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_第1页
城市设计: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_第2页
城市设计: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_第3页
城市设计: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_第4页
城市设计: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设计是什么?城市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城市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环境构造城市设计是建筑与规划的中介环节参考书目:《城市设计导论》----徐思淑、周文华《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市镇设计》----

F·吉伯德《城市设计》----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王建国

《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

余柏椿《城市空间设计》----

夏祖华、黄伟康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刘滨谊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第一节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城市设计的特征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原则第四节

城市设计的过程和成果第一节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一、缘起及理论二、城市设计的含义、目的、内容

一、城市设计的缘起及理论1、缘起及理论⑴、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与城市规划是卡米罗·西特出版了《城市规划的艺术原则》一书,总结了古代城市广场、街道等城市设计的经验,针对二维平面的城市规划提出了城市空间设计的概念,提出了针对人体尺度的设计技术原则。这一理论对城市设计思想的建立产生了很的影响,被认为是西方城市设计学科的先驱。⑵、20世纪20年代,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成立了第一个“城市设计委员会”,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此后,城市设计引起了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共同注意。

⑶、1943年,美国著名建筑师、规划师沙里宁出版名著《城市—其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原则。认为应该把城市形体环境设计放在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等方面加以考虑,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同时,沙里宁主持的匡溪艺术学院建筑系更名为“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并授予“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学位。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率新设置独立的城市设计课。60年代末,英国及各国院校的城市规划系、建筑系、环境设计系都设立了类似的课程。⑷、1960年,美国建筑师凯文·林奇出版了成名《城市意象》一书。从城市居民的集体意象着手,首创性的建立了城市形象调查方法,概括出城市形体环境的五点要素—路径、区域、边缘、节点、地标。要求规划师必须了解所规划环境中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⑸、70年代纽约市乔纳森·巴奈特发表了《城市设计概论》,提出了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的观点。强调城市设计不仅是空间设计,也是塑造城市的过程。⑹、80年代以来,美建筑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出版《美国的城市建筑》一书,该书认为一个独立的建筑物,城市设计项目,一个计划或一项政策,都会带来相关影响,进而影响城市开发的导向和城市形成的改变。这一理论促使人们把城市设计与城市开发、城市管理整体联系起来。把开发建设与对城市结构和经济的影响联系起来。

以上近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出,城市设计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综合效益,已经从二维的平面形式规划发展到由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形体环境规划三方面内容组成的综合规划,那么对规划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规划学科的知识,还要有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知识。2.城市设计的必要性⑴.总体规划与单项修建存在脱节现象,致使单位建筑与城市整体环境不协调。⑵.城市建设的经济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致使建筑形式各自为政、布局混乱、难以整体化。⑶.现有的城市设计手法陈旧,忽视交通组织,忽视人流、车流及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忽视城市艺术景观。⑷.忽视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分析研究,不考虑历史文脉的延续。⑸.城市设计不够深度不够,规划师和建筑师对“城市设计”这一中间环节不够重视。二、城市设计的含义、目的、对象、内容1.城市设计的含义----相关定义

关于城市设计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见解。(1)“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城市规划基本法》98GB

(2)“城市设计是以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突出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的型体秩序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的思维方式及设计、管理原则。”

----余柏春

(3)“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

(4)“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5)“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都市问题事典》

(6)“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生活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城市设计概论》(段汉明)(7)“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包括相应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与布局。城市设计与有限的(或被限定的)室外空间有关,因而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土木工程、风景设计和行为科学。”

----《城市设计》(E.N.培根)

(8)“城市是有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市镇设计》(F.吉伯特)(9)

“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题。”

----《论城市-它产生、成长与衰败》(E.沙里宁)由上可以看出:城市设计的精髓在于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概念的拓展与参考资料:

城市设计思维的三个传统:

1.“视觉艺术”传统——GordonCullen戈登.卡伦的《城镇景观》

(Townscape)注重城市设计的视觉质量和审美经验,将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置于次要地位。

2.“社会使用”传统——Lynch的《城市意象》(TheImageoftheCity)关注人如何使用空间,尤其关注于对空间的认知与理解。城市设计不是精英行为,而是大众经验的集合;应更多研究人的精神意象,而不只是城市环境的物质形态。对城市设计概念的拓展与参考资料:

城市设计思维的三个传统

3.”制造场所“传统——Gibberd吉伯特的《市镇设计》

为人制造场所已成为主流观念,其关注同时作为审美对象和活动场景的城市空间设计。城市设计调整的关系(英国)包括:不同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与街道的关系;广场、公园及其他构成公共领域的空间;村庄、城镇、都市中某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因此类空间关系而形成的人的行为模式。简而言之,即建筑与非建筑空间的一切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2、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及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优美的人居环境。

功能上—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

技术上—科学合理

美学上—符合美学原则,赋于城市特征和形象

城市设计的目的

为人创造场所的艺术——调整人与空间、行为与城市环境、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关系,并寻求能创造成功的村落与城镇的方案。

(1)特征:场所自身的独特性;(2)连续与封闭:场所中公共与私密的部分应该清晰地区别;

(3)公共领域的质量: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吸引力的户外场所;

(4)通达性:公共场所应该易于到达并可以穿越;

(5)可识别性:场所有清晰的意象和易于理解;(6)适应性:场所的功能可以比较方便地转化;(7)多样性:场所功能应该具有多重选择。

更直接地说是创造方便、舒适、优美、有场所感的城市环境

(1)安全:城市应是安全之所。(2)方便: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环境安全卫生,空间可识别,空间布局在市民日常生理承受范围之内。

(3)舒适:功能适宜、设计合理、绿化良好,使市民有生理和心理的舒适感。

(4)优美:整体美、生气美、充实美、地方美、亲切美、安定美。

(5)场所感:空间具有明确的定义和更好的理解。安全:①聚居地和小区一目了然;②由清晰的空间组成和边界组成来定位;③公共空间的围合,有活力的房屋立面组成;④间接的监控(朝向道路的视线);⑤尽可能高的密度和多样使用,形成活跃的氛围;⑥公众与私密的明显界限,明显的分隔(明确的空间使用,自我防护,疏散的可能,独立空间的可能,至少有一面朝向安静区域);⑦联系简便(分门入口,与公共空间、地面联系紧密,最好4-5层);⑧建筑和空间形式可重复识别,谨慎地逐渐地改变;⑨密集的道路网,以实现便捷的交流;⑩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危险降到最低。场所: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场所与空间有所不同,只有当空间从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人的活动及地域特定条件中获得文脉意义时,才能为场所。文脉:指城市文化的渊源、流变和沉积。包括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和人工形态的历史沉积。优美整体美

德国艺术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曾经指出“也许个别的美会感动人,但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个别的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这里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失去这一概念,就会陷入混乱。在整体美的创造中,应注意:

使建筑、空间环境和人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体系。明确主次。突出和强化重点。强调设计的立意构思,确定空间的意象,使之成为整个空间设计的基本点建筑、环境、人融为一体……综合协调;建立空间体系和层次……空间补助;

明确主次,建立主调、配调、基调

……空间秩序;突出重点,强调视觉焦点……空间统领;优美生气美

新:新思想、新形式、新材料、新技术、有时代感、使人们焕发出青春与希望.

……时代感

动:增加动因素,使人看人,人看动因素;使建筑、空间布局、造型活泼;非对称布局。分实动和虚动。人的动,风吹树动,鸽子飞,水倒影、阴影、玻璃幕墙的反射使空间生气盎然、美不胜收

……动乃生气之机优美生气美

活:形成“气”、“势”,激活五官感受。听觉、嗅觉、生命力、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虫兽、水声、鸟鸣、心理感受。

……由景生情

对比:形色对比、虚实对比、繁简对比、正负平衡、阴阳互补、软硬质地协调以及室内外结合、城苑结合与形态的多层次等等,以达到相生相和、生气盎然。对比的同意是艺术的生命,规矩的建筑与自由的园林,软硬质地协调。

……对比统一是艺术之生命优美充实美

多样:多元、多彩和多姿。扩展简洁美的范畴。……生活的“荣”

多趣:引起人的想像,有情趣的事物的直接表现与暗示。……生活的“趣”

多公共活动空间服务场地:包括休憩、交往、娱乐和体育活动场地。……生活的“逸

”优美充实美

多小物:树木、花草、水面、小品、雕塑、街道家俱。……生活的“小”

多层次:空间多层次,有景深,有诱导。

……生活的“厚”

多功能:空间功能的综合;空间在时间上的灵活分配。……生活的“容”

优美

地方美:即乡土美通过城市在历史形成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关组成城市物质要素的内容、组合方式、表现形式、空间特征、风格、色调等方面所产生的某些特色的反映;通过与当地居民有很多感情牵连的现在和过去所经历的事物的表像的回忆和联想,在思想上引起共鸣。

……唤起居民自我意识和情感多运用和发展居民熟悉的形象、符号、地方材料保护、发展和尊重地方环境和历史文物古迹及环境美反映当地的自然风光、名土特产、地方风俗习惯、和杰出的成就优美亲切美:空间亲切美的关键在于空间适用安全、具有人性;使人感到舒心,被接纳,避免产生压抑、被排拒之感。

适用:为市民而设计,而非特殊阶层。

……具有社会生活意义

安全:防卫空间;人行空间。

……人的基本需求

可达:交通顺畅;方便参与各种活动。

……可接近、可亲近

小巧玲珑优美

亲切美符合人的尺度:以人为依据考虑空间尺度、界面和空间比例将使空间变得亲切。如高层建筑围合的空间中,用低层的裙房作为缓冲,可避免高层建筑的尺度产生对人的畏迫感。“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的尺度而非物的尺度或其他什么尺度

优美亲切美私密感和邻里感:自我的空间和交往的空间。

……各得其所

结合自然:地形、阳光、水体;视廊等。

……自然的就是亲切的

优美安定美:均衡与稳定的感觉即安定美。引力场中心或重心;静态对称平衡和动态不对称平衡;虚实平衡;阴阳平衡;软硬平衡等。

知识拓展:JackNasar杰克·纳萨尔1988《环境美学》定义了“受人喜爱的”环境的五个特征:1.自然:自然的环境或自然因素比建筑因素更优越;2.维护/教养:看上去被照料和关心的环境;3.开放和被限定的空间:被限定的开放空间,融合了有悦目元素的视野和景深;4.历史意义/情境:激发美好联想的环境;5.秩序:有组织协调性、一致性、易识别性和清晰性。(1)实体?空间?

……城市设计主体(2)内部空间?外部空间?

……城市设计范围(3)二维?三维?四维?……

……城市设计维度(4)物理空间?功能空间?感知空间?

……城市设计范畴3城市设计的对象3.1城市设计的理论对象这些因素能完全拆开吗?设计外部空间很有意思(1)区域发展战略及总体城市设计:区域、城市、中心城、分区。

……宏观形式(2)城市局部范围的城市设计:中心、商业街、大道、旧城保护、居住区、滨水区及节点的城市设计。

……微观形式3城市设计的对象3.2城市设计的实践对象4、城市设计的内容与类型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城市设计跨越两个阶段,总规和详规。因此可分为两个层次。(1)工程设计型----ConceptualplanProjectdesign

特点:规模较小、微观具体以具体的方案设计为成果(2)政策过程型----PolicycontrolGuide-line

特点:规模较大、宏观抽象、以政策导引为成果城市设计的类型(内容):但无论是整体城市设计还是局部地段城市设计,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处理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环境质量将平面的土地使用转化为立体的建筑布局、交通方式和基础设施的安排,从而作为控制、指导城市建设开发与保护的原则。②处理城市景观元素包括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新旧建筑艺术形式、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使用活动设计、不同时间和季节的景观变化等。③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城市设计的成果完成,经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以后将被作为地方法规指导城市设计。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设计师不但参与立法,还应是执法群体中的一员。

分为三个层次(1)整体环境城市设计

确定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结构;构造城市景观体系;布置城市公共发展空间;设计城市竖向轮廓。5城市设计的层次及其重点内容(2)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是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的重点地区在整体空间形态、景观环境特色以及人的活动所进行的综合设计.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重点对片区内的土地利用、街区空间形态、景观环境、道路交通以及绿化系统等方面作出专项性设计,对建筑小品、市政设施、标识系统以及照明设计等方面进行整体安排。土地利用注意!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应与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紧密协调,构成规划管理的依据。5城市设计的层次及其重点内容

(3)城市重点地段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重点地段或重要节点的环境空间形态,包括建筑群体形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绿地与小品设计、建筑色彩与建筑风格设计、城市照明设计、广告招牌与环境设施设计、个体建筑与环境设计(对容积率、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界面、公共开敞空间、建筑风格和色彩、绿化配置、树种选择及人文活)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组织,为引导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整治,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的控制要求和意象性方案及管理细则。其主要类型包括:街道空间、城市广场、城市滨水空间、重要节点地块。5城市设计的层次及其重点内容第二节城市设计的特征一、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二、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三、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一、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

现代城市设计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为人和城市和谐共存提供良好舒适的空间和场所。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公共环境形态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

城市设计的内涵和城市设计,建筑学,风景建筑等关联,又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法学、城市管理学等学科相关。第二节城市设计的特征

城市设计学科定位

城市设计是这些相关学科在城市物质环境设置、使用和体验这一结合点上的综合体现。

3、具有时间一空间概念

城市设计关心的是较长时间内城市形体环境的变化,提的比较多的观点有“紧凑开发原则”,“可持续开发原则”等。强调城市设计要为以后城市建设的修改、补充、完善留有足够的余地。美国城市设计师培根针对城市设计这一特点提出“下一个人的原则”。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只有物质没有人性的环境是没有生命力的。

4、有鲜明的地方感

要求我们设计师设计时要结合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风俗民情等设计出个性化的景观它反映了一个城市历史的沉淀。

5、政策性较强

城市设计是一种社会干预手段,政策性较强,往往体现为公共性的行政管理过程。二、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共同点:

①两者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的一致性②都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③工作方法都需要多部门、多专业的协调与合作不同点: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①从感性出发,以人为主,依据人类心理学进行城市设计从理性出发,从城市物的角度出发②强调对城市生活、人的生理、心理与行为的满足强调对城市效率,土地均衡方面的满足③追求舒适信和人情味的空间追求便利性和富有功能的空间④注重环境的舒适度,着重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注重功能分区,交通规划,地下基础设施等,着重考虑经济效益⑤注重质量,着重于立体布置,建立多功能空间着重与平面布置

城市设计

建筑设计①从城市整体出发,设计对象为城市全部空间强调建筑本身,设计对象多为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②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强调功能的综合性把建筑孤立于原环境之上,强调自我表现和抽象构图③为人们提供广阔的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为人们提供物质、精神、心理、美学条件,在个性基础上统一很少考虑与大自然接触和为人们提供精神、精神、心理、美学条件,尽可能地发扬个性三、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既然说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中间环节。所以一般来说,它是个体建筑的先导,它不能代替建筑设计,而是宏观地拟定一些设计前提与措施来指导建筑设计,⑴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⑵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定位:包括建筑物在特定空间中的地位,方位及主要出入口◆定量:建筑体量与空间环境容量相适应◆定型:建筑的形式、风格与空间环境相适应◆定调:建筑的色调、韵律方面与空间环境相适应⑶建筑师的“城市设计观”◆整体观念:正确处理建筑与其所处城市空间的关系,与城市整体环境和谐统一。◆环境观念: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历史文脉、尊重周围存在的物质空间环境。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1).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桥梁

2).城市设计的独立性

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原则一、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二、城市美的创造原则一、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①城市的性质制约②城市的规模制约③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④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原则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①保证人的生命安全,维护人的尊严②保护人的健康,为人们提供新颖的亲切、卫生、宜人的生活空间。

满足人们交通、游憩、交往等活动的需要

满足建筑和街道、广场等的日照、通风、采光、给排水、防火、防灾等功能的要求。

使建筑空间(内部)与城市空间(外部空间)有机结合。③方便人们生活,尽力扩大城市共有空间

适当提高现有建筑。特别是生产性建筑和公共服务性建筑的层数使之适当集中。

开发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屋顶花园。采用平台体系,地上与地下相结合。

尽量去掉围墙,使建筑退后红线布置。不强调各单位用地界线。比如城市两边围墙都用护栏代替,达到一种空间上的连续性,从心理和视觉上扩展了城市空间。④为人们提供多样性的生活服务。以适应当代城市人们生活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⑤重视按照“人的活动”和“人的思想”进行设计。

主要考虑:

意向设计:

对空间进行哲理性的立意,内容涉及文化、历史、社会等内容,并将其反映在设计中。

恢复步行空间:

将某些街道恢复到原来城市生活的功能,而不是作为一个交通过道,具有购物、休憩、娱乐、餐饮等功能,分割人们在中心区的活动。

人性尺度和绿化小品:

考虑人的视觉因素,使空间产生亲切感,另外,绿化小品可增加生活气氛,改善环境气候,给人亲近自然的倾向。

地方特色空间形式的运用:

会使人因熟悉而产生亲切感。

不完全设计——公众参与3、突出城市自身形象特征自然环境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工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建筑色彩、风格。社会环境特征: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风尚

从建筑内部空间到外部环境充分考虑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增加城市的可识别性,因个性而不同。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在我们分析建筑与其构成的空间环境时,常常固定在某个断面上,人处于静态,时间被忽略了。实际上,人是动的,光线是变化的,空间效果是随着人的动线、视线、太阳光线的转移,道路和地形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研究空间的感知效应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①距离在设计中,要想把握住空间的尺度和形象,必须掌握人和对象物之间的距离和变化关系。“百尺为形,千尺为势”。②动线在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中,不同的动线布置,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因此,线路布置也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艺术。它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点关系:

路线与空间的关系考虑空间的连续效果考虑人的行动方式③光线白天,城市空间主要的光线来源是太阳光,夜晚,主要光线是灯光,正确应用光线的规律,不仅可以为我们创造美妙的空间环境,还可以适当引导我们的目光,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表达的空间或目的上去。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城市时空效果的主要方面。我们一定要很好的把握“过去——现在——将来”问题,设计实施所带来的影响不是五年、十年,应该是百年、千年大计。

世界上最漂亮的夜景④未来城市的三大基本特点——向立体化、综合化、多样化发展:

向地下、海底、地面、山上、空中争取空间,变一切不可用地为有用地,以充分利用城里的有限土地。

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综合各种生活、生产设施一体,完善的为生活、生产服务。

城市空间形式,建筑形式的多样化,为人们提供多种选择。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①功能要求

平面布置清晰,中心点突出,平面构图简洁明快。

空间构图完整,层次分明,空间展开有序。要求设计有个总的构思,从总体上考虑各空间的安排,尤其在一些城市主要街道,步行街区,公共绿地的设计中,要做到环环紧扣。

形体、色彩、质感的处理多样而统一。空间既有统一的基调,又有多样变化的内涵。②美学要求追求功能美是最低层次、最基本的需要,而形式美意象美才是最高层次的要求。如同造园的评价一样:有景有意为一等,能令人赏心悦目,留恋往返;有景无意为二等,如同舞台布景,可拍照、留影,却不能留人;无景无意为三等,兴趣索然、如同嚼蜡。二、城市美的创造原则1、宏观原则。吴良镛教授在《城市美学》中指出,城市空间美应包括三个方面:生态健全、人文景观和谐优美、生活方便舒适。生态健全包括:保持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绿化良好,空气清新,水体良好,农田土质良好。人文景观和谐优美包括:市容整洁、安静,布局合理、清晰,建筑体量风格和谐,保持地方特色。生活方便舒适包括:舒适的居住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方便的交通联系,完善的社会服务。2、具体原则:1)整体美生气美充实美地方美亲切美安定美第四节城市设计的过程和成果

一、设计程序二、调查研究三、方案设计与设计成果第四节城市设计的过程和成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城市设计思想及其相应的设计方法。一、设计程序接受任务---

调研---

方案设计---

方案评选---

方案实施---反馈当然城市设计问题比较复杂,并非单一问题,所以不能以一个固定的程序来概括,应用时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建筑创作的依据和形成设计意念的前奏,是发现问题,研究设计条件,使目标更加明确的手段。调查研究应包括两个方面:用地现状调查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㈠用地现状调查研究气候:包括地区的极端温度、湿度、日照率、雨量及其分配期;风向、台风、地震和当地的微气候,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室内外气候可以由人工来控制,尤其是室内环境;不需严格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但是如果完全由科学技术来控制,必然会造成能源浪费,并妨碍人与自然的联系。地形:包括地形图、地貌图、坡度分析图、坡向图,作为空间布置、用地分区及场地竖向设计之用。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构成及形态。地质:包括岩石性质,土壤种类与承载能力,崩坍地,倾斜地,断层,地下水位和涌泉,地下溶洞,矿坑和冲蚀区等,作出相应的地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