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指导:如何灵活运用素材_第1页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指导:如何灵活运用素材_第2页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指导:如何灵活运用素材_第3页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指导:如何灵活运用素材_第4页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指导:如何灵活运用素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24高考作文指导:如何灵活运用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基石,对于学生而言,积累丰富的素材固然重要,但更重

要的是能够临场发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部分学生在素材的阅读与积累上投入的时间并不比他人多,但在作文素

材的运用上能够游刃有余,所写的作文也颇有深度。这启示我们:

对于写作素材的掌握,不能靠浅层次的积累和记忆,还需培养灵活的思

维品质,深入挖掘素材的潜在价值,并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如何妙用作文素材,让素材之花在笔端绽放呢?

PART.1

点面结合法

占面结合法,是写作记叙文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其中“点”指对人、

事、景、物的详细描写;“面”指对人、事、景、物的概括描写。

在运用素材时,可以采用“点面结合法”。即对重点论据,可以详细地

阐述,以突出其重要性和说服力;对于一般论据,则采用概括性叙述,以

确保内容的全面性和简洁性。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一例为主,余例

为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法。

此法适用于学生素材储备不够充足,一时没有太多事例可供选用的情况,

这时就可以选择与论点紧密关联的事例,作重点详细地叙述,而与之相关

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

运用此法时要注意:

一是“点”和“面”都要围绕论点来展开,既要在“面”上扫描,也要

有定“点”钻探。

二是简例选择避免简单重复,顺序排列要合理,句式尽可能保持一致。

典例示范

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能彰显出深远的“中国力量”。中

国首位“戴眼镜”宇航员桂海潮的传奇故事,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

议。其能取得的辉煌成就并非偶然,背后有一位重要人物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高中时期,桂海潮在电视上见证了“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历史性时刻,

杨利伟在太空挥舞五星红旗的壮丽画面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我也要做宇

航员,飞上太空,为祖国争光。自此以后,他以杨利伟为榜样,发奋苦读,

踏实耕耘,最终实现了太空之梦,踏上了属于他的星辰大海之旅。桂海潮

的命运因此发生了转变,而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也为中华民族的

形象增添了光彩。

无独有偶,诸如《金刚川》《长津湖》等历史题材的大片更是激发了中

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觉醒年代》播出后,延乔路的路牌更是被鲜

花和国旗环绕……好的故事,凭借其独特的民族叙事手法,再现中华民族

的光辉形象,让十四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2023年全国I卷《讲好中国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此文段最大特色是由“点”及“面”,详略平衡:先在“点”上详细写

了桂海潮的故事,展现了伟大的“中国力量”,然后,在“点”的基础上

分述《金刚川》《长津湖》《觉醒年代》三个“面”例,举例典型,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文段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点”上趋繁,“面”上趋

简,写出了对“中国故事”的思考。

PART.2

并列组合法

运用论据时,用一个事例、一则材料进行论证显得单薄、片面,若干材

料组合运用就能产生合力,使文章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这种写作方法可

以从以下两方面切入:

一是从对同一个人的多个事例角度切入。写作所选素材都是同一个人的,

可以从其生活经历或思想认识入手,或截取画面,或分条总结,多方面、

全方位展现形象特点,写作目的是用典型的人物事例去诠释深刻的文章主

题。

二是从对多个人的多则事例角度切入。写作所选素材虽然来自不同人,

但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写作时,可以采用“排比事例”加“排比分

析”的写法,也可以采用“事例”加“分析”双排比的写法,写作目的就

是用丰富的事例材料去表现深刻的文章主旨。

运用并列组合法时,一是要注意提炼素材间的相关点,遵循服务主旨的

原则,按一定规则加以排列组合;二是组合中还要注意素材之间的连贯和

衔接,尽量保持句式一致,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典例示范

读书的重要性,前人之述备矣。然而,当今时代,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

并不缺少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者,仅仅熟读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和专业知

识的有字之书,做立地书橱,难以成为经世致用的大才。除了读有字之书,

还应学会躬身入局,身体力行,读无字之书。无字之书,是历史,是社会,

是时代,是人生……

诸葛孔明,其平生才略,不只是擘画于隆中高策中,更在日后的南征北

战的砥砺躬行中;韩文公'苏子的才干,不只是流泻于“无哗战士衔枚勇,

下笔春蚕食叶声”的殿试考场上,更在潮州的移风易俗,崇文兴教的惠政

中,西子湖畔平息水患的苏堤春晓上;王阳明经世致用的才能,发酵于龙

场悟道,也酝酿于出将入相的历练实践中。

——《读无字之大书,交有道之益友》

此文段先指出读书不仅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然后运用诸葛

孔明,韩文公、苏轼,王阳明等几个同类事例,采用了“排比事例”加“排

比分析”的写法,这段文字,不仅事例典型精当,而且分析切中肯繁;不

仅扣题十分准确,而且语言极具文采。

PART.3

善用修辞法

素材的运用,最忌陈腔滥调,枯燥乏味,无论是“独出机杼”“自出高

格”,还是“别开生面”“另辟蹊径”,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道理一一素

材运用最忌人云亦云,毫无创新!所以,在运用素材时,要善于运用修辞

手法,讲究语言的剪裁与润色。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展现素材的独

特魅力,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比如:

写作时可交错使用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这样看上去参差有致,读

起来富于节奏变化,从而营造出错落有致、灵动多姿的语言风格;

巧妙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可以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使表达凝练隽永,

富于古典美;

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揭

示本质,启发联想,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运用修辞手法时,一是要注意修辞手法要紧扣素材特点展开,不能脱离

观点,切忌过度渲染;二是修辞手法运用要适当,不能用描述代替议论,

冲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典例示范

有作家感言,“一个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会在无意的‘成长中,

被世俗经验这匹蜂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变成了蜂螂”。果

真如此吗?其实无论是小时候爱发问,还是长大后注重结论,宛如生命的

萌芽、拔节,孕穗、结实,都是人生成长、成熟的自然节律。

世情也莫不如此。人们常说,年轻时不信,看山不是山;年老后深信,

看山还是山。佛偈看似悖谬,其实道出了人生成长的体验通感和共情:小

时候,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好奇心像春草一样蔓延,同时由于涉世未深,

懵懂无知,总会有无数奇怪的问题困扰自己;不愤不启,不俳不发,这些

问题,往往孕育着求知的种子,随着年龄增长,知识阅历与日俱增,人们

开始格物致知,穷原竟理,明白了很多事理,于是开始敏于事而讷于言,

变得成熟、理智,以期形成结论,以裨实用,改造世界,经世致用。

——《问难以致知》

此文段开篇借用作家感言创设情境,点出“人生成长的自然规律”之意,

别具一格;中间继续引用俗语,借用排比句议论点睛,进一步挖掘“问难

以致知”的内涵;末尾运用判断句,再次强调其丰富意蕴。语段综合运用

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彰显了语言魅力,让所用素材熠熠生辉。

PART.4

辩证分析法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视角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

强调采取客观的态度,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或问题,

可以避免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出现极端化、绝对化的倾向。在素材运用时,

我们可以用辩证思维切入分析,即先写“一面”,再写“另一面”,翻出

新意,从而给人始料不及的思想震撼。

运用辩证分析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

一是发展的思维,即把对某人或某事的评论放到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来分

析,由量变到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一步一

步地推导下去,对素材的运用自然有理有据,体现思维的逻辑性。

二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既看到事件和人的正面,也看到其反面;既

关注表层,又分析内在;既了解优势、长处,又知道劣势、不足;既明了

可行性,实用性,又清楚潜在的危害。

三是全面的思维,既分清主要的一面,又关注次要的一面,明白主要矛

盾决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转化,在主次矛盾的具体分

析过程中让人物或事件立在读者面前。

典例示范

反观现实生活,人们往往将“忙”与“闲”对立,甚至走向两个极端:

一部分人终日如蚂蚁般忙碌,对自然之美熟视无睹,反以肉体和心灵的疲

态为充实;另一部分人以“佛系青年”标榜,实则消极避世,追求“躺平”

人生。由此观之,一味追求忙碌而不享受闲暇,会导致精神世界的贫瘠,

而只乐于休闲不勤于奋斗,亦不利于个人与社会的长足发展,唯有“忙”

与“闲”相辅相成,张弛有度,方能奏出和谐乐音。

浮华三千,人之立于世,诚当有忙有闲,学会拿起,懂得放下,于喧嚣

尘世中品得人生至味!

——《忙闲相辉映,方得人生味》

此文段运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一分为二”地指出“忙”不是盲目,

不是忙碌,而是充实;“闲”,不是“躺平”“佛系”,而是学会生活,

是一种“稍息”的智慧。通过辩证分析,让议论走向全面、深刻。

PART.5

对比分析法

梅兰芳先生曾说.

好和坏是比出来的,眼界狭隘的人自然不能知道好的之上更有好的,不

看坏的也感觉不出好的可贵。

我们引之到写作中去,意思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选择运用素材,形式

上是一正一反,一实一虚,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等,

从而增强文章论证的力度。

具体的写法有两种:

一是假设对比法,即在运用事例时,从反面或正面提出与事实材料相反

或相对的假设,并由此引申出与例举事实截然不同的结论,从而在客观事

实与假设结论的正反、优劣、是非等对比中,揭示观点的正确性。由于事

实材料的性质不同,假设对比又有正例反设、反例正设两类情况。

二是事实对比法,即在组织材料的过程中,通过一正一反两个事例的对

比,揭示出深刻的主题。这种事例的对比,可以是古今的对比,也可以是

两个人或两种事物的对比,还可以是人或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对比。

典例示范

《庄子》说,要“物物而不物于物”。我想,用物、役物而不为物役使,

靠的是清醒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掌控。要先明晰物我关系,然后以我为主,

对外物甄别取舍,合者则用,否者舍弃。

技术本是我们用来改变世界'改善生活的,但如果认识不清'驾驭不当,

不能审慎对待技术,就可能倒持泰阿,反伤自己。比如工业时代初期企业

为效率而效率,出现了《摩登时代》中流水线将人异化的奇特现象。当人

仅仅作为工具而存在、被物化,也就降低了幸福指数,自然也会间接影响

生产效率,最终对企业造成损害。在计算机技术大幅提高生产力的同时,

也有一部分人迷失自我,沉溺于各种电子游戏和视频中难以自拔。这些不

能自控的人,难道不是已被技术和时间异化和奴役?而原子能技术的进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