右对称的。探究实践:*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我们的身体。*引导学生通过看、画、摸、听等各种方式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初步了解我们身体的特点。*能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态度责任:*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同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乐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看、画、摸、听等方式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初步了解我们身体的特点。难点: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观察身体,了解身体的结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纸板、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等。学生准备:观察记录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引导:同学们,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在许多方面很相像,可是在一些方面又不一样,谁来说一说我们在哪些地方一样,又在哪些地方不一样?2.学生说一说自己和他人一样以及不一样的地方。3.教师引导:是的,我们作为同一个物种,身体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可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又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从前面认识的物体导入,认识我们自己的身体。二、探索活动一:认识我们的身体1.身体里面的器官由皮肤、肌肉、骨骼保护着,我们不能进行观察。那我们就选择几个能够看到的器官来细致地观察一下,你想选择什么?2.学生说出自己想观察的器官。(对于学生说出的其他器官引导学生课堂后继续探究)3.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引导学生不要只是用眼睛看,可以摸一摸,捏一捏,用耳朵听一听,感受一下)请每个小组任选两个器官组内合作观察。活动二:认识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师:关于我们的身体,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原来同学们对我们的身体这么感兴趣。那我们就先来看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出示课件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贴图板书,并适当由其他同学补充。提问:观察身体左右两部分,有什么发现?这样有什么好处?小结:左右对称的结构让我们的身体既美观又能保持平衡。1.思考讨论: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有哪几个部分?与小猫、小狗相比,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同?2.学生交流。预设: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这几大部分。与小猫、小狗相比,我们没有尾巴,只能用脚行走。四、拓展想知道我们身体内部是什么样的吗?阅读科普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板书设计我们的身体认识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教学反思本课遵循了儿童生活的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引导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整个课堂教学,基本上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2课时发现生长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可能会从直观的身高、体重等来发现自己在生长,但对于发现身体其他生长的不明显的特征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来发现。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发觉我们的身体在生长变化。科学思维:*通过对收集到的文件资料进行分析,能够了解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牙齿、指甲和头发等都在发生变化。探究实践:*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出生后每天都在生长,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走路、说话。*通过探究研讨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生长表现在哪些方面,是如何知道自己在一年一年生长的。态度责任:*引导学生勤剪指甲勤洗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会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数据。难点:发现人体生长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小时候的照片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年你们几岁啦?2.我们每个人都比去年,增加了一岁。在这一年里,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呢?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身体上的变化。(板书课题:发现生长)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年龄在增长,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二、探索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发现自己身体有变化吗?那你们又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的?(1)教师出示一组一个同学从小到大穿的衣服的图片。引导: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同学从小到大穿的衣服的图片,从这几张衣服的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衣服在不断地变大,说明这位同学的身体在不断地生长。除了穿的衣服,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能证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能证明自己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地加以指导。证据一:从小到大的照片。小时候照片上的自己非常小,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上的自己个子越来越高,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证据二:身体发育记录表,从这份记录表上看,我们身体的身高和体重在一年一年地增加,说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证据三:牙齿的变化。嘴里的乳牙一颗一颗地脱落,长出新牙,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三、研讨1.教师继续引导:除了我们提到的这四个证据之外,大家还有哪些证据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2.学生继续讨论,再找一找相关的证据证明自己身体的生长,教师提示,如手的变化、穿的鞋子的变化等。3.教师小结:我们怎样证明小猫、小狗在长大呢?四、拓展画一画动物或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板书设计发现生长怎样证明在长大:身高、体重、牙齿、衣服……教学反思《发现生长》这节课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的生长痕迹,从多个方面去寻找这些痕迹,这节课上孩子们比较容易发现自己的外部特征有生长痕迹,但是难以发现自己在运动、反应、记忆力、智力等方面的生长。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提问:如果让你和去年的自己进行跑步比赛,你能赢吗?由此引出孩子们对于自己身体隐形方面生长情况的思考,大家能够说出自己在运动方面、学习方面、知识层面都在生长,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3课时游戏中的观察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本课中,学生将开展抓尺子的游戏,通过记录不同玩法下抓住尺子的次数,比较出自己反应速度的快慢。通过记录抓尺子的位置信息,比较出反复练习后反应速度的提升。本课将带领学生初步尝试简单的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反应速度可以通过多次训练以及眼手等感觉器官的默契配合得以提高。*知道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且反应的速度有快慢差别。科学思维:*通过抓尺子游戏知道了身体会对环境刺激做出一定反应。探究实践:*主要利用眼睛、耳、手这三种器官的默契配合逐步提高反应速度。*通过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反应速度快慢的因素。态度责任:*能够积极投入到研究活动中,保持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身体对外界刺激具有反应能力,并且反应的速度有快慢差别。难点:通过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反应速度快慢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尺子、实验记录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观看视频,展示小朋友玩老鹰抓小鸡的图片。2.提问:这个游戏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这个游戏比的是什么?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测一测咱们班同学的反应到底有多快。(板书课题:游戏中的观察)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让学生知道可以在“游戏中观察自己的身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二、探索(一)初步体验反应速度有快慢1.观看“抓尺子”游戏视频操作、教师演示要点,明确游戏规2.两人一组完成游戏,每人抓10次,并将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3.统计抓住的次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4.简单分析在玩“抓尺子”的游戏中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各器官的作用是什么?5.学生谈谈“抓尺子”的感受。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在视频演示指导、教师演示指导下学生模仿操作完成,使学生学会游戏的方法、记录的方法。同桌两人对比,发现每个人的成绩不同,感受同学个体之间反应能力存在差异,多次测试是为了防止实验偶然性。(二)比一比,看谁抓得准,得分高1.有些同学抓住尺子的次数是一样多的,是不是说明他们的反应快慢就是完全一样的?2.抓住尺子的位置和反应快慢有什么关系?3.明确计分规则。4.两人一组完成游戏,填写记录,比一比谁的得分多。通过“抓尺子”的游戏感受器官的作用。将教材中研讨环节的问题在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前置在这里,使学生认识到综合运用感觉器官能获取更多信息,快速完成身体对外界的反应测试,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得以提升。三、研讨1.抓尺子的游戏中我们用到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通过不断反复地玩“抓尺子”游戏,我们的反应速度也在慢慢提升。玩的次数越多,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2.通过今天的游戏,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有快慢之分的,但通过眼睛、耳朵、手以及大脑的相互配合,经过多次训练,我们的反应速度可以逐渐提升。通过多次游戏发现自己在进步,知道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反应能力。四、拓展生活中有不少的运动项目,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反应速度(课件出示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翻拍手游戏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知识迁移,手能感知刺激,那脚可以吗?板书设计游戏中的观察抓尺子游戏运用了眼睛、手、耳朵等器官加强锻炼可以提高反应能力教学反思通过课前的访谈得知,学生是玩过“老鹰抓小鸡”游戏的,所以聚焦环节很容易开展。但是,当问到学生哪些方法能够提高游戏成功率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出来。本课用到的感觉器官主要是手、眼睛和耳朵,教师可以继续利用班级记录单,这样做既可以复习“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知识,又可以把问题聚焦到感觉器官的反应上。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4课时气味告诉我们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视觉、触觉和听觉器官有了更多的认识,而本课着重于对于嗅觉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了许多气味,但对于气味的感知没有系统的学习,本节课将让学生用气味来辨别一些生活中的物品。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不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气味。科学思维:*鼻子是我们感官的一种,可以用来辨别物品。探究实践:*感知几种气味,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利用鼻子来区分不同的物品。态度责任:*在生活中,学会保护我们的感官鼻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鼻子闻物品,并进行辨别。难点:会借助鼻子和其他感官来感受物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花椒,大蒜,棉花、洋葱学生准备:活动手册(记录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复习导入:在上一课抓尺子的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官呢?2.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鼻子感受身边的物品,你用鼻子感受过哪些物品呢?预设:闻到了食物发出的气味。3.思考:鼻子能让我们区分不同的物品吗?4.聚焦:可以通过物品发出不同的气味来区分。(板书课题:气味告诉我们)以上一课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借助感官来感知身边的物品。二、探索1.讲解:闻一闻这些物品的气味,说一说,它们的气味是什么样的?预测:有的气味比较刺鼻,有的比较香,还有的基本上没有气味。注意:辨别的时候要放到鼻子下方闻。2.交流:你能记住这些物品的气味吗?通过气味能辨别这些物品是什么吗?3.把物品装到相同的布袋里封住袋口打乱顺序,用气味来辨别这些布袋里装的是什么物品。4.注意:用相同的布袋分装物品,将布袋封口后打乱顺序。认真观察,记录结果。5.组内交流,填写活动手册中“我能闻出来”部分。6.各小组汇总结果。7.全班交流、分析数据。从班级记录表的结果中来看,你是否能闻出来?闻的结果是否正确?8.小结:(1)不同的物品可以发出不同的气味,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方式来辨别这些物品。(2)我们的感官鼻子可以用来闻。思考:用闻气味的方法来辨别物品,你认为是否方便?三、研讨1.通过闻气味,我们都判断对了吗?你判断正确的有哪些物品呢?2.你认为用鼻子闻气味,是否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辨别物品?3.如果可以再选择一种感觉器官帮忙,除了眼睛,我们会选择哪种?说一说理由。总结今天学习的感觉器官鼻子,并联想到其他的感觉器官也可以用来观察物品。四、拓展思考:与家长一起做游戏,闭眼尝一尝几种水果切片,判断是什么水果。板书设计气味告诉我们闻物品的气味通过闻气味来分辨物品教学反思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物品,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用来闻很多气味,可以延展到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鼻子,不挖鼻孔,不把异物塞入鼻孔。在闻气味的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能闻出气味,但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和正确的科学词汇来表达闻到的气味,需要老师做正确引导。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5课时通过感官来发现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感官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一些感官的作用。但对于这些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这节课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各个感官联系起来获取校园中的信息。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科学思维:*不同的感官在观察时,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信息。探究实践:*通过感觉器官可以得到身边的很多信息。*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我们观察的信息。态度责任:*认识我们的感觉器官,并形成保护它们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校园里的物品。难点: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准备:观察记录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感官有了一定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利用感觉器官来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2.眼睛看、耳朵听、手摸、鼻子闻、舌头尝。3.注意:不要闻或尝陌生的物品。4.当我们观察时,各种感官分别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板书课题:通过感官来发现二、探索1.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把物品拿到课堂上给同学们进行探索。你探索了哪些物品获取了哪些信息呢?预测:用眼睛观察、用手玩游戏,用鼻子闻气味。2.我们利用了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观察这些物品,本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到学校去探索更多的信息,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来观察。用感觉器官观察校园里的花园或绿地,我们能得到很多信息。注意:(1)不随意采摘校园的花草。(2)注意秩序,保持安静。(3)将自己观察记录的景象画下来,画在校园记录单里。三、研讨1.我们观察到了哪些信息?2.反复观察会得到更多信息吗?四、拓展感觉器官很容易感受到伤害,我们要注意保护它们不要看强光、不要揉眼睛、多做户外运动……板书设计通过感官来发现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教学反思本课是感官认识的一个总结课,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来观察身边的物品。比如用画图的形式将观察到的物品记录下来,这里充分考察了学生调动自己感官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了对感官的理解和应用,还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6课时观察与比较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嗅觉、视觉、触觉有了一定的学习和了解,但对于味觉还不了解。很少有学生能够意识到利用其他的感觉器官也可以进行观察,他们在进行比较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是多种感官参与的结果,往往只是把结果归功于某一种感觉器官。综上所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建议重点强化“到底有多少个感官参与比较活动”。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感觉器官观察到的信息,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特征及其变化。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理解科学标记能增加测量的准确性。探究实践:*能够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能够使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态度责任:*能够创造性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观察认识事物。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利用感觉器官进行事物之间不同之处的比较,探索事物的本质特征。难点:通过实验体会同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更精准、更全面地进行比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三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思考:在菜汤里放适当的酱油可以使味道更鲜美。怎样做到不用品尝,就可以知道酱油水里酱油的多少呢?2.上一课我们一起通过感官发现了很多物体的特征(出示上一课的班级记录单)。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身体的感官,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事物更多的“秘密”(特征)。(板书课题:观察与比较)二、探索活动一:比较排序1.谈话:比较排序。(出示材料和多媒体图片)这3杯饮用水中分别滴入不同量的酱油,请按照颜色由深到浅的排序。2.讨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排序?提醒可以用闻和品尝的方法(强调:实验时一般是不允许品尝的,在能确保安全卫生、人手有一个品尝杯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议学生先滴少量液体在手中,摸一摸),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单中。3.讨论:可以根据酱油水中酱油的多少来排序吗?你的理由是什么?4.揭秘:观看原图,验证推测。4.小结:通过用眼看、鼻闻、口尝、皮肤接触等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颜色、气味、味道、触感都不相同,获得了更多真实的信息,还根据这些信息做出了合理的推测。活动二:配制酱油水1.根据刚才的观察我们也试着配制出三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2.实验材料:3个杯子、滴管、水、酱油。3.把你的配制方法写在活动记录单中。三、研讨1.我们是怎样比较酱油水颜色深浅的?2.在配制酱油水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哪些感觉器官?四、拓展拓展活动准备两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自己配制一杯排在两杯酱油水中间的酱油水。板书设计观察与比较比较排序配制酱油水教学反思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在观察时,他们会无意识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同时,他们也缺乏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观察与比较事物的意识,导致观察得到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加强“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比较”的探究活动,提供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事物,并分析被观察事物的诸多特征,从而能对事物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描述。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7课时做个“时间胶囊”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本课是《我们自己》单元的第7课,《做个“时间胶囊”》是学生对于未来生长发育的推测。推测的理由来自之前对自己身体的各种了解,这是目前身体的基本情况,也是未来发育的基础。所以,首先要把目前的各种身体信息补充、完善。在学习完前几课后,学生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生长变化不仅体现在身高、体重,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在学习技能方面、身体运动技能方面等也有所进步和提高,所以在本课的记录身体信息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进行记录。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不断地生长。科学思维:*能够关心自己和他人,理解我们都有着生长发育的过程。探究实践:*能够通过对长辈、哥哥、姐姐们的身体生长情况的了解,推测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情况。态度责任:*能够关注未来身体的生长,认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责任。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生长发育进行有根据的推测。难点: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生长发育进行有根据的推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时间胶囊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任务1.出示六年级的学生生长变化记录视频。提问:你发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身体的哪些部分在变化呢?预设:我们长高了,变重了。2.布置任务:做一个时间胶囊把我们的身体信息装进去,到六年级时再打开。(板书课题:做个“时间胶囊”)学生对“时间胶囊”并不熟悉,教师用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时间胶囊”是什么,可以在里面放些什么物品,记录哪些信息。二、研讨(一)了解“时间胶囊”里的记录信息1.提问:在“时间胶囊”里我们可以写下关于身体的什么信息呢?学生思考。2.谈话:还记得第二课我们观察到的身体生长情况吗?我们可以把现在的身高、体重、腿长等信息记下来,然后再预测一下,五年后我们身体各部分会增长到多少,我们把这些预测的信息也填写在记录单上,最后把记录单放进塑料瓶里,封好并保存起来。等到我们小学毕业的时候再拿出来,作为毕业礼物送给自己。学生了解“时间胶囊”里记录单要记录的内容。3.学生使用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二)预测六年级时的变化1.请你预测一下,自己在六年级时会是什么样子?学生预测自己的生长情况。2.你能具体说说自己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吗?理由是什么?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会发生的变化。3.提问:我们依据什么来推测六年级时身体的变化呢?学生进行推测依据的归类。4.思考:平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才能让身体健康成长呢?预设:注意饮食,经常运动,适度玩手机和电脑,早睡早起等。三、制作1.学生填写完记录单,制作自己的“时间胶囊”。2.举办一个“时间胶囊”装箱、封闭保存的小仪式。四、拓展整理出我们在本单元的记录,把它们编成一本小册子保存起来。板书设计做个“时间胶囊”了解“时间胶囊”里要的记录信息预测六年级时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在这一节课中,学生能够展开“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尽管一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有那么完整的规划,也不会有完善的健康意识,但是我们需要想到的是,五年后,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少年,那时他们已经开始有能力、有意识地对今后的生活提出自己的希望,做好自己简单的规划。而在那时再次打开“时间胶囊”,回顾这五年来自己的成长,并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即将面临下一个成长阶段,“健康的生活”将延续下去,健康生活的意识逐渐建立起来。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课标解读核心概念:10.地球系统11.人类活动与环境学习内容与要求:10.2水循环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④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教材分析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指向“变化”一词,即地形地貌的变化。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分——总的模式。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教学策略1.指导学生用手工制作、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2.教师要创设或运用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和仪器,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动手制作等方法进行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3.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组成;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决定了整个地球的演化方向。主要学习活动1.观测2.实验探究3.制作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课时地球的表面课型资料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从而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激发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地形图,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区别不同地形的特征。*根据地形地貌的特征,有依据地预测不同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探究实践*观察地形特征,尝试用超轻黏土制作各种地形的模型。*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态度责任*对地球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保护地球的意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难点:预测不同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表、课件。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播放视频:从太空中俯视地球。2.聚焦问题: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二、探索活动一:观察地形地球仪,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1.教师出示并介绍地形地球仪。2.提出观察任务:观察地球表面的特点。3.小组活动:观察地形地球仪,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4.交流汇报。5.教师讲解: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的,大部分被海洋覆盖,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地势的高低。活动二: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1.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在地形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区域,观察我国的地形,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2.学生分组观察。3.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形特点。4.教师讲解地形概念,小结我国的地形特点。5.提出问题:我们的家乡在地形地球仪的哪个部分?它的地形又有什么特点?活动三:观察地形特点,推测成因。1.谈话:通过刚刚的观察活动,我们知道了全国的地形地貌,图中的这几个地方,它们的地形地貌特点是什么呢?2.教师用课件展示5种地形地貌图片,学生观察、描述地形。3.小组汇报交流。4.提出问题:猜一猜,这些地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把猜测记录在记录单上。5.集体交流。6.谈话: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这将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究。1.地形地球仪相比较地形图而言,更加立体直观,学生能够对地球表面的样子形成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2.引导学生将观察的目光从整个国家的地形,聚焦到自己居住的地区,以自己熟悉的地区为切入点进行观察描述,对地形概念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3.教材中的5种地形地貌类型丰富,特点突出,且与后面即将要研究的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并初步解释原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记录表的填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迹可循。三、研讨通过刚刚的观察活动,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预设:①地面坦荡,边缘陡峭的高原;②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山地;③广阔的平原;④低缓的丘陵;⑤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四、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海洋多、陆地少教学反思本课是《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课前教师应对学生已有认知经验进行调查,这样才能使得在课程的设计安排上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地形,第二部分是交流我们看到的地形,在内容的安排上面是有层次性的。在教学的时候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于“地形”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因此,后面的交流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下个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地形”的概念,方便后面教学的展开。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时地球的结构课型资料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观看视频等方式,对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已有初步的认识,这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础。但地球内部圈层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学生没有办法通过生活经验直观感受的。因此,看到火山喷发时岩浆涌动的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地球是有结构的,知道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地壳在不断运动着。*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地球结构模型,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探究实践*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通过了解地球内部构造,能制作一个实物模型模拟地球的结构。态度责任*乐于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说明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难点: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学生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视频导入: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2.展示图片:火山口。回顾上节课观察长白山天池推测地球表面的样子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关,聚焦问题: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通过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1.播放视频:“地球的内部结构”。2.教师讲解: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3.学生观察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填写记录单,标明各部分名称。活动二:了解地壳的组成。1.阅读资料,思考以下问题:(1)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哪几类?(2)我们四年级研究过的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分别属于哪一类岩石?2.学生学习,交流汇报。3.小结:(1)组成地壳的岩石按照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花岗岩是岩浆岩,砂岩是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岩。活动三:了解地壳的运动。1.提出问题: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哪些自然现象呢?2.播放视频:地壳运动。3.学生观看视频,并试着解释“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形成原因。4.小结: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活动四: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1.出示材料: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2.思考: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我们还需要获取哪些信息?(预设: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的厚度)3.用课件展示地球各圈层厚度的数据。4.教师与学生共同根据实际数据进行等比例缩小,制作地球结构模型。5.学生小组活动:(1)制作地球结构模型。(2)切开地球结构模型,观察剖面。6.交流分享:用小刀轻轻划开地球模型,观察其内部构造可分为三层,最里面红色最厚的一层为地核层,中间黄色较厚的一层为地幔层,最外面蓝色薄薄的一层为地壳层。1.微课视频的运用,能够更加全面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2.对岩石进行归类,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加深对地壳组成的认识。3.视频演示岩层受力弯曲形成褶皱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给第1课中弯曲岩层的形成一个科学的解释。4.让学生通过亲自制作模型,再次从整体上感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三、研讨1.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2.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你的理由是什么?(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理由:地壳运动使岩层受力发生弯曲变形)梳理本课研究内容。四、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会发生什么?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作铺垫。板书设计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接着认识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运动,并通过制作“地球的结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奠定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地球内部结构的环节中,我采用了微课视频教学的方式。视频中讲解了各圈层的特点,信息量较丰富,学生能很快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教学效果较好,比单纯依靠文字资料和老师的讲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3课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有关地震的信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是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的,特别是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尽管学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所了解、对地震的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地球内部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之间的因果联系却不清楚。这也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前概念的水平。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认识到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震的特点和影响。*结合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了解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探究实践*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态度责任*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认识到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准备: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复习导入:地球的结构。2.谈话: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核中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3.展示图片:地震后的公路。(地震后的公路路面隆起、断裂)4.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通过对地震后路面真实情景的展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震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研究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猜一猜:地震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思考交流,提出自己对于地震成因的观点。3.谈话:要想解开地震成因之谜,我们需要观察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根据现象作出假设,并用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4.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交流:(1)实验材料分别模拟什么?预设: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什么?预设:除了要观察“地面”的变化外,还要注意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5.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交流汇报。7.用课件展示岩层弯曲和断裂、错动的图片,根据实验现象和对图片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进行解释。8.小结:组成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板块边缘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地震的高发地区。活动二:了解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1.提出问题: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2.用课件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3.师生交流。小结:地震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强烈的地震会极大地改变地表形态。活动三:制作抗震防灾海报。1.思考: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与互救呢?小组交流分享。2.分组活动:制作宣传海报。1.实验前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的成因进行假设,明确模拟实验的目标。2.在实验前指导学生明确实验中各个材料分别模拟什么,使学生将自然现象与模拟实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用于解释自然现象。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从阅读、分析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三、研讨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试着分析一下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为什么?2.解释汶川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汶川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此次地震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壳运动和地震的成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会用知识解释真实现象四、拓展地震发生前自然界是否会给我们发出一些预警信号?板书设计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板块不停地运动:碰撞、分离地壳或岩石圈机械变形、变位:升降、漂移、褶皱、断裂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原因,虽然对模拟实验兴趣浓厚,但实验易乱,易失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在教学中要有序地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精心设计。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4课时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并不陌生。他们从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这种自然现象有所了解,但是他们对火山喷发的了解仅限于视频、文字、图片等,并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与探究。本课将引导他们通过模拟实验、阅读并分析资料等方法对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进行深入地学习、探究。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地形地貌,也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思维*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并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探究实践*能运用观察、模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取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态度责任*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难点:合理设计并开展模拟实验,获取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学生准备:火山喷发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视频导入: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创设情境。2.聚焦问题:火山喷发是怎样一番情景?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会给地球带来哪些改变呢?(预设:火山喷发与地震都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是地球内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通过视频导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