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高频考点_第1页
2024年高考地理高频考点_第2页
2024年高考地理高频考点_第3页
2024年高考地理高频考点_第4页
2024年高考地理高频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地理高频考点整理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的意义: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不同经度产生不同地方时差和水平运动的物

体产生偏向

(2)地球公转的意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问来回移动,进而

引起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以及同一时间纬

度不同的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的差

异和昼夜长短的差异导致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空间和季节分布差

异,这就是地球上五带

和四季变化产生的原因。

(3)有关重要计算

①根据昼弧或夜弧所跨经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二昼(夜)弧度数

/15

②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义

2=(日落时间-12)X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义2=(24—日落时间)

X2o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一太阳直

射点纬度与该地的纬度差。

2.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理环境的四大圈层: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地球外部

圈层: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

壳和地幔顶部。

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常见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沉积岩(石

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2

(2)内力作用包括:地壳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包

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沉岩

(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褶皱

地质构造

断层

背斜向斜

判岩层一般向上岩层一般向下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

形态

断拱起弯曲显的相对位移

未侵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

蚀常形成谷地或东非大裂谷。

常形成山岭

盆地

地貌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常成为山

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侵蚀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

貌背斜顶部受到向斜轴部岩性

后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

张力,常被侵蚀坚硬不易被侵

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

成谷地蚀,常形成山

地貌有时有泉、湖泊

3

(4)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分布地区

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普遍(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化作用

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风力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雅丹地貌)

侵蚀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流侵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湿润、半湿润地区(如长江三峡、

水蚀“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

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布)

侵溶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蚀蚀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

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仙境)

冰川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侵蚀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大湖、芬兰诸多湖泊)等

4

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

海浪

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

侵蚀滨海地带

地貌

、1流水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

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如黄河三

积沉积(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角洲、恒河平原等)

作风力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

干旱内陆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

用沉积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4.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锋面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暖气团主动向冷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

概念气团方向移动的气团方向移动的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锋锋

不意

气团

图示暖冬团、

图/^/7

5

天气

冷烝

图2、、、<、、、、、、Z//ZZZZ/Z/////

锋前锋后均有,以锋前锋面两侧

雨区位置

锋后为主

过境单一暖气团控制,单一冷气团控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

_U-

刖温暖晴朗制,低温晴朗

天气常出现阴天、下

过境产生连续性阴雨

特征雨、刮风、降温等

时天气形成持续性降水

天气现象

气压升高,气温和

过境气温上升、气压

湿度骤降,天气晴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

后下降、天气转晴

朗朗

我国大多数降水

天气,北方夏季的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天气实例一场春雨一场暖

暴雨,冬春季节的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

大风、沙尘暴、寒晴”

6

气旋(低压系统)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压中心低,四周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分布

北坐逆时针方向向中心顺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

水平球辐合

气流南半顺时针方向向中心逆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

球辐合

垂直气流下降

上升

形式

气流

天气

与天多云雨天气

状况多晴朗干燥天气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

典型实例

沿海的台风天气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我国北方干冷

的天气

7

5.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⑴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光照是地球上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影响太

阳光照的条件主要从太阳高度大小、日照时间长短及大气环境等方面

理解;②太阳光照提供的热量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热量与光照密

切相关,一般来说光照越多,温度就越高,反之越低;③太阳辐射能

是地球上物质运动重要的能

量来源。

⑵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

通信;②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

象;③带电粒子流被地球的磁场捕获,在地球两极产生极光现象;

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年降水量、地震

与太阳黑子等具有相关性。

6.水圈和水循环

8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发生区域海洋和陆地之间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_____________

回C汽输送]1水汽输送1水汽帽送1

主要环节Ijl1图

地表径波卜4,闵图囿

—卜"1J"1,'---'11邑___210

回陆地[

竺J地下径流C1海洋1

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

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

作用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类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要意义

型,又称大循环

水循环的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不断更新;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

意义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塑造地表形态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

球为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大洋

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环流。大陆东

岸(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暖流。

(3)因南极大陆外围陆地很少,海面广阔,南纬40。海域终年受

西风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

影响,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洋流带来的影响

9

(1)气候:在高低纬之间进行热量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

有重要意义,暖流对大陆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大陆沿岸

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2)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大渔场上升流把大量的营养物

质带到表层,易形成大渔场

(3)海洋污染: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4)海洋航运:顺洋流航行速度

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

住气候II.时供信II|.唐|

7.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工・―M---[.叫I

(1)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I•一一

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还

有的是由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

①不同热量带气温特征

热带型亚热带型温带型亚寒带寒带型

10

最冷月均

温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

气温指最冷月均

<0℃,最热月温i(rc左最热月均温

标温>15℃

0℃-均温>15℃右<5℃

15℃

气温变终年高温冬暖夏热冬冷夏热冬寒夏凉终年严寒

②不同气候的降水特点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

年雨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

季节分配较均匀

型候>700mm(冬雨较多)

夏雨夏季多雨,冬季少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

型雨或干旱气候>15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800

mm,温带季风气候400—800mm

冬雨冬季多雨,夏季干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型旱

11

少雨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

终年降水稀少

型气候〈250mm

⑵分析气候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进行。例

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

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一35。大陆东岸等。

(3)分析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

面入手。

(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

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

8.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

分从沿海向内陆的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从山麓到山顶的

地域分异(经度

异(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垂直地

异规地带性)

带性)

基础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

水、热组合

12

响因素

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水分条件沿经度

成因水热状况与海拔

素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变化的方向变化

有关

分布

(更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经度变化方向

沿等高线延伸垂

替方向)(东西方向)

直方向

向)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中、低纬度的高山

非洲沿20。E经线自赤亚欧大陆中纬地喜马拉雅山、乞力

道向南北分别是热带雨区从沿海到内陆马扎罗山、天山、

典型案例林带一热带草原带一热自然带分别是森阿尔卑斯山、南岭

带荒漠带一亚热带常绿林带一草原带一等山脉的自然带

硬叶林带荒漠带更替状况

9.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

(1)大气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

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热量给地面,从而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起

13

到保温作用。

(2)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引起全球生态系统的

调整;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10.自然灾害防御

地质灾害: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实施

预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④除采取工程措施外,还可进行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如通过恢

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⑤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减灾意

识。

干旱灾害措施: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整农业

结构,选择耐旱物种,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台风灾害: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加强监测和预报;建设沿海防护林;

提高公众灾害意识。

洪涝灾害::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

利工程;④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⑤修建

14

分洪区;⑥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016必修2高频考点再回眸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根据模式的特

高一高一低高一低一高

征判断低一低一低

根据所处的历

农业社会及其以

史发展阶段判工业化初期

刖后工业化时期

根据国家类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

非洲原始部落发达国家及少数发

判断家

展中国家

根据出生率、死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一般在3%左出生率、死亡率一般

亡率及自然增均在4%左右,自右,死亡率在1%以都在1%左右,自然

长率的数值判然增长率在1%上,自然增长率在增长率一般在1%以

断以下2%左右下

15

2.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主要功能区的主要特点

功能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占地而积大.是城市中最为

形态

状或条状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集聚成片

靠近市中心;高级住宅区位

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

市中心、交通干线

位置化区相邻;低级住宅区位于

两侧、街角路口远离市中心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

工业区相联系

城市经济活动最

受环境、地租和交通

繁忙;人口数量昼工业化后出现建筑质量上高

特征等影响不断趋向市

夜差别很大;建筑低级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

区外缘及交通干线

物高大稠密(地价

两侧

高);内部存在着

16

明显的分区

区位最大限度地接近工业生产占空间较

既有利于工人上下班,叉方

消费人群,商业付大,地租成奉比例

便购物

选择租最高高,该区域内工业付

租最高

(2)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历史、经济(交通通达度、距市

中心的远近)、社会(知名度、收入水平、种族和宗教等)

(3)城市的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和未来田园

3.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化出现的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发展阶特点出现的问题发展

趋势国家和

段地区

城市人口比重1%

城市化水平较

围越大,数目越少,彼后期高;城市人U比中心区出现衰出现逆城发达

阶段重增长趋缓,甚落的迹象市化现象国家

至停滞

此间间隔越大人口和产业向岩若了妻缪音

加速城市迅速聚集,蔡赞餐盘*出现了郊

阶段城市化推进篡'蒲号号底区城市化

加像坏境恶化等现象发展中

加伏问题国家

阶滞饕后鬻较舞篇篇,处于城市化低

4.城市化

(1)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

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7

(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3)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问题:①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紧张,多发洪涝等;②

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③社会问题:交通拥

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主要措施:①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实现郊区城市化,有效地控制

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②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及居民的居住条件。如建立交桥,地铁,发展

高效清洁的公共交通。

③加强立法,大力开展绿化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在控制污染方

面,使用清洁的能源及推广应用清洁燃烧技术,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和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实现垃圾资源化等。

5.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社

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地价、劳动力)和科技因素(良种、

18

化肥、保鲜冷藏、机械化)

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优点

①有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和雨热同期的热带、亚热带季风

气候;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有肥沃的冲积平原、河

水稻种植口三角洲及低缓的丘陵;④土壤肥沃、土层深厚;⑤市场需求

业量大;⑥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⑦栽培历史悠久,传统

经验丰富;⑧亚洲居民喜食大米。

(亚洲)

特点:①小农经营,单产高;②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③水利工程量大

大牧场放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

牧业(潘近。

帕斯草

原)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作

商品谷物①自然条件优越;②交通运输便利;⑧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

农业(美雄厚;⑤科技先进。

国)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混合农业①气候温暖,光热充足;②有河流及地下水提供水源;③地势

(墨低平,土壤肥沃;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⑤交通便利,市

19

场广阔。(水源不足需调水)

累达令盆

地)特点:①形成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

③市场适应性好,经济收入稳定

6.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经

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社会协作)和环境因素

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意义: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获得集聚效应和规

模效应

③传统工业的发展措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由资源主导型向科技主导型转变,由单一经济结构向多样化结构转

变;工业布局趋向更加合理;治理环境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

展教育和科研,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④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上:应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力量

强;有便捷的交通;洁净优美的环境等。特点具有产品更新周期短,

增长速度快;技术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高;研发费用高;面向国际

20

市场。

7.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①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调整产业结构;

②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比如退耕

还林还草还湿等;③延长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专

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提高经济效益;④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

农业、立体农业⑤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科技兴农。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①开源节流,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短缺

问题;②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

构多元化;③调整工业布局,尤其是排放“三废”的企业布局要合理,

避免造成污染范围的扩大;④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⑤

提倡清洁生产。

8,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商业贸

9.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实现不同地域之间自然资源和

区域社会经济的互补;②完善交通运输网,增加运能;③带动沿线经

济的发展;④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

21

10.可持续发展:①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

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②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③我国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生态环境令人担忧;资源的不合理

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措施:控制人口

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环境管理和

公众参与;国际合作;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016必修3高频考点再回眸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⑴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和开发性

⑵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区域人文地理环境

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

交通运输状况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⑶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2

2.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

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

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

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23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调入区:改善投资环境,缓解争水矛盾有力社会安定;促

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生态条件,缓解地面沉降。

(2)对调出区:径流量减少,对水生生物不利,土壤次生盐碱化,

污水排放,水质下降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主要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和

市场因素;②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

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②发展中国家缩短

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

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

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

24

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

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

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

业人口增加,如日本;②发展中

国家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3.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

西北地区荒漠化原因:

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植被稀疏,平地多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

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

25

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

使用和不合理利用。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①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

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

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

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

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

控制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生态脆弱;黄土

的疏松性;地质灾害的频发;降水的集中性②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水土流失防治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

26

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

复垦工作

4.流域的开发

①对流域进行开发,除考虑流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征,因地

制宜对上、中、下游进行开发与治理外(如长江流域开发整治),还

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

②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的意义: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南

水北调中线调水以及库区养殖、旅游等。

③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经验对我国河流开发的启示:提高水电开发

利用程度,发挥流域的综合效益;流域的开发要综合治理开发整个流

域,重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重视上、中、下游的协调发展。

5.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

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④交通比较便利:

27

有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

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

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

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鲁尔区开发的条件:煤炭能源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交通便利;市

场广阔

鲁尔区整治的措施(见必修2)

6.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

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

28

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

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

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

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

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一一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

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

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一

一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

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一一加强规

29

划与管理。

(4)“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

落。

2016海洋地理高频考点再回眸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

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2.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形

成消亡边界。大洋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

最洼的地方一一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

3.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

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板块构造

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

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环太平

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沿线形成两大火山地震带。

4.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

30

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与同纬度

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

要低些。

5.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

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暖流经过的海区,其盐度比流经海区高;寒

流经过的海区其盐度比流经海区低。

6.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沃克环流:正常

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

温度低、海面低状态下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2)厄尔尼诺

现象的典型特征:东南信风减弱;沃克环流异常偏弱;反之沃克环流

异常增强的现象是拉尼娜现象。(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

气候的影响: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

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

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③太平洋和大西

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7.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①基岩海岸:独特的岬湾地形,海岸线曲折,岸坡陡峭,沿岸有众多

的岛屿,常在海湾一带形成海阔水深、利于避风的天然良港。千姿百

态的海蚀地貌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②砂质海岸:坡缓水清,岸线平直,适宜滨海旅游。

31

③淤泥质海岸: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大多数淤泥质

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

④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分布在热带海区,分别与淤泥

质海岸和基岩海岸相结合,具有抵御风浪侵蚀的能力;在维护生物多

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8.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滩涂养殖、围海造田、围海晒盐、围海造

陆、港口建设、海洋旅游。

9.长芦盐场形成的自然条件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晴天多;淤

泥质海岸,地形平坦。

10.我国最大的渔场一一舟山渔场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①地处东海大陆架,海水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

②附近河口带来大量营养盐类;处在寒暖流交汇处,海水上泛从海底

带来大量营养盐类,促进浮游生物繁殖;

③处在我国最大群岛附近,岛屿众多,利于鱼类产卵。

11.填海造陆的重要性: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拓展人类生存空间。

32

填海造陆的不利影响:①导致岸线资源缩减;②导致海岸动态平衡遭

到人为破坏;③导致海湾属性弱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④导致渔业资

源衰退;⑤导致海洋污染加剧;⑥导致海岸景观破坏。

12.每年的8月钱江潮最为壮观,试分析该季节钱江大潮形成的有利

因素。

钱塘江口外宽内窄的喇叭口轮廓,潮水涌进,潮位堆高;夏季东南季

风的顶托作用;8月18天文大潮;夏季径流量大;地势低平。

13.海平面上升会直接淹没沿海低地;加剧风暴潮、洪涝等灾害的威

胁,引起海水内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影响海

岸带的渔业资源,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生境。应

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节能、减排、应对、合作)。通过技术措

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气候变化改变农作物的种类与品种。

14.风暴潮、海啸的危害及应对措施:完善全国海洋灾害预警系统;

有计划地加固和修建海堤工程;建立灾后应急预案;提高防灾减灾意

识。

15.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和

法规,约束海洋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

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

工业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

33

域进行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16.海洋权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

拥有自领海基线(最低潮位线,我国采取直线法)向外12海里的领

海范围,自领海基线向外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在此享

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

权。公海:在国家的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或群

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17.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维护海洋权益,有利于缓解对陆

地环境的压力;维护海洋权益,有利于增加资源保有量;维护海洋权

益,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2016环境保护高频考点再回眸

1.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

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环

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利用、片面追求

34

经济增长。

环境问题的危害:①威胁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③

直接制约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主要在城市)和生态破

坏(主要在乡村)。全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

2.主要的资源问题:淡水资源短缺;耕地日渐减少;一些矿产濒临

耗竭。

3.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世界:①人类能够使用的有效淡水资源量是有限的;②有限的淡水

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③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导致水污染和水

浪费现象严重。

中国:①总量(世界第六)丰富,人均不足;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不均一一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不均一一夏秋多、冬春少,

年际变化大);③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

长;④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严重,加剧短缺局面。

35

4.耕地日渐减少的原因:

中国: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占有量更少;②耕地的

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地理分布一一东南

多,西北少;人均耕地水平一一黑龙江、内蒙古多);③中高产稳产

田比重不大;④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了

耕地;⑤日益严重的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5.一些矿产濒临耗竭的原因:

①矿产资源的特性非可再生性,利用过程即耗竭过程②世界消费矿

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6.合理开发、利用非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措施、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

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①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

②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36

③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④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如推广洁净煤技术)。

⑤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7.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由于世界人口持续

增长、经济继续发展,及人类不合理利用,以至形成水资源短缺、土

地资源的退化和生物资源的减少等问题。

8.类对可再生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对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

①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海水淡化等;

②节流: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

构,提高用水效率;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③生态建设: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

还林、退牧还草。

37

对土地(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

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②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提高耕地质量。

9.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及其作用

滥伐森林:原因:自然一一气候变迁;人为一一滥垦滥伐,大规模商

业性机械采伐。

保护措施:颁布《森林法》;由采伐转为森林培育;植树造林。

草地退化:原因:自然一一气候异常;人为一一过度放牧;鼠害和虫

害(主要是蝗虫)严重。

保护措施:实行禁牧、轮牧制度;改游牧方式为牲畜合饲、半舍饲方

式;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等。

38

湿地干涸:原因:自然一一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

湖沼;人为----土壤侵蚀,入流泥沙大增;环境污染,加速富营养化;

围湖围海造田;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截流改向。

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保护措施:《湿地公约》;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

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物种灭绝:原因:自然一一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