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Ⅰ内的O2被肝细胞利用至少需经过9层生物膜B.Ⅱ内的消化酶不属于细胞外液C.若III发生炎症,会出现组织水肿D.IV器官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答案〗A〖祥解〗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Ⅰ是肺、Ⅱ是小肠、Ⅲ是肾脏、Ⅳ是皮肤。【详析】A、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故Ⅰ内的氧气被肝细胞利用至少经过11层生物膜,依次为肺泡壁细胞(2)、毛细血管壁细胞(2)、红细胞(2)、毛细血管壁细胞(2)、细胞膜、线粒体膜(2),A错误;B、Ⅱ是小肠,小肠内的消化酶不属于细胞外液,B正确;C、Ⅲ是肾脏,若III发生炎症,会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D正确。故选A。2.如图是部分神经元之间连接方式,其中“+”表示兴奋,“—”表示抑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甲、乙神经细胞可能与肌肉连接B.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b、c两点均不能发生膜电位变化C.丙兴奋可导致乙细胞相应部位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D.若将电流表两极置于a、b两点,刺激c点,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答案〗B〖祥解〗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3、分析图示可知,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甲、丙神经细胞产生兴奋,乙神经细胞产生抑制。【详析】A、神经细胞末梢能与肌肉或腺体形成效应器,因此图中甲、乙神经细胞可能与肌肉连接,A正确;B、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丙神经细胞产生兴奋,b点发生膜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乙神经细胞产生抑制,c点不发生膜电位变化,仍然是外正内负,B错误;C、丙兴奋可导致乙细胞相应部位膜上氯离子通道打开,乙神经细胞产生抑制,C正确;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若将电流表两极置于a、b两点,刺激c点,电流表指针不偏转,D正确。故选B。3.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部分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激素①分泌增加,能促进激素②和④的分泌B.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可以通过信号分子相互调节C.激素②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胰液分泌D.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答案〗B〖祥解〗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详析】A、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能促进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不能促进④抗利尿激素的分泌,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可以通过信号分子(激素)相互调节,B正确;C、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错误;D、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寒冷时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量均增加,④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故选B。4.甲型流感病毒侵染人体后,人体多种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再次接触同种甲流抗原时,记忆T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结合病毒抗原B.B淋巴细胞能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并导致其裂解而不具有抗原呈递功能C.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参与构成第二道防线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甲流病毒,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答案〗C〖祥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详析】A、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A错误;B、B淋巴细胞具有抗原呈递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并导致其裂解而不具有抗原呈递功能,B错误;C、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参与构成第二道防线,C正确;D、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甲流病毒,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故选C。5.图示为人体对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其中活化的细胞3表面存在PD-1蛋白。某些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后,抑制细胞3的活性和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表现出免疫逃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1、2、3、4均属于淋巴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够加速细胞2的活化过程C.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可能会导致肿瘤患者出现过敏反应D.给肿瘤患者注射PD-L1抑制剂会加重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答案〗B〖祥解〗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详析】A、细胞1为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B、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够加速细胞2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正确;C、某些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后,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和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表现出免疫逃逸,因此免疫逃逸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不会发生自身免疫病,C错误;D、PD-L1抑制剂会抑制PD-L1蛋白的活性,导致其不能与PD-1蛋白结合,有助于解除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D错误。故选B。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的合成和运输与接受单侧光照有关B.重力是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横向运输的唯一信号C.单侧光照导致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运至背光侧D.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答案〗D〖祥解〗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主要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2、生长素的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2)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详析】A、生长素的合成与接受单侧光照无关,A错误;B、单侧光也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横向运输,B错误;C、单侧光照导致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通过横向运输运至背光侧,C错误;D、生长素的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而生长素就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的,D正确。故选D。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及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①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②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气孔关闭③低温刺激可作为春化信号,调控某些越冬植物开花④油菜素内酯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⑤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⑥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A.②④⑤ B.①②④C.②⑤⑦ D.①③⑥〖答案〗A〖祥解〗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详析】①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不同发育时期激素会像接力一样按照次序出现高峰,①正确;②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②错误;③经历低温诱导可促使植物开花,低温刺激可作为春化信号,调控某些越冬植物开花,③正确;④油菜素内酯属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④错误;⑤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低,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⑤错误;⑥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⑥正确;⑦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⑦正确。②④⑤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8.种群增长率=(Nt2-Nt1)/Nt1×100%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某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数值变化如图所示(注:X>0或X=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且X=1,则该种群第二年末的数量是第一年初的2倍B.若曲线B表示“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X的值一定大于零C.若曲线A表示死亡率,曲线B表示出生率,则交点对应的年龄结构类型一定为稳定型D.若曲线B表示增长速率,且X=0,则该种群一定还未达到K值〖答案〗B〖祥解〗1、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100%。2、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详析】A、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则该种群是“J”形增长曲线,λ=1+增长率,且X=1,所以λ=2,第二年末的数量是第一年末的2倍,A错误;B、若曲线B表示“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曲线B与横坐标的交点表示增长率为0,此时曲线A在横坐标上方,所以X一定大于0,B正确;C、若曲线B表示出生率,曲线A表示死亡率,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稳定不变,则两曲线对应的年龄结构不一定为稳定型,年龄结构只能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还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C错误;D、若曲线B表示增长速率,且X=0,则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增长速率等于0,对应的就是该种群的K值,D错误。故选B。9.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小B.统计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线的蓝色菌体C.显微计数时,应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否则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D.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相同,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8个·mL-1〖答案〗A〖祥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析】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若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A错误;B、死细胞能被台盼蓝染色,统计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线的不被台盼蓝染色的活菌,B错误;C、显微计数时,先在计数室上方盖盖玻片,再沿凹槽边缘滴加样液,C错误;D、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盼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9个,等体积染色相当于稀释两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9÷16×400×200×10000=4.5×108个·mL-1,D正确。故选D。10.图示为某种动物在甲、乙、丙三种不同群落中呈现出的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甲群落中该动物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时数量保持不变B.乙群落中可能存在增加该动物生存压力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C.在丙群落中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洪灾导致该动物大量死亡,属于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A〖祥解〗1、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食物、天敌、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候等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2、据图分析:在甲群落该动物各年龄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年龄结构;乙群落中该动物幼年个体数较老年多,属于增长型年龄结构;丙群落中该动物老年个体占比多于幼年个体占比,属于衰退型年龄结构。【详析】A、据图可知,在甲群落该动物各年龄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年龄结构,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保持不变,A错误;B、与甲群落相比,该动物在乙群落中的数量较少,说明其在乙群落中面临生存压力,这个生存压力可能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正确;C、丙群落中该动物老年个体占比多于幼年个体占比,属于衰退型年龄结构,C正确;D、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D正确。故选A。11.下图是某森林火灾后的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高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火灾后土壤中保留的繁殖体(如地下茎等)可以加快该地的群落演替B.优势物种高度的逐渐增加是因为长得高的植物在竞争阳光中更具优势C.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甲的种群密度时,用所有样方的总的个体数除以所有样方的总面积D.随着群落不断地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答案〗C〖祥解〗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详析】A、火灾后土壤中植物甲的繁殖体可加快其演替成森林的速度,A正确;B、优势物种高度的逐渐增加是因为长得高的植物在与其它植物竞争阳光中等环境资源时更具优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C、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甲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先求每个样方中甲的种群密度,再求所有样方的平均值,C错误;D、随着群落不断地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故选C。12.一个池塘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见下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轮虫→水蚤→划蝽→鲶鱼”构成一条食物链C.鲶鱼在该生态系统占据第三、四、五营养级D.轮虫和水蚤之间具有种间竞争和捕食的种间关系〖答案〗D〖祥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详析】A、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A错误;B、食物链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也就是藻类是食物链的起点,“轮虫→水蚤→划蝽→鲶鱼”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B错误;C、鲶鱼在该生态系统可占据第二、三、四、五营养级,C错误;D、轮虫和水蚤都以藻类为食,具有竞争关系,水蚤有捕食轮虫,具有捕食关系,D正确。故选D。13.群聚性昆虫——白蚁不但能取食天然木材,还能取食干枯植物,如枯枝落叶等。采用病原体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等防治白蚁,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白蚁群聚性的形成可能与个体间的信息素通过空气传递有关B.白蚁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遇到危险时白蚁用头部拍打地面发出震动向其他成员报警是行为信息D.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白蚁属于生物防治〖答案〗C〖祥解〗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详析】A、种群内部的个体间可进行信息传递,白蚁群聚性的形成可能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A正确;B、白蚁能取食木材、枯枝落叶等,故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B正确;C、行为信息指的是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是指动作能够传递信息。遇到危险时白蚁用头部拍打地面发出震动向其他成员报警,属于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不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D、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白蚁利用了种间关系中的寄生关系,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C。14.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A~C代表某些生物成分,其中B1为食草动物,①~⑩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图2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A~F代表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若②>①+④+⑩,则该森林生态系统可能处于发展的态势B.图2中,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松毛虫危害可促进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流动C.图1中,若某种原因导致B3生物全部死亡,则该生态系统容纳B2的数量将大幅下降D.若森林发生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说明该森林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A〖祥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通常在10%-20%,计算方法是下一营养即固定能量/上一营养级固定能量。2、分析题图:图1中,②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的CO2量,①+④+⑩为总的CO2的排放量,A表示生产者,B(B1+B2+B3)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图2中,A代表的是松毛虫的同化量,C代表松毛虫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详析】A、图1中,②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的CO2量,如果大于①+④+⑩(总的CO2的排放量),则该生态系统净光合产量大于0,可能正处于旺盛发展的状态,故图1中,若②>①+④+⑩,则该森林生态系统可能处于发展的态势,A正确;B、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B错误;C、B2以B1、B3为食,若某种原因导致B3生物全部死亡,则该生态系统容纳B2的数量不会大幅下降,C错误;D、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故选A。15.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调查某种昆虫的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②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实际种群密度比估算值低③在研究动物生长激素的作用时可以采用摘除—饲喂法④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解释和预测⑤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丰富度⑥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沾蘸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浸泡法则正好相反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照组的设计应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答案〗B〖祥解〗1、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用标志(记)重捕法需要注意标记物对标记动物的生活、再次捕捉等没有影响且不易脱落。2、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常用方法,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②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详析】①调查某种昆虫的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①错误;②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捕捉过一次的动物更难捕捉,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数)”,则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大,②错误;③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饲喂会被消化酶消化分解从而失去功能,③错误;④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如坐标曲线、数学公式等)描述、解释和预测,④正确;⑤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只能用于探究农田里具有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和种群数量,⑤错误;⑥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则正好相反,⑥错误;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此对照组的设计应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⑦正确。④⑦正确,ACD错误,B正确。故选B。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中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置于高Na+浓度海水中,图2中b点对应的数值将会变大B.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大量Na+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神经细胞C.图3中神经元在刺激适宜条件下,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可以是A→B或B→AD.若图1中环状结构内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持续时间将延长〖答案〗AD〖祥解〗据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分析可知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图3中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突触)放大,A表示突触小体,是突触前膜所处的位置,B代表突触后膜,其上有相应的受体。【详析】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置于高Na+浓度海水中,会导致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量增多,从而使图2中b点对应的数值变大,A正确;B、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大量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神经细胞,B错误;C、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即图中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是A→B,C错误;D、分析图1可知,在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若图1中环状结构内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会具有放大作用,从而使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持续时间延长,D正确。故选AD。17.图1为探究不同实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植物茎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要探究植物的弯曲生长是否与单侧光有关,最好选用图1中①②两个装置进行实验B.如果将整个装置④放在旋转器的圆心上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植物茎的生长情况是向光弯曲生长C.图2曲线上C点表示不生长,g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D.据图2分析,若图1中装置①内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背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m〖答案〗ABC〖祥解〗分析图1可知,①和②、③和④的单一变量是单侧光;分析图2,由于生长素浓度高于g点或低于g点时,促进作用都降低,所以g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最适宜浓度;C点与横轴相交,该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当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详析】A、探究植物的弯曲生长与单侧光的关系,实验的自变量内是否有单侧光照射,植物的放置方向等属于无关变量,应避免干扰实验结果,因此应选择图1中③④两个装置进行实验,A错误;B、若将图1中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因为是整个装置一起旋转,植物只有靠近窗口部位能接受单侧光照,所以其生长情况是向窗口弯曲生长,B错误;C、分析图2,C点与横轴相交,该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不是不生长,生长素浓度高于g点或低于g点时,促进作用都降低,说明g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茎生长最适生长素浓度,C错误;D、若图1装置①内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背地侧的浓度应该小于m,(促进作用小于图中2m对应浓度),D正确。故选ABC。18.图甲是某种植食性动物被由草原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数量约为1000只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B.草原群落的动物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并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第9年或第10年D.图乙中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中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答案〗AC〖祥解〗据图分析:图甲1820~1850年,由于环境较适宜,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50~1865年间由于受环境资源的影响,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进而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865年以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达到K值;图乙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详析】A、由题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因此K/2即1000只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B、草原群落的动物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荒漠上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B错误;C、图乙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第9年或第10年,C正确;D、图乙中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因此图乙中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故选AC。1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对值)的曲线图,假设3种生物在一天中呼吸速率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动物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D.a、b、c都有可能是细菌〖答案〗C〖祥解〗据图分析:曲线a没有CO2的吸收,只有CO2的释放,它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曲线有CO2的吸收,它是生产者;c曲线一直有CO2的吸收,说明了c代表的生物与光照无关,它是一些化自养型微生物;这里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详析】A、由曲线图可知,a曲线代表的生物只进行CO2的释放,说明只进行细胞呼吸,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可能是动物,A正确;BC、b、c曲线都存在CO2的吸收,说明能够利用CO2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中b曲线与光照有关,是光能自养型的生产者,如绿色植物或者光合细菌,但是不能代表化能自养型生物,B正确,C错误;D、根据以上选项可知,a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b属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c曲线与光照无关,可能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因此a、b、c都有可能是原核生物,D正确。故选C。20.我国古文、古诗词中记载了很多的生物学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两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体现了乙烯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D.“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锄禾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ABD〖祥解〗1、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4)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5)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详析】A、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A正确;B、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因此蜾蠃虽然是一种寄生蜂,但其以螟蛉为食,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正确;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两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体现了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C错误;D、“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锄禾能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故选ABD。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21.下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中信号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激素,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____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2)寒冷环境下,机体产生的激素丙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作用于腺体A的激素是____,经由“下丘脑—垂体—腺体A”轴的这种调控方式是____调节。(3)剧烈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大量流失,激素乙的分泌量将会____,同时下丘脑的____产生兴奋,传到____产生渴觉增加饮水,从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答案〗(1)①.交感②.肾上腺(2)①.几乎全身细胞②.促甲状腺激素③.分级(3)①.增加②.渗透压感受器③.大脑皮层〖祥解〗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1)血糖浓度降低,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来调节血糖含量。(2)寒冷环境下,机体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从而提高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控。经由“下丘脑—垂体—腺体A”轴的这种调控方式是分级调节。小问3详析】剧烈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大量流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与此同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加饮水,从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22.2023年5月19日,世卫组织(WHO)发布了《2023世界卫生统计报告》,讨论了全球死亡模式的变化。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2019年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新冠病毒主要通过表面的S蛋白与靶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入侵人体,人体内的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对其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属于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新冠病毒会选择性入侵肺部细胞,为消灭侵入肺部细胞的新冠病毒,激活的____会裂解含新冠病毒的肺部细胞,暴露出新冠病毒,随之体液中的抗体与其结合形成沉淀。(2)目前针对甲肝病毒,在完成基免后、间隔24个月-6年可以进行HepA-I加强免疫,加强针是使受种者____和记忆细胞水平大幅提升,保持对病毒的免疫力。若免疫细胞比例失调或免疫调节分子消长失控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几乎所有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核抗体都是阳性的,这在免疫学上属于____病。(3)今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医院支原体肺炎患儿数量明显增加。人体内的APC细胞靠细胞表面的____来辨认支原体,动员淋巴细胞产生免疫,____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激活B细胞和细胞免疫,且能进一步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4)对致病病毒在进行灭活处理时,处理的关键是____。A.保持病毒的数量B.保持病毒的毒力C.保持病毒的侵染力D.保持病毒的抗原结构不被破坏〖答案〗(1)①.非特异性②.细胞毒性T细胞(2)①.抗体②.自身免疫(3)①.受体②.辅助性T细胞(4)D〖祥解〗新冠病毒外有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包膜结构,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其遗传物质是RNA。新冠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可以进行R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机体后,人体内的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不仅对其增殖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其它入侵的病原体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的对象之一就是被病原体感染的体细胞,细胞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细胞毒性T细胞,因此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裂解含新冠病毒的肺部细胞,暴露出新冠病毒,随之体液中的抗体与其结合形成沉淀。(2)加强针对受种者而言属于二次免疫,这样做的意义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保持对病毒的免疫力。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免疫学上属于自身免疫。(3)识别支原体需要APC细胞表面的受体,从而动员淋巴细胞产生免疫,辅助性T细胞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激活B细胞和细胞免疫,且能进一步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4)疫苗制作通常需要对特定的病原体进行灭活处理,这一处理的关键是保持病毒的抗原结构不被破坏,这样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且不会导致接种者因此致病。故选D。23.光敏色素是植物细胞内的一类光受体,存在活化与非活化两种状态。植物受光刺激后,光敏色素的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光通过光敏色素调控某植物下胚轴生长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1)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受光刺激后光敏色素以____状态存在,该状态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PIFS基因的表达。(2)将该植物从光照适宜的环境转移到黑暗环境中,赤霉素(GA)的含量____,在细胞水平上,GA与生长素通过____而促进下胚轴伸长。从调节种子萌发的角度分析,与GA相抗衡的植物激素是____。(3)植物的生长发育,除了受植物激素调节外,还受____的调控以及____的调节。〖答案〗(1)①.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②.活化③.不利于(2)①.增加(或上升)②.促进细胞伸长③.脱落酸(3)①.基因表达②.环境因素〖祥解〗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1)光敏色素是一类能够感知光信号的色素-蛋白复合体,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由图可知,受光刺激后光敏色素以活化的光敏色素状态存在,该状态不利于PIFS基因的表达。(2)将该植物从光照适宜的环境转移到黑暗环境中,光敏色素以非活化的状态存在,促进GA合成基因的表达,并抑制GA水解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赤霉素含量增加。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都是促进细胞伸长。在调节种子萌发方面,GA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3)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协调配合。24.下图为东北草原上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比较图(虚线为Nt+1=Nt):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能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田鼠的寿命一般只有两年,但全年均可繁殖,条件适宜时每天以指数形式激增,是图2中____对策生物。该对策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但最终种群数量会呈“____”型增长曲线增长。(2)若用Nt=N0·λt(Nt代表t天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田鼠数量)表示田鼠迁入草原初期的数量变化,假设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为:N30=_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3)图中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略高于或低于____(填“X”或“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曲线在X点和S点之间时,种群的出生率____死亡率(填“>”或“=”或“<”)。(4)辽宁多地实施“退养还草”生态工程,根据不同物种在草地群落中的____的差异,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沈阳浑河两岸景色宜人,不同地段自然风景各异,从群落空间结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结构。〖答案〗(1)①.r②.S(2)3000×1.014730(或3000×(1+0.0147)30或3000×(1+1.47%)30)(3)①.S②.>(4)①.生态位②.水平〖祥解〗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1)草原田鼠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属于r对策生物,据图r对策曲线分析,一定种群数量内,Nt+1/Nt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数值,符号“J”形增长曲线的要求。自然界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总是有限的,故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呈“J”形增长,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最终种群数量会呈“S”型曲线增长。(2)用Nt=N0·λt(Nt代表t天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田鼠数量),据题干分析N0=3000,t=30,因此N30=3000×(1+0.0147)30。(3)据图中的K对策曲线分析,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小于X点时,会走向消亡,大于X点小于S,种群数量会增加到达S,若种群数量大于S,则种群数量会减少达到S,因此无论是高于S点还是低于S点都会趋向该平衡点,该平衡点即环境容纳量。曲线在X点和S点之间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增加,最后趋向该平衡点。(4)不同物种在草地群落中生态位存在差异,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可以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群落空间结构包括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而不同地段自然风景各异主要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25.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中,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a~g代表能量值。请据图作答:(1)图1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____,营养级II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级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2)图2中,A表示图1中营养级I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C表示____。若图1中营养级I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该系统营养级I、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用图中所给代表能量值的字母的表达式表示)。(3)图3表示图1中I、II、III中的各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的营养关系。请回答:①若甲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x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②如果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3∶2调整为甲∶乙=2∶3,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在甲的能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调整后的丙是原来的____倍(结果用分数表示)。(4)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调节;碳以___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自DDT使用至今,由于生物富集作用,世界各处几乎都发现有DDT的累积,这与物质循环具有____性相关。〖答案〗(1)①.热能②.I(2)①.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②.b/y×100%(或a-c/y×100%或d+e/y×100%或d+g+f/y×100%)(3)①.②.13/17(4)①.负反馈②.CO2③.全球〖祥解〗1、分析图1可知,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Ⅰ,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越少。2、分析图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的有机物中。3、分析图3,食物链两条:甲→丙、甲→乙→丙,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能量,至能量按照20%的能量传递率计算。(1)据图分析,图1中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营养级II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中的能量,故属于第I级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2)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营养级Ⅱ同化量/营养级Ⅰ同化量×100%=b/y×100%。(3)①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能量为b,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a×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1-a)×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b×a×20%+b×(1-a)×20%×20%=x,因此b=25x/(4a+1)kJ。②设当食物由甲:乙为3:2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甲为3/5x÷20%+2/5x÷20%÷20%=13x。设当食物由甲:乙为2:3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甲为2/5y÷20%+3/5y÷20%÷20%=17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13x=17y,则x/y=17/13。(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二氧化碳;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Ⅰ内的O2被肝细胞利用至少需经过9层生物膜B.Ⅱ内的消化酶不属于细胞外液C.若III发生炎症,会出现组织水肿D.IV器官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答案〗A〖祥解〗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Ⅰ是肺、Ⅱ是小肠、Ⅲ是肾脏、Ⅳ是皮肤。【详析】A、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故Ⅰ内的氧气被肝细胞利用至少经过11层生物膜,依次为肺泡壁细胞(2)、毛细血管壁细胞(2)、红细胞(2)、毛细血管壁细胞(2)、细胞膜、线粒体膜(2),A错误;B、Ⅱ是小肠,小肠内的消化酶不属于细胞外液,B正确;C、Ⅲ是肾脏,若III发生炎症,会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D正确。故选A。2.如图是部分神经元之间连接方式,其中“+”表示兴奋,“—”表示抑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甲、乙神经细胞可能与肌肉连接B.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b、c两点均不能发生膜电位变化C.丙兴奋可导致乙细胞相应部位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D.若将电流表两极置于a、b两点,刺激c点,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答案〗B〖祥解〗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3、分析图示可知,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甲、丙神经细胞产生兴奋,乙神经细胞产生抑制。【详析】A、神经细胞末梢能与肌肉或腺体形成效应器,因此图中甲、乙神经细胞可能与肌肉连接,A正确;B、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丙神经细胞产生兴奋,b点发生膜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乙神经细胞产生抑制,c点不发生膜电位变化,仍然是外正内负,B错误;C、丙兴奋可导致乙细胞相应部位膜上氯离子通道打开,乙神经细胞产生抑制,C正确;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若将电流表两极置于a、b两点,刺激c点,电流表指针不偏转,D正确。故选B。3.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部分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激素①分泌增加,能促进激素②和④的分泌B.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可以通过信号分子相互调节C.激素②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胰液分泌D.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答案〗B〖祥解〗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详析】A、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能促进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不能促进④抗利尿激素的分泌,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可以通过信号分子(激素)相互调节,B正确;C、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错误;D、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寒冷时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量均增加,④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故选B。4.甲型流感病毒侵染人体后,人体多种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再次接触同种甲流抗原时,记忆T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结合病毒抗原B.B淋巴细胞能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并导致其裂解而不具有抗原呈递功能C.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参与构成第二道防线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甲流病毒,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答案〗C〖祥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详析】A、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A错误;B、B淋巴细胞具有抗原呈递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并导致其裂解而不具有抗原呈递功能,B错误;C、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参与构成第二道防线,C正确;D、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甲流病毒,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故选C。5.图示为人体对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其中活化的细胞3表面存在PD-1蛋白。某些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后,抑制细胞3的活性和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表现出免疫逃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1、2、3、4均属于淋巴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够加速细胞2的活化过程C.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可能会导致肿瘤患者出现过敏反应D.给肿瘤患者注射PD-L1抑制剂会加重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答案〗B〖祥解〗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详析】A、细胞1为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B、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够加速细胞2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正确;C、某些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后,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和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表现出免疫逃逸,因此免疫逃逸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不会发生自身免疫病,C错误;D、PD-L1抑制剂会抑制PD-L1蛋白的活性,导致其不能与PD-1蛋白结合,有助于解除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D错误。故选B。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的合成和运输与接受单侧光照有关B.重力是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横向运输的唯一信号C.单侧光照导致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运至背光侧D.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答案〗D〖祥解〗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主要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2、生长素的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2)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详析】A、生长素的合成与接受单侧光照无关,A错误;B、单侧光也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横向运输,B错误;C、单侧光照导致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通过横向运输运至背光侧,C错误;D、生长素的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而生长素就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的,D正确。故选D。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及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①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②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气孔关闭③低温刺激可作为春化信号,调控某些越冬植物开花④油菜素内酯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⑤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⑥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A.②④⑤ B.①②④C.②⑤⑦ D.①③⑥〖答案〗A〖祥解〗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详析】①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不同发育时期激素会像接力一样按照次序出现高峰,①正确;②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②错误;③经历低温诱导可促使植物开花,低温刺激可作为春化信号,调控某些越冬植物开花,③正确;④油菜素内酯属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④错误;⑤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低,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⑤错误;⑥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⑥正确;⑦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⑦正确。②④⑤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8.种群增长率=(Nt2-Nt1)/Nt1×100%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某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数值变化如图所示(注:X>0或X=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且X=1,则该种群第二年末的数量是第一年初的2倍B.若曲线B表示“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X的值一定大于零C.若曲线A表示死亡率,曲线B表示出生率,则交点对应的年龄结构类型一定为稳定型D.若曲线B表示增长速率,且X=0,则该种群一定还未达到K值〖答案〗B〖祥解〗1、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100%。2、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详析】A、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则该种群是“J”形增长曲线,λ=1+增长率,且X=1,所以λ=2,第二年末的数量是第一年末的2倍,A错误;B、若曲线B表示“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曲线B与横坐标的交点表示增长率为0,此时曲线A在横坐标上方,所以X一定大于0,B正确;C、若曲线B表示出生率,曲线A表示死亡率,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稳定不变,则两曲线对应的年龄结构不一定为稳定型,年龄结构只能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还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C错误;D、若曲线B表示增长速率,且X=0,则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增长速率等于0,对应的就是该种群的K值,D错误。故选B。9.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小B.统计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线的蓝色菌体C.显微计数时,应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否则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D.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相同,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8个·mL-1〖答案〗A〖祥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析】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若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A错误;B、死细胞能被台盼蓝染色,统计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线的不被台盼蓝染色的活菌,B错误;C、显微计数时,先在计数室上方盖盖玻片,再沿凹槽边缘滴加样液,C错误;D、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盼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9个,等体积染色相当于稀释两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9÷16×400×200×10000=4.5×108个·mL-1,D正确。故选D。10.图示为某种动物在甲、乙、丙三种不同群落中呈现出的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甲群落中该动物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时数量保持不变B.乙群落中可能存在增加该动物生存压力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C.在丙群落中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洪灾导致该动物大量死亡,属于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A〖祥解〗1、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食物、天敌、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候等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2、据图分析:在甲群落该动物各年龄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年龄结构;乙群落中该动物幼年个体数较老年多,属于增长型年龄结构;丙群落中该动物老年个体占比多于幼年个体占比,属于衰退型年龄结构。【详析】A、据图可知,在甲群落该动物各年龄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年龄结构,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保持不变,A错误;B、与甲群落相比,该动物在乙群落中的数量较少,说明其在乙群落中面临生存压力,这个生存压力可能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正确;C、丙群落中该动物老年个体占比多于幼年个体占比,属于衰退型年龄结构,C正确;D、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D正确。故选A。11.下图是某森林火灾后的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高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火灾后土壤中保留的繁殖体(如地下茎等)可以加快该地的群落演替B.优势物种高度的逐渐增加是因为长得高的植物在竞争阳光中更具优势C.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甲的种群密度时,用所有样方的总的个体数除以所有样方的总面积D.随着群落不断地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答案〗C〖祥解〗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详析】A、火灾后土壤中植物甲的繁殖体可加快其演替成森林的速度,A正确;B、优势物种高度的逐渐增加是因为长得高的植物在与其它植物竞争阳光中等环境资源时更具优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C、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甲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先求每个样方中甲的种群密度,再求所有样方的平均值,C错误;D、随着群落不断地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故选C。12.一个池塘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见下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轮虫→水蚤→划蝽→鲶鱼”构成一条食物链C.鲶鱼在该生态系统占据第三、四、五营养级D.轮虫和水蚤之间具有种间竞争和捕食的种间关系〖答案〗D〖祥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详析】A、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A错误;B、食物链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也就是藻类是食物链的起点,“轮虫→水蚤→划蝽→鲶鱼”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B错误;C、鲶鱼在该生态系统可占据第二、三、四、五营养级,C错误;D、轮虫和水蚤都以藻类为食,具有竞争关系,水蚤有捕食轮虫,具有捕食关系,D正确。故选D。13.群聚性昆虫——白蚁不但能取食天然木材,还能取食干枯植物,如枯枝落叶等。采用病原体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等防治白蚁,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白蚁群聚性的形成可能与个体间的信息素通过空气传递有关B.白蚁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遇到危险时白蚁用头部拍打地面发出震动向其他成员报警是行为信息D.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白蚁属于生物防治〖答案〗C〖祥解〗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详析】A、种群内部的个体间可进行信息传递,白蚁群聚性的形成可能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A正确;B、白蚁能取食木材、枯枝落叶等,故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B正确;C、行为信息指的是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是指动作能够传递信息。遇到危险时白蚁用头部拍打地面发出震动向其他成员报警,属于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不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D、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白蚁利用了种间关系中的寄生关系,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C。14.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A~C代表某些生物成分,其中B1为食草动物,①~⑩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图2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A~F代表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若②>①+④+⑩,则该森林生态系统可能处于发展的态势B.图2中,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松毛虫危害可促进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流动C.图1中,若某种原因导致B3生物全部死亡,则该生态系统容纳B2的数量将大幅下降D.若森林发生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说明该森林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A〖祥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通常在10%-20%,计算方法是下一营养即固定能量/上一营养级固定能量。2、分析题图:图1中,②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的CO2量,①+④+⑩为总的CO2的排放量,A表示生产者,B(B1+B2+B3)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图2中,A代表的是松毛虫的同化量,C代表松毛虫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详析】A、图1中,②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的CO2量,如果大于①+④+⑩(总的CO2的排放量),则该生态系统净光合产量大于0,可能正处于旺盛发展的状态,故图1中,若②>①+④+⑩,则该森林生态系统可能处于发展的态势,A正确;B、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B错误;C、B2以B1、B3为食,若某种原因导致B3生物全部死亡,则该生态系统容纳B2的数量不会大幅下降,C错误;D、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故选A。15.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调查某种昆虫的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②调查种群密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咖啡行业业务员招聘合同
- 城市排水施工合同
- 影视制作公司水电管理暂行办法
- 烟草行业销售:天价烟管理办法
- 思政教师招聘合同模板
- 铝合金门窗简易工程施工合同
- 摄影棚租赁合同模板
- 2025版国有企业股权转让与项目合作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安全技术咨询与解决方案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生物质生物质颗粒燃料购销及售后服务保障合同3篇
- 外研社小学英语三起点五年级上册(中英文对照)
- 重大行政执法法制审核流程图
-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公示牌
- GB∕T 2518-2019 连续热镀锌和锌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
- 海南省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
- 美国文学各个时期作家作品集合
- 空运委托书范本
- 工业氯化苄企业标准连云港泰乐
- 机翼翼肋实例零件库设计
- GB∕T 10596-2021 埋刮板输送机
- 标准工时之评比系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