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_第1页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_第2页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_第3页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_第4页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24讲稳态与体温调节考点一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及稳态1.体液的组成2.稳态的含义: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生理意义(1)稳态是人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2)细胞内各种新陈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都依赖于内环境的稳定。(3)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4.调节方式:反馈调节(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方式,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等。(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方式,如血压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1.填出下表中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血浆、组织液2.完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3.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过程a主要表示营养物质和O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组织液,b主要表示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和CO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液中被运走,c表示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2)据图分析,维持内环境稳态必需的过程是a、b、c。(3)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4)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5)除(4)中的情况外,还有一些情况导致组织水肿,它们与渗透压之间存在的关系,可用下列流程图表示。eq\b\lc\\rc\}(\a\vs4\al\co1(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超敏反应→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3个易错点(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1.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①抗原与抗体结合②消化道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A.①②⑥ B.②④⑥C.③④⑤ D.①④⑥答案D解析消化道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丙酮酸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胰高血糖素在核糖体上合成;抗体与抗原结合、pH的调节、氧气的运输都主要发生在血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所以D项正确。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B.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感答案C解析从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C项错误;神经递质存在于组织液,血浆比组织液和淋巴多的是血浆蛋白,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感。3.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肌细胞浸泡在组织液中,与其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图中X是组织液,与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的是血浆Y,则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项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部分蛋白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项正确;肌细胞无氧呼吸的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降低,C项正确;内环境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项错误。4.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中的躯体感觉中枢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答案C解析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即免疫分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能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1.“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反馈调节的类型与实例(1)正反馈的实例: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2)负反馈的实例:大多数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等。考点二体温调节[重要程度:★★★☆☆]1.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可用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表示体温。2.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3.体温的调节(1)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原因:机体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2)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3)意义:体温相对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体温过高或过低会降低酶的活性,生命活动出现异常。1.构建体温调节模型2.当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少,对吗?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体温调节的作用,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机体产热增多,散热也增多。3.体温感觉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不是一回事,因为前者位于大脑皮层,后者位于下丘脑。4.高烧不退的病人不能(能、不能)加盖棉被。因为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加盖棉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影响了热量的散失。易错警示体温相对稳定的2个易错点(1)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2)“寒颤”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1.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颤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答案D解析从图中看出,60~80min体温迅速升高,80~100min体温又降回到正常状态。发热使体温升高,寒颤使产热增加,也使体温升高,A错误;提高环境温度,体温并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出汗减少并不会使体温下降,C错误;剧烈运动产热增加,可使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会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平衡B.体温的恒定依赖于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C.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小部分变成热能散失,造成能量的浪费D.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答案C解析体温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部分,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使产热和散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产热过程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变成热量散失,一小部分形成ATP。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1.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5.体温平衡决定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等。6.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高考模拟提能训练高考题组1.(2013·海南卷,20)关于淋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答案D解析淋巴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浆在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时,血浆形成组织液的量稍多。较多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最终在腔静脉汇入心脏,重新形成血浆,保证了内环境的循环。A正确,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B正确,B淋巴细胞广泛存在于内环境中。C正确,淋巴最终在腔静脉汇入心脏,重新形成血浆。D错误,蛋白质一般不能进入淋巴管内,故而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2.(2013·海南卷,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答案B解析内环境是身体内、细胞外的液体,所以需要区分细胞内的液体(细胞质基质等)和身体外的液体(尿液、唾液等)。A错误,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既可存在于细胞内,也可存在于内环境的一种蛋白质。B正确,糖原存在于细胞内,须分解为单糖才可进入内环境;而身体外的糖原被摄入后须被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进入内环境,故内环境中无糖原。C错误,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存在于细胞内和内环境中。D错误,氨基酸可以通过胃被吸收进入血浆(内环境)。3.(2013·广东卷,27节选)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所示,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________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随即通过________调节,增加________、减少________,使体温回升至正常。(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若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_______,需要采取降温措施。答案(1)高于神经—体液产热量散热量(2)失调解析(1)当体温低于正常值(37℃)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从而使体温回升到正常。(2)S点为正常体温值,体温高于该点,出现发热,持续时间长会导致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模拟题组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eq\o\al(-,4)/HPOeq\o\al(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答案D解析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与H2POeq\o\al(-,4)/HPOeq\o\al(2-,4)等构成的缓冲体系有关;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5.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答案D解析血浆渗透压升高会阻碍血浆渗出形成组织液,不会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6.如图所示,将20℃恒温下的四只小动物同时分别置于恒温15℃、25℃条件下一小段时间,在改变温度的这段时间里,预测它们的耗氧量、产(散)热量变化情况(假设20℃条件下四只小动物代谢水平相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的产热量>丙的产热量B.乙的耗氧量<丁的耗氧量C.甲的产热量=甲的散热量D.丙的产热量=丙的散热量答案D解析小鼠为恒温动物,环境温度变化后,小鼠通过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使体温维持稳定,因此C项正确。青蛙为变温动物,环境温度变化后,青蛙代谢水平将发生变化,其产热量和散热量不一定相等,故D项错误。环境温度降低的情况下,小鼠散热量增加,为维持其恒定的体温,产热量也增加。环境温度降低的情况下,青蛙体温下降,因此代谢水平下降,产热量降低,故A项正确。同理,环境温度上升后,小鼠散热量减少,导致产热量减少,因此耗氧量也减少,而温度升高后青蛙体温上升,代谢水平上升,耗氧量增加,故B正确。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⑤喝牛奶,进入胃中⑥口服抗菌药物⑦肌肉注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②③⑦ B.①②③⑦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答案A解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组成内环境的成分;递质小泡在突触小体中;喝牛奶和口服药物(进入消化道中)、精子进入输卵管都不是进入内环境中。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eq\o\al(-,4)/HPOeq\o\al(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答案D解析饮水不足,通过调节维持体内水平衡,属于机体正常的调节过程,而不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A错误;缓冲体系只是内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主要组成体系,B错误;内环境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才是稳态,C错误。3.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了内环境;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在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4.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产热增加B.寒冷时,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代谢降低C.寒冷时,人体产热多,散热少,以维持人体体温恒定D.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加有关答案D解析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此时产热仍等于散热,故体温恒定,酶活性不变。5.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答案D解析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因此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故B正确;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水分、血浆蛋白、无机盐等,其中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是决定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故C正确;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在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血浆pH维持在7.35~7.45,不会出现显著下降,故D错误。6.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为()A.增加、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增加C.增加、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增加答案A解析人所处的环境温度降低,冷觉感受器兴奋,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耗氧量增加。在寒冷环境中,排汗减少,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减少。7.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人体皮肤血流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①为25℃条件,则②可能为0℃环境B.在时间②内人体耗氧量增加C.在时间②内酶的活性比时间①、③低D.在时间②内体温的恒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答案C解析寒冷环境中人体的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人体的耗氧量增加,从而增加产热;人体内的温度是恒定的,酶活性不变;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受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共同维持。8.如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若②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C.①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④答案B解析据图可以判断,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或细胞,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流经的组织细胞会消耗氧气,B正确;组织液中的小分子蛋白质能进入毛细淋巴管但不能反向回流,C错误;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错误。9.如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氧气C.c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D.a中细胞种类最多答案B解析由图中箭头判断,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三者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错误;血浆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消耗氧气,B正确;c组织液中含有多种信息分子,包括激素等,但不含消化酶,消化酶在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中,C错误;组织细胞3种类最多,D错误。10.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B.时间t1~t2,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答案D解析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来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人体体温恒定,正常情况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间t3后产热量也是等于散热量,D错误。11.如图是一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③④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B解析①②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③④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同时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内环境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12.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测得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稳定能力的强弱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答案A解析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甲种海蟹在海水浓度较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海水浓度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血液相对稳定了,故调节能力中等;丙种海蟹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时,基本维持平衡,高于正常海水浓度时,也能调节血液浓度的相对平衡,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13.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HCOeq\o\al(-,3)的方式运输,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血浆中CO2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生理过程)。(2)CO2进入红细胞后,HCOeq\o\al(-,3)数量____________。根据细胞特点和HCOeq\o\al(-,3)的含量,可推测HCOeq\o\al(-,3)进入血浆的方式为____________,这表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性。(3)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最后扩散到__________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4)由于红细胞内__________被消耗和__________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细胞。答案(1)细胞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细胞呼吸)(2)增加易化扩散选择透过(3)空间结构组织液(4)水分子Cl-(离子)解析(1)血浆中CO2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2)据图,HCOeq\o\al(-,3)来自碳酸的分解,所以CO2进入红细胞后,HCOeq\o\al(-,3)数量增加。再根据细胞内外HCOeq\o\al(-,3)的浓度,可知其跨膜方式为易化扩散,表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3)H+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红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至血浆,进而进入组织液。(4)据图可知,由于水的消耗和Cl-的进入,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14.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依据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①表示________系统;甲表示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B细胞和________细胞。(2)乙是由________分泌的,调控其分泌的结构是______,该结构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架起了“桥梁”。(3)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上图可知,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免疫记忆(2)垂体下丘脑(3)神经递质(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解析(1)分析图可知,①为免疫系统,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会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2)乙为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而垂体的分泌受下丘脑的调控。(3)当人紧张时,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肾上腺细胞,促进肾上腺激素的分泌。(4)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5.恒温动物保持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内的部分同学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位于脊髓。假设你是该小组的一员,请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准备: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若干、体温计、手术针。步骤:(1)将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分别标号甲、乙、丙、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四组小白鼠同时放在寒冷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四组小白鼠的体温。结论:(请写出所有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并作分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步骤:(2)甲组小白鼠不作任何处理,乙组只破坏下丘脑,丙组只破坏脊髓,丁组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结论:(1)甲、乙两组小白鼠体温恒定,丙、丁两组小白鼠体温不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脊髓(2)甲、丙两组小白鼠体温恒定,乙、丁两组小白鼠体温不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3)甲、乙、丙、丁四组小白鼠体温均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既不位于脊髓也不位于下丘脑第25讲水、无机盐的调节和血糖调节[考纲要求]1.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2.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考点一水和无机盐的调节[重要程度:★★☆☆☆]1.水的平衡(1)人体内水的来源:饮食和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其中由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2)人体内水的排出途径有四条:主要途径是泌尿系统,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3)尿的形成①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般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形成原尿。②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通过它们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等,最后形成尿液。2.无机盐的调节eq\f(血钠降低,血钾升高)eq\o(→,\s\up7(促进))肾上腺皮质eq\o(→,\s\up7(分泌))醛固酮eq\o(→,\s\up7(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吸Na+泌K+→血钠、血钾恢复正常。1.水平衡的调节(1)构建水盐平衡调节模型(2)人体水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和体液调节。(3)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4)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Na+、K+平衡的调节过程(2)醛固酮的功能:①促进钠的重吸收;②促进钾的分泌;③促进水的重吸收。易错警示钠、钾平衡的2个注意点(1)钠以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多少调节含量,钾以肾小管分泌的多少来调节含量。(2)钠盐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从而影响水平衡的调节,盐的排出要依赖水的排出;盐的重吸收影响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在水的重吸收中有相同的作用,但却发生在不同条件下。1.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B.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C.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水平衡调节中枢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由垂体释放出来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把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渴感,通过饮水补充体内水分的不足。2.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L清水及饮1L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答案D解析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抗利尿激素降低,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C两项正确;因为饮清水后0.5h尿量大量增加,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B项正确;3h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考点二血糖调节[重要程度:★★★☆☆]1.含量: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为3.9~6.1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h后<7.8mmol/L。2.调节因素(1)肝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主要器官。(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重要的调节激素,分别由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分泌产生。3.失调疾病:血糖代谢失去平衡时,会患低血糖病或糖尿病。(1)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空腹血糖浓度≥7.0mmo/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h后血糖浓度≥11.1mmol/L。(2)糖尿病患者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3)糖尿病治疗:可采用调控饮食并结合药物等综合治疗。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1)胰岛素eq\b\lc\{\rc\}(\a\vs4\al\co1(促进\b\lc\{\rc\(\a\vs4\al\co1(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血糖合成糖原或脂肪酸)),抑制\b\lc\{\rc\(\a\vs4\al\co1(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eq\x(使血糖浓,度降低)(2)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2.调节过程(1)(2)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eq\o(→,\s\up7(+))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升高。3.请绘出人体饭后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相对变化坐标曲线图。答案4.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的原因分析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B.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答案A解析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实验对象是“小鼠”,观察指标是“小鼠症状的变化”,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注射葡萄糖后,低血糖症状消失,通过自身对比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2.胰岛是存在于胰腺中的内分泌腺,胰岛细胞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A细胞和B细胞,请回答相关问题。(1)A细胞分泌______,B细胞分泌________。这两种激素是调节血糖水平最主要的激素。(2)血糖的反馈调节如图,请写出相应内容。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3)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由于缺少______,细胞不能摄取葡萄糖,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症状。答案(1)胰高血糖素胰岛素(2)BA糖原脂肪酸肝糖原(3)胰岛素尿糖身体消瘦(合理答案即可)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用餐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岛素通过加速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或脂肪酸,从而降低血糖。饥饿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可能由于缺少胰岛素,细胞不能摄取葡萄糖,从而出现尿糖、身体消瘦等症状。实验十二模拟尿糖的检测[重要程度:★★☆☆☆]1.实验原理2.实验流程准备:将5个分别装有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尿液”的滴瓶和5条葡萄糖试纸分别对应做好标记,并在记录本上设计好记录表格检测:分别用滴管从5个滴瓶中吸取溶液,在对应的葡萄糖试纸上各滴加2滴观察: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出“尿糖”的含量记录:将实验结果记在记录表中分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人体内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当血糖代谢失去平衡时,人体就会患低血糖病或糖尿病。其学校的学生兴趣小组做了以下模拟尿糖检测的实验和问题讨论,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相关的内容。(1)实验材料:试管,试管架,滴管,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葡萄糖试纸(遇葡萄糖会呈现一定的颜色),模拟的尿液样本甲、乙两份。(2)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步骤:①取________支试管,分别编号,并放在试管架上。②在上述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甲尿液、乙尿液。③将葡萄糖试纸放到干净的纸巾上。④然后用1支干净的滴管,从1号试管中吸取适量液体滴2滴在葡萄糖试纸上。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将5张试纸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实验结论。(4)问题讨论:①某同学实验所得的5张试纸的现象没有很大区别,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除了用葡萄糖试纸检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学会用葡萄糖试纸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葡萄糖(3)①5⑤观察和记录葡萄糖试纸的颜色变化⑥重复步骤④,用葡萄糖试纸测试另外4种溶液,记录每次测试的葡萄糖试纸的颜色变化(4)①可能是用同1支滴管取液体样本(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以)②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以)解析(1)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可知用葡萄糖试纸进行检测。实验材料中“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模拟的尿液样本甲、乙两份”提示将用5份样本做实验。在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和等量原则。

1.水平衡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方式。2.由下丘脑分泌、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醛固酮的功能: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促进水的重吸收。4.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为3.9~6.1mmol/L。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激素。5.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高考模拟提能训练高考题组1.(2012·新课标全国卷,3)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答案B解析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从而产生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所以只有B项正确。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30)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__________,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脂肪细胞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外排易化扩散(2)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浓度(3)是(4)先升高,后降低解析(1)根据胰岛素的物质类型和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确定其运输方式,根据题干信息确定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2)根据血糖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完成该设问;(3)由题干信息确定该设问;(4)根据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完成该设问。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30)回答下列问题:(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答案(1)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分泌不足者产生的胰岛素少,故血糖下降速度慢(3)内质网高尔基体解析(1)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有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两个途径。(2)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正常,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分泌胰岛素少,故血糖降低的速率较慢。(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其成分为蛋白质,与胰岛素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模拟题组4.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K+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C.人体Na+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皮肤D.人在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答案A解析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既有神经调节(人体产生渴觉,摄入一定量的水),也有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调节;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离子是K+;人体Na+主要排出途径是肾脏;人在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5.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答案A解析本题的题眼为“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饮水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每分钟的尿流量随之增大,而后随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逐渐回升,每分钟的尿流量也随之减少直至正常。6.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强体力劳动消耗大量能量,分解大量葡萄糖,需要不断分解糖原等加以补充,这时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大量出汗会通过机体反应来保持体内水分,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密切相关。1.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答案B解析当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故B正确,A、C、D错误。2.下列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B.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C.丙图表示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变化D.丁图a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答案C解析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渗透压呈正相关,食物过咸时,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饮水过多时,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注射抗利尿激素时,尿量减少,尿液中尿素、K+、Na+浓度升高。3.某人因轻度食物中毒,引起呕吐、腹泻,但此人无明显口渴现象,尿量几乎正常,对此人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此人因无明显口渴现象,尿量几乎正常,所以没造成脱水D.失水几乎等于失盐的程度答案D解析此人无明显口渴现象,尿量几乎正常,说明此人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几乎不变,失水和失盐的程度差不多,但由于呕吐、腹泻,导致细胞外液减少,属于脱水。4.下图是血糖的激素调节示意图,若以“+”“-”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作用,则①②③④⑤⑥依次是 ()A.+,-,+,-,+,- B.+,+,+,+,-,+C.-,-,-,+,+,-D.+,+,+,+,+,+答案B5.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答案A解析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其生理作为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水平,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就不能发挥作用。6.(2013·福建卷,1)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B.VLDL以简单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答案C解析VLDL是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这种复合物由于形体大,不能直接跨膜运输,是以外排的形式分泌的;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7.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首次注射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B.二次注射中,血糖最先回升到正常浓度的是②号C.二次注射以后,③号与④号血糖浓度都回升,说明肾上腺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D.二次注射中,实验操作违反了对照原则答案D解析首次注射中,①号是对照组,②~⑤号是实验组,实验组出现低血糖症状,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对出现低血糖症状的②~⑤号进行二次注射的实验中,⑤号是对照组,其他几组是实验组。因为②号直接注射了葡萄糖,所以血糖浓度最先回升到正常浓度。肾上腺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功能,二者在血糖调节方面具有协同关系。8.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A.食物缺碘—生长激素B.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C.过度饥饿—胰岛素D.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答案B解析食物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并不影响生长激素的含量;过度饥饿时,血糖浓度会降低,胰高血糖素会增多;甲状腺激素会促进代谢,提高产热,在温度过低时分泌增多。9.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去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答案C解析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因而不会产生渴觉。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就增强了。10.如图为某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胰岛B细胞受损B.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C.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D.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答案C解析从图示看出,基因突变鼠在运动后血糖浓度低,因此可能缺乏胰高血糖素或其受体;而胰岛B细胞受损时,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会出现高血糖症。11.科学家发现过度肥胖往往造成血液中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高,且血液中胰岛素浓度也偏高。某研究室对过度肥胖的老鼠进行实验,发现阿司匹林(一种消炎止痛药)可矫正过度肥胖老鼠的生理缺陷。过度肥胖老鼠服用阿司匹林三周后,注射胰岛素,120分钟内血糖含量相对值变化如图所示(对照组老鼠未服用阿司匹林),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阿司匹林对老鼠的过度肥胖有治疗作用乙:注射胰岛素后对照组及实验组的老鼠血糖在60分钟内明显下降丙:对照组老鼠的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使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丁:服用阿司匹林使老鼠细胞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得以发挥作用降低血糖A.丙、丁B.乙、丙C.甲、丁D.甲、乙答案A解析从题图可知,对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注射胰岛素后,60分钟内血糖含量明显下降,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血糖含量变化不大,所以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对胰岛素敏感,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对胰岛素不敏感。12.切除健康狗的胰脏,2天后狗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A.既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B.用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胰岛素溶液进行注射C.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D.将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答案C解析为了排除该实验中所用溶剂的干扰,因此要增加对照组,即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13.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胰岛素与____________结合后,一方面促进_________________合成,另一方面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除此之外,胰岛素的作用还表现在能促进_______________,同时抑制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等)转化为葡萄糖。(2)某人因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若给其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此外也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衡受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4)胰岛素是由_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与胰岛素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是___________。答案(1)胰岛素受体蛋白质、脂肪、糖原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葡萄糖的利用(2)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3)血糖浓度神经和体液(激素)(4)胰岛B胰高血糖素、肾上腺激素解析(1)在人体内许多组织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胰岛素受体。胰岛素通过和细胞膜上受体结合起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以降低血糖,同时胰岛素还能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2)如果胰岛素受体无法识别胰岛素,即使注射胰岛素,也不能降低血糖,从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3)血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4)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升高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则会引起使血糖升高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增多。14.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实验一:选取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图1。(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手术应切除______________。每次注射各激素的量应按照_________________来计算。(3)图1表明胰岛素具有______________的作用,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________(小于/等于/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实验二: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2。(4)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2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_______,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其周围血液中_____________的浓度变化来确定。答案(1)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2)垂体和胰腺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体重(3)促进大鼠生长(及加强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大于(4)降低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5)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解析(1)由图1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对大鼠注射不同的激素,因变量是大鼠平均体重的变化,故该题探究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2)为避免自身产生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应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每次注射量应按照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体重来计算。(3)由图1注射胰岛素组与注射生理盐水组对比知:胰岛素具有促进大鼠生长的作用。由胰岛素+生长激素组、生长激素组和胰岛素组对比知:胰岛素具有加强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且二者的共同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4)由图2知,开始电刺激支配大鼠胰岛的副交感神经后,降血糖的胰岛素分泌增多,升血糖的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故血糖浓度将降低。(5)要验证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采用加量法对胰岛组织注射胰岛素,检测注射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通过对照得出结论。15.(2013·山东卷,24)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________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答案(1)毛细血管舒张下丘脑(2)抗利尿激素(ADH)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氧化分解ATP肾上腺激素(4)细胞外液乳酸解析(1)炎热环境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2)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3)在长跑比赛中,血糖的大量消耗主要用于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能;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激素。(4)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后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渴感;肌肉酸痛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适当积极放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将乳酸运送至其他器官继续代谢从而缓解肌肉酸痛。第26讲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考纲要求]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考点一免疫的概念、类型及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重要程度:★★★☆☆]1.免疫概念: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2.免疫系统组成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等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细胞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2.各种免疫细胞在来源和功能上的不同点细胞名称来源功能巨噬细胞造血干细胞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B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抗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3.探究抗原与抗体的不同点(1)成分上的不同: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2)来源上的不同: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3)分布上的不同:存在于细胞外的抗原引起体液免疫,存在于细胞内的抗原由细胞免疫将抗原暴露,再由抗体消灭和清除;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易错警示与免疫有关的4个易错点(1)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2)巨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4)血液中的凝集素(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发生反应;抗毒素(抗体)与外毒素(抗原)发生凝集反应。1.(2013·海南卷,2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B.超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答案A解析非特异性主要包括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等)和第二道防线(巨噬细胞和溶菌酶等)。这种免疫是先天就具有的,对于抗原没有特异性识别的过程,如巨噬细胞,虽然可以识别异物,并且进行吞噬,但是对于不同异物没有针对性的杀灭机制。A正确,因为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与生俱来,故而是可以遗传的。B错误,超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由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C错误,记忆细胞由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D错误,非特异性免疫没有针对性,对所有的能识别的异物都起作用。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的是特异性免疫。2.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C.外毒素和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答案A解析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产生抗毒素,所以外毒素属于抗原,抗毒素属于抗体,抗原的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抗体由效应B细胞分泌。3.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答案C解析图中a为T淋巴细胞,b为B淋巴细胞,c和d分别为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其中能识别抗原的有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b)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d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核DNA是相同的,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了功能的不同。判断细胞识别作用的技巧(1)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2)巨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3)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巨噬细胞。考点二聚焦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重要程度:★★★★★]1.体液免疫(1)免疫过程(2)结果: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2.细胞免疫(1)免疫过程(2)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巨噬细胞吞噬。1.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回答以下内容(1)如果切除胸腺,T淋巴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仅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2)如果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3)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2.探究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如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写出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图解。答案(2)记忆细胞的特点:迅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3)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1.(2013·山东卷,3)巨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答案B解析A项中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没有特异性;B项中如图所示经内吞形成的小泡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释放出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形成抗原片段,从而使抗原决定簇得以暴露;C项中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先要呈递给T淋巴细胞,由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从而引起B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D项中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不仅存在于体液免疫,还存在于细胞免疫过程中。2.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答案B解析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场所不同,形成的淋巴细胞不同。造血干细胞转移至胸腺,则发育分化形成T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及部分体液免疫。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分化形成B淋巴细胞,胸腺被破坏后,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仅保留部分体液免疫。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后,机体的一切免疫功能均丧失,即使再输入造血干细胞,因缺乏分化的场所也不能形成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3.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病毒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分化的作用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D.效应T细胞的作用答案D解析被病毒感染且用同位素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和已免疫的淋巴细胞放在一起,4小时后测定上清液中同位素的释放量,说明两种细胞在一起能导致被病毒感染且用同位素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的破裂,据此能反映出是效应T细胞的作用,D说法正确。1.“三看法”判断特异性免疫的类型(1)一看抗原经巨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2)二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3)三看抗原的种类:不同抗原物质的免疫类型不同①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②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③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2.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方法(1)证明胸腺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切除小鼠的胸腺,细胞免疫全丧失,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2)器官移植:同一个体中不存在免疫排斥,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免疫排斥。(3)证明抗体具有专一性①动物(大小、年龄、生长状况相同)同时注射某流感疫苗。②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注射不同种的流感病毒,观察其患病情况。(4)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①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取血清。②选取各方面相同的小鼠等量分成a、b两组。③a组注射血清后再注射破伤风毒素,b组只注射破伤风毒素。④观察两组小鼠生活状况。考点三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应用[重要程度:★★★☆☆]1.免疫缺陷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