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马原知识点梳理_第1页
2024年马原知识点梳理_第2页
2024年马原知识点梳理_第3页
2024年马原知识点梳理_第4页
2024年马原知识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供应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猛烈须要科学理论的

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及创

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溢

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

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

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详细实际

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

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

》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记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显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

及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

主义基本的和显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志向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

主体的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显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确定的。显明的阶级性和实践

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确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广阔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

分水岭,也是推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

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刚好俱进的理

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决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

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刚好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定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相识发展规律的详细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

动身,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相识发展规律

的基本要求。刚好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依据实践的改变,敬重和遵循

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相识过程。所以,相识规律、把握

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刚好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刚好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

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

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建性。这是刚好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

和社会前进的必定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志向

(1)实现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

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志向,坚决共产主义信念,为共

产主义的远大志向而奋斗,及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

大志向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阔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

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其次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

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原

委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型、何者是其次性的问

题。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相识或正确相识存在,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

一性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行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

(1)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

(2)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其次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

知论和不行知论。

(3)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

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靠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

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在于人的

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

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行知论。3.体现了唯

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4、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刚好间、空间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确定的,静止是

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

条件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

续性、依次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

特点是三维性。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

的主观映象。物质确定意识,意识依靠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物质及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确定意识,意识依靠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

映像。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建世界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一)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关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分为前提的,相

互区分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度。

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

有多样性。

(二)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擅长分析事物的

详细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

系。

(三)发展的实质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

物的灭亡。(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

西。(2)旧事物是指丢失历史必定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

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环境和条件。(2)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

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

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四)发展及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

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事物发展

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

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

的更新。

(五)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整体及部分,又称全局及局部,是一对广泛运用的辩证法范

畴。整体及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

分便没有整体。

2、缘由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缘由,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3、必定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

的范畴。必定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

势。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或那

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必定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1)必定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2)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定性,是必定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3)确定条

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的范畴。(1)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

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2)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

依据的、合乎必定性的存在。

5、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

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6、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

式的关系范畴。(1)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

基础。(2)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3)内容

和形式相互依靠、不行分割的。

(六)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

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2、它是贯穿各个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

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冲突分析方法是根本的相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

相识的实质。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七)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冲突规律,冲突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1)冲突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

之,冲突即对立统一。

(2)逻辑冲突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

成的自相冲突。

(3)辩证冲突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冲突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冲突双方相互联

系的两个方面。

3、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4、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

们在分析和解决冲突时,必需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辩证相识的实质所在。

(八)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冲突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冲突双方可

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冲突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

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斗争推动冲突双方力气对比发生改变,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

使冲突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九)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和谐作为冲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冲突双方的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冲突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缘由不在事物的

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冲突性。

(1)事物的内部冲突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缘由,是改变的依据。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其次位的缘由,是改变的条件,外因通过

内因而起作用。(5)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十)冲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冲突的普遍性:冲突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

展过程始终,即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冲突的普遍性是一切

科学相识的首要前提。

2、冲突的特殊性:详细事物在其运动中的冲突及每一冲突的各

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十)冲突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意义

冲突的共性和特性、确定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冲突问题的精髓,

是正确理解冲突学说的关键。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确定和否定

(一)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分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

定性是由事物内部冲突的特殊性所确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干脆同

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

系中表现出来的质。相识质是相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相识质,才

能区分事物。

2、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

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

是干脆同一的。相识量是相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相识度才能

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相识度要驾驭适度原则。

(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改变表现为

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改变。(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

根本改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3)区重量变和

质变的根本标记是事物的改变是否超出了度。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打算。(2)

质变是量变的必定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量变和

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内部都存在确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确定因素是维持现存

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

事物内部冲突运动的结果。其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

是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

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

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主动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

物实行科学的分析看法,要同时看到事物的确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

确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确定,不能确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3、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冲突得到初步解决。而处在否定

阶段的事物任然具有片面性,还要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

辩证发展就是历经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确定-否定-否定之

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指导人们正确相识事

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充

分估计其困难,知难而上,开拓前进的道路。

三、唯物辩证法是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及“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1、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

2、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贯

彻了看问题的方法。

3、“四个全面”也是冲突分析方法的详细体现。

第三章相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相识及实践

(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相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二)实践是相识的基础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

和基本特征有三: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干脆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

化实践。

(三)实践对相识的确定作用

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它对相识的确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相识的来源。

2、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相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相识的目的。

(四)相识的两次飞跃

(1)从实践到相识: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的飞跃,这是相识过程

中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相识向理性相识的飞跃,必需具备两个基本

条件:获得特别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需经过理性思索的

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相识到实践:理性相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相识过程中的

其次次飞跃。

二、真理及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确定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相识。

2、真理的确定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确定性有三层含义:

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相识,包含不依靠于人的客

观内容。

2.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的接近。

3.多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确定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确定条件下的正确相识是有限度

的: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确定范围的正确相识,有待于

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确定程度的近似正确相识,

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确定发展阶段的正确相识,

有待于发展。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确定

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及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

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三)真理及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意人的须要的意义关系的范

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须要的意义。价值由两方面构

成,一是主体的须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

两者的关系中形成的。

2、价值的特点。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冲突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

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

口因素。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冲突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1)劳动资料,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

尺度;(2)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3)劳动

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活跃的因素。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经济关系。

(2)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全部制是基本的、确定性的。

3、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冲突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

生产关系确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冲突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确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确定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确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确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

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分为: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

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

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2、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冲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冲突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突是社会基本冲突。

(二)社会基本冲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冲突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建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建者问题上的对立

历史的创建者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这是唯物史观及唯心史观的

分水岭。

2、人民群众在创建历史过程中的确定作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学问分子。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途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途的基本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途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途,也是党的根本事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商品经济及价值规律

(一)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意人们某种须要的劳动产品,具有运

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运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通过交换满意他人须要,体现

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宝的物质内容。运用价值是价值和交

换价值的物质担当者。

3、交换价值是一种运用价值同另一种运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

或比例。确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运用价值,而是价值。商品

能按确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价值。

4、价值: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

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详细劳动,形成运用价值,另一方面

是抽象劳动,创建价值。详细劳动所反映的是人及自然的关系,它是

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1、商品价值的质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确定的,而劳动

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商品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

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4、商品的价值量及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及劳动

生产率成反比。

(四)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

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商品的

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及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需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

由。其次,劳动者一无全部。劳动力成为商品,标记着简洁商品生产

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及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持续劳动力所必需

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确定的。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生

产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其生产过程是生产运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

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的实质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建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

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聚,本质上

体现了资本家及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及被剥削的关系。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1)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

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不发生价值增殖。2.可变

资本: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中不仅创建出劳动力价值,

而且还实现了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反映了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4、确定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1)确定剩余价值是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

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

越长或提高劳动强度都会增加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3)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企业提

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生产集中及垄断的形成

1、垄断的形成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

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

限制。垄断的产生有以下缘由: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

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其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为

了避开两败俱伤,大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组织

垄断是通过确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

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1、垄断并不能、消退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困难和猛烈。

这是因为:(1)垄断没有消退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有商品经济就

有竞争。(2)垄断必需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

展壮大起来。(3)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

(1)垄断竞争则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

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2)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实行各种形

式的经济手段外,还实行非经济的手段。

(3)在竞争范围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还扩大到经

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更加激烈,

破坏性强。

(三)金融资本及金融寡头

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相互融合成为金融资本。金融

寡头是指少数大的垄断资本或垄断集团,限制着浩大的金融资本。金

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上,是通过“参及制”实现经济领域的统治

的。

所谓的“参及制”就是金融寡头通过限制股份公司的股票额达

到限制企业的目的。金融本和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限制,主要是通

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

(1)垄断的实质是为了保证垄断资本得到高额垄断利润。垄断

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

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垄断利润的来源:

第一,垄断资本加强对本国垄断企业无产阶级的剥削。

其次,占有非垄断企业劳动者创建的一部分价值。

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得的国外利

润。

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安排,从

而将劳动人民创建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3)垄断利润是平均利润加上超额利润。垄断商品的价格是成

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帝国主义时期的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

断地位长期得到的。

2、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

的、旨在保证获得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

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垄断价格长期背离商品的价值,这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等价交换

的原则。第一,垄断价格的形成仍旧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的。其

次,从整个社会看,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总量仍旧相一

样,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削减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

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安排。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

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冲突进一步

尖锐化的必定结果。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

生。③缓和社会冲突,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

生。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国家全部并干脆经营的企业。其次种是国家及私人共有、

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及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

程。第四种是宏观调整和微观规制。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

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爱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反托拉斯法。其二,公共事业规制。

其三,社会经济规制。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动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确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2)资产阶级国家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整经济过程

和经济活动,这在确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3)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及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加

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组织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

本主义。

(2)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

消退资本主义的基本冲突。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展的缘由

(1)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2)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别国的垄断优势,

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3)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4)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牢靠来源。

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其次种是生产资本输出。第三种是商品资本

的输出。

3、垄断资本输出的来源

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

类是国家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国来讲,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

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加了垄断资本的实力。

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

发展产生了确定的主动作用。但资本输入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确定

的不利影响。

4、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形式之一。跨国公司也叫多国公

司、国际公司,初它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建立的大型企业。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帝国主义的五大经济特征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确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

础上形成金融寡头

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

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

完毕。

2、帝国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

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状况下,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

系、相互依靠的一体化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

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

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淌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

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

溢冲突的进程,它在产生主动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其次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改变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改变

(一)生产资料全部制的改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全部制是不断演进和改

变的。1、个体资本全部制。2、股份公司3、国家资本全部制4、

法人资本全部制。

(二)劳资关系和安排关系的改变

其一,职工参及决策。其二,终身雇佣。其三,职工持股。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改变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改变。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限制者。

三是学问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

改变。

(四)经济调整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改变

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已经担当起了供应财产爱护、增加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

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

要职能。

(五)政治制度的改变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

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改变的缘由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新改变的缘由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改变的根本推动

力气。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

改变的重要力气。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确定影响。

4、主见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改变的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改变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

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改变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改

变,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及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

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

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定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冲突确定了资本主义必定被社会主义所代

1、资本主义基本冲突发展导致全部冲突的冲突。资本主义基本

冲突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冲突不断激化并终否定资本主义

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

义的前奏,为社会主义革命供应干脆的物质前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

义革命的入口处。

4、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

党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社会形态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

的时间跨度。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确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3、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诞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这是社会主

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空想社会

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记着科学

社会主义的问世。(二)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及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

要的基本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

件动身,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经济发达的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

国家内同时发生。在一个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相继爆发无

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和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

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状况发生了新的改变,“经

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确定规律。”列宁得出结论:社

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经济落后的一国或数国取得成功的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究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究

第一个时期,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

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

驾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其次个时期,从1918年夏天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

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

济上实行一系列特别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

第三个时期,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确定从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

策。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究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

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

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

变。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20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宏大世纪。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

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社会主义起先作为一种

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

会必需依据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无产阶级专政的终目标是要歼灭剥削、歼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

会。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高类

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

作主。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志向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将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

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

将来供应向导。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将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于他们不仅看到资本主义社

会的弊端,而是揭示出弊端的根源,发觉资本主义冲突运动中孕育着

新社会因素,并对将来社会作出预见。(三)立

足于揭示将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微环节描绘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将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将来社会发展

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详细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