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新征程上,我们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是,近代以后却未能“作并世之先进”,反而被世界现代化浪潮甩在了后面。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百余年来,我们党为了解决古老文明难以赓续的危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明积蓄新的发展动能,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连续性的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为政取向,“富润屋,德润身”的价值理念,“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等仍然熠熠生辉。在古今交融中,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赓续了古老文明,让我们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时,既能运用人类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能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另一幅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主要是秉承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国情和历史条件,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水土不服,绝大多数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社会政治动荡的困境。事实证明,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是抛开中华文明另起炉灶,而是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在中华文明从蒙尘到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逐步开创、推进和拓展的,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摘编自任理轩《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积淀,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B.中华文明自古至今从未中断,其唯一性和独特性使得中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C.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核心,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融入。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以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入题,提出新时代应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B.文章第二、三段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C.文章例举民本思想、为政取向和价值理念等,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D.文章第四段直接引用马克思关于人类创造历史的相关阐述,意在批驳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的错误论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虽然在近代以后未能跟上世界现代化浪潮,但曾经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B.中国式现代化只要赓续古代文明,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就能解决面临的现代化难题。C.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意义在于打破了现代文明等同于西方文明定论,找到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D.随着扎根中华沃土、底蕴深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将呈现出能促进共同进步发展的新形态。【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其唯一性和独特性使得中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错误。根据文章第二段“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可知,使中国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不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而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体系、文化艺术成果、制度创造等方面,选项张冠李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意在批驳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的错误论调”错误,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马克思的论述意在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的正确。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错误,文中并没有与其他文明做比较。B.“只要⋯⋯就”的表述绝对化。D.“人类文明将呈现出能促进共同进步发展的新形态”错误。文中“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可知,只是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选项过于夸大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远程诊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中医的智能化、机器化研究工作也随之开展。进入21世纪,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据实现了互联互通。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数据的传输方式,实现了数据的在线化处理。随之中医的远程诊疗应运而生。远程诊疗是一门由生命科学与新兴技术相融合的新型医疗技术,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的通信手段为辅助工具所进行的医疗活动。远程诊疗最大优点是可以将患者的病情在短时间内直接传送到医院,避免了多次奔波之苦,也避免了来回转院造成资源浪费。中医健康领域的最大难题是缺少系统理论指导和共性技术支撑,中医分为望、闻、问、切四诊,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搭载语言识别模块实现“问诊和闻诊”,通过搭载图像识别模块实现“望诊”,但是,如何实现切诊目前尚未攻克。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特殊的脉象采集设备来采集脉象信息,将采集的脉象信息在线处理后通过网络传输并对收到的数据进行还原,最后以振动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感受患者的脉搏情况。国内中医脉诊信息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首先由朱颜提出对脉诊仪的研究,随后,由于科技的发展,国内对中医脉象方面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各大高校和研究所都相继研究出数十种不同类型的脉象仪。中医四诊仪代表着中医的初步机器化,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医远程诊疗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质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由此以健康评估为特色的中医体检也广受追捧。中医通过面色仪、舌诊仪、声诊仪、嗅诊仪、中医脉诊仪以及健康状态评估问卷收集全面的健康数据。南开大学的吴虹团队采用C/S结构设计了一款系统软件,整个系统分为服务器模块、登录模块、系统主模块、诊断模块4个部分。贵州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谢鹏飞等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对检验者进行建模分析,最终确定采用B/S架构进行体质监测评估系统的设计。系统整体功能通过数据库与网络拓扑的有效建立而完成。互联网作为一种以通用为目的的技术,对中医诊疗技术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作用。中医要想实现远程诊疗,光有诊疗仪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工作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提供一个和医疗单位安装的客户端一样的网络界面,通过构建智慧医疗物联网,让患者和医生通过电脑等移动终端完成诊疗。同时可以将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及时传输给上级医院和中医专科专家。实现病情及时反馈、诊疗措施及时调整从而推动智慧医疗的工作开展。同时,将患者提供的基本信息、体质健康评估仪测评出的数据加以整合处理输出给医生,并将医生给出的诊疗意见反馈给患者,实现中医诊疗过程整体化、智能化。通过网络云平台的构建能够实现医疗数据的跨区域共享,能够有效整合各地区医疗资源,推动构建完善的基础医疗服务系统,实现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数据的高度集成和融合,加快完善个人健康信息档案,保证医疗服务的个性化、灵活性。使用云技术还能有效地保存诊疗数据,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充分发挥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作用,探索中医诊疗新模式。——摘编自《中国设备工程·浅谈中医远程诊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医的远程诊疗是在中医智能化、机器化研究的基础上,在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物联网、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诞生的。B.中医远程诊疗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对中医脉象方面的研究,各大高校和研究所都相继研究出脉象仪和代表着中医的初步机器化的四诊仪。C.中医四诊仪的研制成功代表着中医实现了初步机器化,成功解决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要求,为中医远程诊疗奠定了基础。D.随着人们对体质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健康评估为特色的中医体检能比西医收集到更全面的健康数据,因此也更广受人们追捧。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远程诊疗是一种将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优于传统医学的新型医疗技术,既提高了医疗效率,还减少了资源浪费。B.为了说明国内中医脉诊信息化的发展,文中列举了朱颜提出对脉诊仪的研究,以及各大高校和研究所都相继研究出脉象仪的例子。C.作者用中医通过仪器和问卷收集健康数据、吴虹团队设计的系统软件,谢鹏飞等开发的体质监测评估系统证明了人们高度关注体质健康。D.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互联网云技术的融合,加速了中医远程诊疗的发展,创建了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中医学进入一个新阶段。6.为促进中医远程诊疗的发展,相关部门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4.A5.B6.①加强中医健康领域的系统理论研究,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②继续加强共性技术支撑的研究,不断完善中医诊疗仪技术和相关配套的软件开发;③建立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工作平台,构建网络云平台实现医疗数据的跨区域共享,实现中医诊疗过程的整体化和过程化,实现医疗资源共享。【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中医远程诊疗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对中医脉象方面的研究,……和代表着中医的初步机器化的四诊仪”错,因果倒置。根据“中医四诊仪代表着中医的初步机器化,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医远程诊疗的发展”可知,是因为中医四诊仪的初步机器化,才推动了中医远程诊疗的发展。C.“成功解决了‘望、闻、问、切’的诊断要求”错,原文中有“如何实现切诊目前尚未攻克”的信息,文中并没有“脉象仪”的出现已经解决了这一难题的相关信息。D.“中医体检能比西医收集到更全面的健康数据”于文无据,文中并没有与西医进行比较的相关信息。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优于传统医学”说法不准确,从文中所阐述的两个优点并不能推出“优于传统医学”的结论。C.“证明了人们高度关注体质健康”错,原文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质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由此以健康评估为特色的中医体检也广受追捧。”关注体质健康,使中医体检也广受追捧,是一个前提条件,而所举例子证明的是为什么中医体检会广受追捧。D.“创建了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错,从文中看,还没有成为现实,还在探索过程之中;“中医学进入一个新阶段”错误,从文中的材料还不能推断出这一结论。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问题提出观点的能力。根据“中医健康领域的最大难题是缺少系统理论指导和共性技术支撑”可知,中医健康领域缺少系统理论指导,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健康领域的系统理论研究,同时培养更多相关的专业人才;中医健康领域缺少共性技术支撑,这就需要继续加大共性技术支撑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中医诊疗仪技术和相关配套的软件开发;由此可以概括为“加强中医健康领域的系统理论研究,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与“继续加强共性技术支撑的研究,不断完善中医诊疗仪技术和相关配套的软件开发”两点;根据“中医要想实现远程诊疗,光有诊疗仪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工作平台”可知,中医远程诊疗需要打造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工作平台,构建起网络云平台,从而实现医疗数据的跨区域共享,推动中医诊疗过程的整体化和过程化,促进医疗资源共享;由此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工作平台,构建网络云平台实现医疗数据的跨区域共享,实现中医诊疗过程的整体化和过程化,实现医疗资源共享”。(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到灯塔去沈念去永兴岛,四面环海,心情有着一种隐秘的激荡。我不知道,坐在我面前的老冯,这位在岛上生活时间最长的渔民,是否有过相似的心情,这种激荡是否像海面上波浪的涌动,风起时,会发出呼啦啦的声响。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岛上的两座灯塔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塔顶发出的光的颜色,似乎会随着时间、天光而变幻,有时是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深夜,从远处飞来的海鸟和船上的人都能看到光,茫茫大海中的光,会让人心中生出温暖与兴奋,会让夜空变得明亮而辽阔。1990年,老冯第一次上岛。这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岛,四周高,中间低,岛上丛林深密,最多的是椰树。那时防波堤尚未修建,东边的高地上有一座简易灯塔,船随意地停在岸边。二十年前,用于保证有足够水深和平稳水面泊船的防波堤建好了,新灯塔发出光的瞬间,老冯觉得大海和岛屿也随之变亮了。在岛上的日子,我会在傍晚去海边散步,或者环岛夜跑,然后坐在防波堤上看海。暮色渐渐笼罩时,还能看到白云烙在蓝天之上,团团絮絮,像漂移的海岛倒映在空中。直到天全黑了,远处海面浑然一片,灯塔的光映在深邃的海面上,是绿色的。风卷着海浪,拍打着海岸。有一段时日,老冯也经常这样坐在灯塔下,想到流水般的时光。老冯上岛时刚二十出头,他是听从母亲的安排来此安家的。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母亲冲着上岛工作补贴多,后来看到有移民优惠政策,就把儿子的户籍也迁过来了。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去了。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2005年,老冯拿出积攒的两万多元买了一艘玻璃钢渔船。有了船,他可以去很远的地方。有一次出海,时间晚了,碰上天气突变,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被风和海浪推搡着摇摆,若不是灯塔在雨幕中发出的光的指引,后果不敢想象。有过那次经历后,他与海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了。人生潮起潮落,命途颠簸,也会有着各种遗憾与无奈,但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就像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老冯给我讲以前出海的故事。年轻的时候,条件简陋,生存的一切都得靠自己。生活的智慧也是在艰难中迸发、积累的。他们根据涨潮时间,提前把一些残破的瓦罐扔到浅海,里面放些饵料,待到退潮,就去捡海获。瓦罐里会趴满肥肥的海鳝,还有永远也捡不完的螺、蚌、蛤。面对大海,只要想办法,肯干活就不会空手而归。十多年前,原来的渔村更名并成立社区,38户159人,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他这个“家长”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渔民出海未按时返岛,他就去灯塔下等,守着灯塔的光,等着渔民归来。有一次遭逢强台风,暴雨肆虐,岛上四处积水。他发布了预警,还放不下心,守着广播室,声嘶力竭地喊着“安全第一,赶紧转移”。风雨一停,他又逐一联系,确认每个人是安全的。沿环岛主路直行,能看到两排掩映在林中的水泥砖屋。每一栋的外观并无太大差异,这是政府投建的安置房,在岛上落户的渔民,可以享受零租金的居住权。老冯退休后在二楼的阳台上养了十多箱蜜蜂,酿出来的是“百花蜜”。蜂蜜总是很快售罄,都是老主顾,很多岛外人喜欢。而今,生活变了,在他内心深处,岛上的日子总是阳光和煦,海风吹来,细嗅,到处都是甜蜜的气息。千百年前,岛就在这里了,但因为有了人,有了人间烟火,岛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暴风骤雨,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永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日15版,有删改)文本二:散文的艺术品格,首先是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这给散文带来了艺术的难度。而这一难度,其症结就是真实与客观地进行艺术的描绘。在这里,不能够虚拟和变形,只能如实地又有艺术裁剪地反映这个世界。这里就需要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要学会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才能把握住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主流及前进的趋向,才能站立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作品。(选自柏峰《散文的艺术品格》,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上永兴岛时“心情有着一种隐秘的激荡”,引出扎根海岛三十多年的老冯一生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冯的崇敬之情。B.刚上岛时,面对四面环海的单调环境而心生的孤独,面对生活的艰难和物资的匮乏,老冯积极达观,认为一切艰难终将过去。C.“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被风和海浪推搡着摇摆”,运用比喻和拟人写小船在风浪中的飘荡无助,也暗示了当时海岛渔民生活的艰难。D.随着时代的改变,海岛愈加充满人间烟火,富有生命气息;海民生活也由起初的物资匮乏,孤独艰苦到而今条件改善,甜蜜安宁。8.本文采用了以“我”在海岛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老冯的人生经历交织穿插行文的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简析。9.《到灯塔去》是一篇既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散文,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怎样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答案】7.C8.①文章以“我”在海岛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吃苦耐劳,善良勇敢,建设小岛的以老冯为代表的渔民的景仰之情,他们就像灯塔一样照亮这个世界。②文章通过写老冯扎根海岛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他战胜了孤独和艰苦的生活,乐观豁达,胸怀“大家”,主动担当,他就是一个普通人灯塔的代表。③这样写既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又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表现了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主题得到了更深的挖掘。9.“接地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老冯的故事,没有写他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直接写他多么高尚的品质;②文章展现了海岛的特色建筑物和植物、海获以及渔民的真实生活。“有眼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章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通过以老冯为代表的一群普通人的生活表达了不变的初心使人相信坚守的力量的主题。②文章中的灯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老冯和岛上的普通人都是灯塔,他们触动着与之相逢的人的心灵,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美好。【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暗示了当时海岛渔民生活艰难”错,这里写出的是大海的威力,人在大海面前的渺小,并没有暗示海岛渔民生活艰难的意思。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缓缓铺陈“我”在海岛一隅的亲身经历与深切感悟,“我会在傍晚去海边散步,或者环岛夜跑”“沿环岛主路直行,能看到两排掩映在林中的水泥砖屋”等句子表明了我的行踪,写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那群以老冯为精神图腾的渔民深沉的敬仰与赞美,他们吃苦耐劳、善良勇敢,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建设着这座小岛;他们就像一座座灯塔,默默地照亮着这个世界。②文章深入老冯的内心世界,细腻描绘了他如何在孤岛上扎下深根,将孤独化作坚韧的土壤,将艰苦的生活锤炼成乐观豁达的心态,如何守护写渔民出海归来,如何在遭逢强台风时护渔民周全,他不仅战胜了自然的严酷,更以博大的胸怀拥抱“大家”,主动承担起守护家园的重任,他的形象成为了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精神的化身。③这种写作方式不仅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丰富多样,避免了单一和平淡,同时也拓展了文章的内容范围,展现了更加真实、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老冯这一典型形象,文章不仅展现了海岛渔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还深刻挖掘了人性中的光辉与力量,使得文章的真实性更加饱满,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得以全面呈现。主题因此得以深化,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渔民的辛勤与坚韧,更是那份超越个体、照亮彼此的大爱与责任。【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接地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章细腻地陈述了一个名为老冯的平凡人物的生活故事,未以波澜壮阔的情节堆砌其形象,也未直接赋予他超凡脱俗的高尚光环,而是通过一桩桩日常琐事,如在孤岛上扎下深根、守护写渔民出海归来、遭逢强台风时护渔民周全,让老冯的形象质朴而深刻。它讲述的是一种平凡中的不凡,是岁月静好下对生活的坚韧与热爱。②在这片被蔚蓝大海温柔环抱的海岛上,文章缓缓铺陈开一幅幅生动的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特色建筑物错落有致,仿佛是人文与自然的低语,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海岛独有的故事与风情。而那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不仅装点着这片土地,更以其蓬勃的生命力,象征着海岛人民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渔民们乘风破浪、辛勤捕捞的场景,以及满载而归时的喜悦与满足。这些画面,表现了渔民的真实生活。人物的质朴、生活的真实,将“接地气”诠释得淋漓尽致。“有眼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超越了日常琐碎的叙述,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之上,以老冯及其同类人,塑造出坚守初心、不懈奋斗的光辉形象。这种坚守,不仅照亮了老冯一行人前行的道路,更引领着每一个与之相遇的灵魂,让人们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方向,感受到了坚持与信念的力量。通过以老冯为代表的一群普通人的生活,表达了不忘初心、相信坚守的力量的主题。②灯塔的象征,不仅限于物理上的指引,更在于精神层面的启迪与鼓舞,它让老冯和岛上的普通人成为了社会美好愿景的守护者。老冯与岛上的每一位居民,他们虽身处偏远,却心怀炽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照亮了彼此的生活,也温暖了每一个过客的心房。他们就像一座座移动的灯塔,在人生的风浪中屹立不倒,用坚守的光芒驱散黑暗,触动着每一个与之相遇的灵魂,让这份正能量如涟漪般扩散开来,汇聚成推动社会向善向美的强大力量。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坚守,汇聚成了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让我们的世界因此而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反映社会的正能量,体现了作者“有眼光”。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于天下,遂霸于戎;孝公用商鞅,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则无秦之强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皆非秦之所生也,而陛下说之,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僻,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谏逐客书》有删改)材料二: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至秦,拜为长史。秦王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既而拜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诸侯A名士可下B以财者C厚遗结D之E不肯者F利G剑刺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获得”之意,与《送东阳马生序》中“无从致书以观”的“致”意义相同。B.却,“拒绝”之意,与贾谊《过秦论》中“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意义不同。C.度,“揣度”之意,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意义不同。D.阴,“暗中”之意,与范晔《张衡传》中“阴知奸党名姓”中的“阴”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以秦穆公等四位国君为例,论证了客卿们不仅没有对不住秦,还对秦国有功。B.李斯认为不问青红皂白地从秦国逐出客卿,不是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办法。C.秦王听从了李斯废除逐客令的建议,开始结交并任用各国人才,最终统一天下。D.李斯凭借平民身份,辅佐秦君成就帝业,位居三公,可谓得到了极大的尊宠信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则无秦之强也。(2)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答案】10.CEF11.C12.C13.(1)倘若四位君主拒绝客居秦国的外地人而不接纳,疏远贤士不加任用,这就没有秦国的强大了。(2)诸侯国那些来侍奉秦国的人,大概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来游说离间的,请求驱逐全部客居在秦国的外地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诸侯国那些可以用财物结交的名士,就优厚地赠送财物来与他们结交,(对)不愿意的,就用锋利的宝剑把他们杀了。“可下以财者”是宾语“名士”的后置定语,故在C处断开;“之”是“结”的宾语,故在E处断开;“不肯者”是名词性“者”字结构,且其前省略介词,是后面“利剑刺之”前置的状语,一般应与后面的成分断开,故在F处断开;故选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两个“致”都是“获得”之意;句意:现在陛下获得了昆山的美玉。/无法得到书来看。B.正确。却:拒绝/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普通民众。/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C.错误。两个“度”都是“揣度”之意;句意: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D.正确。两个“阴”都是“暗中”之意;句意: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银珠宝去诸侯国游说。/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开始结交并任用各国人才”错,“结交并任用各国人才”并非李斯的建议,而是之前秦国一直采取的措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向使”,倘若;“内”,接纳;“疏”,疏远。(2)“大抵”,大概;“间”,离间;“于秦”,状语后置。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官吏们在商量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以前秦穆公在天下寻求贤士,于是在西戎称霸;秦孝公任用商鞅,(国家)至今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秦惠王任用张仪,功业延续到了今天;秦昭王得到范雎,让秦国成就了帝国之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从此看来,客卿哪里对不住秦国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就没有秦国的强大了。现在陛下获得了昆山的美玉,也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这些都不是秦国所生产的,然而陛下您却很喜欢它们,这只是在眼前让人快乐,看着很舒适罢了。可现在陛下您对人却不是这样的,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让他离开,凡是客卿都要被驱逐。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多,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普通民众,所以能彰显他的德行。一些物品虽不出产在秦国,可是认为它们很宝贵的却很多;一些贤士不出生在秦国,愿意效忠的却很多。现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自己内部造成空虚而外部又在诸侯中构筑怨恨,想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材料二:李斯是楚国的上蔡人。年轻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向西前往秦国。到了秦国,被授予长史的官职。秦王听从他的计划,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银珠宝去诸侯国游说。诸侯国那些可以用财物结交的名士,就优厚地赠送财物来与他们结交,(对)不愿意的,就用锋利的宝剑把他们杀了。不久就授予客卿的官职。正好有个韩国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诸侯各国来侍奉秦国的人,大概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大王)把诸侯各国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商议驱逐的名单中。李斯就上《谏逐客书》,秦王于是废除了逐客的命令,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国终于吞并了天下,推尊秦王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各国,入关侍奉秦国,乘机利用六国诸侯的不和,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受重用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①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注释】①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梁诗人。有文才,不得志。因其《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诗史。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是写诗人乘小船入溪畅玩的情景,表现诗人见此情景满怀喜悦的心情。B.第三句写诗人立足小溪,眺望着远处仿佛是层层山峦般的多彩晚霞,饶有趣味。C.第四句写阳光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逐”字化静为动,且赋予阳光以人的情味。D.最后两句写若耶溪美景触发了诗人对其宦游生活心生厌倦,归隐之意油然而生。1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乃千古名句,被誉为“意在文外,文外独绝”,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意在文外”的理解。【答案】14.B15.①以动写静,言此意彼。字面写山林中蝉鸟的鸣叫,实则借此反衬山林的幽静。②以点写面,言简意丰。表面写山林的幽静,实则紧承上文表现了整个若耶溪上静谧而不死寂、清幽和谐的自然美境。③以景写情(借景抒情),言近旨远。表面写环境的和谐美好,实则欲借此抒写自己因对和谐宁静的美好环境、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而厌倦了羁旅生涯,心生归念的情感。【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远处仿佛是层层山峦般的多彩晚霞”错误,第三句意思是“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峰升起”,而不是晚霞像层层山峦,选项曲解诗意。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以动写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字面写山林中蝉、鸟的鸣叫,实则借“蝉噪”“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深寂静;言在鸣声,意在林静。②以点写面,山林之中一蝉一鸟,表面衬出山林的幽静,实则紧承上文的云霞生远岫,阳光照溪流;表现了整个若耶溪静谧而不死寂,清幽和谐的自然美境;言很简,意很丰。③以景写情(借景抒情),水天相接,云霞生起,山林幽静,表面写环境的和谐美好,实则是诗人借此抒写自己因对和谐宁静的美好环境、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而厌倦了羁旅生涯,心生归念的情感;言在景,意在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关于金钱和“道”的关系,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劝学》中,荀子认为正如刀剑等金属器物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一样,人们如果“____________,”也能达到“____________”的境界。(3)“落叶”是古代文人笔下写秋咏秋的典型意象,他们用它来表现秋的萧索,并借以抒写自己的各种悲愁,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②.万钟于我何加焉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无端木叶萧萧下,更与愁人作雨声/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辩”“己”“知”“萧”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歌是涉及情感的文学体裁。如果诗歌要打动别人,我们必须把它提升到更高更广泛的一个层次。诗歌来源于生活,但它又应该高于生活。难道艺术不应像雪莱所说的“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吗?一个好诗人不仅仅要有一颗对语言艺术敏感的心,(甲)。历史上的老子、庄子、陶渊明等等,都算是有宇宙心的作家、诗人、哲学家。他们的宇宙心,体现在他们A的大爱,他们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上。现在有多少诗歌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哲学思想?有多少诗歌在探讨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自然环境、浩瀚宇宙的冲突?有多少诗歌在寻求、分析真善美或者灵与肉的关系?(乙);不过,诗人的高傲应该体现在做人的骨气、对自己作品的严格要求上,而不应该体现于拥有人气和对自己作品的满足上。偶然的媚俗并不少见,这在西方也有。其实也不仅仅是诗坛,整个学术界也普遍存在着这个问题。有的具有独立见解有思想深度的人被挤到边缘,那些B、投机取巧的人反而高高凌驾他们之上。但如果让它在诗坛成为一种主流而大行其道,甚至连诗人本身对此也变得C、习以为常,那就令人担忧了。普通民众媚俗,可以原谅;但诗人媚俗,是绝对不可以被原谅的。中国新诗的鼻祖胡适先生曾强调做人要做一个“不受人感”的人,而做诗也应该“去其腐朽,还我神奇”。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诗人好好深思、反省一番的。17.请在文中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人”和文中画波浪线处中的“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在过去的一个月内,155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于巴以冲突,同时至少有24000人受伤。B.全国各地新华书店争分夺秒抢发运,确保高质量完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任务。C.与人为善、真诚待人,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底线,我们应该追求真诚、正直和善良。D.中国男足在2024年亚洲杯小组赛中一场未胜,一球未进,这样的表现真丢人现眼。21.雪莱认为诗歌就是要“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请结合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沈尹默的《月夜》是如何体现“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的。月夜①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注释】①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正是“五四运动”前夕。【答案】17.示例:甲:更要有一颗宇宙心乙:诗人应该有些高傲18.答案示例:A悲天悯人;B趋炎附势(曲意逢迎);C麻木不仁(无动于衷)。19.答案示例一:①使用了排比;②气势充沛,增强了作者的反思效果;③思考内容由浅入深,体现了作者对现当代诗歌认识的深度。答案示例二:①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②加重了语气,表明了作者对现代诗有清醒的认识和对现代诗歌在宇宙心、大爱和天人合一思想方面的内容之少的无比痛心;③强调了现代诗歌应该注重人文、哲学、人类、社会、自然以及灵与肉、美与丑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表现。20.A21.答案示例:这首诗选取了人们十分“熟悉”的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描绘了“我”和一棵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的画面,这一独特的形象传达出独特的诗意;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读出这棵树其实就是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青年形象,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主的渴望。要深入理解诗歌,就应领会“陌生”的含义。【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依据前文“一个好诗人不仅仅要有一颗对语言艺术敏感的心”可知,此空的关联词应是“更要”“还要”等词,表递进;再依据后文“历史上的老子、庄子、陶渊明等等,都算是有宇宙心的作家”可知,此空的关键词是“宇宙心”。所以可填:更要有一颗宇宙心。(2)依据后文“不过,诗人的高傲应该体现在做人的骨气”可知,此空的关键词是“诗人的高傲”。所以可填:诗人应该有些高傲。【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1)此空修饰后边词语“大爱”来体现有宇宙心的作家、诗人、哲学家关心民众的悲悯之心,所以可填:悲天悯人。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2)此空和后边词语“投机取巧”并列,来体现高高凌驾有独立见解有思想深度的人之上的人,所以可填:趋炎附势(曲意逢迎)。趋炎附势:人们为了迎合权势而主动投靠、追随。曲意逢迎: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别人。(3)依据后文“普通民众媚俗,可以原谅;但诗人媚俗”可知,此空强调的是“媚俗”的丑陋,对事物没有自己的见解,随众,所以可填: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无动于衷: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1)排比的修辞手法。“现在有多少诗歌……有多少诗歌……有多少诗歌”构成排比,结构整齐,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排列在一起,增强语势,强调了作者想要表现的内容,加重感情,思考内容由浅入深,体现了作者对现当代诗歌认识的深度;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表现力。(2)反问的修辞手法。三个“有多少”加问号,加重了反问语气,表明了作者对现代诗有清醒的认识和对现代诗歌在宇宙心、大爱和天人合一思想方面的内容之少的无比痛心,发人深思,强调了现代诗歌应该注重人文、哲学、人类、社会、自然以及灵与肉、美与丑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表现;激发了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比陈述句更加强劲有力,有利于表达鲜明的爱憎态度。【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原句:指大众。A.指大众;B.指每个人;C.指自己之外的“别人”;D.指人品质。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月夜》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实际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这首诗选取了人们十分“熟悉”的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即所谓的“意象”,象征意义是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霜风冷月光明,树是遮蔽、是保护、是传统、是固执;并排立着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这棵树其实就是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青年形象,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主的渴望。虽然明知变革是唯一的路,也知道前途是光明的,但在当下,在而今,毕竟处于黑夜之中,也终究要走过黑夜这段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未来世界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难以把控,有人却不以为然。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