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语文热点冲刺复习文言虚词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热点冲刺复习文言虚词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热点冲刺复习文言虚词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热点冲刺复习文言虚词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热点冲刺复习文言虚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操这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的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易中天《精彩品三国》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三国志》2025届新高考语文热点冲刺复习

文言虚词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文言虚词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常用作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功能的词。“而、何、乎、乃、则、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对象。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考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一、最易混淆的四个虚词辨析(一)而“而”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内容或两个句子的连接词,表明前后内容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较为复杂。以下三种情况最容易辨析不清,在此重点加以讲解。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一)而

1.表修饰VS表递进

“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而”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可以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如“夜缝而出”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饰关系。“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分别包含主语和谓语的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比前面内容更进一步,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而”表递进关系。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2.表顺承VS表并列

判断“而”是表顺承关系还是表并列关系,主要看两点:(1)“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顺承关系,如“图穷而匕首见”。(2)“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3.表修饰VS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1.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吾尝而望矣()(2)蟹六跪而二鳌()(3)剑阁峥嵘而崔嵬()(4)毕礼而归之()(5)饮少醉,而年又最高()(6)人非生而知之者()(7)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小试牛刀答案:(1)连词,表修饰(2)连词.表并列(3)连词,表并列(4)连词,表顺承(5)连词,表递进(6)连词,表顺承(7)连词,表修饰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二)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

介词表原因VS连词表原因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的成分:1.“以”为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词。「提示]“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壁之故(而)逆强秦之欢”。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2.“以”为连词:

它后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以”的前后是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以”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因此,应该看作表原因的连词。

「提示]“以”作连词时,没有修饰和限制作用,只起关联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所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3)臣以供养无主()(4)但以刘日薄西山()(5)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6)不赂者以赂者丧()小试牛刀答案:(1)介词,因为(2)连词,因为(3)介词,因为(4)连词,因为(5)连词,因为(6)介词,因为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三)与“与”译为“和、跟、同”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别区分。另外,如何分清“与”是实词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1.介词表“和、跟、同”VS连词表“和、跟、同”

“与”译为“和、跟、同”时是连词还是介词,可以这样辨别:

(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换,若互换,基本意思会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如“当与秦相较”中的“与”作介词。

(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此时“与”前面不能增加状语成分,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2.实词“与”VS虚词“与”分不清“与”的词性是虚是实,这是关于“与”的第二个难点。判断“与”是实词还是虚词,关键要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还是构成并列短语。

例如:(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这里的“与”和后面的“赢”构成动宾短语,因此“与”是实词,译为“亲附、亲近”。

(2)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这里的“与”前后都是人称代词,因此“与”是连词,译为“和、同”。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3.解释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4)则与一生彘肩()(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6)夫子帽然叹日:“吾与点也。”()(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小试牛刀答案:(1)介词,和、跟、同(2)介词,和、跟、同(3)连词,和、跟、同(4)动词,给_(5)介词,和、跟、同(6)动词,赞成(7)连词,和、跟、同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四)焉

代词或兼词VS语气助词如何区分“焉”是代词或兼词还是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辩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此”为代词,指前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焉”表陈述语气。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

如“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状语“干我心”表处所,“焉”表陈述语气。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4.解释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和用法。(1)于是余有叹焉()(2)且焉置土石()(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万钟于我何加焉()(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犹且从师而问焉()小试牛刀答案:(1)表陈述语气的助词,啊(2)表疑问的代词,哪里(3)兼词,于此,在这里(4)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呢(5)表疑问的代词,哪里(6)代词,代指老师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二、文言虚词六大推断技法(一)语境句意推断法方法引入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方法引入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教材例句如“登轼而望之”,是先登轼,再望,由此推断“而”表顺承关系;“夜而出”,是用绳栓着人从城楼上放下去,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缒”是修饰“出”的,由此推断“而”表修饰关系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5.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日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小试牛刀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1)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译文:

(2)吾求母,东南无之,业也蜀乎?译文:(3)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臂之,乃饮泣强食。译文:

小试牛刀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答案:(1)宗质凭借父亲的荫庇(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做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2)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蜀地吧?(3)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他才哭着勉强吃点东西。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二、文言虚词六大推断技法(二)标志推断法方法引入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见”“于”“为”“为所”,表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教材例句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用“见”“干”“为”“为所”表被动,“此非孟德之困干周郎者乎”;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何陋之有”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6.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麋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余。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看为虚设。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敦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群丐登堂,釀饷既良,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小试牛刀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1)与其鱼馁而肉败,敦若大家共一饱。译文:

(2)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译文:答案:(1)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

(2)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二、文言虚词六大推断技法(三)句位推断法方法引入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教材例句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真无马邪”);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破壁”);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7.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邃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哭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小试牛刀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1)①基则学于黄榦。

译文: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文:(2)①而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译文: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3)①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译文: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译文:(4)①然后人服其精确。译文:②其皆出于此乎?译文: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答案:(1)①何基就是向黄韩拜师学习的。②我和客人在黄州赤壁下划船游玩。(2)①而黄是朱熹的亲传弟子。②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3)①(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与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②请(允许我)拥立太子做赵王,来断绝秦国的念头。(4)①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②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二、文言虚词六大推断技法(四)语法分析法方法引入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教材例句如《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姐”和“鱼肉”,前两句中的“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为”,即“辞何”,是宾语前置,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8.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传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小试牛刀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1)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译文:

(2)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译文:答案:(1)当时,蔡條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2)孙傅上书说:“索求民力妨碍农事,却对国家没有丝毫的好处。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二、文言虚词六大推断技法(五)词性界定法方法引入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教材例句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用法、含义不一样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9.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日:“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日:“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日:“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日:“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小试牛刀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1)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译文:

(2)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译文:答案:(1)使那些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

(2)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诗眼“忧”——为何而忧?——何以解忧?导入新课二、文言虚词六大推断技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