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穿井得一人》重点字词: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穿:挖掘、开凿。《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及:待,等到。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对:应答,回答。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重点句子: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译文: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3.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问题探究: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3.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一、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灼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启示: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及其家穿井()(3)国人道之()
(4)丁氏对曰()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4.“流言止于智者”,你认为文中谁最有可能成为阻断谣言流传的智者,为什么?【答案】1.从井中取水待,等到讲述应答,回答2.(1)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2)(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3.“此”指的是挖井后节约一个劳力,被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这种情况。4.示例一:第一个听到这个谣言的人;如果他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不主观臆断,而是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稍加思索,质疑其现实存在的荒诞性,去向丁家人求证其真伪,就有可能不再毫无根据地传播。示例二:传播过程中听到的任何人都可能是智者;如果其中一个人听到谣言之后,不是不加思索地接受,不负责任地传播,而是能够审慎地辨别其真假,带着疑问向丁家人求证,得到证实后能向世人解释其真相,就有可能中止谣言传播。示例三:丁家人;在国人传播过程中,丁家人听到谣言后如果不是置身事外,任凭谣言传播,而是主动向大众澄清事实真相,负责任地明确谣言的源头,就会阻断谣言流传。【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一口水井。及:等到,到。(3)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谈论。(4)句意:丁氏回应(回答)这个问题。对:应答、回答。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字词:闻:听到。传:传播。丁氏:姓丁的人家。穿井:打井。得一人:得到一个空闲的劳动力,即省去了一个劳动力。(2)重点字词:得:得到。一人:一个劳动力。使:使用、使唤。非:不是。得一人:挖出一个人。于井中:从井里。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和“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将“丁氏穿井后节约了一个劳动力(得一人之使)”的错误传闻为“丁氏穿井挖得一个人(得一人)”的情况。即,这个“此”是指误传、误解的情况,人们将实际的事实(节省了一个需要外出打水的劳力)错误地理解为另一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以及分析。解答时,首先,理解“流言止于智者”的含义,即谣言会在有智慧、有判断力的人那里停止传播。然后,从文章中找出可能具备这种智慧和判断力的人物。最后,明确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相应的理由。第一个听到这个谣言的人有可能成为智者。如果他在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不是立刻相信并传播,而是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稍加思索,质疑其现实存在的荒诞性,然后去向丁家人求证其真伪,那么这个谣言可能从一开始就不会传播出去。传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智者。如果他们在听到谣言之后,不是不加思索地接受,而是能够审慎地辨别其真假,带着疑问向丁家人求证,那么在得到证实后,他们就有可能向世人解释其真相,从而中止谣言的传播。谣言的传播往往依赖于人们的轻信和盲从,只要有人愿意站出来质疑和挑战,就有可能打破这个链条。丁家人也有可能成为智者。在国人传播谣言的过程中,如果丁家人听到谣言后不是置身事外,而是主动向大众澄清事实真相,负责任地明确谣言的源头,那么他们就会阻断谣言的流传。丁家人作为当事人,他们的话往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只要他们愿意站出来澄清事实,就有可能让谣言不攻自破。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翻译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家无井而出溉汲
()(2)闻之于宋君
()(3)丁氏对曰
()6.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宋之丁氏A.国人道之B.友人惭,下车引之C.学而时习之。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传闻?【答案】5.浇灌、灌溉。使听到。回答。6.D7.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8.对于传闻,要用审慎的态度进行分会、辨别,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溉:浇灌、灌溉。(2)句意: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闻:使听到。(3)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回答。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句意: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之:助词,的;A.代词,这件事B.代词,他;C.代词,指学过的知识;D.助词,的;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求闻,得到的消息;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无闻,不知道。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国都的人听说丁氏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未经证实就去传播,国君听闻此事后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才知道是挖井相当于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告诉我们不能轻信未经证实的传闻,要用审慎的态度进行分会、辨别。【点睛】参考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
穿:挖掘,开凿B.国人道之国
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C.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D.国人道之
道:知道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闻而传之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宋之丁氏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C.及其家穿井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非得一人于井中
于我如浮云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节选自《吕氏春秋》,该书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共26卷,160篇。B.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丁家的意思是,他家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C.本文用短小的篇幅简要地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小故事,大道理,可读性强。D.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播。【答案】9.D10.C11.B【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D.国人道之:全国人都把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道:传播;故选D。10.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A.然后,表顺承/但是,表转折;B.的,助词/无实意,语气助词;C.都做代词,翻译为“他”;D.在,介词/对于,介词;故选C。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选项中“丁家的意思是,他家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表述有误。丁氏的意思是“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闻/而传/之者 B.有闻/而传之/者C.有/闻而传之/者 D.有/闻而传/之者13.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加点词方法提示词义及其家穿井查阅词典选择义项及:①待,等到。②赶上。③来得及。(1)及:国人道之联系成语推断词义津津乐道(2)道:闻之于宋君根据词语的意思形成新的使动用法闻风而逃(3)闻: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5.假如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起这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任?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答案】12.C13.(1)待,等到(2)讲述(3)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14.(1)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2)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15.示例:(1)丁氏。他是谣言的源头,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以讹传讹地传播开去。╱国人。国人对于这种离奇的传闻盲从与轻信,才使谣言越传越广。)(2)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做调查研究,不轻信不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消息。【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知道这件事的人就去传播了。“有”表示“存在”的意思,“闻而传之”是完整的句意,中间不能隔开,因为“而”表顺承,“之”是代词,指“穿井得一人”的事情,故应在“有”和“闻而传之”的中间断开一处,“……者”表示“……的人”,在其前也应断开一处,故断句为:有/闻而传之/者;故选C。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根据查阅词典选择义项的方法,应选择①,及:到,等到;(2)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根据成语推断词义的方法,“津津乐道”的意思是指很有兴趣地谈论。“道”的意思是“谈讲”,故“道”的意思是:说,讲。(3)句意: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风而逃”的意思是一听到风声就立即逃走。“闻”的意思是听到,再根据句中的使动用法,闻:使动用法,使……听说。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1)出溉汲:外出打水;常:经常;居:处于,在;(2)求:寻求,寻到;此:这样;不若:不如。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第一问:根据文中“得一人之使”可知,意思是“节省了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而“丁氏”却表述的模糊不清,造成了信息的误传,若将“吾穿井得一人”改成“吾穿井省一人”,那么也就不会搞出这样的笑话了,故“丁氏”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可知,“闻而传之者”听了丁氏的话,并没有仔细调查研究,真正理解丁氏的话,也随意的将谣言散播出去,因此“闻而传之者”应该负谣言的责任;根据“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知,“国人”也都在谈论这件事,推波助澜,对于这样的荒诞的事实选择轻信,才让谣言越传越广,竟然使宋国的国君都知道了这件事,可见国人也要为谣言负起责任。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第二问:做法:联系“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对于传言,宋君并没有轻信,而是专门派人去向丁氏询问,最后得到了事情的真相。这启示我们,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空前的丰富,但是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生活中遇到传言,不可轻信,一定要小心求证,辨伪求真,更不能以讹传讹。【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及其家穿井()(3)国人道之()
(4)丁氏对曰()17.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宋之丁氏”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友人惭,下车引之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丁氏穿井得一人。(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9.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多种信息,有时真伪难辨。如果生活中发生了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事,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答案】16.从井里取水待,等到。讲述。应答,回答。17.B18.(1)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2)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19.示例:①对于各类消息,我会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有条件时可以进行调查研究;②我不会轻信传闻,也不会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3)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4)句意:丁家人答道。对:应答,回答。1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及辨析。“宋之丁氏”的“之”,结构助词,的。A.代词,代指学习的内容或者知识;B.助词,的;C.代词,代指元方;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B。1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字词:丁氏,即丁家。穿:挖掘。穿井:挖掘水井。得一人:指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2)重点字词:求闻,打听消息。之: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传闻。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比不上。无闻:没有听说,不知道。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答题时,首先要理解《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即不要轻易相信传闻,要亲自去求证事实真相。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应该采取谨慎和理性的态度。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更不会随意传播。言之成理即可。示例:首先,我会保持怀疑和警惕的心态,不轻易相信所听到的传闻或消息。其次,我会积极地进行信息核实和甄别工作,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求证来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我还会亲自进行调查研究,以确保所获得的信息准确无误。最重要的是,我不会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免误导他人或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并,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并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0.课文节选自(书名)。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2.同样是“闻”,宋君的做法是“”,是因为他觉得这个信息。宋君的应对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答案】20.《吕氏春秋》21.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出一个人啊。”22.令人问之于丁氏不相信这个传言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解析】2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2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句中得分点有:对,回答。使,劳力。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启示。结合“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的做法是“令人问之于丁氏”;结合“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可知,信息是道听途说来的,且“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是不可信的。宋君不轻信谣言,注重调查研究,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思索,进行实际考察,否则很容易就把事情搞错。【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丁家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出一个人啊。”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听到。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3.本文节选自《》。24.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闻之于宋君。25.从“吾穿井得一人”中可以感受到丁氏的心情;“丁氏穿井得一人”反映了“闻而传之者”的心理;“令人问之于丁氏”则表现了宋君的做事态度。【答案】23.吕氏春秋24.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25.开心盲从去伪存真【解析】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2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句意: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可知,丁氏不用外出打水了,打井多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体现了丁氏开心愉悦的心情。结合“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可知,“闻而传之者”不细心观察,盲目传谣。结合“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国君没有盲目听信谣言。【点睛】参考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民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穿井得一人》)【乙】楚人有担山雉①者,路人问日:“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②见之。汝贩之乎?”曰:“然。”买以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③而鸟死。路人不遑④惜其金,唯恨⑤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⑥欲以献之,遂闻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有删改)【注释】①雉(zhì):野鸡。②直:同“值”,恰巧。③经宿:经过一夜。④不遑(huáng):来不及。⑤恨:遗憾。⑥贵:赞赏。2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
将复何及
由表及里B.有闻而传之者
学而时习之
取而代之C.国人道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无价之宝D.求闻之若此
未若柳絮因风起
若非如此27.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8.从“得一人之使”到“得一人于井中”,甲文中的讹传是怎样形成的?29.甲、乙两则故事中,宋君和楚王是如何对待传言的?请结合内容分别谈谈。【答案】26.B27.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28.①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晰,易引发误会。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消息传播出去。③国人热衷于传播、谈论这种离奇的消息。29.“宋君”对待传言不盲信,而是加以核实;“楚王”轻信传言,不加以辨别。【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等到/来得及/达到;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C.代词,代指这件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像/像/如果;故选B。2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得:得到。使:使唤。非:不是。于:在。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丁氏是起因,她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这才引起了大家的误会;“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加速了谣言的形成;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他们到处谈论,使这个离谱的消息才越传越广。2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根据甲文中的“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听到流言后,派人见丁氏,问清楚事情的原委。“宋君”理性对待流言,根据事实分析,不轻信;根据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献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可知,楚王听到流言后,召见了路人,而且赏赐给路人买鸟价格的十倍的黄金。“楚君”对待流言,轻易相信,甚至做出了超乎寻常的举动。【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乙】楚国有个挑着山鸡的人,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挑担的人骗路人说:“是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楚国人回答说:“是啊。”于是路人出千金来买,他不卖,要求加倍,(待路人付了加倍的钱后,)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正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忧虑花了多少钱,只遗憾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这件事,都以为是真的凤凰而且很贵重,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对他想要将凤凰进献给自己的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召去赏赐了好多的东西和钱,价格比路人买那只鸟的钱还要多十倍。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昔者曾子处费①。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费:地名,鲁邑。旧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3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B.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C.昔者曾子处费
处:居住 D.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
族:种族3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闻而传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 B.令人问之于丁氏
其一犬坐于前C.曾子之母曰
又数刀毙之 D.其母尚织自若也
回也不改其乐3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穿井得一人”的真相是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B.乙文中曾参母亲与甲文中宋国国君对待传闻的态度是一样的,流言经过多次传播会令人信以为真,危害极大。C.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或流言,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轻易传播,应以审慎的态度去分析、甄别。D.甲、乙两文体裁相同,均是寓言。它们体现了寓言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集中的特点。33.翻译下列句子。(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答案】30.D31.D32.B33.(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2)他的母亲害怕,扔掉织布的梭子越墙逃跑了。【解析】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句意:费地有一个人与曾参同姓同名。族:姓;故选D。3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B.介词,向/介词,在;C.助词,的/代词,指狼;D.代词,他的/代词,他的;故选D。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根据甲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国国君听到传闻后就派人去核实;根据乙文“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可知,三个人都先后对曾子母亲说“曾参杀人”,曾母就信以为真,因害怕翻墙逃跑;据此可知,两人对待传闻的态度不一样;故选B。3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闻:使听到;(2)惧:害怕;投:扔;逾:越;走:逃跑。【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乙】从前曾参住在鲁国的费地,费地有一个人与曾参同姓同名,他杀死了一个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她一如既往地织着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还是照常织着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又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害怕起来,扔掉梭子,翻墙逃跑了。根据曾参的贤德,他母亲对他的信任,应该不会相信这样的话。但是有三个人怀疑曾参杀了人,那么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请你阅读【甲】【乙】两文,在阅读中深思体悟,获得启示。【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节选自《吕氏春秋》)【乙】夔①有一足哀公②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对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③,而独通于声。尧赞:‘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④。故曰:‘有夔一足矣。’非一足也。”(节选自《韩非子》)注释:①夔(kuí):我国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哀公:鲁国的国君。③彼其无他异:这个人没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④乐正:古代官名,乐官之长,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负责乐舞、祭祀等事宜。34.参照提示,解释加点词语。加点词语方法相关提示写出词义吾闻夔一足,信乎查阅字典①言语真实②讲信用③消息,音讯④信物①国人道之关联成语津津乐道②对曰课内迁移丁氏对曰③35.下列对“夔,人也。何故一足?”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夔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 B.夔是个人,一只脚怎么能够呢?C.夔是一个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 D.夔国人,什么缘故一只脚呢?36.这两则寓言故事都与传闻有关,请你辨明传闻与真相。(1)(用自己的话概括)《穿井得一人》传闻内容:________
事情真相:________(2)(选择A或B填空)《夔有一足》传闻内容:________
事情真相:________A.夔/有一/足
B.夔/有/一足37.在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以及下面材料,向同学们提出三条合理建议。共青团中央共育团中央知乎官方账号[2022-2023年最受青少年关注的网络辟谣案例]中国航天员“天宫课堂”拍摄地点不是太空?三峡大坝“着火”“决堤”?大凉山小女孩捡瓶子挣学费?……注意了,这些都是网络谣言!2022—2023年最受青少年关注的网络十大辟谣案例发布。擦亮双眼,明是非,辨曲直!【答案】34.言语真实讲述(讲、说、谈论)应答,回答35.C36.(1)传闻内容: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事情真相: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2)传闻内容:B
事情真相:A37.①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擦亮双眼,明是非,辨曲直)②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③多方求证信息的真伪。④多关注官媒,保证信息来源的权威性。【解析】34.本题考查词语释义。①句意: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信:言语真实。②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国人道之: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讲、说、谈论)。③丁氏对曰:丁氏回答说。对曰:回答说。对:回答。3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何故:怎么会。一足:有一只脚。译为:夔是一个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故选C。36.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及断句。(1)根据“丁氏穿井得一人”可知,传闻内容是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根据“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事情真相是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2)根据“吾闻夔一足,信乎?”可知,传闻的内容是夔只有一只脚。故断句为:夔/有/一足;故选B。根据“夔一而足矣”可知,事情真相是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故断句为:夔/有一/足;故选A。3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甲文的内容可知,国人对于传言不加分析辩证,结果传成了丁氏从井中打出一个人。宋君派人了解,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这启示我们,对于流言不能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一定要经过研究分析,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根据乙文的内容可知,哀公听说夔只有一足,于是询问孔子,知道了夔是一个人,不可能有一足。这启示我们,听到传闻以后,一定要仔细求证,才能得知真相;根据链接材料“共青团中央知乎官方账号”“2022—2023年最受青少年关注的网络十大辟谣案例发布。擦亮双眼,明是非,辨曲直!”可知,要多方求证,多关注官媒,保证信息来源的权威性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对于生活中的流言不能以讹传讹,一定要小心求证,求实存真。【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乙】鲁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使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祁黄羊去私①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①谁可而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②居有间②,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③,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其:语气词,无义。②居有间:过了些时日。③尉:军事,长官。3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而出溉汲
溉
(2)闻之于宋君
闻(3)丁氏对曰
对
(4)遂用之
用3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而”,与文中画线句“有闻而传之者曰”中加点的“而”,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C.三十而立(《〈论语〉十二章》)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蒲松龄《狼》)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41.“言浅意深”是《吕氏春秋》的特点,请分别写出两文蕴含的道理。【答案】38.浇灌,灌溉使听到应答,回答任用39.B40.(1)得到一个人使唤(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2)您问(谁)适合(担任南阳县令),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41.《穿井得一人》的寓意:示例一: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示例二:不要道听途说,更不要以讹传讹。《祁黄羊去私》的寓意:示例一: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示例二:唯贤是举(唯才是举)。示例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分析】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需要出门去打水。溉:浇灌,灌溉;(2)句意为: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使动用法,使……听到;(3)句意为:姓丁的答道。对:应答,回答;(4)句意为:就任用了他。用:任用。3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或一词多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有闻而传之者曰”中加点的“而”是连词,表承接。A.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承接;C.连词,表修饰;D.连词,表转折;故选B。4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得,得到。使:使唤。于:从。(2)重点词语:可,能够胜任。非:不是。仇:仇人。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寓意是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根据乙文“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祁黄羊真是大公无私啊)可知,寓意是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唯才是举)【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乙】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国人都称赞这件事。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祁黄羊真是大公无私啊。”【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选自《战国策》)4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B.国人道之(道:道路,这里是“经过”的意思)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去:距离)D.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做人质)43.下列对划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B.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C.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D.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4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是因为他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说法。B.【甲】文告诉我们,讲述者表述不清楚,转述者未经证实就轻易传播,都可能导致讹传。C.【乙】文的故事告诉人们,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成语“三人成虎”就源自这个故事。D.【乙】文中“果不得见”的原因是魏王政务繁忙,无暇召见。45.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答案】42.B43.D44.D45.(1)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2)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这件事吗?【解析】4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错误。“国人道之”句意是: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故选B。4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该题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庞恭曰”是一句话,其后应断开,“矣”句末语气词,之后应该有停顿,因此断句为: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故选D。44.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D.错误。文中“果不得见”的原因“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故选D。4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要通读全句,把握意思,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翻译句子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1)使:使用,指劳动力;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等,况可译为在、向、到。(2)言:说;信:相信;之:代词,指代街市上有老虎这件事。【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乙]庞恭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恭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诽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诽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穿井得一人》)【乙】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⑤其人曰:“奈地坏何?”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⑦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46.《穿井得一人》的中心句是。《杞人忧天》中杞人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回答)47.人物对话彰显人物性格。“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的意思是。说出了传闻者道听途说的实情;“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的意思是?刻画了开导杞人的热心人,关心他人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明其志·探究精神力量】48.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什么?换个角度,你还会有怎样的理解呢?【取其精·学以致用】49.【甲】【乙】两文分别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答案】4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47.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48.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为不必要的事情而忧虑的人。换个角度看,人也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49.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乙文嘲笑了那些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忧愁的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解析】4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穿井得一人》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外人却错误地理解为“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的内容,结合寓意“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可知,中心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根据《杞人忧天》①段“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可知杞人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原因是: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4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使:使唤。于:从。(2)重点词语:若:你。奈何:问什么。忧:担心。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问:《杞人忧天》讲了一个杞国人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会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的故事。借此讽刺了那些缺乏根据而产生不必要忧虑、患得患失、自寻烦恼的人。为不必要的事情而忧愁,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徒增烦恼。第二问根据杞国人生活安定安全,却担心天地“崩坠”,换个角度看,杞人居安思危,有一定的忧患意识。4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议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结合“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根据乙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可知,嘲笑了那些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忧愁的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乙】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身容,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②曰:“虾蟆、蛙黾③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④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⑤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选自《墨子·墨子后语》)【注释】①子禽:春秋时人,姓陈名亢,字子禽。②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③蛙黾(měng):青蛙。黾,蛙的一种。④擗(pǐ):同“敝”,困,疲劳。⑤夜:在黑夜结束的时候。5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丁氏对曰
对:
(2)及其家穿井
及:(3)多言有益乎
益:
(4)时夜而鸣
时:51.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B.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C.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D.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5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53.甲、乙两篇寓言都从说话者的角度告诉我们说话应注意的问题,请分别概述。【答案】50.应答,回答等到(到了)好处(用处、作用)按时51.D52.(1)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2)多说话有什么用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53.甲文:告诉我们说话要说清楚,不要有歧义(或说话要避免让人误会)。乙文: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准时机(或说话要说到点子上)。【解析】5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应答,回答。(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到了)。(3)句意:多话有什么用呢?益:好处(用处、作用);(4)句意:在黎明按时啼叫。时:按时。5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蛤蟆、青蛙,从早到晚叫个不停,口干舌燥,虽然这样人们却不听它们的。句子结构:“虾蟆、蛙黾”是主语,“日夜恒鸣”是谓语,“口干舌擗”是结果状语,“然而不听”是转折句。因此,应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结果状语之间、结果状语和转折句之间进行断句。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故选D。5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字词:道,谈论,讲述。闻:使……听到。之:代词,这件事。于:表对象。(2)重点字词:益,好处。唯:只有。之:用在主谓之间。时:切合时机。5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启示。根据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可知,丁氏在告诉他人自己家里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时,由于表述不清,造成了误解,使人们误以为他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因此,甲文主要告诉我们说话要说清楚,避免产生歧义或让人误会。在乙文中,墨子通过比较虾蟆、蛙黾和晨鸡的鸣叫,指出“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也就是说,话不在多,关键在于是否能在适当的时机说出有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垃圾运输协议书模板
- 某零售店员工激励的二十大法则
- 个人钱币转让合同范例
- 大门维修合同范例
- 游戏陪玩合同范例
- 安全承包合同范例
- 连砂石购销合同范例
- 还款j结清合同范例
- 商品楼装修合同范例
- 郊区建筑施工合同范例
- 个人租房合同协议书(5篇)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全文解读学习
-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附答案】
- 期末测试模拟练习 (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品质年度总结及来年计划
- 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 2024年执业药师资格继续教育定期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建筑幕墙工程检测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钢棚钢结构施工方案
- 新版第三类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