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初步导入

在北宋期间赵普为宋太祖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兵打仗,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被封为宰相,但是宋太祖死后,很多人认为赵普他一生没有学习兵法,也没有学习权衡之道,只是读了《论语》当宰相有点不恰当。这个时候新皇帝赵匡义问他是不是这样的,赵普告诉他说,用半部论语就能够帮助治理天下了。这个典故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某些篇章,来探究个人素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的关系。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0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02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提升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03教学活动一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语录体《论语》记录了孔子许多重要的言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知人论世

(二)思想观念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知人论世

(二)思想观念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知人论世

(二)思想观念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体式基本知识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论语》基本知识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论语》基本知识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回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教学活动二研读文本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敏:勤勉。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动词,匡正、端正。可谓:可以说,可以称得上。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概括主题】:提出“好学”的具体要求1第一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12第二要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23第三要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虚心请教,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3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主题分析: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朝:早晨。道:道理,指真理。夕:晚上,喻相隔时间之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主题分析: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知晓、明白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主题分析: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主题分析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质朴、朴实。壹文:华美、文采。贰野:粗野、鄙俗。叁史:虚饰、浮夸。肆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伍

主题分析主题分析: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问题:孔子所说的“质”与“文”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君子要“文质彬彬”呢?①关系: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雅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虚饰浮夸。②原因:君子要处理好“质”与“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01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旧时指读书人。02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03而:表并列。04以为:把…作为。05已:停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主题分析: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为:堆积。篑:盛土的竹筐。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往:坚持。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主题分析: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同“智”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主题分析: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却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一日:一旦。复:归复归:称赞。由:依靠。目:细则。事:实践。克:约束。主题分析: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世解“克己复礼”朱子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王阳明有云:“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

礼对人生行为,具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诸作用,而能促进人与人间关系之圆满,有礼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礼为教,可见其由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壹一言:一个字。贰行:实践。叁其:大概。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讲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01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05迩:近。03夫:那。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02何莫:为什么不。04怨:指讽刺时政。事:通“侍”,侍奉。06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可以兴朱熹解《论语》中“可以兴”为“感发意志”。又在《诗集传》中解“兴”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詞也。”《诗经》之“兴”,以及后世诗文创作的“兴”,实际上是有好几重意思的。但朱熹所言,大抵不错。看到柳树,引起了离别之情。夕阳西下,突然就想念故乡了。这个柳树、夕阳就是兴。柳树、夕阳感发了意志,如果写入诗文,柳树或夕阳是先言之他物,引起的愁情是所咏之词。这是诗文创作的时候,“兴”的运用。有一个东西,引发了某种思绪。在孔子的话中,《诗》就是引发思绪的那个东西,《诗》可以兴,就是说《诗》可以引发你的某种思绪。孔子所言的《诗》可以兴,可以引发某种思绪,指的是通过《诗》引发道德修养的道理。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2.可以观《诗》可以观。一般认为有两重意思。第一是郑玄所言“观风俗之盛衰”,这个观点的基础是关于《诗》的由来的“采诗”或“献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既然诗是这么来的,那么自然诗中反应了盛衰的国家人民状况,从中可观盛衰。朱熹《集注》云:“考观其得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意思是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第二是观志,这个意思是更主要的。先秦盛行“赋诗言志”。“赋诗言志”,本身就是一种兴,是一种断章取义,诵《诗》中的一首,从中引发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诗》可以观,指的是通过别人所赋之诗,可以观得其志。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3.可以群

可以群的基础是可以观。通过赋《诗》,观到其志,了解他是怎样的人。在这基础上,才会“群居相切磋”或“和而不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是需要群居切磋的,然而“君子和而不同”。群或和,都在于《诗》的言志和观志。人家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也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人。既不会孤立无友,又不会随波逐流。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可以怨

《诗经》中有很多怨刺之诗,那就是《诗》的可以怨。对现实不满了,赋诗以怨。这是可以怨的功能。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一首伐木者之歌,描写了一群奴隶制作车轮时的劳动情景,讽刺、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残酷剥削奴隶的罪行,反映了奴隶的觉醒与反抗,反映了劳动者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强烈不满。请同学们依照表格,研读文本,归纳主要内容,提炼核心概念,分析论证方法。章节主要观点说理方法第一章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理论论证第二章礼、乐以仁为基础理论论证第三章执着追求“道真理”理论论证第四章君子重义轻利对比论证第五章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对比论证第六章文质兼备,方为君子对比、理论第七章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理论论证第八章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比喻论证第九章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举例论证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理论论证第11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论论证第12章《诗》的社会功用举例论证对比一下“核心概念”一栏,思考《〈论语〉十二章》主要论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好学君子仁教《诗经》作用问题:第一、三、五、八章,它们都与学习有关,结合论语中其他关于学习的论述,谈谈你对孔子的学习观的认识。(一)好学篇(第一、三、五、八章)第一、三、五、八章,它们都与学习有关,结合论语中其他关于学习的论述,谈谈你对孔子的学习观的认识。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弊病)矣乎?”对日:“未也。“居(坐)!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放荡不羁);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害人害己);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说话尖刻);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闯祸);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狂妄)。”问题:第一、三、五、八章,它们都与学习有关,结合论语中其他关于学习的论述,谈谈你对孔子的学习观的认识。(二)君子篇(第一、四、六章)身份君子身份君子是贵族社会的成员,按照血统关系组成,处于社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道德君子道德君子是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量,他们不但比当时的贵族更有知识,还有贵族不具备的底层经历。道德君子是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量,他们不但比当时的贵族更有知识,还有贵族不具备的底层经历。问题:第一、三、五、八章,它们都与学习有关,结合论语中其他关于学习的论述,谈谈你对孔子的学习观的认识。(二)君子篇(第一、四、六章)孔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请同学们对照表格里梳理出来的小人特性,说说你对君子和小人的理解。问题:第一、三、五、八章,它们都与学习有关,结合论语中其他关于学习的论述,谈谈你对孔子的学习观的认识。(三)仁教篇(第二、七、九、十、十一章)诵读第二、七、九、十、十一章,思考孔子主张君子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仁

乐【补充】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八佾:古代秦乐舞蹈,每行

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

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01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