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一部分单元滚动检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错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一部分单元滚动检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错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一部分单元滚动检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错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一部分单元滚动检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错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一部分单元滚动检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错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一部分单元滚动检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础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四川达州一诊)商朝王畿四周散布着很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限制。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限制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朝各诸侯国与王室是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西周则通过分封亲族、盟友,建立诸侯国,受分封的诸侯国事实上是由周王室限制的领属地。与商朝相比,西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显,所以周朝的分封制含有统一的理念倾向,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周王的权力没有达到高度集中的地步,没有形成对天下的有效限制,解除A项;从历史发展看,周朝的分封制并没有很好地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解除B项;周朝的分封制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解除D项。2.(2024·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此记载说明()A.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B.青铜制造业比较落后C.尊卑有序的政治特征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宗法礼乐制度,天子与诸侯间存在明确的等级尊卑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周君臣的等级划分,并非强调统治者生活腐化,解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青铜制造业发达,解除B项;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现象,解除D项。3.(2024·河南信阳中学期末)战国时期,或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暮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种现象表明()A.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B.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C.世卿世禄制度遭遇冲击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制度不再以血缘亲疏作为标准,说明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信息涉及的是选官制度的改变,与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以及礼崩乐坏无关,解除A、B两项;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尚未取代贵族政治,解除D项。4.(2024·北京西城期末)有学者写道:“________并一海内,废封建为郡县,书同文,车同轨,把法度衡石丈尺都划一,又治天下驰道。”________处应填()A.周武王B.秦始皇C.汉高祖D.唐太宗答案B解析实现大一统、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都是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故B项正确。5.(2024·河南南阳期终评估)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日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日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日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日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改变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改变表明()A.统治疆域的扩大B.北方经济的衰落C.中心集权的加强D.政区细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区大小的改变,不涉及统治疆域的扩大,解除A项;南方政区幅员的改变速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地域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经济因素造成的,说明南方经济有了确定的发展,但当时北方仍旧是经济中心,解除B项;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说明中心对地方的限制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D项是表象,没有反映材料实质,解除。6.(2024·河北唐山一模)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心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B.导致封国威逼到中心集权C.是“无为而治”的详细体现D.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复原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王国仅有对较低级别官吏的任免权,而“总纲纪、统众官”的相则由中心任免,其缘由是防止封国因权大而离心,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故A项正确,B项错误;从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看,这是一种主动有为的政策,解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解除。7.(2024·湖南株洲一检)重视品德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东汉初年,政府起先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这种改变()A.强化实力考察的因素B.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C.能够增加社会流淌性D.有助于强化中心集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在察举的基础上“授试以职”,通过试用期的表现,来确定官员的录用结果,这表明官员实际的工作实力受到重视,故选A项。材料主要论述对官员候选对象的考察,不是增加候选对象,解除B项;材料主要述及对官员候选对象的考察,这种考察并没有增加社会流淌性,解除C项;材料与强化中心集权无关,解除D项。8.(2024·四川眉山一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如下。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南北地区沟通削减B.北方行政区划改变频繁C.南方秩序相对稳定D.专制政体遭到严峻破坏答案C解析图片内容无法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沟通状况,解除A项;依据图片内容可知,北方地区是政权改变频繁而不是行政区划改变频繁,解除B项;图片中南方地区的政权更迭和区域改变相较北方来说较少,说明南方秩序相对稳定,故选C项;图片内容无法体现专制政体是否遭到破坏,解除D项。9.(2024·山东临沂一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中心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可见,作者强调()A.专制统治的必要性B.唐室政治的合理性C.地方政府的独立性D.中心集权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地方制度不及汉代,且因此而灭亡,缘由在于推行节度使制度,随着地方节度使实力增加,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心难以约束,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唐代中心政府组织较汉代完善,解除A项;唐代因地方制度而亡,故无法体现其合理性,解除B项;材料旨在强调加强中心集权,减弱地方权力,解除C项。10.(2024·江西新余期末)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担当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改变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心集权显著加强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由过去只主决策,不负担详细事务,到既主决策,又管详细事务,对官员的实力要求提高,官员日趋专业化,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并未涉及,故解除。11.(2024·全国Ⅰ卷大联考)唐初,中书省负责诏敕的拟定;安史之乱后,唐德宗以翰林学士(被天子视为“私人”)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中书省则负责草拟日常政令。这种改变()A.使三省职责更加清晰B.是皇权对相权的侵夺C.表明中心集权的减弱D.旨在提升行政办事效率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初,三省之一的中书省负责诏书的草拟;而到了唐德宗时期,则由原只是亲信顾问的翰林学士负责军国大事诏令的草拟,而中书省的职权则有所下降,这种改变反映的是皇帝通过重用亲信来侵夺相权以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尚书省和门下省,A项错误;中心集权反映的是中心与地方关系,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错误;这种改变旨在加强皇权,D项错误。12.(2024·陕西渭南一检)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心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心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淌性增加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心官制的改变,与中心集权无关,解除A项;材料中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心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心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中心机构的改变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故B项正确;“中心机构行政效率提高”与材料要求,“制度变革层面”关系不大,解除C项;“社会阶层流淌性增加”是官吏的选拔制度的影响,与题意无关,解除D项。13.(2024·北京西城期末)下栏按时间先后呈现了某博物馆展览其地方历史的部分标题。据此推断该馆位于()eq\x(\a\al(《东方帝国》,《大汉雄风》,《冲突交融》,《盛唐气象》,《告辞帝都》))A.陕西省西安市B.河南省开封市C.四川省成都市D.江苏省南京市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东方帝国”“大汉雄风””冲突交融”“盛唐气象”“告辞帝都”推断,这个地方在秦朝至唐朝是中国的主要都城,且与秦朝、汉朝和唐朝关系亲密,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秦朝都城咸阳毗邻西安,汉朝和唐朝的都城就是西安,并且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民族交融明显,西安最为符合,故A项正确。14.(2024·山东临沂一检)自宋一代,官员选任方式趋向多元,科举取士、学校考选、恩荫补官等,都是入仕的途径。其中,科考入仕者,谓为“正途”,备受尊崇。而此外入仕者被视为“异途”,在升迁、转任等方面受到限制。宋代仕途分异的现象说明()A.选官方式趋向多元B.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科举制度趋于成熟D.官僚体制走向混乱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科考入仕的官员受到尊崇,这反映了中心重视官员选拔方式的公正公允及官员的才能学识,体现了宋代科举选拔制度的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旨在确定科举制在官吏选拔中的地位,并非强调选拔方式的多样性,解除A项;材料未强调入仕途径对统治基础的影响,解除B项;材料与官僚体制无关,解除D项。15.(2024·名校联盟二联)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官家”,而且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识,这表明宋代()A.皇权有了确定理性定位B.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皇帝……是‘官家’……‘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反映了宋代皇权确定程度上受制于“道理”,说明皇权有了确定理性定位,故A项正确。“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说法过于确定,故B项错误;宋代封建等级制度并未趋向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宋代经济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16.(2024·福建厦门一中一模)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一做法()A.有利于中心决策的制度化B.意在避开唐末五代藩镇之弊C.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D.推动宋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答案B解析北宋在选官方面“崇文抑武”,避开了唐末五代时期地方节度使大多为武将,驾驭地方军政大权,简单发展为割据势力的弊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心决策机构的改变,解除A项;宋朝时期没有出现大一统局面,解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发展状况,解除D项。17.(2024·黑龙江牡一中期末)宋朝的台谏制度主要由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组成。在宋代,台谏官员由皇帝干脆任命,台谏势力猛增。苏轼在奏章中说道:台谏官员“言及乘與,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也。”下列对宋代台谏机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加强对宰执百官的监督B.台谏具有言事弹劾的监察职能C.谏官设立不利于加强专制皇权D.谏官谏议有助于削减决策失误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台谏官员由皇帝干脆任命,台谏势力猛增”可知,台谏机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故C项表述错误,选C项。依据材料“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可知,台谏势力猛增,对监督宰执及百官的职权行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解除;依据材料“宋朝的台谏制度主要由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组成”可知,台谏具有言事弹劾的监察职能,故B项正确,解除;依据材料“将以折奸臣之萌”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谏议有助于削减决策的失误,故D项表述正确,解除。18.(2024·北京西城期末)下图为元朝中心机构示意图。下列选项与中书省的职权对应精确的是()A.“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涂改之意)而奏换”B.“总政务、统率百司、领省事,参决军国重事”C.“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答案B解析依据示意图可以推断,这是元朝时期的中心机构,此时的中书省独揽相权,权力很大。A项反映的是封驳制度,例如唐朝门下省的职能,这不符合元朝中书省的职能,错误;B项符合元朝中书省总揽宰相大权的特征,正确;C项的职责描述为顾问职能,主要是明朝内阁的职能,内阁只是顾问机构,不是决策或行政机构,错误;D项依据时间和职责推断是军机处,虽然处理军国大事,但是不具备决策权,不能统揽六部,错误。19.(2024·江西上饶一联)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争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全部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限制B.避开了官僚之间的内斗C.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议事程序”中“其二,官员同堂争论”“其四,全部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以看出,这一做法对“行省”长官的权力有确定的制约作用。故选C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解除A项;“避开了官僚之间的内斗”说法确定,解除B项;行省议事程序加强了行省官员间的制约,不利于提高行省议事的效率,解除D项。20.(2024·河南郑州一测)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大臣往往被当朝笞责,重者致死,或者投入“诏狱”,酷刑熬煎致死,完全破坏了中国古代“君使臣以礼”的传统。下列明代史实中,与这一现象的实质最相符的是()A.推行改土归流B.内阁拒绝草拟皇帝不合理的诏旨C.废行省设三司D.太监乱政比其他任何朝代都严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廷杖”制度的出现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D项符合题意。改土归流属于加强中心集权方面,与材料无关,解除A项;内阁拒绝草拟皇帝不合理的诏旨,体现的是内阁对皇权存在确定制约,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B项;废行省设三司属于加强中心集权,与材料无关,解除C项。21.(2024·辽宁沈阳一模)明朝规定,中心司法官员遇到某些规定的事项时应刚好回避,以免受到来自各种关系的干扰。这一规定旨在()A.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B.抑制地方势力的发展C.防止司法权力的膨胀D.将司法权集中于皇帝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实行司法回避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司法审判的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中心司法,未涉及地方,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司法回避,体现的是司法审判程序而非司法权力,解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专制主义,解除D项。22.(2024·福建福州质检)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注意考察监察官员素养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的监察御史大多出身进士,并且有确定的实际工作阅历,说明注意监察官员的素养,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监察御史的出身,不能说明科举在选官中的地位,解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君主专制,解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监察机构的发展,仅仅说明监察官员的考核和选拔,解除D项。23.(2024·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联)下面是清朝雍正到光绪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朝军机处()皇帝军机大臣雍正起初三人,最多时期六至七人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至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精干高效B.保密性强C.机构健全D.权力稳固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图表内容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军机大臣人数不多,说明军机处人员设置上精简,办事效率高,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解除。24.(2024·湖南重点中学联考)从康熙朝起先,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度。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中级官员)每天一人以密折轮番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么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奏折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與论、官员的清贪。这说明密折制度()A.实现了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B.有益于皇帝治理国家决策的制定C.强化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权D.有益于提高各级官员的办事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密折奏事常态化、规范化,二是奏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这反映出皇帝意在通过密折制度了解社会状况,这有益于避开决策的盲目性,B项正确。享有密折奏事权力的官员可以监督其他官员,而不是“相互监督”,解除A项;C、D两项虽属对密折奏事的评价,但材料没有体现,故解除。二、非选择题:第25题19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共52分。25.(2024·江苏宿迁期末)古代中国,保持中心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帝国建立了浩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觉,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队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心的吩咐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绽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吩咐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材料二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晰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心,在中心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心和地方始终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心。材料三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夫斗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当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常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担当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绵不断,那么浩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夫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很多小国。——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建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6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5分)答案(1)特点:郡县制(自上而下官僚系统)下,地方长官多由中下级军官转任;道路系统从核心向外缘扩散。(4分)优:加强对地方的干脆限制;保证政令畅通。劣:地方信息回馈效率不高。(4分)(2)贡献:设计了汉代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2分)影响:选拔、培育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心决策供应有效信息。(4分)(3)缺陷与关系: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地方官由外来者担当并常常更换,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刚好回馈中心;政府决策偏差,导致官逼民反,唐朝灭亡。(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心的吩咐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推出郡县制是从中心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依据材料一“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绽开若干条辐射线”推知道路系统是从核心到外缘扩散。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依据材料一“传达吩咐效率很高”推出政令通畅效率高;依据材料一“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得出地方反馈慢。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得出董仲舒的贡献在于设计了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使得中心和地方始终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心”推知,一方面有利于选拔地方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反馈地方信息。第(3)问,依据材料三“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推出政策失当,基层民意无法反馈;依据材料三“贵族长期垄断的……”推出贵族垄断政治,寒门子弟难以进入决策层;依据材料三“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推出地方官员更换频繁脱离民情等。26.(2024·江苏连、淮、徐三市调研)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旧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旧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材料二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织的局面。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探讨》(1)依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元朝行政区域划界依据的原则及作用。(8分)(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4分)答案(1)表现:行省制建立。(2分)特点:二重性。(2分)(2)原则:犬牙交织(打破自然地理界限)。(2分)作用:加强军事限制;巩固中心集权;维护国家统一。(6分)(3)启示:制度创新要符合国情;处理好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可知是行省制建立;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具有的二重性质”可知二重性。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织的局面”可知是犬牙交织;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二“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强军事限制、巩固中心集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第(3)问,结合所学可知,制度创新要符合国情,要处理好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等。27.(2024·安徽皖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担当。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终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限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给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详细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详细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心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确定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创建了君主立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