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6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课时6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课时6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课时6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课时6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6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高考集训·命题前瞻热考主题·技法有招主干知识·多维拓展主干知识·多维拓展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__________、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目的:强化__________、维护政权稳定。军阀割据中央集权3.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政治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______,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经济设诸路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______,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知州转运司禁军(2)分散机构权力(3)崇文抑武:①罢免宿将兵权,用_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__________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______”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______,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参知政事三衙通判文官4.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局限性: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②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③同时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以图解史北宋中央权力的分配(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北部)宋辽关系①战争:辽朝占领了____________,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②协议: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______”,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西部)宋夏关系①战争: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②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__”燕云十六州岁币岁赐2.财政危机(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恶化。(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2)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以______________为宗旨的改革归于失败。(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原则与目的(1)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2)目的:实现__________。整顿官僚机构富国强兵3.措施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__________、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____________________,取代募兵制农业贷款“兵农合一”的征兵制4.影响(1)成效:变法达到了__________,增加了大笔收入。(2)不足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富国目的知识补遗正确理解王安石变法的本质(1)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2)它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四)南宋的偏安1.“靖康之变”:_____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2.南宋建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______,史称南宋。3.南宋与金的战与和(1)岳飞抗金:岳飞指挥的“________”战绩卓著。(2)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__________。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______”。(3)宋金对峙:此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__________的局面。1127临安岳家军绍兴和议岁贡南北对峙二、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夏、金的统治1.辽朝的统治(916—1125年)2.西夏的统治(1038—1227年)(1)建立政权:1038年,党项首领______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______。(2)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3)夏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3.金朝的统治(1115—1234年)(1)建立政权:1115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____称帝,定都会宁府,建立金朝。(2)入主中原: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为中都。元昊西夏完颜阿骨打(3)军事制度:“____________”。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4)鼎盛时期:12世纪后期,________在位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5)衰落灭亡: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1234年,金朝被南宋、蒙古夹击而亡。猛安谋克制金世宗(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1)建立政权:1206年,________建立蒙古汗国。(2)征伐: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2.元朝建立:______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3.元朝统一(1)标志:1279年,元军在______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铁木真1271崖山(2)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设________,为元朝的宰相机构,是当时最高行政机关地方①实行行省制度,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边疆管理①设直属中央政府的________管理吐蕃;②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③设立____________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交通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②设立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中书省宣政院澎湖巡检司4.元朝的民族关系(1)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①蒙古族:原是______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②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漠北(2)民族政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即对不同民族采取__________措施。(3)民族融合:__________逐渐减弱,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包括______、畏兀儿、回回等第三等汉人北方的______,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南人原______统治区的居民差别对待西夏汉族南宋民族矛盾易错陷阱唐代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1)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2)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热考主题·技法有招一、两宋的政治、军事与改革【主题阐释】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崇文抑武”,文人治国。这有利于巩固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因为文官不懂军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2.影响(1)积极作用: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1.进步性(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新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素养提升】(2020·山东等级考·T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解题思维简题干(1)主题是王安石变法(2)考查的主要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明立意“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赈灾方式的目的排干扰

定选项C二、辽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主题阐释】一、从历史解释角度,正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维度内容对民族政权的认识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平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民族之间战争的评价无侵略和反侵略之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凡是意在掠夺别的民族的土地和人口,实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维度内容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对汉族政权来说,接受了屈辱的条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议和之后,双方减少了战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1)少数民族政权在征服中原地区的过程中,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2)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蕃汉分治”的制度,即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3)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二、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行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2)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3)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4)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2.作用(1)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2)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3)是中国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尝试,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深化点拨】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应坚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原则。三、从唯物史观角度,综合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1.它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统一局面的开创者。2.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使元朝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朝代。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3.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4.民族交融和融合出现高潮。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流动,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5.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6.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7.对外关系上,持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述,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素养提升】1.(2022·辽宁等级考·T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命题立意情境创设以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为情境,考查金朝的君主专制核心价值提升证据意识,感受民族文化认同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关键能力辨析历史信息,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形成结论必备知识金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题思维2.(2020·天津等级考·T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①。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②。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③,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④,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⑤,“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⑥。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⑦。——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解题思维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审读关键具体情况限定项唐、宋、元时期求答项(1)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提示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抓关键信息转化信息信息①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信息②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削弱了中央集权信息③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信息④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信息⑤监督地方行政信息⑥变革地方行政制度信息⑦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真题体验】角度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代科举1.(2020·全国Ⅱ卷·T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题眼:科举徇私录取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高考集训·命题前瞻【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知针对李昉在科举录取中徇私舞弊问题,宋太祖设殿试重考,殿试遂成常制,即殿试的设立发展完善了科举制,故选C。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题干没有体现否定世家大族特权信息B干扰选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殿试”而非“省试”C正确选项殿试的设立发展完善了科举制D干扰选项题干材料与人才选拔标准没有关系角度二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朝设置通判2.(2022·全国乙卷·T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题眼:“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解析】选A。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宋朝设置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以此来分散地方州府权力,以达到制衡知州(府)、规范地方行政的目的,故A为正确答案。B不符合题意,地方州府的长官并不全是武人,“防止武人干政”并不是通判的全部职责,属于以偏概全。C不符合史实,通判和知州(府)一般由文官担任,且相互制约,不利于提高军事能力。D不符合题意,宋朝在州府设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共同构成地方州府的行政机构,一起行使地方州府权力,通判权力也是州府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削弱州府权力,故D错误。角度三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元朝的政治3.(2021·海南等级考·T5)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题眼:“恢复开科取士”、考试内容【解析】选B。元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元朝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选拔官员,一方面是承认汉族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是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和对元政权的支持,B正确。【新题预测】1.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军政财分权C.降低武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解析】选B。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军分权,在中央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加强中央的控制和管理,所以北宋建立后的百余年都没有发生类似“黄袍加身”的现象,因此B符合题意;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属于宋代地方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A不符合题意;降低武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属于军事方面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C不符合题意;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属于中央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D不符合题意。

【加固训练】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解析】选A。据材料“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可知,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宋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故选A;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没有涉及文化重心的转移,也不能够导致文化重心的南移,排除B;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布衣比例的上升不一定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排除C;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不代表科举制是选官的唯一途径,恩荫也是选官的途径之一,排除D。2.《太平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