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1.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2.唐朝时期,出现了牛李朋党之争,李党代表李德裕提出朝廷显官须由公卿子弟担任,理由是其自小就熟悉官僚机构的运作方式,在处理政务方面能力要强于寒士及第者。这从侧面反映出()A.科举制不重才学 B.科举制重才轻品C.科举制还需完善 D.科举制禁锢思想3.下表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据表可知当时()家庭出身入仕途径(详细可考)皇族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非郡姓科举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其他571206959A.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 B.世袭成为选官主流C.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D.中央集权遭到削弱4.唐朝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据此可知,唐朝的“过官”制度()A.削弱了皇帝权力 B.规范了权力使用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降低了决策效率5.宋代欧阳修说“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对这一变化认识错误的是()A.宋代科举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 B.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C.宋代科举制度保证官员公正廉洁 D.宋代科举制度给政治增添了活力6.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擅权。这一制度设计()A.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集团发展B.彻底根除察举制存在的弊端C.便利了庶族地主执掌国家政权D.标志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7.它是我国隋唐时期极其重要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安定统一、文化兴旺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8.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9.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唐太宗时,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委派亲信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并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后来,又将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这些调整()A.体现了执行与决策合并 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C.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 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10.下表是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太宗高宗玄宗代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宣宗懿宗宰相总数2941271229147242321科举出身3131871786182017所占比例10%31%67%58%57%57%85%75%87%81%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B.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C.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 D.制度变革冲击旧利益格局11.下表是公元196-289年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统计情况。表中曹魏时期寒素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期别朝代公元士族小姓寒素合计No.%No.%No.%1汉196~21938291914.57456.51312曹魏220~2396038.73824.55736.81553曹魏240~2647447.15937.62415.31574西晋265~2898446.26736.83117182A.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B.社会动乱导致人口锐减C.九品中正制弊端的显现 D.地方操控了人才的选拔12.20世纪50年代晚期,四个来自英国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摇滚乐,并将他们本地的音乐风格掺入其中,由此改造出了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流行的音乐,这就是披头士乐队;当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的成分做了微妙的改变。这主要说明()A.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B.欧洲文化的美国化C.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D.美国文化的欧洲化13.下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传统门第观念颠覆 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C.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门阀士族经历了一个由不断衰落直至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特权的丧失,衰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优势的丧失。其中“文化优势的丧失”是由于()A.民间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B.汉初黄老之学的推广C.九品中正制的全面实施 D.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15.两税法以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在其所属五县,“自立条制,自田地、奴婢,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4千9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这说明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16.“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C.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 D.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二、材料题17.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国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早期国家,指的是一种不成熟的国家状态。具体到中国而言,早期国家大致为夏、商、西周时期。当时,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因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摘编自黄明磊《族群迁徙推动中国早期国家转型》材料二隋唐时期,国家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个巨型国家要正常运转、长久维系且有效率,没有制度的保障是无法想象的。唐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制度建设的典范。制度的完备对唐朝国家和社会的运作,尤其是促使唐朝走向强盛具有重要作用。唐朝崛起于东亚,制度的健全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摘编自李鸿宾等《中国通史大师课》(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时如何进行国家制度建设的。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殿试虽然始于唐朝,但当时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才在省试上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宋太祖曾对近臣说过:“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唐代,主考官入贡院前,允许台阁近臣荐举考生。这种公荐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由于这种公荐极易导致营私舞弊,宋太祖乾德元年(968年)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糊名法,即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乡贯等糊上,使考官无法确定试卷的归属。但是糊名后,考官虽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还可以通过笔迹辨认。为了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在考试内容方面,宋初沿袭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摘编自李建国《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宋代科举制所具有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19.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只说一分的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史料史料解释结论秦半两形状取“天圆地方”之意,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1)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唐纪》(2)皇权加强,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据材料并从论从史出的角度,对表中空缺部分进行补充。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土地制度)起于此矣。——摘编自杜佑《通典·食货门·田制》(1)材料反映了(朝代)的(土地制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大臣提出推行这一土地制度的依据。(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实施的意义。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明清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因此题干中所说的现象不可能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C、D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李党代表李德裕提出朝廷显官须由公卿子弟担任,理由是其自小就熟悉官僚机构的运作方式,在处理政务方面能力要强于寒士及第者”可知,李德裕认为科举录取故意排斥士族子弟,使其中有才者不得用,相较不谙政事的“寒士”,熟悉朝政的公卿子弟更有优势,这说明科举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仍需不断完善,C项正确;科举制重视才学,其选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科举制轻视品德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禁锢文人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3.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世家大族出身的兵部尚书占比在唐朝仍然较大,这说明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依然可以通过科举制的途径入仕,C项正确;当时人事选拔权在中央政府,排除A项;当时选官的主流是科举制,排除B项;当时通过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选定后,要经过门下省审核,由于增加了审核程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官员权力的使用,B正确;A选项错误,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古代三省制创建的初衷就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A项;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而是说明官员选任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C解析:6.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擅权”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采取察举制,到东汉时期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地方权势扩大操纵选官,察举制丧失了原本的选官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魏晋率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将选官权力收回中央削弱地方势力对选官的影响,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集团发展,A项正确;彻底根除察举制存在的弊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和声望,庶族地主的门第和声望比较低,九品中正制不利于庶族地主执掌国家政权,排除C项;科举制标志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它是我国隋唐时期极其重要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度,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均属于土地私有制,这与材料中“土地国有制度”不符,故B、D项错误。故选:C。8.答案:A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朝”“外朝”是西汉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唐代”不符。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选:A。9.答案:C解析:唐太宗对三省的调整举措,明显削弱了尚书省的地位,加强了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使得尚书省变成了执行机构,而此后的进一步调整最终将中书省的地位提高到门下省之上,由此可知,这种调整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C项正确;这些调整并未实现决策和执行合并,排除A项;调整前后都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排除B项;宰相权力依然存在,并未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C。10.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宰相越来越多地由通过科举出身的人担任,说明科举制得到了发展,体现了制度变革冲击旧利益格局,D项正确;宰相出身数据不能看出选官“主要途径”,排除A项;唐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庶族地主”的政治优势,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统治阶层中士族和小姓占比逐渐上升,但是寒族占比在下降,这意味着社会阶层流动性在减弱,九品中正制弊端逐渐体现,C项正确;这一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出人口变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地方对人才选拔的操控,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晚期(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音乐人结合美国社会发展,发展为披头士乐队,麦当劳在欧洲也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做了调整,说明文化碰撞的相互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碰撞交流,不属于一体化特征,排除A项;麦当劳的变化不属于欧洲文化的美国化,排除B项;披头士乐队的创立不属于美国文化的欧洲化,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提高,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D项正确;A项错在“颠覆”,排除A项;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不是本质,排除B项;官员素质不会因为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上升而全面提高,排除C项。故选:D。14.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史(中国)。从文化优势来看,门阀士族的兴起是由于九品中正制的按门第高低选官方式,使士族垄断了官场,但隋唐科举制的推行,开始考试取士,使寒门子弟从有机会入仕,士族开始不断衰落直至衰亡,D项正确;民间私学的兴起于春秋的时候,士族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汉初黄老之学的推广,对士族由不断衰落直至衰亡没有什么作用,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的全面实施是推动士族兴盛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5.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B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演变,故B正确。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汉朝的察举制度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前者属于选举制度,后者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汉朝的察举制度,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故D排除。17.答案:(1)特征:出现了公共权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地域关系尚不成熟;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结合。(2)制度建设:继承和完善科举制;推行三省六部制;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促使唐朝走向强盛;扩大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上出现尚学风气,推动文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任意4点)解析:(1)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可知,出现了公共权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地域关系尚不成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结合。(2)制度建设: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制度的完备对唐朝国家和社会的运作,尤其是促使唐朝走向强盛具有重要作用。唐朝崛起于东亚,制度的健全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继承和完善科举制:推行三省六部制: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方面分析。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制度的完备对唐朝国家和社会的运作,尤其是促使唐朝走向强盛具有重要作用。唐朝崛起于东亚,制度的健全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可知,有利于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促使唐朝走向强盛;根据材料“一个巨型国家要正常运转、长久维系且有效率,没有制度的保障是无法想象的。唐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制度建设的典范”可知,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上出现尚学风气,推动文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18.答案:(1)殿试成为制度;糊名法成为定制;实行誊录制;科举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扩大了科举录取规模。(2)科举考试选举人才更加公平公正;有利于选拔实用性人才;推动了宋代文治的发展;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了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冲击了门第观念。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殿试虽然始于唐朝,但当时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才在省试上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可知,殿试成为制度;据材料“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可知,糊名法成为定制;据材料“为了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实行誊录制;据材料“宋初沿袭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可知,科举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据材料“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可知,扩大了科举录取规模。(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