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茕茕孑立。但经过了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达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圣外王;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B.儒家出类拔萃者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而道家的典型人物则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追求隐逸山林或市井生活。C.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国学”并不单指儒家学说,儒道思想互补,并将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如此才能站稳立牢国学的根基。D.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由“神本”转向“人本”,这一转变为儒、墨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思想来源,并规定了其后的主要走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注重道德人格的修养,道家追求内心的平静,可见儒家比道家更具有积极意义。B.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表明,佛教的中国化完全归功于儒、道两家思想的开放、包容。C.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儒、道两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D.儒、道思想互补在“人本”追求上是一致的,这为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良好条件。(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大儒气象”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材料二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话语,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有何好处?(5)请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评析以下文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文,完成各题。贾政听了这话,又惊又气,即命唤宝玉出来。宝玉也不知是何原故,忙赶来时。贾政便问:“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宝玉听了,唬了一跳。……那长史官听了,笑道:“这样说,一定是在那里。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说着,便忙忙的走了。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一面送那长史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一直送那官员去了。才回身,忽见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连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众小厮们只得齐声答应,有几个来找宝玉。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知道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呢!”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便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扶了一个丫头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苦命的儿!”来。因哭出“苦命的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头认罪。(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1)下列关于《宝玉挨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夫人看到宝玉遭痛打,趴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看到此景也“泪如雨下”。这一场冲突终因王夫人对儿子的袒护而归于平息。B.忠顺王府长史官告状以及贾环的诬陷,使贾政怒不可遏,反映了封建大家庭嫡庶之争的险恶,及贾政对家族名誉和规矩的坚决维护。C.选文塑造了宠溺儿孙的贾母,顽固又凶狠的贾政,“母爱”中饱含着利害关系的王夫人,年轻守寡、内心凄凉的李宫裁等人物形象。D.贾政的望子成龙与宝玉的离经叛道形成巨大反差,贾政充分意识到宝玉思想的危险性,认为任其发展将会酿到“弑父弑君”的地步。(2)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姆姆耳聋,话不对题,不能为宝玉通风报信,她的出现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变缓,为后文蓄势。B.“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一句,作者连用三个“拿”,表现了贾政此时怒不可遏,心情急切。C.选文中贾母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和第三回凤姐出场一样,有“笔未到气已吞”之势。D.选文通过对人物言行、容貌等描写,生动刻画了贾政的形象,表现了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3)同样是打宝玉,小厮的“打”和贾政的“盖”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矛盾冲突有四个主要的类型:情感冲突、利益冲突、性格冲突和观念冲突。学校话剧社准备依据以上《红楼梦》选段,编排话剧《宝玉挨打》。围绕贾政这一人物,你认为话剧编排应重点展现哪些冲突?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两类矛盾冲突并作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8分)3.(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③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⑤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⑨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⑩臣请入,与之同命A.①③/②④/⑥⑧/⑦⑤/⑨⑩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⑨/⑧⑩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⑨⑩ D.①/②⑥/③④/⑤⑦/⑧/⑨⑩4.(2分)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刀刃若新发于硎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D.以其无礼于晋5.(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技盖至此乎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 B.加之以师旅 C.依乎天理 D.沛公居山东时7.(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秦二世三年,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二)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杀秦A降王子婴B烧秦C宫室D火三月不灭E收其货宝F妇女而东(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的“属”,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词义不同。B.“如衣绣夜行”的“如”,与《侍坐》中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词义相同。C.司马: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选文中“左司马”是掌管军事的。D.《史记》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项羽入“本纪”,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肯定。(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骁勇善战,指挥有方。巨鹿之战中,他焚舟破釜,自绝退路以激励将士,以少胜多扭转战局。B.项羽虚荣残暴,心胸狭隘。他执意衣锦还乡,定都彭城,有人因嘲笑其“沐猴而冠”而惨遭烹煮之祸。C.项羽仁爱宽厚,自尊重义。他不因项伯通报张良而恼怒;乌江自刎前,不忍杀其爱驹而赐马亭长。D.项羽崇尚武力,执迷不悟。乌江惨败,依然逞能以独杀汉军数百人为傲;至死认为之所以失败是天意。(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项羽为何不肯渡江?请结合选文一简要概括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8.(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梅花九首》(其一)高启①琼姿只合在瑶台②,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③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注】①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才华高逸。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②瑶台,传说中的神仙居处。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③何郎,即南朝齐梁时代的何逊,曾做扬州法曹,在舍下种青梅树,日常吟咏其下,后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返扬州,正值梅花盛开,于是赏玩不已,被后人称为“知梅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赋予梅花仙人的身份,表现梅花超凡出尘的气质,异于世俗中的众花。B.颔联将梅花比作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雪山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C.颈联说山间秀竹为梅花奉献清寒,连不起眼的青苔也为梅花送去微微春意。D.尾联用典,何逊来了,梅花终于逢遇知己,在愁寂东风中为知己几度开落。(2)有些本来很普通的句子,在诗人的笔下,适当加以颠倒变化,往往化平淡为神奇,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诗的“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谈谈诗歌语序颠倒的妙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9.(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四位弟子在表达志向时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子路性格直率,不等孔子点名,就“①”,为此孔子批评他“②”。而冉有和公西华则是十分谦虚,冉有说礼乐之事“③”,公西华说自己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是“④”。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听到老师的问话,正在弹瑟的他,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⑤”,而在老师的再次鼓励下,他描绘了向往的生活美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到沂水里游泳,“⑥”,然后唱着歌回来。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2分)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归是一味良好的补血药物。①_______,现在多用人工种植的,野生的怕是难以寻觅了。一棵完整的当归,部位不同,药效功能那是不一样的。当归头以止血为主;当归身以补血为主;当归尾以破血为主,而全当归则有补血活血的功效。用当归,还要根据病情,有的病用当归身,有的病用当归尾巴,有的病用全当归。这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乱用。购买当归,要辨别优与劣,小心买到“硫磺当归”。②_______,建议最好选择咖啡色,当归含有当归油,所以颜色而且是切片以后的颜色很深,是咖啡色的,外表呈现土黄色的当归是硫磺熏过导致的。其次闻味道,闻一闻当归药味儿是否很浓郁,当归含有挥发油,不用贴近就能闻到香味的就是质量比较好的当归,③_______,气味就很刺鼻。最后是尝味道,吃着回甜的是好当归,熏过的味道尝起来是酸酸的。百草汇聚的地方,就是百草堂了。青花瓷,绿藤架,乌木桌,老先生,这是旧时光里行医的经典。满抽屉的草药,都有自己漂亮芬芳的名字,多么的风雅。我总是喜欢这样古风的诗意。我家的大药柜还在,纯白的颜色,被烟火熏得有点黄了。药抽屉里,百草依旧。黄芩啦,当归啦,薄荷啦,山慈菇啦,贝母啦,防风啦,茵陈啦,使君子啦……我轻轻唤一声,这些草药一定都竖起耳朵听见啦!(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有黄芩、当归、薄荷等等”,语义相似,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以下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A.原句在每个中药名称后面加语气词“啦”,增强文字的抒情意味,具有音韵美。B.原句使用短句,节奏明快;改句几个中药名词并列出现,客观陈述,显得沉闷。C.原句罗列诸多中药名,并用省略号,如数家珍,表达了作者对中药的喜爱之情。D.原句结构上收束全文,有概括之意;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四、写作(60分)1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卷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中提到:一棵完整的当归,部位不同,药效功能那是不一样的。当归头以止血为主;当归身以补血为主;当归尾以破血为主,而全当归则有补血活血的功效。用当归,还要根据病情,有的病用当归身,有的病用当归尾巴,有的病用全当归。这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乱用。当归的使用方法给你带来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3456答案BCBA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茕茕孑立。但经过了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达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圣外王;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B.儒家出类拔萃者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而道家的典型人物则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追求隐逸山林或市井生活。C.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国学”并不单指儒家学说,儒道思想互补,并将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如此才能站稳立牢国学的根基。D.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由“神本”转向“人本”,这一转变为儒、墨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思想来源,并规定了其后的主要走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儒家注重道德人格的修养,道家追求内心的平静,可见儒家比道家更具有积极意义。B.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表明,佛教的中国化完全归功于儒、道两家思想的开放、包容。C.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儒、道两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D.儒、道思想互补在“人本”追求上是一致的,这为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良好条件。(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大儒气象”的一项是C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材料二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话语,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有何好处?(5)请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评析以下文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解答】(1)C.错误。陈寅恪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而非直接说“国学并不单指儒家学说,儒道思想互补,并将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如此才能站稳立牢国学的根基”。故选:C。(2)A.材料中只是阐述了儒家注重道德人格修养,道家追求内心平静,两种思想只是价值取向不同,不能得出儒家比道家更具积极意义的结论。文中并没有相关比较和评价,“儒家比道家更具有积极意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B.材料二提到佛教的中国化是在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中实现的,但不能说“完全归功于儒、道两家思想的开放、包容”,这种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强调了儒道思想的重要作用,但不是全部原因。C.材料三说“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儒、道两家只是在这一转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这种表述不准确。故选:D。(3)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体现的是道家追求自然、远离世俗的思想,不能体现材料一“大儒气象”。故选:C。(4)增强论证的权威性:陈寅恪是史学大师,其观点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引用他的话语能够增强作者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文中关于国学根基是儒道互补的论述。深化论证主题:陈寅恪的话语精准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即道家的真精神和新儒家的旧途径,与文本中强调儒道互补是国学根基的主题相契合,进一步深化了论证的深度和内涵。支撑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陈寅恪的话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表明这种看法并非作者的一家之言,而是得到了权威学者的认同。引发读者思考:陈寅恪的观点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的重要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于构建国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总之,引用陈寅恪的话语使材料二的论证更加严谨、有力,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5)材料三的观点为: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其思想核心是向往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且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基础上相融互补,为容纳和吸收外来文化准备了条件。文段体现了材料三的观点。文段中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等,体现了对百姓物质生活的关注和保障,这是对“人本”思想的实践,符合材料三中“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的观点。文中“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强调了通过教育和道德教化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美好,这与材料三中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相契合。总之,这段文字反映了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的重视,体现了以“人本”为核心的价值追求,与材料三所阐述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在“人本”方面的思想内涵相一致。答案:(1)C(2)D(3)C(4)材料二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话语,好处在于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陈寅恪作为史学大师,其观点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通过引用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的话语,有力地支撑了作者关于“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的观点,使论证更具可信度,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的重要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于构建国学体系的重要意义。(5)文段体现了材料三的观点。文段中孟子提出的一系列治国主张,如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教育等,致力于构建一个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这反映了在“人本”的价值追求上,儒家希望通过积极的社会治理和道德教化,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美好。这与材料三中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追求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的思想相契合,充分体现了儒家在“人本”价值追求上的积极努力。(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文,完成各题。贾政听了这话,又惊又气,即命唤宝玉出来。宝玉也不知是何原故,忙赶来时。贾政便问:“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宝玉听了,唬了一跳。……那长史官听了,笑道:“这样说,一定是在那里。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说着,便忙忙的走了。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一面送那长史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一直送那官员去了。才回身,忽见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连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众小厮们只得齐声答应,有几个来找宝玉。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知道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呢!”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便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扶了一个丫头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苦命的儿!”来。因哭出“苦命的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头认罪。(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1)下列关于《宝玉挨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王夫人看到宝玉遭痛打,趴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看到此景也“泪如雨下”。这一场冲突终因王夫人对儿子的袒护而归于平息。B.忠顺王府长史官告状以及贾环的诬陷,使贾政怒不可遏,反映了封建大家庭嫡庶之争的险恶,及贾政对家族名誉和规矩的坚决维护。C.选文塑造了宠溺儿孙的贾母,顽固又凶狠的贾政,“母爱”中饱含着利害关系的王夫人,年轻守寡、内心凄凉的李宫裁等人物形象。D.贾政的望子成龙与宝玉的离经叛道形成巨大反差,贾政充分意识到宝玉思想的危险性,认为任其发展将会酿到“弑父弑君”的地步。(2)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老姆姆耳聋,话不对题,不能为宝玉通风报信,她的出现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变缓,为后文蓄势。B.“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一句,作者连用三个“拿”,表现了贾政此时怒不可遏,心情急切。C.选文中贾母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和第三回凤姐出场一样,有“笔未到气已吞”之势。D.选文通过对人物言行、容貌等描写,生动刻画了贾政的形象,表现了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3)同样是打宝玉,小厮的“打”和贾政的“盖”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矛盾冲突有四个主要的类型:情感冲突、利益冲突、性格冲突和观念冲突。学校话剧社准备依据以上《红楼梦》选段,编排话剧《宝玉挨打》。围绕贾政这一人物,你认为话剧编排应重点展现哪些冲突?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两类矛盾冲突并作简要说明。【解答】(1)A.“这一场冲突终因王夫人对儿子的袒护归于平息”错。由原文“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可知,王夫人的袒护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真正让冲突平息的是贾母的到来。贾母以其家族中的至高地位和权威,成功地压制了贾政的怒火,平息了这场风波。故选A。(2)D.不正确,选文并没有贾政的容貌描写。选文中贾政的形象塑造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如“堵起嘴来,着实打死!”等;心理描写,如“又惊又气”等;动作描写,如“盖”“忙跪下含泪说道”等。故选D。(3)由“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可知,表现不同的人物关系,小厮与宝玉亦主仆亦朋友,“打”得敷衍;贾政作为宝玉的严父,“盖”得严厉。而且由小厮不敢违背贾政的命令不得不打,又怕打坏宝玉舍不得重打;贾政狂怒,“盖”得凶狠。综上可知,同样是打宝玉,小厮的“打”和贾政的“盖”形成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营造紧张气氛,突出宝玉与贾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4)情感冲突:由“贾政听了这话,又惊又气,即命唤宝玉出来。宝玉也不知是何原故,忙赶来时。贾政便问:‘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等可知,贾政自身的爱子孝母之情与对宝玉“恨铁不成钢”的冲突;利益冲突:由“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等可知,贾政维护的家族利益和个人政治利益与宝玉叛逆行为的冲突;性格冲突:由“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等可知,贾政坚守礼教的顽固与在贾母面前的软弱无能的冲突;观念冲突:由“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等可知,贾政“光宗耀祖”的观念与宝玉追求自由平等的冲突。答案:(1)A(2)D(3)①表现不同的人物关系,小厮与宝玉亦主仆亦朋友,“打”得敷衍;贾政作为宝玉的严父,“盖”得严厉;②表现不同的人物心态,小厮不敢违背贾政的命令不得不打,又怕打坏宝玉舍不得重打;贾政狂怒,“盖”得凶狠;③通过对比,营造紧张气氛,突出宝玉与贾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4)①情感冲突:贾政自身的爱子孝母之情与对宝玉“恨铁不成钢”的冲突;②利益冲突:贾政维护的家族利益和个人政治利益与宝玉叛逆行为的冲突;③性格冲突:贾政坚守礼教的顽固与在贾母面前的软弱无能的冲突;④观念冲突:贾政“光宗耀祖”的观念与宝玉追求自由平等的冲突。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8分)3.(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③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⑤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⑨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⑩臣请入,与之同命A.①③/②④/⑥⑧/⑦⑤/⑨⑩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⑨/⑧⑩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⑨⑩ D.①/②⑥/③④/⑤⑦/⑧/⑨⑩【解答】①结构助词,的。句意: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②代词,这样的人。句意:保护百姓的大王,没有人能够抵御这样的人。③结构助词,取独。句意:所以大王不称王(的原因),只是因为不去做,不是因为不能(称王)。④代词,这样的事。句意:如此(施行仁政)还不能统治天下的,还没有过这样的情况。⑤结构助词,取独。句意: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⑥结构助词,取独。句意:我在以前壮年的时候,都不如别人⑦动词,到。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⑧代词,他。句意:先打败秦国进入咸阳城的人我们尊他为王。⑨代词,这。句意:士大夫这些人,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⑩代词,他。句意:我请求进去,和他(指刘邦)同生共死!故选:B。4.(2分)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刀刃若新发于硎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D.以其无礼于晋【解答】A.状语后置句,相当于:刀刃若新发于硎。句意: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B.状语后置句,相当于: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C.主谓倒装句,相当于:百姓之谓我爱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该的啊。D.状语后置句,相当于:以其于晋无礼。句意:因为它曾对晋无礼。故选:C。5.(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技盖至此乎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答】A.通“已”,停止。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度敢说话。B.不是通假字。登记。句意:登记好了官民的户籍,封存好官府的府库,为的是等待将军的到来。C.通“盍”,为什么。句意: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呢?D.通“斑”,斑白。句意: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走了。故选:B。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 B.加之以师旅 C.依乎天理 D.沛公居山东时【解答】A.古今同义,没有礼节,缺乏礼貌。句意:因为它曾对晋没有礼节。B.古义:军队。今义:军队的编制。句意:加上有别国军队来侵犯。C.古义:牛体天然的结构。今义:自然法则。句意: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D.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句意:沛公住在崤山以东的时候。故选:A。7.(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秦二世三年,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二)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杀秦A降王子婴B烧秦C宫室D火三月不灭E收其货宝F妇女而东(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的“属”,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词义不同。B.“如衣绣夜行”的“如”,与《侍坐》中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词义相同。C.司马: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选文中“左司马”是掌管军事的。D.《史记》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项羽入“本纪”,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肯定。(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项羽骁勇善战,指挥有方。巨鹿之战中,他焚舟破釜,自绝退路以激励将士,以少胜多扭转战局。B.项羽虚荣残暴,心胸狭隘。他执意衣锦还乡,定都彭城,有人因嘲笑其“沐猴而冠”而惨遭烹煮之祸。C.项羽仁爱宽厚,自尊重义。他不因项伯通报张良而恼怒;乌江自刎前,不忍杀其爱驹而赐马亭长。D.项羽崇尚武力,执迷不悟。乌江惨败,依然逞能以独杀汉军数百人为傲;至死认为之所以失败是天意。(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项羽为何不肯渡江?请结合选文一简要概括原因。【解答】(1)“杀”和“烧”分别引导两个句子,应在“烧”前断开;“烧”的对象是“秦宫室”综,应在“室”后断开;“火三月不灭”表意完整,其后断开,综上应在BDE三处断开。句意:杀死了秦朝(已经)投降的国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搜罗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向东而去。(2)B.有误,“如衣绣夜行”的“如”意思是“如同,像”,《侍坐》“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如”意思是“或者”。句意:如同穿了锦绣衣裳在夜间行走;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故选:B。(3)C.有误,羽知道项伯的叛变行为,却没有惩罚他,并非其仁爱宽厚,可能是碍于情面,毕竟二人是叔侄关系,更最主要的原因是项羽在政治方面不够成熟,缺乏政治敏感,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故选:C。(4)①“购”,悬赏;“若”,你。译文: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②“所以”,表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译文:派遣将领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5)在原文中找到项羽不肯渡江时所说的话“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意思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可见,他首先认为自己穷途末路,是“天之亡我”,对于自己的命运前途已不报希望;其次,他觉得羞愧,自己率领的江东子弟尽皆覆没而只余自己一人独回,无颜见江东父老。从他的语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行为“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可见,他是一个自尊心极高的人,无法忍受一败涂地的结局,宁肯自刎也不愿受辱。从“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可见,他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风度气节,以武力证明自己并非“战之罪”,慷慨赴死而流芳百世,既可以说他坚守气节,也可以说他有点沽名钓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合理即可。答案:(1)BDE(2)B(3)C(4)①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②派遣将领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5)①天意难违,无力回天;②损兵折将,愧对江东父老;③高傲自尊,不堪屈辱;④沽名钓誉,保全气概。参考译文:(一)项籍是下相人,字羽。他的叔叔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大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秦二世三年,项羽已经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声传遍诸侯。(他)于是派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河,援救巨鹿。战事稍有胜利,陈余又(向项羽)请求出兵。项羽就率领全军渡河,凿沉全部船只,砸破炊具,烧毁营舍,携带三天口粮,以表示士卒拼死决战,没有一个有(活着)回来的心思。(军队)一到就围住了王离,与秦军遭遇,打了九仗,截断了秦军的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过了几天,项羽带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死了秦朝(已经)投降的国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搜罗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向东而去。有人劝项王说:“关中有山河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在这里)建都,成就霸业。”项王看见秦朝宫室都已经烧毁残破,又怀念故乡,想回东方,(就)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如同穿了锦绣衣裳在夜间行走,有谁能知道!”劝说的人说:“人们说楚国人是猕猴戴人帽子,果然如此。”项王听到了这话,烹杀了劝说他的那个人。项王的军队在垓下修筑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和各路诸侯军队把它包围了好几层。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国的歌,项王于是大惊说:“汉军都已经占领了楚国吗?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啊?”于是项王上马,部下壮士骑兵随从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包围,向南飞奔逃走。天刚亮,汉军才发觉,派骑兵将领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项王。项王渡过淮水,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项王到阴陵,迷失了道路,询问一个种田的人,种田的人欺骗他说“往左”。项王往左走,就陷入了一大片沼泽中。因此,汉军追上了项王。于是项王就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待着(项王),对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也)纵横上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以称王。希望大王赶快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来到,没有船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呢!况且我和江东青年八千人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父老兄弟怜悯我,让我称王,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内心不感到惭愧吗?”项王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个忠厚长辈。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经一天飞奔一千里,不忍心杀了它,把它送给您吧。”就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交战。单单项籍(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他)回头看见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背对项王,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就说:“我听说汉王用一千斤黄金买我的头,封邑一万户,我把这件好事送给你。”于是自刎而死。(二)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8.(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梅花九首》(其一)高启①琼姿只合在瑶台②,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③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注】①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才华高逸。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②瑶台,传说中的神仙居处。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③何郎,即南朝齐梁时代的何逊,曾做扬州法曹,在舍下种青梅树,日常吟咏其下,后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返扬州,正值梅花盛开,于是赏玩不已,被后人称为“知梅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赋予梅花仙人的身份,表现梅花超凡出尘的气质,异于世俗中的众花。B.颔联将梅花比作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雪山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C.颈联说山间秀竹为梅花奉献清寒,连不起眼的青苔也为梅花送去微微春意。D.尾联用典,何逊来了,梅花终于逢遇知己,在愁寂东风中为知己几度开落。(2)有些本来很普通的句子,在诗人的笔下,适当加以颠倒变化,往往化平淡为神奇,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诗的“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谈谈诗歌语序颠倒的妙处。【解答】(1)D.“何逊来了,梅花终于逢遇知己”错。尾联是说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故选D。(2)“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意思是: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答案:(1)D(2)“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使诗的境界顿异。译文:梅花应该是那天上的神物,不知是谁将它放到江南,使其处处可见。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独舞。寒冬时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初春时又盖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藓的青草之香。自南朝诗人何逊创作了咏梅佳作以后就没有人能比得上,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赏析: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这九首梅花诗,首首读来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诗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何也?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9.(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四位弟子在表达志向时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子路性格直率,不等孔子点名,就“①率尔而对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诉讼代理与庭审辩护工作总结
- 幼儿捉迷藏课程设计
- 英雄之旅课程设计理念
- 酒店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IT行业员工薪酬福利制度优化
-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世界多极化
- 如何将愿景转化为年度工作计划
- 汉字偏旁部首名称大全表
- 文化行业市场拓展总结
- 镜子销售工作总结
- 2025年林权抵押合同范本
- 智能检测与监测技术-智能建造技术专02课件讲解
- 2025蛇年一年级寒假作业创意与寓意齐【高清可打印】
- 多系统萎缩鉴别及治疗
- 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模版(3篇)
- 麻风病防治知识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生产与运作管理》2025-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
- 质量保证大纲(共14页)
- 木材材积表0.1-10米.xls
- 轻质隔墙板安装合同协议书范本标准版
- 车辆管理各岗位绩效考核量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