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素材_第1页
《父亲、树林和鸟》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素材_第2页
《父亲、树林和鸟》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素材_第3页
《父亲、树林和鸟》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素材_第4页
《父亲、树林和鸟》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亲、树林和鸟》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素材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3父亲、树林和鸟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童年时代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课文的题目富有画面感,引人遐思。“父亲”、“树林"、“鸟”三个词并列,既描绘了父亲和“我"在树林边看鸟的情景,又表现了父亲对树林、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第1自然段既开门见山点题,概括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也表明了全文中心,奠定了感情基调。接下来,作者没有直接写父亲怎样喜欢鸟,而是通过父子俩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逐渐突显父亲的形象:父亲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知道鸟何时爱唱歌,何时容易受到伤害。

文中的“我”是一个叙事者和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个陪衬者。当父亲观察到“林子里有不少鸟"时,“我”却茫茫然,并没有发现一只鸟;当父亲闻到鸟味的时候,“我"却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息。“我”的茫然不知与父亲的了如指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课文的语言充满诗意,耐人寻味。多处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尤其是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感受。比如,“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中,“凝神静气”说明了父亲观察细致而专注,对大自然的生命充满敬畏,“像树一般兀立"显出父亲仿佛与树融为一体;“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等语句,生动贴切地描写了树林的环境,而父亲能从中分辨出鸟味,突显了他观察细致、对大自然有着真切的了解,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之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认读“黎”、“凝"、“畅”、“瞬"、“猎”5个生字;

2.结合语境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3.通过圈画词句并朗读体会写法、感受诗意,从而辨析父亲的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品题,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23.父亲、树林和鸟)。这个题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预设:题目中有个顿号。

点拨:顿号连接着三个——?我们读的时候要在每个词语后面稍作停顿。(生读)

过渡:文章围绕这三者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我们走进文章。

(二)初读感知,梳理内容

1.读词正音

黎明滹沱河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幽深雾蒙蒙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书写指导蒙)

本组和树林有关

凝神静气兀立猎人喃喃

本组词语和父亲

舒畅焐得热腾腾的张开的喙

本组词语和鸟有关

2.了解文意

词语会读了,现在你能借助词语说一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预设:学生说的很详细但啰嗦。

点拨:如果能提取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说的再精炼一些就好了。

3.理清脉络

过渡: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了父亲和我去观察鸟,哪一部分详细写了父亲和我观察鸟呢?

预设:2-19段

4.在整个过程中,父亲和我观察到了鸟的方方面面,(框出3-9段),我们先来看3-9段,这一部分父亲和我观察到了什么呢?

预设:观鸟动

5.剩下的部分他们又注意到了鸟的什么方面呢?

预设:闻鸟味听鸟唱

小结:就是这么一件事,令作者牛汉至今印象深刻,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春天的黎明,走进那片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树林。

(三)搭建支架,品读3-9段

过渡:这一单元,我们要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9自然段,用“____"划出你觉得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想想它好在哪里,并有感情地朗读。(计时3min)

(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标出)

预设关注点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生发言,生读。

预设关注点2:“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生发言,生读。

预设关注点3:“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生发言,生读。

预设关注点4:“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生发言,生读。

师引导朗读:同学们,在这——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中,的父亲——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而我——并没有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只能——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他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而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小结:刚才,我们就是通过先画出自己觉得好的句子,关注到了句子中用的特别好的词语,从而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之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闻鸟味”、“听鸟声"

现在,谢老师把学习的机会给你。请同学们继续用上这样的学习步骤完成阅读任务三。

自由朗读10-19自然段,划出你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你觉得好的词语写在空白板贴上。

想想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四人合作交流,

有感情地读一读。(5min)

(希沃出示学生课本照片)

预设关注点1:“‘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而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生发言,生读。

预设关注点2:“鸟也有气味?”“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生发言,生读。

预设关注点3:“‘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生发言,生读。

预设关注点4:“‘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生发言,生读。

预设关注点5:“‘鸟要准备歌唱了’”“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生发言,生读。

预设关注点6:“‘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生发言,生读。

(四)回顾总结,升华形象

刚刚我们通过自学体会了文章生动的语言,走进了这样一片幽静朦胧的树林,认识了这样一群生动可爱的鸟儿。(出示阅读任务四)那么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默读2-19段,从文中找一找依据,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了解鸟的习性、善于观察

同学们想得都很正确。但是牛汉的父亲不止我们想得那么简单。

(出示阅读资料)

牛汉的父亲是个很不寻常的庄稼人,他有着诗人的气质,追求诗意的生活,十分善于观察大自然和人生的美。

看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作经验让牛汉的父亲更了解大自然,而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让他更能理解大自然的美感,父亲真不愧是一位“大自然的诗人”,怪不得连他说的话都这么像一首诗。让我们配着优美的音乐来读一读他说的话。

瞧,父亲的字字句句充满了诗意,真不愧是一位诗人。

(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有位同学在读了这篇课文后对父亲留下了几点印象(出示课后第二题,请生自己读):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很善于观察。

父亲热爱自然。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前面几条和我们刚才交流的一样,但是他还有这样的看法(框出最后一条)。“我"的父亲曾经是不是猎人呢?文中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为父亲不是猎人而感到高兴?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课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到日积月累本中。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3父亲、树林和鸟文本解读

《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选自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主题为“发现自然之美”,语文要素指向“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紧扣新课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让三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中初步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再进而能有审美的欲望和表现。

本篇课文选自牛汉的散文集《童年牧歌》,是一篇字字充满诗意的散文,蕴含“大诗的境界"。本文在题目上就以“父亲”、“树林"、“鸟”三词并列,给人强烈的画面感,点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内容上叙述了父亲带“我"从滹沱河岸边的树林走过,亲身感受树林和鸟的故事。文章虽篇幅短小,却有着丰厚的内容,写出了春天黎明时分,滹沱河边的树林神奇静谧的美丽画面。父亲的话语让空气中都流动着奇幻的气息,让人禁不住睁大眼睛、屏住呼吸来观察和感受眼前这片神奇的树林。这种身处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感觉,正是课堂上需要带着学生去感受的。在教学上,应更加注意从审美的层面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文本,让学生“披文以入情”,感受文本的审美意蕴,从而汲取文本中更丰富的“营养"。

发现自然静谧之美

作者在开篇就带我们置身于他童年记忆中那片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弥漫着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还有树林中那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感受,也让我们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在这样复杂难辨的环境中父亲竟然胸有成竹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能从偌大的树林中找到其中一棵树的一根树枝,从中发现无风叶动背后鸟的踪迹,能从又浓又苦的草木味道中捕捉、分辨出鸟味,突显了父亲观察的细致,也说明他对鸟有着真切的了解,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之人。而对父亲的描写形象的描写,如“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让我们仿佛看到父亲与树融为一体,让我们感受到身处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感觉,也反反映出父亲对大自然的生命充满敬畏。

体会观察生活之美

当父亲凝神静气、聚精会神地朝着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的时候,当父亲喃喃自语、娓娓道来的时候,“我”却是茫茫然、一无所获的。文中的“我"是一个叙事者和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个陪衬者。作者对比着写,学生可以对比着读,在读中看见了一个茫茫然的“我”,同时也感受到父亲与树林和鸟的相知相融,突出了父亲观察的细致和对树林、鸟的热爱。正是因为会观察,才能察觉到自然之美。

感受父子亲情之美

因为对树林和鸟儿心存真爱,在鸟儿最快活的时刻便成了父亲最快活的时刻。

在这样一个时刻,他自然不会或者不忍心跟“我"讲猎人打鸟这样的残酷事情。所以,“过了几天”,父亲才跟我讲起,“鸟最快活的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这是父亲对“我”的爱和保护。作者在文末提到“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一方面,“我”为父亲如此爱鸟、懂鸟、护鸟而感到骄傲、开心;另一方面,如此熟悉鸟儿的父亲不会像猎人那样去伤害鸟儿,所以“我"心里觉得特别高兴。作者用平静的叙述、简洁的问答,使一个对“树林和鸟”心存真爱的“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流露出了自己对父亲的敬仰和尊重,还可以看出“我”已受到了父亲的感染,心里也激发出了对鸟儿的爱护之情。

四、细品文字诗意之美

牛汉的散文大都是那些简朴的温暖人心的作品。牛汉以《心灵的呼唤》《月

夜和风筝》《海琴》《父亲、树林和鸟》《少年与萤火虫》五篇优美的散文刻画出具有诗人气质的父亲形象。牛汉的父亲是个很不寻常的庄稼人,能吹笙管箫。20世纪20年代中期,牛汉的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后来做了教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