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陕西省安康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至今已观测到200多次太阳表面局部异常“增亮”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太阳表面局部异常“增亮”现象属于() A.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2.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A.直接为地球提供光能和热能 B.驱动地球大气和水体运动 C.使中低纬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可能引发地球自然灾害〖答案〗1.B2.D〖解析〗【1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表面局部异常“增亮”现象属于耀斑现象,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B正确。黑子是相对较暗,A错误。日珥和太阳风不属于异常“增亮”现象,CD错误。故选B。【2题详析】直接为地球提供光能和热能、驱动地球大气和水体运动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不是太阳活动,AB错误。极光现象发生在高纬地区,C错误。太阳活动可能引发地球自然灾害,例如降水异常导致的旱涝灾害,D正确。故选D。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的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内,存放着一块名为“中华龙鸟”的化石。该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距今年数(亿年)沉积形成的岩层中,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2~1.4亿年间,开始人们以为它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下图是地质年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中华龙鸟”生活于() A.冥古宙 B.寒武纪 C.中生代 D.新生代4.与“中华龙鸟”同一时期出现的生物是() A.恐龙 B.鱼类 C.类人猿 D.两栖动物5.推测“中华龙鸟”生存地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答案〗3.C4.A5.A〖解析〗【3题详析】该题考查地质年代,根据材料可知,中华龙鸟生活时期属于6500万年前~2.5亿年前的中生代。C正确。故选C。【4题详析】该题考查生物演化,恐龙出现于中生代。A正确。鱼类古生代出现,B错误。两栖类出现于古生代,D错误。类人猿生活于新生代,C错误。故选A。【5题详析】该题考查根据化石确定古地理环境,中华龙鸟生活在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说明自然环境特征适宜动植物生长,所以当时的环境特征表现出气候温暖,热量条件好,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充足;草木茂盛,为动物提供丰富食物。A正确。故选A。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左图示意此次地震震中位置,右图示意地球图层结构,其中①、②虚线表示不连续界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此次地震发生的圈层及该圈层在右图中对应的位置() A.岩石圈、D B.地幔、E和F C.岩石圈、D和E D.地幔、C和D7.关于不连续界面①、②的特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①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B.②处到地心之间由固态物质组成 C.②处之下地震波纵波消失 D.①处向下的地震波速度明显提高〖答案〗6.C7.D〖解析〗【6题详析】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云南保山,震源深度10千米,地壳的平均为17千米,由此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地壳。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软组成,由图可知岩石圈由D和E组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7题详析】①是莫霍界面,此处向下的地震波速度明显上升,D正确;①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A错误;地核由内地核和外地核组成,外地核呈熔融状态,B错误;②是古登堡界面,此处横波消失,纵波减速,C错误。故选D。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及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气温最高的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9.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可能是() A.在北半球则吹西北风 B.在南半球则吹东北风 C.在南半球则吹东南风 D.在北半球则吹东北风10.图示大气圈层()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B.成云致雨的主要场所 C.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D.存在若干电离层〖答案〗8.A9.D10.B〖解析〗【8题详析】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甲乙位于近地面,气温高于高空的丙丁。由等压面的形态可知,甲处高空对应高压,则其近地面为低压,由地面受热导致,说明近地面甲气温高于乙,A正确;BCD错误。故选A。【9题详析】根据等压面分布状况可知,丁、丙分别是高压和低压,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由此可知,甲为低压,乙为高压,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乙指向甲,即由北指向南,受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影响,甲乙之间的风向在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析】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2千米。图示大气的高度为1千米,位于大气的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是成云致雨的主要场所,B正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下部冷上部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AC错误;高层大气中存在若干电离层,D错误。故选B。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海陆间大循环的环节包括() A.①②④⑤⑦⑧ B.①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⑧ D.①③④⑥⑤⑧12.植树造林使() A.⑥减少 B.⑤增加 C.⑦增加 D.⑧减少〖答案〗11.B12.C〖解析〗【11题详析】海陆间大循环包括③海上水体蒸发、①水汽输送、④陆上降水、⑤地表径流、⑦下渗、⑧地下径流。其中②为海上降水,⑥为蒸腾作用,排除②⑥,故选B。【12题详析】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可以增加植物蒸腾、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植树造林使⑥蒸腾作用增加,⑤地表径流减少,⑦下渗增加和⑧地下径流增加,故选C。油樟,喜湿喜暖,抗虫性较强,耐寒性较差,三年即可郁闭成林。叙州区位于宜宾市西部,平地少、坡地多,现有人工种植油樟林35万亩。下图为叙州区油樟林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推测油樟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灌木14.叙州区在坡地大量种植油樟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有()①固碳释氧,净化空气②涵养水源,保育土壤③减缓水土流失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13.A14.A〖解析〗【13题详析】根据材料可知,油樟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喜湿喜暖,属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不适合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的生长,油樟属于乔木,不属于灌木。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题详析】叙州区在坡地大量种植油樟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有:①固碳释氧,净化空气;②涵养水源,保育土壤;③减缓水土流失等,①②③正确。④增加农民收入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④错误。故选A。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喀斯特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甲、乙分别代表() A.石钟乳、石笋 B.石柱、石钟乳 C.石笋、石柱 D.石笋、石钟乳16.推测该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有利条件() A.植被稀疏 B.气候湿热 C.地表水匮乏 D.砂岩广布〖答案〗15.D16.B〖解析〗【15题详析】石钟乳、石帘从洞顶向下发育,石笋从底部向上发育,石柱是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的。图中所示洞穴中,甲是从底部向上发育的,代表石笋,AB错误;乙是从洞顶向下发育的代表石钟乳,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题详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有利条件是气候湿热、地表地下水丰富、可溶性岩石广布。植被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没有关系,A错误;湿热气候有利于岩石的溶蚀,B正确;地表水匮乏不利于地表喀斯特的形成,C错误;砂岩不是可溶性岩石,D错误。故选B。关于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成因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被称为“黄土之父”的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存在鹅卵石。下图是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若“风成说”的假设成立,则黄土高原属于() A.流水堆积地貌 B.流水侵蚀地貌 C.风力堆积地貌 D.风力侵蚀地貌18.据此推断颗粒物的大小关系() A.A<B<C B.C>B>A C.B<C<A D.A>B>C19.刘东生先生发现鹅卵石的地区最有可能曾是() A.沙漠 B.河流 C.森林 D.草原〖答案〗17.C18.D19.B〖解析〗【17题详析】根据材料“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可知,黄土高原的黄土由风力搬运堆积形成,属于风力堆积地貌,C正确。故选C。【18题详析】上风向风力强劲沉积物颗粒较大,下风向风力减弱沉积物颗粒较小,据此推断颗粒物的大小关系是:A>B>C。D正确。故选D。【19题详析】鹅卵石在流水侵蚀作用后随流速减慢不断沉积,说明在形成黄土之前,此处最有可能曾是河流,B正确。沙漠、森林和草原都极少分布有鹅卵石,ACD错误。故选B。读所示三幅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0.图中A、B、C地貌分别属于() A.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风成地貌 B.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流水地貌 C.流水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 D.风成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21.图中B地貌发育于() A.河流入海口 B.河流出山口 C.河流下游平原 D.河流入湖口22.图中C地貌最可能大面积分布于我国() A.西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南地区〖答案〗20.C21.B22.C〖解析〗【20题详析】据图可知,A地貌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说明是河口三角洲,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属于流水地貌;B地貌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说明是冲积扇,属于流水地貌;C地貌为沙丘地貌,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属于是风成地貌。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故选C。【21题详析】据材料可知,B地貌呈扇状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因此是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出山口堆积形成,B正确;河流在入海口处会形成三角洲地貌,A错误;河流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泥沙堆积,形成平原,C错误;河流入湖口不会形成冲积扇地貌,D错误。故选B。【22题详析】据材料可知,C地貌为沙丘地貌,风携带泥沙堆积形成,该地风力作用为主,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正确;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降水多,属于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AD错误;东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B错误。故选C。读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23.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为() A.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B.流水堆积—流水搬运—流水侵蚀 C.流水搬运—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流水堆积—流水搬运24.与A处相比,B处() A.沉积颗粒物较大 B.地势起伏较大 C.流水侵蚀作用强 D.流速较缓慢25.黄河水位在每年7、8月份达到峰值。推测黄河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季节()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23.A24.D25.B〖解析〗【23题详析】据图可知,黄河冲积扇上游流经山区,由于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河流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携带了大量泥沙﹔当河流流出山口后,由于地表较为开阔,使黄河摆脱了侧向约束,同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使黄河的河道分叉,其流速减慢,对泥沙的搬运能力减弱,故导致泥沙和大量碎石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故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为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24题详析】读图可知,A位于冲积扇上游,B处于冲积扇下游。A处地势落差大,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沉积颗粒物较大;B处地势起伏较小,流速较慢,沉积作用强,沉积颗粒物较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25题详析】读图可知,黄河水位7、8月达到峰值,流水搬运能力较强,大量泥沙在冲积扇扇缘堆积,扩大冲积扇面积,故推测黄河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其余季节河流流量较小,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较慢,AC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暑假期间,北京市某同学与家长一起通过自驾游的方式去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区游玩。其间发现了很多引人深思的现象。乘车前往海边时,该同学发现路边有一座座雪白的“小山丘”(下图),经查询,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塘沽盐场。(1)说出该地形成盐场的有利自然条件。该同学10:00抵达海边,感受到习习凉风,不禁回想起地理课上学习的“海陆风”。(2)请帮助该同学完善热力环流示意图,在适当位置标注箭头,并在线上标出此时近地面为“海风”还是“陆风”。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这也是该同学最想体验的活动之一。读下图“塘沽区某日的潮高变化曲线图”。(3)请为该同学选择合适的赶海时间段并说明理由。〖答案〗(1)地形平坦开阔;春夏季气温高、蒸发量较大;临近海洋,海盐资源丰富。(2)(3)6:00~10:00。为了保证安全起见,赶海要选择落潮、潮高小的白天。

〖解析〗本题以塘沽盐场为材料,涉及盐场区位因素、热力环流以及潮汐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析】盐场需海盐资源丰富,需蒸发旺盛,有较为广阔的土地晒盐。塘沽盐场临近海洋,海盐资源丰富;此外,盐分结晶考查的是影响蒸发的因素,该地位于海边,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大面积晒盐;该地位于天津,为温带季风气候,春夏季气温高,蒸发量较大。【小问2详析】热力环流需先分析温差。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陆地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海洋近海面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高空气压降低。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高空风从陆地上空吹向海洋上空,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如图所示。【小问3详析】图中落潮的时间段为3时~10时,16时~22时。但赶海时为了保证安全,应选择在落潮且潮高较小的白天,因此应选择在6时~10时。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一个大淡水湖泊,那时气候温和多雨。至13万年前,由于周围山地强烈隆起和气候变化,使青海湖从外流湖变成闭塞湖,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且水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外流湖指湖水与河流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材料二下图示意青海湖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推测地质历史时期青海湖所在地区的植被类型(森林、草原或荒漠)和当时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2)从沙源、动力和地形方面,简要描述青海湖东岸沙丘的形成原因。〖答案〗(1)植被类型:森林。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大循环。(2)沙源:枯水期时,河湖沉积物出露;动力:西北风盛行,风力搬运作用强;地形:东侧日月山阻挡,使沙粒在湖泊东岸堆积。〖解析〗本题以青海湖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材料,涉及了水循环类型、青海湖东岸沙丘形成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析】据材料可知,青海湖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一个大淡水湖泊,那时气候温和多雨,说明当时降水较多,能够满足高等植物的生长,植被类型为森林;据材料可知,由于周围山地强烈隆起和气候变化,使青海湖从外流湖变成闭塞湖,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外流湖指湖水与河流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说明当时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大循环。【小问2详析】考查青海湖东岸沙丘形成原因。沙源角度,地质时期青海湖的水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节降水少,正值湖泊的枯水期,湖泊水位下降,河湖沉积物出露,湖底泥沙露出地表作为沙丘的沙源。动力角度:据材料可知,青海湖区域盛行西北季风,风力较大,搬运作用强,搬运湖底的泥沙顺着盛行风向移动。地形角度:据图可知,日月山位于青海湖的东侧,阻挡西北季风,风力减弱搬运能力下降,风携带的沙粒在东岸堆积,形成沙丘。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亚地区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常在30℃左右。区内大风日数多,降水普遍较少,但东南侧山地为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图1为中亚地区简图。材料二:山麓丙地发育众多洪积扇,其地面主要由粗大砾石构成,形成戈壁(右下图)。(1)图中甲沙漠中常见新月形沙丘,如图所示。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____;甲地区盛行____风。(2)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中亚地区夏季昼夜温差大的原因。(3)描述丙地附近戈壁滩的形成过程。〖答案〗(1)风力堆积西南(2)中亚地区晴天多,云层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3)此处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碎屑物质多;河流或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形成洪积扇;风力强劲,大风将细小颗粒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形成戈壁。〖解析〗本题以中亚地区简图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外力作用,风成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小问1详析】据所学知识点可知新月形沙丘主要出现在干旱地区,属于风力堆积地貌;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坡形微凸,背风坡坡形坡度较陡,坡形下凹;沙丘的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据图可知,甲地盛行西南风。【小问2详析】结合所学知识,昼夜温差主要涉及白天时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间的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层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较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小问3详析】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碎屑物质多,提供了戈壁滩的物质来源是;河流或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据材料可知区内大风日数多,风力强劲,大风将细小颗粒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形成戈壁。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总水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总水量的60.42%,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几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材料二下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左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右图)。(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2)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3)影响: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原因: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解析〗(1)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总水量的94.8%,河流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湖区水位受气温影响,季节变化很大。近几年有减小的趋势,原因是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蒸发占出湖总水量的60.42%,湖泊水体减小。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湖泊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2)根据材料二曲线,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位低,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风力小。冬季湖面结冰,隔绝了水体与大气的热量交换,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风力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的温度都较低,湖陆风不显著,风力小。(3)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湖陆之间的温差增大,气压差增大,使湖风加强。晚上,城市的气温较高,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所以大规模兴建城市的影响是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陕西省安康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至今已观测到200多次太阳表面局部异常“增亮”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太阳表面局部异常“增亮”现象属于() A.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2.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A.直接为地球提供光能和热能 B.驱动地球大气和水体运动 C.使中低纬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可能引发地球自然灾害〖答案〗1.B2.D〖解析〗【1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表面局部异常“增亮”现象属于耀斑现象,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B正确。黑子是相对较暗,A错误。日珥和太阳风不属于异常“增亮”现象,CD错误。故选B。【2题详析】直接为地球提供光能和热能、驱动地球大气和水体运动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不是太阳活动,AB错误。极光现象发生在高纬地区,C错误。太阳活动可能引发地球自然灾害,例如降水异常导致的旱涝灾害,D正确。故选D。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的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内,存放着一块名为“中华龙鸟”的化石。该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距今年数(亿年)沉积形成的岩层中,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2~1.4亿年间,开始人们以为它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下图是地质年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中华龙鸟”生活于() A.冥古宙 B.寒武纪 C.中生代 D.新生代4.与“中华龙鸟”同一时期出现的生物是() A.恐龙 B.鱼类 C.类人猿 D.两栖动物5.推测“中华龙鸟”生存地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答案〗3.C4.A5.A〖解析〗【3题详析】该题考查地质年代,根据材料可知,中华龙鸟生活时期属于6500万年前~2.5亿年前的中生代。C正确。故选C。【4题详析】该题考查生物演化,恐龙出现于中生代。A正确。鱼类古生代出现,B错误。两栖类出现于古生代,D错误。类人猿生活于新生代,C错误。故选A。【5题详析】该题考查根据化石确定古地理环境,中华龙鸟生活在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说明自然环境特征适宜动植物生长,所以当时的环境特征表现出气候温暖,热量条件好,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充足;草木茂盛,为动物提供丰富食物。A正确。故选A。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左图示意此次地震震中位置,右图示意地球图层结构,其中①、②虚线表示不连续界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此次地震发生的圈层及该圈层在右图中对应的位置() A.岩石圈、D B.地幔、E和F C.岩石圈、D和E D.地幔、C和D7.关于不连续界面①、②的特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①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B.②处到地心之间由固态物质组成 C.②处之下地震波纵波消失 D.①处向下的地震波速度明显提高〖答案〗6.C7.D〖解析〗【6题详析】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云南保山,震源深度10千米,地壳的平均为17千米,由此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地壳。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软组成,由图可知岩石圈由D和E组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7题详析】①是莫霍界面,此处向下的地震波速度明显上升,D正确;①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A错误;地核由内地核和外地核组成,外地核呈熔融状态,B错误;②是古登堡界面,此处横波消失,纵波减速,C错误。故选D。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及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气温最高的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9.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可能是() A.在北半球则吹西北风 B.在南半球则吹东北风 C.在南半球则吹东南风 D.在北半球则吹东北风10.图示大气圈层()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B.成云致雨的主要场所 C.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D.存在若干电离层〖答案〗8.A9.D10.B〖解析〗【8题详析】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甲乙位于近地面,气温高于高空的丙丁。由等压面的形态可知,甲处高空对应高压,则其近地面为低压,由地面受热导致,说明近地面甲气温高于乙,A正确;BCD错误。故选A。【9题详析】根据等压面分布状况可知,丁、丙分别是高压和低压,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由此可知,甲为低压,乙为高压,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乙指向甲,即由北指向南,受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影响,甲乙之间的风向在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析】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2千米。图示大气的高度为1千米,位于大气的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是成云致雨的主要场所,B正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下部冷上部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AC错误;高层大气中存在若干电离层,D错误。故选B。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海陆间大循环的环节包括() A.①②④⑤⑦⑧ B.①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⑧ D.①③④⑥⑤⑧12.植树造林使() A.⑥减少 B.⑤增加 C.⑦增加 D.⑧减少〖答案〗11.B12.C〖解析〗【11题详析】海陆间大循环包括③海上水体蒸发、①水汽输送、④陆上降水、⑤地表径流、⑦下渗、⑧地下径流。其中②为海上降水,⑥为蒸腾作用,排除②⑥,故选B。【12题详析】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可以增加植物蒸腾、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植树造林使⑥蒸腾作用增加,⑤地表径流减少,⑦下渗增加和⑧地下径流增加,故选C。油樟,喜湿喜暖,抗虫性较强,耐寒性较差,三年即可郁闭成林。叙州区位于宜宾市西部,平地少、坡地多,现有人工种植油樟林35万亩。下图为叙州区油樟林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推测油樟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灌木14.叙州区在坡地大量种植油樟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有()①固碳释氧,净化空气②涵养水源,保育土壤③减缓水土流失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13.A14.A〖解析〗【13题详析】根据材料可知,油樟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喜湿喜暖,属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不适合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的生长,油樟属于乔木,不属于灌木。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题详析】叙州区在坡地大量种植油樟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有:①固碳释氧,净化空气;②涵养水源,保育土壤;③减缓水土流失等,①②③正确。④增加农民收入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④错误。故选A。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喀斯特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甲、乙分别代表() A.石钟乳、石笋 B.石柱、石钟乳 C.石笋、石柱 D.石笋、石钟乳16.推测该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有利条件() A.植被稀疏 B.气候湿热 C.地表水匮乏 D.砂岩广布〖答案〗15.D16.B〖解析〗【15题详析】石钟乳、石帘从洞顶向下发育,石笋从底部向上发育,石柱是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的。图中所示洞穴中,甲是从底部向上发育的,代表石笋,AB错误;乙是从洞顶向下发育的代表石钟乳,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题详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有利条件是气候湿热、地表地下水丰富、可溶性岩石广布。植被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没有关系,A错误;湿热气候有利于岩石的溶蚀,B正确;地表水匮乏不利于地表喀斯特的形成,C错误;砂岩不是可溶性岩石,D错误。故选B。关于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成因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被称为“黄土之父”的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存在鹅卵石。下图是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若“风成说”的假设成立,则黄土高原属于() A.流水堆积地貌 B.流水侵蚀地貌 C.风力堆积地貌 D.风力侵蚀地貌18.据此推断颗粒物的大小关系() A.A<B<C B.C>B>A C.B<C<A D.A>B>C19.刘东生先生发现鹅卵石的地区最有可能曾是() A.沙漠 B.河流 C.森林 D.草原〖答案〗17.C18.D19.B〖解析〗【17题详析】根据材料“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可知,黄土高原的黄土由风力搬运堆积形成,属于风力堆积地貌,C正确。故选C。【18题详析】上风向风力强劲沉积物颗粒较大,下风向风力减弱沉积物颗粒较小,据此推断颗粒物的大小关系是:A>B>C。D正确。故选D。【19题详析】鹅卵石在流水侵蚀作用后随流速减慢不断沉积,说明在形成黄土之前,此处最有可能曾是河流,B正确。沙漠、森林和草原都极少分布有鹅卵石,ACD错误。故选B。读所示三幅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0.图中A、B、C地貌分别属于() A.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风成地貌 B.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流水地貌 C.流水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 D.风成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21.图中B地貌发育于() A.河流入海口 B.河流出山口 C.河流下游平原 D.河流入湖口22.图中C地貌最可能大面积分布于我国() A.西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南地区〖答案〗20.C21.B22.C〖解析〗【20题详析】据图可知,A地貌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说明是河口三角洲,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属于流水地貌;B地貌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说明是冲积扇,属于流水地貌;C地貌为沙丘地貌,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属于是风成地貌。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故选C。【21题详析】据材料可知,B地貌呈扇状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因此是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出山口堆积形成,B正确;河流在入海口处会形成三角洲地貌,A错误;河流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泥沙堆积,形成平原,C错误;河流入湖口不会形成冲积扇地貌,D错误。故选B。【22题详析】据材料可知,C地貌为沙丘地貌,风携带泥沙堆积形成,该地风力作用为主,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正确;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降水多,属于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AD错误;东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B错误。故选C。读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23.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为() A.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B.流水堆积—流水搬运—流水侵蚀 C.流水搬运—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流水堆积—流水搬运24.与A处相比,B处() A.沉积颗粒物较大 B.地势起伏较大 C.流水侵蚀作用强 D.流速较缓慢25.黄河水位在每年7、8月份达到峰值。推测黄河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季节()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23.A24.D25.B〖解析〗【23题详析】据图可知,黄河冲积扇上游流经山区,由于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河流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携带了大量泥沙﹔当河流流出山口后,由于地表较为开阔,使黄河摆脱了侧向约束,同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使黄河的河道分叉,其流速减慢,对泥沙的搬运能力减弱,故导致泥沙和大量碎石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故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为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24题详析】读图可知,A位于冲积扇上游,B处于冲积扇下游。A处地势落差大,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沉积颗粒物较大;B处地势起伏较小,流速较慢,沉积作用强,沉积颗粒物较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25题详析】读图可知,黄河水位7、8月达到峰值,流水搬运能力较强,大量泥沙在冲积扇扇缘堆积,扩大冲积扇面积,故推测黄河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其余季节河流流量较小,冲积扇面积增长速度较慢,AC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暑假期间,北京市某同学与家长一起通过自驾游的方式去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区游玩。其间发现了很多引人深思的现象。乘车前往海边时,该同学发现路边有一座座雪白的“小山丘”(下图),经查询,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塘沽盐场。(1)说出该地形成盐场的有利自然条件。该同学10:00抵达海边,感受到习习凉风,不禁回想起地理课上学习的“海陆风”。(2)请帮助该同学完善热力环流示意图,在适当位置标注箭头,并在线上标出此时近地面为“海风”还是“陆风”。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这也是该同学最想体验的活动之一。读下图“塘沽区某日的潮高变化曲线图”。(3)请为该同学选择合适的赶海时间段并说明理由。〖答案〗(1)地形平坦开阔;春夏季气温高、蒸发量较大;临近海洋,海盐资源丰富。(2)(3)6:00~10:00。为了保证安全起见,赶海要选择落潮、潮高小的白天。

〖解析〗本题以塘沽盐场为材料,涉及盐场区位因素、热力环流以及潮汐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析】盐场需海盐资源丰富,需蒸发旺盛,有较为广阔的土地晒盐。塘沽盐场临近海洋,海盐资源丰富;此外,盐分结晶考查的是影响蒸发的因素,该地位于海边,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大面积晒盐;该地位于天津,为温带季风气候,春夏季气温高,蒸发量较大。【小问2详析】热力环流需先分析温差。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陆地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海洋近海面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高空气压降低。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高空风从陆地上空吹向海洋上空,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如图所示。【小问3详析】图中落潮的时间段为3时~10时,16时~22时。但赶海时为了保证安全,应选择在落潮且潮高较小的白天,因此应选择在6时~10时。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一个大淡水湖泊,那时气候温和多雨。至13万年前,由于周围山地强烈隆起和气候变化,使青海湖从外流湖变成闭塞湖,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且水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外流湖指湖水与河流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材料二下图示意青海湖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推测地质历史时期青海湖所在地区的植被类型(森林、草原或荒漠)和当时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2)从沙源、动力和地形方面,简要描述青海湖东岸沙丘的形成原因。〖答案〗(1)植被类型:森林。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大循环。(2)沙源:枯水期时,河湖沉积物出露;动力:西北风盛行,风力搬运作用强;地形:东侧日月山阻挡,使沙粒在湖泊东岸堆积。〖解析〗本题以青海湖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材料,涉及了水循环类型、青海湖东岸沙丘形成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析】据材料可知,青海湖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一个大淡水湖泊,那时气候温和多雨,说明当时降水较多,能够满足高等植物的生长,植被类型为森林;据材料可知,由于周围山地强烈隆起和气候变化,使青海湖从外流湖变成闭塞湖,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外流湖指湖水与河流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说明当时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大循环。【小问2详析】考查青海湖东岸沙丘形成原因。沙源角度,地质时期青海湖的水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节降水少,正值湖泊的枯水期,湖泊水位下降,河湖沉积物出露,湖底泥沙露出地表作为沙丘的沙源。动力角度:据材料可知,青海湖区域盛行西北季风,风力较大,搬运作用强,搬运湖底的泥沙顺着盛行风向移动。地形角度:据图可知,日月山位于青海湖的东侧,阻挡西北季风,风力减弱搬运能力下降,风携带的沙粒在东岸堆积,形成沙丘。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亚地区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常在30℃左右。区内大风日数多,降水普遍较少,但东南侧山地为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图1为中亚地区简图。材料二:山麓丙地发育众多洪积扇,其地面主要由粗大砾石构成,形成戈壁(右下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