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点归纳_第1页
2024年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点归纳_第2页
2024年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点归纳_第3页
2024年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点归纳_第4页
2024年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基础心理學心理學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現象发生、发展和活動规律。一般心理學的内容:4個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動机;能力和人格。上述心理現象又可分為两大类,即心理過程和人格。人的心理的本质:1.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動的器官。2.心理是客观現实的反应。客观現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3.心理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的。4.心理學是界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间的中间學科或叫边缘學科。科學心理學的建立:德,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种心理學试验室,科學心理學诞生的標志。學派的纷争1.构造心理學派:冯特、铁钦纳2.行為主义學派代表人:华生3.格式塔心理學派:魏特海墨等4.机能主义心理學派:詹姆士5.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研究心理學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辨证发展原则3.理论联络实际的原则心理學的研究措施1.观测法2.调查.3.個案法4.试验法神經系统的基本构造單位、脑的基本构造單位是神經元神經元可分為:感覺神經元(传入神經元)运動神經元(传出神經元)和中间神經元(在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經元)三种。神經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神經元功能:接受刺激、传递和整合信息神經系统包括中枢和外周神經系统中枢神經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外周神經系统包括:躯体神經;自主神經系统(植物神經系统,不受意识的支配,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与情绪反应有关外周神經系统及其功能1.外周神經系统是联络感覺输入和运動输出的神經机构,它包括由脑神經和脊神經构成的躯体神經系统及自主神經系统。以沟和裂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包括脑干、间脑和端脑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网状构造调整睡眠与覺醒和神經构造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覺中枢下丘脑是皮层下调整自主神經系统活動的中枢大脑皮层感覺中枢包括视覺中枢、听覺中枢和躯体感覺中枢躯体感覺中枢在中央後回大脑皮层躯体运動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大脑两半球解剖构造對称,但功能不對称,体現為左半球言語功能占优势“割裂脑”试验(罗杰。斯佩裏)证明,對右利手左半球言語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覺和形象思维占优势。單侧化:大脑两半球基本對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對称的。想象是對已經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发明出新形象的過程,可以分為無意想象和故意想象幻想和一种人的愿望相联络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反射指有机体在神經系统的参与下,對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条件反射的克制包括:外克制、超限克制;消退克制;分化克制;条件反射的泛化現象。神經细胞長時间工作,或在强烈刺激作用下出現的条件反射的克制現象是:超限克制;保护性克制互相诱导是一种神通過程進行而引起另一种神通過程出現的現象。兴奋和克制的互相作用所发生的互相诱导包括:正诱导和负诱导;同步性诱导和相继性诱导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构成。它受自主神經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巴甫洛夫學說的几种基本的概念1.兴奋和克制兴奋:指神經活動由静息的或较弱的活動状态转為活動或较强的活動状态。克制:指神經活動由活動的或较强的活動状态转為静息的或较弱的活動状态。巴甫洛夫发現的高级神經活動的基本规律有:1条件反射的克制规律,2神通過程的扩散和集中规律;3神通過程的互相诱导规律;4動力定型。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反射:有机体在神經系统的参与下,對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反射弧:实現反射活動的神經通路,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經、反射中枢、传出神經和效应器五個部分构成。反馈:指反射活動的成果又返回传到神經中枢,使神經中枢及時获得效应器活動的信息,從而更有效地调整效应器活動的過程。3.無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無条件反射:生而具有,不學而會的反射,例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等。条件反射:個体通過模仿、學习,在無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談虎色变等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以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現实的、详细的刺激物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朝被蛇咬,拾年怕井绳: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動以詞和語言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信统,它是人所独有的。5.動力定型:大脑皮层對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感覺是人脑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观事物個别属性的反应。感覺的种类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内部感覺感受性:感覺器官對合适刺激的感覺能力感覺阈限: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覺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用感覺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差异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覺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或叫差异阈限,最小可覺差。感覺現象:1.感覺适应2.感覺後象:正後象,负後象(紅灯灭後眼睛裏出現了藍色)3.感覺對比4.联覺感覺适应的定义: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現象。1.暗适应:從亮到暗,開始看不到東西,後来看到。保护對暗适应:戴紅色的眼镜2.光适应:暗到亮睁不開,很快就习惯。联覺是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覺,同步還引起另一种感覺的現象。视覺神經细胞(视网膜视细胞层)包括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位于中央窝上的视覺神經细胞是锥体细胞(强光明视覺)色覺异常分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覺异常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過媽媽传給自已的。听覺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鼓和内耳构成。听覺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1.音调:频率决定,频率高音调越高。2.响度:振幅决定,振幅大声音越响。3.音色:由波形决定的。老年人听覺感受性減少的特點:首先丧失對高频声音的听覺其他感覺:嗅覺、味覺、皮肤感覺、平衡覺、运動覺、内脏感覺、痛覺1.皮肤感覺包括触覺、压覺、振動覺、温覺、冷覺和痛覺,它們分别有不一样的受纳器。2.皮肤感覺和内脏感覺中均有痛覺,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中。痛覺對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覺最难于适应。嗅覺合适刺激的特性:它的分子能散布于空气當中、具有挥发性、有气味嗅覺的感受器:鼻腔上膜的嗅细胞嗅覺器官:位于鼻腔上膜基本的味覺有咸、甜、苦、酸由于味覺的感受器味蕾位于舌面和上颚等处,因此它的合适刺激必须是能溶于液体的、有味道的生理零度:是指皮肤表面的温度,和生理零度相似的温度刺激皮肤,不會引起热和冷的感覺。运動覺(動覺),動覺的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关节平衡覺的感受器是内耳的前庭器官内脏感覺包括饥饿、饱胀、窒息、疲劳、便意和性内脏器官的活動处在正常状态時引不起内脏感覺内脏痛特點: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内脏痛具有放射的性质。痛覺感受性有很大差异:源于一种人對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點有关系。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知覺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恒常性4.理解性知覺的种类1.空间知覺:大小、形状、方位、距离知覺。判断遠近重要依托双眼视差。2.時间知覺:钟表、自然昼夜更替、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動周期性变化来估计時间。3.运動知覺:4.錯覺:特定条件下产對客事的歪曲知覺。錯覺种类:1线条長短的錯覺2线条方向3面积大小的4不一样感覺道之间的互相作用也會产生錯覺,如形重錯覺,视听錯覺。倒飞錯覺。錯覺是對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覺、只要具有产生錯覺的条件,錯覺就一定會发生、錯覺所产生的歪曲带固定倾向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為的节律性变化。记忆:是過去的經验在頭脑中的反应。凡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這种映象又可以從大脑中提取出来,這個過程就是记忆。输入,储存,提取的過程、過去的經验在頭脑中的反应。记忆過程的四個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记忆按其内容可分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語义记忆、動作记忆5种划分三個记忆系统的原则:指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時间的長短来划分的。瞬時记忆是以刺激物的形象、瞬時记忆的信息首先以感覺後象的形式在感覺通道内加以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很大,但保留時间很短。图象记忆保持0.25-1秒,声象记忆保持的時间1-4秒。瞬時记忆转入短時记忆的条件是:對识记的材料加以注意;意识到瞬時记忆的信息,就转入短時记忆。短時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及短的時间一次展現後,保持時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時记忆中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到的,語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時记忆中多是听覺的编码,有少許形象编码和語义编码。短時记忆转入長時记忆的条件是:机械复述;精细复述。记忆广度就是短時记忆的容量,一般為7+2,即5-9個项目。長時记忆的容量是無限的,保持時间1分钟以上。語义编码和長時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是自然衰退或干扰。為長時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是自然衰退、前摄克制、後摄克制系列位置效应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對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体現為两頭的材料比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干扰會导致長時记忆的遗忘,干扰可分為前摄克制和倒摄克制两种表象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在頭脑中再現的過程、頭脑中出現的過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表象的特性:1直观形象性、2不稳定性、3可操作性、4概括性。表象的作用:具有积累感性知识、從感知向思维過渡的桥梁、為想象提供素材。遗忘:對识记過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現象叫遗忘。保持曲线:1885年德国艾宾浩斯创始呈负加速型的曲线思维:人脑對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能识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络。思维的智力操作過程1.分析与综合2.抽象与概括3.比较与分类思维的种类1.据思维形态分:動作、思维、抽象思维。2.按探答案的方向,分辐合、发散思维。3.按否具有发明性:再造性和发明性思维。言語是人們运用語言交流思想進行交际的過程,其活動形式有外部言語和内部言語内部言語支思维活動進行不出声的言語。布洛卡中枢是言語运動中枢,受损得体現性失語症,威尔尼克中枢听覺性接受性失語症;视覺性失讀症;書写性失写症。問題处理方略有:算法方略;启发式方略意识:在覺醒状态下的覺知,包括對外界事物對自身内部状态的覺知;既波及覺知時刻的多种直接經验,也包括我們對這些内容和自身行為的评价。意识的形态可以分為不一样的层次和水平,由于從無意识到意识是一种持续体。并且一般的意识形态也會转化為其他的形态,如睡眠、梦和幻覺等。潜意识是指在目前并没故意识到的信息,但它却保持在记忆中,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把它從记忆中提取出来。無意识是相對于意识而言的,指個体没有察覺到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過程。几种不一样的意识状态1.睡眠。對睡眠脑電波四阶段的变化的理解可参阅下图2.梦:根据脑電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為4個阶段。四個阶段大概要通過90分钟左右。此後便進入迅速眼動睡眠阶段,這一阶段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電波出現,眼球開始迅速上下左右移動,梦境開始出現。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現象。试验证明,假如對迅速眼動的睡眠進行剥夺,即只要发生迅速眼動的現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试验者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進而會影响到健康。生物节律:以24小時為單位所体現出来的机体活動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种心理過程,而只是伴伴随心理活動的一种状态。注意的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動或意志选择了某個對象,舍弃另某些對象。注意的集中性:指心理活動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對象上,表目前心理活動的紧张度和强度上。注意的動摇: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減弱的現象,又称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分散:注意离開了心理活動所要指向的對象而被無关的對象吸引去的現象。注意的种类1.無意注意2.故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3.故意後注意,又叫随意後注意。注意的特性1.注意的广度:5-9個。2.注意的稳定性:對选择的對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長時间的特性。3.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從一种對象转移到另一种對象上去的現象。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规定,注意的分散则是心理活動离開了目前的任务。4.注意的分派:是在同一時间内把注意指向不一样的對象,同步從事著几种不一样活動的現象。需要的定义:是推進有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状态的反应,体現為有机体對内外环境的欲求。是推進有机体活動的動力和源泉。需要的种类1.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层次理论:美国馬斯洛1968年提出。人的需要分5個层次,即生理、安全、愛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現的需要。1.生理需要:即人對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是人對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惊和焦急的需要;3.愛和归属的需要:是人规定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络,如交友,追愛的需要,從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求;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得满足使人体验到自已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信心。得不到产自卑和失信心;5.自我实現的需要:是指人但愿最大程度发挥自已的潜能,不停完善自已,实現自已理想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但各人到达的途径和方式可各不相似。動机:激发個体朝著一定目的活動,并维持這种活動的一种内在的心理過程或内部的動力。動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活動的動机:除需要之外,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動机的种类1.生理性動机和社會性動机2.原始動机和习得動机3.故意识的動机和無意识的動机4.内在動机和外在動机生理性動机和社會性動机1.驱力或内驱力: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動机叫生理性動机,如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等的動机。2.以人类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础而产生的動机属于社會性動机,如交往的需要引起交往動机,成就的需要产生成就動机,权利的需要产生权利動机,以及人的愛好、愛好等都是社會性動机。3.愛好: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從事某种活動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础的,是推感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机。當人的愛好不是指向對某种對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動時,人的動机便成為人的愛好了。愛好和愛好都和人的积极情感相联络,培养良好的愛好和愛好是推感人努力學习、积极工作的有效途径。故意识的動机:能意识到自已活動的目的的動机。無意识動机:没故意识到或没有清晰地意识到的動机。無意识動机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婴幼儿身上存在著,在成人身上也存在著,例如定势的作用人們是往往意识不到的。定势: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動的预先准备状态,它對人的知覺、记忆、思维、行為和态度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外在動机: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動机。内在動机:由個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動机。情绪和情感:是人對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對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動,它反应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2.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說是一种内心的体验。3.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体現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語表情。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學而會的性质;又有後天模仿學习获得的性质。4.情绪和情感會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的变化。如快乐時面部微血管舒张,胆怯時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紧、呼吸減慢等等。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络1.情绪指的是感情反应的過程,也就是脑的活動過程。2.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會意义的感情。3.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2.動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构成一种基本的動机系统,它可以驱動有机体從事活動,提高人的活動的效率。3.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對其他心理活動具有组织的作用。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理论1.情绪的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學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點相似的情绪理论,後人称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2.情绪的丘脑理论:美国心理學家坎农认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經系统的丘脑。3.情绪的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學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對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過程三者互相作用的成果,而认知過程又起著决定的作用。4.情绪的動机—分化理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认為,情绪并不是伴伴随其他心理活動产生的一种副現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過程。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動机。伊扎德深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動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多种情绪体验是驱動有机体采用行動的動机力量。情绪的分化是生命進化過程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才使得情绪具有了多种多样的适应功能,也只有這样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情绪和情感的维度和两极性1.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對情绪、情感所固有的特性的度量,這种度量可以從情绪、情感的動力性、激動度、强度和紧张度這几方面来進行。2.而每一种特性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對立的特性,也就是說,每一种特性都存在著两种對立的状态,這就是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情绪、情感的维度1.情绪、情感的動力性有增力和減力的两极。2.激動度有激動和安静的两极。3.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4.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情绪的种类1.從情绪的内容来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惊列為情绪的基本形式。2.從情绪的状态来分——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一般叫做心情。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時间较短的情绪状态,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為体現。应激:应激是在出現意外事件和碰到危险情景的状况下所出現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人的高级情感的种类1.道德感2.美感3.理智感4.宗教情感5.母愛意志的定义意志是故意识地确立目的,调整和支配行為,并通過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現预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行為的基本阶段1.准备阶段2.执行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在思想上要确立行動的目的,选择行動的方案并要做出决策。确立目的是意志行動的前提,但在确立目的的過程中,往往會碰到動机的冲突。動机的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意志的品质1.意志的自覺性,与之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從事。2.意志的坚决性,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卤莽草率。3.意志的坚韧性,与之相反的是虎頭蛇尾、墨守成规和执拗。4.意志的自制性,与之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人格:是多种心理特性的總和,也是多种心理特性的一种相對稳定的组织构造,在不一样的時间和地點,它都影响著一种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的特性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功能性5.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统一人格的构造1.需要和動机是人格的動力,它体現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原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著人對現实的态度,决定著人對认识對象的趋向和选择。人格的心理特性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毕某种活動所必须具有的心理条件,是個体的一种心理特性。智力是指人的认知能力,這种能力是人從事任何活動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例如观测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关键,代表著智力发展的水平。能力的分类1.能力、才能和天才。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下程度划分。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能力的构造划分。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按能力所波及的领域划分。4.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发明能力。按发明程度划分。能力构造理论1.斯皮尔曼的二原因论。由一般原因G和特殊原因S构成,由G的质值的大小决定。2.塞斯顿的群原因理论3吉尔福特的智力构造理论。将一般智力活動分為操作方式,操作内容和操作的产品三個维度。操作方式又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5种;操作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語义、行為4种;操作的产品包括單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含蓄6种。能力发展的個体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类型的差异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能力发展的原因1遗传原因;2环境和教育的原因。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也許的范围或程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详细程度。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從事任何活動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包括观测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思维力等;的支柱和关键是思维力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体現為:能力是掌握知识的技能的前提能力决定了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向、速度和巩固的程度;能力决定了掌握知识和技能所到达的水平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過程中也會增進對应能力的发展气质:心理活動表目前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動力性质的心理特性。气质相称于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气质类型學說1.体液說:希波克拉底提出,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2.体型說:克雷奇米尔提出,躁狂抑郁多矮胖型;精神分裂症多瘦弱型或强健型、发育异常型。3.血型說:A型温和诚实,消极保守,焦急多虑,冷静但缺乏坚决,富于情感;B型积极進取,灵活好動,善于交际,愛說寡信,多管闲事;O型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愛支配人。AB型外表象B,内在却象A。4.激素說:伯曼把人分為4种内分泌腺的类型,即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和性腺型。气质特性的感受性和耐受性一般体現為:感受性强耐受性弱;感受性弱耐受性强怎样看待气质类型: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說的是一种人的气质在毕生中是比较稳定的。2气质类型没有好壞之分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种人成就的高下;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性形成的难易和對环境的适应。5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性格:轻易受社會历史文化的影响;直接反应了一种人的道德風貌;更多体現了人格的社會属性是個体间人格差异的关键性格的多种特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在不一样的場所下會显露出它們的不一样侧面构成态度的基本原因是:认知情感;行為倾向性巴甫洛夫高级神經活動类型學說: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克制型。對应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性格:是一种人在對現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為方式中体現出来的人格特性。性格的构造:(一)静态特性1性格的态度特性、2性格的意志特性、3性格的情绪特性、4性格的理智特性。(二)性格的動态构造弗洛伊德把人格构造分為本我、自我、超我等层次。本我遵照快乐原则,自我遵照現实原则,超我遵照道德原则。弗洛伊德人格构造中的本我:指的是人的原始的無意识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构成的能量系统;寻求直接的满足,遵照快乐原则荣格把人格分為内向型和外向型荣格把愛好和关注指向于内部的人格类型是内向型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為共同特质和個人特质,奥尔波特把人格個人特质分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為表面特质和本源特质卡特尔找出了16种互相独立的人格本源特质,编制了“16种人格原因调查表”。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属于人格的特质理论,认為人格的维度包括内外倾、神經质和精神质。第二章社會心理學1.學科独立標志:1908罗斯《社會心理學》,麦独孤《社會心理學导论》2.心理學定义侧重心裏:奥尔波特《社會心理學》“研究個体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识的學科”侧重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情境中的人的心理過程及其行為规律的科學。3.社會行為:人對社會原因引起的并對社會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個体的习得行為,亲社會行為,反社會行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為等。勒温公式B=f(P,E)。B—行為,P—個体,E—個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含义:行為是個体及其情境的函数4社會心理:社會刺激与社會行為之间的中介過程,是由社會原因引起并對社會行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動。5社會心理研究的范围。1)個体层面:個体社會化与自我意识,社會知覺,态度,社會動机,社會學习等2)人际层面:個体之间的互相作用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气氛,個体与群体的互相作用,社會影响的等4)社會层面:風俗,時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性,国民性6美国學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1)哲學思辨阶段(启蒙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點:根据哲學思辨及社會准则来认识社會行為。围绕“人性”的哲學争论,可视為最早的社會心理學研究2)經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特點:對社會經验描述分析重要在欧洲進行。要點:(1)达尔文的進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學: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學与語言學杂志》b.謝夫勒以現代意义上提出“社會心理學”這一术語c.冯特《民族心理學》,被誉為“現代心理學之父”(3)法国的群众心理學:a.塔尔德《模仿律》b.迪尔凯姆《社會學措施的规则》c.列朋《群众心理學》,法国社會心理學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顶峰(4)英国的本能心理學:麦孤單《社會心理學导论》(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學派:费洛伊德——其理论基础是潜意识(也称“無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學与自我分析》、《幻覺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20世纪20年代開始。特點:從描述转向实证、從定性研究转向定量、從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要點:(1)实证措施:先驱是美国的特裏普力特,德国的莫德(2)试验措施:a.奥尔波特:提出社會增進的概念,《社會心理學》b.墨菲夫妇:《试验社會心理學》(3)20世纪三四拾年代著名的社會心理學试验:瑟斯顿、李科特,謝裏夫,莫裏诺,勒温(德国)。(4)二战後的特性:a.研究领域拓宽,波及人类行為的方方面面b.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并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与预测行為c.開展了应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5)20世纪80年代,美国學者提出跨文化社會心理學的概念,并出版了六卷本的《跨文化心理學手册》(1980—1987)。社會心理學新的的研究取向和途径:有文化人类學背景的“跨文化社會心理學”人物:勒温—社會心理學之父。奥尔波特—试验社會心理學的奠基人7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措施1)观测法A自然观测:對所观测的行為尽量少地干预。自然观测试所有研究措施的基础B参与观测:由于身临其境,观测者也許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用参与观测時应尽量減少观测者与被观测者之间互相作用的负面影响。2)调查法(亦称問询法)(1)访談法A特點a.访談者必须在双方人际沟通中获得信任,使被访者积极配合b.具有特點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談提纲设计、编制与实行的原则B分类:a构拜访談与非构拜访談b直接访談与间接访談C访談過程与技巧:a.准备工作b.靠近被访談者c.应對拒绝的技巧d.談话与提問技巧e追問技巧(2)問卷法A特點:a.原则化程度较高b.收效快B类型:a.构造問卷与無构造問卷b.发送問卷、访問問卷、邮寄問卷C問卷构造:題目、序言、指导語、問題及答案、计算机编码、调查实行记录、結束語3.)档案研究法(1)長处:對研究對象心理干扰小,合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時间跨度较長的趋势研究(2)缺陷:工作量大,费時费力8社會心理學研究应遵照的重要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实事求是,客观描述。無论资料与結论与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會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對立。(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9重要伦理守则:1制定期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2向被试者阐明研究计划的重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特殊時,欺瞒须經严格程序核准,事後阐明。3采用保护被试者的措施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對被试者的资料保密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10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理论(1)社會學习论:试图用行為主义解释人們行為的學說。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學习對目前的行為有决定作用A简史:a.行為主义初期的代表:俄国的巴甫洛夫,美国的沃森b.发展了行為主义:赫尔、斯金纳c.用學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會行為:米勒、多拉德d.提出社會學习论:班杜拉、沃尔斯特B學习机制:a.联想:古典条件反射b.强化:行為後的奖赏(正强化)与惩罚(负强化)作為强化,能使某种行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現c.模仿:人的言語习得過程是通過模仿進行社會學习的經典事例C观测學习:a.班杜拉社會學习论的重要构成部分b.包括四個過程:注意、保持、動作再現、動机過程(2)社會互换论:创始人霍曼斯。趋利避害是人类行為的准则,企图获取最大收益,減少代价。布劳发展了互换论:互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們自愿的活動五個普遍性命題:成功命題;刺激命題;价值命題;剥夺—满足命題;侵犯—赞同命(3)符号互動论:20世纪30年代詹姆斯,米德。最早使用者:布鲁诺(4)精神分析论(深层心理學)强调意识過程對人的行為有决定作用弗洛伊德的重要概念和观點A意识与潜意识意识:個体能察覺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体現。前意识: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潜意识:個体的原始冲動,本能及欲望,他們受法律道德及風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仍然存在并追求满足。B力比多假定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本源C快了原则与現实原则快了原则:顺從冲動,追求快乐。現实原则:社會生活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规定個体克制本能与冲動,适应現实,否者不仅得不到快了,反而會痛苦。D生本能与死本能前者指向生命,代表愛和建设的力量;後者指向消灭,是体現恨与破壞的力量E人格构造:本我,自我,超我荣格的分析心理學。荣格,分析心理學的创立者。新精神分析论的重要观點A霍妮的“文化原因论”B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學說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格就是那些常常发生于人与人关系中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模型。個体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种個結點。11社會化概念社會化波及社會及個体两個方面。從社會视角看,社會化即社會對個体進行教化的過程。從個体视角看,社會化即個体与其他社會组员互動,成為合格的社會组员的過程。社會化過程,老式观點认為到成人期即告結束,而現代观點则主张,社會化伴随人的毕生,即终身社會化。按社會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初期社會化(小朋友及青少年時期)、继续社會化(成人期)。12再社會化:由于社會急剧变化,對個体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其中包括對初期社會化過程中没有获得合格社會组员资格的個体的再教化。13社會化的条件(1)人类有较長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時期,這是個体接受社會化最佳時期,也是社會化的基础。(2)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會化的也許性14社會化的载体(1)家庭:個体從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會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會化的关键時期。(2)學校:學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個体系统传授社會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點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學校還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原则、礼仪与老式。在初期社會化中,學校是不可替代的社會化载体。(3)大众传播媒介:影视、音像、广播、报紙、杂志、互联网(4)参照群体:能為個体的态度、行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原则的群体。特點是,個体可以不具有這個群体的组员资格,但這個群体却能為個体提供行為空间。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個体提供指导行為的参照框架,後者则向個体提供自我判断的原则15道德社會化(1)個体将社會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為自已行為准则的過程。(2)三個方面:a.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為,道德判断是從他律到自律,從效果到動机。b.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形式是直覺的体验,形象的体验,深层次的体验。内容是愛国情感、劳動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c.道德行為:個人對他人与社會有道德意义的行動。高水平的道德行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16、語言社會化(1)個体社會化是從掌握語言開始,所有社會化是以語言社會化為前提的。(2)語言包括詞、語音、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获得共识和符号系统,是人們思维和互相交流的手段。(3)語言是個体与他人及社會联络的纽带,其集中反应了文化,掌握某种語言的過程自身就是社會化的過程。17、社會角色的概念(1)社會角色是個体与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對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對在特定地位的個体行為的期待,是社會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2)米德使用社會角色来阐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著可预見的互動行為模式,這個概念有助于理解個体与社會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3)角色理论是按照人們所处的社會地位与身份解释個体行為并研究其中规律18、社會角色的分类按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成就角色按行為规范化程度分:规定型角色、開放型角色按功能分:功力型角色、体現型角 按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覺角色、不自覺角色19、角色饰演過程(1)角色期待:個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碰到的是他人与社會對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會公众對其行為方式的规定与期望。假如個体偏离角色期待也許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對(2)角色领悟:對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停调整自已的行為并塑造自已来進行的(3)角色实践: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发展是個体实际体現的角色20、角色失调(领會)(1)角色冲突:個体在不一样条件下往往有不一样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假如它們互不相容,出現矛盾,個体在心理上感到的冲突是角色冲突。既有角色间的冲突,也有角色内的冲突(2)角色不清:個体對其所饰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晰,或者公众對社會变迁期间出現的新角色认识不清,尚未能形成對這一新角色的社會期待,也會导致角色不清。個体在角色不清時往往會产生应激与不满足感。(3)角色中断:由于多种原因使個体的角色饰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現象(4)角色失败: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21自我: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個体對自已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生理/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會角色的认知。主我:认识的主体,是积极的自我客我:认识的對象,被观测者,包括一种人所持有的有关他自已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静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22自我的构造A物质自我:其他主体的载体,是個体怎样看自已身体的层面。B心理自我:是個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性的總和,是個体怎样看自已心理世界的层面。C社會自我:個人饰演的社會角色,是自我概念的关键,是社會怎样看待個体同步被個体意识到的层面。D理想自我:個体期待的自已。E反思自我:個体怎样评价他人和社會對自已的見解。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23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個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經验3)决定期待2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A生理自我:個体對自已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愛惜感。出生8個月就有,3岁成熟。B社會自我:3岁~13,14岁,处在自我的中心,理解社會對自已的期待,并调整自已的行動C心理自我:能知覺和调整自已的心理活動及其特性和状态25身份:由個体的社會地位和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特點:客观性(公众承认的);主观性(個体對自已身份的认识);多重性(一种以上的地位);稳定性;契约性26自尊:個体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评价的成果。自尊需要a對成就,有事与自信等的欲望b對声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27《心理學原理》1890詹姆斯自尊的經典公式自尊=成功/理想28影响自尊的原因a家庭中亲子关系b行為体現的反馈c选择参与和扬長避短d根据相似性原理對的進行社會比较29社會知覺:包括人际知覺(對他人和群体),自我知覺。30影响社會知覺的主观原因1.认知者的經验:經验不一样,认知者對相似的认知對象會有不一样的成果。2.认知者的動机与愛好:由于動机和愛好不一样,個体选择认知對象會有所不一样。3.认知者的情绪:处在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給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覺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覺他人。31图式1.概念:人脑中已經有的知识經验网络。個体進行社會认知時,它對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假如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此外的图式。2.作用:(1)影响個体對他人的知覺:個体知覺他人,所看見的是其想看見的東西,即用图式解释知覺對象(2)影响對注意對象的选择:個体知覺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在注意中心。(3)影响记忆:個体知覺他人能记住的,是其此前懂得的東西。(4)影响自我知覺:认知者假如建立了自我图式,就會据此加工有关自已的信息。自我图式:個体在以往經验基础上形成的對自已的概括认知。社會认知過程中图式作用方式流程图32印象:指存留在個体(认知主体)頭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是個体适应社會的一种方式。33印象形成:個体初次接触新的社會情境時總是按照個体以往經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進行归类等,明确它對個体的意义以使個体的行為获得明确定向的過程。34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個個体第一次會面時形成的印象。35印象形成的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2)光环效应:一种以偏概全的現象。3)刻版印象与定型(1)刻版印象:人們通過自已的經验形成對某类人或某类事较為固定的見解(2)定型:假如刻版印象是针對某一群体组员则称為定型。(3)作用:a.积极作用:使社會知覺過程简化b.消极作用:轻易形成偏見36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人們總体印象的形成首先遵照加法模式。把他人的诸特性的评价分值累加。2.平均模式:将各個特性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後根据平均值形成對他人的總体印象。3.加权平均模式:根据在總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多种特性的权数,然後将权数与每种特性的强度相乘,最终加以平均。37印象管理或整饰1.印象整饰的概念:亦称印象管理。個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對自已的印象。即個人進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過一定的措施去影响他人對自已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個体期待。2.印象整饰的作用:個体适应社會生活動一种方式。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印象整饰。3.印象整饰的方略:(1)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已(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已,使自已的行為符合角色的社會规范(4)投人所好38归因的概念创始人;海德归因,即归結行為的原因。指個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對行為原因進行推测与判断的過程。它不仅是一种心理過程,也是人类一种普遍需要。39行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a.内因:指存在于個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動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各人特性。如将行為原因归于各人特性,成為内归因。b.外因:指行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假如将行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課程可称之為外归因或情景归因。c.在許多情境中,行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單一原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2稳定性/易变性原因3可控性/不可控性原因40控制點理论1.控制點是美国心理學家罗特提出的一种個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點。认為個体對自已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成果的控制源有不一样的解释。2.内控者:個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成果取决于個体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努力程度,因此他相信自已可以對事情发展与成果進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點在個人的内部,称為内控者。他們的态度与行為方式是符合社會期待的。3.外控者:個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成果是個人不能控制的多种外部力量作用的成果,他們相信社會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原因决定了自已状况,而個人努力是無济于事。此类人倾向于放弃對自已生活的责任,控制點在個人的外部,称為外控者。他們的态度与行為方式是不可取的。41归因原则a不变性原则b折扣原则c协变原则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為主体,背景三种信息1)特异性信息:行為主体的反应方式与否有特异性,与否只针對某一刺激客体2)共同性信息:不一样主体對同一刺激的反应与否相似3)一致性信息:主体在不一样背景下做出的反应与否一致影响归因的原因a社會视角b自我保护价值c观测位置d時间原因42動机過程:人的某种需求從未满足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後产生新的需要。43社會動机的功能a激活功能b指向功能c维持与调整功能44動机强度与活動效率: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動机,活動效率最高45亲和:個体胆怯孤單,但愿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来源:依恋亲和的作用:a满足個体的某些社會性需要b获得信息c減轻心理压力d防止窘境影响原因:a情境原因:压力越大,動机越强。b情绪原因c出生次序:合群倾向按出生次序递減46成就動机:個体追求自认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到达完善状态的動机。即個体在广泛背景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動机。成就動机是一种基本的社會動机。47理想水平:個体從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對自已也許到达的成就目的的主观估计。(1)個体理想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成就動机的强弱。(2)理想水平与個体以往成败經验有关,成功經验可提高理想水平,失败經验则減少個体的理想水平。48影响成就動机的原因:目的的吸引力、風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個体施展才能的机會。49培养小朋友成就動机应注意的問題:(1)家庭教养方式。家長對小朋友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小朋友成就動机呈正有关,即家長對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們的成就動机就越强。從小就培养小朋友的成就感,這是自我实現者高峰体验的基础。(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會气氛。社會环境的气氛對個体成就動机具有深刻影响。一种社會形成的高成就動机气氛有益于個体成就動机的提高。50权利動机:個体均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此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動力性质。权利需要是权利動机的决定原因。温特认為权利動机分為:积极/消极的权利動机影响原因a控制社會的需求b對無能的恐惊51侵犯(袭击行為)是個体故意伤害他人的行為。由侵犯動机引起。52侵犯的构成:广义的侵犯包括如下三种状况,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會的侵犯。(1)伤害行為:身体伤害和言語伤害(2)侵犯動机(侵犯意图),侵犯行為的原因(3)社會评价:a.违反与破壞社會规范和社會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會性质b.维持社會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會性质的c.介乎两者之间的侵犯,即被承认的侵犯53.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a.费洛伊德认為:人的性本能是個体行為的原動力,使人遵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保留本能使人适应环境避害趋利。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侵犯冲動作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于身心健康不利。b.洛伦茨认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防止的,為了防止侵犯及其“升级”,要采用耗散侵犯本能的措施。(2)挫折——侵犯學說:挫折,既指阻碍個体到达目的的情境又指行為受阻時個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a.多拉德认為:侵犯永遠是挫折的一种後果,侵犯行為的发生,總是以挫折存在為条件。這种學說有三個重要观點:A:侵犯强度同目的受阻强度呈正有关。B:克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也許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C:假如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也許性则越小;假如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也許发生。b.米勒认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成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c.伯克威茨认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自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還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也許使侵犯得以加强。(3)社會學习论的观點:班杜拉认為:侵犯行為是习得的。學习是侵犯的重要原因,個体通過學习學會侵犯,也可以通過新的學习消除侵犯。侵犯行為的學习机制是强化、联想和模仿。54侵犯的影响原因a情绪唤起水平b道德发展水平c自我控制能力d社會角色与群体e大众传媒的影响55利他:個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會,不期待回报的行為。1.利他的性质:(1)是一种亲社會行為(2)是一种以人為對象的亲社會行為(3)利他行為是由利他動机引起的,其特性是以完全有助于他认為目的。2.利他产生条件(1)外部原因:a.自然环境b.社會情境:他人在場,人数越多,利他越少。去個性化,使個体责任意识丧失c.時间压力:時间紧迫,难于利他。d.利他對象的特點: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态度,价值观),未伤害過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2)利他者的心理特性:a.心境(愉悦)b.内疚c.人格(社會责任感,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利他行為呈正有关)(3)利他技能:更多救济技能与手段3.對利他行為的解释:(1)生物學观點:動物有以個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的本能。(2)社會互换论观點:利他是一种社會互换。利他者的付出是协助他人,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急的減小56社交情绪:人际交往中個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個体的社會需要与否获得满足的反应。(社會焦急,嫉妒,羞耻,内疚)

1社會焦急:一种与人交往的時候,覺得不舒适,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惊的情绪体验。成長過程中常常受挫折,缺乏社會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与暗示都也許强化它。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問題2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現自已在才能,声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特點:a具有针對性b具有持续性c具有對抗性d具有普遍性3羞耻:健康的羞耻是個体心剪发展的自然成果,是人适应社會生活,改善自已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過多或過少都是不好的。4内疚:個体认為自已對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過錯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愧疚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健康的愧疚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會提醒我們照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调整人际关系。57态度:個体特定對象的總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特點:a内在性b對象性c稳定性58态度的成分:C(认知)、A(情感)、B(行為倾向)统称為态度的ABC模型.一般是三者协调的。不协调時,情感往往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為倾向。59态度与价值: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关键。個体的态度取决于這一對象的价值。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不一样點:a价值观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易转变。B价值观没有直接的,详细的對象,也没有直接的行為動力意义。价值观通過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為。60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体現、认知功能。61态度的维度(属性)1.方向:即态度指向,個体對态度對象是肯定指向或与否认指向。2.强度:即态度方向的程度。3.深度:個体對某态度對象的卷入水平。4.向中度:某种态度在态度体系及有关价值系统中靠近关键价值的程度。5.外显度:個体态度在其行為方向与行為方式的外露程度62态度的形成:美国的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從——认同——内化三個阶段。1.服(依)從:态度形成的開始,個体總是按社會规范和社會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為方面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防止惩罚。受外因控制,服從是表面的、临時的。2.认同:個体自愿接受他人观點、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已与他人一致。积极趋同于對象,情感原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對象對個体的吸引力。3.内化:态度形成的最终阶段,個体真正從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點,使之纳入自已的态度体系,称為一种有机的构成部分。内化是個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過程,是以理智,即人之成分為基础的。63态度转变是個体形成一定态度後,由于接受某种信息或意見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過程就是說服的過程。64美国學者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传递者→沟通信息→目的(接受者)←情境1.传递者:(1)信息的传递者: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影响他提出的信息的說服效果,均成正有关。(2)传递者的立場(3)說服的意图:a.认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們则不易变化态度b.认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已的意图,心理上没有抗拒,對信息的接受很好,易于转变态度。(4)說服者的吸引力:接受者對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因而轻易接受他的說服。2.沟通信息:(1)信息差异:a.传递者的威信较高,差异越大,引起的态度转变就越大。b.传递者的威信较低,差异适中,引起的态度变化也较大。(2)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說服效果。a.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否认畏惧自身,态度转变较少。b.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到达很好的說服效果。(3)信息倾向性:a.對一般公众,單一倾向信息說服效果很好。b.對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說服效果很好。(4)信息的提供方式:口頭好于書面,面對面强于大众传媒3.接受者:(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a.已經内化的态度作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难于变化b.已成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說服者根据直接經验形成的态度不易变化。(2)接受者的人格原因:a.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轻易接受說服。b.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变化态度。c.社會赞許動机的强弱也是影响原因。高社會赞許動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說服。(3)個体在面临变化态度的压力時,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心理倾向會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從而影响态度转变。4.情境:(1)预先警告: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变化;但预告也也許有抵制說服的作用。(2)分心:a.假如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對沟通信息的注意,将會減弱他對說服者的防御和阻抗,從而增進态度转变。b.假如分心干扰了說服過程自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會減弱說服效果。(3)反复:沟通信息反复频率与說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a.中等频率的反复,效果很好。b.反复频率過低或過高,說服的效果均不好。65态度转变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1)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人們在变化态度時,往往遵照“费力最小原则”,即個体尽量少的变化情感原因而维持态度平衡。2)他提出P—O—X模式。P—個体,O—他人,X—另一种對象。P—O关系最總要,P-O肯定是為强的,P-O否认期為弱的。2.认知失调论(1)费斯廷格认為,态度变化是為了维持态度三原因的一致。(2)费斯廷格认為,认知失调也許有四种原因:a.逻辑的矛盾b.文化价值冲突c.观念的矛盾d.新旧經验相悖(3)消除、減少认知失调的途径:a.变化或否认失调的认知原因的一方,使二個认知原因协调b.引入或增長新的认知原因以变化原有的不协调关系。c.減少失调的认知原因双方的强度66社會互换论(1)這种理论從個体對得失权衡与比较後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動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认為决定個体采用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2)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動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對诱因周密计算的选择者。(3)态度是肯定原因(得)与否认原因(失)的代数和。67沟通的概念1.沟通: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過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2.人际沟通:個体与個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原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面對面的直接沟通形式。3.大众沟通:也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過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沟通過程。68沟通的构造1.信息源: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個体。2.信息:沟通者传达給他人的观念和情感。在多种符号中,最重要的是詞語。3.通道:沟通的信息载体4.信息接受者:沟通的另一方5.反馈:使沟通成為一种双向的互相過程6.障碍7.背景:沟通发生時的情景69沟通的功能1.获取信息的手段2.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3.满足规定、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原因4.減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過程5.协调群体内行為,增進组织目的的实現和效率的提高70人际沟通的分类1.正式/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分2.上行/下行/平行沟通:按信息流動方向分3.單向/双向沟通:以信息源及接受者的位置分4.口頭/書面沟通:按沟通形式分5現实/虚拟沟通71沟通网络1.正式沟通网络:5种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全通道式速度快,满意度较高。2.非正式沟通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影响力大,但易出現失真和歪曲。經典形式:流言式,集束式,偶尔式72体語:是身体語言的简称。指非詞語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動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通過体語实現的沟通叫体語沟通。73目光与面部表情1.目光:(1)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個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人的情绪、态度和情感变化都可以從眼睛中显示出来。人的情绪由中性向愉悦变化,瞳孔會不自覺变大;對使人厌惡的刺激物,瞳孔反应是明显缩小。(2)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語沟通方式。2.面部表情:(1)体現愉悦的关键部位:嘴、颊、眉、额体現厌惡的关键部位:鼻、颊、嘴体現哀伤的关键部位:眉、额、眼睛、眼睑体現恐惊的关键部位:眼睛、眼睑(2)在一般状况下,人們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互相一致的。在特殊状况下,個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會出現分离。此時,体現個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74身体运動和触摸1.身体运動:個体最易发現的一种体語,手势語占重要地位。2.触摸:1)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時情感体验最為深刻。2)每一种体均有被触摸的需要。個体不仅對触摸感到愉悦,并且對触摸對象产生情感依恋。75人际距离影响人际距离的原因有:文化、民族、社會地位、性别等1.公众距离12—25英尺2.社交距离4—12英尺3.個人距离1.5—4英尺4.亲密距离0—18英寸(注:1英尺=0.3048米,1英寸=25.4毫米76人际关系: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络。特點:a個体性:社會角色退居到次要,對方是不是自已所喜欢或乐意亲近的人是重要。b直接性:面對面交往中形成的c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們彼此间的情感活動。77发展阶段a定向阶段b情感探索阶段c情感交流阶段d稳定交往阶段78自我暴露:把自已私人性的方面展示給他人。分四個水平:a情趣愛好b态度c自我概念与個人的人际关系状况d隐私方面79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a互相性原则b互换性原则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平等原则80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舒茨提出。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理论(FIRO)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需要二:人际需要决定了個体与其社會情境的联络三:對于基本需要,有积极/被動体現两种满足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即积极/被動包容式,积极/被動支配式,积极/被動情感式四:童年的人际需要与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為方式。對個体成年後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81群体的形成過程:先包容,後控制,最终是情感。群体解体则次序相反。82人际吸引:個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互相亲密的状态。分為:亲和,喜欢,愛情(最强烈)影响原因:a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成倒U型b相似性:人格特性,愛好愛好,社會背景、地位,年龄、經验的相似c互补:需要/社會角色/人格某些特性的互补d外貌e才能f人格品质:最稳定的原因,個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安德森研究发現最受愛慕的六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83人机互動:人际互相作用。重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84合作的基本条件:a目的的一致b共识与规范c互相依赖的合作气氛85竞争:個体与個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种共同目的的行為。今本条件:a目的较為稀有或难得b争夺中也許出現零和冲突,或双赢的局面c竞争是有理性的86社會影响:在他人的作用下,個体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发生变化的現象。87從众:個体在群众压力下,個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現象。特點:a引起從众的群众压力是真实存在的/想象的.b群体压力可以是在個体意识到/未意识到c個体自愿行為88從众的功能:重要取决于自身的社會意义。A增進社會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B让個体适应社會生活89從众的經典:真從众,权宜從众,反從众90從众行為的原因:1寻求行為参照2對偏离的恐惊3群众凝聚力91影响從众的原因:群众(一致性,凝聚力,规模),個体人格,情境的明确性92社會增進:個体完毕某种活動時,踌躇他人在場而提高了绩效的現象。有两种效应:結伴效应和观众效应。他人的在場有实际/想象/隐含在場。93社會克制:個体完毕某种活動時,踌躇他人在場而绩效減少的現象。94結伴效应:在結伴活動中,個体感到某种社會比较的压力,從而提高工作或活動效率95观众效应:与否有观众在場,观众的多少及观众的体現對活動及其效率有明显影响96最早用科學的措施研究社會增進的是特裏普利特97扎荣克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說:他人在場,個体動机水平将會提高,其优势易于体現,而弱势受到克制。98社會惰化(社會逍遥)群体一起完毕一件任务時,個体付出的努力不單独完毕時偏少的現象。99模仿: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個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已的行為与他人相似或相似的現象。特點:模仿是自愿;相似性72模仿的意义:學习的基础;适应作用;增進群体形成100模仿的发展:從無意到故意模仿;從游戏到生活实践模仿;從對外部特性到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101塔尔德提出3個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後外律102暗示在非對抗的条件下,通過語言、表情及体語以及符号對他人的心理与行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見和观點或者按照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動。暗示三個环节:(1)暗示者(2)暗示信息(3)被暗示者2.暗示的分类:(1)信息来源:a.他人/自我暗示(2)暗示者的目的:a.故意/無意暗示(3)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a.直接/间接暗示(4)暗示效果:a.暗示(到达了暗示者的预期效果)b.反暗示(到达了相反的效果)3.影响暗示效果的重要原因:(1)暗示者的社會地位、权力、威望、人格魅力(2)被暗示者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原因103社會感染:是一种通過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過程,即通過語言、表情、動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似的情绪和行為。(2)特點:a.双向性b.爆发性c.接受的迅速性2.社會感染的分类:(1)個体间的感染(社會感染中最常見的形式)(2)大众传煤的感染(3)大型開放群体的感染(重要特性是:循环反应)3.模仿、暗示、社會感染作為社會影响的三种形式属于社會心理現象。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2.特點:(1)相异性(2)成熟性(3)高级性(4)生理性5)利他性104愛情的发展阶段1.取样和评估:重要原因是交往的收益与成本及其相抵消後的赢余2.互惠:双方也許互换收益,同步力争減少成本3.承诺:双方关系相對固定4.制度化:但愿能通過契约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105愛情的形式:1浪漫式2好友式3.游戏式4.占有式5实用式6利他式106愛情三角形,斯坦伯格提出1.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2.激情(魅力与性吸引)3.承诺(决策、承诺108婚姻:婚姻是男女個人結成夫妻关系的行為,是家庭成立的標志和基础。2.本质:社會性,即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會关系。3.動机:經济、繁衍和愛情4.現代婚姻:愛情成為主导動机,余次是繁衍和經济。109夫妻关系的模型1.愛情型2.功利型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4.建设型5.惰性型6.失望型7.一体型110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1.需求不满:(1)自我价值得不到對方的承认,自尊心手损(2)一方或双方性规定得不到满足(3)一方或双方合法的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4)家庭經济需求得不到合法满足(5)休闲、愛好等方面,愛好差异大2.价值观念不一致3.遠离的“自我”:(1)利益受损,各趋已利(2)愛是满足自已,不是奉献(3)碰到分歧互不相让]双方处在痛苦時,不安慰,不协助(4)双方心理调试過程缓慢,难以進入心理友好状态4.夫妻的性差异(也許是夫妻冲突的深层次原因)111离婚:离婚是常見的婚姻解体方式。作為一种最普遍的和制度化的婚姻解体形式的离婚,是社會发展進步的一种標志。112离婚的原因:經济原因社會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及其他原因(1)結婚年龄较低的轻易离异(2)因未婚先孕而結婚,往往轻易离异(3)短時相识的結婚,由于彼此不够理解,婚後发現双方共同點很少,轻易离异(4)父母离婚提供了离婚的楷模(5)有婚前性經验的人轻易离异,由于其倾向寻求婚外性生活(6)夫妻角色不平等,不是应的,轻易离异(7)對性生活不满意的,轻易离异113家庭:作為一种群体是社會的细胞,即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2.特點:(1)以婚姻、血缘為纽带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會群体,其组员间,面對面交往,直接互動与合作3)与其他社會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為亲密、深刻。114家庭的构造1.构造要素:(1)家庭组员的数量(2)代际层次:有持续性又有间断性(由代际不一样产生的代沟)(3)夫妻的数量:夫妻是家庭的关键。关键越多,家庭越不稳固2.构造模式:(1)关键家庭(已成為各国家庭的重要模式):夫妻和未婚子女(2)主干家庭:夫妻和一對已婚子女(3)联合家庭:夫妻与两队或以上已婚子女构成,或兄弟姐妹婚後不分家的家庭(4)其他家庭:如丁克3.家庭的功能(1)經济功能(2)性的功能(3)生育功能(4)抚养与赡养(5)教育功能(6)感情交流功能(7)休闲与娱乐4.影响家庭功能的原因:社會与环境的原因;家庭组员的素质;家庭组员间的人际距离5.家庭生命周期(此概念只使用于关键家庭)1.形成(結婚——第一种孩子的出生)2.扩展(第一种孩子的出生——最终一种孩子的出生)3.稳定(最终一种孩子的出生——第一种孩子离開父母家)4.收缩(第一种孩子离開父母家——最终一种孩子离開父母家)5.空巢(最终一种孩子离開父母——配偶一方死亡)6.解体(配偶一方死亡——配偶另一方死亡)第三章发展心理學发展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种分支,它以個体從出生到衰亡的毕生全程的心剪发展現象為研究對象,總結出心剪发展的规律。广义的发展心理學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個体心剪发展。狭义的发展心理學就是個体发展心理學。個体心剪发展心理學:是指人的個体從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個生命历程中的心剪发展。個体发展心理學是對人生全過程各個年龄阶段的心剪发展特點進行研究,以揭示現代人心剪发展的规律。個体心剪发展的基本性质:1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次序性。2心剪发展的不平衡性3心剪发展的一般性和差异性4心剪发展過程中增長和衰退的辨证统一5心剪发展進程中发展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发展心理學的研究任务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剪发展的基本特性2阐明多种心理机能的发展進程和特性3探讨心剪发展的内在机制4研究心剪发展的基本原理小朋友心理學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普莱尔1882年刊登的《小朋友心理》一書是第一本较為系统的小朋友心理學著作,被公认為是一部科學的小朋友心理學著作。1957年美国的《心理年鉴》用《发展心理學》取代《小朋友心理學》作為章的名称,從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學在心理學中的地位。发展心理學的研究方式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期期内對小朋友的心剪发展進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是理解心理在時间上的实际变化。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時间内考察不一样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剪发展特點和水平,并進行横向比较。3.纵向与横断相結合的研究。心剪发展的基本原理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原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著心理的发展。2心理的持续不停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怎样有机统一起来的3在心剪发展中個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内在動力与外在動力之间是怎样获得平衡的4不一样心理机能发展過程中与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這一時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怎样。发展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措施1观测法2.试验法3访談法和临床法1)访談法访談法是通過口頭交談理解、搜集被研究者有关怀剪发展和問題的资料的一种措施。访談法有构拜访談、非构拜访談和半构拜访談。访談法的長处是便于交談双方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可以遵照特定的目的,按计划层层深入,有针對性地搜集资料;其局限性是访談效果受访談者自身素质的影响,访談成果不易量化等。2)临床法皮亚杰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這一研究措施。实际上是談话法、观测法和试验法的综合运用。一般做法為:第一步由主试提出任务(以口頭、实物和口頭相結合的方式),由被试者回答(以口頭、操作与口頭結合的方式),主试者根据回答状况深入提出問題,以深入理解小朋友未能体現出的心理活動。如此持续规定被试者做出解释,直到主试者感到满意為止。這种措施對主试者有较高的规定。规定主试者具有高度的机警,善于恰當地提出問題,立即作出判断,并迅速提出新的問題;主试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同步规定理解并熟悉被试者的一般状况。心剪发展的動力:一是遗传原因,二是环境原因。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互相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皮亚杰的心剪发展观的关键是:”发生认识论”.认為動作是认识的源泉。图式:動作或活動的构造或组织。同化: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經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构造,這個過程。顺应:主体已建立的认知构造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规定变化原有的认知构造或发明新的认知构造,以适应环境的需要。皮亚杰认為影响小朋友心剪发展的基本原因包括:(成熟、經验、社會环境和平衡)。皮亚杰有关怀剪发展阶段论的观點1.心剪发展体現為持续发展過程中的阶段性。2.每個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經典特性。3.各阶段的发展次序的固定性。4.前後相邻阶段之间具有持续性。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原则划分心剪发展阶段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构造的性质為根据划分小朋友心剪发展阶段,其四阶段為:感知运動阶段(0—2岁):只能對目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動作進行思维,9-12個月,获得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6、7岁):前运算阶段的体現: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