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共24课_第1页
2024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共24课_第2页
2024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共24课_第3页
2024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共24课_第4页
2024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共24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尚志市八一希望学校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本单元是将机械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并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最后回归到“物体的运动”的知识应用,实现了跨领域的综合学习。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第1~6课“运动和位置”“各种各样的运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与“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这三方面展开。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引导学生针对具体任务,明确设计要求,利用给定材料,结合前面几课所学,设计、制作自己小组的“过山车”并进行评价、改进和完善。第8课“测试‘过山车’”,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例如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笔直前进,有的物体绕弯前进等。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知。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臆测不同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等。因此,希望学生经过本单元对物体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形成初步的科学认识,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1.利用多种实验器材,开足探索活动。本单元需要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校购买或者师生自制教具、学具,以保证开齐、开足探索活动。其中有些器材,需要教师做好课前测试和调整,以保证活动效果。2.利用重复测量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本单元的一些测量活动,不仅要求重复测量,而且要求分工合作、精确操作,需要教师采用适宜方式,进行活动前的必要指导。3.利用课外探索活动,培养科学习惯。本单元丰富而且有趣的探索活动需要学生离开座位甚至离开教室去完成,教师要注重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该动则动、该停则停、该听则听、该议则议”的科学习惯。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2.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科学探究目标]1.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科学态度目标]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依据,能描述物体的位置。[难点]观察图片,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说明判断的理由。【教学准备】[学生]方向盘(两种)、软尺、活动记录表。[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出示教材P2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2.提问:观察这张图片,它显示了怎样的场景?(预设:小女孩手拿着杯子蹲在池塘边的大石块上喂鱼,鱼儿争抢食物,将池塘里的水搅动起了水波纹。)3.追问:你们认为图中哪些物体在运动?(预设:水中游动的鱼和被鱼儿搅动的水。)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呢?(预设:池塘边上的大石头。)4.揭题: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程——运动和位置。(板书:运动和位置)[设计意图]出示课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的场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暴露对于运动与静止的前认知,进而揭示本课研究的主题。 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1.过渡:我们今天要学习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就先从身边的现象开始研究。2.提问:(教学提示:在讲台上边走动边提问。)你们认为老师现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预设:运动的。)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预设:因为老师从黑板的左边走到了右边。)3.讲解:你们说得很棒!没错,与黑板相比,刚刚老师的位置移动了,所以老师是运动的。像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相比,如果它的位置移动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移动,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4.布置任务:(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三组图片。)观察这三组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说出你们判断的依据。(教学提示: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做出错误判断,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设计意图]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表述范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更直观的感受。探索二: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1.过渡:研究完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描述位置。2.提问: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呢?(预设:找一个不动的物体作参照,说出与这个物体的方向关系和距离远近。)让我们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尝试描述自己的位置。3.活动:分发方向盘和软尺,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设计意图]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帮助学生确定“参照物”,获得方向和距离的信息,快速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建立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的意识。探索三*:根据校园平面图描述位置1.提问:请大家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午间休息时,你在校园里活动,此时班长有事要找你,你要如何把自己的位置告诉他(她)呢?(预设:可以告诉班长自己在什么物体的什么方向约多少米的地方。)2.讲解:(教学提示:出示透明的、中心有测量尺的方向盘纸。)这是一张透明的方向盘纸,纸上的测量尺每一厘米表示实际40米的长度。3.布置任务:请大家用红星在教材P3的校园平面图中任意标注一个位置作为你们所在的位置,然后将方向盘纸的中心点覆在校园平面图的某个定位点上,向你们的同桌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设计意图]本活动是一个思维提升的活动,旨在推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转变为抽象、从经验上升到概念、从现象总结成规律,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选择性进行。三、拓展与小结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相对于某一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那么,你们能在告知方向和距离的前提下逆向推断出物体的位置吗?2.拓展:出示教材P3拓展部分的任务要求和简单坐标图,引导学生阅读。在确认学生理解了任务要求之后,指导学生在教材的图上完成任务。3.小结:通过和其他物体相比,看位置是否移动,可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利用方向和距离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设计意图]通过逆向推断的生活实际应用拓宽学生的认知,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后记】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科学探究目标]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2.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难点]对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分类。【教学准备】[学生]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溜溜球、弹簧摇马、弹弹球、陀螺、弹簧彩虹圈、发条青蛙、摆钟、圆点贴纸、记录纸(每人10条左右)、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弹簧摇马和旋转木马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4秋千、摆钟、雨刮器和跷跷板的图片。)大家见过或者玩过这些物体吗?(预设:见过;玩过。)那么,你们注意过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吗?谁来说一说?(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用语言或手势进行描述。)2.揭题:看来,这些物体的运动是不一样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不一样的物体,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板书:各种各样的运动)[设计意图]从学生常见的物体引入,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物体运动的简单描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是各种各样的,顺势揭题。 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1.过渡:播放弹簧摇马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2.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弹簧摇马是怎样运动的?(预设:前后摆动;马身在前后摆动,下面的弹簧除了跟着摆动,还在上下弹跳。)3.活动: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教学提示:出示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和溜溜球。)这些物体或玩具大家应该很熟悉,怎样让它们运动起来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下。(教学提示:鼓励学生积极活动,并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4.提问:在刚才的演示过程中,大家观察到了各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吗?(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结合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描述。指尖陀螺是转动;钢尺被拨动以后是上下振动;玩具车的车身是平动、车轮是滚动;溜溜球甩出去后绕轴转动、收回来是滚动。)5.小结:不同的物体运动形式是不同的,同一个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也可能是不同的。探索二:观察物体上某一点的运动形式1.过渡:既然不同的物体运动形式不同,同一个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也可能不同,那么,怎样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呢?(预设:在物体上做个记号。)没错,我们可以通过贴小圆点的方式帮助我们准确描述。2.演示:在钢尺有孔的一端贴上彩色圆点贴纸,将无孔的一端压在桌面上,弹拨有孔的一端,引导学生观察圆点的运动形式,然后演示用线条和箭头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换个位置贴圆点,继续用弹拨的方法使钢尺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前后两次圆点的运动形式是否一样。将贴纸换到钢尺无孔的一端,并将铅笔尖穿过钢尺上的圆孔,用甩动的方法使钢尺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圆点的运动形式,并尝试用线条和箭头记录。3.提问:通过贴彩色圆点,相信大家清楚地观察到了钢尺的运动。当我们拨动钢尺时,它是怎样运动的?(预设:上下移动。)贴在不同位置的圆点的运动形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预设:都是上下移动,但是移动的幅度不同。)当我们用甩动的方法使钢尺运动起来时,圆点的运动形式是怎样的?(预设:绕着铅笔转动。)4.过渡:学会了用线条和箭头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更多物体的运动。5.活动:分发活动材料,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6.小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学生演示,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再通过“贴圆点”观察物体运动的方式,将物体抽象为质点,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物体进行抽象。 三、拓展与小结1.过渡:播放小朋友乘坐旋转木马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2.提问:大家都有坐过旋转木马吧?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说说旋转木马上的人是怎样运动的?(预设:在转动;在上下移动;既在转动又在上下移动。)3.布置任务:大家说得都对,那么,动手将你们认为的运动形式画下来吧![设计意图]在讲授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之后,利用旋转木马这一生活中常见又有趣的物体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形式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将研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关注中。 【教学后记】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2.能够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材料,制作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并判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难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教学准备】[学生]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直尺、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7立交桥的图片。)立交桥上有许多行驶中的车辆,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预设: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为什么车的运动路线不一样呢?(预设:因为路面的形状不一样。)2.讲解:我们可以把路面看成运动轨道,直的运动轨道叫直线轨道,弯的运动轨道叫曲线轨道。3.揭题: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运动的路线。(板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在立交桥上行驶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汽车运动路线的不同,引出科学概念——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为后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7过山车、老鹰、台球、电梯和掉落的苹果的图片。)这些现象大部分同学都见过,图中物体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呢?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图中物体的运动路线。3.小结:台球、掉落的苹果、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过山车和老鹰的运动路线是曲线。[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物体运动路线的描述,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运动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为后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判断打下基础。探索二:做击球活动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蓝色球和红色球。)你们能让小球走直线吗?2.活动:将蓝色球和红色球放在讲桌上,相距约40厘米。请几名学生尝试推动蓝色球来击中红色球。(预设:大多数学生很难击中。)3.提问:我们好像很难直接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这是为什么呢?(预设:因为球运动的路线不确定,很容易改变。)4.追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让蓝色球百发百中地击中红色球呢?(预设:让小球沿特定的路线运动。)5.活动:分发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指导学生利用轨道击球,并用线条和箭头画出两种轨道中蓝色球的运动路线。6.提问:小球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运动的路线分别是怎样的?(预设:在直线轨道中运动的路线是直线,在曲线轨道中运动的路线是曲线。)7.小结:在直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在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在做曲线运动。[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尝试用蓝色球直接击红色球,再分别利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击球,体会两种击球方式的区别,很好地符合了3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具体感知物体的运动形式。探索三:做滚球活动1.过渡:接下来我们试着让小球做不同的运动,比如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2.提问: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会是怎样的?(预设:直线。)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又会是怎样的呢?(预设:向下掉落。)3.布置任务:事实是否如你们猜测的那样呢?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但是我们既要推球,又要观察小球在桌面上的运动路线,还要观察小球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怎样分工比较合理呢?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方式观察更合适?请大家先在组内讨论再进行实验。4.展示:将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单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5.提问:你们发现各小组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点?(预设: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做的都是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做的都是曲线运动。)又有什么不同点?(预设:不同小组画的曲线的弯曲程度不同。)6.小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做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做曲线运动。小球做曲线运动时路线的弯曲程度与推球的力度有关。[设计意图]小球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引导学生用综合思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强化。 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三、拓展与小结1.小结: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天空中飞机飞行留下的痕迹、小朋友荡秋千、运动员在操场上跑步的图片。)图中的这些人或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说说你们判断的理由。(预设:飞机留下的痕迹是直线,所以飞机做的是直线运动;小朋友荡秋千时运动的路线是曲线,所以小朋友做的是曲线运动;运动员在操场上跑步的路线既有直线也有曲线,所以运动员既做直线运动也做曲线运动。)3.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观察和判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更多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更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教学后记】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2.知道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科学探究目标]能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科学态度目标]1.能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探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会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难点]发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有关。【教学准备】[学生]小木块、木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正十二面体、圆柱形橡皮、小球、立方体木块、六棱柱形和圆柱形铅笔、圆柱形小玻璃瓶)、活动记录表。[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大家回忆一下,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预设:台阶旁、山上、滑梯……)2.追问:(教学提示:出示台阶旁的斜坡、山坡和滑梯的图片。)这些斜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一端高,一端低。)你们见过物体在这些斜坡上运动吗?是怎样运动的?(预设:人们将重重的行李箱从台阶旁的斜坡推上去;小汽车停在山坡上;小朋友从滑梯上滑下去。)3.讲解:像滑梯、山坡等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在科学上被称为斜面。像行李箱的轮子在斜坡上运动的运动方式叫作滚动,像小朋友从滑梯上滑下来的运动方式叫作滑动。4.揭题:如果在斜面上放一个物体,这个物体会怎么运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现并归纳运动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做好判断和交流的铺垫。 滚动: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转变的移动。滑动: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的移动。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制作斜面1.过渡:要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我们需要先制作一个斜面。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木板和小木块。)我们如何利用这两种材料制作斜面?(预设:将小木块叠放,再将木板搭在小木块上。)让我们动手尝试一下。3.活动:出示制作斜面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分组制作斜面。探索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1.过渡:完成了斜面的搭建,接下来,我们就要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了。我们选取三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来研究。(教学提示:出示立方体木块、六棱柱形铅笔和小球。)2.提问:如果我们把这些物体轻轻放在斜面上端,它们会怎么运动呢?(预设:会滑下来;会滚下来。)3.布置任务:请大家将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再分组进行实验验证。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小组按物体逐一补充不同的发现。5.小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滑动、滚动和静止不动。探索三: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1.过渡:物体在斜面上可能静止、滑动或滚动,那么,怎样的物体在斜面上会静止,怎样的物体容易滑动或滚动呢?让我们用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探究。2.活动:分发圆柱形橡皮、小玻璃瓶、铅笔和正十二面体,指导学生组内进行实验。实验后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小组按物体逐一补充不同的发现。3.小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形状和放置方式有关。[设计意图]斜面的搭建实际上是一个值得探究和指导的工程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搭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思维。预测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再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验证,最后进行班级交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三、拓展与小结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小木块。)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用了4块小木块搭建了斜面。如果我们逐渐增加叠加的小木块的数量,斜面会怎样?(预设:会变得越来越陡。)那么,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会发生变化吗?(预设:会。)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2.活动:指导学生将斜面的一端逐渐垫高,再把立方体木块、六棱柱形铅笔、小球等物体分别放在斜面的上端,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实验后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3.小结:斜面的坡度增大后,部分物体的运动情况会改变,有的物体会由静止变为滑动,有的物体会由滑动变为滚动,还有的物体会运动得越来越快。[设计意图]将斜面坡度逐渐增大,再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这是一个符合学生探究心理的拓展活动,会激发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甚至探索原因所在。学生发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就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后两课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研究。 【教学后记】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科学探究目标]1.会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2.会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难点]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教学准备】[学生]直线轨道(长于两米为宜)、小球(不同颜色和轻重)、秒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12大桥情景图片。)观察图片,我们能发现图中有汽车、自行车、跑步的人和行人,你们能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吗?(预设:汽车最快,自行车其次,然后是跑步的人,最慢的是行人。)2.提问:大家见过生活中哪些比较运动快慢的场景?(预设:运动会的百米赛跑。)百米赛跑是如何比较快慢的?(预设:运动员都跑100米,比较他们所用的时间。)3.揭题:今天,我们也用相同的方法,来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板书: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调动学生关于运动快慢的前认知,然后抛出核心问题——如何比较快慢,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 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比较动物运动的快慢1.过渡: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是如何通过时间比较快慢的?(预设:用时短的运动员跑得快。)2.活动:动物王国举办了一场赛跑,参加比赛的动物们所用的时间如图(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l2“动物奔跑100米需要的时间”图表。)请大家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运动的快慢排列名次,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3.小结:六种动物都奔跑100米(相同距离),所需时间短的运动得快,所需时间长的运动得慢。探索二:比较等长轨道上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两条一样长的轨道和两个不同的小球。)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这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呢?(预设:将小球从轨道的一端同时释放,先到达轨道另一端的小球运动得快。)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3.小结:运动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短,运动得快;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得慢。探索三:比较同一轨道上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1.提问:刚才,我们通过两条一样长的轨道比较出了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如果只有一条轨道呢?我们该怎样比较?(预设:可以像赛跑一样,测出小球从轨道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我们用什么测时间呢?2.讲解:(教学提示:出示秒表。)这是用来测量时间的秒表,按下“开始/停止”键,秒表开始计时;再按一次,秒表停止计时。电子屏幕上左边两位较大的数字表示分钟,右边较小的两位数字表示秒。完成一次测量之后,按下清零键,即可重新测量。3.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分组合作,完成同一轨道上不同小球运动快慢的比较。4.小结:相同距离内,运动时间越短的物体运动得越快。[设计意图]先设置贴近3年级学生认知习惯的活动——比较动物百米赛跑的快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原有的体育学习活动中迁移评判方法。再通过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的运动快慢,使学生初步感知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快慢的方法。最后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既使学生学会了使用秒表,也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测量:用仪器确定空间、时间等的有关数值。距离:两物体在空间上相隔的长度。三、拓展与小结1.提问:刚刚我们在活动中,是如何处理数据的?(预设:将小球的运动时间按大小排列,选择排位居中的数据。)这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叫取中位数。除此之外,还有取众数和取平均数。2.拓展:简单介绍取众数和取平均数的方法。3.小结:通过今天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后记】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科学探究目标]1.会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2.会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难点]理解并运用速度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准备】[学生]软尺、秒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回顾: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大家说说,是怎样比较的?(预设:通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所用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2.揭题: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板书: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设计意图]聚焦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回顾了上节课中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又指向了本课的关键问题——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揭示本课探究主题。 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比较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飞机、汽车、轮船、快艇、自行车和高铁的图片。)大家都乘坐过这些交通工具吗?(预设:都坐过;有一些没坐过。)你们认为哪种交通工具运动得最快,哪种最慢?(预设:飞机最快,自行车最慢。)其他交通工具呢?我们应该如何比较?2.活动:出示教材P15“交通工具1小时内通过的距离”图表,指导学生根据图表将交通工具按照运动的快慢排序,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3.小结:六种交通工具都运动1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的运动得快,运动距离短的运动得慢。[设计意图]用图表直观地呈现六种交通工具在1个小时内通过的距离长短,调动学生原有经验,为后面的探索活动做准备。探索二: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1.提问:如果让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你们能比较出他们运动的快慢吗?(预设:比一比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走得更远。)2.追问:如何保证他们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怎么知道他们运动的距离呢?(预设:可以让他们听指令同时开始运动,并同时停止运动,然后用软尺测量他们行走的距离。)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4.小结:如果从不同地点出发,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设计意图]两次口令,用于保证两名同学运动的时间相同;软尺分开摆放且方向不同,既能使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出发,又保证不能直接比较出他们运动距离的长短,同时也方便学生走直线和测量距离。探索三: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1.过渡:如果让两名同学都沿着直线行走,从不同地点出发,而且出发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2.提问:这个情景和上一次活动的不同之处在哪里?(预设:上一次活动两名同学的出发时间是一样的,这个情境中他们的出发时间和地点都不相同。)要如何进行比较呢?(预设:让他们运动相同的时间,然后比较运动的距离。)3.追问:怎样保证他们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预设:可以用秒表来计时。)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5.小结:即使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出发,也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强化学生对“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认识,为速度概念的引入做铺垫。 三、拓展与小结1.小结:通过今天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2.过渡:(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14猎豹追击羚羊的图片。)羚羊很机敏,会随着猎豹追捕行动的启动而立刻逃跑。你们认为这只猎豹能成功捕获羚羊吗?(预设:能,因为猎豹跑得比羚羊快;不能,因为羚羊很灵活。)让我们也来进行一场“追捕行动”吧。3.活动:带领学生到操场做“追及跑”游戏。两名同学一前一后站在同一条跑道上,听口令起跑和停止,其余同学测量并记录运动距离,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4.讲解: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例如我们前面讲到的喷气式客机1小时飞行900千米,汽车1小时行驶120千米,喷气式客机比汽车运动得快、运动速度大。5.拓展:引导学生也尝试着进行描述,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比较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设计意图]学生熟悉的“追及跑”游戏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来比较比赛同学的快慢,起到巩固所学的作用,也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这一科学概念。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单位是km/h。【教学后记】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2.能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并且根据设计图拼搭过山车模型。[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教学准备】[学生]塑料积木套件(或铁架台和泡沫保温管)、小球、细绳、软尺、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过山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17各种过山车的图片。)大家认识这些游乐设施吗?(预设:它们是过山车。)2.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过山车由哪几部分组成?(预设:轨道、支架和车。)它的轨道有什么特点?(预设:有些地方是直线,有些地方是曲线;有些地方高,有些地方低。)3.追问:(教学提示:播放游乐场里过山车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过山车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呢?(预设:有时在爬升,有时在滑落;有时做直线运动,有时做曲线运动;在坡度大的地方下滑得快,在坡度小的地方下滑得慢;……)4.揭题:过山车看起来可真有趣。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板书:我们的“过山车”)[设计意图]由于3年级的学生缺乏乘坐过山车的经历,因此通过图片和视频来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同时也为后续设计“过山车”的运动路线做铺垫。 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1.过渡:我们知道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组成,现在,我们先来尝试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2.演示:出示搭建“过山车”轨道模型的材料,简单介绍并演示不同材料的作用及拼接方法。3.活动:将相关材料分发给小组,指导学生建造一条直线轨道和一条曲线轨道。确认各小组均完成建造以后,收回材料。(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不能太长,使学生对材料及其拼接方式有直观感受即可。)[设计意图]通过搭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让学生熟悉材料的特性,为后续的设计环节服务。探索二: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1.过渡:熟悉了我们将使用的建造材料,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设计。让我们看看设计要求。(教学提示:出示“过山车”的设计要求。)2.布置任务:要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请大家在组内进行研讨。3.过渡:现在各小组组内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接下来,大家去动手实践吧![设计意图]明确设计要求,再引导学生组内讨论设计方案,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有效的设计活动中来。 小实践 1.设计:出示“过山车”设计图绘制要求和轨道设计图范例,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先独自完成设计,再组内交流,确定其中一份作为小组拼搭“过山车”的设计图,并对其进行优化。2.制作:分发制作材料,提示学生根据设计图从低到高拼搭。如果拼搭和设计有一定的出入,指导学生适当调整设计。完成制作的小组,分发小球进行测试并指导调整。3.评价:根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指导学生先完成对“过山车”的组内自评,再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互评。(教学提示:提示学生,测量轨道长度时可以用软尺直接测量;如果曲线轨道较多,不方便直接用软尺测量,也可以先用细绳量出轨道长度,再用软尺测量这段细绳的长度。)4.布置任务:大家已经完成了“过山车”的轨道制作,请将“过山车”轨道放置在桌子中央,并将多余的材料整理好后交还至材料箱。(教学提示:若第7、8两课不安排连上,则要求学生给自己小组的“过山车”轨道贴上标签并放置在指定位置,确保轨道不被损坏,可供下节课使用。)[设计意图]此环节将设计、制作和评价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时间优化,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过山车”轨道的拼搭和评价。 【教学后记】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8课测试“过山车”【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2.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2.形成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比较小球的运动快慢。[难点]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改进“过山车”。【教学准备】[学生]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方向盘、细绳、活动记录表。[教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大家的“过山车”都已经做好了,都符合设计要求吗?(预设:符合;一开始不符合,我们根据其他小组给出的评价和建议进行改进后就符合了。)2.揭题:如果我们将小球当作小车,它会在过山车上怎样运动呢?让我们继续观察研究吧!(板书:测试“过山车”)[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引入,点明了本课主要任务是观察、描述、测量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 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描述小球的位置1.过渡:在前面的测试中,大家的“过山车”都能使小球顺利地通过,小球在“过山车”上的位置如何描述呢?2.活动:给各组分发细绳、方向盘和软尺,指导学生测量并描述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探索二:观察并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1.过渡:“过山车”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如果我们让小球从高处滚落,小球的运动形式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观察。2.活动:引导学生组内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现象。探索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1.过渡:小球从“过山车”起点滚落下来时,除了运动路线在不断变化,还有什么在变化?(预设:运动的快慢在变化。)那么,小球在不同的“过山车”轨道上运动的快慢一样吗?谁的更快呢?我们比比看!2.提问:我们要如何比较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小球的快慢呢?(预设:让小球运动相同的距离,比较运动的时间;让小球运动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的距离。)我们需要什么器材帮助测量?(预设:秒表、软尺和细绳。)3.活动:指导不同小组间进行小球运动快慢的比赛活动。[设计意图]先回顾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再针对具体情况讨论如何进行比较,在“复习—应用”中巩固所学。三、拓展与小结1.提问:(教学提示:将小球运动快慢差异最大的两个“过山车”摆放在一起。)相同的小球在这两个“过山车”上运动的快慢有这么大差异,请大家对比观察,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过山车”的坡度;“过山车”的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的分布;……)2.追问:如果我们想要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预设:增加“过山车”轨道起点的高度或降低终点的高度,使斜面的坡度变大;适当减少“过山车”的曲线轨道,增加直线轨道。)3.拓展:指导学生合作改进各自小组的“过山车”,然后用小球进行检测。[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表对“过山车”的改进想法,培养学生有依据地做推断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让学生将想法付诸实践,重新搭建“过山车”轨道并进行检测。 【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本单元以蚕的一生研究为载体,由蚕的一生延伸到昆虫的一生,再到更多动物的一生。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构建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通过对不同阶段蚕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联系。整个单元饲养、观察、记录、交流、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等能力。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2个部分。第1课和第3~6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蚕长大了”“蚕变了新模样”“茧中钻出了蚕蛾”与“蚕的一生”,以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呈现了蚕的生命周期现象。第2课和第7~8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与“动物的一生”,是对蚕卵、蚕的繁殖、蚕的一生认识的延伸,引导学生形成对更多动物卵、动物的繁殖和动物一生的认识,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动物生命周期模型,感受动物生命过程的丰富多彩。小学生天生对动物感到亲切并充满好奇,饲养小动物是他们喜闻乐见的科学实践活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生活中对身边的动物有过初步的观察和研究,了解了一些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对动物的生命周期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对养蚕充满兴趣。不过,小学生对饲养蚕宝宝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地观察与记录的能力。1.努力做到科学的立场与学生的立场相统一。实施本单元的教学时,既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观察研究、收集和分析信息、交流探讨等探究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和计算思维、建构解释和设计解决方案等探究能力。因此,教学应采用设疑激趣、观察记录、交流讨论等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对动物生命活动现象及生命周期的认识。2.努力做到教材的编排与其他的内容相适应。由于蚕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足够的时间,学生在观察蚕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状况,例如教学间隔过长,学生遗忘作业;意外状况频繁,学生难继续;作业本身难度高,学生易受挫;评价激励不当,学生无动力等。面对这些状况,可以灵活处理教科书的编排,如与另一个单元的内容交叉开展,这样既与学生养蚕的进度保持相对一致,又保证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完成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2.知道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3.知道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4.知道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2.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4.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对观察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3.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教学准备】[学生]蚕卵、放大镜、尺子、桑叶、养蚕用的纸盒、学生活动手册。[教师]蚕房的制作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蚕的图片。)你们认识这个小动物吗?(预设:它是蚕。)你们养过蚕吗?(预设:养过;没养过,但是见过。)你们知道有关蚕的哪些知识?(预设:蚕要吃桑叶;蚕会吐丝;蚕会结茧;……)2.揭题:像蜗牛和鱼一样,蚕也是从卵开始它的生命历程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书: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关于养蚕的已有经历和已有认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起点,揭示本课课题。 卵:成熟的雌性生殖细胞,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内含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动物发育的第一个阶段。不同类动物的卵,大小差别很大。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蚕卵1.过渡:你们观察过蚕卵吗?它是什么样的?(预设:观察过,蚕卵很小,像一粒粒的小芝麻。)蚕卵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2.活动:给各小组分发蚕卵,引导学生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完成活动帮助卡。3.提问:在观察的过程中,大家产生了什么疑问吗?(预设:为什么蚕卵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蚕卵中心有小孔?蚕卵中心的凹陷是什么……)4.讲解:蚕卵的颜色不同表示它所处的时期不同。一般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或浅褐色,再经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然后一直到孵化前都不再发生变化。白色且上面有小孔的卵是蚁蚕(蚕宝宝)从蚕卵中钻出来后留下的卵壳。蚕卵上的凹陷叫卵涡,一般呈椭圆形,如果呈三角形或有棱角则为死卵。5.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1.过渡:大家刚才观察到了蚕宝宝从卵中钻出后留下的白色卵壳,像蚕宝宝这样,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那么,蚕卵是怎么孵化出蚕宝宝的呢?2.活动:出示蚕卵孵化的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3.提问:蚕宝宝孵化出来需要什么条件?(预设:需要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4.追问:蚕宝宝吃什么?(预设:新鲜的桑叶。)它的生长还需要什么?(预设:需要干净通风的生活环境和适宜的温度。)为了保证蚕宝宝健康地生长,我们能做些什么?(预设:给蚕宝宝做一个蚕房。)5.活动:播放蚕房的制作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然后分发材料,指导学生分组制作蚕房。(教学提示:提前准备好孵化出的蚁蚕。)探索三:做观察计划1.过渡:你们见过自己刚出生不久的样子吗?(预设:见过,爸爸妈妈给我拍了照片。)爸爸妈妈给你们拍照片是想记录你们的成长,那你们想记录自己养的蚕宝宝的成长吗?(预设:想。)2.提问:如果坚持对蚕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我们就可以了解蚕的一生。你们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预设:蚕的体长、蚕的样子、蚕发生的变化……)用什么方法记录呢?(预设:写观察日记、画图、拍照、录制视频……)3.布置任务:请大家参考教材P24“蚕的一生观察计划”,组内讨论并制订自己的观察计划。[设计意图]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因此先引导学生观察蚕卵,并用画图及文字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描述事物主要特征和整理、记录信息的能力。再通过阅读资料和制作蚕房,让学生了解为迎接蚕宝宝需要做的准备。最后通过给出观察计划范例,让学生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与方法,并意识到要了解一个动物的一生,需要长期地观察和记录。三、拓展与小结1.过渡:大家为蚕宝宝做好了“家”,也制订了蚕宝宝的观察计划,接下来,就等你们的蚕宝宝出生了。2.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每天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将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3.小结: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养蚕,及时记录,争做“养蚕小能手”。[设计意图]观察和记录蚕卵的孵化是研究蚕的一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激励学生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后记】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2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2.知道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3.知道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4.知道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5.知道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2.能观察并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3.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科学态度目标]1.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2.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人类行为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长。【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不同动物卵的特征,认识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难点]观察、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了解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教学准备】[学生]生鸡蛋、放大镜、培养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熟鸡蛋、小鸡孵化过程的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蚁蚕的图片。)请大家回忆上节课的知识,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呢?(预设:蚕卵。)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2.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预设:鸡、鸭、鱼、青蛙、乌龟……)3.揭题: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板书:认识其他动物的卵)[设计意图]以学生对蚕和蚕卵的认识为基础,直接呈现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事实,由此引发学生对更多动物卵的关注,并将研究的话题聚焦到不同动物的卵的相同和不同。 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不同动物的卵1.过渡:在观察其他动物的卵之前,请大家先帮各种动物卵找到妈妈。动物和它们的卵2.布置任务:真厉害,大家都找对了!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蚕卵,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从形状、大小、颜色和软硬等方面来观察这些动物的卵的相同和不同。完成观察后组内讨论,并将达成一致的结果记录下来。3.提问:观察完这些动物的卵,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不同动物的卵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软硬各有不同。)4.讲解: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动物的卵也多种多样,各种动物的卵存在一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些卵,我们可以给卵分类。5.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一个标准给卵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6.小结:蛇、鸡、鱼、蛙、龟、蚂蚁等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它们的卵的形状、大小、颜色、软硬各不相同。蛇、鸡、龟的卵外有硬壳,鱼、蛙、蚂蚁的卵外没有硬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究卵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他们认识更多动物的卵,并学习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生物世界,感悟动物卵的多种多样,领悟动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探索二: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1.过渡:鸡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卵,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2.布置任务: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印象,将鸡蛋里面的样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3.演示:鸡蛋的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出示一颗熟鸡蛋,纵向切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4.讲解:鸡蛋最外层的坚固结构叫卵壳,卵壳内部空的地方叫气室,白色部分叫卵白,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蛋白”,中间呈黄色的球形体叫卵黄。5.过渡:煮熟的鸡蛋内部结构是这样的,那么生鸡蛋里面也有这些结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6.活动:给各小组分发生鸡蛋、培养皿和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生鸡蛋的内部结构,并完成活动帮助卡。7.布置任务:请大家根据观察到的新发现,在学生活动手册上重新绘制鸡蛋的内部结构,并在小组内讨论,推测鸡蛋各部分结构的作用。8.小结:(教学提示:播放小鸡孵化过程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鸡蛋中的卵黄主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它上面的小白点叫胚盘,小鸡就是由胚盘发育而成的。卵白为胚胎的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也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卵壳具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是外层的保护结构。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外面的空气能通过小孔进入气室并贮存在气室里,供小鸡破壳前呼吸。同时,气室能防止卵内液体体积增大时胀破卵壳。[设计意图]通过对生鸡蛋和熟鸡蛋结构的对比观察,让学生发现鸡卵的主要结构有卵壳、卵白、卵黄、气室和胚盘,并引导学生推测各部分的作用,再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测并用论据论述的能力。 三、拓展与小结1.提问:我们今天重点观察了鸡蛋等其他动物的卵,你们的蚕卵这几天发生变化了吗?(预设:没有;有变化,有的已经孵化出了蚕宝宝。)2.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如果孵化出蚁蚕了,就选择一只蚕做上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记录它的生长变化情况。可以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在蚕宝宝中间作为参照,观察并比较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既提出了任务要求,又提供了观察记录的好方法。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科学地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的方法,也能长期坚持记录下去,使学生逐渐养成坚持观察、有效记录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3课蚕长大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3.知道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4.知道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2.能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3.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4.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科学态度目标]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2.能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3.能够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能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难点]认识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教学准备】[学生]4龄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蚕的幼虫生命活动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蚕吐丝结茧的视频、给蚕结茧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同蚕房及桑叶一起带到学校。)同学们饲养的蚕宝宝现在长得怎么样了?(预设:长大了;长得白白胖胖的。)2.布置任务: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请相邻小组之间互相观察对方养的蚕,看看哪一组的蚕长得好,并交流养蚕的成功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聚焦3.提问:大家还记得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吗?(预设:黑色的,小小的,像蚂蚁一样,身上有很多细毛。)4.揭题: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大的蚕。(板书:蚕长大了)[设计意图]通过互相观察养的蚕并交流养蚕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养蚕方法。引入幼虫的概念,使学生将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再引导学生回顾刚出生的蚁蚕的样子,并提问“长大的蚕又是怎样的”,激发学生探索长大的蚕的兴趣,同时揭示本课主题。 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1.过渡: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动呢?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蚕和蚕生活的蚕房,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教学提示:以学生带来的蚕和蚕房作为观察对象,若一组带来多份蚕和蚕房,可选择生长状况最好、接近4龄期的蚕进行观察;若学生养的蚕不够,教师需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3.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预设:蚕在动;蚕在吃东西;蚕在排便;……)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预设:身体更大一些,颜色更白一些,周围的丝更多一些。)4.追问:为了让蚕健康地生长,我们应该保证蚕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预设:及时更换新鲜、晾干的桑叶,定期清理残叶和粪便,保持蚕房干净卫生。)5.讲解:蚕的生长需要进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蚕房以保持卫生。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蚕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5龄蚕开始吐丝结茧。探索二:观察并描述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了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吧!2.活动: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蚕的幼虫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学生蚕的幼虫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触摸。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幼虫是白色的,形状是圆圆胖胖的,约5厘米长,它吃的桑叶都留下弧形的咬痕。)4.布置任务: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包括头、胸、腹三部分。那么,蚕的各个部分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5.提问:这次,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头部有嘴巴,可以吃桑叶;蚕的身体有很多节,有几节上长了脚,可以帮助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小黑点;……)6.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蚕的身体结构图。)蚕的头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一对胸足,主要用于协助蚕进食;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有4对腹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主要作用是呼吸。7.提问:大家试着用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它有什么反应?(预设:蚕会躲避棉签的刺激。)8.讲解:蚕的头部还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肤等器官来感知环境的。[设计意图]先从多个方面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对蚕的幼虫的生活习性的认知。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蚕的幼虫并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三、拓展与小结1.过渡:蜕完皮的蚕下一阶段会怎样呢?(教学提示:播放蚕吐丝结茧的视频。)2.讲解:蚕蜕皮4次后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不再吃桑叶,身体变得发黄发亮,并开始寻找吐丝结茧的地方。如果熟蚕没有合适的地方来结茧,就容易出现丝中毒而死亡的情况。3.布置任务:为了让蚕更好地吐丝结茧,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为蚕结茧做准备。然后观察蚕吐丝的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学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学生将具有即将结茧特征的蚕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设计意图]告知学生准备开始结茧的蚕的特征,并指导学生为蚕制作结茧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及时观察和记录。 【教学后记】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4课蚕变了新模样【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蚕蛹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2.知道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3.知道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2.能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3.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4.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能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2.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3.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4.与同学交流过程中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蚕吐丝结茧的过程,观察并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蚕茧、培养皿、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尺子、棉签。[教师]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把蚕房搬来学校,此部分适合在蚕结茧3~4天后进行。)前面我们学习了在蚕房中搭建小架子或小格子,为蚕吐丝结茧做准备。你们的蚕结茧了吗?(预设:结茧了。)你们的蚕现在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预设:蚕被包裹在蚕茧中,看不到。)2.提问:请大家猜测一下,茧中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呢?(预设:变成了和以前不同的样子。)聚焦3.揭题:现在,大家的蚕的幼虫都被蚕丝包裹了起来,形成了蚕茧。蚕茧是怎样形成的?你们都认为蚕结完茧后变成了新模样,会是什么模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蚕的新模样。(板书:蚕变了新模样)[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课前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蚕茧中蚕的新模样的兴趣。 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描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1.过渡:你们都观察到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了吗?(预设:观察到了,做好了记录。)2.布置任务:蚕茧是怎样形成的呢?蚕在吐丝前、吐丝时、吐丝后分别有哪些表现?请大家分组交流观察结果并总结出蚕吐丝过程中的表现。3.活动:播放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补充自己的记录。4.小结: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当蚕吐丝时,身体逐渐变黄变干,头胸昂起,口吐丝缕,头部来回摆动寻找可以固定蚕丝的地方,并用蚕丝将自己包裹起来,直到被完全包裹在蚕茧中。[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描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既是对课外活动的检查,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关于幼虫发育成蛹的认识。探索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1.过渡:大家养的蚕结出来的蚕茧都是一样的吗?(预设: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呢?(预设:颜色不一样,有白色、黄色、肉红色、淡绿色等;形状不一样,有椭圆形、球形、纺锤形等;大小不一样,有的茧大,有的茧小;……)我们怎么确定蚕还在蚕茧里呢?2.活动:指导学生取下自己蚕房中的蚕茧,轻轻摇一摇、放在耳边听一听或者用灯光照一照。3.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摇一摇蚕茧,发现里面有东西在晃动;用耳朵听,蚕茧里面没有声音;用灯光照蚕茧,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团黑黑的东西。)4.追问:蚕茧里“黑黑的”一团是蚕蛹,是蚕的幼虫和成虫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你们推测一下,蚕蛹会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并说出推测的理由。)5.布置任务: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推测得也比较科学。那么,蚕蛹到底是不是和你们推测的一样呢?让我们打开一个蚕茧看看吧!6.提问:和蚕的幼虫相比,蚕蛹有什么不同?(预设:蚕的幼虫是长条的圆筒形,白色,而蚕蛹是粗短的纺锤形,深褐色。)蚕茧里面只有蚕蛹吗?(预设:还有一层皮,应该是蚕第5次蜕下的皮。)7.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蚕蛹的结构图。)蚕蛹的身体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的雏形;腹部有9个体节。在蚕的一生中,蚕是幼虫,蛹是蚕生命的另一个发展阶段。[设计意图]通过解剖蚕茧、观察蚕蛹,使学生认识到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采用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蚕蛹的结构,方便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蚕蛹的身体结构。三、拓展与小结1.拓展:蚕是一种昆虫,自然界许多昆虫也像蚕一样会经过蛹的阶段,比如蜜蜂、蚂蚁、苍蝇、蝴蝶等。(教学提示:出示蚂蚁、蝴蝶、蜜蜂与它们的蛹的图片。)2.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会经历蛹的阶段的动物吧![设计意图]由对蚕这一种动物的认识拓展到对与其相似的一类动物的认识,渗透着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同时为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感性经验。 【教学后记】周次:节数:时间: 课时: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2.知道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3.知道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4.知道蚕是昆虫,昆虫具有共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根据外部形态特征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4.能基于对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5.能依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认识更多的昆虫。[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2.敢于表达、乐于分享观察蚕生命过程的收获。[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难点]比较蚕蛹和蚕蛾的形态,推测蚕蛾与蚕蛹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学生]蚕蛾、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教师]蚕蛾破茧羽化的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呢?(预设:蚕茧破了一个洞;蚕茧里面钻出了蚕蛾;蚕茧变空了,里面有一些皮;……)2.讲解:蚕吐丝结茧后,经过10~15天,蚕茧中钻出了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也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阶段。3.揭题:蚕蛾长什么样?与蚕的幼虫和蛹相比,蚕蛾身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又有什么不同?它的生活习性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蚕蛾。(板书:茧中钻出了蚕蛾)[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告知学生茧中会钻出蚕蛾,明确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交流与蚕蛾有关的新发现1.过渡:大家都有观察到蚕蛾破茧的过程吗?(预设:观察到了;没有,只看到已经出茧的蚕蛾;……)2.布置任务:请大家在组内交流这段时间观察到的有关蚕蛾的生命活动现象,达成一致意见后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3.活动:播放蚕蛾破茧羽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寻找自己以前未观察到的细节。4.小结:蚕蛾破茧前会从口器中分泌液体,使蚕茧软化、变薄,直至出现一个小洞,蚕蛾会从小洞中慢慢钻出。蚕蛾钻出蚕茧后不久就会交尾,交尾3~4小时后,雌蛾开始产卵,产卵不久后它们就会相继死去。探索二:观察蚕蛾1.过渡:我们知道了蚕蛾破茧的过程,也知道了蚕蛾破茧之后的生命很短暂,接下来,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蚕蛾。(教学提示:指导学生再次观察自己蚕房中的蚕蛾。)2.提问:蚕蛾吃东西吗?吃什么?(预设:蚕蛾不吃东西。)3.追问:蚕蛾运动吗?怎样运动?(预设:蚕蛾会运动,但是不会飞,只能用足爬行。)4.布置任务:蚕蛾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它与蚕的幼虫以及蚕蛹有怎样的区别?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蚕蛾,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5.小结: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是昆虫。6.提问:你们观察到的蚕蛾都一样吗?(预设:不一样,有的蚕蛾腹部大、翅膀小,有的蚕蛾腹部小、翅膀大;有的蚕蛾触角为灰色,有的为黑色。)7.讲解: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快。探索三: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1.过渡:蚕蛾是蚕蛹变成的吗?(预设:是。)怎么证明呢?(预设:可以剪开蚕茧,看看里面还有没有蚕蛹。)2.演示:剪开一个钻出蚕蛾后的蚕茧,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茧中没有蚕蛹。3.布置任务:我们已经知道蚕蛾是由蚕蛹发育而来的,那么蚕蛾和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推测蚕蛾身体的各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