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11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11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11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11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11一、单项选择题1.

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是______。

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速正确答案:A[解析]该演示实验用于教师讲授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本题选A。

2.

我国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北纬19°37′,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北纬28°02′。在两个卫星发射中心分别发射卫星,两者相比较______。A.卫星发射前,在文昌发射中心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B.从文昌发射的卫星第一宇宙速度较小C.若都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从文昌发射的卫星轨道较高D.若都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从西昌发射的卫星周期较大正确答案:A[解析]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纬度低,到地轴的距离大,根据v=rω,则在文昌发射中心卫星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A项正确。第一宇宙速度为7.9km/h,是固定不变的,B项错误。地球同步卫星是指与地球自转同步的卫星,它的特点有:①位置一定;②周期一定;③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一定;④线速度一定;⑤角速度一定;⑥向心加速度一定。C、D两项错误。故本题选A。

3.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山坡上斜向下扔出一颗石子。忽略空气阻力,则石子抛出后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______。

A.均为匀速运动B.均为匀加速运动C.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D.匀加速运动和匀速运动正确答案:C[解析]石子抛出后,其运动可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故本题选C。

4.

如图所示,A、B是通电导线左右两侧的点,这两点磁感应强度的方向______。

A.均垂直于纸面向里B.均垂直于纸面向外C.A点垂直于纸面向里,B点垂直于纸面向外D.A点垂直于纸面向外,B点垂直于纸面向里正确答案:D[解析]利用安培定则可以判断出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线分布情况,图中导线电流方向向上,则右侧磁场垂直纸面向里,左侧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即A点垂直纸面向外,B点垂直纸面向里。故本题选D。

5.

一小球装在边长略大于球直径的正方体容器内。如图所示,当小球和容器一起在空中做竖直上抛运动的过程中,______。

A.球对容器顶有压力B.球对容器底有压力,压力等于球重C.球对容器底有压力,压力小于球重D.球对容器上下底均无压力正确答案:D[解析]将容器竖直向上抛出后,若不计空气阻力,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容器加速度为g。以容器为研究对象,若球与容器间存在压力,则容器的加速度不等于g,与题干不相符。故本题选D。

6.

如图,线圈M和线圈N绕在同一铁芯上,M与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相连,P为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开关S处于闭合状态,N与电阻R相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当P向左移动,通过R的电流为b到aB.当P向右移动,通过R的电流为a到bC.断开S的瞬间,通过R的电流为b到aD.断开S的瞬间,通过R的电流为a到b正确答案:D[解析]开关S闭合时,线圈M的右端为S极,穿过线圈N的磁感线方向从右到左。P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左侧电路中电流变大,M磁性变强,穿过N的磁通量变大。根据楞次定律可知,线圈中要产生感应电流来阻碍这一变化,所以通过R的电流方向为b到a;反之当P向左移动时,通过R的电流为a到b,A、B两项错误。断开S的瞬间,左侧电路中电流突然变为零,M磁性变弱,穿过N的磁通量变小。根据楞次定律可知,线圈中要产生感应电流来阻碍这一变化,所以通过R的电流方向为a到b,D项正确,C项错误。

7.

一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t时刻的波形图像如图所示,已知该波的周期为T,a、b、c、d为沿波传播方向上的四个质点。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

A.在时,质点c的速度达到最大值

B.在t+2T时,质点d的加速度达到最大值

C.从t到t+2T的时间间隔内,质点d运动的路程为6cm

D.t时刻后,质点b比质点a先回到平衡位置正确答案:A[解析]在时,质点c到达正的最大位移处,此处质点c的速度为零,A项错误。d点到波源的距离为波长。在t+2T时,质点d的位置与现在距波源0.05m处的质点位置相同,在正的最大位移处。此时加速度方向向下,且最大,B项正确。从t到t+2T的时间间隔内,质点d振动了个周期,通过的路程s=3A=6cm,C项正确。由于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质点b向y轴正向运动直接到达平衡位置,质点a也沿y轴正向运动到最大位移处再回到平衡位置,质点b比质点a先回到平衡位置,D项正确。故本题选A。

8.

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在1.61eV~3.10eV范围内,则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电子由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放出光子为可见光B.大量氢原子处于n=4能级时,电子向低能级跃迁能发出6种频率的光子C.氢原子光谱是连续光谱D.氢原子处于n=2能级时,电子可吸收2.54eV的能量跃迁到高能级正确答案:B[解析]电子由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放出光子能量为10.2eV,不在可见光的范围,A项错误。大量氢原子处于n=4能级时,电子向低能级跃迁能发出种频率的光子,B项正确。由图像可知,氢原子光谱不连续,C项错误。低能级电子只能通过吸收等于能级差的能量向高能级跃迁,D项错误。故本题选B。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新课导入有多种方式。以“气体的压强”为例,简述三种新课导入的方法。正确答案:(1)利用故事导入新课。给学生讲“马德堡半球实验”,以此引出气体压强。

(2)利用实验引入新课。实验用品:广口瓶、熟鸡蛋一个。方法: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然后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小头朝下迅速塞住瓶口,把瓶口堵严不要漏气,注意观察鸡蛋位置的变化,并想想其中的道理。实验结果:鸡蛋被“吞”进瓶子。这个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3)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飞机上拧紧的矿泉水瓶,等飞机降落到地面后发现矿泉水瓶瘪了。生活中使用“吸盘式”挂衣钩,将它紧压在平整、光洁的竖直玻璃上,可挂衣帽等物品。这些生活实例告诉我们,大自然中蕴藏着一种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力量,它就是大气压强。

2.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物理到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以初中物理“摩擦力”一课为例说明。正确答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摩擦力,例如,自行车的前轴、中轴以及后轴,还有脚踏板等处均采用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力。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力,人们还经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油。自行车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力。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脚踏板套、闸把套等;还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止。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捏紧车闸,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等。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0分)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

某位同学对一道题的解答如下:

如图所示,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杯重0.1kg,杯中装有0.2kg的酒精,液面高10cm,已知杯的底面积是20cm2(ρ酒精=0.8×103kg/m3,g取10N/kg)。求:

(1)酒精对杯底的压力和压强;

(2)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解:(1)酒精对杯底的压力:F=G酒=2N。

压强:

(2)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力:F'=G杯+G酒=1N+2N=3N。

压强:

问题:1.

指出此道题检测了学生的哪些知识点。正确答案:知识点:压强公式、受力分析、单位换算等。

2.

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法。正确答案:正确解法:

①酒精对杯底的压强:p=p酒精gh=0.8×103kg/m3×10N/kg×0.1m=800Pa。

压力:F=pS=800Pa×2×10-3m2=1.6N。

②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力:F'=G杯+G酒=1N+2N=3N。

压强:

3.

针对学生的错误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正确答案:该生的错误在于忽视了液体产生的压强受容器形状的影响,把容器当成了规则容器,认为液体也大小不变地传递压力。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并不等于液体所受的重力,像这种“口大底小”的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有一部分被侧壁分担了,底面所受的压力小于液体重力;而“口小底大”的容器正相反,底部所受的压力大于液体重力;只有粗细均匀的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力才等于其重力。所以教师可以分别设置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进一步了解压强公式的适用条件。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播放行人骑自行车的片段。

师:这个视频描述了一个什么情景?

生:行人骑自行车。

师:是的,骑自行车用力蹬车车就会运动,不蹬,自行车就会停下来。这说明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

师:你这样想是不对的。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把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和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生:可能是摩擦力的原因。

师:老师介绍了在伽利略之前人们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并用多媒体展示了理想模型实验,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生:一直运动下去。

师:我用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的理想模型实验,可以看到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甲:你举的例子不符合实际情况,力撤掉后所有的物体都要停下来,所以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师:你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刚才讲的都白讲了。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生:嗯。

问题:4.

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正确答案:上述片段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评价,没有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错失了发展学生思维的时机,对学生的想法只是简单地加以否定。有些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很容易走进思维误区,所以教师更要结合实例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5.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甲理解该知识的错误。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师:你提出的问题能联系实际生活,非常有代表性。顺着他的思路我们思考,力撤掉后所有物体都要停下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师:对,正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才发生了改变。如果力撤掉后没有摩擦力及其他外力的作用,物体会做什么运动?

生:匀速直线运动。

师:对,所以说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但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生:嗯,知道了。

四、教学设计题(本题共4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下面为某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电生磁”一节中“电流的磁效应”演示实验。

如图9.3-2所示,将一枚转动灵活的小磁针置于桌面上,在小磁针上面放一条直导线,分别给导线通电①断电、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的偏转有什么变化。

图9.3-2奥斯特的实验

任务:1.

分析甲、乙、丙三种实验情况下小磁针的偏转情况,总结“电流的磁效应”。正确答案:甲:小磁针N极向外偏转,S极向内偏转,直到磁针与电流方向垂直。

乙:断开电路,磁针周围没有磁场,小磁针回到初始位置。

丙:变换电源正负极,电流方向改变,小磁针N极向内偏转,S极向外偏转,直到磁针与电流方向垂直。

结论: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当电流方向发生变化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变化。

2.

基于上述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师:大家想一下,什么物体周围有磁场?

生:磁铁。

师:没错,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磁体。其实,除了磁铁,还有一些物体周围也是有磁场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演示实验。

(学生带着疑问仔细观察)

演示1:沿着静止的小磁针方向,把一跟铜导线水平放置在它的正上方,当导线中通有电流后,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小磁针转动了。

师:磁针转动说明了什么?

生:小磁针受到了磁力的作用。

师:磁针的N极指向哪里,S极指向哪里。

生:N极向外,S极向内。

演示2:断开电流,小磁针又会恢复原来的状态。

师:这一次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生:小磁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师:好,那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

生: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

演示3:改变电源的正负极,小磁针的偏转也发生变化。

师:大家注意观察,这次磁针还是偏转了,但是和之前的偏转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一次N极向内了,S极向外。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电流有方向,磁场也有方向,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的偏转方向也发生了改变,说明磁场方向也改变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动能”的内容要求为:“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动能和势能”一节,关于“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如图:

1.让同一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钢球运动到水平面时的快慢一样吗?哪次木块B被撞得远?

实验表明,钢球从高处滚下,高度h越高,钢球运动到水平面时速度越______,木块B被撞得越远。所以,质量相同时,钢球的速度越大,动能越______。

2.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哪个钢球把木块B撞得远?

实验表明,速度相同时,质量越______的钢球将木块B撞得越远。所以,钢球的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______。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功的相关知识。

任务:3.

简述动能的概念。正确答案: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作动能。

4.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正确答案: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知道动能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能够利用动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初步认识动能的存在,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学会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当中,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朗诵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解释诗文大意。教师提问:我们在瀑布下会感受到水巨大的冲击力,但是在淋浴时却不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能量的概念

复习功的知识,向学生介绍能量的概念。

为了加深学生对功与能关系的理解,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