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三)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三)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三)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三)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澜(三)

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

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广5题。

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人类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从1753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

内已经有S7工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也

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植物的大量

灭绝将会动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塔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而引起的粮食安全

事件。拥有相同基因的植物,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乙有专家认为,从野生植物的基因

中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如知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物稻获得了人们所期望的

性状,但也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特有的基因,其中包括抗病虫、抗逆、高蛋白含量等优良基因。因此,对于

育种专家而言,不适合食用的野生稻可以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丰富的基因源,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

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科学家想出了建造植物“诺亚方舟”的方法,将野

生植物的种子提前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种子库。而坐落于云南

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种子大约出现在36

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的高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

传信息。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但有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

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如胚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未能获

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外部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须的条件而被迫

处于暂时停顿状态。这两种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复合作用,使种子进入不同深浅程度的休眠状态。

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及略,可以让植物史对地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

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

为了保证种子能长久保存,首先要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种子采集通常从

容易采集的区域入手,逐渐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

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查种子的质量状况。其次,要创造适宜的条件

将种子保存起来,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以便日后需要的时候再次利用。对于大多数种子而言,高

温高湿环埴会加速其萌短过程,依诜种子的呼吸作用,加速物质代谢,也会导致出现霉变等问题c相比之

下,种子更喜欢干燥低温的贮藏环境。大量实践数据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种子的含水量每降低或

储藏温度每降低5℃,种子的储藏寿命可延长一倍。实际操作中,种子会被放置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5%的

干燥间进行脱水,这样做是为了让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如果种子的含水量超过安全范围,

过多的水分就可能成了种子的“心腹之患",在低温下形成大冰晶,破坏细胞谟结构,导致种子失去活性。

保存种子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重新使用,也就是把“沉睡”的种子"唤醒”,使原本

处于休眠期的种子正常萌发。为此,要周期性地给种子做萌发实验。一般情况下,在种子送入冷库一周后,

就可进行初次萌发实验,萌发率在7S%以上即视为合格。接下来,每隔S-S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

分种子进行明发实脸,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

理论上,对于冷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只要打破休眠条件,就能刺激种子萌发。但实际上,经

过干燥、低温保存后的种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反应。比如一种叫白秋的植物,它的种子冷藏后便

不能萌发。遇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会先利用能将活细胞代谢产物染色的化学试剂进行染色实验,判断种

子是否还具有活力。染色结果显示,白板种子并没有失活。切片观察后发现,原来白楸种子的含油量特别

高。冷藏之后,种子细胞内的油脂发生凝固,而在进行萌发实脸的25c的条件下,凝固的油脂没有熔化。

当杷环境温度升高至4SC时,种子细胞内的油脂仍处于凝固状态。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种子才逐渐萌

发。简单地说,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

1

00

90

萌80

发70

率60

50

(%)40

30

20

10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来自这一地区

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面,模拟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的环境,通过变换温度,让它们能够萌发。

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轻松“噢醒”。这一点

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不醒''

的状态,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c但这也正是物种保护工作的乐趣之------通过工作中观察到的

各种现象,进一步了解自己要保护的对象,或探大自然的秘密。

(摘编自谭治刚蔡杰《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军覆没”在文中指有相同基因的植物受疾病侵袭,导致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

B.“验明正身”在文中指的是初步检查种子的质量状况,是种子入库前的第一道程序。

C.“心服之患”在文中指种子的内部含水量过多,种子在低温时和失去活性的潜在危险。

D.“一睡不醒”在文中指我们希望种子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导致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以偏概全,由原文“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

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可知,“全军覆没”

指的是该植物以及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而非仅仅是“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

B.“,验明正身'在文中指的是初步检杳种子的质量状况”以偏概全,由原文“种子被采集回来后,

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查种子的质量

状况”可知,此处漏掉了“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的内容。

D.“,一睡不醒'在文中指我们希望种子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曲解文意,

由原文“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轻松‘唤醒这

一点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

不醒'的状态,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可知,“一睡不醒”指的是有些种子“试过多种办法仍不

能使其萌发”。

故选C。

2.根据材料中白楸种子萌发实验的相关图文,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冷藏后白楸种子的细胞内油脂凝固,由此可见,现有保存技术在改变种子外部环境的同时,也有可能引

发其内在状态的变化。

B.温度为45℃时白楸种子不萌发,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它才开始萌发,因而当种子未被“唤醒”时,不

能简单判断其已失活

C.白楸种子被“唤醒”后的萌发率即使达到最高值,也较冷藏前明显下降,这提示我们有必要在采集时确

保种子的数量足够多。

D.实验中白楸种子的萌发率在55c时最高,然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这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

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这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无中生有,材料中白楸种子萌发实验

的相关图文只能说明“实验中白楸种子的萌发率在55℃时最高,然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并不能得出“这

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这一结论,文中也未出现此说法。

3.下列选项,和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关于经济发展中的泡沫,曾经有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认为,它就像喝啤酒时的泡沫,有了泡沫喝起来

才有味道。

B.接下来,每隔5-10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分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

C.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来自这一地区的种子放

在培养箱里面

D.简单地说,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说明方法的能力。

A.D项都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B项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只有C项和画线句一样是举例子的说明方

法。

故选c。

4.根据材料中对种库工作流程的介绍,下列填入方框中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健康饱满,或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

B.种子在不具备萌发条件时会选择休眠

C.在安全范围内,创造干燥低温的储藏环境

I).打破种子休眠条件,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

标准।------------------------;-----------------------

--------第---一---步--:---------_------------1------------------------A------------------------

种子采集方式1-------------------------------------------------------------------------

——-q——SLq漏易采集的区域入手,逐渐延伸到偏远的地区

._______________--------------------------------------------------------5-----------------------------------

第二步:_------------------------------------------------

种彳保存~方式------------------------------------------------1

______________D「

第三步:―-------------------------------------—

种子唤醒对部分种子的“二屐”条件]耒美爰掌方工.T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理解的能力。

A项”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不当,文中“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

传资源”,并没有改良基因的要求。

5.本文兼具科学性与社会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本文用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呈现实证研究的科学结果,具有科学性;

②本文选题聚焦物种保护的时代关切,旨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社会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遇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会先利用能将活细胞代谢产物染色的化学试剂进行染色实验,判断种子

是否还具有活力。染色结果显示,白揪种子并没有失活。切片观察后发现,原来白楸种子的含油量特别

高……””为此,要周期性地给种子做萌发实验。一般情况下,在种子送入冷库一周后,就可进行初次萌

发实验”以及“白楸种子萌芽试验记录”可知:本文用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呈现实证研究的科学结果,

具有科学性;

由“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人类活

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

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

策略,可以让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

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树把脉的人

①大路小路连接着村庄,像一棵躺鱼的树。爷爷踩在各个分支上,来回碍悠。熟悉的老宅大多已经荒

芜,找不到可以说话的老人,他只好去察看村子里的树。

②八十六岁的爷爷像只啄木鸟一样,抚摸那些树皮、树干,不时敲击着:为这些树诊脉,又像是在叫

醒它们。许多个上午,他腰间别一把斧头就出了门。将那些断定活不过来的树木砍掉,再拖回家。爷爷会

说,这棵老梨树已经有五年没发芽,肯定是活不过来了。一棵四季都光秃着脑袋挺立的树木,不知道藏了

多少为庄的故事,那故事一定比一个人的记忆、感受更细密。这棵枯死的树如果不被砍倒,风会将它的细

枝一点点吹掉,虫蚁会将它的躯壳慢慢吞噬,像古老的传说逐渐丧失了细节。这棵树在偶然的一天停留在

柴垛前,等着斧头来分离,树干用来熬/柘、做饭,树梢用来引火。斧头是无情的执行官,它轻易就能辨别

出树木的年轮、种类。接着,柒禾被整齐码放在柴垛里,此后,在阳光里慢慢修行,让身体里仅有的一丝

湿气借着光线攀升。

③在爷爷眼里,给树把脉是门学问,拾柴也是。拾柴者码放的柴垛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那些在山里

用斧头大开杀戒,把一片树木不自令现地砍倒,等着晒干再拉回家当柴禾的人是无德的,他们依靠伤害大

山来提高效率。而那些把柒禾胡乱码放的人过日子的心是潦草的,随意的。我不知道这话是对还是错,但

爷爷坚信自己的经脸。

④从山林里拾取柴禾就像为一个人剪去长了的指甲,这是我们这些山民与大自然之间最简单也最直接

的一种交流。农闲的时候,总是有人一次次跑进深山老林,也像我爷爷那样,为一棵棵灌木把脉,将枯枝

带回家。勤快的人家,柴垛码放得格外整齐,高高的,像是一面墙。柴垛是他们精神深处的地图。

⑤我父亲更愿意与果树亲近,他喜欢给果树把脉,喜欢看它们开花、结果,接着在冬天里沉默。每年

春天,他都会带一把剪刀,察看院子里、田地里那些果树的花朵,开得过于溯密的,要帮忙硫花,像是告

诫这棵树,莫要贪心。开得过稀的,父亲就要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再等一等c他牢记上一年秋天许多果实

的味道,要对树木施行“魔法”:进行嫁接,让甜果子来救治苦果子。原有的树木必须舍弃一段枝条,在

断截面上切出小口,再把拿回来的树枝插进去,用布条牢牢绑住,过不了多久,这截树枝便像一个年幼时

被领养的孩子,在新树桩上注,F”号地长叶、开花、结果。一截优质的陌生枝杈就这样被收养到了一棵果

树的身体里。甘甜的味道是有魔力的,很容易就驱散了原来树里的苦涩。大约是两棵树伤口形成的记忆,

让这树有了某种顿悟,味道变得丰富。那是甜和涩两种基因的较量,而结果多是喜庆的大团圆。结过苦果

子的树枝总是被砍掉,当作柴禾,这一棵树苦涩的带聿就这样被剔除了。

⑤当然,“魔法”也有失败的时候,折结出来的果子复制了甜果子的外表,却保留了酸涩的味道。对

此,父亲是有耐心的,他说,还有来年。我记得有棵嫁接成功的苹果树,单个苹果能达到七八两重,味道

甘甜,每年,我们一看见这树开花,它的味道便会泛上舌尖,馋得我们咽口水。但有一年,苹果树只开了

一朵花,它被挡在树干的一侧,像这棵树的小小心事。我是后来才知道:一棵果树也是会变老的。果实仿

佛是它们与这个世界对谈的语言。我看见那些衰老的树冠这一年只开花,不结果,下一年,不开花了,再

后来,连叶子都不长了。这棵树已经悄悄地离去了,但它们还是习惯性地撑着一小片天。父亲总是不忍心

下斧头将它砍掉。他感叹柿子树是多么长寿,从山下去往城里的道路两侧,那些柿子树还像五十年前一样

茂盛,它们每年都信守承诺,准时点起橙色的灯笼。父亲说,要是把柿子树长寿的基因嫁接到别的树上就

好了c但最后那些死去的果树,还是进了柴垛。当电视里说果木当柴禾做的饭更加香甜的时候,他总是一

脸质疑地看看我们家的炉子。

⑦爷爷有个习惯,儿孙们哪个做了倜请他吃,他便早早来到他们的院子,劈柒c斧头与柒禾碰撞的声

音在小院里一声一声响起,不急不躁,这特有的节奏,让听了的人心安。

⑧这一年的春天,我从远方回来探望生病的父亲,特地告诉爷爷,中午给他做饭吃。他在饭前,拖了

一棵干枯的榆树回来。这让我想到一只鸟衔来一截树枝递给它的幼鸟,想着想着,泪流满面。爷爷却像往

常一样,把这棵树分成一段段柴禾,码放得整齐。

⑨父亲从医院回来,左半边的身体瘫痪,爷爷却表现得出乎意料地平静:他依旧在阳光下劈柴,在某

些夜晚,也轻轻抚摸父亲瘫痪的那一侧,那样子,像是在给一棵树把脉。之后的日子,爷爷每天来看父亲

的手、脚,似乎在推断这棵“树”到底能否发芽。

(J)父亲坐在轮椅上,有凉风的日子,忽然抬起头看天,说,太阳太大了:它要是像果子一样,每年都

从不同的树上冒出来,人就能将它随手摘下取暖了。他很长时间里都接受不了身体瘫痪的事实,他也总是

望着那些身体康健的人,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情。

⑨爷爷劈的那些柴禾最后喂养了炉子,炉火奔腾着,似乎在粉碎、吞噬一段不愿被人知晓的秘密。接

着,我看到烟囱向天空铺设了一条淡蓝色的路。它歪歪斜斜,似有似无,这大概就是灵魂的样子吧。父亲

抬起头看着这些炊烟布满院子的上空,始终想问什么,而烟只是上升,并不作答。他低下头,看看柴垛,

没有斧头的时候,柴也是沉默的,只有在接连几天的雨后,它们才显现出自己的不幸个,长出一只只黑色

的耳朵。

⑫院子里,父亲前一年栽下的两棵石榴树还未发芽,我们都说已经死了,只有他坚持说,它们还活着。

果真,几天之后,两棵树的根部冒出了红色的嫩芽。他还断定结出来的石榴一定是甘甜的。我们也告诉自

己,对心等着,等着那甜从未来某一天慢慢跑到舌头上。

(取材于刘云芳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硼的一项是()(3分)

A.把一片树木不中冲个地砍倒不由分说:不加分辨

B.在新树桩上仪学仪即地长叶没心没肺:形容不认真

C.这一棵树苦涩的档果档案:指一段过往的证明

D.它们才显现出自己的不安分不安分:不安于现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没心没肺:形容不认真”错,结合“这截树枝便像一个年幼时被领养的孩子,在新树桩上没心没

肺地长叶、开花、结果”分析,“没心没肺”是说这截树枝不顾忌自己在其它树桩上生长,依旧认真地长

叶、开花、结果。

故选R.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氐施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写树木见证了一个村庄的世事变迁,赋予了树木独特的生命意义。

B.爷爷认为拾柴是一门学问,从拾柴和码放的柴垛中能看出人的品性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C.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当地山民对大自然的情感。

D.对于父亲的瘫痪,爷爷表现得比其他人都平静,说明爷爷对父亲的病早有心理准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D.“说明爷爷对父亲的病早有心理准备”错,原文“父亲从医院回来,左半边的身体瘫痪,爷爷却表

现得出乎意料地平静,他依旧在阳光下劈柴,在某些夜晚,也轻轻抚摸父亲瘫痪的那一侧,那样子,像是

在给一棵树把脉。之后的日子,爷爷每天来看父亲的手、脚,似乎在推断这棵‘树’到底能否发芽”分析,

对于父亲的瘫痪,爷爷表现得比其他人都平静,说明爷爷对生命的尊重和顺其自然,也暗示了爷爷相信父

亲回好起来。

故选D。

8.文章最后一段写父亲对两棵石榴树的判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

【答案】①父亲坚持两棵石榴树还活着并断定石榴一定是甘甜的,说明父亲对果树的特点非常了解,且对

石榴树终将获得美好的生命状态充满信心,与父亲因瘫痪而痛苦又努力寻找精神支柱相照应,表明父亲最

终并没有放弃对生命中希望与美好的追求。

②这一结尾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让我们相信尽管经历磨难,美好终会到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1)内容上的作用

结合“他喜欢给果树把脉,喜欢看它们开花、结果,接着在冬天里沉默,每年春天,他都会带一把剪

刀,察看院子里、田地里那些果树的花朵,开得过于稠密的,要帮忙疏花,像是告诫这棵树,莫要贪心。

开得过稀的,父亲就要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再等一等。他牢记上一年秋天许多果实的味道,要对树木施行

‘魔法"‘魔法’也有失败的时候,新结出来的果子复制了甜果子的外表,却保留了酸涩的味道。对此,

父亲是有耐心的,他说,还有来年”分析,尾段中说我们都认为石榴树已经死了,只有父亲坚持说两棵石

榴树还活着,“果真,几天之后,两棵树的根部冒出了红色的嫩芽”证明父亲的判断是正确的,这表明他

对果树的特点非常了解:

根据“他还断定结出来的石榴•定是甘甜的”分析,父亲不仅坚持说两棵石榴树还活着,并断定石榴

一定是甘甜的,父亲对石榴树终将获得美好的生命状态充满信心,表明父亲最终并没有放弃对生命中希望

与美好的追求:

根据“只有他坚持说,它们还活着。果真,几天之后,两棵树的根部冒出了红色的嫩芽。他还断定结

出来的石榴一定是甘甜的。我们也告诉自己,耐心等着,等着那甜从未来某一天慢慢跑到舌头上”分析,

这一结尾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让我们相信尽管经历磨难,美好终会到来;

(2)结构上的作用

根据“父亲从医院回来,左半边的身体瘫痪”“父亲坐在轮椅上,有凉风的日子,忽然抬起头看天,

说,太阳太大了,它要是像果子一样,每年都从不同的树上冒出来,人就能将它随手摘下取暖了”“父亲

抬起头看着这些炊烟布满院子的上空,始终想问什么,而烟只是上升,并不作答。他低下头,看看柴垛,

没有斧头的时候,柴也是沉默的,只有在接连几天的雨后,它们才显现出自己的不安分,长出一只只黑色

的耳朵”分析,结尾段父亲对两棵石榴树开花和结果的判断,与父亲因瘫痪而痛苦又努力寻找精神支柱相

照应C

9.请分别概括爷爷和父亲给树把脉不同的方式和目的,并分析其中蕴含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生命态度。

(6分)

【答案】①爷爷给树把脉的方式是抚摸枕皮、树干,敲击树木,目的是判断树的生命状态,给枯死的树木

更好的归属,从中可以看出爷爷对待生命是严谨认真、顺其自然的。

②父亲把脉的方式是观察果树花朵的状态,牢记果实的味道,目的是调整疏密、嫁接,让果树长的更好,

从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待生命是关切、怜爱的,他积极地改造生命中的不如意,执著追求生命中的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重要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1)分析爷爷给树把脉不同的方式、目的以及他的生命态度

根据“八十六岁的爷爷像只啄木鸟一样,抚摸那些树皮、树干,不时敲击着,为这些树诊脉,又像是

在叫醒它们”“他腰间别一把斧头就出了门。将那些断定活不过来的树木砍掉,再拖回家。爷爷会说,这

棵老梨树已经有五年没发芽,肯定是活不过来了”“这棵树在偶然的一天停留在柴垛前,等着斧头来分离,

树干用来熬粥、做饭,树梢用来引火”“拾柴者码放的柴垛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那些在山里用斧头大开

杀戒,把一片树木不由分说地砍倒,等着晒干再拉回家当柴禾的人是无德的,他们依靠伤害大山来提高效

率。而那些把柴禾胡乱码放的人过日子的心是潦草的,随意的。我不知道这话是对还是错,但爷爷坚信自

己的经验”可知,爷爷给树把脉的方式是抚摸树皮、树干,敲击树木,目的是判断树的生命状态,给枯死

的树木更好的归属,从中可以看出爷爷无•待生命是严谨认真、顺其自然的。

(2)分析父亲给树把脉不同的方式、目的以及他的生命态度

根据“他喜欢给果树把脉,喜欢看它们开花、结果,接着在冬天里沉默,每年春天,他都会带一把剪

刀,察看院子里、田地里那些果树的花朵,开得过于稠密的,要帮忙疏花,像是告诫这棵树,莫要贪心。

开得过稀的,父亲就要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再等一等.他牢记上一年秋天许多果实的味道,要对•树木施行

‘魔法这树有了某种顿悟,味道变得丰富。那是甜和涩两种基因的较量,而结果多是喜庆的大团圆。

结过苦果子的树枝总是被砍掉,当作柴禾,这一棵树苦涩的档案就这样被剔除了"“‘魔法’也有失败的时

候,新结出来的果子复制了甜果子的外表,却保留了酸涩的味道。对此,父亲是有耐心的,他说,还有来

年”“院子里,父亲前一年栽下的两棵石榴树还未发芽,我们都说已经死了,只有他坚持说,它们还活着。

果真,几天之后,两棵树的根部冒出了红色的嫩芽。他还断定结出来的石榴一定是甘甜的。我们也告诉自

己,耐心等着,等着那甜从未来某一天慢慢跑到舌头上“可知,父亲把脉的方式是观察果树花朵的状态,

牢记果实的味道,目的是调整疏密、嫁接,让果树长的更好,从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待生命是关切、怜爱的,

他积极地改造生命中的不如意,执著追求生命中的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为椒举承之,椒举奔郑,将遂奔晋。蔡声子将如晋,遇之

于郑,飨之,日:“子尚良食,尚能事晋君以为诸侯主。”辞曰非所愿也若得归骨于楚死且不朽。声子曰:

“子尚良食,吾归子。”椒举降三拜,纳其乘马,声子受之。

蔡声子还见越令尹子木,子木与之语,曰:“子虽兄弟于晋,然蔡吾甥也,晋楚二国敦贤?”对曰:“晋

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承之,虽整有材,不能用也「子木曰:

“彼有公族甥舅,若之何其遗之材也?"对日:“昔令尹子元之难,或谱王孙启于成王,王孙启奔晋,昔

人用之。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与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

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先轸从之,大败楚师,则王孙启

之为也。今椒举娶于子牟,子牟得罪而亡,康王谓椒举曰:'女实遣之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日:‘庶

几赦吾罪。'又不图也,乃遂奔晋,晋人又用之矣。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

子木修芍曰:“夫子何如,召之其来乎?”对日:“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J子木日:“不来,则若之

何?"对曰:“若资东阳之盗使杀之,其可乎?"子木曰:“不可。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

也。子为我召之,吾倍其室。”乃使子椒呜召其父而复之。

(节选自《国语•蔡声子论楚材晋用》,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辞A曰B非C所D愿E也F若G得H归I骨J于K楚L死M且N不0朽

【答案】BFL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椒举推辞说:“这不是我的愿望.如果我死后能够问到楚国,那么我虽死而不朽」

“辞曰"省略了主语“椒举","曰”字有领起下文的意思,独立成句,应在B处断开;

“非所愿也”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应在F处断开;

“于楚”作地点状语,与前文构成完整句子,应在L处断开。

故选BFLo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遣是放走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遣去慎莫留”的“遣”字意思相同。

B.遗在文中是赠送的意思,与成语“不遗余力”中的“遗”意思不同。

C.与是参与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字意思不同。

I).愀然指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意思相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遣去慎莫留”的“遣”是夫家休弃妻子的意思。“遣”字意思不相同。句意:楚康王以为是

椒举放走了子牟/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

B.正确。“不遗余力”中的“遗”是保留、留下的意思。句意:都是楚国赠送晋国的/指用出全部力

量,一点也不保留“

C.正确。“吾与点也”中的“与”是赞成的意思。句意:王孙启参与晋国军事谋划/我赞成曾点的观点。

D.正确。句意:子木容色改变地说/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

故选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声子将到晋国去,在郑国遇到了逃亡的椒举,款待他,并劝他好好吃饭;在得知椒举心愿后,说自

己会使其回到楚国。

B.蔡声子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问他晋楚两国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

但晋国大夫更贤明。

C.蔡声子与子木交谈时,用王孙启因遭受诬陷逃亡到晋国,为晋国所用,助晋取得城濮大战胜利一事说

明楚材晋用的现象。

D.蔡声子认为,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土认定椒举有罪,椒举外逃;如果楚国不想

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止“加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不准确.原文为“彼若谋矮,其亦必有丰败也哉”,意

思是如果他谋害楚国,一定会让楚国大败啊。这句话里面存在假设关系,选项中的“必有大败”不准确。

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

(2)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

【答案】(1)椒举恐惧而逃奔郑国,他远远地伸长脖子南向望楚,说:“大概(或希望)楚国会赦免我的

罪过吧。”

(2)我身为楚卿,却收买强盗到晋国去暗杀一个人,这是不义的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奔”,逃奔:“引领”,伸长脖子;“南望”,南向张望;“庶几”,大概。

(2)“为”,作为;“贼”,暗杀;“以贼一夫于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晋以贼一夫”。

14.城濮之战中,王孙启劝说晋军主帅先轸要积极迎战的理由有哪些?(3分)

【答案】①楚国的人心不齐,兵马不多。这次战争,只有子玉一个人想打,与成王想法相违背,因此来

的兵马不多。

②追随楚国的诸侯,叛离者过半,楚军必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与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

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可知,楚国的人心不齐,兵马不多。这次战争,只有子玉一个人想打,与成王

想法相违背,因此来的兵马不多。

由原文“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可知,追随楚国的诸侯,叛离者过半,楚军必败。

参考译文:

楚国大夫椒举娶申公子牟之女为妾,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以为是椒举放走了子牟,椒举逃奔郑国,

准备再逃奔晋国。蔡声子将到晋国聘问,在郑国遇见了椒举,设宴款待椒举,说:“您好好吃饭,努力事

奉晋君作为诸侯盟主。”椒举推辞说:“这不是我的愿望。如果我死后能够回到楚国,那么我虽死而不朽。”

蔡声子说:“您好好吃饭,我会想法让您回归楚国。”椒举下台阶三次拜谢蔡声子,送给蔡声子四匹马,蔡

声子接受了。

蔡声子出使回来,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与他交谈,说:“您与晋国虽然是兄弟关系,然而蔡君

与楚王是甥舅,您认为晋楚两国(卿大夫)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说:“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

晋国大夫却更贤明,他们的大夫都是为卿之材。如同杞树、梓树、皮革一样:都是楚国赠送晋国的,楚国

虽然有人才,但自己不能任用/子木说:“晋君有自己的公族子孙和甥鹭,为什么还要装国送他们人才呢?”

蔡声子回答说:“从前楚国有令尹子元之难,有人向楚成王进王孙启的谗言,王孙启因此逃奔晋国,晋人

重用王孙启。到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本来打算逃遁,王孙启参与晋国军事谋划,他对晋君主仲先轸说:'楚

国这次出兵,只有子玉一人想打,与成王想法相违背,因此楚国只有东宫卫队和西广军参战,诸侯们随从

楚国的,叛离者过半,若敖氏已经叛离,楚军必败,为什么要撤兵呢!'先轸听从了王孙启的建议,大败

楚军,这是楚人王孙启之所为啊。如今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得罪逃亡,康王对椒举说:'实际是你

放走了子牟。'椒举恐惧而返奔郑国,伸长胖子南向望楚,说:'大概楚国会赦免我的罪过吧'如果楚国不

想办法将他召回,他就会逃弃晋国,晋人又要任用他了。如果他谋害楚国,一定会让楚国大败啊。”

子木容色改变,说:“您看如何是好呢,如果召他,他会回来吗?"蔡声子回答说:“逃亡之人已经获得生

路,他为何不回来呢?”子木说:“如果也不回来,怎么办?”蔡声子说:“如果收买东阳强盗,让强盗杀

掉椒举,可行吗?”子木说:“不可以这洋做。我身为楚卿,居然收买强盗到晋国去暗杀一个人,这是不

义的事。您替我召回他,我会封他加倍财产。”子木于是派椒鸣召回其父椒举,恢复他的大夫职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6题

春远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

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

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这是一道客观题,选项涉及了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把选项信息与诗句逐一、仔

细对照后判断是否有误,理解不太好拿不准时可以采用排除法。C项。,"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

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错误「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颈联这两句对仗T整.

互文修辞,以点带面突出内忧外患四境不安。“何曾”,什么时候,整句话意思是西南边陲什么时候清净过

啊?反问表肯定,剑外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向就没有消停过,也不是乱中求静,杜甫是忧国忧民的

情怀,所以选C项。

16.比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写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

的独特之处。(6分)

【答案】借助意象和炼字技巧,使得景物化实为虚、虚实结合:以平凡中见神奇,“鸟雀”“柴荆”两个最

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富有意蕴,“唯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

村居之僻。虚实结合,妙不可言;“惟”“独”两字将景物写活了。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结构上,照

应上文,以哀写哀,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国之情做铺垫。

上文,以哀写哀,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国之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相关诗句写景特点的能力。

这类题需要考生熟悉各种写景特色: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抓典型意象、侧重练字、远近高低结合、

虚实动静相生等。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

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

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考生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炼字”,体会诗

歌语言艺术。

内容上:颔联“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意思是“一天天漫长啦,我的生活中每天只有鸟雀来往,

没有亲朋故旧到访”。

手法上:借助意象和炼字技巧,使得虚实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

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唯鸟雀”,联想到“门可罗雀”(罗:张网捕

捉。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

僻。虚实结合,妙不可言;“惟”“独”两字将景物写活了。

效果或情感上: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契合《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

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客观处境。杜甫善于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

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

结构上,照应上文,以哀写哀,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国之情做铺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2)李白的《蜀道难》中«”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耸入云霄,而

“”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3)《阿房宫赋》中“,”两句用争张、对比的手法谴责了秦统治者搜

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做法。

【答案】(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

(3)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渺”“盈”“喧鹿”“锚铢”等字,

默写时要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热

搜。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

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①,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

箱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②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

“黄砂直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熬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

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③。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

的二属物”工谙宜m生羲术都处在通变与发展电。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

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量

图在语言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不可胜数(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浩如烟海)②耳熟能详③屡见不鲜(数见不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中形容“流传下来的典籍”很多,故可用“不可胜数”“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浩如

烟海”。不可胜数:数不过来。形容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

目,形容极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第一.空,根据后文“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可知此空成语形容“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

云间'”这个诗句大多数人都熟知,因此可填“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

复述出来。

第三空,该成语形容“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有很多,可填“屡见不鲜”。“数

见不鲜”“司空见惯”。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数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

次,就不会觉得新奇。司空见惯: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因果关系的句子,可以少量增删字词,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

(示例1)因为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且语言文字每天都处在流变与发展中,所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

“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

(示例2)问题的核心之所以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是因为文化不是

静止不动的“死物〃且语言文字每天都处在流变与发展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改写,因此所写句子应使用“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由于……

因此……;之所以……是因为……”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然后在段中概括出因果关系的句子即可。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处在流变与发展中"是流传产生争议的"因'第二段客观

分析“是人"或"斯人"变化的现象,结合“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

变化"可知,"最重要的不是给类似,是人〃斯人,之争一个正确答案,而是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是流

传产生争议的“果"。据此改为:因为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且语言文字每天都处在流变与发展中,所

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或者:问题的核心之所以不在于

“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是因为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且语言文字每天都

处在流变与发展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类比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画横线的句子把寻找一些语言文字之争的正确答案的行为类比作刻舟求剑,

②用人们熟知的成语故事,浅显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可笑和毫无意义,易于读者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类比: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

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划线句把“寻找一些语言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